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3-01-03 15:52:21 盛林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历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经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慈母,我的严师。

  1.选文第一自然段就全文来说,在内容与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二自然段说母亲重罚“我”后,“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是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三自然段中有一处语序有问题,请用横线画出来,然后写出正确的语序,并说说这样改的理由是什么?

  正确的语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参考答案:

  1.总起上文,引出下文。

  2.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意对即可)

  3.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理由:“严师”与上文中的教训“我”相呼应,“慈母”与 “她用舌头舔我的病眼”相呼应。(意对即可)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2

  为自己减刑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

  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六十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

  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是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轻松愉快得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真正进监狱的人毕竟不多,但我却由此想到,很多人正恰与我的这位朋友相反,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减刑、自我赦免。

  我见到过一位年轻的公共汽车售票员,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职业,懒洋洋地招呼,爱理不理地售票,时不时抬手看着手表,然后满目无聊地看着窗外。我想这辆公共汽车就是他的监狱,他却不知刑期多久。其实他何不转身把售票当作棋谱和外语呢,满心欢喜地把自己释放出来。

  对有的人来说,一个仇人也是一座监狱,那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层层铁窗,天天为之而郁闷忿恨、担惊受怕。有人干脆扩而大之,把自己的嫉妒对象也当作了监狱。人家的每项成果都成了自己无法忍受的刑罚,白天黑夜独自煎熬。

  听说过去英国人在印度农村抓贼时方法十分简单,抓到一个窃贼便在地上画一个圈让他呆在里边,抓够了数便把他们一个个从圆圈里拉出来排队押走。这真对得上“画地为牢”这个中国成语了,而我确实相信,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

  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老友长谈,苦叹一声,依稀有锒铛之音在叹息声中盘旋。

  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

  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题组一:

  1.为什么说:“这辆公共汽车就是这位售票员的监狱”呢?

  2.第四段中“棋谱和外语”指的是什么?

  3.文中“象棋的故事”和售票员的例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说说它们分别表明了什么意思?

  答:①叙述“象棋的故事”是为了表明:

  ②列举售票员的例子是为了表明: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A.本文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展开联想,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物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深刻的主题,使人受到启迪。

  B.人进了监狱不要紧,只要能学习一种技能,就会有被减刑的可能。

  C.要想为自己减刑,除了自己的争取之处,还得依靠外界的帮助。

  D.禁锢思想的监狱比禁锢肉体的监狱更能束缚人。

  E.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语言朴实而含义深邃,耐人寻味。

  答案:

  1.他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己减刑、自我赦免,度日如年。

  2.使日子轻松愉快的释放点(或:充实有意义的精神生活)

  3.①人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

  ②人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

  4.B、C

  题组二:

  1.“减刑”在本文中既有实指又有虚指,其实指、虚指的意义各是什么?

  2.第③段说“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为什么?请简要分析之。

  3.作者那位刑满释放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简要分析之。

  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减刑、自我赦免”,句中的后一个“监狱”是由于自己过多的贪婪而造成的。

  B.有些人的可悲之处就在于在自由中为自己设置了不自由,相应地也体会不到人生应有的欢乐和激情。

  C.有些人尽管他们并不是身陷囹圄,但就其精神状况而言,毋庸置疑,已经置身于监狱中,由此也引发出一系列的精神危机.而无法解脱。

  D.“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这话的深意是:其实在人生的旅途中,的确会有许多坎坷和不如意,然而灰心、失望于事无补,不如振作奋发,善待生命,才是可取之道。

  E.作者说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是因为无论多么坚固的铁窗和围墙都关不住人的心。

  答案:

  1、(1)实指:那种有形的铁窗,荷枪实弹的严密监管下进行限制人身自由的劳改期限的减缩。(2)虚指:为自己的精神、思想获得自由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它超脱了自身的狭隘和专指性,升华至人生哲学的高度,成为了作者蕴涵人生体悟的“减刑”。

  2、因为他迷入了棋谱,他一心一意地钻研棋谱而忘却了时间,所以说日子过得飞快。

  3、作者的朋友是一个善于把握自己生命舵舟的人,也是一位关爱自己、积极乐观的人,他懂得如何不浪费生命而让自己生命的能量即使在严格的限制的环境中得以相对的释放。

  4、A、E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3

  绿色的心

  ①如果说生命只是一个不能重复的花季,那搏动的心便是一朵不凋零的春花。

  ②早春二月,乍暖还寒的时候,鹅黄隐约,新绿悄绽,昭示着生命的勃勃,那是旭日般的青春;阳春三月,杏花春雨时节,桃红柳绿,柔风拂雨,飘扬着自然的伟力,那是如火的中年;③夏、秋、冬只属于肉体,心灵之树是常青的。

  ④“不行春风,难得春雨”,生命之绿需要的是德行的沐浴、坚韧的.浇灌、挚爱的孕育!

  ⑤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清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跨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暂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⑥德是高的,心是诚的,爱是纯的,心便会永远是绿色的。

  ⑦季节的斑斓和诱人,来自自然的造化;芸芸众生的春景,源自于创造。诗人有云:没有比行动更美好的语言,没有比足音更遥远的路途……

  ⑧一生的春色,需要一生的装点。

  ⑨拥有绿色的心,便会拥有一切。

  1、解释下列词语:(2分) 凋零 : 宛若:

  因噎废食 : 芸芸众生:

  2、之所以说心灵之树是常青的是因为 ;心灵之树常青就应该(2分)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生命应该保持本色呢?本色有是什么呢?(3分)

  4、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5、模仿第②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横线上仿写句子,要求话题一致,结构、句式、修辞相同(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3分)

  答案:

  1、凋零:花朵凋谢零落 宛若好象 因噎废食:比喻怕出问题,索性不干 芸芸众生指众多有生命的东西。

  2、搏动的心便是一朵不凋零的春花。有德行的沐浴、坚韧的浇灌、挚爱的孕育、

  3、从成、败、荣、辱四个方面论述生命应该保持本色、保持超然的态度、具有博大的胸怀、树立高远的志向、培养坚韧的品质

  4、生命在于创造,行动是美好的语言、足音是征途的节拍。

  5、晚春四月,芳菲渐尽之际,远山幽径,柳暗花明,辉煌着黄昏的执著,这是晚晴的暮年……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4

  晨昏诺日朗(节选)

  赵丽宏

  ①落日的余辉淡淡地从薄云中流出来,洒在起伏的山脊上。在金红色的光芒中,山脊上那些松树的轮廓晶莹剔透,仿佛是宝石和珊瑚的雕塑。眼帘中的这种画面,幽远宁静,像一幅辉煌静止的油画。

  ②汽车在无人的公路上疾驶,我的目标是诺日朗瀑布。路旁的树林里突然飘出流水的声音。开始声音不大,如同一种气韵悠长的叹息,从极遥远的地方飘过来。

  声音渐渐响起来,先是如急雨打在树叶上,嘈杂而清脆;既而如狂风卷过树林时发出的呼啸;很快,这响声便发展成震天撼地的轰鸣,在空气中扩散、弥漫,笼罩了暮色中的天空和山林……绿荫中白光一闪,看见了大瀑布!瀑布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飘忽的水雾。

  也许是想象中的诺日朗太雄伟.眼前这瀑布,宽则宽矣,然而那些飘然而下的水帘显得有些单薄,有些柔美,似乎缺乏了一些壮阔的气势。只有那水的轰鸣,和我的想象吻合。

  那震撼天地的声响,是水流在峭壁和岩石上撞击出的音乐,这音乐雄浑、粗犷、带有奔放不羁的野性,无拘无束的在山林里荡漾回旋。

  ③诺日朗,在藏语中是雄性的意思。当地藏民把这瀑布称之为诺日朗,大概是以此来象征男子汉的雄健和激情。人世间有倾泻不尽的激情么?

  ④第二天清早,天刚微亮,群山和林海还在晨雾的笼罩之中,我便匆匆起床,一个人徒步诺日朗。路上出奇地静,只有轻纱似的雾气,若有若无地在飘。

  忽听背后得得有声,回头一看,是两匹马,一匹雪白,一匹乌黑,正悠然自得地向我走来。两匹马行走的方向也是往诺日朗,我和它们并肩而行时,相距不过一米。两匹马并没有因为遇见生人而慌乱,目不斜视,依然沉静而平稳地踱步,姿态是那么优雅,仿佛是飘游在晨雾中的一片白云和一片黑云。

  到诺日朗瀑布时,两匹马没有停步,也没有侧目,仍旧走它们的路,我在轰鸣的水声中目送两匹马飘然远去,视野中的感觉奇妙如梦幻。

  ⑤诺日朗又一次袒露在我的眼前。和夕照中瀑布相比,晨雾中的诺日朗显得更加阔大,更加雄浑神奇。奔泻的瀑布中,闪射出千万道金红色的光芒,这是从对面山上射过来的早霞。

  飘忽的水雾又把这些光芒糅合在一起,缤纷迷眩地飞扬、升腾,形成一种神话般的气氛……沿着湿漉漉的林间小道,我一步一步走近诺日朗。随着和大瀑布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那轰鸣的水声也越来越大。

  云雾迷蒙的天上,仿佛是裂开了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中汹涌而下,浩浩荡荡,洋洋洒洒,一落千丈,在山谷中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回声。此时诺日朗的形象和声音,吻合成一个气势磅礴的整体。

  站在这样的大瀑布面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漾的水雾中的一颗微粒。此时,群龙飞舞,自由的水之精灵在宁静的山谷中合唱出一曲震撼天地的壮歌,使人的灵魂为之颤栗。面对这雄浑博大、激情横溢的自然奇景,人是多么渺小,多么驯顺!

  ⑥上午坐车上山时,绕过诺日朗背后的山坡,只见三面青山环抱着一大片碧绿的湖水,平静的湖水如同一块硕大无朋的翡翠,绿得透明而深邃,使人怀疑这究竟是不是水。当地的藏民把这样的高山湖泊称为“海子”。陪我来的朋友指着一湖碧水,不动声色地告诉我:“这就是诺日朗。”

  ⑦这就是诺日朗?实在难以把这一片止水和奔腾咆哮的大瀑布联系在一起。朋友说的却是事实。三面环山的海子有一面是长长的缺口,这正是大瀑布跌落深谷的跳台,也就是我在谷底仰望诺日朗时看到的那道云雾天外的豁口。走近海子,我发现清澈见底的湖水正在缓缓流动,方向当然是那一道巨大的豁口。这汇集自千峰万壑的高山流水,虽然沉静于一时,却终究难改奔腾活泼的性格,诺日朗瀑布,正是压抑后的一次爆发和喷泻。只要这看似沉静的压抑还在,诺日郎的激情便永远不会消退。

  1.作者对诺日朗进行了三次描写,具体分析每次描写什么不同?各突出诺日朗的什么特点?

