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心得体会> 活着读书心得

活着读书心得

时间:2022-05-24 12:38:47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活着读书心得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活着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读书心得

活着读书心得1

  很早以前就知道有《活着》这本书,但一直没有去找来阅读,《活着》读后感。寒假回家的儿子,把这本书下载到了iPad上。热闹的春节过后,我终于有时间和机会了,躺在床上一口气读完了它。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心情一直很沉重,那一刻有些迷茫:为谁沉重?福贵?生活?还是此书引发了自己对生活抑或是对“活着”这个命题的感慨?

  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自己年少时的无知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我一开始很憎恶他,看到他那么无情地对待家珍,那么愚昧地赌完了家产,那么残酷地在一夜之间让这个曾经殷实的家庭,走向了生活的底层,尤其当他的父亲死在粪缸边上时,我觉得自己在那一时恨不得对他挥刀而向。

  经历了战争,经历了磨难,福贵开始对家人珍惜和爱怜了。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悄然地让我改变了对他的憎恶,开始同情甚而喜欢他了。我不知道一个人的命运是否会真的像福贵那样跌宕,那样凄惨?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少爷,无知、无虑、无忧、无情;一夜间的沦落,刺醒了他麻木的心灵,慢慢的,他跳出了沉沦,开始了担当,我也开始了欣喜和欣慰,尤其他对家珍的关怀和儿女的怜爱,让我不由得祈愿他们一家人从此过着幸福、甜美的生活。

  然而,生活就是那么的无情和冷漠。他那可爱的儿子有庆,在那个盲目崇拜的年代,为了给县长因生孩子而大出血的妻子献血,被医生抽血过量,死在了医院;虽然哑,但却冰雪聪明的女儿凤霞,找到了真心疼爱她的二喜,却在生下苦根的.那天,大出血而死;曾经的富家千金、嫁给福贵后就没过几天好日子的家珍,苦累了一身的病,在风霞死后三个月,也撇下了福贵;偏头的二喜,虽小有残疾,却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以真诚的爱心,爱着妻子和她的家人,凤霞走后,他坚强地拉扯着苦根,却因一场事故,被水泥板活活夹死了,临死前最后叫了一声“苦根”,那一声,仿佛穿越了时空,生生地刺痛了我的心,泪水奔涌而出的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万千不舍与牵挂;聪明而懂事的苦根,七岁那年,一场发烧,困卧在床,艰难的生活,没有吃的,却因福贵的大意,食了过量的黄豆,活活撑死了……

  亲人们就这么相继地离开了福贵。孤独的福贵,年近古稀时买了一头和他一样老的牛为伴,他管它叫“福贵”。耕田时,他会对它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对福贵而言,他不孤独,也不寂寞。因为在他每一天的生活里,都有他的家人在陪伴他。所以,哪怕是他舒展的皱纹里镶进了泥土,哪怕汗水在他褶皱的胸膛前蜿蜒而行,他依然笑呵呵地、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在他的脸上,你看不见生活有多么的不好,看不到对世道的厌倦,有的只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有的只是他带给你的人生取向。因为,活着的人本身就是伟大的,他战胜了太多存在和不存在、发生和没有发生的意外。更因为: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2

  当生存成为奢侈品,活着便是一种幸福。

  昨天刚看完了《活着》,实在是有些压抑。都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是对于富贵来说似手并不是这样的。的确,最开始的富贵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败家子儿,吃喝嫖赌无一不做。就连家珍挺着肚子跪在地上求他回家,他也无动于衷,还对她,直至富贵自己都觉得无趣了才叫人把家珍拖了出去。那时的他着实是可恨的,一直到他输光家产才慢慢成长起来,有了人样。

  破产后的他一直在努力承担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以及一个父亲的责任。他不再像以前那般胡作非为了,他开始下地干活,关心家人,但命运似乎就是想和他开玩笑,他们搬出去不久,他就成了没有父亲的孩子;在去给母亲请郎中的途中被抓去当兵,好不容易回来后又发现自己已经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了,原本聪明伶俐的女儿也被剥夺了声的机会。

  命运在安排他成为“孤儿”后还没有罢手,而且似乎还和他玩起了游戏,每次当富贵陷入困境时,他就会开恩给富贵一点希望,可还没等富贵完全定格下那些美好时,一盆冷水就紧接着泼了过来,如此周而复始,直至富贵成了一头牛的名字。

  富贵先后失去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以及外孙,他送着一个又一个亲人离开这个世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他每失去一个亲人,我都觉得应该是最后一个了,可命运却不想放过他,最后独留他一个人孤苦伶仃时才肯罢手。其实我不太明白上天留着富贵继续活着是对他的恩赐还是诅咒,我只知道没破产前的他确实是面目可憎,幡然悔悟过来的他也的确一直在努力地活着,经历过太多太多的绝望。

