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在敦煌阅读答案

在敦煌阅读答案

时间:2024-01-27 18:18:54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在敦煌阅读答案

  在各领域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敦煌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敦煌阅读答案

在敦煌阅读答案1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

  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于畜官,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句就①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禀之,存活者千余人。

  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②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勋虽在外,每军国密事,帝常手诏问之,数加赏赐,甚见亲信。

  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时,河南尹朱俊为卓陈军事。卓斥俊曰:“我百战百胜,决之于心,卿勿妄说,且污我刀。”勋曰:“昔武丁之明,犹求箴谏,况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卓曰戏之耳勋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卓乃谢俊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后汉书·盖勋传》有删节)

  注①句(gōu)就:羌别种也。②蹇硕:人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案:报案

  B.促来杀我促:赶快

  C.句就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厚:厚道

  D.而欲杜人之口乎杜:杜绝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欲杀正和以免其负B.甚见亲信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D.且污我刀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不出,火且尽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盖勋不畏权贵的一组是(3分)

  ①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②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③具以事闻,并连党父④非贤不举,死亦何悔⑤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⑥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

  A. ①③⑤B. ③④⑥C. ②④⑤D. 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勋任汉阳长史时,凉州刺史畏惧权贵,想借机会杀害苏正和,便询问盖勋。盖勋没有乘人之危,使苏正和得以免罪。

  B.盖勋在羌族叛乱围攻护羌校尉夏育时,率兵救助,却被羌人精锐部队夹击,身受三处刀伤,仍然坚持不动。叛将深受感动,将自己的战马送给他,但遭到拒绝。

  C.盖勋刚直不阿,将长安令杨党贪赃枉法的事实全部上报,皇上下诏要将案件追查到底。后来,盖勋还断然拒绝了他人想让尚药监高望之子成为孝廉的要求。

  D.盖勋只对董卓行一般礼节,而当时公卿以下的百官都不敢这样做。因此,盖勋虽然聪明,刚直不屈,但被董卓厌恶,在朝廷不能得志。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

  卓曰戏之耳勋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卓乃谢俊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3分)

  ②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禀之,存活者千余人。(3分

  参考答案

  5. B(A.案情;C.厚待;D.封堵。)

  6.A(其:第一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第三人称代词,译为“那些”。B.见:表被动,“被”。C.因:介词,译为“通过”。D.且:副词,译为“将要”)

  7. D(①说明盖勋秉性耿直;②说明盖勋视死如归;③说明盖勋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8. B(以战马相赠的是句就种羌滇吾,不是叛将。)

  9. (1)(4分)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卓曰/戏之耳/勋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耳/卓乃谢俊/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2)(6分)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能力层级B、E。

  ①盖勋身上三(多)处受伤,坚立不动,指着旁边的木标(牌)说:“一定要将我的尸首放在这里。”(着眼“创、表、尸”,并注意句子通顺)

  ②当时人民遭受饥荒,互相掠夺食物,盖勋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使一千多人得以活命。

  (着眼“渔、调、禀”,并注意句子通顺)

  参考译文

  盖勋字元固,敦煌郡广至县人。开始被推举为孝廉,任汉阳长史。当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贪污横暴,无所顾忌,从事苏正和查办他的罪恶。凉州刺史梁鹄害怕贵戚,想杀了苏正和以免掉自己的罪责,向盖勋征求意见。盖勋平日与苏正和有仇,有人劝盖勋可因此报复他。盖勋说:“不行。谋划杀害好人,不忠;乘别人在危难的时候,打击他,不仁。”于是劝谏梁鹄说:“系食鹰鸢原来是想得到鸷,现在得鸷而烹杀它,那还有什么可用呢!”梁鹄采纳了他的话。苏正和高兴自己免于被杀,跑到盖勋那里感谢他。盖勋不接见,说:“我是为梁使君献谋,不是为苏正和。”

  当时,叛羌在畜官包围了护羌校尉夏育,盖勋与州郡联合出兵援救夏育,到了狐盘,被羌兵打败。盖勋收集败兵百多人为鱼丽之阵。羌人精锐的骑兵两面夹攻,士卒死的很多。盖勋三处受伤,坚守不动,指着旁边的木牌说:“一定要将我的尸首放在这里。”句就种羌滇吾,平日受了盖勋的`恩情,于是用兵器拦着众人说:“盖长史是个贤人,你们杀他便是辜负上天。”盖勋抬起头来骂说:“死反虏,你知道什么?快来杀我!”众兵你看我,我看你,惊呆了。滇吾跳下马来,要盖勋上马,盖勋不肯上,被贼兵捉了。羌戎佩服盖勋大义凛然。勇冠三军,不敢加害他,送回汉阳。后来刺史杨雍上表荐盖勋兼任汉阳太守。当时闹饥荒,人互相掠夺食物,盖勋调拨粮食救济百姓,救活饥民一千多人。

  盖勋被任命为京兆尹。当时,长安令杨党,父亲是中常侍,仗着父亲的权势,贪污、胡作非为,盖勋查实杨党贪赃千多万。贵戚都为他说情,盖勋不听,将全部事实上奏了皇上,并且牵涉到杨党的父亲,诏令严办,盖勋威震京师。当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被皇太子宠爱,太子通过蹇硕嘱托盖勋,要盖勋推举高望的儿子高进为孝廉,盖勋不答应。有人说:“皇太子是国家的副主,高望是皇太子所宠爱的人,蹇硕又是帝的宠臣,你却违背他们的意愿,俗话说‘三怨成府’,这就是所谓的“三怨成府”啊。”盖勋说“:选举贤能的人为孝廉是报效国家,不是贤能的人,就是不举,死了也不后悔!”盖勋虽在地方上作官,但有军国密事,灵帝常常下手诏问他。屡加赏赐,很受皇帝亲近信任。

  灵帝逝世,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自公卿以下百官,对董卓没有不卑躬屈膝的,只有盖勋行长揖而已,与之抗礼,在场的人都因此吓得脸色变白了。当时,河南尹朱俊为董卓报告军情。董卓斥责朱俊说:“我百战百胜,一心主事。你不要胡说,将要玷污我的刀了。”盖勋说“:从前武丁那样精明的皇帝,还求别人谏诤,何况像你这样的人,而想堵塞别人的口吗?”董卓说“:我这是开玩笑的。”盖勋说:“没有听说怒骂可以说是开玩笑。”董卓于是向朱俊表示歉意。盖勋虽然正直刚强,不屈服于董卓,但实际上被董卓厌恶,在朝不得志,脊背发毒疮而死。年五十一岁。

在敦煌阅读答案2

  敦煌的刀郎

  卜健

  去年秋月的一天,我们一行人由兰州往敦煌,航班延误,到达时已然晚上十点多钟。敦煌研究院办公室主任老罗显然等候已久,微笑的脸上带着逐不去的疲惫天知道他从夏到秋要接待多少来访者。我们有些歉疚:为民航班机的这次晚点和常常晚点,也为我们的这次来访和那么多的来访。

  怎么办呢?正如班机延误已成为老大难问题,敦煌情结也早已衍演为文人痼疾。如我已是第三次来敦煌了,可一踏上这块土地,深心处仍涌出莫名的悸动与感奋。

  这是敦煌啊!

