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诗经>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

时间:2022-03-10 08:43:52 诗经 我要投稿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1

  [先秦]诗经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昏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注释:

  【1】蔽芾:树叶初生的样子。

  【2】樗:臭椿树,不材之木,喻所托非人。

  【3】昏姻:即婚姻。

  【4】言:语助词,无实义。

  【5】就:从。

  【6】畜:养活。一说是爱的意思。

  【7】邦家:故乡。

  【8】蓫:草名,俗名羊蹄菜,似萝卜,性滑,多食使人腹泻。

  【9】宿:居住。

  【10】言归斯复:言、斯,都是句中语助词。归、复,即归回。

  【11】葍:多年生蔓草,花相连,根白色,可蒸食,饥荒之年,可以御饥。

  【12】新特:新配偶。特,匹。

  【13】成:借为“诚”,的确。

  【14】祗:只,恰恰。

  【15】异:异心。

  作品赏析:

  《小雅·我行其野》作为一首弃妇诗,和《卫风·氓》等其他同题材作品的大力渲染被弃前的生活场景所不同的是,其作者更多地表现弃妇目前,即此时此刻的情绪。作品开头,作者便把自己情感悲剧的抒写安排在一个似乎暗合其孤独凄凉境况的,生长着樗树和蓫草、葍草的岑寂原野上,以此点明以下所抒写的,只是在抒情主人公经历了被遗弃之变故的打击后,离开伤她心的人,在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

  此诗三章,每章前二句,都是同一个画面的重复或再现。它描绘出一个人在点缀着几棵樗树的原野上独行的情景。“我行其野,蔽芾其樗”从比例和透视关系上讲,无边的原野、凝滞不动的树草(蓫、葍)和渺小无助而又孤独的行人(作者),给读者的是一种自然界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原野的寂静和人心的焦虑的对立感。原野因人之渺小而愈显其大、愈显其宁静安谧,人因原野之宏大而愈显其小、愈显其躁动不安。抒情主人公被命运抛弃进而抗争无力的悲剧在这里被放大或具体化了。同时,印象的'叠加,也引起人们对隐藏于画面背后之故事的强烈探究欲。

  每章后四句,则是对上述画面之深层含义的具体阐释:因婚姻而与你聚首,但“尔不我畜”,我只能独行于这归里的旷野上。这个阐释在全诗三章的反覆咏唱中,随着人物情绪的波动有被深化的趋势。一、二章里,她仿佛还只是故作轻松的念叨:“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试图把痛苦深埋在心底,强自宽解。但到第三章,她情感的火山终于爆发了,这难以平复的伤痛和无人可诉的委屈,和着苦涩的泪水,在这样一个爱恨交织的时刻,以这样一种爱恨难分的心理,流淌着怨恨:“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至此,全诗也在这情绪发展的高潮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只有无限的同情、惆怅和遗憾。

  这首诗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用行遇“樗”“蓫”“葍”等恶木劣菜象征自己嫁给恶人,并以之起兴,暗示自己为人所弃的痛苦心情,融情于景,情景交织。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2

  [先秦]诗经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注释:

  【1】鸿雁:水鸟名,即大雁;或谓大者叫鸿,小者叫雁。

  【2】于:语助词。

  【3】肃肃:鸟飞时扇动翅膀的声音。

  【4】之子:那人,指服劳役的人。

  【5】征:远行。

  【6】劬(qú)劳:勤劳辛苦。

  【7】爰(yuán):语助词。

  【8】矜(jīn)人:穷苦的人。

  【9】鳏(guān):老而无妻者。

  【10】寡:老而无夫者。

  【11】集:停。

  【12】中泽:即泽中。

  【13】于垣:筑墙。

  【14】堵:长、高各一丈的墙叫一堵。

  【15】作:筑起。

  【16】究:终。

  【17】宅:居住。

  【18】嗷(áo)嗷:鸿雁的哀鸣声。

  【19】哲人:通情达理的人。

  【20】宣骄:骄奢。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起兴,并借以自喻。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次章承接上章,具体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鸿雁聚集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无安身之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反而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份。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一章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二章以鸿雁集于泽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这两章都是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此诗贴切的喻意,以后“哀鸿”“鸿雁”即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另外,此诗每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层展开,主题得到了升华。再加上“鸿雁”“劬劳”等词在诗中反覆出现,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3

  [先秦]诗经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注释:

  【1】皎:毛传:“皎,月光也。”谓月光洁白明亮。

  【2】佼(jiǎo):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

  【3】僚:同“嫽”,娇美。

  【4】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

  【5】窈纠: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

  【6】劳心:忧心。

  【7】悄:忧愁状。

  【8】懰(liǔ):音柳,妩媚。《埤苍》作“嬼”,妖冶。

  【9】慅(cǎo):忧愁,心神不安。

  【10】燎:明也。一说姣美。

  【11】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汉赋里往往写作“要绍”,曲貌。“窈纠”、“忧受”、“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动时的曲线美,就是曹植《洛神赋》所谓“婉若游龙”。

  【12】惨(zào):当为“懆(cǎo)”,焦躁貌。《集传》:“惨当作懆,忧也。”

  作品赏析:

  关于诗的主题,《毛诗序》认为是讽刺陈国统治者“好色”,朱熹《诗集传》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描绘“陈国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多认为是月下相思的爱情诗。

  诗从望月联想到意中女子的美丽,想起她的面容,想起她的身姿,想起她的体态,越思越忧,越忧越思……深沉的相思,美人的绰绝,月夜的优美,构成了动人情景,又别是一番诗情画意了。

  “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佼人僚兮”反映出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舒窈纠兮”一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劳心悄兮”,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