  有时候我又会觉得富贵也许也不是一个只有霉运的人。他父亲虽然对于他败光家产的行为十分气愤,可却还是立即变卖了家产替他还债,还用心良苦地全兑换成了铜钱想要告诉他每一个铜钱都来之不易;无论他之前做了多少荒唐事,他的母亲始终都是相信他的,在临死前都一遍遍地说着“富贵是不会去赌的`。”;即使他之前那样对家珍,可家珍还是一直不离不弃,放弃了好日子都要和这个之前不务正业的“败家子儿”在一起;凤霞一下子从大小姐变成了贫困户家的孩子,后来还成了哑巴,可她却出奇的懂事,为整个家庭的生存出了不少力;二喜是个老实的好人,不仅爱惜凤霞而且真心实意地对富贵一家子好……

  当我还在痛恨龙二的无耻时,抢夺富贵家产的龙二被枪毙了;被拉去当兵,见了无数的死亡后平安回家;在吃人的饥荒中成功活了下来;还有前面提到的暖心的家人,都让我认为富贵一生中也还算是有些幸运成分的,但是我又会想如果他没有拥有那些幸运他会不会反而不会面临接连失去至亲之人的绝望呢?也许他会在继续吃喝嫖赌中度过四年,然后直接被拉去枪毙;也许家珍早就对他失望透顶,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许凤霞过不惯苦日子,一开始就跟家珍回娘家了,只剩下他们一家三口……那他会不会因为少面对了几次至亲的离去而少感到一丝痛苦呢?答案也许是肯定的,也许是否定的,我们谁都无法知道,因为我们都不是富贵,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他的想法。

  生活有时候可能会逼得很紧,但是我们绝不能主动放弃活着的希望,因为上天是个顽皮的孩子,他总有对你失去兴趣的一天,当你熬到了那一天,你的痛苦也就随之结束了。

活着读书心得3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

  电影以福贵、家珍(福贵的妻子)、二喜(福贵的女婿)、馒头(福贵的孙子)四人吃饭的情景结束,以一种温和的方式终止观众继续了解福贵接下来的人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依然会好好活下去,尽管他们可能会因为时代,命运的不幸而失去生命,但是这种继续活下去的念头不会改变。

  有人说余华的小说透露出一种悲剧刻意堆砌,可是我在观影的过程中却觉得无比真实。是时代的悲剧,也有命运的不公,更是生命的常理。福贵的好赌使得房子易人,父亲被气得离世。母亲病重却没有医治的物质条件,更盼不到儿子的到来。解放战争后,福贵回家了。家庭的苦难累倒了有庆,偶然的意外令其离世。此后家珍也开始生病。文革斗倒了医院老教授,凤霞因生产大出血去世。所幸电影的结尾还是给了一点生命的温存,小说的结尾却也只有福贵和他的老牛一直活着。

  刚开始房子没了的绝望淹没着福贵和电影外的我们,但随着生活不断变好和家人的不断离世,我们似乎也觉得房子没了,钱没了再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只要人在,希望就在。人不在了,还得活下去,生活还得继续,还得活着。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霸王别姬,同样是时代的缩影,同样是历史的故事,但这部片子更为生动真实丰富全面地展示那些时代,那些人,那些生活。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是能从影像和文字中感受到那些有苦有乐的时代故事,那些过往只能从教科书上看到的只言片语。

  我想看完这些充满历史感、充满苦难、充满反思的故事,更令我们了解我们的现在。为什么要铭记历史,为什么要不忘过去,为什么要感恩现在。这真的是一种感受生命的珍贵和充满希望的力量。无法诉说,只能感受。

  时代是进步的,但也是充满苦痛和灾难的。无论旁人看来苦难多么不可承受,但是人总能承受下去的,人不是被灾难所打倒,而是被自己所打倒。

  在余华(小说《活着》的作者)在给麦田写的序里提到,“”为何我当初的写作突然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转化为第一人称?现在,当写作《活着》的经历成为过去,当我可以回首往事了,我宁愿十分现实地将此理解为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而不愿去确认所谓命运的神秘借口。为什么?因为我得到了一个最为朴素的答案。《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福贵所受的苦难超于常人,任何一个旁观者都认为是不可承受的,而这苦难其实就是中国人的苦难的缩影。其实苦难落到别人的头上的时候我们往往觉得难以想象与接受,这个人的人生在你心中的代名词基本就被他所承受的苦难所占据。其实真正落到自己的头上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生不仅仅是苦难,总能够挨得过去。

  “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每天都在发生着灾难。可是,通常的情况是,当灾难没有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然而,事实上,一旦这种情形发生──它完全可能发生──你就必须承受,往往也就能够承受。”王子说的话是一个真理:“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为什么呢?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有时候会觉得历史离我们特别远,其实是我们自己离生活特别远,活在网络上的空洞与数据的繁复中,让我们有时失去对某些纯粹的实在的思考与理解。

