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与妻书》读后感

《与妻书》读后感

时间:2023-07-19 09:35:52 欧敏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与妻书》读后感(通用12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妻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与妻书》读后感(通用12篇)

  《与妻书》读后感 1

  “吾至爱汝,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赴死也……”这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一晚忍痛写下的《与妻书》被誉为“天下第一情书”。这是林觉民与陈意映深情而凄美的爱情见证。

  了解他们的故事后,所有人都会为他们彼此的爱而动容。他们之间本可一起白头偕老,只可惜“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腐败、混乱的国家燃起了林觉民的一腔爱国热血,决心参与起义。林觉民到日本留学,两人只得隔海相望。怎奈松岗明月三千里,天不许归期!

  可惜世人心结难解,哭了无数有情人。两人相隔两岸,越是不见,越是相见;越是相见,越是不敢……陈意映于林觉民来说是何等重要。千头万绪,不必言明,她已是他红尘中牢不可破的牵绊。所以出于他对她的爱,让他敢于英勇就义赴死。

  于是,那个人就这么走了,除了思念和回忆,什么也没留下。死前的一个晚上,他最牵挂的,还是他的意映,正照应了那一句话:你还会在我心里,但我不会在你身边。她朝思暮想的`那张脸,那个人,终究是见不到了。流年就是那样无理残忍,稍有踟蹰,它就偷梁换柱,叫人撕心裂肺,再难回头……

  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能得机会圆?或许民国时期的爱情大都是这般……既称尘缘,便似喧嚣,来尔复往,不可追矣。

  老舍先生说:“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没有胭脂,女子的脸也只为心爱的人而红。”林觉民也是如这般,爱一个人,用了一生;用了一生,爱一个人。也许在林觉民死后,陈意映也曾幻想他还在身边,两人对着月亮一起细想……只可惜早已天各一方。

  缘长可,短可。盈盈浅笑,翩舞惊鸿,难抵心中离别愁。君忧妻悲情难诉,借酒浇愁心尤苦,卿深夜楼阁人影孤。不知世间何人影成双……墨砚成空,残烛摇曳把相思尽数焚去,随风飞过万丈尘寰,古松刻下的往昔,终成了断不尽的飘摇跌宕。

  白首深情是岁月的善举。于是时间奔流,得以见证人间在漫长岁月里所有的永恒与不朽。

  《与妻书》读后感 2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是情人间最高的境界了吧。

  许多人一辈子都在探寻:到底何为爱情?却鲜有人得出最终结果。但是,在民国时期,却有对恋人演绎了一场超越肉体,超越生死,超越灵魂的,让天地都为之动容的完美爱情神话。

  1911年4月24日,在起义的前三天,林觉民写下了为后人所动容的《与妻书》字字血泪,让人含泪。“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这是一种怎样的不舍之情啊!但是,国难当前,国贼尚存,这让这位爱国的热血青年不能为儿女私情而弃国家于不顾。

  身怀一腔报国热情,“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多么远大的抱负,多么理性的思考。林觉明能舍身为国的精神让世人所感叹。

  虽然与妻子是封建的包办婚姻,但是,二人在新婚之夜一见钟情,并定下了死生契阔。共同生活的三年时间,留给妻子陈意映的,多为甜蜜,多为欢欣。这些回忆支撑了这个女子为期一年的生命,但最终,却因忆夫成疾,终在,丈夫就义后的一年,也驾鹤西去。死时的她,面色虽苍白,但是嘴角依然含着一种解脱般的笑容。也许,这对她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吧。二人虽未成连理枝,但亦可同为比翼鸟,从此海角天涯,不离不弃。

  面对国家与爱人,林觉民虽有不舍,但依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天下。面对生者与死者,其妻意映也含泪支持丈夫的选择。

  一个是满腔抱负,学富五车的海外学成归来的才子。一个是端庄贤慧的大家闺秀。二人看起来像是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但是,越演绎出一场壮美的爱情故事。这不能说不是一场旷世之恋啊。

  《与妻书》读后感 3

  时隔几年,再次一览《与妻书》,突然生出了一丝惆怅和悲伤。犹记得几年前,第一次看到此文时,只觉林觉民的伟岸、高大,觉其愿为天下人之幸福而舍己之幸福乃是大义也,心中崇敬之情顿生。读此文是,胸中热血沸腾、澎湃激荡。为其大义自傲,为与之同为中国人而自豪。如今在读是,却顿生出些许悲伤,如同当年老师所诉“当你们时隔几年再观之,体会、心得将大相径庭。”初闻,不以为意,只觉林觉民乃国之英雄,人之标榜。然,随着年龄增长,开始接触爱情,体会爱情,才终于明了,当年心中忽略掉的那时我们所无法感同身受的难以承受的失夫之痛。