  2.作者在第四段中对一白一黑两匹马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1.第一次:时间是第一天的黄昏。主要从听觉的角度写瀑布。水帘宽阔但显得单薄、柔美,缺乏壮阔的气势。只有水的轰鸣雄浑、粗犷、带有奔放不羁的野性。

  第二次:时间是第二天的清晨。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诺日朗。瀑布阔大、雄浑神奇,具有梦幻的神话色彩。

  第三次:时间是第二天的上午。从视觉的角度描写诺日朗。这是一片碧绿、平静的湖水。(意对即可)

  2.两匹优雅的马在瀑布轰鸣的水声中飘然而去,描写了诺日朗所在地的西部风情。渲染了一种梦幻、神秘的气氛。为接下来对诺日朗瀑布的描写提供了观赏背景,营造氛围。(意对即可)

  3.平静的“海子”是诺日朗激情的源头。“汇集自干峰万壑的高山流水,虽然沉静于一时,却终究难改奔腾活泼的性格,诺日朗瀑布,正是压抑后的一次爆发和喷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壮丽美景和伟大力量的赞美。(意对即可)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5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是东方的瑞士!”这些赞美的语言,使桂林不但驰名中国,而且饮誉世界了。

  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号称四绝。

  桂林山水,应该说是独具一格(别具一格 千篇一律)的。飞机掠过桂林上空的时候,人们从舷窗向下望,就可以看到这一带特有的山峰,像犀牛,像田螺,像竹笋,像伏兽般的岗峦,令人感到奇特(普通特别)而新颖。等到你着(zháozhuó)陆之后,亲自踏访一番,就会越发惊异于这些山峰千奇百怪的形态。它们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巨象,有的似骆驼,有的宛若瓶子,一首诗禁不住会扑进你的心扉:“桂林多洞府,疑是馆群仙。四野皆平地,千峰直上天。”对!桂林就是这般模(mómú)样。这些山已经够奇了,而无数的深邃瑰丽的岩洞更奇;还有一条明镜澄碧的漓江把这一带的风景区联结起来,加上许多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这就使得桂林山水在中国、在世界享有这么高的'荣誉了。

  桂林的风景线长达100千米,这里奇峰矗立,绿水萦回,船移景变,静态极妍。它是风景的长廊,是无声的诗,是立体的画,是形象化了的音乐。

  1.用“√”选择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2.给短文第2自然段加标点。

  3.用“______”画出加粗词语的反义词。

  4.短文中画“______”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5.短文与《桂林山水》一文的相同点是:开头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是:《桂林山水》不但写了________________,而且写了________________,短文则重点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________和岩洞。

  参考答案:

  1.zhuó√ mú√

  2.:,,,。

  3.千篇一律 普通

  4.排比比喻

  5.都采用引用的手法 山 水 山 水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6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像一块未曾开垦的荒地一样充满诱惑力。

  十几个月前,我正是怀着开垦一片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来到城市。我在一家报社打工,我发现编报跟种地没啥区别,似乎我几十年的种地生涯就是为了以后编报而做的练习。我早在土地上练过了,我把报纸当成一块土地经营时很快便有一种重操老本行的熟练和顺手顺心,而且感到自己又成了一个农民。面对报纸就像面对一块耕种多年的土地,首先想好种些啥,尔后在版面上打几道埂子,根据“行情”和不同读者的品味插花地、一小块一小块种上不同的东西,像锄草一样除掉错别字,像防病虫害一样防止文章中的不良因素,像看天色一样看清当前的时态政治。如此这般,一块丰收在望的“精神食粮”便送到了千千万万的读者面前。

  就这样,三个月后,我结束了试用期,开始正式打工。我编辑的文学、文化版也受到读者的喜欢和认可。

  这次小小的成功极大地鼓励和启发了我,它使我意识到我的肩上始终扛着一把无形的铁锨,在我茫然无措、流浪汉一样沿街漂泊的那段日子,我竟忘了使用它。

  记得有一个晚上,我梦见自己扛一把铁锨背着半袋种子走在寂静的街道上,我在找一块地。人群像草一样在街上连片地荒芜着,巨石般林立的楼房挤压在土地上,我从城市的一头流浪到另一头,找不到一块可耕种的土地。最后我跑到广场,掀开厚厚的水泥板块,翻出一小块土地来,胡乱地撒了些种子,便贼一样地溜了回去。

  醒来后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肩膀,我知道扛了多年的那把铁锨还在肩上,我庆幸自己没有彻底扔掉它。

  经过几个月浮躁不安的城市生活,我发现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原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静下来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城市不过是另一个村庄,城里发生的一切在乡下也一样地发生着,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我握过的那些粗壮黑硬的手,如今换成了细皮白嫩甚至油腻的'手。

  我在土墙根在田间地头与一伙农人的吹牛聊天,现在换成了在铺着地毯的会议室一盘水果、几瓶饮料和一群文人商客的闲谈。

  我时常踩入低矮土屋、牛圈、马棚的这双脚,如今踏入了豪华酒店、歌舞厅——我并没有换鞋。我鞋底的某个缝隙中,还深藏着一块干净的乡下泥土,我不会轻易抠出它,这是我的财富。

  每个人都用一件无形的工具在对付着生活的世界。人们从各自的角角落落涌进城市,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携带着他使唤顺手的一件工具在干着完全不同的活儿,只是他自己不察觉。

  我的一位同乡——以前是放羊的,现在一家私营公司当老板。在跟他几次接触之后我发现,这个“放羊娃”虽然脱掉了那身时常粘满羊粪蛋的衣服,改掉了一嘴土话方言,甚至换上了一身的细皮肥肉,但他始终没扔掉那根羊鞭。他在用一根羊鞭管理着几十号人的公司——这是他惟一会使的一样家什。当他对员工下达指令,派活遣物时一扬手的姿势,活灵活现地重复着他当年挥鞭赶羊的动作。几十年前那个放羊娃一直在背后操纵着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但他不自觉。他忌讳别人谈及他的放羊历史,他把一群羊换成了一个公司,用权力代替了羊鞭。甚至一辆车一幢楼与一头牛两亩地也没啥区别,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已,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他后,他便再不跟我来往了。

  而我呢,是扛着铁锨——这件简单实用的农具在从事我的非农业的工作和业务。我的同事常说我能干,他们不知道我有一件好使的工具——铁锨。铁锨是劳动人民的专用工具,它可以铲、可以挖、可以剁,万不得已时还可当武器抡、砍。但是使唤惯铁锨的人,无论身居何处,他们共同热爱的东西都是:劳动。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的确是一片荒地,你可以开着车,拿着大哥大招摇过市。我同样能扛着铁锨走在人群里——就像走在自己的玉米地里一样,种点自己想种的东西。

  上月回家,父亲问我在城里行不行,不行就还回来种地,地给你留着呢。走时还一再嘱咐我:到城里千万小心谨慎,不能像在乡下一样随意,更不要招惹城里人。

  我说:我扛着铁锨呢,怕啥。

  ——节选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认为自己对付生活和世界的工具就是铁锨,在这里,“铁锨”已经超越了它原来的意义,具有更深层的含义。

  B.本文以新鲜的取材、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见长,而语言也很有个性,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怀念的主旨。

  C.本文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初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对于城市的复杂心理:既自卑又自信,既怯懦又勇敢。

  D.本文文题颇有特色,“扛着铁锨”点明了作者的农民身份,“进城”则写出作者生活空间的拓展。

  E.文中描写作者在城中寻找土地播种的梦境,表现了作者既依恋土地、思念故乡又眷恋城市生活的矛盾心情。

  【小题2】文章写了“我的一位同乡”情况,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用意?(3分)

  【小题3】文章结尾写道:“我说:扛着铁锨呢,怕啥。”这句话意蕴深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小题1】A、D

  【小题2】用了对比的手法。写“我的一位同乡”是为了告诉人们有一些进城的“农民”一旦有点成就就忘掉了自己的根,令人厌恶;也通过这位同乡和“我”的对比,说明人不能忘本,表达了对忘本者的批判。

  【小题3】①“我”有农民安分守已的本分,所以“我”不怕;

  ②“我”有农民勤劳的特点,所以“我”不怕;

  ③“我”扛着铁锨就有了一种本领、能力,所以“我”不怕;

  ④铁锨可以当武器,所以“我”不怕;

  ⑤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品质和能力的自信。(一点两分,任选两点)

  答案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B项错在怀念故乡不是本文的主旨;C项从文中看不出“自卑”和“怯懦”;E项“眷恋城市生活”理解错误,由上下文可知,写梦境是为了表现作者意识到自己一直在“扛着铁锨”,保持着劳动的本色。

  【小题2】

  试题分析:本文的主旨是无论什么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这里的放羊同乡不愿别人谈起他放羊的事,我告诉他用羊鞭管理公司后,他再也和我联系了,说明他忘记了“农民”这一根本。与“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理解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本文卒章显志,“我说:扛着铁锨呢,怕啥。”这是文章的主旨句。二、“铁锨”有象征义,它象征着农民的本色。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7

  冲进风暴逃生

  莎拉四岁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她的爸爸是一个渔民,买不起房子,莎拉只好在小小的渔船上长大。

  到了上学的年龄,爸爸打鱼挣的钱只够生活,交不起学费,她只好依旧住在船上,还要忍受孩子们的.嘲笑。

  海港里渔船很多,渔民们都是日出打鱼,日落而息。一天傍晚,爸爸在船舱里喝着酒,莎拉自己坐在船头,看管着爸爸打到的一些鲑鱼。忽然,莎拉看到海平面上腾起山一样高的乌云,风也渐渐大了,船随着波浪摇晃起来。

  莎拉从小到大还从没看到这样凶猛的风暴,赶忙扶着栏杆跌跌撞撞地跑进船舱,喊着:

  “爸爸, 快醒醒。”

  “什么事?”她的爸爸摇了摇酒瓶,嘴里咕哝着问。

  “爸爸,暴风雨要来了,咱们上岸躲躲吧。”

  “管它呢。”

  她抓着爸爸的肩头摇着他,爸爸的头撞在船帮上,他叫了起来你到底要干什么?”

