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灯笼阅读答案

灯笼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01 10:00:45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灯笼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灯笼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灯笼阅读答案

灯笼阅读答案1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7、本文围绕“父亲”和“灯笼”写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3分)

  答

  (1)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一视同仁、有求必应。(1分)

  (2)父亲制作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1分)

  (3)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栓柱,却不求任何回报。(1分)

  18、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6分)

  (1)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

  答: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竹条和灯笼拟人化,(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编制灯笼时,竹条整整齐齐的样子,(1分)表现了父亲对待每一盏灯笼的认真和虔诚。(1分)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

  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答:塞,用力放到手里,动作描写。(1分)写出父亲面对家境困难的拴柱,坚持拒绝他的酬谢,(1分)体现了父亲对栓柱的体谅,表现了父亲的善良与爱心。(1分)

  19、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6分)

  答:“灯笼”是全文的线索,围绕灯笼,文章写了父亲对邻居们的请求有求必应,仔细做灯笼,把自己家的灯笼送给栓柱等事情,表现了父亲的善良,突显了善良不仅会照亮他人也会照亮自己的文章主旨。以“灯笼”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浑然一体。(2)“灯笼”是父亲形象的象征。作者以“灯笼”象征父亲,父亲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如同灯笼,给他人带来光明、温暖和希望,表现了父亲的善良、有爱心,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使文章更有意蕴。(意对即可,不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酌情扣分)

  20、文章第⑨段写道:“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结尾又说父亲“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这些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4分)

  答:那些被父亲赋予了灵魂的灯笼,在照亮了别人的同时也能照亮自己;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敬爱和回馈。父亲的善良和爱心对我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我明白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意对即可)

灯笼阅读答案2

  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做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黧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曾祖母至少活到了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炕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我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要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的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在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而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了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我连曾祖母的姓氏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颗酸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上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间隐没了,回到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有删改)

  1.本文是一篇感人的回忆性散文,表现了祖孙之情,文章主要回忆曾祖母的哪些小事?请分条概括。(4分)

  2.结合上下文,解释文末画线的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每句2分)

  (1)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到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

  (2)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能力。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回忆曾祖母对自己的爱,而题目却取作灯笼红,有何含义与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为了表现我和曾祖母之间的感情,作者主要写到了三件事:

  (1)曾祖母无疾而终; (2)曾祖母叫我汉子,给我掏寄藏的香瓜吃;

  (3)曾祖母用干涩的手抚我入睡。(答对一件事给1分,二件3分,3件4分,共4分)

  2.(1)这句话含蓄地表现了曾祖母的去世,同时表明正是大自然滋养了曾祖母的朴实、平凡,并让她宁静而安详地走完了她一生,了无遗憾与挂碍。(意思近即可,2分)

  (2)曾祖母像灯笼红香瓜一样,经过时间的历练,拥有灵秀而美好的心灵,而世界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又红又甜的美好心灵而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并且生生不息。这句话赞美了和曾祖母一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世界因他们而精彩。(意思近即可,2分)

  3.因为灯笼红香瓜和曾祖母有共同的特点:灯笼红香瓜外表粗糙,可瓜瓤经历一段时间后会被酿得又红又甜,同样,曾祖母外表黧黑苍老,可经历艰难的她却拥有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文章以此为题,以物喻人,借灯笼红象征曾祖母美好的心灵。(答到灯笼红香瓜与曾祖母的相似点给4分,揭示出题目的象征义给2分,共6分)

  【试题分析】

  1.该题相对要简单一些,顺着文章一件件将事情找出来,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清楚即可。

  2.该题型要注意句子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只要将重点词语理解通了,其他的都不成问题。第一句里要明白从人世间隐没了是含蓄地表达曾祖母的死。第二句是对曾祖母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赞美,世界因他们而精彩。