  驱车离开机场,夜风从大戈壁吹来,凉凉的令人惬意,再远一些便是黑沉沉的三危山。老罗说,本来是要安排我们住在研究院招待所的,条件不太好,又有一个北京来的学术考察团在,就定在市区的飞天宾馆。说话间到了,侯黎明、楼婕夫妇赶到宾馆来会面。他们都在敦煌研究院美术所工作,又是事业有成的画家。楼婕曾因中国文化年的敦煌艺术展与我一起去过法国的蓝色海岸,一路上听她讲了许多敦煌前辈和同事的故事朴素、动人的敦煌细事,这也是吸引我再次前来的原因之一。他们次日一大早就要开车送孩子去兰州读书(研究院的许多子女在兰州读书),让我好不感动。主人相邀去宵夜,我们坚决地予以谢绝,与老罗排了一下次日的行程,便催促他们回去休息。

  可我却了无困意,同来的旅伴亦如此,于是就一起来到街上。汉唐时的敦煌郡什么样已不得而知了,若非一间间专卖壁画仿作和工艺品的店铺,刻下的敦煌则与一般内地城市没有太多两样。我们走进不远处灯火通明的文化夜市,寻了几张竹椅坐下,模样俊俏的老板娘利落地端来几色酒菜,一杯冰啤下肚,唇天齿地,魏耶晋耶,真有那么一点儿洗涤俗念,物我两忘。

  夜已然深了。

  我略略有些醉意,复觉并非酒,而是一种淳烈的文化氛围、一种自内向外的情感涌流使然。恰此时,耳畔传来一阵乐音,苍凉旷远,缠绵低回,又有那么多内蕴的热情

  20xx年的第一场雪,

  比往年都来得晚一些

  我听不真切后面的歌词,却分明能感受到其旋律的优美和情感的挚切,与远山的夜岚、敦煌的秋韵,也与远行人的意绪相契合。觅着歌声望去,这才注意到偌大的夜市里有几位斜挎吉他的男孩女孩,各拉着一个小小音箱,游动在餐位间请大家点歌。同事李彩云说这是近年来红遍域内的一支歌,说唱歌的那个男孩也很像原唱者刀郎。但见他短小精悍的身材,随着旋律略有些摇晃,唱得恭顺,唱得投入,唱得娴熟且自信。

  遥听得一曲终了,我们招手示意,像刀郎的歌手过来,脸上带着甜甜的笑,真是个阳光男孩。同伴们忙着点歌和侃价,议定10元钱两首,另外赠送一首。刀郎便一首首唱起来,年长者喜欢怀旧情调,青年人偏爱时尚谣辞,有的点了王洛宾的歌,还有的点了前苏联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偏说是与此时此地的意境相通。这位刀郎还真有点能耐,文武昆乱不挡,将每首歌都唱得像模像样。我又点了那支《20xx年的第一场雪》,第二遍倾听,以前所未有的专注来听,记住的虽还是前两句歌词,但心已经深深被感动,觉得这是他唱得最好的歌,觉得歌中的乌鲁木齐好像近在咫尺,而那20xx年的雪花儿也好似正在我们头顶和周遭洒落。

  夜气氤氲,秋意温润,大家都有些迷醉,有些忘情。彩云自告奋勇地唱起了歌,学法文的她唱的好像是一首欧洲民歌,轻快中夹缠着伤感。这时候的刀郎又成了听众中的一个,文静地在一边站立着,脸上流显出真诚的赞许和钦羡。已记不真是在何时回到的宾馆,但我记得回去时我们特意坐了三轮车,在几条主要街道上兜了一圈,为的是要看夜敦煌,看那敦煌的星星,北京没有那样亮的星星。

  前两次来莫高窟,都是东出敦煌,沿公路直南而行,经石窟北区、研究院办公区,到达宕泉河左侧的展区。这次我希望到窟顶看看,也见识一下旧时由敦煌县城来莫高窟的路。老罗要了一部大切诺吉,从南端蜿蜒向上,见平展展一片沙漠,有一座残塔和几堆瓦砾。罗说现在已经在莫高窟的上面了,当年人们从敦煌来进香,这座塔便是路标,而那条老路,已然被流沙湮没了。不远处葱郁郁一片,则是敦煌研究院建造的防沙林带,愣是在茫茫沙海中拓垦出一条绿洲,遮阻住随风涌来的沙流。如果说在这茫茫沙海中,莫高窟的残留和藏经洞的发现都有几分侥幸,则先辈艺术家和工匠的开凿雕绘,后人充满敬畏虔恪的守护,实在是皆出于呕心沥血的经营。

  这天的夜晚我们又到了那个夜市,昨夜的那位老板娘似乎有所期待,热络地招呼我们过去,刚刚落座,一个胖乎乎的圆脸姑娘就过来卖唱。听女孩说自己是安徽人,大家便请她唱黄梅戏,几曲下来,还真是有板有眼。当天夜市的人不太多,散淡地望去,见靠里边一侧的暗影里,模糊便似昨夜的刀郎,有些落寞地闲站着,眼睛也往这边瞟呢。我扬了扬手臂,刀郎急急凑过来,人也顿觉精神了许多。但此时的我们并不想听歌,请他坐下来,他却羞涩地表示不妥,这使我蓦地想起京剧《法门寺》里自称站惯了的贾桂,不觉有些心痛,遂坚邀他就座,这才勉强落座。从聊天中我们知道了这个大男孩十九岁,家在安徽省南部的一个村子(他说了家乡的县名,有点儿生疏,给我忘了。),考入一个艺术学校学戏曲,而夜市中的这几位男孩女孩,都是他们一个班或同一年级的同学

  冬天你们也在这儿吗?

  在广州,夏天才来这里。

  住在哪儿?

  大家一起租了个房子,满好的,可以做饭。散乱地聊了一会儿,他忽然像想起了什么,站起来说:我还是给各位老师唱个歌吧。

  刀郎又唱了起来,我则失去了听的兴致,杂念如麻,在脑海里乱转:我想起敦煌壁画节度使张议朝出巡图仪仗中的乐伎,想起宋元两朝携家带口、冲州撞府的戏班子,想起川端康成笔下的《伊豆的`歌女》,甚至想起吉普赛人的大篷车曾在中国戏曲学院教过书的我充满怜惜地逐一打量这几个男孩女孩,有点儿像看着自己的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的学生。不知候鸟般随季节迁徙的他们,是由南方直接乘车抵达,还是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地辗转唱到这里?我想了想,终是没有问。

  古代将那些行走江湖的家庭性戏班称作路歧人,路歧歧路两悠悠,不到天涯未肯休。我眼前的这些孩子是当代的路歧人么?幸福常常是与选择相连的。南戏《错立身》中自愿加入草台班的显宦子弟是幸福的,眼下的刀郎投入且有滋有味地唱着,整个人儿显得自由舒展,应也是幸福的,是吗?

  在敦煌的剩余两天,因忙于参观和应酬,我们没有再去那个夜市。

  后来的日子里在北京或他处,我又把《20xx年的第一场雪》听了许多遍,多数是被动或被迫地听(因为那一阵子无论车站、机场、公园,似乎到处都在播放这支歌),直到最后听出了矫情和感觉到俗厌,仍是只记住开头两句的歌词;我也听了刀郎的其他歌曲,包括他演绎翻唱的那些与新疆有关或无关的老歌,都不太喜欢,至少是再没了那个夜晚的对心灵的撞击。终于我明白了,真正打动自己的是午夜的敦煌,是夜敦煌的意境,还有敦煌的刀郎,那个一脸阳光的安徽男孩,和他那些一道闯西域的同学。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疲惫( ) ②歉疚( ) ③契合( ) ④应酬( )

  2.这是敦煌啊!这句话独立成段,作者意在突出的是什么?这句话在结构上又起着怎样的作用?(4分)

  3.《20xx年的第一场雪》在敦煌刀郎的演绎下给作者带来了异样的感受,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是什么?(4分)

  4.又一次相遇,又一次听敦煌刀郎的歌,我却失去了听下去的兴致,杂念如麻。同是一个人的歌,为什么第二次却有杂念如麻的感觉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5.幸福本就是一种感觉,我觉得敦煌刀郎 应该也是幸福的。你认为他的说法有道理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6.故事的记叙之所以有一线贯之的感觉,是因为有刀郎的《20xx年的第一场雪》作为文章的线索。但这首歌又不仅仅是线索,文章结尾又出现了这首歌,歌曲的这次出现还有怎样的作用?(4分)

  7.作者说自己有着敦煌情结的,这种情结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产生这种情结的原因又是什么呢?(4分)

  答案:

  1.①bèi ②jiù ③qì ④chóu

  2.①突出作者多次踏上敦煌的土地,但仍能感受到的莫名的悸动与感奋,突出作者对敦煌的深厚的感情。②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到达敦煌的激动,引出下文在敦煌的经历,也用感叹句的形式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3.①感受到旋律的优美和情感的挚切,苍凉旷远,缠绵低回,心被深深的感动,感到自己已经进入歌中的境界。②一是因为原因是敦煌有着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意境,作者从外乡来此,意绪与这首歌相契合。二是因为歌手苍凉辽远、缠绵低回、投入忘情的演唱,使作者产生异样的感受。