  “爸爸,咱们走吧,这次的风特别大。”

  爸爸终于醒了酒,他出了船舱,乌云已经压了下来,狂风卷着巨浪冲了过来。

  “爸爸,你在干什么? ”

  “莎拉,要是咱们不把船驶离码头,大风就会把它吹到码头或礁石上。我们必须出海,这样才能保住船,活下去。”

  就这样,这条小船一头扎进暴风雨里,浪涛一下下撞击着船帮,莎拉吓得紧紧抱着爸爸,他正在掌舵控制着船,向着大海吼了一声:“我们能战胜你。”

  在他们的头顶上方,黑云翻滚着;在他们前方,狂风卷着黑色的巨浪迎面扑来,浪尖上泛着白色的水沫,劈头盖脸地打在他们身上。莎拉的脚下一滑,险些摔倒,她吓得尖叫一声。爸爸一手握着轮舵,腾出另一只手拉住了女儿。

  就这样,他们熬过几个钟头,风小了很多,海浪也平静下来,天开始变晴。父女二人仍然握着手安慰对方。

  他们开始掉转船头,驶向岸边。回到港湾后,四处一片狼藉。木架搭起的码头不见了,几十条渔船漂被撞得千疮百孔。

  只有莎拉和爸爸的船安然无恙。

  莎拉抱着爸爸说:“爸爸,你是个英雄。”

  “我不是英雄。”爸爸握住她的手,“莎拉,是你救了我们。”

  “爸爸。”她激动得流下眼泪,“我们一起战胜了暴风雨。”

  (选自《特别关注》20xx年11期)

  试题:

  1.紧扣两个加点词,联系相关内容,说说“爸爸“精神状态的变化。(4分)

  “什么事?”她的爸爸摇了摇酒瓶,嘴里咕哝着问┄┄他正在掌舵控制着船,向着大海吼了一声:“我们能战胜你。”

  2.文中画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3.能够逃脱这次灾难,“莎拉“起来什么作用?(4分)

  4.从情节和主题两方面,谈谈你对“冲进风暴逃生”理解。(5分)

  参考答案:

  1.“咕哝”写爸爸酒后口齿不清,表明他在人生不幸和生活压力下精神萎靡不振;“吼”写出爸爸在生死关头使出全部力气面对风暴,表明他不畏凶险,充满自信,斗志昂扬。

  2.黑云、狂风、巨浪写出形势危急险恶,暴风雨越猛烈,越能烘托父女俩的勇敢无畏,顽强不屈和爸爸的选择明智:为下文写风暴对小镇造成的破坏做铺垫。

  3.莎拉警觉的发现了暴风雨即将来临;莎拉坚持摇醒了她醉酒的父亲;莎拉一直和爸爸紧握双手面对风暴,她是爸爸的慰藉、精神支柱。

  4.情节:莎拉父亲在暴风雨来临时,不退反进,把船驶离码头,冲进风暴,保住船只,得以逃生。

  主题:人生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危险,要以勇敢无惧的姿态直面这一切,迎接挑战,才能获得新生。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8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⑵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⑶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⑷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⑸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⑹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⑺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⑻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

  ⑼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⑽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第⑷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3分)

  3.请看第⑺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2分)

  4.《伟大的力量》和《大唐柳色》都采用设问开头,既有共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妙处。请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简要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神韵;赞美唐人重人格重友情的晶格节操;感 叹巩代人无法进入唐人境界。(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以上给3分。)

  2.照应文题;承上启下;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唐人潇洒多情的风范神韵;增添诗意文采:引出下文的想象与抒情。(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以上给满分)

  3.符合偏正结构,前两个字为叠词即可给分。第三字欲雷同,可不扣分;重复飘 飘不给分。示例:栩栩如生翩翩似仙摇摇欲坠……

  4.相同:引起阅读兴趣,引出下文。(1分)

  不同:《伟大的力量》提出问题,引发理性思考。(1分)《大唐柳色》创设情境, 引发感性遐想。(1分)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9

  赫哥黎《法官》阅读题及答案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住在一所有4间屋的房子里。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那年他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人、法官多恩那儿去要一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法官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给我?”法官问。“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一年的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在自己家的地里干活。到了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气太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印第安人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塞夫说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这样能够挣很多钱,但是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在树林里过冬的食物。约翰去见法官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法官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塞夫几年前搭建的一间小木屋前。这年冬天,约翰学会了追捕野兽和怎样在树林里生存。大森林考验了他的毅力,使他变得勇敢,也使他的体格更加健壮;同时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约翰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

  这一天,当约翰快步走在树林中时,他开始考虑起他的将来。他要去读书和学写字,他要给家里买一块大一些的农田。也许有朝一日,他也会像镇里的法官一样有权势,并受人尊敬。背上沉甸甸的东西使他考虑起到家后要做的事情:给他母亲买一身新衣服,给弟弟妹妹们买些玩具,他还要去见法官。约翰恨不得马上就把法官说的他父亲借的钱全部还清。

  到了下午晚些时候,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当他终于到达河边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就要到家了。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它的高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约翰取出斧头砍倒大树。树倒下来,在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

  约翰身背兽皮、怀抱枪,跨到放倒的树上。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就在他快要走到河中央时,树干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沉到水里,他的枪掉了,兽皮和捕猎用具也从他的背上滑了下来,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他在雪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他爬了起来,找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一连几个小时他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最后,他放弃了。

  他径直来到法官家。天已很晚,但是法官仍在他的办公室里。约翰敲门进去,他浑身冰冷,衣服潮湿。他向法官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等他把话讲完。多恩说:“这对你和我都很不幸。回家去吧,孩子。”

  到了夏天,约翰拼命干活。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但是他还欠法官30美元——那是他父亲欠的债,还有用来买捕猎工具和枪的75美元。

  10月份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最好方法,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如果我再借给你75美元,你愿意再去打猎吗?”约翰羞愧难当,好半天才开口说:“愿意。”

  这一次,他必须独自一人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那个漫长而孤独的冬天,约翰每天出去打猎。一直到4月底。回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300美元。约翰付给法官150美元,那是他借来买打猎用具的钱。然后他又慢慢地、把他父亲借的那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的手里。

  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己家的田里干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这以后的十年里,他每年冬天都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最后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大农场。

  约翰30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那一年法官去世了,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他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信的日期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出找猎向他借钱的那天。

  “亲爱的约翰,”法官写道,“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但是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 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祝你好运,约翰!”信封里有40美元。

  (摘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开头写法官多恩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让约翰替父亲还债。直到末尾,通过一封书信,才揭开真相。

  B.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虽然仅给家人留下一小块土地,4间屋的房子,但是他传给约翰的勇担责任的精神,却是约翰一生的宝贵财富。

  C.约翰从16岁开始就勇敢的面对生活的挑战,最终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小说借此歌颂了一种自立自强、艰苦创业、诚实守信的美好人格。

  D.约翰经过多年的努力,30岁的时候成了镇里的头面人物之一。事实证明,只要勇于拼搏,同命运积极的抗争,就一定能收获人生的成功。

  E.法官多恩没有后代和其他亲人,去世后,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的财产留给了约翰,因为他十分喜欢和看重约翰,约翰也通过了考验。

  2.小说画线的段落运用了哪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这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法官多恩明知道约翰家境困窘,还是慷慨借钱给他,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官多恩,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约翰,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

  1.答C给3分,答A 给2分,答D 给1分;答BE不给分。

  2.手法:心理描写。

  作用:①写这段描写约翰第一次狩猎后回家路上对未来的憧憬和安排,生动地表现他急切喜悦的心情和积极上 进,对家人充满爱意,有责任感,诚实守信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丰富了小说主旨。②照应上文捕猎的收获,为下文写损失财物做铺垫。形成情节的跌宕起伏,有利于表现主旨。

  3.①是因为法官多恩具有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②是为了帮助约翰摆脱家庭困境。③是为了考验约翰,想证明约翰是与他父亲不同的`人,帮助他成长。④是因为法官多恩第一次见到约翰时就喜欢上了他,约翰勇担责任,诚实努力的品质打动他。(每点2分,答对3个要点即可)

  4.示例一:法官多恩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作者意在赞扬热情善良,解人围困的美好品德,而法官多恩的言行最能表现这一主题。②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看,多次借钱给约翰,促成约翰的两次狩猎行动改变了他的人生际遇,多恩是情节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写多的笔墨虽然比约翰少一些,却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人物。两次借钱,一次留言的情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热情善良的性格刻画的十分鲜明,更为作者钟爱。④从小说拟题的角度看,标题为“法官”,小说常以主人公姓名或职业等为题。

  示例一:约翰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作者意在赞扬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美好人格,约翰的所作所为最能表现这一主题。②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看,约翰两次借钱、两次狩猎,构成故事框架,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约翰的活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小说中大量篇幅写约翰,他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人物,小说运用动作语言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极力突出其自强守信的美好人格,人物形象鲜明。④从小说拟题的角度看,标题为“法官”, 约翰经受住了多恩的考验,也通过了人生的考验。命运公正如法官,像约翰这样品格美好的人将会拥有美好的人生。(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0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③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答案:

  【小题】

  B

  【小题】

  A

  【小题】

  C 答案解析: 【小题】

  C项中,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片面的把质和文的含义理解为语言的风格,缩小了作者所表述的质和文的概念内涵;再有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这与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之间不存在途径与结果式的关系,也就是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不一定产生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的结果。在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中,可以查出错误的信息。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1

  雪地上盛开的鲜花

  李培俊

  于山没想到,他和徒弟金娃会在这里见面。要知道主家同时还请了另一家唢呐班子,自己说什么也不会接这趟生意。

  见了师傅,金娃也很惊奇。问过师傅的身体,家里情况,便没话说了。两个人猜出了主家今天的用意,心里都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

  师徒二人是远近闻名的金唢呐,原来都在县剧团供职。那时候,师徒可谓春风得意,省里市里有重大活动,如果少了于山和金娃的唢呐演奏,简直就像塌了半边天,留下不少的遗憾。可剧团说不行就不行了,于山和金娃便从山巅上一下子跌进了深谷。他们都知道,不是哪个人的过错,也不是他们的技艺不行了,吹不好了。

  于山和金娃各自拉起原来剧团的人马,成立了草台班子,挣几个吃饭钱勉强度日。由于各忙各的生意,师徒二人便少了来往。谁知今天却在湖桥镇上见了面。

  上午九点,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走出大门,对于山和金娃说:“今天这阵势你们已经看到了,两家班子同时搭台演出,目的只有一个,唱对台戏。”汉子说着拿出一卷钞票,足有五千元,啪啪地在左手心甩打几下,说,“谁赢了呢,这钱就是他的了。”

  于山看看金娃,金娃也看看师傅。他们从对方眼中都读出了对方的意思:谁都想得到这笔钱。这与对金钱的占有无关,也与师徒的情意无关。年到月尽,都想给穷了一年的伙计们多发几个,能让他们过个有滋有味的年。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金娃对师傅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那意思很明显:师傅,原谅弟子吧。

  于山也对徒弟点点头,意味却有点苦涩,说不清是什么意思。他们的对台戏从上午十点开始,一直持续了七个小时,中午吃饭时,金娃端着一盘炒肉丝来到师傅的桌上,和于山挨坐在一起,很是关心地看了看师傅的脸色,小心地问:“师傅,你老没事吧?”