  读此文,闻的“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悲情忽起。如此相爱着的人儿,要用怎样的`心情写下一封绝笔信?要抱着怎样的心才不会让爱着的人受伤?要怎样才能让她明白“吾不想吾先汝而走”是真心的?然“第以今日时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无时无地不可以死”又何以眼睁睁看着对方死,虽不想吾想汝而死,但天下之人“不当离而离者,不当死而死者,不可计数”又怎可为自己之幸福而断送他人之幸福。初读是,觉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乃当世之豪杰英雄也。然,现在观之,却多了许多的无奈,为自己不得不与妻子分离而无奈,为国家之现状二奶,为天下人之不幸无奈。

  从前,只是不停的讴歌林觉民的深明大义,却忘记了在背后默默承受失去丈夫痛苦的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的明白了家庭的责任,知道了女子的不易,丈夫先自己而去,留下一双儿女和年迈的双老,独得自己一人承担,故以此文了表敬意。

  《与妻书》读后感 4

  《与妻书》顾名思义就是给妻子的一封信,这封信是林觉民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的诀别信。

  这封信最让我感动的是开头的第一句话“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时,泪珠和笔墨齐下。”对我的感受是林觉民在开头时就告诉其妻子,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其妻子不舍却不得不离开的心情。

  《与妻书》语言很真,富有感情,很快就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场景——林觉民是含泪写着《与妻书》的;而妻子看《与妻书》时,哭红着的眼睛,时不时哭着,一手拿着书信,而另一只手却用袖口擦着时不时从眼睛里流出的滴滴泪珠,抽泣着,而在她身旁的孩子也在哭泣着,哭红的眼睛很让人心疼,林觉民的妻子还怀着孩子,还未出生,但我却似乎已经感受到了她肚子里的孩子也在一边听母亲诉说,一边也在哭泣,而林觉民的父母也在一旁哭得已经不省人事了。——这便是我读《与妻书》感受最深,最真的感情了!

  当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的也不止这几幅,也有林觉民和妻子相爱的场景,在画面中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十分幸福。真让人羡慕嫉妒恨啊!但我同时又为这个结局感到可惜和惋惜,对上天的.不满,为什么结局是这样的?真让人为之一颤。

  在林觉民的笔下,有句话让我很深刻:‘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其意思为: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当我刚看到这句时,有些惊讶。但后来才理解涵义,发现她其实是为他的妻子着想的。好感人啊!

  最后林觉民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我也理解他的做法,在那抗日时期,在国家和家庭之间,他毅然的选择了国家,因为他知道没有国家,就没有家庭,这也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家庭着想啊!看出他伟大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有他身为中国人的那种伟大的爱国精神,深值我们去学习!

  《与妻书》读后感 5

  今天我们上了《与妻书》这篇课文,我阅读课文以后很有感触。很多人也高度评价《与妻书》这篇课文,认为这篇文章寄托着作者崇高的深情厚谊。

  也有人说不读《出师表》不懂什么叫忠真,不读《陈情表》不知道什么叫孝顺,而不读这篇《与妻书》就不知道什么叫真爱。《与妻书》写于广州黄花岗起义之前,是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信。

  《与妻书》这封信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这位烈士对于妻子的深深厚意,而面对国家危难,不得不舍下儿女情长毅然投身革命等各种情感在文章真情地流露而出。读完这篇课文以后,我深深地受到了感动。我清楚地意识到过去的国家正是处于危难关头,当时的起义烈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抵抗了清朝血腥镇压。面对着国难临头,任何一名有血有肉有志的人都应该挺身而出,那是一份怎么样的'豪情。

  总的来说,《与妻书》让我们读懂了真爱,也让我们深深意识到一个光明时代的意义,人人当要努力奋斗共同为营造光明时代做出努力。

  《与妻书》读后感 6

  哽咽已久的天空终于忍不住低低抽泣。树叶沙沙应和着,为凄凉的黑夜画上伤疤。此刻,万物死寂,怒风阵阵……

  一个微弱的光,在黑暗中闪闪烁烁。只见他双眼含沙。黑色的墨菊开在笔尖。眼神随着笔尖的滑动而变化着,笔一顿,沉如深渊;笔一提,泪墨齐下;放下笔,已是泪眼模糊。与妻子的朝朝暮暮在心田中慢慢陈酿,顿时五味杂陈。

