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唐多令阅读答案

唐多令阅读答案

时间:2022-03-26 08:19:3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唐多令阅读答案

  在各领域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多令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多令阅读答案

唐多令阅读答案1

  唐多令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鸟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释】①邓剡,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8飞透窗纱中的飞透二字极具表现力,请做简要分析。(5分)

  9.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8. (5分)飞透二字写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透窗而入。(2分)这两个字极具力量,带有夸张的意味,既写出了浓郁的'秋意,又强烈暗示出诗人内心在改朝换代、沦落天涯之时的悲凉伤感。(3分)(意思对即可)

  9.(6分)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4分)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2分)(意思对即可)

  (1)上阕堪恨西风催世换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3分)

  (2)下阕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9、(1)答案:运用双关手法,明写秋风使季节变换,暗写南宋为元朝统治者灭亡,自己被俘,人生也被改写。

  9、(2)答案:作者运用雁、明月、芦花三个意象,营造了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流离之苦。

唐多令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唐多令

  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鸟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词人简介

  邓剡(1232-1303)又名光荐,字中甫,又号中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景定三年进士,为文天祥门友。剡以诗名世,江万里屡荐不就,后随天祥赞募勤王。宋末,元兵至,携家入闽。端宗即位,广东制置使赵潽晋辟为斡办官,荐除宣教郎、宗正寺簿。祥兴元年六月,从驾至硅山,除秘书丞,兼权礼部侍郎,迁直学士。宋亡,投海者再,元兵打捞之,不得死。元将张弘范礼致之,与文天祥同押北上,舟中唱和。有诗集名《东海集》,天祥为序。至建康以病留,天祥赋诗别之。久之,得放归。

  1.“飞透窗纱”中的“飞透”二字极具表现力,请做简要分析。(5分)

  2.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飞透”二字写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透窗而入。(2分)这两个字极具力量,带有夸张的意味,既写出了浓郁的秋意,又强烈暗示出诗人内心在改朝换代、沦落天涯之时的悲凉伤感。(3分)(意思对即可)

  2.“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4分)“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2分)(意思对即可)

唐多令阅读答案3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双关(1分),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2分)。

  (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1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1分),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2分)。

唐多令阅读答案4

  唐多令原文: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①。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②,客尚淹留。垂柳不系裙带住③,漫长是、系行舟。

  唐多令字词解释:

  ①心上秋:合成“愁”字。

  ②燕:喻指离去的恋人。

  ③裙带:指恋人。

  年事:指岁月。这两句是说往事如梦,似花落水流。

  唐多令翻译:

  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便会令我滋生思念的忧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唐多令阅读答案:

  试题:

  (1)“燕辞归、客尚淹留”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3)“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5分)

  (4)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6分)

  (5)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2分)

  (6)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举两例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对比。(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2分)

  2、诗人的“愁”原因:一是跟离人相别;二是秋天凄清的景致;

  3、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1分)既突出季节为“秋”,(1分)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1分)

  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2分)

  4、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2分)

  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2分)

  ③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2分)

  5、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2分)

  6、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③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答对两点给4分)

  唐多令创作背景:无

  唐多令赏析:

  《唐多令·惜别》是宋代词人吴文英所作。此词反映了作者飘泊生涯中的失意情怀。词的上阕是就眼前之景抒发离别之愁;下阕拓宽一步,展示自己的心灵背景和深层意绪,把与友人的惜别赋予了较深层的内涵,表现了词人命笔时的复杂心情和离别之际的纷纷意绪。

  本篇为惜别词。全篇以明畅清新的文字抒写游子悲秋之情和深重的离情别绪。词中“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花空烟水流”、“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等句,借景生情,借物拟人,感人地突现了离愁。

  上片写眼前景色,触景生情,抒发离别之愁。开篇即提出一问:什么情况是最使人忧愁的?接着便回答一句“离人心上秋”,不仅点明了分别的季节,还别出心裁地表现了自己此时悲凉的心情。“心上秋”三字,把秋天的萧瑟和内心的悲凉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感到秋天更寒冷,心情更悲凉,较之平铺直叙来说愁苦更胜一筹,颇为新奇。芭蕉叶在风雨中摇曳,让词人又徒添了几分愁苦和凄凉。“飕飕”不仅是描写风吹芭蕉叶的情景,实际上也是词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是自然景物和他的情感的交融。“都道晚凉天气好”一句虽然写得直白,却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将词人沉郁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皓月高高地悬挂在天空。这本是个合家团圆的日子,词人却不得不承受离别之苦。此情此景,站在高楼上远眺的词人,想到自己即将踏上遥远的征程,其内心的不舍和愁苦越是一发不可收拾,愁不堪言。

  下片承上启下,继续抒情。所不同的是,下片的情感较之上片更为深广,既有对友人的不舍,也有对年华已逝的惋惜。开篇词人直抒胸臆,以一句“年事梦中休”表达流水无情、年华不再的感叹。“花空烟水流”的比喻非常形象逼真,营造了一个美妙的境界,给人一个随意想象的空间和一种完美的视觉享受。秋深燕归是自然景象,表达了词人在外漂泊、回不了家的痛苦;连垂柳也不能把词人与家人系在一起,就更痛苦了,这两句表现了词人离别在际的复杂心情和无限愁绪。

  个人资料:

  吴文英(约1200—约1260),宋代词人。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他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无锡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词风密丽。在南宋词坛,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其《梦窗词》有三百四十余首。