  历史和现实能让人知道人很渺小,但也很伟大。在灾难前显得无力,但却也在灾难前显得无比珍贵。生命也是,爱也是。

  相关启示:电影《切尔诺贝利》《无问西东》,小说《时生》。

活着读书心得4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来自《活着》这本经典作品里的话。从这简单的两句话里,我似乎读到了一个有着倔强、麻木性格的人内心的无奈。

  透过这两句话,我能感受到这个人对生活的希望一点点被时间和现实所剥夺,他是一个满是伤痕的人。在面对现实这个怪物面前,他无疑是懦弱的败将,但在一次次跌倒、爬起、再跌倒、再挣扎的中,他变得比最初更加成熟,他也更加清楚自己所拥有的的一切都会是过往云烟,包括虚名、钱财、甚至是刻苦铭心的爱情、血浓于水的亲情、两肋插刀的友情。也许这样很残酷,也许这只是福贵的绝望、也许这只是那个时代产物,但是这却深深地扎进了读者的心,让读者看到生活这两字之于福贵来说就是一种习惯而已,只要这世界能给他一片生存的空间、一口空气、一滴水,他便就可以这样苟且地活下去。他不为任何人、任何事,只想顶着这副皮囊任现实的鞭子抽打,尽管鲜红的血液止不住地从血管流出,他也不想去理,更不想睁开眼睛一瞥。

  “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好像身边的老人看上去也是这样的平静,对于生命旅程中的一切他们都变现得很平淡,即使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举世无双的功成名就、动人心魄的豪言壮语也不能勾起内心的一丝涟漪。也许在偏理性的人眼里,这是长大的标志、这是思想成熟的标志。可这样一个对喜怒哀乐都没有知觉的人不应该很可怕吗?可这样一个被岁月剥脱了激情的人的生活不应该很单调吗?可这样一个把生活当做习惯的.人不应该很可怜吗?他之于生活就像是一块寒冰,而生活之于他就像是多点了的一道菜,吃不吃都无所谓,只是到收银台时会多拿一点的钱。

  余华在《活着》这本书里,用了一生的时间让主人公福贵一点点沉沦。年少的福贵只是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对这个社会还是存在一点点期待。可当他的家族破产,他被强制安排到军队里,他的母亲和爱人一点点远离他的生活,他的儿子和女儿被现实折磨得满是伤痕时,他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何要活下去,他不知道为何这一切的不幸都是发生在周围最亲最爱的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要知道他们都是没有一点罪恶的人呀,错的人是他,该被上帝带走的人也是他。

  在庸俗的人眼里,死亡是最可怕的一件事情,可在余华的眼里,的痛苦不是拿走这个人的生命,而是折磨他,让他在无尽的悔恨、无尽的悲伤中苟且地活着。在《活着》这一本小说中,余华就这样给福贵安排一场悲剧接着一场的悲剧,他要让这个不珍惜生活的人被生活蹂躏到连哭都难。他要福贵看着一幕幕亲人死亡的惨象,他要让福贵明白在现实面前他是多么无能无力,他要让福贵连在睡觉时都被这样的噩梦惊醒。在小说的结局,余华还安排了一个更加残忍的剧情,他连福贵生活中的希望也给剥夺了。苦根是福贵在这世上最后的亲人,是福贵对未来的一种期盼,但作者却滑稽地安排了他的死亡。苦根,他是纯洁的,似乎和这个世界无怨无仇,可最后被安排撑死了。余华彻彻底底地毁掉了这个叫福贵的人,对他的可怜是让他继续苟且活着。到最后的最后,福贵仅剩下年老的自己和一头老牛。

  除了余华的《活着》,还有很多类似的作品,那些作者都在用手中的笔写下生活的可怕、战争岁月的艰难。在看《活着》这本小说和电影时,我感到很压抑。我想任何一个人在看着一幕幕死亡场景时,都会觉得心在一点点被撕扯,都会感到有一种侵入五脏六腑的寒冷,甚至会害怕自己也成为了现实版的福贵吧!福贵的悲剧并不是特殊的,在看了巴金的《寒夜》之后我便更是这样觉得,巴金以一家四口的在战火纷飞的破裂来反映主题,给人的感觉很亲近,表现得也很自然。汪文宣和曾树生相遇在寒夜的薄雾中,他们的离别、各自的结局也在这样一个寒夜。汪文宣和曾树生曾经对生活充满着期待,他们的理想是办一所学校,可以在教堂里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一个个渴望学习的青年,可在战争年代这样的生活就是妄想,那黑暗的时代嫉妒他们身上的光,所以它便露出獠牙嚼碎了这样的梦想,而《活着》也是这样在把幸福毁灭给我们看。