  初雪刚落,一轮圆月挂在天上,皎洁的月光,笔直洒下,穿过稀疏的梅花落在雪地上斑斑驳驳。也和她并肩而立,时而低低窃语,时而掩面而笑。她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笑容比那初放的红梅还要耀眼。她那么美好,他怎么能让她的脸出现一丝一毫的.哀伤呢?于是,他决心,今生宁愿她舍他先去,也不愿自己先死徒留她一人日日悲戚。

  然而天不遂人愿,为何要生于今日之中国?生于奸官污吏霸道横行的中国!生于遍地狼犬残害同胞的中国!生于列强势必瓜分的中国!生于天下有情人离散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的中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他爱她胜过一切,可唯独,唯独黎明百姓!他知道只有流血牺牲才会唤醒华夏儿女奋勇反抗。他负她一人,却不负天下人!

  可他没有选择,视死如归的想法伴随着每一次令国人羞愤的事件的发生而更加强烈。国破家亡,没了国何来家?纵然肝脑涂地也要斗争到底!

  读完,我的脸火辣辣的。林觉民既然舍弃生命,舍弃挚爱也要让祖国复兴!那么我又有什么推脱责任的理由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华夏儿女们,让我们勇敢地扛起肩上的责任吧!

  《与妻书》读后感 7

  今天,在爸爸的推荐下,我读了《与妻书》这篇文章,是林觉民在跟随孙中山抗清起义前三天为妻子所作。当时,林觉民知道自己在战场上必死无疑,但是他为了给祖国带来和平的生活,视死如归,不畏牺牲,这就是他与妻子最后的诀别。

  从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林觉民强烈的爱国精神。他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惜一切代价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他明知道自己会死于战场,但他为了中国,不惜牺牲,慷慨赴死。他明明特别爱他的妻子,但是他对清王朝的恨远远胜过他对妻子的爱!而正是因为他爱妻子,他才会像文中说的那样“泪珠与笔墨齐下!”他死于战场上,他不痛苦吗?当然痛苦!但是他对将来天下太平的喜悦与期盼,远远胜过痛苦!林觉民是用个人的生命,换来全天下中国人的幸福!

  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像林觉民这样的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太平日子,我们不能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许许多多像孔繁森、叶欣等等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他们心系百姓,坚守岗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样的',我们不能忘!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在新的时期,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富裕安康,发奋图强,好好学习,提高本领,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更是要牢牢谨记,时刻不能忘!

  《与妻书》读后感 8

  《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爱妻的绝笔信。我具体不记得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了,那时候由于阅历和情感的积淀肤浅,似乎也读不出什么味道。以后反复读过好几次,今天再读时,忽然意识到该写点什么了。

  回想80多年前的那份真爱,我想只要是一个人,一个有血肉有情义的人,无不为这篇文章的真挚而动容,为这种至诚的大义之爱而感喟。

  《与妻书》起笔非凡,书信的开头就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意映卿卿如晤”,是这份绝笔信的开头。“意映”是作者爱妻的名字,即陈意映,而“卿卿”是作者对爱妻的尊称。“卿卿”二字一般是用于妻子对丈夫的.尊称,作者用在此,可见对妻子的敬佩与尊重。林觉民是知识分子,曾东渡日本留学,归国后,在家人的介绍下,他和陈意映结为连理,二人恩爱情长,后因林觉民加入爱国同盟组织,常年奔波在外,不曾照料妻子,因而心中一直存在着内疚与亏欠。在今壮志未酬事业未竟之际,他不能忘怀的还是自己的爱妻,而爱妻的形象已超过了单纯的夫妻之爱,为了称呼他,他用了“卿卿”二字。此二字比“亲爱的”多了敬重,比“尊敬的”多了亲切。“如晤”即好像会面的意思。由于革命的原因,作者与妻子聚少离多,有时候好几个月不曾见面,今天在狱中恍若梦中一般,想起了爱妻的音容笑貌,好像看到了她的倩影,仿佛回到了爱妻的面前。当然这一见面就有好多话要说,要对自己挚爱的妻子说,而这些话是拖欠爱妻的,是以前从未说过的,在以前也是不可能说出口的,因为爱的表露永远都是在生离死别时。

  这是一封家书,这是一封百年情书,但这又不是一封普通的情书、家书,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已之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为了安慰妻子,为了使妻子能够理解他“以天下人为念”的博爱情怀,在信中,他反反复复地倾诉自己对妻子的真爱,说明正是将此至爱之情推及到天下人,所以忍心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妻子,她明白了个人“亲情”要服从革命需要的道理;作为妻子,她明白了为天下人幸福可以牺牲个人一切的道理。多么深明大义的妻子啊!