唐多令阅读答案5

  安远楼小集,侑②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③。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侑(yu):在筵席旁助兴。③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问题:

  8.上阕开头两句“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5分)

  9.结合全词内容,请简要分析“旧江山浑是新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载陕西科技出版社《20xx高考押题冲刺训练》)

  【答案及解析】

  8.①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2分)。②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3分)。

  【审题突破】从写景的一般规律上突破。词中有两处写到时间,一是小序中的“时八月五日也”,二是上阕中的“能几日,又中秋”,说明写的是仲秋之景。按照古人写景的一般规律,此类题材大多是“悲秋”的。由此切入,即可踩上主要得分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这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有较强的训练针对性。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词前面的小序和试题提供的注释,把时代背景与景物结合起来分析,在准确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作答。芦叶、寒沙等秋天的景物,结合背景,即可看出悲凉的意境。

  【规律总结】一般说来,古人写秋景,“悲”者居多,本题亦然。试题所提供的注释,悲怆的意味已见端倪,加之词中“芦叶满地”“寒沙”等语言信息,其景物必为悲凉之意境。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规律,但不可生搬硬套,要根据内容作出判断。

  9.①江山依旧,但二十年过去,战争的阴影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词人“旧愁”未减,如今又添“新愁”(2分);②国运更衰,收复无望,故人不知所终,词人无心买桂花和美酒过中秋,愁到了“全都是新愁”的程度,可见“新愁”之深重(2分);③“旧江山”和“新愁”对照鲜明,感情强烈,表达了词人忧患国事的沉痛之情(2分)。

  【审题突破】从“新愁”上突破。“新愁”,是本题的破题要点。既是“新愁”,必有“旧愁”“旧恨”等,即江山依旧,“旧愁”却未减。既有“新愁”,怎有心情过中秋,极言国运之衰;目睹“旧江山”,全是“新愁”,在新旧的鲜明对比中,忧患国事之情何等沉痛。故从“新愁”切入,本题即被突破。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核心句子的能力。要求鉴赏的.句子分量极重,是全诗的关键之点,诗人的思想感情凝聚于此。所以试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面较广。答题时,把句子拆分成两部分,先分析“旧江山”——江山依旧,“旧愁”未减;然后分析“浑是新愁”——国运更加衰败,“全都是新愁”;最后进行总括——“旧”和“新”对比,心情极为沉痛。

  【赏析】这首词是感时伤今之作。序言说明了写这首词的缘由:词人与柳阜之、刘去非等友人在安远楼小聚,一位姓黄的歌姬在筵席旁演唱助兴,请求词人为其作词,于是词人创作了这首《唐多令》。上阕写故地重游。开篇二句描绘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目的在于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继而点明“二十年重过南楼”的题旨,为下阕的“旧江山浑是新愁”做铺垫。末三句用夸张手法写词人行色匆匆,来不及在柳树下把船系稳就要离开,因为过几天就是中秋了,正是亲友团聚的好时节,自己不能在此久留。下阕写忧患国事。头两句忆旧,当年与自己同游黄鹤楼、断矶头的故人,如今风流云散,不知所终,暗含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慨叹,把个人的身世与国家的命运连接起来,顺理成章地进入主旨“旧江山浑是新愁”。这是全词的精华,深化了题旨。江山依旧,但二十年过去,战争的阴影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词人“旧愁”未减,如今又添“新愁”;目睹“旧江山”,想到国运更加衰败,收复中原希望渺茫,词人愁到了“全都是新愁”的程度;“旧江山”和“新愁”对照鲜明,感情强烈,表达了词人忧患国事的沉痛之情。结尾三句是“浑是新愁”的具体化,词人想买桂花和美酒过中秋,却无心操办,因为少年时代的激情豪兴已一去不返,国运如此衰败,“新愁”如此深重,桂花美酒易得,忧患国事的愁绪却无法消解。

  刘过的爱国之词,词风追慕辛弃疾,属豪放之作,但这首《唐多令》却别具一格,语言曲折含蓄,格调温婉凄恻。当年,此词一出,即被广为传诵,可见影响之深远。

唐多令阅读答案6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唐多令邓剡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宋人,坚持抗元,南宋政权最后的据点崖山失守后被俘。此词为作者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南京时所作。

  (1)上片写景的句子“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4分)

  (2)下片“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化用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有所创新。试比较“燕入谁家”与“飞入寻常百姓家”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4分)

  试题答案:

  13.(8分)

  (1)(4分)这几句抓住黄昏秋江具有特点的`景物进行描写,雨过天晴,晚霞映照江面,潮水退去,江岸留下几许沙痕,落叶声中阵阵寒意穿透窗纱,(2分)营造出一种凄凉、冷寂的意境。(2分)

  (2)(4分)“燕入谁家”的疑问,深刻揭示了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百姓流离失所,表达了作者深深的亡国之痛(或:“燕入谁家”暗指朝代变迁,投降派投降新朝,表达了作者对南宋覆亡的慨叹和对投降派的嘲讽);(2分)“飞入寻常百姓家”描写南京城的历史巨变,表达的则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2分)

【唐多令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如梦令阅读答案04-21

《强项令》阅读附答案05-07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03-25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15篇03-30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附答案09-09

《一年级鲜事多》阅读答案05-2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比较阅读答案03-24

说说“浅阅读”阅读答案04-29

美好的声誉阅读答案《美好的声誉美》阅读答案09-2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