  3.文章开头部分就写红灯笼和曾祖母外貌的相似,但是我们还要看到, 灯笼红香瓜外表粗糙,可瓜瓤经历一段时间后会被酿得又红又甜,这和曾祖母是一样的。曾祖母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以灯笼红 喻人,借灯笼红象征曾祖母美好的心灵。

灯笼阅读答案3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问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1.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_。(1分)

  答案:1分曾祖母热切盼望“我”成长为顶天立地汉子(必须答出“热切盼望”或者意思相近的说法)

  2.阅读第⑤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2分)

  答案:2分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的热切心理,后一处显示了她的满足感。(答对一点得一分)。

  3.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2分)

  答案:2分留下的印象时间已经久远;都是不完整的、片断性的;美好的。(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

  4.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3分)

  答案:3分我深感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1分)。至今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生命的存在(1分)。这影响有物质层面上的关心,更是有精神层面上的滋养(1分)。

  5.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

  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

  c.本文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D.本文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

  E.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F.本文首尾呼应,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

  答案:CE

  解析:本文是回忆性散文,通过倒叙来逐步展开曾祖母给作者幼时的记忆,作者对曾祖母的怀念和感恩,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综合以上两点,C、E为正确选项。A项中的“富于诗意”不妥,本文写得本色、平实;B项就本文“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不当,本文只是提了一句“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D项“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不当,F项“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不当。

  6.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3分)

  答案:3分本文语言本色、平实(1分)。文章主要叙写了“我”的童年回忆,塑造了曾祖母这位慈爱、温厚的乡村老年妇女的形象(1分),语言与人物形象特征相吻合(1分)。

  7.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5分)

  答案:5分“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1分),“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1分)。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1分),也具有内在的关联(1分),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1分)。

灯笼阅读答案4

  ①在梦里,我常见到灯笼草。

  ②这些在乡野上一直默不作声的植物,在我看来,就是油画上色彩柔和的静物,你看她一眼、两眼甚至无数眼,她依旧呆在那儿,无风无月无故事,超然于天地间。如今,她越过都市芜杂与欲望的目光,坍塌了我内心的城堡,召唤我回到故土,回归自然,来到她的身边。

  ③我偏爱灯笼草这个民间的叫法,这似乎充满着血缘的亲近。我和她一样,都是来自底层的大地。曾经与灯笼草一样,匍匐着,从低处生长,向着高处攀登,一心以为高处是灿烂的神奇世界。所以,灯笼草在无人处发芽时,我们也开始长大;她长叶,我们也长叶;她开花,我们离开了老家。半米来高的灯笼草,一直就以这样的海拔在生长,由青转黄,由黄到红,直到大雪压境,她才化作乡村门楣上的红灯笼,继续照彻乡间的夜。而我们早已远离村庄,远离大地,以为从此抵达高处了。

  ④村里的老人常看着我们这些外出漂泊追逐的年轻人叹息,人再高也高不过三寸之草。

  ⑤此刻,我应了当初老人们的预言,和着那拐杖敲击地面的鼓点,回到灯笼草的身边。当我俯身低处时,才真正看清了高处,才悟透老人的叹息。灯笼草是属于乡村的,烙印着草根的血液,与城市无缘,她迈着千年不变的步伐,踩着时间的节拍,一步步挪过殷商,挪过春秋,挪过唐宋元明清……而我与灯笼草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不信,你看这血脉,至今还是红色的呢。所以,人,不管你走多远,也终有一天会回到草的身边。

  ⑥走近植物,成为植物中的一棵,是我生命的幻想与渴望。哪怕就是这些贴着地面匍匐生长的草,最卑贱的草,最低处的草!比如这灯笼草,她们唯一的目标就是活着,不在意生存的环境,不在意花朵的硕大与微小,不追求果实的甜美与赞誉。她活得单纯,甚至是清心寡欲。