  4.因为得知了演唱者的境遇后,联想起古今中外辗转的歌者和当教师时教过的学生,觉得心灵受到冲撞,对他们既心疼又欣赏,所以杂念如麻。

  5.有。作者说幸福与选择相连,敦煌刀郎选择了虽然辛苦,但却能让自己投入、人生价值得到体现的艺术事业,他有滋有味地歌唱,体现了他选择的无悔,他就是幸福的。

  6.以这次听的矫情俗厌与在敦煌听的自然挚切对比,突出了敦煌刀郎歌唱时的投入真诚,对作者的心灵撞击,表达了作者对敦煌少年们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7.①表现在多次来敦煌心中仍有兴奋激动,行走到莫高窟的古路时的敬畏和对敦煌文化意境的陶醉。②一是因为敦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因为敦煌有热情的居民,执着的守护者和艺术家;三是因为有敦煌刀郎这样的为梦想拼搏奋斗的年轻人。

在敦煌阅读答案3

  天仙子敦煌曲子词

  燕语莺啼三月半,烟蘸柳条金线乱。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九华云一片。①

  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珍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应百万。

  [注]①《汤问》中有秦国之善歌者,其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1)上阙“留住九华云一片”句和《》中的 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下阙运用多种手法刻人物内心,请作简要赏析。

  答

  (1)纤歌凝而白云遏

  (2)①动作描写,“偷泪”写出暗自垂泪的情态,揭示内心的痛苦。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将“满头”“满面”与“一”对比,写出在表面繁华富贵的背后孤独无助之痛苦;如比喻,将“泪珠”比作“珍珠”使痛苦可知可感;夸张,以“百万”更显愁苦之多。③联想想象,如果能将泪珠“串”起来,当会有百万之数来表现感伤的内心。

  译文:

  暮春时节燕子叫黄莺啼,烟柳绿条蒙蒙袅袅在弄眷。五陵原上的`姑娘犹如仙娥,手摇着歌扇,香气烂漫,姑娘的心上人已经远去,留住的只是九华山的一片空云。

  满头珠玉装饰的姑娘好似花一般,有谁能理解她的愁苦?暗自双眼泪水涟涟。那串串眼泪就像珍珠,拈不散数不清,用红丝串上应有上百万。

在敦煌阅读答案4

  对于敦煌舞蹈,学者们比较普遍一致的看法是:敦煌舞蹈是国内各民族(尤其是汉族和西部各民族)和中外各国(尤其是中国、印度和中亚诸国)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

  而敦煌舞蹈研究家、敦煌舞基本训练的创始人高金荣认为,敦煌壁画舞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北凉到北周的伎乐天;②唐代的经变画;③各代飞天;④莲花童子;⑤金刚力士与天王,这是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舞蹈造型;⑥世俗舞蹈,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

  此外,还有彩塑菩萨。她认为,敦煌彩塑和敦煌壁画同是莫高窟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工匠们以娴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女性的形象,手姿丰富,纤细秀丽,大多是美妙的舞蹈动作。壁画舞姿十分丰富精彩,有舞蹈过程的一瞬间,有戛然而止的亮相。有的动作抒情柔美,神态温婉妩媚,腰肢手臂柔曼美妙。她将敦煌舞蹈的外部特征概括为:①手的形状丰富多姿、纤细秀丽,富有中国的古典美;②手臂柔曼多变,手腕和肘部呈棱角;③赤足,脚的基本形状为勾、翘、歪;④使用长绸、腰鼓、琵琶等道具而舞;⑤体态基本下沉、出胯、冲身,形成三道弯。出胯动作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推胯;一种是坐胯。推胯是提胯向上推出,线条较硬,动作有力;坐胯有向前和向后的不同方向,动作柔和。总的构成刚柔相济、曲线鲜明的一种柔、韧、沉、曲相结合的动作特征。

  高金荣还认为,前期的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有明显的印度舞的影响,许多动作姿态来自印度。

  另一位少数民族舞蹈研究家李才秀指出,内地和西域的联系以及文化交流远在敦煌石窟建造之前就已开始。早在汉代初年《于阗乐》即已传入汉宫。公元前139年,张骞通西域后就带回了西域的乐曲和罗马杂技演员,在敦煌壁画中那些“飞天”的倒立、翻筋斗的形象和表演杂技的力士形象,都带有浓厚的粗犷明快的西域风味。两晋南北朝战乱频繁,造成了民族辗转迁徙,但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大量西域民族的乐舞传入内地,这在敦煌壁画中也有所反映,在北魏、北周的壁画中,有许多高鼻深目、肤色各异的人物形象,有些乐器是西域的,有些表演者所穿的是突厥民族的服饰。有的两臂高举于头上托掌;有的双手搭掌,头和腰成曲线形扭动,这些舞姿都带有浓厚的西域特点。隋代在历史上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在中原与西域的乐舞交流融合方面,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个时期输入到中原的西域乐舞形象也大大地丰富了敦煌壁画的色彩。唐代是中原和西域乐舞艺术大交流、大融合的昌盛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唐代的乐舞形象也最为丰富。唐代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统治者,为丰富本民族的文化艺术,非常重视对各民族文化和乐舞的吸收,如将隋代承袭下来的《七部乐》增删为《九部乐》;到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又加《高昌乐》成为《十部乐》。不仅在《十部乐》中有多部来自西域,而且在内地还广泛流传着许多著名的民间舞,如《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也来自西域。当年敦煌的画工们,正是依据这些乐舞形象,加工创作成经变画中丰富多彩的伎乐形象的。

  虽然,敦煌舞是国内外各民族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具有兼容并包的风格特色,但是,这种风格特色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个变化的走向是民族化和本土化。所以,唐代以后中原的舞蹈风格就不断地突出。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敦煌壁画舞蹈内容丰富,人物多样,有伎乐天,有倒立或翻筋斗的飞天,还有莲花童子、金刚力士与天王等。

  B.敦煌壁画舞蹈有表现宗教内容的,也有反映世俗生活的。而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舞蹈造型,许多动作姿态来自印度。

  C.敦煌壁画舞姿丰富精彩,手的形状丰富多姿、纤细秀丽,手臂柔曼多变,手腕和肘部呈棱角,富有中国的古典美。

  D.敦煌壁画舞姿中胯的动作很有特点,推胯线条较硬,动作有力;坐胯动作柔和。总的构成刚柔相济曲线鲜明的.动作特征。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才秀指出,内地和西域的联系以及文化交流远在敦煌石窟建造之前就已开始。不过当时的交流是单向的,只有西域传入中原的,如《于阗乐》。

  B.如果没有两晋南北朝的频繁战乱,就不会造成民族辗转迁徙,就不会创造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条件,西域民族的乐舞就不会传入内地。

  C.敦煌舞蹈是国内外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其外部特征体现在手、足、臂、体态、道具等五方面。

  D.唐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对各民族文化和乐舞的吸收,增删了隋代承袭下来的《七部乐》,还把《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等西域舞带到中原民间。

  10.敦煌舞具有兼容并包的风格特色,试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敦煌舞含有西域特色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8. B

  9. C

  10.①前期的敦煌壁画中的许多舞蹈姿态来自印度;②内地和西域的联系以及文化交流,使敦煌壁画中的部分形象带有浓厚西域风味;③两晋南北朝的战乱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大量西域民族的乐舞传入内地;④隋代西域乐舞形象的输入;⑤唐代统治者重视对各民族文化和乐舞的吸收。(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在敦煌阅读答案5

  苏沧桑《敦煌痛》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大漠敦煌,如沙漠深处捞起的一个梦,绝美,连读音都绝美,却到处都痛。

  皮肤痛。飞沙,乱石,天生粗糙干裂,黑暗苍黄,松弛垮塌。人世间再沧桑的脸,在它面前,也幼嫩。再苍老的生命,在它面前,也鲜活。再深邃的思考,在它面前,也幼稚。

  星星点点的绿洲,泉水,驼铃,证明它还活着,心跳着,眼睛亮着,话说着。

  脚痛。曾经以为自己是海,滚滚沙涛,翻涌了亿万年。驼峰如舟,流沙如水,走了亿万年,仍然走不出荒凉,遥远,贫瘠。天生的,它只是一个凝固的海,凝固了脚步,凝固了梦想,连时间仿佛也静止。