  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

  《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她也是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叹词“兮”收尾,这在《诗经》中并不多见。“兮”的声调柔婉、平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另外,形容月色的“皎”、“皓”、“照”,形容容貌的“僚”、“懰”、“燎”,形容体态的“窈纠”、“懮受”、“夭绍”,形容心情的“悄”、“慅”、“惨”,可谓一韵到底,犹如通篇的月色一样和谐。其中“窈纠”、“懮受”、“夭绍”俱为叠韵词,尤显缠绵婉约。

  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月出》开端,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李白《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杜甫《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送冯六元二》“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自《陈风》。不管它们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这种意境与情调,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这些滥觞于《月出》的望月怀人诗赋作品,总能使人受到感动与共鸣,这也正如月亮本身,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4

  [先秦]诗经

  籊籊[1]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2],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3],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注释:

  【1】籊(tì)籊:长而尖削貌。

  【2】尔思:想念你。尔,你。

  【3】致:到。

  【4】泉源:一说水名。即百泉,在卫之西北,而东南流入淇水。

  【5】行:远嫁。

  【6】瑳(cuō):玉色洁白,这里指露齿巧笑状。

  【7】傩(nuó):通“娜”,婀娜。一说行动有节奏的样子。

  【8】滺(yōu):河水荡漾之状。

  【9】楫(jí):船桨。桧、

  【10】松:木名。桧(guì),柏叶松身。

  【11】驾言:本意是驾车,这里是操舟。言,语助词,相当“而”字。

  【12】写(xiè):通“泻”,宣泄,排解。

  作品赏析:

  此诗写一位远嫁的女子思乡怀亲的感情。全诗四章,内容都是远嫁女儿脑海中的形象活动。全诗从回忆与推想两个角度来写,可分两大部分,前后各两章,分别成一层意思。

  开头两章,是远嫁姑娘的回忆,都是关于婚前家乡与亲人的事。首章回忆当姑娘家时在淇水钓鱼的乐事:“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和伙伴们一起到淇水钓鱼游玩,这是多么惬意的事,不可能忘记。可惜眼下身在异乡,再也不能回淇水去钓鱼了,“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次章回忆离别父母兄弟远嫁时的情形。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离别的`场面和离别的情怀,最使人难忘。远嫁的女儿回忆起这个场景,思念之情不可抑止。第一章、第二章共八句,重点在回忆,强调的是思乡怀亲之情。第三、四两章是进一层意思:希企。眼下远嫁女儿已是人家的媳妇,故乡亲人都见不到。回忆激起的情怀,化作热情的企望:希望能有一天重归故乡。三四两章,便是想像回乡时的情景。淇水、泉水依然如故,“淇水在右,泉源在左”,与第二章两句一样,只是句子位置变化一下,实际上是用复沓的手法,表示重来旧地的意思。这时候,出嫁女已不再是姑娘家时持竹竿钓鱼那样天真了,而是“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一副成熟少妇从容而喜悦的样子:故乡,我终于回来了!仿佛为了重新找回少女时代的感觉,这位少妇又到淇水。不过,这次不是钓鱼了,而是“桧楫松舟”,乘船游赏。不过,旧地重游,也不能排解远嫁多时的离愁。三四两章想像回乡的场景,正是远嫁归不得的少妇幻想的场景。想像得越真切越具体,现实中远离故乡不得归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所以,驾船游赏故乡的想像,根本不能解决思乡怀亲的愁思。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5

  [先秦]诗经

  蔽芾[2]甘棠,勿翦勿伐,召[3]伯所茇[4]。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注释:

  【1】蔽芾(fèi费):小貌。一说树木高大茂密的样子。

  【2】甘棠:棠梨,杜梨,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

  【3】芾:盛貌;蔽:谓可蔽风日也。

  【4】翦:同“剪”,伐,砍伐。

  【5】召(shào邵)伯:即召公,姬姓,封于燕。

  【6】茇(bá拔):草舍,此处用为动词,居住。

  【7】败:伐,毁坏。

  【8】憩:休息。

  【9】拜:拔也,一说屈、折。

  【10】说(shuì税):通“税”,休憩,止息。

  作品赏析:

  对比每章第二句针对甘棠发出的动作:首章曰“勿伐”,伐是齐根砍断;次章曰“勿败”,败是坏其枝叶;末章曰“勿拜”,拜,攀援使弯。《诗经》的重章叠句往往表现为情感上的由浅入深、由轻至重,行为动作上的由简至繁、由小到大,体现的是对主题的逐层深化。但这首《甘棠》一反故常,表现为动作上和行为上的先重后轻。由断到折再到使弯曲,动作愈来愈轻。它说明了人们对甘棠的珍重态度,伐倒是不行的,折断枝叶也不可,既使是攀援弄弯也是不准的。于是这组动词的妙处和这组叠句的妙处所在即为:它是用先重后轻的方式传达一种神圣的情感,一种基于敬仰、怀念召伯衍生出的对甘棠的情感。再看每章末句由召伯做出的行动:首章曰“所茇”,茇是居住的意思,居住是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状态;次章曰“所憩”,憩是休息,休息是较短时间内的状态;末章曰“所说”,“说”读为税,税即税驾,停下车子叫税驾,停下车子的时间比休息片刻的时间还要短。由居住到休息再到停车,行为愈来愈简。一位可敬的人居住时间长的地方,那地方就成了他的故居,人们视其为圣地,在那里人们睹物思人,想见其为人,有历史感和真实感。如果这可敬的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别说是他长期居住的地方,就是他曾经立足、流连的地方也会神圣起来,同样,这组表示召伯行为的动词也像上组动词一样,表现了人们对召伯的无上景仰之情,其实这正是重章叠句的好处。