  ⑦回到故土,回到自然的怀中,这已经是越来越多人内心的渴望。我们人与草,是有生命的基础的。如果扒开我们臃肿的皮囊,一定会有一丝自然的气息。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执着回到乡下的理由。在乡间,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聊天,终会有拨云见日之感。山水隐去,只剩下真淳。

  ⑧在田埂边,遇见一位老人,他安然地地倚着树干,抽着旱烟,把玩着一株灯笼草,喃喃自语,人噢,又到了吃草的时代了。

  ⑨见到客人,老人更是絮絮叨叨。曾经大地上到处是草。吃草,成了当时生活的主旋律。马龄菜、荠菜、灰菜等,曾都在铁锅与柴火的'炙烤下走上青黄不接时代的餐桌。可如今呢,生活倒是富足了,但只有自己种的青货,接地气,接人气,吃上去神仙般爽心。的确,大棚颠倒了季节,反季节搞乱了蔬菜,在金钱的诱惑前,什么膨大剂、增长剂、杀虫剂、苏丹红、六六粉等一股脑地走进植物的生长中,人类在杀戮尽动物之后,又把手伸向这碧绿的植物丛了。

  ⑩在村里转转。我越发觉得老人的话富有深意。庄稼坍塌,河流消失,树木隐藏,村庄老去。空荡荡的村子,空荡荡的旷野,空荡荡的日子。就连那些鸡鸭们也早已不见了踪影,而虫子们的叫声则如海啸般扑来。放眼四围,各种莫名的草正涌过来,是绿色的海洋,是碧绿的潮水,当然,这群野草丛中闪现着灯笼草的身影。

  ⑾灯笼草,带着民间的图腾,在大地上生长着。我为这个名字叫好!当她再次覆盖大地的时候,也是生命回归自然的时分。我们就以草的方式,在四季的轮回中活出生命的亮光来。

  (选自2014《青年文学》,有删改)

  1、根据全文内容,概括灯笼草的特点。(5分)

  2、文章①②两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分)

  3、根据文章内容,理解第⑧段中“人噢,又到了吃草的时代了”一句的含意。(4分)

  4、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6分)

  5、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灯笼草”中寄托的丰富情感。(6分)

  试题答案:

  1、【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理解鉴赏)。

  【答案和解析】答案:

  ①札根大地,亲近自然;

  ②坚守乡村,固守家园;

  ③身处低位,清心寡欲;

  ④平凡宁静,默默无闻;

  ⑤不在意生存的环境,顽强地活着;

  ⑥无私奉献。(每点1分,答出5点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

  ①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概括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

  ②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

  2、【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总领全文内容,交代了灯笼草的特征,表达了我与灯笼草的深厚感情(2分);点题,与文章结尾相响应(2分)

  【思路点拨】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解答步骤一般如下:

  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

  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

  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

  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3、【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

  ①过去,经济困难,人们以草果腹;

  ②如今,生活富足,但蔬菜已不如草“绿色”;

  ③土地荒芜,庄稼坍塌,粮食会越来越少;

  ④表现了老人对当今人们生存状态的深深忧虑。(每点1分)

  解析:结合上下文的内容,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两个方面去分析归纳起作用。

  【思路点拨】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

  ③要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4、【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选取村庄这个代表性事物,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2分),从视觉、听觉和内心感受的角度描写了村庄衰落的情景,表达了对村庄被遗弃的痛惜(2分);句式灵动活泼,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2分)。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

  1、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同时要在实际练习中不断地加以强化,培养自己对“表达特色”敏锐的感知力。

  2、把握思维模式

  (1)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2)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咏。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

  3、规范答题模式明确概念+具体解释+简述好处。其中“明确概念”最为重要。后两个环节应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处理,切勿死板地模式化操作。

  5、【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

  ①对清心寡欲、简单真淳、甘处低位、顽强活着的精神的赞美;

  ②对故土的热爱,对家园的眷恋;

  ③对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渴望;