  它在,时间也在。走了的是张骞,霍去病,班超,唐玄奘,李白……是军人,商人,文人,墨客,使节,僧侣,马贼,刀客,还有那些来自国外的著名盗宝贼……他们走了很多年,永远走出了这片大漠,却从没有走出大漠的历史和传说。其实,所有这些人,没有任何一个愿意真心留下来,但这些被羁绊的脚步,注定和它的脚步锁在一起,又重,又痛。

  心更痛。

  它是一个弃儿。被春风遗弃,被雨水甘露,被小鸟,被繁华,被爱情……甚至被寂寞。寂寞,需要一种意境,一种情怀。而属于它的,是无边无际的,空白无望的,遗世独立的孤独——不是它遗世,是天地遗弃它。

  遗弃也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被外人掠夺,而自家人无动于衷。

  英国人处心积虑运走了三千多卷经卷,五百幅以上的绘画。法国人用化学胶布粘走了26方最精美的壁画,盗走几尊彩塑。日本人,俄国人,也闻讯赶来,运走了无数珍贵文物。

  而最亲的自家人,却用破木箱,任本就零落不堪、劫后余生的宝藏再经风吹雨淋,千里迢迢运到北京,留下一堆最破烂最不完整的东西。

  最后,它以被掠夺的方式惊艳世界,不知道这是幸或不幸。从此,它备受宠爱,然而,已深入骨髓的耻辱与心痛,痛在生命里的每时每刻。午夜梦回,大漠泪雨滂沱,却不着一丝痕迹。

  我用目光爱抚着这个弃儿的心脏——莫高窟。

  多么美轮美奂啊。那一笔一笔,一刀一刀,一座一座,是谁,怎样仰着酸痛的脖子,撑着酸痛的胳膊、手腕,睁着酸痛的眼睛,怀着怎样的心情,历经十几个世纪,亿万个日日夜夜,夜夜日日,上下五层,一千多个洞窟,凿出来,画上去,造就如此完美的神秘博大、旷世绝伦?

  每一笔,都是痛,每一笔,都是美。

  这是一种什么力量?不过是沙漠黄土,孤山崖壁,仅有钱和能工巧匠是不够的,仅有毅力和信心也是不够的。

  无他,唯有信仰。

  它的辉煌,其实是信仰的辉煌。

  走出莫高窟,收到朋友一条短信:"流逝的不是时间,是我们。"

  是啊,每一个人,其实都在以流逝的姿势经过生命,经过时间。此刻,我正经过敦煌。

  乐樽和尚流逝时,留下第一个洞窟。

  平凡的工匠流逝时,留下瑰宝。

  王道士流逝时,留下一个藏经洞和一个伤口。

  驼铃流逝时,留下丝绸之路。

  常书鸿流逝时,留下补丁,守护。

  我们这一代人流逝时,留下什么?矿泉水瓶?垃圾和喧哗?留下故宫被盗、碎瓷?留下满世界足可乱真的`赝品?留下莫高窟的关闭、月牙泉的消失?留下满足了好奇目光、带走了炫耀谈资后拂袖而去的冷漠身影?

  我不舍的目光回望敦煌时,我想问它:你的心,是不是还痛?

  敦煌不语。

  三天后,我回到江南,十里荷花,无比水灵,鲜嫩。

  七天后,放在清水里的干莲子抽芽了,女儿时时傻傻地盯着看,想象它会真的长大,开花,美如万里之外壁画里的佛花。

  她眼里,饱含人类最初的单纯。

  皈依单纯,是否也是皈依一种信仰?

  皈依美,爱,诚信,正直,坦荡,淡定,和谐……是否也算皈依信仰?

  世人皆如此,敦煌和敦煌们,还会痛吗?

  (有删改)

  8.理解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星星点点的绿洲,泉水,驼铃,证明它还活着,心跳着,眼睛亮着,话说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以被掠夺的方式惊艳世界,不知道这是幸或不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纵观全文,概述文章表现的敦煌之“痛”。(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结合文章结构来分析划线三段在文章中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结尾,作者问“世人皆如此,敦煌和敦煌们,还会痛吗?”读完全文,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主题加以探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1)在恶劣的环境中,大漠敦煌仍具有倔强、坚韧的生命传承力。

  (2)掠夺的“惊艳”,是敦煌的不幸,更是国家(或民族)的不幸。

  9.①肆虐之痛,大漠敦煌飞沙走石,环境恶劣,荒凉,遥远,贫瘠,少有生命的体征;

  ②被弃之痛,敦煌遗世孤独,天生寂寞,所有人和物都是过客;

  ③蹂躏之痛,痛惜稀世宝藏惨遭外人掠夺,痛恨自己人对此无动于衷;

  ④不解之痛,后人信仰流逝,读不懂它的灵魂,批评现代人不去保护珍惜敦煌,反而留下不文明行为。(答出三点给满分,答“皮肤痛”“心痛”则酌情给分)

  10.通过江南的“水灵”“鲜嫩”对比突出大漠敦煌沧桑、苍老的特点,丰富作品表现力,彰显敦煌特殊的“美”;女儿天真的“傻”、纯美的想象与“敦煌不语”相呼应,结构严谨,作者情绪重归于冷静凝重;从表现历史痛楚向家庭真纯拓展,引出现代人信仰的流逝,深化了作品主题。

  11.①大漠敦煌的“痛”有环境、历史等原因,更有人为的破坏,若世人能坚持单纯、正直、和谐的信仰,这种“痛”将随着信仰的辉煌而流逝。②可以从“痛”却“美丽”着,也可从“痛”与“爱”等角度来探析真纯、正直、和谐等信仰的皈依的积极意义。

在敦煌阅读答案6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举世闻名。

  莫高窟的彩塑艺术让人赞不绝口。窟内的主体是塑像,现存的两千余尊彩塑中,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力士、僧人等。从形式上看有圆塑、影塑、浮塑、善业塑等。大佛殿内的巨型石胎泥塑弥勒佛高达34.5米,是室内泥塑第一大佛,至今已有1300余年,仍基本上保持了原样。最小的善业泥木石像高只有两厘米左右,但也栩栩如生。这些巧夺天工、惟妙惟肖的彩塑构成了世界上最宏伟壮丽的立体“画廊”。其中唐代的许多彩塑,更是旷世精品。在初唐时期建造的一个洞窟里,有一尊断臂菩萨像,上身裸露,胸部丰满,腹部微鼓,姿态典雅,庄重大方。她的服饰、体态以及面部表情都给人留下富有活力的青春健美的印象,被誉为莫高窟的“维纳斯”……莫高窟保存的古代彩塑,其数量之多,延续时间之长,塑绘技艺之高,实属世界罕见。

  洞窟之中,千姿百态的壁画使人满目生辉。这些壁画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的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各种人物的历史活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宗教、民族关系以及中西交通往来、友好相处的历史,使人好像走进了一座“墙壁上的图书馆”。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象征。这些飞天脸形各异,发髻多样,身材修长,腰肢柔软,绰约多姿。有的上身半裸,有的身穿大袖长袍;有的向上飞,有的向下飞,有的顺风飞,有的逆风飞,有的单飞,有的群飞;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冲进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飞卷的舞带,飘曳的衣裙,十分优美,给人一种豪迈有力、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动态之美。

  莫高窟的确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当之无愧地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

  1.来到莫高窟,看着眼前的彩塑与壁画,觉得它们真是精关,我想用这些词来描绘、赞美它们: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细读第2自然段,根据要求答题。

  (1)根据要求摘录有关数据。

  彩塑之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像之大:_________,保存时间之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彩塑之小:____________

  (2)短文中的“画廊”指的`是______________,“维纳斯”指的是______________。

  3.第3自然段中,为什么说“使人好像走进了一座‘墙壁上的图书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这篇短文编写段落提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精妙绝伦宏伟瑰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2.(1)两千余尊34.5米1300余年两厘米左右

  (2)众多的彩塑断臂菩萨像

  3.洞窟之中,千姿百态的壁画使人满目生辉。这些壁画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的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各种人物的历史活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宗教、民族关系以及中西交通往来、友好相处的历史。

  4.(1)敦煌莫高窟举世闻名(2)莫高窟的彩塑艺术让人赞不绝口(3)千姿百态的壁画使人满目生辉(4)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象征(5)莫高窟的确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当之无愧地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

