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春日阅读答案

春日阅读答案

时间:2022-05-16 18:34:35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春日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日阅读答案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日阅读答案

春日阅读答案 1

  春日郊行

  袁 枚

  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带雨画清明。

  杂花香自空中至,野草根从旧处生。

  小鸟啼咽催布谷,老牛牵犊学春耕。

  劳劳官走江城北,争怪长条日送迎。

  (1)本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手法上加以分析。

  答:

  (2)比较“野草根从旧处生”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的不同哲理。

  答:

  42.(1)诗人紧扣“春日”二字,采用了由远及近的手法,通过嗅觉、听觉与视觉的转换,将青山、花香、野草、小鸟、老牛等意象组织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快、生机盎然的春日画面。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的是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根从旧处生”揭示的是一切复活的.事物都是借助了旧的基础。

春日阅读答案 2

  春 日 [南宋]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简要赏析颈联中“逆”“私”二字的精妙之处。(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幽情”。(4分)

  10.(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1分)一是忧国之情。(1分)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2分)

春日阅读答案 3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高考试题及阅读答案

  (1)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感情的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赏析:

  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聊,姑且。引,长,引伸为“远”。次句至颈联写望中之景。次句写诗人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

  颔联俯瞰,写楼前景色,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此联明显化用了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两者意境相近,寇诗着一“孤”字及“尽日”一词,尤其后者,更强调了其持续时间之长,再加上“野水”的意象,其意境比韦诗要来得更为丰厚些。

  颈联写抬眼所见。霭,轻烟。断霭,谓烟时起时没。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

  眼中所见的“野渡”、“炊烟”之景,耳边所闻的“流莺”之声,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写诗人不由地怀念起故乡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故业)、自己的亲人,迷离恍惚中,诗人仿佛置身故乡,看到了家乡的流水,家乡的渡船,家乡的村舍……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末句则写诗人从对故乡的沉思遐想之中惊觉的情状。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要对仗。本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意象鲜明,写景生动形象。颔联“野水”对“孤舟”、“无人渡”对“尽日横”,浑然天成;颈联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严谨工整。

  从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看,首句“聊”字表明其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后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论:如果光看正史里的寇准,是断然想不出他会写出这样的诗,宋初诗坛分三种体,一是白体,二是晚唐体,三是西昆体。寇先生则是晚唐体的盟主,也是其中的一个异类,因为他官做的大,而爱好写这种诗的人大抵都是和尚和隐士。比如宋初的“九僧”,比如林和靖隐士,还比如魏野隐士。他们的本来就是“我是清都山水郎,几曾着眼看侯王”的那种tease。终日介的闲着,所以就爱在狭小的空间里苦吟出一些清新自然的景色。尤其喜欢把功夫用在中间两联上,句式大抵是前两句为二一二,后两句为二二一,还把单音节处作为“诗眼”,呕心沥血的加以琢磨。象寇公这首诗,中间两联就历来受人追崇,北宋翰林图画院还曾“野水”这一联作为考题来品评考生画画水平的高低,可见这一联确为写景之佳句。

  全诗前三联全是写景,后一联由景生情,做到了交融。首联点明地点,古人大抵一登楼就感触良多,曾在帅哥刘表手下工作的王粲同志就是力证。又如古来那些恨恨不平的人们总要喝酒一般,陶渊明先生又可算做一个具体的例子,陶先生曾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就解印绶去职。诚然可敬可佩,虽则陶先生一不买**,二没有“低保”可吃,三更没有加入工会,然而家中却还有“奴子”,由此足可见他“不折腰”的底气所在,不然饿死与南山之下怕也是情理之中。

  颔联就是化用韦苏州《滁州西涧》的名句了,黄鲁直每每引以为自傲的就是他所创的“脱胎换骨大法”和“点石成金大法”,古代虽不讲究知识产权,然而儒家学派的学风却是不容于抄袭的,寇老西儿这一联乃从楼上的视角来看,所以野水和孤舟的描写要虚,但结合整诗来读,则意境更为丰厚。颈联所写的景物则更抬眼所见,最后一联则化景为情。“惊”字为眼,情却没有表露,含不尽于意外本是宋人所追求的境界。宋初追随晚唐贾岛、姚合路线的晚唐体,寇公的这首诗实可算个一个代表。北宋翰林图画院曾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考题,夺魁的人这画的是“一船夫睡在舟尾,横一孤笛。”

春日阅读答案 4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逐柳条疏。春事成虚,

  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①;谁肯与莺花②做主?

