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大车节选阅读答案

大车节选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14 14:59:23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车节选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车节选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车节选阅读答案

  大车(节选)

  李檣

  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当太阳驱散雾霭,村庄安静地低伏在原野深处,村子里杂树丛生,炊烟氤氲,它们或直或弯着飘向蓝天,去追寻白云,并像父亲那样飘向远方。鸡和狗儿在村子里寻食、闲逛,或像孩子们一样追打嬉闹,但没有谁乐意远离,没有谁会像父亲那样毫无眷顾甚至有些迫切地离去。每年秋收后一切拾掇停当,到来年开春田野里的麦子开始吐穗期间,父亲都会驾着他的大车消失一段时间。他每次回来,母亲都会说,你怎么没死在外边,你死到外边去吧。

  其实父亲的马车一度是用来贩运石头的。他把东山开采的石块贩运到我们或邻近的村子,卖给那些需要盖新房子的人家。吴大伯就是父亲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的石匠,他来自西北很远的地方。吴大伯白天干活,晚上摇身一变,就会变成一位说唱艺人。到了晚上,父亲会帮吴大伯在秋收后的打麦场上架起牛皮鼓,村里的老人们和少数妇女、孩子纷纷拎着小板凳、小方椅来到打麦场,坐到吴大伯对面,借着月光和住户门窗泄出的灯光,巴巴地等待着。吴大伯呷一口父亲为他泡好的有半搪瓷缸子劣质茶叶的茶水,敲起鸳鸯板,清清嗓子,“当哩个当,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休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说唱的曲儿无非《水浒》《杨家将》这么几出,但一部《水浒》就足够糊弄一村庄的人了,戏才唱到半截,整饬石头的工作结束,他便会卷起铺盖,奔向别的村子或者回家。有人央托父亲,等老吴闲下来再把他请来嘛,好歹把剩下的大半拉子唱完!父亲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安排食宿,各家起点谷子,凑成半袋子甚至一麻袋,绑到吴大伯自行车的后座上。母亲并不赞成这些,她对父亲说,瞎日弄什么,人家来挣了钱,还驮一口袋粮食回去,你落个什么,有那工夫还不如去一趟东山,多倒弄一车石头。父亲并不搭理母亲,总是一句“你懂个屁”,便拍拍屁股出去了。

  终于,父亲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家伙落儿,一只脸盆大小的牛皮鼓、一根打鼓棒、一对鸳鸯板、一副鼓架。他悄悄叮嘱我,这是从靖安寨一个死去的老说唱艺人家里淘来的,不要告诉母亲。他有时会让我跟在身后,帮忙抱着鼓架来到村东头的大芙蓉树下,背靠树桩支好大鼓,咚的一声,父亲向饭后的村人发出好戏即将开场的信号。“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吞了吴……”母亲仍不赞成这些。瞎日弄什么,又没人给你一个子儿、一瓢谷子,有那工夫还不如去一趟东山。父亲仍是那句话,你懂个屁。

  在整个村庄,在我们村庄所处的整个大锅笼罩的天底下,父亲时常背着双手,一个人走向村外的麦田或棉花地。他的身影在那二十四条小路上交错出现,清晨或夜晚,春夏秋冬,风雨或飘雪中,他的身影显得孤零,似乎没人能够理解他心底挣扎着的那份孤独。

  不知哪天起,人们盖房子时兴起扎钢筋浇水泥的地基,没人家再需要石头,父亲的马车常常空载而归,一些嵌进车板夹缝的石子儿默然无声,硌疼了父亲和母亲的眼神。父亲的大车多半闲置在西南角的草棚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尊严。从西北方向骑车而来的吴大伯再也没有出现过。父亲搬出那套闲置已久的马具,掸去上面的灰尘,牵出一身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为它修理好脚掌,驾上马车便出发了。每年的秋收后,他都要离家出走,在外游荡整整一个冬天。

  我常常爬到村口那株高大的柳树上,手搭凉棚眺望远方,期待看见父亲的大车突然出现在二十四条小路当中一条的尽头。然而他跟他的大车就像一只飞走的鹰,低矮的村庄和平坦的麦地并非他的归宿似的,只有我们从未见过的高山,哪怕寒风凛冽、白雪飘舞,但终究是他向往的地方。有时也会看见父亲从西北方向的某条小路的尽头飞奔而来。父亲裹着他那件藏青布大氅,头上戴着一顶棉绒帽,护耳随着大车的颠簸扇合着,像两只飞鸟的翅膀。他面色黯淡,嘴唇干涩,眉毛上凝结着风霜。但他不会停留多久,很快又消失在平原深处。小路的尽头是灰蒙蒙的天地相接所在,神秘而悲情,父亲一头扎过去,一次次义无反顾地消失。