  余华是成功的!他笔下的福贵生动了演绎了一场生命的悲歌,现实摧毁人性的好戏。同时他也惊醒了一些把活着视为习惯的人,他提醒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要倔强地、有意义地活下去。

活着读书心得5

  喜欢夜的黑,那是属于自己的时间,仿佛一切都慢了下来,安静独坐一隅,敲击键盘跳跃的字符所带来的温暖和踏实。

  如果一个作家没有透彻的感悟,也写不出来让我们有灵魂震颤的作品来,我一直认为在文字的流淌中,抒发作者的是一种情怀,读一本好书,尤如和作者促膝长谈了一次,心灵的感悟与碰撞。

  而每一部作品都是源于生活,余华先生所著的《活着》就是建立于一首歌的感动之上。当他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离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而写,书中主人公福贵面对种种的困境,一个个亲人的离去,现实的残酷已经身心疲惫,读到这时我认为一个正常的人是无法坚持下去了,然而他依然坚强的活着,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没有一句报怨的话,他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他只是尽力完成他本就应该完成的事情,让我们明白,活着更多的`是忍受,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人的内心的强大超出我们的想象,没有不可能,只有你自己放弃了自己。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福贵的一生在我们眼中是悲惨的一生,而在他的世界里更多是这就是生活,生活不管怎样对待我,我依然要坚强乐观的活着,与别人无关。

  跨过去,不管是阳光还是黑暗,都是崭新的开始,去迎接一切生命所赋给我们的,正如福贵一样,面对一切,只为自己,在什么境况下,都不放弃,去承担,去忍受,不报怨,都要坚强的活着,只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6

  再次翻开余华的《活着》,我还是为书中的老人福贵的一生唏嘘不已,也感动于他还坚持活着的那种温热的坚强。

  从败光家产的富家子弟到“笨鸟先飞”的庄稼汉,福贵亲身经历了无情战事和各种亲人的死亡。接连而至的不幸,并没有打倒这位令人敬佩的老人,他只是默默念叨着:“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是啊,日子总是要活下去的.。无论日子如何,能活着已是最好。人有很多种活法,但是前提是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世界与生命就会熠熠生光。正如作者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7

  《活着》是余华的名作,之前很多人都像我推荐过。因为一直不是很喜欢那个年代的故事,迟迟未看。最近闹书荒,拿起来看看,竟有种“不虚此行”的感觉。

  福贵由一个富贵家族的少爷,到败光家产、被抓壮丁、女儿聋哑、儿子献血死亡、女儿大出血死亡、妻子病逝、女婿事故惨死、外孙撑死……从那以后,福贵就始终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与一头老牛为伴,那头牛也叫福贵。

  福贵的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一次又一次重新开始,却又要面临新一轮的挫折。在这个过程中,他竟如此平静,每一个可以让人“歇斯底里”的打击,他好像都选择了默默接受。在读书的过程中,更为其心痛,更为其不甘。可看完整个故事,再去想想,对福贵来说,在那个时代活着真是最重要的事,其他的事假如他抗争了又怎样?不过徒劳而已。

  和福贵相比,我们真的需要感谢这个时代。尤其是刚经过一场可怕的疫情,活着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尽全力地去活着也是我们和福贵面临的.同一件最重要的事。还好,这个时代,我们能看见更多,能听见更多,在面临打击时,很多人也不是孤身一人,你身边总有人比你强大,并且愿意一直温暖地站在你身边,甚至保护着你。

  但愿,这世间每一个“勇敢乐观”的福贵都不再孤独,不再拥有这悲伤的故事,他们不仅活着,而且幸福地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8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还年轻,看书就是看热闹,也如同看戏。今次再读,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看到徐福贵的一生,以为很多事遥远,其实就在你我身边。开篇是描述了一个五味杂陈的现实世界,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土腥味儿十足的情景,慢慢讲述徐福贵做少爷的时候,他作威作福、吃喝嫖赌,直到把家产败光。

  然后,我们看到的徐福贵,就是一个白手起家的.角色了。居家过日子,没有生活来源,苦苦地在土地上刨食,满是老茧的手,一遍遍在土地上试验着,下午能糊口。

  徐福贵娶的媳妇,叫陈家珍。原本的富贵小姐,家教好,人品好,没有任何怨言地跟着他辛苦劳作,把他视为一家之主,她把自己的所有都贡献给了这个家。

  徐福贵养孩子,一儿一女,可谓儿女双全。女儿在艰苦的条件下,从活泼伶俐的女孩,到因得病聋哑后的勤劳懂事,时时刻刻都围在父母身边。儿子是一家的希望,乖巧懂事,学习刻苦,积极上上。

  徐福贵的女婿,为了娶媳妇,借钱欠债,结婚后日子过得也是清苦。媳妇生孩子死后,他一个人带着孩子工作,虽然累,还是满满的希望。知道他临死,还是惦记着自己的孩子!