  《与妻书》读后感 9

  这是一篇绝笔家书,是林觉民先生对于爱人陈意映女士的临别之句。当革命与浪漫结合,无数革命者谱写着慷慨悲壮的故事。一起爱这个国家,是那个年代多少情投意合人之间极致的浪漫。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周恩来对邓颖超说:“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同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与妻书》所讲述的,不仅仅是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隔着家国责任与革命理想的爱情悲欢,它浓缩的是千千万万中国男儿在家国危亡与蓝衫白裙之间的剧烈挣扎。无论是战争还是革命,最深刻的悲伤是漂泊的灵魂看到了两个导航塔,一边是革命志向,另一边是温柔仰望。战争未息,却遇到想要保护的人,平静的爱情哪怕是片刻的温柔缱绻都是满地狼腥里可望不可即的微弱光芒。“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近来,一部《觉醒年代》屡获好评,它仿佛让人看见上世纪的中国,讲述在那东方雄狮陷入沉睡之际,新青年们如何救亡图存、唤醒民众意识,开辟新中国道路。我认为,其中蔡元培校长的就职演说,即使在今天这样一个数字时代看来也十分有警醒意义。抱定宗旨、砥砺德行、尊师敬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行商事,都应思考对于这个社会的意义,而非仅看对个人有多少升官发财的机会。向上之心,是要往道德高处攀升,以己身扬正气,同时德行根基要扎得牢固。通过礼仪的外显之举可以强化对内心的塑造,达到知行合一。

  回到《与妻书》一文,我们看到信中在抒发革命者以天下为已任和痛斥旧中国血腥统治等方面,大气磅礴,精光四射。大抵长短句式交替运用,句意或层层递进,或回旋曲折,铿锵之声如金石掷地,又于参差错落中显示出语句大致相仿的特点,增添了文章悲壮恢宏的气度与政论雄辩的色彩,使感情的进发与理性的.思辨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作者虽于抒情处再三畅言壮志,并不给人以芜杂、累赘的感觉;相反,它给人以亲切的感染、有益的陶冶。由于作者具有比较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能够自如地融诗文辞赋的语言节奏于笔下,又能适当地从日常口语中提炼出富有表现力的叠字,铸炼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散文语言,完满地体现出这封信的立意:为天下人谋永福。

  《与妻书》读后感 10

  经济学名家郎咸平在杨澜访谈节目中,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历史人物,不是经济学家,而是林觉民和他的《与妻诀别书》,我一直认为郎教授是个有责任、有良心的经济学家,原来根源在此。

  再读一遍《与妻诀别书》,不能读完已经不能自已,泪如雨下,林觉民写此文时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竟,而欲搁笔。林觉民真伟丈夫也,侠骨柔肠担道义,忧国忧民勇赴死。

  读此书时,我第一次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为中国人有林觉民这样的大丈夫而自豪。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悲惨史、屈辱史,国家不幸、民族不幸、个人不幸,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幸有林觉民们,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们,慨当以慷,何以解国难,唯有勇于就死,率性就死,百死而不辞,林觉民们的前仆后继谱就了另一部中国近代史,那是一部觉醒史、抗争史、不屈史、充满荣耀的民族证明史。

  行文至此回到现在,如今的中国已然毅力于东方,谁也不能否认中国已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各个领域的话语权在与日俱增,中国社会到处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不再会有林觉民与其妻诀别的遗憾,有情者可以终成眷属,在此我衷心的谢谢林觉民和他的.妻子,您的奋争和您妻子的奉献,换回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换回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强和尊严。但我也要如实的告诉你,作为宏观的中国在一步步前进,微观的中国还像一团乱麻。