在敦煌阅读答案7

  1948年,常沙娜离开敦煌去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留学。这一年,常书鸿筹备“敦煌艺术展览”,常书鸿的好朋友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也来了。常沙娜记得,林徽因当时已经身患肺结核,但他们看了很久,“林徽因看到那些历代壁画的摹本很是兴奋”。

  1954年文化部专款为研究所购置了一台发电机,使得美术组在夜晚也可以工作。1959年,经过常书鸿带领工作人员的整理和保护,莫高窟呈现出新的面貌。

  1994年,常书鸿去世,他的骨灰就埋在黄土飞扬的莫高窟,他是敦煌的守护神。

  (节选自20xx年4月15日《新周刊》)

  【相关链接】

  ①1900年5月26日道士王圆在清理今编第16窟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一个尘封千年,有近5万件文物的藏经洞。但是,敦煌藏经洞重现于世的40余年间,由于地域偏远加之没有专人细心看护与整理,使得大量敦煌文书、彩色绢画、彩塑造像等稀世文物流失于英、法、德、俄、日、美等国。目前仅有8697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②常沙娜:我国著名的艺术设计教育家和艺术设计家、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51年初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美术设计系任教,有《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及合编的《敦煌藻井图案》、《敦煌壁画集》、主编《常书鸿、吕斯白画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织绣印染集》及《常沙娜花卉集》、《中国当代织染刺绣服饰全集》等著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敦煌珍贵文物虽多,但破损、流失较多。如今历经敦煌“守护人”的抢救与保护,敦煌艺术之美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并经有识之士创造了敦煌学。

  B.敦煌艺术吸引了国内大批的文学艺术家,他们从不同领域对敦煌艺术品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敦煌学。

  C.常书鸿留学期间,在老师的书摊中看到了“敦煌石窟图录”,给他以强烈的震撼,回国后便经由他的好友推荐,直接招募成员奔赴敦煌进行研究。

  D.常书鸿的妻子最终离开了从事敦煌学研究的'丈夫,也足以说明敦煌研究既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又说明这里的研究更需要专业人士的加入。

  E.妻子离开常家后,常书鸿的女儿只能中断学业成为家中的支柱,这也说明常书鸿不仅要面对敦煌的困境,还要承受家庭的痛苦。

  2.为什么称常书鸿为敦煌守护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3.敦煌的守护人都曾面临过哪些困难?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4.常沙娜也曾辍学在家照顾弟弟,而后来她却成为专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她的成长之路的。(8分)

  参考答案:

  1.A 3分,B 2分,E 1分。

  2.(6分)常书鸿在留学期间的意外发现,使得他对敦煌石窟艺术有了关注;被推荐为国立敦煌研究所筹委会副主任后,带领成员不辞辛苦开展研究工作,又携带家人到敦煌开展研究,经过常书鸿与研究所成员不懈的整理、保护,使得敦煌石窟呈现出新的面貌;他去世后,他的骨灰埋在黄土飞扬的敦煌,所以称他为“敦煌守护人”(敦煌守护神)。

  3.(6分)敦煌洞窟破损严重,难以开展工作;研究人员较少,工作任务繁重;环境极差,黄土飞扬,路途遥远;生活条件也是极差的(环境包含在生活条件中也可以,单独强调也可以,答出三个即可)

  4.(8分)一个是受到环境的熏陶,二是长期从事临摹绘画的实践,三是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专业的学习研究,四是要有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从事绘画设计的教学与研究。

在敦煌阅读答案8

  悠悠敦煌情

  ——专访“敦煌的女儿”常沙娜

  常沙娜,浙江杭州人。自幼随父亲敦煌学奠基人之一、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曹可凡:你好!我特别想知道您的名字,当时父亲给您取的时候有些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常沙娜:因为我出生在法国里昂,里昂有条河,法语La Saone,中文就是沙娜。后来好多人很奇怪,说常书鸿挺逗的,给女儿起了一个沙漠的沙,我就成了一个沙漠里婀娜多姿的女子了。

  曹可凡:所有我觉得可能人一生冥冥当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您印象当中您父亲是因为什么缘故对敦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誓要做敦煌的守护人的呢?

  常沙娜:因为他在巴黎塞纳河边的书摊子发现了一本书,就是伯希和在莫高窟考古调查后,用掠走的东西出了一本《敦煌石窟艺术》。他看得很惊讶,说他整天崇敬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艺术,却不懂我们中国的艺术,数典忘祖。他说他是中国人,一定、一定要去敦煌去看看现状。

  曹可凡:常书鸿先生第一次踏上敦煌那块宝地是哪一年?

  常沙娜:那是43年。我们坐了一个月的汽车,从重庆一直到甘肃,从秋天一直住到冬天。到了敦煌第一顿饭吃的是一碗面,一碗醋,一碗盐。爸爸说今天也来不及了,明天给你吃涮羊肉吧。他一直这样乐观。

  曹可凡:那时候做研究,做保护都要做什么?

  常沙娜:第一要除沙。要在莫高窟上面要盖一层短墙就是把那沙给拦住,因为那个地方流沙很快就能把洞埋起来。后来我父亲归纳了三个临摹办法,一个是客观临摹,第二种是复原临摹,第三种是整理临摹。他要求研究所都要采用整理临摹,不能随便复原临摹,如非必要也不要客观临摹。

  曹可凡:据说1945年的父女画展很轰动。

  常沙娜:当时很轰动,因为没想到常书鸿带的女儿也画了那么多画。我去美国的机会就这么来的。有一位犹太人叶丽华对我爸爸说你女儿画得真棒,但是你不能让她永久呆在沙漠戈壁滩上。她说可以带我到美国去看看。

  曹可凡:为什么你在美国呆了两年就回来了?

  常沙娜:当时在美国留学生大家都在讲中国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而且把家信念一念。国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留美同学大家见面就说什么时候回国,就成了一个回国的高潮。我为了回国买票,就半工半读,到陶瓷厂拉坯上釉。

  曹可凡:听说您回国之后因为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看中国第一次敦煌艺术展览,改变了您的自己的人生道路。

  常沙娜:是的。当时我父亲高兴的很,在敦煌待了那么多年,临摹了上百件的东西都没有展示过。我父亲告诉我梁思成林徽因先生都很重视这个展览,他们看的激动。之后梁先生和林先生就让我到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工艺美术研究所当助教。林先生讲我们要抢救工艺美术,现在最需要抢救的是景蓝。我们就搞了一些新的设计,适合现代生活。52年搞了一批亚太和平会议的国家礼品,景泰蓝盘子上设计和平鸽,她说我们不要毕加索的鸽子,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鸽子,我就把敦煌壁画里的鸽子组合在一起了。

  曹可凡:您也参加过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是吧?

  常沙娜:我参加了。我有一些童子功,就是在敦煌形成的。我画了上百个方案,最后选定了我的一个方案,就是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和外立面,这个现在还在。我搞的那个方案图案是莲花瓣,它组合以后很好看。但是工程师跟我讲设计很好看,但是设计要跟功能相结合。我没有想到要把照明、通风口跟图案结合。这个给我的启示太大了,这决定了我后来这一辈子我从事设计的宗旨。

  曹可凡:您其实是没有学历的,后来做了中央工艺美院院长……

  常沙娜:是,我一辈子是没有学历的学业。但是我是实在在的,是尽力的,是为了我要做的事情而实实在在的,要学我父亲的“杭铁头”(注)的`精神,要把事情做好,做完。

  (摘编自《可凡倾听), 20xx年10月21日)

  (注)“杭铁头”,杭州人。

  4.下列关于本篇访谈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篇访谈以“常沙娜”名字由来切入,这样提问拉近了双方距离,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

  B.本篇访谈主体部分有时直接提问,明确集中;有时陈述事实,给受访者制造表达空间。

  C.本篇访谈围绕“敦煌情”展开,所有问题都环环相扣,逻辑清晰,体现卓越的访谈技巧。

  D.本篇访谈语言体现了对受访者常沙娜的尊重,平实、口语化,自然亲切,符合访谈基本要求。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常书鸿先生当年回国扎根敦煌,体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后来常沙娜从美国回国也基于这样的爱国情怀。