  “没事,”于山说,“只是感到有点累。人老了,不比当年气脉足了。”

  金娃脸上讪讪地,有两滴清泪落了下来。“师傅!我……”

  “金娃,什么都不要说了,师傅知道你的难处,放心大胆地吹吧,师傅也会尽力的。”

  金娃哽咽着,把那盘肉丝往于山面前推推,“师傅,您多吃点,身上才有劲。”于山把手搭在金娃的肩膀上,“师傅吃饱了。”

  饭罢,于山和金娃各自走向自己的位置,遥遥相对,展开了技艺的争夺。金娃的——曲“百鸟朝凤”,高亢明亮,欢快而流畅,恰如行云流水,把于山这里的观众拉走了不少。于山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唢呐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弧,凑到唇边,仰对着空中,一曲裂帛的静音闪过,留下一大块的空白。之后,他的唢呐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弧,吹起了“十面埋伏”。曲音委婉低沉,犹如隐伏了万千军马,把观众逼得透不过气来,却又让人越听越想听,不忍离去。这时候,天空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大如棉朵的絮状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不一时便在地上铺了绒绒厚厚的一层。人们似无觉察,仍然沉浸在于山的唢呐声中。

  其实,这时候,于山已经进入了他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也融入了楚汉相争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无知无觉,专注而忘我。他根本不知道,金娃那里的观众几乎被他那支唢呐拉走完了。

  于山的唢呐声 是在突然之间停下来的。他突然听出对面传来一阵近乎绝望的悲音,抬头望去,金娃已经把唢呐从嘴里移向鼻子。

  鼻吹!于山待要制止,已经来不及了,金娃的第一个音节就是这个时候流向了人群。

  这是一种极伤身体的吹法,他在教金娃的时候曾经告诉过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用,因为时间稍长,很可能因气竭而倒,轻者躺上十天半月,重者导致肺脏受损,艺术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于山决定停下来,不吹了,他不能眼看着他的徒弟给毁了。他把唢呐轻轻地放到桌子上。这是认输的表示。

  金娃也曾朝他这里看过几眼,他以为金娃会停下。但金娃没有停,他站在桌子上继续唔唔啦啦地吹下去。于山走向金娃的场地,在桌子前站下,仰脸看着金娃,他的眼神里含满了乞求和抱怨。金娃,孩子,你就停下来吧,师傅不和你争了……

  直到一曲吹奏完毕,金娃才含着泪跳下桌子,摇摇晃晃地抱住了于山,叫了一声师傅,“我老婆还在医院躺着,她需要钱哪……”话没说完,一大口鲜血喷涌而出,飞溅在他面前的雪地上,像盛开了几朵血红的鲜花……

  于山雇车把金娃送走以后,他把跟随他三十年的唢呐放在一块石头上,大脚踩了上去。他踩得很慢很慢,仿佛怕惊吓了它似的。但他还是把它踩扁了,然后扭头走了。茫茫雪地上,留下他一溜歪歪斜斜的脚步。

  (选自《小说界》20xx年第3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开头的插叙交代了小说的社会环境、人物关系及人物的生活境况,为下文写师徒二人被迫唱对台戏做了铺垫。

  B.于山对金娃在中午吃饭时向自己表达出的关心以及金娃目前的难处,虽能体会和理解但最后还是表现出了冷漠。

  C.于山选择吹奏“十面埋伏”,一方面是为了向众人展示高超的技艺,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曲表达师徒相争的悲壮。

  D.金娃在师傅谦让认输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停止“鼻吹”,是想让于山明白徒弟确实是因万不得已才与师傅相争的。

  E.小说中有关大雪的描写既营造出一种苍凉悲怆的氛围,又烘托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2)根据小说内容,谈谈小说标题“雪地上盛开的鲜花”的含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山最后踩扁了跟随自己三十年的唢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金娃,也有人认为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25分)

  (1)(5分)AD(B.于山并没有完全理解金娃目前的.难处,“表现出了冷漠”的理解也有错误;C.“借此曲表达师徒相争的悲壮”理解错误;E.“暗示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理解错误。)

  (2)(6分)一方面赞美了金娃为了穷伙计们的生计,为了给妻子治病,竭尽全力,勇于付出的品质;另一方面歌颂了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依然保存着的那份包括师徒之情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和美好的人性。(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3)(6分)第一,表明于山决定放弃自己喜欢的唢呐演奏事业;第二,表现出于山深深的自责和内疚以及对徒弟金娃的歉意;第三,揭示了生活的残酷以及艺术生存环境的恶劣。(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

  观点一:主人公是金娃。

  ①小说的矛盾冲突是于山与金娃之间的对台戏,金娃情感的变化和发展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金娃在其中占主体地位;②小说的标题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而这主要是通过金娃这个人物表现的;③小说刻画金娃这个人物细致,金娃的性格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观点二: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

  ①小说的矛盾冲突表面上看是于山与金娃之间冲突,实质上却是于山、金娃与社会现实之间冲突,于山、金娃两人情感的变化和发展共同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小说的标题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虽然标题涉及到的情节与金娃直接关联,但这个主题却是通过于山、金娃两个人物相互映衬才得以表现的;

  ③小说刻画的于山和金娃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很细致,他们的性格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观点明确,得2 分;论述合理,得6分,意思对即可)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

  “80后”作为一个群体最初在社会舞台上一亮相,便引发了传统主流文化精英许多惊疑不定的批评。而这些批评,明显渗透出上一辈对新一代青年文化意识的忧虑情绪。

  产生这种普遍的忧虑情绪并非没有理由。因为“80后”这一标示时代年龄的概念,本身便偏向于对一个社会群体特殊文化行为的价值判断,其核心包含了一种社会人类学范畴的“亚文化”意指。

  给定这一概念亚文化意义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一群体特别具有反叛个性与浪漫品质,在自我思想上也有着自身某种独立的思考和追求。

  不过,他们的思想目前还处于社会一种边缘、弱势境地,还没有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政治经济上的实质影响,只能表现为对主流精英与主流意识的某种疏远离散状态。

  而这种疏离导致的结果即是大众普遍的印象:少数“80后”作家热衷通过另类化、偶像化方式写作来表达自我,而大批青年则浸泡于各种浪漫时尚与叛逆娱情的亚文化之中。

  亚文化(subcuhure)及其在中国社会的存在情景,实际上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与话题。这种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的社会文化现象,往往指在社会主流文化或综合文化的大背景下,某一区域或某一特殊群体所彰显出的独异观念和生活方式,尤其是那些与主流文化相对的非主流的局部文化现象。

  不过,这种同样充满创造性的社会心理习惯,地域环境风貌、思想信念积累、文化气质构成等内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种种“经历过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较为典型的青年亚文化潮流,始于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当时“生活的路越走越窄”等青年们普遍困惑的问题,催生了穿喇叭裤戴蛤蟆镜的文身族群以及“一无所有”的摇滚青年。

  上世纪90年代的亚文化青年,则以“打口带一族”与“大话一族”等为代表。新世纪以来,“80后”青年主体的文化观念与世界青年文化快速接轨,波波族、乐活族等西方新兴群体生活方式很快引入,游戏族、动漫族等亚文化风尚也基本与国际浪潮保持同步。

  这些消费娱乐亚文化,取代了过去对主流文化进行某种对抗式反思的姿势,成为“80后”抵制“父母文化”的主体形态。

  网络“恶搞”是网络亚文化的另一明显表现形态。实际上,当宏大叙事与主流文化形态出现审美疲劳,“恶搞”早已从小众行为升格为“80后”们普遍喜爱的亚文化方式。

  这种夸张超常规的集体“恶搞”,正是一种充满娱乐与叛逆原动力的“滑稽戏仿”。实际上,网络世界里被“恶搞”的对象可谓无人不有无事不可,大到世界政坛国家元首,体坛影视明星,小到社会青年打架斗殴,邻家姐妹芝麻蒜皮。

  一些娱乐炒作、搞笑短信、ps图片、通俗歌曲、动漫flash等网络流行元素的“恶搞”现象不胜枚举。此外还有着广泛影响的,是文化“丑角”现象在网络大批涌现并在现实中走俏。

  木子美、芙蓉姐姐、竹影青瞳、流氓燕、红衣教主、程菊花、百变小胖、石榴哥哥、凤姐等人接踵而至,更有“80后校园第一爆笑组合”的“后舍男生”搞怪假唱风靡一时。“80后”青年网民的生活因为“恶搞”而变得五彩斑澜。这些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与讽刺社会的“恶搞”狂欢景象,实实在在地提供了“80后”一次“暂时拒绝官方(主流)文化”的机会。

  (摘自《困顿与精神的探望》,有删改)

  12.文中与“80后”有关的阐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80后”具有反叛个性与浪漫品质,热衷于通过另类化、偶像化方式写作来表达自我。

  B.“80后”群体主动对主流精英与主流意识的疏离造成大众对“80后”群体普遍的印象。

  C.新世纪以来,“80后”消费娱乐亚文化已与世界青年文化接轨,并成为主体文化形态。

  D.“恶搞”升格为“80后”喜爱的`亚文化方式后,为他们提供了暂时拒绝主流文化的机会。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主流文化精英对“80后”惊疑不定的的批评,渗透出上一辈对新一代青年文化意识的忧虑情绪。

  B.浸泡于各种浪漫时尚与叛逆娱情的“80后”思想并没有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政治经济上的实质影响。

  C.社会心理习惯等非主流的局部文化现象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种种“经历过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D.木子美、芙蓉姐姐、百变小胖、石榴哥哥、凤姐以及后舍男生搞怪假唱等现象是文化“丑角”现象。

  14.简要概括“80后”亚文化的表现形态及原因。(5分)

  答:

  参考答案:

  12.D(A项部分代整体,“热衷于通过另类化、偶像化方式写作来表达自我”只是少数“80后”作家;B项不合文意,在文中意思为“80后”的思想表现为对主流精英与主流意识的某种疏远离散状态,C项张冠李戴,原文为消费娱乐亚文化成为“80后”抵制“父母文化”的主体形态。)

  13.C(表述不当,社会心理习惯等并不是非主流的局部文化现象。)

  14.“80后”亚文化的表现形态:①消费娱乐亚文化;②网络“恶搞”的网络亚文化。(每点1分)

  原因:①这一群体具有反叛个性与浪漫品质,在自我思想上也有着自身某种独立的思考和追求。②西方新兴群体生活方式很快引入,文化观念与世界青年文化快速接轨。③宏大叙事与主流文化形态出现审美疲劳。(每点1分)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3

  初冬翻书最入心

  捧一本散发着墨香的好书,翻阅在天气微寒的初冬,也许最易入目也最易入心。浮躁的心情已被初冬凉飕飕的空气覆上一层薄薄的霜片,想动弹,却缺乏力气了。这是季节为读书人开出的一分令人感动的优惠单。

  眺望窗外,眺望那些世界上大同小异的人间风景。

  没有风的黄昏,窗外的风景就如一幅静物素描,灰绿色的基调并不让人颓丧而启示人平静地去想一些总也弄不清楚的世事。这时候,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不约而至,在这幅偌大无比的素描里停顿了一下,然后振翅在在空里划下一道漂亮的弧线,飞得无影无踪。

  岁月就如鸟影般呼啦啦从我们的面前一滑而过,拽也拽不住。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对于一个人来说,真的太过漫长,但在天地间,就如雪片飘落在一望无垠的大平原的黑士里,能听见雪入泥土“滋滋”的声响的,至少是位感觉不错的诗人。

  一滑而过的岂止岁月,还有我们的黑发亮肤和嫩如葱白折手指。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思想。

  思想变老了。

  我们的思想总也不能在快乐中嬉戏。她在经典中喘着粗气中跑步,在世俗里大汗淋漓地乱撞一气。落日的光晕如梦般照在长满木香树的土冈上。我和我的思想一起坐在土冈松软潮湿的顶上,茫然不知所措。

  似乎还是窗前的那只鸟。她飞来了,轻轻,不打一声小小的招呼。

  她在土冈上空盘旋了几圈,然后调整好身姿,“呼”地一声直冲而去,小鸟迎着落日飞去,慢慢地融入桔色的光晕。那时候,我们觉得,这只鸟儿真的`很快乐。

  现在开始有些风了。轻灵的木香树叶子被风吹得乱糟糟的,像一群疯跑的孩子。但木香树顶上那道优美的羽痕在眼前抹也抹不去。尽力所及追寻羽痕的尽头。落日的光晕时如果的一处安睡之所的话,鸟儿会安睡在那里呢?