  徐福贵的外孙,听话,灵巧,懂事,最后因为家里条件差,吃豆子撑死了。

  最后的徐福贵,和一头老黄牛作伴,跟老黄牛谈话,谈话的内容,就是他这一生里最重要的人和事。

  做了几段摘录,通篇故事情节都很诱人,建议自己阅读。

  1、当本书主人公徐福贵输完家里的财产时,摘录:

  “我重新站起来,像只瘟鸡似的走出了青楼,那时候天完全亮了,我就站在街上,都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他还以为我是被那些女人给折腾的,他不知道我破产了,我和一个雇工一样穷了。我苦笑着看他走远,心想还是别在这里站着,就走动起来。”

  “我就这样迷迷糊糊地走到了城外,有一阵子我竟忘了自己输光家产这事,脑袋里空空荡荡,像是被捅过的马蜂窝。”

  2、当本书主人公徐福贵自己挑着一担子铜钱去还赌债时,摘录:

  “一天下来,我的绸衣磨破了,肩上的皮肉渗出了血。我一个人往家里走,走走哭哭,哭哭走走。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钱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辈挣下这些钱不知要累死多少人。到这时我才知道我爹为什么不要银元偏要铜钱,他就是要我知道这个道理,要我知道钱来得千难万难。这么一想,我都走不动路了,在道旁蹲下来哭得腰里直抽搐。”

  3、当赢走本书主人公徐福贵的全部家产的龙二被解放军枪毙后,摘录:

  “我知道家珍的话,我的女人是在求我们从今以后不再分开。看着她老了许多的脸,我心里一阵酸疼。家珍说得对,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活着读书心得9

  初读余华的《活着》,感慨颇深。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福贵一直在忍受着,忍受生命赋予他的责任,忍受现实带给他的各种苦难和逆境。最后,连唯一的亲人苦根也因意外撑死而离他而去时,他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家人了。福贵的一生很悲惨,家道衰落,失去亲人,这些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难发生在了他的身上。但他没有气馁,依然“活着”,他的活着好像就是在向我们证明的生命到底有多么坚韧。更为可贵的是,尽管经历了这么多苦难,他活着也并不仅仅是为了消耗难熬的日子,还有希望、热爱和慰藉。

  活着这件事向来不易,家族的衰败和亲人的离去让福贵难以释怀却也无力回击,但他在面对苦难时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对于命运接二连三的捉弄,他没有怨天尤人,相反是自己慢慢消化、独自适应。这让我想起那些和福贵一样经受过苦难却热爱生活的人,作家史铁生便是之一,失去了双腿后又被查出尿毒症,他的人生是艰难的。可他最后却拿起了一支笔,用羸弱的笔尖勾勒出了生命最真实的样子。这群人只是看似在逆来顺受卑微地活着,实际上并没有屈服,而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反抗着,等待生命的爆发,让“活着”更有意义。

  这本小说也将我拉进了对现实的思考,庚子初的疫情让“活着”成为了每一个人平凡到极致的'追求。或许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工作的烦闷,爱情的失意,家庭的琐事,无休止的“难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尝试重新接纳生活并努力去改变现状!

  毕竟人只活着一次!

活着读书心得10

  在我比现在还年轻三岁的时候,曾于一次意外看到了一本书——《活着》,很快,我就被这本书所深深的吸引了。这本书深刻的描写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时事的变迁,这是一个充满血与泪的岁月史,这本书更能让每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掉泪。

  书中讲了一个名叫徐福贵的老人,老人从最先的纨绔子弟后因赌博而倾家荡产沦为佃农,父亲在倒卖家产的过程中摔死在缸里,故事由此开始,老人在日子里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日子逐渐流去,他的力气越来越小,他的亲人也一个一个离去,如果说有庆的死让我恨欲狂,家珍的死让我感觉到无力,凤霞的死让我感觉天意弄人,那么二喜的死,在那个既是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的环境下,我已经麻木不仁了,直到福贵的孙子,苦根的死,我的心灵又遭遇的.一记重创。就这样,老人亲手埋葬了三代人,他死之后却不知道被何人所埋,他找了一头牛当做自己的伴,给它取了福贵,凤霞,家珍,有庆,二喜,苦根的名字,过着剩下的日子,这让我很震惊,死亡就在那一瞬间,地震,山洪,台风等等因素都很容易致我们于死地。所以,我们活着要有个目标不是吗?实现了目标,死而无憾,那么什么又是目标?现在很多人把发财当做自己的目标,希望自己有钱,有多少人为了这个目标而抛弃了生,选择了死。

  其实,我想说,不,这绝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不在物质,而是活着本身,生活谁也无法预料,谁也不能说清前方有些什么,但是当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已经活着了,我们的目标,是将活着本身体验完,这是一种权利,无法剥夺的权利,不管前方有什么,都要活着走下去,这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