  《甘棠》的主旨的表现和深化体现了中国的诗含蓄的特点。《尚书·大传》卷三有言曰“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谓爱其人而推爱及与人有关的人和物。 《甘棠》里的“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就是一种爱屋及乌的表现方式。在《甘棠》这首诗里,树竟如此可爱,那与之有关的召公就更加可敬可爱了。但这并不是一种平常的爱屋及乌,而是一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在《甘棠》这首诗里,人们爱着召公曾经休息过的这棵甘棠,,而对那个仁民爱物的召公的爱就不待言说了,而召公的品质 也在这实在的甘棠之爱里让人生出了无限的遐想,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就是以实写虚。

  全诗三章,每章三句,全诗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爱物,人、物交融为一。对甘棠树的一枝一叶,从不要砍伐、不要毁坏到不要折枝,可谓爱之有加,这种爱源于对召公德政教化的衷心感激。而先告诫人们不要损伤树木,再说明其中原因,笔意有波折亦见诗人措辞之妙。突将爱慕意说在甘棠上,末将召伯一点,是运实于虚法。缠绵笃挚,隐跃言外。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6

  [先秦]诗经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

  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注释:

  【1】日月:古人多用日月比喻丈夫,此处也有隐喻之意。

  【2】诸:居、诸,都是语尾助词。

  【3】照临:照耀到。

  【4】下土:大地。

  【5】乃:可是。

  【6】之人:这个人,指她的丈夫。

  【7】逝: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8】古处:一说旧处,和原来一样相处;一说以古道相处。

  【9】胡:何,怎么。

  【10】定:止。指心定、心安。

  【11】宁:一说乃,曾;一说岂,竟然,难道。

  【12】我顾:顾我。顾,念。

  【13】冒:覆盖,照临。

  【14】相好:相爱。

  【15】报:答。

  【16】德音:善言,另一意为好名誉。

  【17】无良:不好,不良。

  【18】俾(bǐ):使。

  【19】父兮母兮:呼唤父母。

  【20】畜我不卒:即好我不终。畜,同“慉”,喜爱。不卒,不到最后。

  【21】不述:不循义理。

  作品赏析:

  此诗第一章描绘了这样的境界:在太阳或月亮的光辉照耀下,一位妇人在她的屋旁呼日月而申诉:日月能如常地照耀大地,为何我的丈夫不能如以往一样顾念我!以后各章的第一句“日居月诸”作为起兴,还有一种陪衬的作用。日月出自东方、照临大地,是有定所,而结为夫妇的“之人”竟心志回惑,“胡能有定”。作者之所以反覆吟咏日月,正是为了陪衬其反覆强调的“胡能有定”的。

  第二章与第三章承第一章的反覆咏叹,真是“一诉不已,乃再诉之,再诉不已,更三诉之”(出自方玉润《诗经原始》)。第四章沉痛已极,无可奈何,只有自呼父母而叹其生之不辰了,前面感情的回旋,到此突然一纵,扣人心弦。

  诗中没有具体去描写弃妇的内心痛苦,而是着重于弃妇的心理刻画。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很复杂的,有种被遗弃后的`幽愤,指责丈夫无定止。同时她又很怀念她的丈夫,仍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能够“顾”(想念)她,“报”(答理)她。理智上,她清醒地认识到丈夫“德音无良”;但情感上,她仍希望丈夫“畜我”以“卒”。朱熹《诗集传》说:“见弃如此,而犹有望之之意焉。此诗之所为厚也。”这种见弃与有望之间的矛盾,又恰恰是弃妇真实感情的流露。因此,《邶风·日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7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注释:

  【1】麟:麒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现代生物学家或以为的长颈鹿。

  【2】趾:足,指麒麟的蹄。

  【3】振振(zhēn):诚实仁厚的样子。

  【4】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5】于(xū):通“吁”,叹词。

  【6】于嗟:叹美声。

  【7】定:通“顁(dìng)”,即额头。

  【8】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

  【9】公族:公侯同祖的子孙。

  作品赏析:

  这首诗很像是孔子的《获麟歌》。诗三章,其首句描写麒麟,次句描写贵族,末句慨叹不幸的麒麟。意在以贵族打死麒麟比喻统治阶者迫害贤人(包括孔子自己)。

  赞美贵族公子,而以“麟”起兴,这在古代却是一桩异常庄重和动情的事。所谓“麟”,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不过古代传说中的“麟”,却非同寻常:据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春秋感应符》更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恶杀,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种兆示“天下太平”的仁义之兽。所以后儒赞先王之圣明,则眉飞色舞于“麒麟在圃,鸾凤来仪”;孔子生春秋乱世,则为鲁哀公之“获麟”而泣,以为麟出非时也。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诗所传达的热烈赞美之情了。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眼间刚出现那“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却又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来。仁兽麒麟与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辉映,令人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赞叹之情。于是“于嗟麟兮”的赞语,便带着全部热情冲口而出,刹那间振响了短短的.诗行。二、三两章各改动二字,其含义并没有多大变化:由“麟”之趾,赞到“之定”、“之角”,是对仁兽麒麟赞美的复沓;至于“公子”“公姓”“公族”的变化,则正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公族与公姓亦同义”。如此三章回旋往复,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耳际是“于嗟麟兮”赞美之声的不断激扬回荡。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的交汇,经过了叠章的反覆唱叹,所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兴奋、热烈的画意和诗情。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8

  [先秦]诗经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1],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注释:

  【1】终:一说终日,一说既。

  【2】暴:急骤,猛烈。

  【3】谑(xuè)浪笑敖:戏谑:谑,调戏。浪,放荡。敖,放纵。

  【4】中心:心中。

  【5】是悼:悼是。悼,伤心害怕。

  【6】霾(mái):阴霾。空气中悬浮着的大量烟尘所形成的混浊现象。

  【7】惠:顺。

  【8】莫往莫来:不往来。

  【9】曀(yì):阴云密布有风。

  【10】不日:不见太阳。有,同“又”。

  【11】寤:醒着。

  【12】言:助词。

  【13】寐:睡着。

  【14】嚏(tì):打喷嚏。民间有“打喷嚏,有人想”的谚语。

  【15】曀曀:天阴暗貌。

  【16】虺(huǐ):形容雷声。

  【17】怀:思念。

  作品赏析:

  此诗共四章。以女子的口吻,写她因丈夫的.肆意调戏而悲凄,但丈夫离开后,她又转恨为念,忧其不来;夜深难寐,希望丈夫悔悟能同样也想念她。其感情一转再转,把那种既恨又恋,既知无望又难以割舍的矛盾心理真实地传达出来了。

  第一章写欢娱,是从男女双方来写。“谑浪笑敖”,《鲁诗》曰:“谑,戏谑也。浪,意萌也。笑,心乐也。敖,意舒也。”连用四个动词来摹写男方的纵情粗暴,立意于当时的欢娱。“中心是悼”,悼,担心忧惧的意思,是女方担心将来的被弃,着意于将来的忧惧。

  第二章承“悼”来写女子被弃后的心情。“惠然肯来”,疑惑语气中不无女子的盼望;“莫往莫来”,肯定回答中尽是女子的绝望。“悠悠我思”转出二层情思,在结构上也转出下面二章。

  第三、四章表现“思”的程度之深。“寤言不寐”,是直接来写,“愿言则嚏”、“愿言则怀”则是女子设想男子是否想她,是曲折来写。而归结到男子,又与第一章写男子欢娱照应。全诗结构自然而有法度。

  诗各章都采用“比”的表现手法。因比而兴,诗中展示出狂风疾走、尘土飞扬、日月无光、雷声隐隐等悚人心悸的画面,衬托出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这在古代爱情婚姻题材的诗歌中是别具一格的。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9

  有杕[1]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注释:

  【1】杕(dì):树木孤生独特貌。

  【2】杜:杜梨树,又名棠梨树。

  【3】道左:道路左边,古人以东为左。

  【4】噬(shì):发语词。一说何,曷。

  【5】适:到,往。

  【6】中心:心中,内心。

  【7】曷(hé):同“盍”,何不。

  【8】饮(yìn)食(sì):喝酒吃饭。一说满足情爱之欲。

  【9】周:右的假借。一说道路弯曲处。

  【10】游:来看。

  作品赏析

  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此诗就是描写一个孤独者切盼友人来访,共饮谈心,以解孤独寂寞之苦。

  人类都有一种“共生欲望”,而这种“共生欲望”又是以人们的相互帮助、彼此交流为基础的。一旦得不到满足或有所缺憾时,就会产生孤独感。当“共生欲望”得以满足时,孤独感也就随之消除。看来,诗中的“我”,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外界隔了一堵“墙”,失去了和朋友的交往,深感孤独,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或寄托,他力图改变与世隔绝的处境,渴望有良友来访,彼此建立友谊,交流感情。

  诗共两章,各六句。每章的开头均为“兴之比也”(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杜梨长于荒野偏僻处,果小而酸,向来被人冷落,显得孤零零的。作者在此,借物起兴,以物喻人,用触物兴叹的手法引出下文,显得顺理成章。

  全诗以“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以期待的眼光,诚挚的态度,殷勤款待的方式,频频召唤“君子”来访做客。“我”从自己强烈的寻友愿望出发,步步设想双方的心态和行为。“我”对“君子”“中心好之”,然而他“噬肯适我”、“噬肯来游”吗?只恐“求之不得”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从全诗看,“中心好之”是关键句子,不可轻易读过。“我”对“君子”有好感,切盼与之交往,但用何种方法进行呢?思之再三,何不请“君子”来家做客,端上美酒佳肴,殷勤待之。借此机会,一则表明自己好客的诚意,二则可以交流情感,加深友谊。或许这就是此诗两章末句均用“曷饮食之”的用意所在。再细细玩味,“曷”字似有“画外之音”——试探的心理。

  至于“我”的盼友愿望是否实现,诗中没有交代,这里姑且不论。不过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即原先“我”的孤独感,通过诗歌已有所宣泄,得到一定缓解。

  这首短诗,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荒野古道旁,立着一株孤零零的杜梨树,盼友者站在那里翘首苦盼“君子”来访的神态,殷勤款待“君子”时的情景(此为“我”的想像),历历在目。

  此诗章法结构带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各章的句数、字数相同。要说有变化,仅在第二章的二、四句末换了三个字,即第一章的“左”改为“周”,“适我’’改为“来游”。换字又与换韵有关,第一章的“左”与“我”隔句押韵,第二章的“周”与“游”隔句押韵。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10

  [先秦]诗经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注释:

  【1】鸡鸣:指天明之前。与下文中的“昧旦”都是古人常用的形容时间的用语。

  【2】昧旦:又叫昧爽,指天将亮的时间。

  【3】子:你。

  【4】兴:起。

  【5】视夜:察看夜色。

  【6】明星:启明星,即金星。

  【7】有烂:即“烂烂”,明亮的样子。

  【8】将翱将翔:指已到了破晓时分,宿鸟将出巢飞翔。

  【9】弋(yì):用生丝做绳,系在箭上射鸟。

  【10】凫:野鸭。

  【11】言:语助词,下同。

  【12】加:射中。一说“加豆”,食器。

  【13】与:犹为。

  【14】宜:用适当地方法烹调菜肴。

  【15】言:语助词。

  【16】偕:一起、一同的意思。

  【17】老:变老。

  【18】御:用。此处是弹奏的意思。

  【19】静好:和睦安好。

  【20】来(lài):借为“赉”,慰劳,关怀。

  【21】杂佩:古人佩饰,上系珠、玉等,质料和形状不一,故称杂佩。

  【22】顺:柔顺。

  【23】问:慰问,问候。一说赠送。

  【24】好(hào):爱恋。

  【25】报:赠物报答。

  作品赏析:

  这首赋体诗恰似一幕生活小剧,表现了一对青年夫妇和谐的家庭生活和诚笃而热烈的感情。诗人通过这对青年夫妇的对话,展示了三个情意融融的特写镜头。

  第一个镜头:鸡鸣晨催。起先,妻子的晨催,并不令丈夫十分惬意。公鸡初鸣,勤勉的妻子便起床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并告诉丈夫“鸡已打鸣”。“女曰鸡鸣”,妻子催得委婉,委婉的言辞含蕴不少爱怜之意;“士曰昧旦”,丈夫回得直白,直决的回答显露出明显的不快之意。他似乎确实很想睡,怕妻子连声再催,便辩解地补充说道:“不信你推窗看看天上,满天明星还闪着亮光。”妻子是执拗的.,她想到丈夫是家庭生活的支柱,便提高嗓音提醒丈夫担负的生活职责:“宿巢的鸟雀将要满天飞翔了,整理好你的弓箭该去芦苇荡了。”口气是坚决的,话语却仍是柔顺的。士女的往覆对答,使得第一个镜头更富情趣。就女催起而士贪睡这一情境而言,《齐风·鸡鸣》与此仿佛,但人物的语气和行动与此不同。《齐风·鸡鸣》中女子的口气疾急决然,连声催促,警夫早起,莫误公事;男的却一再推脱搪塞,淹恋枕衾而纹丝不动。此篇女子的催声中饱含温柔缱绻之情,男的听到再催后作出了令妻子满意的积极反应。首章与次章之间的空白,可理解为对男子的举动作了暗场处理,这样就自然地进入下面的情节。

  第二个镜头:女子祈愿。妻子对丈夫的反应是满意的,而当他整好装束,迎着晨光出门打猎时,她反而对自己的性急产生了愧疚,便半是致歉半是慰解,面对丈夫发出了一连串的祈愿:一愿丈夫打猎箭箭能射中野鸭大雁;二愿日常生活天天能有美酒好菜;三愿妻主内来夫主外,家庭和睦,白首永相爱。丈夫能有如此勤勉贤惠、体贴温情的妻子,不能不充满幸福感和满足感。因此,下面紧接着出现一个激情热烈的赠佩表爱的场面,就在情理之中而不得不然的了。其实,诗人唱到这个琴瑟和谐的场面也为之激动,他情不自禁地在旁边感叹道:“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恰似女的弹琴,男的鼓瑟,夫妇和美谐调,生活多么美好。诗歌具有跳跃性,此篇的章节和诗句间的跳跃性更大。因而也给接受者留下了更为广宽的想像再创造的空间,使诗境更饶有情致。

  第三个镜头:男子赠佩。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丈夫这一赠佩表爱的热烈举动,既出于诗人的艺术想像,也是诗歌情境的逻辑必然。深深感到妻子对自己的“来之”、“顺之”与“好之”,便解下杂佩“赠之”、“问之”与“报之”。一唱之不足而三叹之,易词申意而长言之。在急管繁弦之中洋溢着恩酣爱畅之情。至此,这幕情意融融的生活小剧也达到了艺术的高潮。末章六句构成三组叠句,每组叠句易词而申意,把这位猎手对妻子粗犷热烈的感情表现得淋漓酣畅。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11

  [先秦]诗经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无偕。

  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注释:

  【1】陟(zhì):登上。

  【2】岵(hù):有草木的山。

  【3】父曰:这是诗人想象他父亲说的话。下文“母曰”“兄曰”同。

  【4】予子:歌者想象中,其父对他的称呼。

  【5】夙(sù)夜:日夜。夙:早。

  【6】上:通“尚”,希望。

  【7】旃(zhān):之,作语助。

  【8】犹来:还是归来。

  【9】无:不要。

  【10】止:停留。

  【11】屺(qǐ):无草木的山。

  【12】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

  【13】无寐:没时间睡觉。

  【14】冈:山脊。

  【15】偕(xié):俱,在一起。

  【16】无死:不要死在异乡。

  作品赏析:

  此诗写一个远在他乡服役的征人,想象他的父母兄长在家乡正在思念他,抒发了主人公思念家乡的情怀。全诗三章,皆为赋体。

  全诗重章叠唱,每章开首两句直接抒发思亲之情。常言:远望可以当归,长歌可以当哭。人子行役,倘非思亲情急,不会登高望乡。此诗开篇,登高远望之旨便一意三复:登上山顶,远望父亲;登上山顶,远望母亲;登上山顶,远望兄长。言之不足而长言申意,思父思母又思念兄长。开首两句,便把远望当归之意、长歌当哭之情,抒发得痛切感人。

  然而,诗的妙处和独创性,不在于开首的正面直写己之思亲之情,而在于接下来的从对面设想亲人之念己之心。抒情主人公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幻境:在他登高思亲之时,家乡的亲人此时此刻也正登高念己,并在他耳旁响起了亲人们一声声体贴艰辛、提醒慎重、祝愿平安的嘱咐和叮咛。当然,这并非诗人主观的刻意造作,而是情至深处的自然表现。在这一声声亲人念己的设想语中,包含了多少嗟叹,多少叮咛,多少希冀,多少盼望,多少爱怜,多少慰藉。真所谓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千载下读之,仍足以令羁旅之人望白云而起思亲之念。