  自由的鸟儿,自由的飞行。她并不迷恋落日美丽的光晕,她在追寻光明和光明下生动的细节。

  羽痕便如丝,扯也扯不完。

  捧一本散发着墨香的好书,翻阅在天气微寒的初冬,最易入目也最易入心,但是我愿意暂时放下她们。我喜欢看这只鸟儿从我的书窗或从长满香树的土冈上悠悠飞过。

  1、“这是季节为读书人开出的份令人感动的优惠单”,“优惠单”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什么?

  (1)她在经典中喘着粗气跑步。

  (2)她在世俗里大汗淋漓地乱撞一气。

  3、作者认为,在微寒的初翻阅一本好书最易入目也最易入心。为什么又说“但是我愿意暂时放下她们,我喜欢看这只鸟儿从我的书窗或长满木香树的土冈上悠悠飞过”呢?

  4 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小处着眼,大处着笔,写了“我”和“我”的同龄人感慨年华易逝的生命意识。

  B、作者构思巧妙,把那好像“一幅静物素描”似的初冬的黄昏的“窗外风景”作为背景,又以那只在“落日的光晕”中自由飞行的鸟儿为触媒,唤醒了久已沉睡的生命意识,重新审视了已逝岁月。

  C、在思想沉睡之时,岁月对“我们”来说,似乎“太过漫长”,而当思想觉醒过来后,才深感生命“一滑而过”的无谓浪费,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痛苦。“我”停留在无奈的叹息中,被传统沉重的生命意识压得喘不过气来。

  D、这篇散文的好处不仅在立意上,而且表现在写景抒情上,作者写景历历如绘,善于“以景述情”和缘情叙景,在简洁的抒写中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E、这篇散文在剪裁材料方面,也有独到的地方,作者为了表达主题,打破常规,不考虑详略,而是巨细兼收。

  《初冬翻书最入心》答案

  1、初冬凉飕飕的空气。

  2、(1)思想没有摆脱本本主义(或权威的东西等)的束缚

  (2)思想陷入贪得无厌的物质追求中不能自拔

  3、 因为这只鸟是一只自由飞行、追寻光明的鸟,作者从这只鸟的身上看了希望,发现了力量。

  BD(A大处着眼,小处着笔;C处没有停留在无奈的叹息中;E不考虑详略而是巨细兼收错。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4

  亲爱的孩子:

  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抖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甜,尽管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

  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

  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傅雷家书》阅读题:

  一、阅读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1)第一段”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

  (2)第一段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为什么她说“又快乐又惆怅”?

  二、你对作者的”你这一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三、从本文语言特色来考虑,添入第二段横线上的应该是下面哪一句?简要说明理由。

  (1)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2)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没大错

  四、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1)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年轻人应持怎样的态度?

  (2)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长辈应克服自身哪些弱点?

  (3)傅雷希望两代人建立怎样的关系?

  《傅雷家书》阅读题答案:

  一、(1)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不得分)。

  (2)回忆儿子的往事这件事(“儿子的往事”不得分)。因回忆儿子的往事(回想与儿子在一起的日子)而快乐,因儿子离开父母(只能靠回忆来寄托思念情)而惆怅。

  二、略

  三、应选第二句。第二句与全文语气、口吻相一致,态度谦和,语气亲切,像和朋友谈心一般。(能答出本文的语言特色得满分,单就语言得体如“生硬”、“绝对”、“含蓄”、“有分寸”这一层面回答,得1分。)

  四、(1)青年人应该理解长辈的情感,尊重老人的意见。(二点内容,答出一点得1分。可用自己的话表述,也可用文中的话转述。)

  (2)长辈应克服落伍、迂腐、不够耐心、不太讲究说话技巧等弱点。(本题应综合“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和“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两处回答,只涉及其中一处。)

  (3)建立和谐融洽、没有隔膜的朋友般的关系。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5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做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做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作者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理由是什么?(4分)

  2.文中列举了那些对责任有着错误的理解的现象?请简要分析。(6分)

  3.请结合文中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认识。(7分)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表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开头以简洁的语言,由面及点,由强调人应该承担的许多责任出发,再强调根本的责任,从而明确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B.世界上许多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但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却是一点也依靠不了别人的,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

  C.一个不爱人生的人就不可能爱他人和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也不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

  D.当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时,就不会再去尝试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了。

  E、托尔斯泰对那些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的人非常反感。

  答案:

  1.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才可能对自己去做的事有一种爱,才使这种负责成为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并获得心灵的满足,从而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所以作者认为,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2.⑴具有空洞信念的人,他们不知道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甚至无法弄清自己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⑵对责任的关系完全被动的人,他们不是出于自觉地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

  3.本题为探究题,只要结合文中的观点和自己的人生体验,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⑴人应该将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看作是一切责任心的根源,而不应该把责任看作强加给他的负担,看作个人纯粹的付出而索取回报。

  ⑵人应该对自己有明确的责任要求,这样才可以辨清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去认真地做事,获得内在的平静和充实。

  ⑶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人人都有责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样不仅个人可以获得更高的修养,而组成的社会也是一个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4.B.D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6

  庆和班班主蔡魁,在小城绝对称得上是个角儿。

  蔡魁很小就随庆和班走南闯北,唱、念、做、打,样样功夫俱佳,且扮相极好,唇红齿白,活脱脱一个赵云传世,出道不久,便有“活赵云”之美誉。老班主病逝后,年不过三十便挑起了重担。也是机缘巧合,那年,庆和班辗转来到小城,恰逢小城首富浩然茶庄的老板周复古为其父举办六十寿诞,蔡魁一出《长坂坡》,一亮相便技惊四座,一夜间,庆和班红遍小城。之后由周复古出面延请庆和班在小城多逗留些日子,没想到,这一留,庆和班就在小城扎下了根。

  在蔡魁的眼里,周复古爱戏,更懂戏,两人经常在一块儿聊戏、品茗,高兴了还会对上几句,让蔡魁颇感惊讶的是,周复古的“老生”角色表演得竟也字正腔圆,很见功夫。那一年元宵节,原定在祥和戏院公演全本折子戏《将相和》,可就在两天前,饰演蔺相如的老生在出城办事途中,被一伙悍匪误杀。演出广告早已张贴出去,救场如救火,周复古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和蔡魁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小城再次沸腾,这下算是挽救了庆和班。自此后,蔡魁视周复古为恩人,两人遂成生死之交。后来周复古还把自己一个远房表妹介绍给蔡魁,两人又搭上了一层亲戚关系。

  转眼已至民国二十六年的年底,日本人占领了小城,平静的生活被打破,许多人没有了听书看戏的雅致,庆和班的日子举步维艰,蔡魁眼瞅着支撑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周复古再次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兄弟,听我的,咱哥俩就照着小林太君的意思,再合唱一出《将相和》,你的庆和班也就起死回生了。”

  小林纯一郎,小城驻军中佐,是个中国通,一心想把小城打造成“大东亚共荣”的典范。《将相和》这出戏突出一个“和”字,只有“和”了,一切才会顺。小林纯一郎被此起彼伏的地下组织搞得焦头烂额,还是维持会会长周复古为他出了这个主意,到时候再请上一些报社记者大肆宣扬一番,表面上看绝对是一个太平世界。可此事遭到了蔡魁的抵制。小林纯一郎恼怒异常,却又冲动不得,他知道,蔡魁毕竟是个角儿,在小城地区影响很大,只有请蔡魁出场,那演出的效果才会达到,否则……于是周复古主动请缨,前来说服蔡魁。

  “兄弟,我知道你不愿意,可如今这世道,生存才是最主要的,一旦惹怒了皇军……”周复古发现蔡魁依旧不为所动,遂换了一种口气,“兄弟,你不为自己想想,也得为雪儿和壮儿着想吧,万一他们……”雪儿、壮儿是他的亲人,周复古的话触到了蔡魁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他不能不低头。

  “你别说了,我同意唱。”

  “这就对了嘛。”周复古如释重负,他虽然看到了蔡魁眼中闪亮的东西,却佯装不知,上前想要握住蔡魁的双手,以示亲热,却被蔡魁闪开了,不禁有点尴尬。自从周复古投靠了日本人,蔡魁便不愿再与其为伍,两人关系日渐冷落。此时周复古笑了笑也并不在意。

  当晚,蔡魁就将此次演出告知了庆和班的`全体成员,据说那一晚,班子里的灯一直亮着……

  毕竟是角儿,蔡魁有自己的准则,那就是要对得起每一位观众,哪怕这样的演出,心里是万分抵触的。

  蔡魁简直将廉颇演活了。

  “廉颇闻言,暗思忖,良言打动懵懂人,我赵邦列国称千乘,将相不和难挡强秦,我好比井底之蛙多愚蠢,不识大体狭隘胸襟,老夫若不将错认,怎见满朝文武臣!”

  高潮处,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伸手相扶,正所谓将相和。然而就在“蔺相如”伸手的时候,“廉颇”却一跃而起,手中的一把匕首刺进了“蔺相如”的前胸。

  “啊!”周复古大叫一声。“你……”

  “对不起,你对我的恩情是私义,而我杀你,却……”这个时候,枪响了,蔡魁身中数枪,“却是公义。”蔡魁的身子重重地压在周复古的身上。

  小林纯一郎血洗了庆和班,却不见雪儿和壮儿的身影,庆和班上所有演员的子女都找不到了。有人说蔡魁事先做了安排,也有人说是地下抗日组织将他们秘密转移了,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数年后,庆和班复生了,班主虽说岁数不大,但身板做派颇有老班主蔡魁的神韵,分明又是一个角儿……

  (《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8期,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恰当的是

  A、小说开头两段,对主人公庆和班班主蔡魁的身份、演技以及他与周复古的关系做了简要介绍,为小说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小城民风淳朴,居民待人诚恳,让蔡魁的庆和班在小城扎根,而蔡魁与周复古的角色身份和关系的变化,是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重要因素。

  C、小说中写周复古为庆和班“救场”,使得庆和班绝处逢生,可见周复古也曾是一个急人所困,侠肝义胆的义士,后来给日本人当走狗,定是日本人逼迫所致。

  D、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手法,主要人物蔡魁的刻画综合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法,尤其是细节刻画更是逼真出色。

  (2)小说中的蔡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分析。

  (3)蔡魁刺杀周复古完全可以在平时甚至暗中进行,但作者偏偏把这个情节安排在舞台上。这样设计情节有什么好处?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要抓住文章对人物的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等。

  (3)本题考查探究情节安排的好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作品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从情节安排、小说主题、人物塑造、阅读效果的角度,分析体会情节安排的好处;最后结合内容分析作答。小说中情节本身的作用:

  1、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有故事性,有趣味性;

  2、设置悬念,为下文的某个情节埋下伏笔、作铺垫;

  3、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与前面的某个情节相照应。对环境的作用:交代或暗示了社会环境。对人物的作用:表现人物的心理、情感,丰富人物形象。对主旨的作用:表现了或反映了什么主题。

  解答

  (1)B、“小城民风淳朴,居民待人诚恳,让蔡魁的庆和班在小城扎根”说法有误。文中只是说“之后由周复古出面延请庆和班在小城多逗留些日子,没想到,这一留,庆和班就在小城扎下了根”,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C、“后来给日本人当走狗,定是日本人逼迫所致”说法有误。文中只是写“周复古投靠了日本人”,并未说他是受日本人逼迫,选项属主观臆断。