  [注解]①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②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的景物。

  1.本曲题目为“春日送别”,曲中是如何表现别春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2.请赏析“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中“丝丝”“点点”两词的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

  1.①以借景抒情手法表现。(1分)前两句写杨柳拂风、梨花带雨,后两句写梨花瓣落,柳条稀疏。春景由繁盛转衰败,隐隐透露出送别的伤感之情。(2分)②以直抒胸臆手法表现。(1分)以“无奈春归去”点明春将离开,以“春日何太速”直写春归得快。最后的“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实指春去则莺不啼、花难开,从而表现了对春去的惋惜之情。(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①“丝丝”指风轻,“点点”指雨柔。(2分)②“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风轻雨柔的'美好韵味尽情透出,同时暗含了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妙画面。(2分)③为下面的抒情做好铺垫。(或叠词还起到了音韵和谐的效果。)(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春日阅读答案 5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瘐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①春天树,江东②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②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

  (1)这首诗的首联、颔联对李白的诗进行了热烈的赞美,请说说这两联主要赞美了李白诗的哪些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对颈联借景抒情的手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它“写景而离情自见”,你认为如何?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超凡脱俗;清新俊逸。(3分)

  (2)颈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地的景物,看起来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一种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李白也在江东思念着渭北的作者;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天树”“日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这两句,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力来传送的名句。由此可见,沈德潜这样称颂它是无可非议的。(5分)

春日阅读答案 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闲居 徐通

  草阁春方暮,柽①阴日未斜。

  蜗涎分断壁,莺语并邻家。

  曲坞藏修竹,轻云覆落花。

  卑栖②有至性,长此卧烟霞③。

  【注】①柽(chēng):即柳树。②卑栖:居于低下的地位。③烟霞:山水胜境。

  1.第二联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诗人是如何写的?(4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蜗牛爬过的断壁上,留下银白色的蜗涎,深黑的墙壁被划分为二。院内院外,一片莺啼之声。这是一幅美妙静谧的山村暮春图景。(2分)此联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先写“蜗涎”之静,后写“莺语”之动,以静显动,以动衬静。(2分)

  2.尾联用“卑栖”“至性”“长此”“卧烟霞”等表达自己甘于淡泊、出尘拔俗的志趣和愿意永远过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4分)

春日阅读答案 7

  春日田园杂兴

  连文凤

  老我无心出市朝,东风林壑自逍遥。

  一犁好雨秧初种,几道寒泉药旋浇。

  放犊晓登云外垄,听莺时立柳边桥。

  池塘见说生新草,已许吟魂入梦招。

  1.这首诗是怎样描绘春日田园生活图景的?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中作者“自逍遥”的原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的颔联、颈联运用白描手法,选取春日雨后插秧、引泉浇药、登高放牛、柳下听莺等富于春天气息的场景,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田园劳动生活图。

  2.远离官场的权势名利之争,没有世俗烦扰,内心清净;自然风光清新自然,作者沉浸其中;田园劳动生活忙碌充实、其乐融融。

  【试题分析】

  1、这里的“景象”略同于“意境”,即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点明“怎样描绘”,也就是所用的手法。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最后还要有点概况行的内容,这样才完整规范。

  2、感的把握是以真正读懂诗歌为前提的,根据首联,可以读出“远离官场的权势名利之争,没有世俗烦扰,内心清净”的思想内容,根据颔联,可以体会到诗人“田园劳动生活忙碌充实、其乐融融”的意思,根据颈联,可以感受到“自然风光清新自然,作者沉浸其中”的情感。尾联用了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典故,还能看出诗人要用诗歌来表现美好自然风格的风雅情致,这也是诗人“自逍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考虑到学生未必有这个积淀,不一定能体会到,所以答案上给略去了。但同时,却也给赋分增加了困难。

  赏析:

  诗歌首联追叙自己弃官归隐的行迹,开宗明义表示了自己宁老死林壑也不乞禄于当朝统治者的态度,从东风、林壑等景物之中可体味其脱离樊笼、复返自然的感受。无心出市朝,就是坚决不与征服者合作。在亡国的创痛中,人们理性而克制地表达了自己的独立追求。

  中间两联正面描述田园生活,通过好雨、寒泉、秧、药、犊、莺、云、柳等意象,展现出一种生意盎然的春日秀丽风光。

  尾联化用谢灵运“池堂生春草”之意,以“生新草”这一具体事物来体现整个自然界一片万象更新、蓬勃滋长的生机。然细读就会发现,“生新草”是“见说”,以显示这一片生机与自己的感情是有隔阂的;又用“入梦”二字,更见这一片生机对自己来说是恍恍惚惚而游离于现实之外的。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叙写,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即含蓄委婉表达出自己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和不愿与新朝合作的心态。同时也使整个南宋遗民群体那种宁愿老死林壑也不肯迈进蒙元“市朝”的共同心声得到了完整巧妙的表述。

春日阅读答案 8

  春日[唐]李咸用①

  浩荡东风里,裴回②无所亲。

  危城三面水,古树一边春。

  衰世难修道,花时不称贫。

  滔滔天下者,何处问通津。

  【注释】①李咸用:唐末诗人,生卒年不详;因唐末乱离,仕途不达,遂寓居庐山等地。②裴回:“徘徊”。

  21.从诗歌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古树一边春”让人联想起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

  22.全诗表达了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请联系诗句对此加以简析。

  【参考答案】

  21.五言律诗,病树前头万木春。

  22.“徘徊、何处”等词表达了诗人因个人仕途不达的失意、对未来的迷茫之感;“衰世”等词与结尾两句道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深深的忧思;“三面水”、“一边春”等句表现了诗人虽身处衰世,忧思失意,但仍怀抱希望,并未消极绝望到底的振奋情感。

  【解析】

  【2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了解文学常识和名句背诵情况。答题前,先通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四联;绝句一共四句。律诗和绝句都有五言也有七言,言是字的意思。“古树一边春”能让人想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病树前头万木春”。考生可以先背全诗,然后确定诗句。

  【2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本题要求理解整首诗歌的情感。“何处问通津”,“何处”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的迷茫。“衰世难修道”表达诗人对身处衰世的忧思。“古树一边春”,表明诗人仍怀抱希望。

春日阅读答案 9

  春日忆李白

  唐代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③,江东日暮云④。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⑤。

  相关介绍: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注释

  ①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②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③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④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⑤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上四称白诗才,下乃春日有怀。才兼庾、鲍,则思不群而当世无敌矣。杯酒论文,望其竿头更进也。公居渭北,白在江东,春树春云,即景寓情,不言怀而怀在其中。王嗣奭《杜臆》曰:公怀太白,欲与论文也。公与白同行同卧,论文旧矣。然于别后另有悟人。因忆向所与言,犹粗而未精,思重与论之。此公之笃于交谊也。)

  作品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俗话说的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呢?

  作品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1 --4)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5--6)三联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唐诗别裁》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7-8)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人写起,接着论诗,进而思人最后期盼见面,当面以“论文”结,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高考题:

  (1)这首是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做出了什么样的评价?

  从诗坛地位,无人可比;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的风格,清新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表达双方翘首以望的思念之情:杜甫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他。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思路脉络

  立足于诗,怀念李白。首先赞美李白的诗歌,转而对李白的思念,最后表达自己渴望想见,切磋诗艺的愿望。

春日阅读答案 10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赏析表现手法】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该题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通读全诗圈定景物---分析景物归纳特点--依景品情据情赏景---判断情与景的关系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春日阅读答案 11

  寂寂多愁客,伤春二月中。

  惜花嫌夜雨,多病怯东风。

  不奈莺声碎,那堪蝶梦空。

  海棠方睡足,帘影日融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以叠词开头,刻画出一个伤春悲愁的闺中女子形象,“伤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描写诗人怜惜夜雨吹落繁花,由花及人,“怯”字写出了生命的脆弱,暗含朝不保夕的沉痛之感。

  C、颈联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辨梦境和现实的恍惚迷离之感,“空”字写出诗人怅惘和孤独。