  ④对美丽的村庄被遗弃成空村、荒村的遗憾、痛惜;

  ⑤希望人们关注和思考村庄的命运。(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找出文中的“情语”,再看文中写了哪些人、事、物、景,有何特点,传递出怎样的情感。

灯笼阅读答案5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本文围绕父亲与灯笼,主要叙述了三件事,请概括出其余两件事。

  答:(1)父亲给人家做灯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

  (2)

  (3)

  2.简要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3.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1)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答:

  (2)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答:

  4.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答:

  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作灯笼很费时间和精力,①段中,父亲却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这句话表明父亲根本不会靠它来赚钱。

  B.③段中,作者介绍了灯笼的名称、制作材料及其寓意,这使文章带有浓郁的民俗色彩,并为下文写拴柱来求灯笼等情节作了铺垫。

  C.⑦段中的加点词语“犹豫”“斩钉截铁”,写出了父亲内心经历了从不情愿到痛下决心的漫长挣扎过程,因为他也希望自家能过一个喜庆祥和的新年。

  D.⑨段中的画线句通过描写那些赋予了灵魂的灯笼,赞美了父亲的好灵魂。正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人灯笼也必然会在照亮别人的同时照亮自己。

  参考答案:

  1.(2)父亲一丝不苟地制作每一盏灯笼。(3)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意思对即可)

  2.文中的父亲善良憨厚,富有爱……是父亲这一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了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

  5.C

灯笼阅读答案6

  灯 笼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小题1: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1) 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2) 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小题3: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小题4:“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一视同仁、有求必应。

  (2)父亲制作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

  (3)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栓柱,满足他的美好愿望。(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概括时没有紧扣“父亲”和“灯笼”要酌情扣分。)

  小题2:(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灯笼有了灵魂,充满喜气的特点,赞美了父亲的劳动成果(手艺)。

  (2)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写出父亲无比欣慰的心情,表现了父亲的善良。

  小题3:“灯笼”是全文的线索,也是父亲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或突出父亲的善良和有爱心),表达出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小题4: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正如父亲的善良和爱心,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含蓄地赞美了父亲的高尚品德。

  小题1: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理清人物的主要行为以及事迹加以概括,注意要与“灯笼”有关。语言要简练,不需过多的叙述。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说明写法,拟人,神态和语言描写,然后在根据语境中人物的表达来体会描写中的包含的人物情感。

  小题3:

  试题分析:首先根据第一题解答的内容理解“灯笼”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再从“灯笼”本身的特点“照亮”来理解作者以物写人的方法,父亲就像一个“灯笼”,用善良和爱心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小题4:

  试题分析:结合第三题的解答来理解,从“照亮别人”这个角度来感想,可以联系现实生活,简单议论。

灯笼阅读答案7

  葵花睡不着了,黑暗里(睁着盯着)眼睛,想看奶奶、爸爸、妈妈和青铜。她已经离家多少天了?她记不得了,只觉得已经很多很多天了。

  她担心地想着:奶奶好些了吗?有一刻,她想到了奶奶的死。眼泪就从眼角上滚下来。“奶奶怎么会死呢?”她叫自己不要伤心。“很快就要见到奶奶了。”她要让奶奶看看她挣了多少钱!她是多么能干!她(希望愿意)大船快一点儿走。不一会儿,她迷速糊糊地又睡

  着了。等婶子们将她推醒,大船已在油麻地的码头上靠下了。天还未亮。她钻出了船舱,朝前望去,一眼就看到了桥上的纸灯笼。

  灯笼的光是橙色的。她认识,这是她家的灯笼。她用手一指对婶子们说:“我家的灯笼!”她朝着灯笼,大喊一声:“母!”灯笼犹疑地晃动了一下。“哥!”葵花更(大声小声)地叫了一声。全船的人都看到了:灯笼在大桥上,一个劲地晃动着,从桥上向码头飞速而来。青铜看到了葵花。葵花对婶子们说:“是我哥母!是我哥母!”全船人都知道葵花有个特别好特别好的哑巴哥哥。葵花深情地朝全船人摇了手,在一个大人的帮助下跳到了码头上。