  D、“主要人物蔡魁的刻画综合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法”说法有误。文中写蔡魁并未使用心理描写。

  故选A。

  (2)先明确蔡魁的角色,在文中,他是庆和班的班主,这是他的职业,从这个角度,文中对他的介绍是“蔡魁很小的时候就随着庆和班走南闯北,因其唱、念、做、打,功夫俱佳,且扮相极好,唇红齿白,活脱脱一个赵云传世,让台下一帮懂戏的票友如醉如痴”,可以看出他唱戏的技艺是高超的。面对亲人时,结合原文语句“‘兄弟,你不为自己想想,也得为雪儿和壮儿着想吧,万一他们……’雪儿、壮儿是他的亲人,周复古的话触到了蔡魁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他不能不低头”可知,他爱自己的亲人。面对敌人时,他先答应演出,稳住敌人,“小林纯一郎血洗了庆和班,却不见雪儿和壮儿的身影,庆和班上所有演员的子女都找不到了”,表现出智慧的一面。面对民族大义和个人私义时,借演出除掉汉奸周复古,破坏日本人的阴谋,做出了正义的取舍。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3)本题可以从形象、主旨以及结尾的技巧等几个角度分析。“蔡魁在舞台上刺杀周复古”,这一情节完全出乎读者的意料,这样的结尾给人的震撼力更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从形象上来看,蔡魁作为一个角,无论技艺、人品都令人敬佩,光明正大的刺杀汉奸,体现出人物的光明磊落,在日本人的面前刺杀,表现出蔡魁的立场及对日本人强迫自己演出的反抗,同时表现出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从小说主题上来看,在公众面前刺杀汉奸,悲壮、大快人心,从而深化文章主题。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答案解析:

  (1)A

  (2)①技艺超群。唱、念、做、打,样样功夫俱佳,出道不久,便有“活赵云”之美誉。年不过三十便挑起了重担,当了班主。②深爱家人。为保护雪儿和壮儿,被迫答应与周复古演《将相和》。③有智慧,懂得轻重缓急,明白进退之道。暂时答应演出,为保护自己和戏班其他成员的亲人赢得了机会和时间。④深明大义,英勇无畏。在民族大义面前抛却个人私谊,在舞台上亲手杀死汉奸周复古。

  (3)①从人物塑造角度看,这样安排,更有利于表现蔡魁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勇于牺牲的性格特点和无畏精神。他不偷偷摸摸做事,让周复古死得明明白白。也表明了蔡魁对小林纯一郎和周复古强迫自己为日本人演出的无耻行为的坚决反抗。②从主题角度看,这样安排,有让汉奸的悲惨下场得到公判和示众的意味,这样更能大快人心,有利于深化主题。③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看,把小说的矛盾冲突和人物的性格对立置于小说的高潮,放在一个特殊的场景中,出乎读者的意料,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震撼,起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7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因为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酸性降雨,所以习惯上统称酸雨。酸雨对生态系统影响面板大,它会使土壤酸化,养分淋溶,肥力降低,植被破坏,树木枯萎;酸雨还使地表水和地下水酸化,影响鱼类及永生生物的生存;酸雨的腐蚀能力很强,大大加快了建筑物和材料的腐蚀速度。因此,人们把酸雨称为“空中恶魔”。

  酸雨沉降会导致大片森林枯亡,树木受酸雨侵蚀以后,叶子脱落,抗病虫害能力下降,然后枯死。在我国南方重酸雨区,已发现一些森林衰亡观象。重庆南山1800公顷马尾松林死亡率达46甲o;四川蛾眉山金顶冷彬死亡率达40%;四川奉节县芳革坝林场6000多公顷华山松96%已死。鼓雨还会毁坏农作物,使之减产。我国受酸雨危害的农田有4000多万亩,每年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

  酸雨会造成湖泊酸化,水质酸化会抑制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永生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的'分解。当湖水或河水的pH小于5.5时,大部分鱼类很难生存,当pH小于4.5时,各种鱼类、两栖动物和大部分昆虫消失,水草死亡,水生动物绝迹。

  酸雨严重腐蚀着世界各地的古迹,凡是酸雨严重的地区,古迹损坏速度加快。从柬埔寨吴哥窟到意大利威尼斯,从印度泰姬陵到英国圣保罗大教堂,这些珍贵的历史古迹、都曾经受住千百年的风化考验,如今却难以抵挡酸雨的袭击。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2、“空中忍魔”的“恶’表现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①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

  ②在我国南方重酸雨区,已发现一些森林衰亡现象。重庆南山1800公顷马尾松林死亡率达

  46%;四川峨眉山金顶冷彬死亡率达40%;四川奉节县芳草坝林场①①多公顷华山松96%已死。()()

  4、从本文的结构看,它属于“总——分”结构,请你在文末的空格内续写一段不超过50字的总结性语段,使其构成“总——分——总”。

  阅读答案:

  1、酸雨的危害;

  2、①使土壤酸化,养分淋溶,肥力降低,植被破坏,树木枯萎;

  ②使地表水和地下水酸化,影响鱼类及水生生物的生长;

  ③加快建筑物和材料的腐蚀速度。

  3、①下定义;②列数字、举例子(有错别字不得分)。

  4、能紧扣上文,并且是总结性语段,即可得分。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8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酣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踌躇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1、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请写出故事的梗概。

  故事梗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焦灼”表现了女儿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小山似的”这个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说说母亲为什么“失望”。(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第一次因为_______________而流泪。第二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流泪。

  4、文章结尾写饱含着女儿爱与深惰的“雕像”破碎了,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女儿送给母亲礼物,②不被母亲接受(理解),③雕像破碎。

  2、①表现女儿既盼望上学,又担心家里生活困难,凑不够学费的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②a、1万元来之不易,b、凝聚着母亲的心血。③a、嫌女儿浪费钱,b、认为女儿所送礼物不健康。

  3、感激;委屈。

  4、①母亲对女儿不理解,②女儿伤心失望。

  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巧抓关键句

  抓关键句是指抓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

  文章除了文眼之外,还有大量负载着重要信息句子,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这些语句通常表现为:反映语境特点的“指示语”,集中表达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语”,标示人物情感、态度和事物景况的“情态语”,直接传达主要信息的“主旨句”,反映文章层次关系的“过渡句”,蕴含丰富内容、言词精辟的“警策语”,结构复杂、信息量大或富含哲理的“语言结构”,文中反复强调或暗示的“关键语句”等等。

  在阅读过程中,只有抓住这些句子,才可以准确地把握文意要点。

  从形象入手把握主旨

  散文中的形象是为表现主题所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一种景物,一种情景,还有可以是一些画面。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或个体,甚至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

  另外还包括作者选取的能表现文章主旨的事例和理论,(例如一些叙事抒情的散文、叙事说理的散文都是选取典型的事例来抒情说理的。而历史文化散文是抓住一些文化古迹的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要领会散文的主旨,就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点、意义及背景。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9

  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亮,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得朦胧,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女人们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一看,小笼子还挂在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小笼子上有一个整齐的口子,像是用剪刀剪的。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1、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头对蝈蝈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对蝈蝈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4、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白发老人怎样的心情?

  5、“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笼子真的是咬破的吗?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买、放蝈蝈

  2、开头对蝈蝈“不安”、“可怜巴巴”、“呼唤、祈求”的描写,形象贴切地写出了蝈蝈对飞出笼子的渴望,为下文做铺垫。

  3、白发老人父亲孙子和孙女孙子和孙女好奇,感兴趣;父亲,在闷热的难以入睡的夜晚发出怨言;爷爷(白发老人),好奇买回,受到孩子的启发,放掉蝈蝈。

  4、听了儿子的怨言,听了孙子、孙女的议论,觉得虽是好心,但感觉有做错事的愧疚感。 (意思对即可)

  5、不是,是老人叹息后采取的行动。结尾出人意料,引人深思。开头买回蝈蝈,尤其是叫了以后,人们那样高兴,可老人却把它放了。

  古诗阅读鉴赏题怎么做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古诗鉴赏答题模板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20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1.请简要概括选文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并说说运用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是作者记忆中的雪景,记忆中的雪景有实写,有虚写,请找出写虚景的句子,并说说运用虚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描写南国雪景,突出雪的“滋涧美艳”。

  2.南国的雪是春的使者,洋溢着青春的美丽和活力。

  3.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缚,丰富的色彩渲染了“青春”的气息。

  4.“但我的眼前……嗡嗡地闹着”,以虚衬实,充分表现雪的“美艳”。

  5.对南国柔雪的怀念、喜爱与赞美,及对故乡的深情。(意对即可)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2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10分)

  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它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它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省人的是无私奉献的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省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的奉献给了社会、祖国和人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

  ③无私奉献靠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只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

  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制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奉献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作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融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

  ⑧让我们吸收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小题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意在阐明什么?(4分)

  小题3:有人说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社会,什么都讲经济效益,无私奉献已经过时了,你是怎样看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2分)

  小题1:摆事实(也可答举例论证),意在阐明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4分)

  小题1:略

  略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22

  一些环境保护论者以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开发的一种叫特温戈的小型车为例,证明了只要不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大大降低其产品的燃料消耗,世界汽车工业将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绿色和平组织已经构想出一种环保型样车SMILE(“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该组织希望这一概念能流行起来。这种汽车主要靠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增加汽缸的动力或使混合燃料注入汽缸。一些专家说,这是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的好办法。

  用于SMILE的双缸发动机是由瑞士温科AG公司为雷诺特温戈这样的小型汽车设计的。但是环境保护论者认为,使用四缸发动机也是可能的,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型号的SmILE车油耗减半。有些人认为,像温科AG公司研制的发动机可能经受不住汽车每天行驶的磨损。针对这种观点,SmlLE设计者说,这种发动机不会比任何一种传统发动机磨损更快,它有一个先进的冷却系统,其平均活塞速度甚至比类似的传统汽车的活塞速度还要低。不管怎样,目前大多数汽车早在发动机用坏之前就已经报废了。

  对特温戈的改进并不局限于发动机,对车身及底盘的改造在风洞试验中使空气动力特征提高了30%。米什林公司设计的特殊轻型齿轮辋和轮胎使汽车行驶的滚动阻力提高了35%。由于采用了体积更小的发动机,重量更轻的散热器、蓄电池和排气系统,并且改变了座位、悬架、刹车和油箱的构造,特温戈减轻的重量超过了195公斤。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在不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的情况下,使用纤维复合材料对特温戈这样的车进行全面改造,车的重量还能减少80公斤。尽管玻璃钢和碳素纤维强化塑料零件被用于更具流线型的车身,SMILE设计者说,它们的制造方法即使用钢材,汽车的总重量也不会增加。

  该车设计者说,降低燃料消耗对车的驾驶和性能没有负面影响。发动机的最高速度、灵活性和加速能力与原来的特温戈相比毫不逊色,或者还要出色。他们说,用于研制SmlLE的技术用于其他品牌的汽车也同样容易。

  1.文中画线处的“概念”一词指的是()