  我想,这就是《活着》这本书所传达的精神吧。

活着读书心得11

  这本书讲述的是老农民福贵遇到一个游客后,叙述自己的一生

  富贵,名字富贵,实则命运给予他的是富贵还是灾难,这似乎是一个无从解答的问题,是讽刺还是现实

  在他身上真正的展现了命运给予一个人一生的“圆满”,似乎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承受了所有的灾难。在他还是地主阶段的时候,堵博败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对婚姻的不忠,到最后的流落街头,被抓去打仗期间,母亲临死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对于双亲以这样的离恨离开人世,相信这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但是福贵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继续为了活着的人而继续活着,他这一生最庆幸的是有一个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妻子。为他生了一儿一女,由此,命运对他是公平的,在让他失去的同时也得到了人世间最圆满幸福的家庭。以为恶运就此到头。但这似乎只是不幸的开始。女儿因为生病成了聋哑人,福贵再一次的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继续为了生活而活着。虽然这期间忍受了各种因为大自然以及这个社会的变迁而带来的种种磨难,但是他们都顽强的一一战胜命运给予的苦难与折磨。

  为了活着,可以更坚强,为了活着,他们依然继续保持着最原有的初心,为了活着,忍受着内心的麻木,为了活着。。。而继续的前行着。命运似乎就是这么任性的无情的在考验着一个人在困难面前所能承受多少的'重量才能折腰屈服,妥协,再一次的向富贵伸出了恶运之手-夺走了他最疼爱的儿子。

  富贵是绝望的,但并没有为此妥协,努力的前行着,为了活着的人,他有使命,有责任。继续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当他们以为命运就此放弃“光顾”他们的时候,命运再一次带着友善前来关照。这此应该是幸福使者来临吧,当他们以为自己聋哑的女儿要一辈子独守时,命运安排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守护者来守护他们的女儿,这一切似乎真的很完美。完美到不真实。但却又真实的存在,前面有多美好,后面就会有多残酷,本是带着美愿来却又留下满地的心碎而返。女儿难产致死,妻子病情加重也离世,女婿一次意外出工被伤亡,留下的可爱外孙本以为可以相依为命,却也不幸离去,看着至亲至爱的人一个个的先他而去,这份悲伤,这份绝望,普通的人又如何能承受,对福贵而言。他这一生,圆满了。

  在他一个人身上经历了所有人所经历的过往,接受了命运给予的一次次安排。就如他所说,想起来的时候,有时候伤心,有时候塌实,至亲的人都是他送走的,当他有一天要走了,心无牵挂,没有牵盼,这种内心的坦然,这种人性的境界,不是艺术又是什么

活着读书心得12

  喜欢《活着》,始于封面,陷于作者,终于内容。读《活着》,不过三余月,但初读时便被余华的笔调所吸引,于《活着》他以近乎苍凉的笔调述说着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但在苍凉中又不乏一丝温暖,我深陷于此,深陷于福贵。尤喜欢福贵在战场上,于春生所说:“如果能回去,一定要好好活着。”至今无法忘怀那一句话。

  在余华笔下,福贵的一生是条酒满了盐的路,都说”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定会为你开扇窗”,可福贵是倒例外,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千帆过尽是苍凉,唯有一老牛相伴,一起走过那尘土飞扬的小道。

  但福贵从未放弃过,也许于他人眼中,福贵是那场苦难中的幸存者,但于他自身,他应该是幸运者,因为他学会了承受苦难。这也是我热衷于此书的最大原因,读福贵让我获得新生。

  五年级那年冬天,舅舅不幸因车祸离世,全家都悲痛万分。由于家庭原因,我自小便跟舅舅长大。20xx年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那年我失去了生命的光。他的离世,使我的世界一瞬间崩塌,接下来的`那段日子成绩直线下降,经常在午夜梦中惊醒,醒时才发已是泪流满面。我与世界脱节,想逃离却又走不了,无处可逃,无处可走。看着别人春节一家其乐融融,又是止不住的悲伤。尽管后来有所释怀,但心里是还有些伤痛。

  直至遇见余华,遇见福贵,他教会了我如何承受苦难。于浩瀚的宇宙,我们不过一点微光,但我们的力量无比强大,这就如同成语“千钓一发”,让一根发丝去承担千金之重却仍然不断。我们要学会的使是如何承受苦难,即不反抗,不放弃,任凭时光淡化伤痕,这便是所谓佛教的释然,即福贵予我之财富。

  感谢余华,感谢《活着》,让我明白:舅舅并未离去,他只是先到宇宙替我探路了罢。

活着读书心得13

  余华的《活着》再版了多次,而我最喜欢的就是红色封面,黑色标题的这一版。黑色代表死亡,红色代表生命,两种强烈的色彩对比大致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小说的中心内容:生与死。生死的哲学问题一直是我不敢触碰的内容,在我目前经历的短暂人生中,因为个人的软弱或渺小,我无法去直面,承认自己的渺小,我并不觉得可耻,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我相信也是活着的一种力量。