  兄妹俩跑动着,在码头中间,面对面站住了。全船的人都看着。

  过了一会儿,青铜拉着葵花的手走了。走了几步,葵花回过头来,朝船上的人又摇了摇手。青铜也回过头来,朝船上的人摇了摇手。这之后,他们就手拉着手,一直走进黑暗里。——《青铜葵花》

  (1)在文中选择正确的'词语打“√”。

  (2)从文中选择适当的词语填空。

  ()地睡着

  ()地晃动

  ()地跑来

  ()地摇手

  (3)葵花在船上担心的是什么,由此你知道她出来挣钱是为了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睁着希望大声

  (2)迷糊犹疑飞速深情

  (3)葵花在船上担心的是奶奶会不会死。她出来挣钱是为了给奶奶治病。

  (4)选文主要讲了葵花乘的船回来了,看到了等在码头的青铜和他手中的纸灯笼。我从中感受到了亲人之间彼此牵挂的深情。

灯笼阅读答案8

  灯笼红

  牛汉

  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做“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灯笼红。她面孔黧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炕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我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普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晚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要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的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在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而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了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我连曾祖母的姓氏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颗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餐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快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间隐没了,回到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22.本文是一篇感人的回忆性散文,表现了祖孙之情,文章主要回忆曾祖母的哪些小事?请分条概括。(6分)

  23.结合上下文,解释文末画线的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到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

  (2)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能力。

  24.结合全文,归纳出曾祖母的性格特征。(4分)

  25.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回忆曾祖母对自己的爱,而题目却取作“灯笼红”,有何含义与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22.为了表现“我”和曾祖母之间的感情,作者主要写到了三件事:(1)曾祖母无疾而终;(2)曾祖母叫“我”“汉子”,给我掏寄藏的香瓜吃;(3)曾祖母用干涩的手抚我入睡。(答对一件事给2分,共6分)

  23.(1)这句话含蓄地表现了曾祖母的去逝,同时表明正是大自然滋养了曾祖母的朴实、平凡,并让她宁静而安详地走完了她一生,了无遗憾与挂碍。(意近即可,3分)

  (2)曾祖母像“灯笼红”香瓜一样,经过时间的历练,拥有灵秀而美好的心灵,而世界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又红又甜”的美好心灵而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并且生生不息。这句话赞美了和曾祖母一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世界因他们而精彩。(意近即可,3分)

  24.①历尽艰难,心灵却“又红又甜”。

  ②对晚辈充满了无限的慈爱。

  ③平凡淳朴善良。

  ④年轻时刚烈,晚年却异常温厚、仁慈、安静。(意近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共4分)

  25.因为“灯笼红”香瓜和曾祖母有共同的特点:“灯笼红”香瓜外表粗糙,可瓜瓤经历一段时间后会被酿得又红又甜,同样,曾祖母外表黧黑苍老,可经历艰难的她却拥有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文章以此为题,是以物喻人,借“灯笼红”象征曾祖母美好的心灵。(答到“灯笼红”香瓜与曾祖母的相似点给4分,揭示出题目的象征义给2分,共6分)

灯笼阅读答案9

  “盲人提灯笼”本是一则笑话,指一个人做事没用大脑想,尽是做些多此一举的事。最近我从朋友那儿得到新诠释。

  这位朋友是这么说的: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

  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

  有一次,我搭朋友的车,就借花献佛,再将这则故事叙述一遍与他分享。朋友听后,颇有同感,又以自己的实际经验加以佐证。

  他说:“以前我开车经过隧道,总是不喜欢开车灯。一来隧道不长,里面的光线还不差;二来嫌麻烦,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开开关关。不料有一天被迎面而来的大卡车撞了个正着,险些丧命黄泉。后来我才觉悟到,开车灯是给对方看的,因为车子进入隧道,是从亮处进入暗处,视觉难免调整不过来,加上对面来车不开灯,那实在太危险了……”