  D、这首诗写景生动,情景交织,借寻常物象传达出抒情主人公的真实感受,呈现出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

  15、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

  14、D

  D项,“清新明快”错误,本诗选用了“夜雨”“东风”“莺声”“蝶梦”“海棠”“帘影”等意象,运用叠词、拟人、寓情于景等多种表现手法,抒发伤春之感、孤独之苦以及对生命脆弱的感伤,风格应是婉约细腻或者哀婉缠绵。

  15、①以乐景反衬哀情,“睡足”的海棠容光焕发,光彩照人,帘外春日的.日影暖融,然而这些诗人都无心欣赏,独留孤独伤感。

  ②运用拟人手法,“方睡足”写出海棠的慵懒美丽,别出心裁,引人遐想。

  ③叠词的照应(运用)。尾联以叠词“融融”结束全诗,语意舒缓,与首联开头“寂寂”相照应,以春日的暖融与诗人的孤寂形成对比,更突出其悲苦。

  ④以景结情(借景抒情),诗歌以海棠睡足、春日和暖的景色描绘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委婉,耐人寻思。

春日阅读答案 12

  春日临池

  (北朝) 温子昇 光风动春树,丹霞起暮阴。嵯峨映连璧,飘颻下散金。 徒自临濠渚,空复抚鸣琴。莫知流水曲,谁辩游鱼心。

  ⑴ 嵯峨、 飘颻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加以说明。(4分)

  ⑵ 诗歌后四句拿古人自比,以抒胸臆。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0 ⑴.【参考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春日傍晚时分池中绚丽壮观的景色。嵯峨句写出漫天云霞映照在碧玉似的.池水中,犹如山峰的倒影峥嵘多姿;下一句写云霞逐渐四散,池中的倒影也不断变化,在粼粼波光中,万千光点闪烁不定,犹如片片碎金令人迷醉。

  【评分标准】:手法1分(应答出比喻才得分);总写壮观景色1分;对两句诗的描写各1分。

  ⑵.【参考答案】:句中徒自临濠渚、谁辩游鱼心用庄子和惠施在濠梁之上争辩鱼之乐的典故;自比庄子,而无惠施,只一个人站在濠渚,没人去体会游鱼之心;而 空复抚鸣琴、莫知流水曲 用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典故;自比伯牙而无钟子期,只好一个人独自弹琴;表达了诗人好友不遇,知音难觅的怅惘和失落。

  【评分标准】:分析两个典故内容或自比对象,2分,指出胸臆1分。

春日阅读答案 13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韩偓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裴回。

  船冲水鸟飞还住, 袖拂杨花去却来。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1.诗歌的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社会观实?(5分)

  2、结合诗歌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主题(6分)

  参考答案

  1.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反衬)的手法。颔联描写了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而实际上是通过对环境死寂状态的描写,侧面呈现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诗句并用水鸟的飞还住和杨花的去却来表现诗人的悲怨忧虑。

  2.诗歌通过描绘赤地千里的凄凉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动乱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现实,揭露了战争的罪恶,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感叹。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赤地千里的凄凉景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动乱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现实,揭露了战争的罪恶,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感叹。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徊。诗一开头,便点明了世乱这样一个大的背景。见落梅而人在他乡,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家乡的梅花。南方他乡的梅花已落,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韩偓为京兆万年人)梅花恐怕刚刚绽放吧。由此又想到故乡是否依旧,亲人们是否还都平安。然而,这一切却无从得知。此时诗人在这荒凉的野塘之畔独自徘徊。接下来二句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虽是写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实际上却通过环境的死寂,侧面地呈现出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飞还住、去却来又恰恰代表着诗人的悲怨忧虑,表现了剪不断、理还乱,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烦恼思绪。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这是借用古人的故事,来叙述自己的痛苦境遇。季重是三国时代吴质的字。他和曹丕、曹植兄弟以及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人交谊很深。徐干等四人均于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死于瘟疫。曹丕后来在给吴质的信中提到此事,表示痛心。子山是庾信的字,他出使西魏,被迫留仕北朝。曾作《哀江南赋》来抒发国破家亡之感,极为感人。赋序说: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切为主。诗人这里以季重、子山自比,说旧游之处许多老友都已死掉了,自己近来所作诗文极尽悲哀。这两句,用典极为贴切、恰当,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到具体的感情脉络,典故与现实都息息相关。因而,不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大大丰富了语言的容量。