  一个深夜里,作者余华的《活着》第一次给我启蒙了什么是“死亡”,阅读过程犹如一把尖刀刺向内心,由浅至深,最终在心中撕裂出一个伤口,是一种不可压抑的痛。

  书中故事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冷峻客观的笔触,朴素简单的文笔,向我们描述着一个现实而又残酷的故事:福贵老人和他的一家人一一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女婿二喜、孙子苦根,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而他却依然坚强地活着。

  福贵的人生我们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承受”“忍耐”“活着”。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中,福贵“承受生活的苦难,在“忍耐”中变得坚强,用“活着”演绎生存的状态,在特定的时代变迁下,融进了他的成长和苦难,这一份苦难却是异常的苦涩和压抑。

  福贵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吃喝玩乐无所不好。他又是一个乐知天命的人,他没有太多的理想抱负,只想过个安稳日子的人。用他的话说:只想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好,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这就是他的人生格言,是对他的生活全面写照。有评论家说,这是作者的消极人生观,然而我觉得这又是客观现实,谁也改变不了。悲观的论调中,是对现实的无奈叹息。

  福贵的命运揭示这样的现实:人的.一生是无序的,看似有规律,其实充满了许多变数。

  福贵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死亡、恐惧和孤独。所以面对死亡,他只能一一去承受,除此之外,他能做什么呢?他阻碍不了环境,阻碍不了厄运对他的一次次的打击,他唯一做到的就是活着......

  “塞翁失马,因祸得福。”在书的最后福贵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用余华的话说,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福贵所经历的苦难,所面对的亲人的一个个的死亡,直至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这里面的惨烈本来是不亚于余华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的,但余华成功地为福贵找到了一条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忍耐,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着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最终,福贵真是达到了与孤单的生活相依为命的地步。

  命运如尖刀,现实血淋淋。在承受中忍耐,在忍耐中活着,命运的尖刀剖出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书写了绝望的不存在;镂刻下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善良、高尚、温和、悲悯、宽容……,成了这部小说主要的精神底色。这也让我们相信在任何困境下,让美好的品质和希望在心底永存,才是我们的精神力量所在,才能够让我们面对命运的尖刀,依然能好好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14

  我总以为一个人与一本书的邂逅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缘分,也许拨开书页,看到的是致一的文字,然而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灵魂,这个灵魂时常闪躲,但亦毫不羞怯的袒露着。

  《活着》就是这样一本有生命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神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和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的读到最后。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浓重的叹息,又仿佛一陈热烈的律动……我的泪直直的落了下来。

  书中,随着富贵悠长的笑娓娓道来他的一生。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终于败坏家业,沦落为糊口而下地,回味的时候,我常常惊讶,这仿佛是看见一绺及纤细的发丝被逼迫着承受千万斤的重量,然而它却没有断,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地不存在。福遗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盘剥的冬笋。一层层褪去人生的虚化,一层层撕掉人生的幸福依赖,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可到最后,白嫩嫩的却剩下一个最柔软。最纯净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执着的活着——已成为唯一能描述富贵的形容,也是对富贵最好的肯定与颂赞。至于幸福或不幸福,我们无法断言,也许在旁人的眼里富贵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许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贺拉斯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的生前,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富贵的一生恍若一面镜子,窄若一手掌,小弱一水滴,却透出一个时代的背影。也许渺小的终于只是渺小,就如遭遇风浪的舟船,我们可以挽救于搏击,却无法晚会沉默的结局,因为人性的共同,因为只要活着,除却无奈,生命常有空白等待绚烂。

活着读书心得15

  故事从田间惊扰“我”睡梦的老人的吆喝声开始,他正在开导一头老牛:“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而牛听到老人的吆喝声后,竟然“仿佛知错般地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仿佛人与牛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之间可以自在地交流。而老人再一次的吆喝更令人惊讶:“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而在看到老人的解释后,我不禁笑了——“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这哪里是在和牛说话呢,老人分明把牛当成一个孩子,需要人讲道理,需要人哄着去干活,而不是通过鞭打。为什么老人与牛会如此亲近?他们之间有过什么样的故事,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初读到此只觉得老人可爱,而回过头来看才醒悟老人的这种天真憨厚背后所沉淀的是什么。用来骗老牛的二喜、有庆、家珍、凤霞、苦根,竟都是老人死去的亲人的名字,而老牛的名字,便是老人自己的名字,福贵。