  世上的朋友,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自己走路是多么孤寂与危险,旦夕祸福,没有人知道你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假如能学学提灯笼的.盲人,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时时帮助和关怀别人,别人也就帮得到你,所谓为善至乐就是这个意思吧。

  (1)“盲人提灯笼”是歇后语,其下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词中的字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请写下来。

  借花献佛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善至乐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名全文主题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盲人的故事对“盲人提灯笼”做了怎样的诠释?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全文的写作目的,想想文章的深刻含义,在下面三项中选一个恰当的做标题。()

  A.照亮别人

  B.盲人提灯笼

  C.保护自己,方便他人

  参考答案:

  (1)多此一举。

  (2)“花”指盲人提灯笼的故事。

  “佛”指这位车主朋友。

  “善”指帮助和关怀别人。

  “乐”指自己得到帮助和帮助人的快乐。

  (3)时时帮助和关怀别人,别人也就帮得到你,所谓为善至乐就是这个意思吧。

  (4)“盲人提灯笼”不再是多此一举的笑话,而是对人对已都有帮助的好事。

  (5)C

灯笼阅读答案10

  灯笼红

  牛汉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做“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灯笼红。她面孔黧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样又红又甜。我在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炕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我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要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的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在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而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了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氏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颗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快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间隐没了,回到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

  C.本文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

  D.本文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E.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

  18.本文是一篇感人的回忆性散文,表现了祖孙之情,文章主要回忆了曾祖母的哪些小事?请分条概括。(6分)

  19.仔细阅读第⑤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曾祖母这一形象,请找出两处典型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4分)

  20.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回忆曾祖母对自己的爱,而题目却取作“灯笼红”,有何含义与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7.答案:A.D。【解析】本文是回忆性散文,通过倒叙来逐步展开曾祖母给作者幼时的记忆,作者对曾祖母的怀念和感恩,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综合以上两点,, A.D.为正确选项。B项就本文“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不当,本文只是提了一句“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C项“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不当, E项中的“富于诗意”不妥,本文写得本色、平实;

  18.答案:为了表现“我”和曾祖母之间的感情,作者主要写到了三件事:(1)曾祖母无疾而终;(2)曾祖母叫“我”“汉子”,给我掏寄藏的香瓜吃;(3)曾祖母用干涩的手抚我入睡。(答对一件事给2分,共6分)

  19.答案: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2分) 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的热切心理,后一处显示了她的满足感。(2分)

  20.因为“灯笼红”香瓜和曾祖母有共同的特点:“灯笼红”香瓜外表粗糙,可瓜瓤经历一段时间后会被酿得又红又甜,同样,曾祖母外表黧黑苍老,可经历艰难的她却拥有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文章以此为题,是以物喻人,借“灯笼红”象征曾祖母美好的心灵。(答到“灯笼红”香瓜与曾祖母的相似点给4分,揭示出题目的象征义给2分,共6分)

灯笼阅读答案11

  雨夜的红灯笼

  林决定下来了,要走。

  林望了望那两间又低又矮的教室,心中便一片怆然。夕阳斜下,屋子中砖头支着木板的桌子,以及那块发白的黑板,在余辉中发散着金灿的昏光。

  村支书老黑叔更是怆然。“林老师,你真的要走?”“走!”林咬咬牙,重重地从喉腔吐出,似乎用尽了全身的力量。五天前,林接到了师大同学的来信。同学在广州是一家IT公司的老总,准备在北京设立分公司,力邀林出山。