  B.犹太人叶丽华对常沙娜非常欣赏,并热情的邀她出国深造,因为她欣赏常沙娜绘画造诣,也热爱充满魅力的敦煌艺术。

  C.常沙娜在梁思成林徽因的指导下对景泰蓝进行抢救,不仅抢救了工艺,还设计了适合现代生活的用品,有一些设计品成了国家礼品。

  D.常沙娜的设计美观,但实用性差,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常沙娜修改后的设计,最终成为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之一。

  6.题目“悠悠敦煌情”在常沙娜人生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

  4.C C项,“所有问题都环环相扣”中“所有问题”错误,从访谈者中访的一方曹可凡来看,他并非都是在提问题,他有时是直接提问,明确集中,如“我特别想知道您的名字,当时父亲给您取的时候有些什么特别的寓意吗”“您印象当中您父亲是因为什么缘故对敦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誓要做敦煌的守护人的呢”“常书鸿先生第一次踏上敦煌那块宝地是哪一年”;有时陈述事实,如“据说1945年的父女画展很轰动”“听说您回国之后因为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看中国第一次敦煌艺术展览,改变了您的自己的人生道路”“您其实是设有学历的,后来做了中央工艺美院院长”,这就给给受访者常沙娜制造了表达的空间。故选C。

  5.A B项,“也热爱充满魅力的敦煌艺术”错误,文中说的是“有一位犹太人叶丽华对我爸爸说你女儿画得真棒,但是你不能让她永久呆在沙漠戈壁滩上”,文中只能看出对常沙娜的欣赏,看不出“热爱充满魅力的敦煌艺术”。C项,“不仅抢救了工艺”错误,文中说的是“林先生讲我们要抢救工艺美术,现在最需要抢救的是景蓝”,文中说的是“要抢救工艺美术”,而选项变成“抢救了”。D项,“常沙娜的设计美观,但实用性差,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常沙娜修改后的设计,最终成为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之一”错误,文中说的是“我画了上百个方案,最后选定了我的一个方案,就是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和外立面……我搞的那个方案图案是莲花瓣,它组合以后很好看。但是工程师跟我讲设计很好看,但是设计要跟功能相结合。我没有想到要把照明、通风口跟图案结合”。故选A。

  6.(1)常沙娜在敦煌临摹大量作品,受到了艺术熏陶。(2)展出在敦煌的画作,为她带来了留学的机会。(3)因敦煌艺术展,促成常沙娜从事工艺美术。(4)在设计工作中,敦煌艺术给她提供很多灵感。

在敦煌阅读答案9

  在敦煌

  季羡林

  果然是敦煌到了。我对敦煌真可以说是“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了。我在书里读到过敦煌,我听人谈到过敦煌,我也看过不知多少敦煌的绘画和照片。几十年梦寐以求的东西如今一下子看在眼里,印在心中,“乍见翻疑梦”,我似乎有点怀疑,这是否是事实了。

  敦煌毕竟是真实的。它的样子同我过去看过的照片差不多,这些我都是很熟悉的。此处并没有崇山峻岭,幽篁修竹,有的只不过是几个人合抱不过来的千岁老榆,高高耸入云天的白杨,金碧辉煌的牌楼,开着黄花、红花的花丛。放在别的地方,这一切也许毫无动人之处;然而放在这里,给人的印象却是沙漠中的一个绿洲,戈壁滩上的一颗明珠,一片淡黄中的一点浓绿,一个不折不扣的世外桃源。

  至于千佛洞本身,那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五光十色,云蒸霞蔚。无论用多么繁缛华丽的语言文字,不管这样的语言文字有多少,也是无法描绘、无法形容的。这里用得上一句老话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洞子共有四百多个,大的大到像一座宫殿,小的小到像一个佛龛。几乎每一个洞子里都画着千佛的像。洞子不论大小,音壁不论宽窄,无不满满地画上了壁画。我从前看到过唐代大画阎立本的帝王图,李思训的金碧山水,宋朝朱衰阳的朱点山水,明朝陈老莲的人物画,大涤子的山水画,曾经大大地惊诧于这些作品技巧之完美,意境之深邃。但在敦煌壁画上,这些都似乎是司空见惯,到处可见。而且敦煌壁画还要胜它们一筹:在这里,浪漫主义的气氛是非常浓的。有的画家竟敢画一个乐队,而不画一个人,所有的乐器都系在飘带上,飘带在空中随风飘拂,乐器也就自己奏出声音,汇成一个气象万千的音乐会。这样的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甚至在别的国家的绘画史上能够找得到吗?

  薄暮时分,带着那些印象,那些幻想,怀着那些感触,一个人走出了招待所去散步。我走在林荫道上,此时薄霭已降,暮色四垂。远处沙碛没入一片迷茫中,少时月出于东山之上,清光洒遍了山头、树丛,一片银灰色。我周围是一片寂静。白天里在古榆的'下面还零零落落地坐着一些游人,现在却空无一人。只有小溪中潺潺的流水间或把这寂静打破。我的心蓦地静了下来,仿佛宇宙间只有我一个人。我的幻想又在另一个方面活跃起来。我想到洞子里的佛爷,白天在闭着眼睛睡觉,现在大概睁开了眼睛,连涅槃了的如来也会站了起来。那许多商人、官人、菩萨、壮汉,白天一动不动地站在墙壁上,任人指指点点,品头论足。现在大概也走下墙壁,在洞子里活动起来了。那许多奏乐的乐工吹奏起乐器,舞蹈者、演杂技者,也都摆开了场地,表演起来。天上的飞天当然更会翩翩起舞,洞子里乐声悠扬,花雨缤纷。可惜我此时无法走进洞子,参加他们的大合唱。只有站在黑暗中望眼欲穿,倾耳聆听而已。

  在敦煌,在千佛洞,我就是看一千遍一万遍也不会餍足的。有那样桃源仙境似的风光,有那样奇妙的壁画,有那样可敬的人,又有这样可爱的影子。从内心深处我真想长期留在这里,永远留在这里。真好像在茫茫的人世间奔波了六十多年才最后找到了一个归宿。然而这样做能行得通吗?事实上却是办不到的,我必须离开这里。在人生中,我的旅途远远不到结束的时候,我还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在我前面,可能还有深林、大泽、崇山、幽谷,有阳关大道,有独木小桥。我必须走上前去,穿越这一切。现在就让我把自己的身躯带走,把心留在敦煌吧。

  (选自《在敦煌》,有删改)

  文本二:

  季先生举手投足,朴素的衣装、朴素的语言,一派学者风度。这时,我已经看过先生的散文,并对先生散文中所流溢出来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所神往,对先生展现出来的高昂的生命意志所敬佩。

  一九xx年,正走在街上散步的我,看到一位须发皆白的长者,步履稳健地从北大走出来,我第一时间就得出判断,这就是季先生。雕塑家吴为山曾经说过,季美林具有典型的东方面孔。原来燕园的第一盏灯,就是眼前的季先生点亮的,没有来得及问候先生,先生已经走过去了。难怪九十年代中期的一次“跨世纪学术讨论会”上,有着又浓又密长寿眉的季先生曾坚定地说:“我肯定可以跨世纪。”

  季先生在生活中,并不轻易宣泄自己的情感,性格内向,感情内敛。“胜不妄喜,败不惶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季先生胸怀之宽广,堂庑之大,平常心之发达,难以尽数。给新生看行李,给家乡的小学捐款捐书,相识不相识的朋友来拜访,必迎送,生活小事,可以见出季先生的大爱大德。

  张中行先生作为燕园老人之一,待人接物,是非常讲究的,通过仔细的观察,得出结论,季美林有三样为人所不及:一是学问精神,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季美林的朴厚,在张中行所见到的知名学者中,难于找到第二位。

  (摘编自谢志浩《季羡林先生是纯正的学问家》,有删改)

  阅读题目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引用“乍见翻疑梦”,既表现作者到敦煌后“似乎有点怀疑”的心理,更借此表达内心的惊喜。

  B.文章写系在飘带上的乐器随其飘拂、自动奏乐、汇成气象万千的音乐会的画面,突出敦煌壁画的独特性。

  C.作者在文章结尾处传达出了从内心深处想永远留在敦煌,但又必须离开的无奈,体现了他的身不由己。

  D.文章通过季羡林先生在敦煌的所见所思所想,表达了他对敦煌艺术的极高评价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