  这种从对面设想的幻境,在艺术创造上有两个特点。其一,幻境的`创造,是想像与怀忆的融会。汉唐的郑笺孔疏把“父曰”、“母曰”和“兄曰”,解释为征人望乡之时追忆当年临别时亲人的叮咛。此说初看可通,深究则不然;诗人造境不只是追忆,而是想像和怀忆的融合。钱锺书指出:“然窃意面语当曰:‘嗟女行役’;今乃曰:‘嗟予子(季、弟)行役’,词气不类临歧分手之嘱,而似远役者思亲,因想亲亦方思己之口吻尔。”(《管锥编》,下同)如古乐府《西洲曲》写男“下西洲”,拟想女在“江北”之念己望已:“单衫杏子黄”、“垂手明如玉”者,男心目中女之容饰;“君愁我亦愁”、“吹梦到西洲”者,男意计中女之情思。《西洲曲》这种“据实构虚,以想像与怀忆融会而造诗境,无异乎《陟岵》焉”。别具赏心的体会,也符合思乡人的心理规律,因而为历代思乡诗不断承袭。其二,亲人的念己之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毛传在各章后曾依次评曰:“父尚义”、“母尚恩”、“兄尚亲”。这虽带有经生气息,却已见出了人物语言的个性特点。从诗篇看,父亲的“犹来无止”,嘱咐他不要永远滞留他乡,这语气纯从儿子出发而不失父亲的旷达;母亲的“犹来无弃”,叮咛这位小儿子不要抛弃亲娘,这更多地从母亲这边出发,表现出难以割舍的母子之情,以及“娘怜少子”的深情;兄长的“犹来无死”,直言祈愿他不要尸骨埋他乡,这脱口而出的“犹来无死”,强烈表现了手足深情,表现了对青春生命的爱惜和珍视。在篇幅短小、语言简古的《诗经》中,写出人物的个性,极为不易,而能在从对面设想的幻境中,写出人物的特点,更为难能。这在后世同类抒情模式的思乡诗中,也并不多见。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12

  [先秦]诗经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

  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于讹。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

  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

  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

  旐维旟矣,大人占之;

  众维鱼矣,实维丰年;

  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注释:

  【1】尔:指放牧牛羊者。

  【2】三百:与下文“九十”均为虚指,形容牛羊众多。

  【3】维:为。

  【4】犉(chún):大牛,牛生七尺曰“犉”。

  【5】思:语助词。

  【6】濈(jí)濈:一作“戢戢”,群角聚集貌。

  【7】湿湿:摇动的样子。

  【8】阿(ē):丘陵。

  【9】讹(é):同“吪”,动,醒。

  【10】牧:放牧。

  【11】何:同“荷”,负,戴。

  【12】蓑(suō):草制雨衣。

  【13】餱(hóu):干粮。

  【14】物:毛色。

  【15】牲:牺牲,用以祭祀的牲畜。

  【16】具:备。

  【17】以:取。

  【18】薪:粗柴。

  【19】蒸:细柴。

  【20】雄:"雌、雄",“飞曰雌雄”,此句言猎取飞禽。

  【21】矜(jīn)矜:小心翼翼。

  【22】兢(jīng)兢:谨慎紧随貌,指羊怕失群。

  【23】骞(qiān):损失,此指走失。

  【24】崩:散乱。

  【25】麾(huī):挥。

  【26】肱(ɡōnɡ):手臂。

  【27】毕:全。

  【28】既:尽。

  【29】升:登。

  【30】众:蝗虫。古人以为蝗虫可化为鱼,旱则为蝗,风调雨顺则化鱼。

  【31】旐(zhào):画有龟蛇的旗,人口少的郊县所建。

  【32】旟(yǔ):画有鹰隼的旗,人口众多的州所建。

  【33】大人:太卜之类官。

  【34】占:占梦,解说梦之吉凶。

  【35】溱(zhēn)溱:同“蓁蓁”,众盛貌。

  作品赏析:

  第一章描述所牧牛羊之众多,开章劈空两问,问得突兀。前人常指“尔”为“牛羊的所有者”,不妥:“所有者”既有牛羊,竟还会有“谁”疑其“无羊”,那是怪事。倘指为奴隶主放牧的奴隶,则问得不仅合理,还带有了诙谐的调侃意味。奴隶只管放牧,牛羊原本就不属于他。但诗人一眼看到那么多牛羊,就情不自禁高兴地与牧人扯趣:“谁说你没有羊哪?看看,这一群就是三百!”极为自然。劈空两问,问得突兀,却又诙谐有情,将诗人乍一见到众多牛羊的惊奇、赞赏之情,表现得极为传神。

  许许多多牛羊集聚在一起,气象很壮观。倘若运用“羊来如云”“牛聚如潮”来比拟,当也算得形象了。但此诗作者不满足于此类平庸的比喻,他巧妙地选择了牛羊身上最富特征的耳、角,以“濈濈”“湿湿”稍一勾勒,那(羊)众角簇立、(牛)群耳耸动的奇妙景象,便逼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这样一种全不借助比兴,而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梅尧臣语)的直赋笔墨,确是很高超的。

  第二、三章集中描摹放牧中牛羊的动静之态和牧人的娴熟技艺,堪称全诗写得最精工的篇章。“或降”四句写散布四近的牛羊何其自得:有的在山坡缓缓“散步”,有的下水涧俯首饮水,有的躺卧草间似乎睡着了,但那耳朵的陡然耸动、嘴角的细咀慢嚼,说明它们正醒着。此刻的牧人正肩披蓑衣、头顶斗笠,或砍伐着柴薪,或猎取着飞禽。一时间蓝天、青树、绿草、白云,山上、池边、羊牛、牧人,织成了一幅无比清丽的放牧图景。图景是色彩缤纷的,诗中用的却纯是白描,而且运笔变化无端:先分写牛羊、牧人,节奏舒徐,轻笔点染,表现着一种悠长的抒情韵味。方玉润《诗经原始》叹其“人物并处,两相习自不觉两相忘”,正真切领略了诗境之幽静和谐。待到“麾之以肱,毕来既升”两句,笔走墨移间,披蓑戴笠的牧人和悠然在野的牛羊,霎时汇合在了一起。画面由静变动,节奏由缓而骤,牧人的臂肘一挥,满野满坡的牛羊,便全都争先恐后奔聚身边,紧随着牧人升登高处。真是物随人欲、挥斥自如,放牧者那娴熟的牧技和畜群的训习有素,只以“麾之”二语尽收笔底。