  山风悄悄地吹了起来,凉凉地直往领子里扑。天上的云彩也不知什么时候聚起了厚厚的一层,黑压压的把夕阳西下仅有的一点余辉,遮了个精光。黑暗中,老黑叔静静的蹲在地上,只有那长长的烟枪在一明一暗中才能映出他那张沉默的脸。

  “要走,你就走吧!”老黑叔使劲吐了口烟,屋内的烟雾更浓了。“林老师,难为你待了这么长的时间。几年来,苦了你呀!乡亲们都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谁让咱穷哇!”老黑叔一跺脚,脸别在了一边。“林老师,你想走就走吧,不能在咱这山旮旯里耽误了你的前程。这些娃娃识上几个字,将来到了城里,莫走错厕所也就够了。”

  林静静地站在低矮的讲台上,竞不知该如何劝慰这位忠厚的庄稼人了。唉,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会儿,同学的轿车就要来了,也就要告别这个小山村,告别这个昔日的三尺讲台了。

  一道闪电划过,窗外沥沥地下起了细雨,一滴一滴地下着,似乎也下在了林的心上,使他的心一痛一痛的。“嘀嘀.嘀嘀”同学的轿车驶进了村边这个只有两间房舍的小学,向林发出了到来的信息。

  林终于坐在了轿车上,对雨中的老黑叔挥挥手说:“黑叔,您回吧!下着雨,小心着凉了。”老黑叔点点头,指指村口的小路说:“林老师,你看乡亲们送你来了!”只见村口整个小路上布满了人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手中都提着一盏盏红红的灯笼,默默地站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一股湿热的液体在林的脸庞悄然滑落,使他分不清究竟哪是雨水哪是泪水了。

  林突然有了种悲壮的感觉,犹如一名即将奔赴沙场,身有使命的将士!不成功便成仁!终有一天我还会回来的。林咬咬牙暗暗对自己说。

  终于,三年后的山村小学耸立起了三幢崭新的教学大楼,这在山村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林坐着轿车带来了十几个和他当年一样援教的年轻老师。孩子们终于又坐在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村口又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开学典礼上,老黑叔拉住小学名誉校长林说:“这回你还走吗?林老师?!”

  林点点头又摇摇头嚅嚅着:“别的地方,还有更多的孩子没上学啊!如果,当初我没走的话……”望着远方巍峨而又贫瘠的大山,他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两间破旧的教室,又浮现出那雨夜中鲜红动人的红灯笼。

  1、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林点点头又摇摇头”这句话?(4分)

  2、文中的“林”主要的形象特征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3、本文是写山区教育的,但不以“山区教育”为标题,而以“雨夜的红灯笼”为标题,为什么?请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4分)他点点头,表明他还要离开这里,(1分)去找更多的资金及更多的老师来促进山村教育。(1分)他摇摇头,表明他人虽然离开了这里,(1分)但是他的心会一直留在这里。(1分)

  2.(5分)林是一位援教老师,他在艰苦的环境里教书已经好几年了。(1分)他给这所山村小学捐建了三幢教学楼,并带来了十几位老师。(1分)他还把眼光投向“别的地方”,要帮助更多的孩子上学。(1分)说明他的心一直扑在山村教育事业上,具有无私奉献精神。(2分)

  3.(6分)“雨夜的红灯笼”有引人前行、照明道路的作用,(1分)还象征了乡亲们的热情和希望,意蕴丰富。(2分)正是乡亲们在雨夜打着红灯笼来送他,使他受到感动,终于在三年后回来了。(1分)如果以“山区教育”为标题,则缺少文学色彩,太直太露。(2分)

【灯笼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纸灯笼》阅读答案04-09

灯笼红牛汉阅读答案04-15

灯笼草大地上的静物现代文阅读答案04-06

等阅读及答案05-29

说说“浅阅读”阅读答案04-29

美好的声誉阅读答案《美好的声誉美》阅读答案09-27

豁达阅读答案05-07

《信誉》阅读答案03-31

《花灯》阅读答案02-24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