  最后二句: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也是用典。朝市,朝廷与市肆。陵谷高岸、深谷。劫灰佛家用语。佛教认为,天地经过一段时间,劫火延烧,万物都变成灰烬,然后再从头开始,谓之一劫。据传,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许多黑灰。到东汉明帝时,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这二句是说:我亲身经历了战乱眼看着繁华的都市化为灰烬,夷为荒凉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确是劫灰,天地确是由成而毁。从眼看到始信,不仅说明了变迁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其中蕴藏着人生如梦的深切悲伤和无力回天的哀诉。有着痛定思痛的彻骨之恨。语虽淡,但情至深。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情感脉络清晰、连贯,节奏性很强,使声音韵律与心绪的律动和谐统一。首联是引子,触景生情;颔联主要表达一种情绪,创造出浓郁的悲怆气氛。颈联直切主题,镂刻入骨,鲜明而深沉。尾联写所思所悟,言有尽而味无穷。

春日阅读答案 14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杜荀鹤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贫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散”“凝”二字准确凝练,将春雪“时散时凝”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B、颔联写春雪到来时的山中景色:岭梅似乎再次开放,岩石上融化的雪水也开始结冰。

  C、颈联“鹿儿”“吟僧”可见诗人情趣的高雅,身处山中苦寒之地,却闲适宁静、恬淡自适。

  D、诗歌尾联写春雪和春雨发挥了同样的作用,使得松间小路上的青苔又密密覆盖了一层。

  15、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6分)

  答案解析:

  14、D(理解有误,漏掉了“好将”,诗句意思有所不同。尾联是说,希望这春雪和滋润大地的春雨一样,发挥同等作用,使万物更加生机勃勃。)

  15、①视听结合。霏霏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岀沙沙的声音,形象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

  ②巧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因雪而成的雾凇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新装扮上的花朵,新奇形象;

  ③虚实结合。后两句由实入虚,希望春雪与春雨一齐发力,让万物早日复苏;

  ④融情于景。通过春山雪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山中雪景的喜爱之情。(每点2分,共6分,答岀三点即可得满分,答比喻修辞手法也可酌情给分。)

春日阅读答案 15

  立春日感怀原文

  于谦①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②。

  注:

  ①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②五辛:指五种辛味的菜;《本草纲目》:“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叶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扣 “立春日”有感而发,春天到来,白发新添,诗人感慨时光匆匆飞逝,年华易老。

  B.颔联紧承首联,但情感更为强烈,且超越了个人之叹,为明朝河山边关的安危担忧。

  C.颈联诗人丹心一片,只想报效祖国,但一想尊亲便双泪直流,暗含对朝廷的丝丝不满。

  D.全诗和曹操的《短歌行》一样通俗易懂,自叙心事,都能充分地表达对人生的感慨。

  18.本诗看似“激烈”,其实略显低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17.C“暗含对朝廷的丝丝不满”理解有误。“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是说,因为把所有心思都扑在了报效国家的事情上,所以才常常流出思念亲人的泪水,表现了诗人以国事为重而常常忍受思亲痛苦的情状。故颈联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一片忠心报效祖国,但想起尊亲来便不禁双泪直流,流露出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心理。没有对朝廷的“不满”。

  18.①全诗情感复杂而矛盾,有对国事的担忧,更有自身遭遇的感慨,但较少发图强的志气;②直接抒发的情感多不止于个人,且不昂扬向上,颔联有羁旅边关的惆怅,颈联有报国与思亲的纠结;③细节描写中的情感多无奈,首联慨叹春日之时白发又增,尾联“漫”“簇五辛”有聊应新春节景时的心不在焉之感。

【春日阅读答案 】相关文章:

春日阅读答案11-15

说说“浅阅读”阅读答案04-29

美好的声誉阅读答案《美好的声誉美》阅读答案09-27

《病人》阅读答案01-15

马灯阅读答案07-02

《前方》阅读答案07-14

阅读理解及答案08-17

天游峰阅读答案08-17

《赶海》阅读答案09-0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