  全诗至此,已将放牧中的诗情画意写尽,收尾就很难。若还是从牛羊身上落笔,则不见好处。此诗收尾之奇,正在于全然撇开牛羊,而为放牧者安排了一个出人意外的“梦”境:在众多牛羊的“哞”“哶(即咩)”之中,牧人忽然梦见,数不清的蝗子,恍惚间全化作了欢蹦乱跳的鱼群;而飘扬于远处城头的“龟蛇”之旗(“旐”旗),又转眼间变成了“鸟隼”飞舞的`“旟”旗——诗人写梦,笔下正是这样迷离恍惚,令人读去,果真是个飘忽、断续的“梦”。接着的“大人占之”几句,读者无妨将它读作画外音:“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随着占梦者欣喜的解说,充塞画面的鱼群和旟旗,即又幻化成漫山遍野的牛羊(这正是放牧者的“丰收”年景);村村落落,到处传来婴儿降生的呱呱喜讯(这正是“室家”添丁的兴旺气象)。诗境由实变虚、由近而远,终于在占梦之语中淡出、定格,只留下牧人梦卧时仰对的空阔蓝天,而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这由实化虚的梦境收束,又正有梅尧臣所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之妙。

  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诗不借比兴而全用赋法,只要体物入微、逼真传神,一样能创造高妙的诗境。此诗不仅描摹精妙,而且笔底蕴情,在展现放牧牛羊的动人景象时,又强烈地透露着诗人的惊异、赞美之情,表现着美好的展望和祈愿。一位美学家说:“使情趣与意象融化到恰到好处,便是达到最高理想的艺术。”不必说《小雅·无羊》就一定达到了这种“理想”境界,但也已与此境界相去不远。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13

  [先秦]诗经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

  ①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②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③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赏析】

  本篇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牟庭《诗切》又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近人则多主恋歌说。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译文取闻说作男词。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本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其艺术感染力的奥妙在哪里?拙作《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本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14

  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注释:

  【1】芃(péng)芃:植物茂盛貌。

  【2】棫(yù)朴:棫,白桵(ruǐ);朴,枹(bāo)木,二者均为灌木名。

  【3】槱(yǒu):聚积木柴以备燃烧。

  【4】济(jǐ)济:美好貌。或音qí,庄敬貌。

  【5】辟(bì)王:君王。

  【6】趣(qū):趋向,归向。

  【7】奉:通“捧”。

  【8】璋:即“璋瓒”,祭祀时盛酒的玉器。

  【9】峨峨:盛装壮美的样子。

  【10】髦士:俊士,优秀之士。

  【11】攸:所。

  【12】宜:适合。

  【13】淠(pì):船行貌。

  【14】泾:泾河。

  【15】烝徒:众人。

  【16】楫之:举桨划船。

  【17】于迈:于征,出征。

  【18】师:军队,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19】倬(zhuō):广大。

  【20】云汉:银河。

  【21】章:文章,文彩。

  【22】遐:通“何”。

  【23】作人:培育、造就人。

  【24】追(duī):通“雕”。追琢,即雕琢。

  【25】相:内质,质地。

  【26】勉勉:勤勉不已。

  【27】纲纪:治理,管理。

  作品赏析:

  关于此诗的主旨,历代学者看法很不一致,主要有两种意见。《毛诗序》云:“文王能官人也。”“官人”语出《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意谓善于选取人才并授以适当官职。而姚际恒《诗经通论》则曰:“此言文王能作士也。小序谓‘文王能官人’,差些,盖袭《左传》释《卷耳》之说。”“作士”一语直接取自此诗的“遐不作人”。孔颖达疏:“作人者,变旧造新之辞。”朱熹《诗集传》:“作人,谓变化鼓舞之也。”概而言之,即为培育造就人才及鼓舞振作人心。其实这两种意见并无大异,小序着眼的是前三章,故得出“官人”的结论,姚氏着眼的是后二章,故得出“作士”的结论。“官人”也罢,“作士”也罢,都离不开周王的盛德。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除第二章外,其余四章均以兴为发端,这在《大雅》中是罕见的。

  首章以“棫朴”起兴。毛传释曰:“山木茂盛,万民得而薪之;贤人众多,国家得用蕃兴。”此是将棫朴喻贤人。而《诗集传》释曰:“芃芃棫朴,则薪之槱之矣;济济辟王,则左右趣之矣。”意为灌木茂盛,则为人所乐用,君王美好,则为人所乐从。此是将棫朴喻君王。毛传释兴,每每孤立地就兴论兴,所以兴与下文的关系往往显得牵强附会。朱熹释兴,总是将起兴句与被兴句有机地联系起来,符合其“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兴的定义。就此章而言,朱熹的解释似更为合理。

  首章是总述,总述周王有德,众士所归。而士分文、武,故二、三篇又分而述之,以补足深化首章之意。

  二章四句皆为赋。前两句“济济辟王,左右奉璋”承上两句“济济辟王,左右趣之”而来,而又启出下两句:“奉璋峨峨,髦士攸宜。”“璋”有二解,一为“牙璋”,发兵所用;一为“璋瓒”,祭祀所用。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此诗下章言六师及之,则上言奉璋,当是发兵之事。故传惟言半圭曰璋,不以为祭祀所用之璋瓒耳。”据此,此章则与下章一样,均与武士有关。但马瑞辰注意了下章的“六师”而疏忽了此章的“髦士”。“髦士”在《诗经)中凡二见,另一为《小雅·甫田》中的“攸介攸止,烝我髦士”。《甫田》的髦士肯定为文士(多以为是田畯,即农官),故此诗恐亦不例外。所以璋还是训“璋瓒”为好。