  A.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降低燃料消耗。

  B.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

  C小型车特温戈和SmILE。

  D.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

  2.从本文看,下列反映SMILE发动机的特点的一组是()

  ①使用了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②油耗低,功率大③具有先进的冷却系统④体积较小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3.根据本文的'内容,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特温戈虽然出色,但还不是一种环保型小汽车。

  B.原来的特温戈车的发动机存在一些问题。

  C.降低汽车燃料消耗的惟一办法是使用混合燃料。

  D.目前大多数汽车发动机的问题不在于使用寿命。

  【解析】

  本题检测学生理解语言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扫读。在实际操作中,扫读时迅速划出要点,上文中划横线的词句即为此步骤中完成的任务。接着,在此基础上概括文章要点,把握文章层次。此文第一段为总说,第二段介绍环保组织的构想,第三段介绍对发动机的改进,第四段介绍对其他方面的改进,第五段总说效果。

  然后进行对读。将第1题与文本对照,可知相关的阅读语区在原文第二段,相关的句子为“环保型样车SMILE‘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然后将选项与选项对照,可知正确的答案为B。

  再看上文第2题。我们将题目中“②油耗低,功率大”与文本中第三段“但是环境保护论者认为,使用四缸发动机也是可能的,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型号的SmILE车油耗减半”相对照,即可发现,文本对“油耗减半”的表述是“可能”,而题目中却将其当作了事实。再比较选项,可知应选C项,即有②的均应排除。

  第3题只要对读文本,马上就可得出答案。选项D:“目前大多数汽车发动机的问题不在于使用寿命。”原文第三段末尾清楚地表述:“不管怎样,目前大多数汽车早在发动机用坏之前就已经报废了。”据此,即可选D。

  【答案】

  第1题答案为B。

  第2题答案为C。

  第3题答案为D。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23

  那年,银泾村的阿秀,在陈墩镇上读完初中后,进了国营棉纺一厂做了农民长期临时工。阿秀,人也长得秀,瓜子脸蛋,眼大大的,嘴小小的,稍一打扮,比那明星还明星,可一开口就露了馅:她把“这里”说成了“该爿”,把“那里”说成了“给爿”,把“糖”说成了“同”。跟她一起上班的女工,都是爱笑的,一听她说“该爿”就止不住笑,后来不知是谁,干脆不叫她阿秀叫“该爿”。因此,在厂里阿秀是从不轻易开口的,一门心思学技术、干活。阿秀手脚挺麻利,又吃得起苦,干起活来,常常一个顶两个,进厂没两年,车间主任就让她当了能管十来个人的工班长。手下的人常常不服气,跟她较劲,可技术上谁也比不过她,只能取笑她的乡音,一时间,车间里到处是“该爿”“给爿”的声音。可阿秀一点也不往心里去,该做的照做,该管的照管,只是仍然从不轻易开口。

  不料,好景不长,厂里因销售不善,入不敷出,工资常一拖再拖,实在是难以维持,厂工会一班人,开始按厂长办公会的意见,做那些农民工离岗的思想工作,阿秀也在其中。可阿秀死也不答应,哭着跟工会主席扳理:“厂里好的时候,还不是靠伲‘该’些农民工撑着,干的活最多,拿的钱最少,可伲哪一天说过一句怨言?为啥?还不是因为伲把厂当成了自己的家。”

  正在这时,厂长派人来找阿秀,说是有一桩极其重要的外商接待任务让她去作陪,并派专人来指导阿秀化妆打扮。可阿秀说啥也不肯打扮,说是随她意她就去,不随她意,她就不去。厂长没法,只得随她的意。厂里人见了,就开始说风凉话:

  “‘该爿’长着这么漂亮的脸蛋,干啥都赚钱,干吗非要赖在厂里呢,真是死脑筋。”

  三天以后,厂里开全厂大会,大家都没搞懂,阿秀竟陪着个老华侨坐在了主席台上。会上,厂长让大家用最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华侨童先生讲话。白发苍苍的童先生站起来,对着麦克风一开口,全场都笑了:老华侨竟是一口拗舌的乡音,把“我”说成“伲”,把“这里”说成“该爿”,把“吃糖一样甜”说成“吃同一样甜”。坐在前边的人这才发现老华侨说着说着已是热泪盈眶。

  后来,厂里人才知道,老华侨跟阿秀是同乡,也是银泾村人,五十年前在海外白手起家,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次来,他确实非常有诚意地想与国棉一厂合作。半个月的实地考察、谈判,基本上都谈妥了一应事宜,只待签字前的最后一轮谈判,只是半途中回了一次牵缠了他半个世纪的家乡时,他却伤心了:故居依稀还在,可家里什么人也没有找到,原来跟厂里谈妥的投资事宜再也没心思谈了。厂方没法,只得礼节性地设宴送别,可就在那晚宴上,老华侨竟与身边的小同乡阿秀“该爿”“给爿”谈得少有的投机。阿秀那说话的神态,他越看越像记忆里的小阿姐,而阿秀的敬业精神,使童老隐约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再加上阿秀说起生产技术上的事竟一套一套的,童老满心欢喜,当场拍板,由他提供一应的资金、设备、技术、高级管理人员及百分之七十的.外销业务,并让阿秀当他的全权代理。

  谁也没有想到阿秀一顿晚饭救活了一个大厂,众人都挺感激她的,再也没有人称她“该爿”了。只是有人问起阿秀跟童老先生是不是亲眷时,阿秀说:“只是老乡。他家以前住村里的‘该爿爿’,伲家住村里的‘给爿爿’。”众人都会意地笑了,自然都是善意的笑。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写阿秀开口说话呈现浓重的乡音而招来工友的取笑,营造了严肃而紧张的工作氛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B、小说善于在描写人物关系之中刻画阿秀的形象,如众人对她的取笑与感激、老华侨对她的赏识等,具体地表现她的个性。

  C、小说运用补叙交代了老华侨最终决定投资国棉一厂的原委,这部分内容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D、小说叙事善于蓄势,情节有波澜,阿秀一顿饭救活了一个大厂,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2小说在刻画阿秀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3这篇小说以“乡音”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从情节线索、主题两个方面结合文本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A。

  2、【答案】①自知自重。她因乡音浓重,在厂里从不轻易开口。②豁达善良。别人取笑她,她不往心里去。③吃苦耐劳。她吃得起苦,干活一个人顶两个人。④爱岗敬业。身为农民工的她把厂子当成自己的家,任劳任怨。

  3、【答案】①标明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乡音”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小说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与“乡音”密切相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启发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叙述阿秀以浓浓乡音、优秀人品和踏实作风赢得老华侨的赏识、器重,从而拯救了濒临倒闭的大厂的故事,揭示了本色是真、本色可爱的哲理。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24

  大豆原产于我国,在古代称为"菽",已有五千多年栽培历史。本世纪初,大豆还只有我国和我国近邻的一些国家种植。近几十年,世界上到处引种,成为栽培面积扩大的最多的作物之一。目前,我国大豆播种面积有一亿多亩,产量(占、居)世界第三位。大豆品种众多,我国现有的品种不下五千种。无霜期在一百天以上的地区,就可以种植大豆。我国北起黑龙江的最北部,南至两广,大豆分布极广。东北地区、黄河、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三大集中产区。大豆色泽有黄、青、褐、黑和双色五种。子粒大小差别很大:小粒品种百粒重只有四、五克,大粒品种百粒重可达五十克,小粒的重量约是大粒的十分之一。大豆的花多在上午8—9点钟开放,开放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全株的花开完大约需要半个月。

  1、"世界上到处引种"的"引"字与前面的_________字相照应。

  2、"产量(占、居)世界第三位。"应选括号中的__________字。

  3、把"我国现有的品种不下五千种"中的"不下"去掉,写出一个不改变原意的'句子:

  4、"大豆的花多在上午8—9点钟开放。"中的"多"是不能改成"都"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大豆的花多在上午8—9点钟开放,开放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这句话错了:因"8—9点钟"最多只有一个小时,怎么能说开放"一个多小时"呢、

  B、这句话对的:因"8—9点钟"是指花初开的时间,"一个多小时"是指一朵花开放的全部时间。

  6、明明说大豆的花"开放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怎么又说"全株的花开完大约需要半个月"?

  7、上文在说明大豆"子粒大小差别很大"时,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原

  2、居

  3、我国现有的品种不少于五千种("……五千种以上"也对)

  4、前者是大多数的意思,后者是全部的意思。

  5、 B

  6、这是因为全株的花不是在同一天开放的。

  7、列数字、作比较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25

  1春卷的普及范围是这样狭小,只有闽南人心领神会。厦门和泉州虽同属闽南,春卷体系又有不同,一直在相互较力,裁判公婆各执一词,于是各自发展得越加精美考究。

  2即使在厦门工作了好几年的外地人,也未必能吃上正宗春卷。隆冬时节大街上小吃摊都有的卖,仿佛挺大众化的。A其实,萝卜与萝卜须,吃起来毕竟有很大区别。

  3有稀客至,北方人往往包饺子待客,而南方人就做春卷吗?也不。即使上宾有如总统,春卷却也不肯召之即来。首先要看季节,最好是春节前后。过了清明,许多原料都走味,例如海蛎已破肚,吃起来满嘴腥。第二要有充足的时间备料。由于刀工要求特别细致,所以第三还要有好心情。当然不必像写诗那么虔诚,但至少不要失魂落魄到将手指头切下来。

  4霜降以后,春卷的主力军纷纷亮相。但是,抹春卷皮的平底锅还未支起来;秋阳熙熙,小巷人家屋顶尚未晾出一簸簸海苔来。这时候的包菜尚有“骨”,熬不糜;红萝卜皱皱的,还未发育得皮亮心脆;海蛎还未接到春雨,不够肥嫩;B总之,锣鼓渐密,帘幕欲卷,嗜春卷的人食指微动,可主角绝不苟且,只待一声嘹亮。

  5终于翡翠般的豌豆角上市了,芫荽肥头大耳,街上抹春卷皮的小摊排起了长龙。主妇们从市场回家,倾起一边身子走路——菜篮子那个重呀!