  这样不知多少年。父亲终于彻底回来了,就像那些深秋早晨重新回到枯草上的露珠。他老了许多,白发丛生而且发量稀疏,门牙掉了一颗,就那样豁着。他从来没讲述过在外游荡的日子过的是怎样的生活,遇见过什么人,他对这些好像毫无复盘的兴致。他的大车终于在漫漫旅途的颠簸中散了架,车轱辘也断了,他只好把它丢弃到远方的荒野里,任凭风吹雨蚀,被来年的野草和藤蔓覆盖。那只装着鼓乐的麻袋,底边在父亲驭马飞奔的路上炸了线,裂开一个大大的口子,那些家伙落儿不知遗落在了异乡的哪个角落。那匹纯种的栗色马也已瘦得皮包骨,显得有气无力、双目无神。

  父亲在家老老实实地待了一个冬天,第二年春天的时候,青草冲破土层,花儿开了,把那二十四条小路重新打扮得生机盎然。栗色马经过一个冬天的休整,重新变得膘肥体壮、毛色光亮。父亲套上马具,牵着缰绳走出院门,溜达着出村,沿着其中一条小路,再次走向远处那道灰蒙蒙的天际线。

  (节选自《人民文学》20xx.9,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村庄与世隔绝,村里生活原始,人们自得其乐,甘于这样封闭且落后的生活。

  B.父亲为人勤劳热情,既富有家庭责任感,又处处与人为善,能与村人、外人贴心相交。

  C.不管父亲做什么,母亲都不赞成,父亲常斥责母亲“你懂个屁”,可见夫妻关系紧张。

  D.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后来“瘦得皮包骨”,足可见父亲旅程的遥远、奔波以及艰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既揭示了村庄在地理位置和生存环境上的特点,又处处与父亲的毫不留恋作对比,使读者对父亲的离去愈发充满疑感。

  B.小说的主线情节围绕父亲与大车展开,中间插叙吴大伯的相关内容,既充实了村庄生活的画面,又暗示了父亲热情忙碌与清冷孤独交织的形象。

  C.小说中的比喻手法少而精妙,如“他的大车就像一只飞走的鹰”,父亲回来“像那些深秋早晨重新回到枯草上的露珠”,两处比喻颇具深意。

  D.小说的语言总体平淡而朴实,但也不乏隽永之处。既有生活气息浓郁的方言凸显人物的生活处境,又有诗意隽永的描写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

  8.小说题为“大车”,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意蕴。(4分)

  9.小说中,李樯有意识地为主人公准备了一种“无聊的形式”——不断从村庄出走。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种“无聊的形式”的理解。(6分)

  答

  6.D(A项“村庄与世隔绝”说法有误,从原文看,有二十四条小路通向外界,父亲也是从这些小路奔向远方。村人“甘于这样封闭且落后的生活”的说法也有待商榷;B项父亲“富有家庭责任感”的评价从其运石材养家糊口、秋收后才离开村庄远行的行为中可以见到,但是长时间的漂泊中又将家庭生活的重担交予母亲,这于母亲而言,不是家庭责任感的体现。父亲虽能与人融洽相处,但内心充满孤独,无法用“贴心相交”形容。C项“不管父亲做什么,母亲都不赞成”的表述有误,当父亲用大车运石材时,母亲是赞成的。此外,“夫妻关系紧张”一说没有太多依据,只能说母亲不理解父亲的选择。)

  7.A(A项“处处与父亲的毫不留恋作对比”说法有误,炊烟“去追寻白云,并像父亲那样飘向远方”明显不属于“对比”的手法。)

  8.①大车曾是谋生工具,是父亲从村外运送石材和农忙时节劳作的工具,代表了特定时期的生活方式。②随着时代变迁,大车成为载着父亲远离村庄、追寻广阔自由世界的媒介。③大车陪伴着父亲,“终于在漫漫旅途的颠簸中散了架,车轱辘也断了”,像父亲一样衰老不堪,象征着精神(心灵)突围的艰辛不易。(第①②点各1分,第③点2分,共4分。)

  9.①从为生存出走,到拉车在外“游荡”,这种“无聊的形式”揭示了主人公在时代变迁下的生存困境。②主人公不断从村庄出走,有时是为生存,但更多的是为了追求精神空间,这种“无聊的形式”的持续,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困境。③拉大车出走看似无聊,但主人公却一次次义无反顾地消失,在不断地走与回、回与走中寻求精神的突围。作者借主人公的这种“无聊形式”象征每一个希望心灵脱困的人的不断求索。④以主人公的这种“无聊的形式”串连全文,看似波澜不惊,却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与思索空间。(每点2分,写出任意三点得满分。共6分。)

【大车节选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人生节选阅读答案09-14

《我与地坛(节选)》阅读答案06-06

亲亲土豆(节选)阅读答案05-02

《鸿门宴》节选阅读答案06-15

桑怿传节选阅读答案12-21

报任安书(节选)阅读答案03-31

下雨天,真好(节选)阅读答案03-30

巴东三峡节选阅读答案05-12

《黄生借书说节选》阅读答案05-25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