  虽然现在不是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但不良政客、不法商人,弄权于朝,横行于市,逐权逐利,枉顾人民的利益,侵吞人民的血汗,换着变了色的顶戴,攒取着发了臭的资本。呜呼哀哉,多么希望有一种方法能把您的精神留住,这是宝贵的民族财富。您说过希望您的儿子能以父志为志,您很放心的说,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我多么得希望我们的国人都是能传承您精神的同志啊。我们的官员、我们的商人、我们的科学家、我们的知识分子、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我们的工人、我们的农民、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后代,一起读《与妻诀别书》,一起感悟一个有良心有责任有道义的中国人为了他的国家为了他的民族为了他的同胞所牺牲的精神吧。也许这样,在我们的工作学习中才能少一份浮躁,多一份责任;少一分利,多一份义。

  《与妻书》读后感 11

  今天我们上了《与妻书》这篇课文,我阅读课文以后很有感触。很多人也高度评价《与妻书》这篇课文,认为这篇文章寄托着作者崇高的深情厚谊。

  也有人说不读《出师表》不懂什么叫忠真,不读《陈情表》不知道什么叫孝顺,而不读这篇《与妻书》就不知道什么叫真爱。《与妻书》写于广州黄花岗起义之前,是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信。

  《与妻书》这封信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这位烈士对于妻子的深深厚意,而面对国家危难,不得不舍下儿女情长毅然投身革命等各种情感在文章真情地流露而出。读完这篇课文以后,我深深地受到了感动。我清楚地意识到过去的国家正是处于危难关头,当时的起义烈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抵抗了清朝血腥镇压。面对着国难临头,任何一名有血有肉有志的.人都应该挺身而出,那是一份怎么样的豪情。

  总的来说,《与妻书》让我们读懂了真爱,也让我们深深意识到一个光明时代的意义,人人当要努力奋斗共同为营造光明时代做出努力。

  《与妻书》读后感 12

  林觉民的《与妻书》是非常非常有名的。很早之前,我也曾通读一遍——大致是初中吧,那时太小,读完一遍只感慨有情人难以完满,隐隐也有怪责林觉民抛下妻子,让她后世孤苦之意。甚至由此认为他那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牵强附会,是为自己开脱之语。

  但后来渐渐长大,脱离了豆蔻年华的那颗自以为是的少女心,也更了解当时的背景和爱国的热血,便愈加为书信内所表达流露的浩浩正气,以及大丈夫的责任于己所折服。诚如他书信中所说:“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那是一个动荡不堪,支离破碎的年代。所有的`和乐,安康,幸福,美好,都被“战争”二字搅得粉碎。那是最暗无天日的岁月,一次次侵略,一次次践踏,真真是国将不国。

  我未曾亲自经历过或亲眼见证过那段染血的历史,那灰暗屈辱的百年,但仅仅从苍白的文字里所感受到的万一,便足够让我心痛悲凉了。我心疼当时的人民,哀婉祖国的河山,也痛惜我中华民族。

  我是极爱极爱中华的。所以我更尊重,敬佩他们。可能没有人相信,但我自己知道,那是真的。我曾看到过谭嗣同先生的一段话,那时候的感觉微妙极了,就好像有一小道激流,不住地从心头冲刷而过,痒痒的,又特别的舒服。这不是艺术的渲染又或夸张整改之语,而是我真正的感受。到读完时,甚至有了些微呜咽的冲动。我无法描述这种“被折服”,终了了,也只能叹一句大丈夫。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于是我又想到了在那之前的甲午战争和在那之后的八年抗战;想到了那一场浩浩荡荡席卷全国的爱国运动;想到了新中国终于成立时人们脸上的神情。

  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然后很多人便选择了抛弃和遗忘。许许多多的人,叽叽喳喳地抱怨生活的不美好不幸福,数落社会的残酷和制度的缺陷,觉得自己被生活蹂躏,被幸福抛弃,被世界遗忘。可是,我们够幸福了。我们可以堂堂正正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我们可以拥有这块美丽富饶雄浑大气的土地,我们可以安安稳稳地居住在我们的根系上并一直居住下去,我们有一个虽然不够强大但一天天发展进步的后盾。当初为了这些,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就因为一句“中华人民站起来了”,又多少人热泪盈眶,觉得就此死去也再无遗憾!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觉民说:“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这就是一个民族的骨气,这才是一个民族的骨气!所谓浩然正气,所谓大丈夫!

【《与妻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与妻书》教学反思03-02

老王管妻美文03-21

《狼妻》读书心得07-05

妖怪的未婚妻寓言故事04-21

祝愿老夫老妻恩爱的句子11-18

未婚妻现代文阅读答案05-22

《狼妻》读后感500字(通用3篇)03-27

关于书的读后感03-31

煮书读后感04-08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