  6五花肉切成丝炒熟;豆干切成丝炒黄;包菜、大蒜、豌豆角、红萝卜、香菇、冬笋各切成丝炒熟,拌在一起,加上鲜虾仁、海蛎、扁鱼丝、豆干丝、肉丝,煸透,一起装在大锅里文火慢煨。

  7这是主题,桌上还有不少文章。

  8春卷皮是街上买的,要摊得纸一样薄,还要柔韧,不容易破。把春卷皮摊平桌上,抹上辣酱,往一侧铺张脱水过的香菜叶,撒上絮好油酥过的海苔,将上述焖菜挤去汤水堆成长形,再撒上蒜白丝、芫荽、蛋皮、贡糖末,卷起来就是春卷。初涉此道的人往往口不停地问先怎么啦再怎么啦,延误时机,菜汁渗透皮,最后溃不成卷。孩子则由于贪心,什么都多多地加,大人只好再帮垫一张皮。因此鲁迅的文章里说厦门人吃的春卷小枕头一般。

  9曾经到一个外地驻厦门办事处去玩。那儿几个巧媳妇雄心勃勃想偷艺,要做春卷,取出纸笔,要我一一列账备料。我如数写完,她们面面相觑,无人敢接。再去时,她们得意洋洋留我午饭,说是今天有春卷。我一看,原来是厚厚的烙饼夹豆芽菜,想想也没错,这也叫春卷,福州式的。

  10C春卷在厦门,好比恋爱时期,面皮之嫩,如履薄冰;做工之细,犹似揣摹恋人心理;择料之精,丝毫不敢马虎,甜酸香辣莫辨,惊诧忧喜交织其中。到了泉州,进入婚娶阶段,蔬菜类炖烂是主食,虾、蛋、海蛎、扁鱼等精品却另盘装起,优越条件均陈列桌上,取舍分明,心中有数。流传到福州,已是婚后的惨淡经营,草草收兵,锅盔夹豆芽,粗饱。

  11做春卷是闽南许多家庭的传统节目(传统闽南家庭的家务多由女性承担)。小时候因为要帮忙择菜,锉萝卜丝,将大好的假期花在侍候此物上真是不值,下定决心讨厌它。我大姨妈是此中高手,由她主持春卷大战,我们更是偷懒不得。大姨妈的“春卷情结”影响了我们,除夕晚上,我们几个孩子无一不是因为吃多了春卷而半夜起来灌醋揉肚子干呕的。

  12每每发誓,轮到我当家,再不许问津春卷。

  13不料我公公、丈夫、儿子都是死不悔改的春卷迷。今年刚刚入冬,儿子就计较着:“妈妈,今年我又大了一岁,春卷可以吃四个吧?”丈夫含蓄,只问我要不要他帮拎菜篮子。公公寡言,但春卷上桌,他的饭量增了一倍。D只好重拾旧河山,把老节目延续下来。

  14幸亏我没有女儿。

  15可惜我没有女儿。

  13、春卷好吃,却不能“召之即来”。结合文章,概括其中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评点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请你从划线的A、B、C、D四处中任选一处,结合选文进行评点。(提示:可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最后庆幸“幸亏我没有女儿”,却又叹息“可惜我没有女儿”。这似乎十分矛盾,但又在情理之中,结合选文及你的阅读体验,谈谈对此的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舒婷笔下,春卷是如此富有人情味。你的记忆中一定也有饱含浓浓乡情和亲情的美食。请任选以下一个情境,描绘你与亲人或朋友共享某一种美食(“春卷”除外)的情景。(要求:字数不少于50字)(6分)

  (1)节日里(2)饥饿时(3)游玩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3分)要点与评分:每点1分。大意相同即可得分。

  示例:①要看季节(最好是春节前后);②要有充足的时间备料;③要有好心情。

  14、(4分)要点与评分:能抓住句子某一方面的特点简要品析。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物或言之成理2分,语言清晰、流畅2分。

  例一:A句用萝卜和萝卜须做比较,形象地说明了精心制作的正宗厦门春卷和小吃摊上所售的春卷的天壤之别。其中也渗透了作者的对正宗春卷的喜爱和自豪之情。

  例二:B句“主角绝不苟且”形象地刻画了春卷的'矜持,千呼万唤始出来,“锣鼓渐密”“帘幕欲卷”“食指微动”细致描写了大家对春卷的极度期待。

  例三:B句“只待一声嘹亮”自然地引入下文的春卷制作过程,承上启下……

  例四:C句用恋爱与之厦门春卷作比,巧妙地将恋爱时期的'心理特点与厦门春卷的精工细作的特点相对照,描摹细致,富有情趣,令人不禁莞尔。

  例五:D句把春卷比喻成“旧河山”(“老节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制作春卷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之隆重(制作春卷是作者心中难以舍弃的情思),表达出作者对春卷“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欲罢不能的复杂情感。

  例六:D句中的“只好”/“传统”等词用得极妙。“只好”表达出作者对春卷欲罢不能、勉力为之的复杂情感,又与上文相承接。/“传统”一词本是名词,此处用作动词,一语双关,既体现了作者延续春卷制作的“老节目”,又暗示了制作春卷是厦门人的一种引以为豪的饮食传统。

  15、(5分)要点与评分:两句的分析3分,作用1分,表达1分。

  示例:制作春卷,很辛苦;春卷实在美味,忍不住吃多了,难受;传统女主内,没女儿,女儿就不用受这份罪了,因此说“幸亏没有女儿”。但是这种美味以及其中包含的浓浓的家庭温馨却因没有女儿,有可能不能延续下去,实在是“可惜”。因此两者并不矛盾,都写出了作者对春卷对家的浓浓的爱。

  16、(6分)要点与评分:内容4分,要求情境明确清晰,美食具体,有情景描写,符合字数要求;表达2分,语言生动、形象、流畅。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26

  ①她微微佝偻着腰,一个一个办公室敲门。大家都认识她,收旧报纸的老太太。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她都会准时出现在办公楼里,单位规定,这天,她可以上门收购旧报纸。

  ②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我们单位几乎每个人,都订了好几份报纸杂志,平时看完了,就码在办公室一角,等着她上门来收购。卖一次旧报纸,往往可以挣几十元,女同事拿去买零食,大家共享。

  ③她五十来岁,头发已经花白了,讲一口浓重的郊区方言。每次来,她都会拎着一个布袋子,里面塞满各种各样的布条,看得出,这些布条都是用旧衣裳撕出来的,她用来捆扎旧报纸。另一只手上,拎着一杆小秤。

  ④“卖报纸!”有人站在楼道里喊一嗓子,她就会立即从某个办公室跑出来,瞅一眼,一脸乐呵呵地应答着。她几乎能够认出这座楼里的每一个人,甚至谁多长时间,需要处理一次旧报纸,她都了如指掌。

  ⑤她躬着腰,将堆在办公室角落里的旧报纸,一摞摞搬出,理齐,码好,然后,用布条捆扎起来,一捆一捆地过秤。与我们经常看到的商贩那高高翘起的秤杆不同,过秤的时候,她的秤杆,总是往下垂,秤砣几乎要从秤杆上滑落下来,这样,报纸可以称得重一点点。没人在意她的秤,但她一如既往,要把秤让给人。称一捆,她报个数,让你记下来,再称一捆,再报个数。一捆一捆称完了,她会让你加一加,有多重?而她自己,似乎从不记数,你告诉她多重,她就按这个重量,算账给你。有时候,账里面有零头,大家就说算了,她却总是很认真地从包里掏出一大把硬币,一分不少地付清。

  ⑥她的诚实,使办公楼的人,都对她充满好感。这也是她能够这么多年,可以上门收购我们旧报纸的原因吧。

  ⑦也有的时候,她会显得很小气。比如每次整理旧报纸时,看到夹在报纸里的杂志,或者书,她都会将它们剔出来,单独捆在一起,过秤。她说,书和杂志比报纸便宜一点。有一次,我搬新办公室,整理物品时,我将一些旧书,扔进了旧报纸堆里。正赶上她来收购旧报纸。她将那些书一本本拣了出来,问我,这些书真的不要了?我点点头。她将书单独捆扎好。我笑着对她说,其实,书和旧报纸的价格,一斤也就相差毛把钱,没必要分得这么细。她笑笑,没有回答。

  ⑧那天,我们去郊区的一个山村采访,村支书领着我们参观了他们新建的村图书馆。图书馆是一间民房改建的,书架上,整齐地码着一排排书。忽然,看见有本书很眼熟,打开,扉页上写着我的名字,想起来了,是我上次搬办公室时处理掉的,再一找,另外几本也在。我好奇地问村支书,这些书从哪来的?村支书说,是村里的林老太太捐赠的。她经常上城里收旧报纸,如果收到旧书,她就会留下来,捐给村里或者学校。这几年,她已经捐了好几百本了。

  ⑨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每次收旧报纸的老太太,都会将夹在报纸里的书刊拣出来了。摩挲着那些旧书,我感到了一丝羞愧,也嗅到了旧书里散发出来的独有的香气。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1年第三期)

  1、文章一开始,作者写办公室里的女同事用卖报纸的钱分享零食,是否是多余的笔墨,为什么?

  2、本文主要刻画了一个卖旧报刊的老太太形象,但题目却是“旧书”,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作者起题“旧书”的理解。

  3、“我笑着对她说,其实,书和旧报纸的价格,一斤也就相差毛把钱,没必要分得这么细。她笑笑,没有回答”,“我”和“老太太”都在笑,这两个“笑”中蕴含的感情一样吗,为什么?

  4、文章的结尾说“摩挲着那些旧书,我感到了一丝羞愧,也嗅到了旧书里散发出来的独有的香气”,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一结尾的表达作用。

  【答案】

  1、不是多余的笔墨,这样写是为了跟老太太买了旧书回去“捐书”的行为形成对比:女同事们卖了报刊旧书买零食,老太太在生活并不太富足的情况下,买了旧书去捐书。对比之下,老太太的真诚善良,热心公益的品质更显得可贵。

  2、起题“旧书”,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旧书”为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二是作者用“旧书”喻人,虽然“旧书”看上去平常,似乎没有多大的价值,就像那个不起眼的老太太,但是善良的人性所特有的价值如书香永存,耐人寻味,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3、不一样。我的笑带着一种调侃,心里认为老太太为小钱计较;老太太的笑是一种理解和宽容的笑,礼貌而尊重人,她不想让“我”了解实情,从而让“我”为难。

  4、从结构上看,“我感到了一丝羞愧”与上文中写到“我”笑老太太小气形成鲜明对照,用我的自以为是的误会凸显出老太太的美好品质,“嗅到了旧书里散发出来的独有的香气”照应了题目“旧书”。从内容上看,作者用独特的香气比喻老太太的诚实、细心、善良和热情等让人敬重的美好品质,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不仅意味深长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更使主题得到升华。

  阅读理解能力如何提高

  正确的答题步骤

  精读

  精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材上的阅读材料学习词汇和句法,从而提高理解能力。因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这并不是教师在课堂里所能解决的。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

  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语言,掌握必需的篇章知识,弄清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以帮助他们正确预测,有效推理。教师可以灵活的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反馈阅读理解的情况。

  要进一步的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在做完阅读题之后,让学生用语文口头复述课文的大体内容。复述看似容易,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难度比较高的,因为涉及到人称的转换,和一些相关的语法知识,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

  泛读

  泛读,顾名思义,泛既是广的意思,其宗旨就是让学生进行大量广泛地阅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才能建立起语感,才能使阅读上一个台阶。阅读以理解为目的,推理是理解的核心,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篇的能力。孩子在家庭阅读时,父母应经常关注孩子的阅读情况,让他谈谈书的内容或对书的评价,避免盲读。

  答题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1、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

  2、遇到生词不要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①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知道它的写法③有些名词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义④有的生词是故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学生要根据上下文指出表达该词在文中意义的选项。

  3、弄清问题

  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断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采用排除法

  ①与文中事实相反的选项②文中完全没有谈到的内容的选项③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④间接或次要的选项在这样精泛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文章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

  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这”、“它们”等指代什么

  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现代文阅读答案09-27

漓江现代文阅读答案11-04

命运现代文阅读答案10-28

秋韵现代文阅读答案10-28

蝴蝶现代文阅读答案04-01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7-28

勇气现代文阅读答案08-13

春卷现代文阅读答案08-15

雏菊现代文阅读答案09-2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