  7.下列对文本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开头部分,既写眼前的敦煌又写印象中的敦煌,虚实相生,展现了敦煌美妙神奇的特点。

  B.文本一第二段中运用博喻的手法写出了对敦煌的总体评价,认为它是沙漠戈壁滩上的一个奇迹。

  C.文本二中作者描述季羡林先生为燕园点亮第一盏灯、给新生看行李等事件,彰显了其高尚人格。

  D.文本二是关于季羡林先生的评论性文章,作者引用张中行先生的话语极大地增强评论的可信度。

  8.作者是如何写千佛洞画像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中,作者认为季羡林先生具有高昂的生命意志。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6.C(“体现了他的身不由己”错)

  7.B(“运用博喻的手法”错)

  8.①虚实相生,展现出了敦煌画像飘逸浪漫、栩栩如生的特点;②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更加完整地呈现出敦煌壁画的特点;③对千佛洞壁画的评价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表现出敦煌壁画的独特性。(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9.①文本一中写到季羡林先生说“旅途远远不到结束的时候”,“我必须走上前去,穿越这一切”体现了他不惧未来、风雨自渡的从容与笃定;②文本一中写到季羡林先生要“把心留在敦煌”,表现出了他对美的热爱,情感丰富;③文本二中说季羡林先生虽处人生暮年但步履沉稳而矫健,且坚信自己可以跨世纪,说明他生命力顽强。(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在敦煌阅读答案10

  临近开学,突然看见一个吐蕃展,是国内第一个以吐蕃文化为专题的展览。但是,只在敦煌展出。怎么办?九月、十月,新学期的无数事情黑云压城一样就在眼前。跟朋友提了一句,她立刻回:机票只剩六张了,下手吧!好吧!立刻买了机票。

  飞机的舷窗下,祁连山触目可及,雪白的山头与苍黑的山脊一路延伸,无穷无尽。地面一片苍黄,都是戈壁。当飞机降落在敦煌时,西北的艳阳扑面而来,真是艳阳啊!那种强烈,打得人一闭眼,感觉身心都暴露于这通亮的澄澈的热烈的阳光下。那几天,觉得自己像是被充电了一样。

  敦煌,这两个字在口腔中发声的时候,就有一种煌煌阔大的气息。许多年前,看见井上靖的小说《敦煌》,意识到东瀛对大唐对西域的那种迷恋,持续了上千年。敦煌,本质上来说,已经是礼失求诸野,但这是文明的交汇点。对于爱好历史的人而言,再多的书籍研究,都不及文明的现场感。

  不是第一次来,车过戈壁,远方的山崖上陆陆续续出现一排排石窟的小黑洞时,我还是屏息沉默了。天蓝得仿佛蓝琉璃一样,洞窟山崖是砂砾岩的黄色。莫高窟前的沙河一如既往,只有河底断断续续一点细流,还在枯水期。在这样的风沙偏远之地,穷尽心力、智慧与财富,为佛兴建一千年的洞窟,真是人类近乎疯狂的行为。但也正是这样的疯狂,使得蚍蜉一样的微末生命建构出了伟大的文明遗迹。

  上次来敦煌,就听说要逐步实现数字化观看。果然,这次数字观看已经是很重要的一环。即使如此,还能够实地再看10个窟。这种机缘真是来一次少一次的福分,应该敛容珍惜。壁画最畏惧的是光照,所以洞窟常年处于自然黑暗中。推开石窟的门,游客按照要求分列两边,会有自然光打在主座的菩萨脸上。这个小细节让我有点出神。千百年来,跟我们一样有幸造访的人们,光线缓缓照亮佛陀面容的那一刻,心中刹那升腾的应该是无与伦比的敬畏与惊叹。菩萨低眉金刚怒目,漫天漫地的经变故事,都化身为超然美妙的恢弘画卷。经历千年岁月风沙,壁画雕塑早已斑驳褪色,然而光照处依然摄人心魂,令人心醉,不知身在何处。不知自己的来处,何以明了自己的现在与存在?人类文明的庄严璀璨向我们打开的应该就是这种神游古今、与古人劈面相逢的快感。

  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的故居和办公室,就在莫高窟最负盛名的九层楼对面。这位上世纪40年代从法国来到敦煌的画家,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给了敦煌。他的办公室和故居都是意想不到的清寒。床和书架都是土坯的,几张木质桌椅,一个灶台,一直到1982年他离开敦煌,都是这样。许多代学人和艺术家就是在这里默默无闻度过大半生。被称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也是如此,60年代北大毕业后即来到敦煌,先生远在万里之外的武大工作,孩子也是在武汉长大。分居数十年,最终还是先生追随她,在敦煌会合。她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是敦煌成就了她。

  吐蕃展就位于敦煌研究院内,一个不起眼的二层建筑。一到展馆,视线与内心一下子沉入历史的情境。古格、象雄、吐蕃,藏文化真是太深邃迷人了。展不大,却集中了许多国内外大牌博物馆的名品以及私人收藏。一个6-8世纪吐蕃贵族小孩的丝质外套和软靴,样式像唐装,而织物图案又是带着中亚波斯风格的连珠立鸟纹。吐蕃文化展,有一种特别的混合的气息。这也是这个展一定要在敦煌的原因。季羡林说过,中国、希腊、波斯和印度四大文明的交汇点就是敦煌和新疆。的确,没有比这里更适合的了。

  在展览的最后,我看到了基金会创始人及主席玛格和汤姆·普里兹克夫妇充满深情的'回顾资料,他们回忆自己因为对印度、中国西藏和尼泊尔文化的强烈兴趣而结缘,甚至他们的儿子也继承了这种激情,获得了藏文文献与喜马拉雅研究的博士学位。也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们拜访中国国家文物局,促成了与敦煌研究院的合作,总共有20余家国内外的考古文博机构将其收藏的吐蕃瑰宝借展。如此,像我一样的爱好者,才有机缘目睹来自全球的吐蕃艺术精品。

  在敦煌,时时觉得,激情真是人类心灵最可宝贵的东西。

  为什么来到敦煌?当然是为了它迷人的历史与文化光影。它的阳光与星辰,曾照耀无数杰出的艺术家与虔诚信众的心灵,给予了他们坚定的力量。在敦煌看见的一草一木,都令人浮想联翩。这里既是陈寅恪所谓“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之地,也是千年来伟大平凡兼具的一个个真实存在过的生命构建的时间之流。面对在这块土地上留下泪与血,留下光荣与梦想,留下不朽艺术的古人,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我更觉得,来到敦煌,是为了与自己相遇。短短几天,敦煌的艳阳,无论是早晨还是傍晚,光影都犹如神迹。夜晚在极致的安静中入睡,清晨又在极致的安静中醒来。这样的旅程,仿佛出世了一趟。

  人类文明的宝贵遗迹,此生此世,也许只有这一次机遇相见。除了珍惜,还是珍惜。

  (取材于朱丽丽的同名散文)

  阅读题目

  18.下列对文中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舷窗:“舷”读作x uán

  B.屏息:“屏”读作bng

  C.微末:平凡渺小

  D.敛容:庄重严肃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段所说的“文明的现场感”,既指参观者身处文明现场,也指实地观看带来的直接、深切和独特的体验。

  B.第段由光线打在菩萨脸上的细节,联想到千百年来造访者的感受,进而突出了庄严璀璨的文明的震撼力。

  C.第段通过对展品的细致描写,表现出吐蕃文化的深邃迷人,而这也正是吐蕃展一定要在敦煌举办的原因。

  D.开篇写诸事繁忙但仍来敦煌参观,结尾部分说特别珍惜与文明遗迹相见的机会,文章首尾照应,圆融自然。

  20.作者在第段说“激情真是人类心灵最可宝贵的东西”。从全文看,“激情”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1.文章题目“敦煌艳阳下”含义丰富,综观全文,简要回答其含义和文章以此为题的效果。(6分)

  参考答案

  18.(2分)A

  19.(3分)C

  20.(4分)参考答案:

  (1)创造者以微末生命,在偏远之地创造出伟大的人类文明。

  (2)守护者甘于清寒,默默奉献,穷尽一生来守护敦煌文化。

  (3)策展者出于强烈的兴趣而结缘、研究,积极筹划文化展览。

  (4)“我”毅然抛开繁杂的工作,到敦煌感受璀璨文化的魅力。

  【评分说明】一点1分。

  21.(6分)答案要点:

  含义:

  敦煌通亮、澄澈、热烈的阳光及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

  在敦煌璀璨的文明遗产的照拂下,人们获得了坚定的力量。

  效果:

  富有意韵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虚实结合,凸显主题。

  【评分说明】“含义”和“效果”,各3分。

在敦煌阅读答案11

  刘延明,敦煌人也。年十四,就博士郭瑀。瑀弟子五百余人,通经业者八十余人。瑀有女始笄,妙选良偶,有心于延明。遂别设一席,谓弟子曰:“吾有一女,欲觅一快女婿,谁坐此席者,吾当婚焉。”延明遂奋衣坐,神志湛然曰:“延明其人也。”瑀遂以女妻之。延明后隐居酒泉,不应州郡命,弟子受业者五百余人。

  凉武昭王征为儒林祭酒、从事中郎。昭王好尚文典,书史穿落者,亲自补葺。延明时侍侧,请代其事。王曰:“躬自执者,欲人重此典籍。吾与卿相遇,何异孔明之会玄德。”迁抚夷护军,虽有政务,手不释卷。昭王曰:“卿注记篇籍,以烛继昼,白日且然,夜可休息。”延明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将至,孔圣称焉。延明何人斯,敢不如此。”延明以三史文繁,著《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铭》一卷,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行于世。

  蒙逊平酒泉,拜秘书郎,专管注记。筑陆沈观于西苑,躬往礼焉,号玄处先生。学徒数百,月致羊酒。牧犍①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时同郡索敞、阴兴为助教,并以文学见称,每巾衣而入。太武平凉州,士庶东迁,夙闻其名,拜乐平王从事中郎。延明时老矣,在姑臧②岁余,思乡而返,至凉州西四百里韭谷窟,疾卒。

  太和十四年,尚书李冲奏:延明河右硕儒,今子孙沉屈,未有禄润;贤者子孙,宜蒙显异。于是除其一子为郢州云阳令。正光三年,太保崔光奏曰:“故乐平王从事中郎敦煌刘延明,著业凉城,遗文在兹。如或愆衅,当蒙数世之宥。况乃维祖逮孙,相去未远,而令久沦皂隶③,不获收异,儒学之士,所为窃叹。乞敕尚书,推检所属,甄免碎役,敦化厉俗。”诏曰:“太保启陈,深合劝善,其孙等三家,特可听免。”河西人以为荣。

  (选自《北史列传第二十二》,有删节)

  注:①牧犍:即沮渠牧犍,十六国时期北凉君主。②姑臧:地名,曾为北凉国都。③皂隶:差役。

  9.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博士郭瑀就:受学。 B.每巾衣而入每:经常

  C.孔圣称焉称:符合D.敦化厉俗厉:勉励

  10.下列各项画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心于延明不拘于时B.以烛继昼不赂者以赂者丧

  C.思乡而返吾尝终日而思矣D.当蒙数世之宥穷山之高而止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延明是郭瑀的弟子之一,他得到了郭瑀女儿的芳心暗许,而郭瑀也有意成全,专门设席,最终成就了二人的婚事。

  B.刘延明在侍奉凉武昭王时,一边忙于处理繁忙的政务,一边不辞辛苦注记篇籍,有多部著述及注本流行于世。

  C.刘延明受到了北凉国主牧犍的尊敬,他被尊为国师,牧犍要求所有官员都听其教诲;当时,还有索敞、阴兴给延明做助教,他们皆擅长文学。

  D.刘延明的一个儿子得以出任郢州云阳令,与太保李冲的上奏有关,而太保崔光也上奏建议优待刘延明的后人。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昭王好尚文典,书史穿落者,亲自补葺。

  (2)太保启陈,深合劝善,其孙等三家,特可听免。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3.李冲称刘延明“河右硕儒”,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

  9.C称:说,陈述。

  10.D A项,介词,对/介词,被;B项,介词,用/介词,因为;C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修饰;D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11.A A项,“得到了郭瑀女儿的芳心暗许”理解错误,原文是“瑀有女始笄,妙选良偶,有心于延明。”意思是郭瑀对刘延明有意。

  12.(1)昭王喜爱文章书籍,经史中有破损脱落的,他亲自加以修补。

  (2)太保所奏,深合鼓励善行的原则,刘延明的孙子等三家,特别给予免除杂役。

  (3)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被他人积聚起来的威势胁迫啊!

  13.弟子众多;声望极高;精通经义;著述颇丰。

  【解析】

  1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关键词:(1)好尚:喜爱;补葺:修补。(2)启陈:启禀,劝:劝勉,鼓励;听免:免除赋税;(3)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为……所,被动句。

  1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第一段“弟子受业者五百余人”可分析出刘延明的弟子众多;从第二段中看出刘延明的著作多,精通经义;第三段中“牧犍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可分析出刘延明很有地位,威望高。

  【参考译文】

  刘延明,是敦煌人。十四岁时,就学于博士郭瑀。郭瑀有弟子五百多人,其中精通儒家经书学业的有八十多人。郭瑀有个女儿刚刚成年,他想挑选好的女婿,有意于刘延明。于是他特地设一个席位,对弟子们说:“我有一位女儿,想找位好女婿,谁坐上这个席位,我就将女儿嫁给他。”刘延明振衣去尘入座,神情安然地说:“延明就是您要找的人。”郭瑀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刘延明后来隐居在酒泉,不肯接受州郡的举荐,跟从他读书的弟子有五百多人。

  凉国武昭王征召刘延明为儒林祭酒、从事中郎。昭王喜爱文章书籍,经史中有破损脱落的,他亲自加以修补。刘延明当时侍奉左右,便请求代替武昭王做这些事情。武昭王说:“我所以亲自来做,是要人们重视这些典籍。我和您有幸相遇,跟刘玄德遇孔明没有什么差别。”后升为抚夷护军,虽然政务繁忙,但手不释卷。昭王对他说:“您抄录注解典籍,秉烛继续白天的工作,白天还可以,晚上应当休息。”刘延明回答:“早晨听到道,晚上死去也就甘心了,不知很快就到老年,这些话是孔圣人所说的。我刘延明是什么人,敢不这样去做。”刘延明认为三种史书文字浩繁,便写成《略记》一百三十篇,八十四卷,撰述《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铭》一卷,注《周易》、《韩非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等流行于世。

  蒙逊平定酒泉后,拜封刘延明为秘书郎,专门负责书籍的注记。并建了一座陆沈观在西苑,亲自前往举行典礼,号为玄处先生。当时有学生几百人,每月给他送来牛羊和美酒。牧犍把刘延明尊封为国师,亲自致以拜礼,并命令所有官员,都北面受教。当时,同郡的索敞、阴兴给他当助教,他们都以文章博学而著称,经常巾衣整齐而入。太武帝平定凉州,带着士民东迁,他早听说刘延明的名声,便封他为乐平王从事中郎。当时刘延明年老,住在姑臧一年多后,因想念故乡便回去了,当他走到凉州西面四百里地的韭谷窟时,因病去世。

  太和十四年,尚书李冲上奏孝文帝说,刘延明原是河西的大儒,可是如今子孙沉沦下层,没有禄位;像这样的贤人的子孙,理应受到格外恩遇。于是朝廷让他的一个儿子出任郢州云阳令。正光三年,太保崔光上奏说:“已故的乐平王从事中郎敦煌刘延明,于凉城从事儒学,现遗文在此。即使有一些失误,也应当有几代人可以被宽宥,何况从祖父到孙子,相距不远,却让他们久沦衙门差役的卑职中,没有得到照顾,使儒学之士都为之暗暗叹息。请传令尚书,查出他的遗属,免去各种杂役,以此来敦促教化勉励风俗。”皇帝下诏说:“太保所奏,深合鼓励善行的原则,刘延明的孙子等三家,特别给予免除杂役。”河西人都以此感到荣耀。

【在敦煌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敦煌壁画》阅读答案01-17

等阅读及答案05-29

说说“浅阅读”阅读答案04-29

《前方》阅读答案03-02

大风的阅读答案02-16

望月阅读答案03-10

《湿地》阅读答案06-10

《风雨》阅读答案02-03

《草原》阅读答案02-04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