  三章以“泾舟”起兴。朱熹《诗集传》以为舟中之人自觉划动船桨实喻六师之众自觉跟随周王出征,云:“言‘淠彼泾舟’,则舟中之人无不楫之。‘周王于迈’,则六师之众追而及之。盖众归其德,不令而从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亦云:“文王征伐,六师扈从,有似烝徒楫舟,则其作武勇之士也又可见。”齐诗根据此章末两句“周王于迈,六师及之”而断定此诗是言文王伐崇之事,后人多有从之者。其实以诗证史可信,以史证诗难信,况且把诗中所言一一坐实并无多大意义,所以还是把此章看作泛言为好。

  如果说前三章是以众望所归来烘托周王的话,那么后两章则转为直接的歌颂了。

  四章以“云汉”起兴。郑笺曰:“云汉之在天,其为文章,譬犹天子为法度于天下。”诸家多认为“云汉”乃喻周王。末句“遐不作人(何不培养人)”虽是问句,实则是肯定周王能培育人。严粲《诗缉》云:“董氏曰:‘遐不作人,甚言其作也。”’类似的用法还见于《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遐不黄耇”。

  末章的兴义较难理解。朱熹在《诗集传》中曰:“追之琢之,则所以美其文者至矣。金之玉之,则所以美其质者至矣。勉勉我王,则所以纲纪乎四方者至矣。”他还在《诗传遗说》中补充道:“功夫细密处,又在此一章,如曰‘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四方都便在他线索内牵著都动。”他答人问“勉勉即是纯一不已否?”又曰:“然。如‘追琢其章,金玉其相’,是那工夫到后,文章真个是盛美,资质真个是坚实。”二者合而言之,也就是说:精雕细刻到极致,是最美的外表,纯金碧玉到极致,是最好的质地,周王勤勉至极,有如雕琢的`文彩和金玉的质地,是天下最好的管理者。如此释诗,似太迂曲,所以很多人并不把前两句视作兴,他们认为,“追琢其章”“金玉其相”的“其”指的就是周王,意谓周王既有美好的装饰,又有优秀的内质,而又勤勉不已,所以能治理好四方。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15

  [先秦]诗经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注释:

  【1】扬之水:平缓流动的水。扬,悠扬,缓慢无力的样子。一说激扬之水,喻夫。

  【2】不流:流不动,浮不起,冲不走。

  【3】束薪:成捆的柴薪,喻婚姻,在此指妻。

  【4】彼其之子:(远方的)那个人,指妻子。其,语助词。之子:是子,这个人。

  【5】不与我:不能和我。

  【6】戍申:在申国戍守。申是姜姓国,周平王的母舅家,在今河南南阳北。

  【7】怀:平安。一说思念、怀念。

  【8】曷(hé):何。

  【9】予:我。

  【10】束楚:成捆的荆条。楚,荆条,灌木,人多以之为柴薪。

  【11】甫:甫国,即吕国,在今河南南阳西。

  【12】蒲:蒲柳,枝细长而柔软。

  【13】许:许国,故地在今河南许昌东。

  作品赏析:

  《王风·扬之水》是以远戍战士的口吻来写的。诗从扬之水不流束薪起兴,一唱三叹,反复掀起戍卒思妇盼归之怨的高潮。

  全诗三章,各章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束薪”、“束楚”和“束蒲”;“戍申”、“戍甫”和“戍许”。薪、楚、蒲都是农家日常燃烧的柴草;申、甫、许是三个姜姓的诸侯小国。因此,全诗实际上把一个相同的内容,反复吟诵三次,用重复强调的手法,突出远戍战士思家情怀。每章头两句“扬之水,不流束薪(楚、蒲)”,用流动的河水与不动的柴草对比,先让人视觉上有特殊印象:那河沟的水哗哗地流动,仿佛岁月一天天过去,不再回来;那一捆捆的柴草又大又沉,小小的河水根本飘浮不起,冲流不动,仿佛战士思家的沉重心绪,永不改变。有了这两句自然物象的起兴,很自然引出三、四两句“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甫、许)”,守着家园的妻子,当然无法与远戍的士兵一起。如果说,士兵如远离泉源的河水,越流越远;那么,妻子如坚定不移的柴草,不飘不流。如果说,日月如流水不断流失,思家情怀就如沉重的柴草,不动不移。分离的日子越久,远戍的时间越长,思念妻子也越强烈。终于,士兵喊出了自己心里的`话:“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意思是:在家的亲人平安吗?何年何月我才能回家相聚呢?夫妻之情,故园之思,远戍之苦,不平之鸣,都融化在这两句问话之中,而士兵回家的渴望,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诗人在这里写了三种不流的情景。那河水载不起的物件,一开始是一捆捆点燃篝火的柴棒,后来换成一捆捆较细的荆条,再换成一捆捆造箭用的蒲柳短棒,可见其怨思之情是一点点在加深加重的。诗人又写了戍守三地的情景。这三地都相隔不远,可能是调兵换防,因此一个边卒写出了三个边地的守卫情景。正因为有了这种辗转调戍的情形,才更能引发边卒抒发他心中积郁的思归之怨。

  在诗歌句式上,此诗采用不齐整的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几种,这说明诗歌带有鲜明的口语化的倾向。口语化句子,正好比较朴实,比较真切地表达出下层人民出身的士兵的口吻,起到一种亲切诚朴的效果。实际上,除了个别词语带有历史痕迹,在语义上需要诠解之外,这首口语化的诗歌,千载之下仍有极强的感染力。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相关文章:

叔于田(先秦 诗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05-03

无羊(先秦 诗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07-23

诗经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07-22

杕杜先秦诗经全文、注释、赏析05-01

无衣先秦诗经全文、注释、赏析05-01

诗经全文注释07-23

《诗经·硕鼠》翻译及赏析12-09

《诗经·蒹葭》赏析03-22

《诗经·羔裘》原文及赏析08-14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