  “我”醒来上前搭话后,老人便讲起了自己的故事。此后,“牛”又多次在文中出现,贯穿了整部小说。除了出现在老人的故事里作为自己生平的一部分来讲述,它还出现在老人讲述的间隙,“我”跳出来和老人面对面时。而这种时刻,往往就是读者被悲伤袭击得忍不住要落泪的时候。第一次是老人讲到自己年轻时一夜之间输光家产,爹被气死,妻子也被丈人接走的时候。老牛以“蹲在池塘泛黄的水中,只露出脑袋和一条长长的脊梁”的姿态出现了,池水正拍击着它的脊梁。这让人不禁想到彼时几为苦痛所淹没的一夜落魄的旧日公子哥,痛苦时时撞击着他如水拍打着牛。所幸他没有沉沦,牛那条露出水面的脊梁似乎预示了他后日的站起来。

  第二次是老人讲到自己被抓壮丁抓走,从战场的生死线上捡回自己的命回到家却发现娘已去世,而赢去了自己家产的龙二也因其财富被枪毙的时候。此刻牛正在悠然的啃着青草。跟着福贵一路走过死亡地带的读者,在突然看到这样一幅宁静的画面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仿佛久久笼罩的阴霾悄然散去,我们发现阳光是那么温煦,眼前的池塘、柳枝、青草都是那样的生机勃勃,饱经风霜的老牛是那么宁静安然,恰如老人的生存状态。我顿有一种被生命紧紧拥住的暖然与踏实,而眼前的一切都那么来之不易,值得珍惜。那些伤痛已经无所谓了,重要的是,他还活着,我们也都还活着。老人给牛套上了犁,生活还将继续。

  第三次出现是老人讲述到有庆被抽血过度而死,自己背着重病的妻子家珍来到儿子坟前的时候。这一次没有对牛的正面描写,牛正在犁地,它周围是浑身散发着生命力的在田间劳作或休息的人们。福贵在向人们讲说“做人的道理”的当儿向牛吆喝了一声,他说:“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这就是他朴素却深邃的人生哲学。与周围热闹的人群相比,牛显得安分而踏实,浪子回头后的福贵也正是如此,他没有被困难压垮,更没有在自己遭不幸后向社会报复,他不偷不抢不怨天不尤人,他只是默默地承当生命所赋予他的一切,负重前行。

  最后一次是在文章的末尾,亲人一一离他而去,最后他剩下的唯一的亲人,他的孙子,那个一心等着买牛的苦根,也死了。老人讲述自己怀揣着钱,买下了一头即将被宰的流着眼泪老牛。这不就再仅仅是生活的需要,也不仅仅是对死去的孙儿的承诺,更不是对“把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大了又变成牛”的家族复兴的执着。牛的眼泪让他看到了对生之眷恋,在死亡面前再无所求,只想简简单单地活着,无论那需要承担的是什么。我想正是这与自己毫无二致的生命意志,深深触动了他,让他把它牵回了家,并取名福贵。至此,故事结束,老人的讲述与现实合而为一。而从故事中走出来读者,将以新的眼光审视眼前的世界和我们的生存状态。

  我们不难看到,作为一个贯穿全文的意象,“牛”一方面在结构上起了结构全文的作用,每一次出现都是一定阶段的结束,新一阶段的开始,新的故事又即将展开;另一方面,从叙事上说,作者安排将镜头从故事中切换到有着安静悠然的姿态的牛身上,能暂时切断读者的悲伤心绪,让我们得以舒缓一口气,而不至于在故事中沉湎太深而陷入绝望,将我们拉回现实,让我们更加感受到现实生活真实的美好;此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牛”有着它深刻的象征意义,每一次出现,都是这种象征意味的凸显。“牛”的意象在中国本身就有着深刻的内涵,比如勤勤恳恳,比如踏踏实实,比如默默无闻,比如忍辱负重。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一部分。老牛第一次出现时暗示的生命的坚韧,以及后来让我们感受到的对苦难的忍受与超脱,对生命的珍视,都在主人公身上得以体现,向我们传达一种生命哲学。牛还与泥土紧密相连。福贵对牛的感情也暗含了对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的感情。比如文章开头福贵赶着牛用粗哑的嗓音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这里头的自鸣得意,对荣华富贵最质朴的轻蔑,对当下生活的真诚的欢喜,与酸腐文人的自命清高是那么不同,把中国人自古以来浓浓的乡土情结仅以一个浅薄的“路远迢迢”来解释,这种朴实憨厚、生命的张力,让人忍俊不禁却又深深感动。福贵如此爱着生命本身,我想也一定是由于这广阔的温柔的土地的召唤。

  有批评者认为,福贵的活着只是一种麻木的存在,没有幸福,也没有尊严,他让老牛与自己同名正是将自己物化,将自己的生命状态等同与动物的表现。作者的`意图在于“企盼自己乃至中国人皆能像福贵那样‘温情地受难’” 。这种说法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意的。且不说那些被他点点滴滴铭刻在心的人间温情,不说他对春生出于对来之不易的生命的珍重而选择的不责怪,单就他对一头垂死老牛的态度就能说明一切。如若麻木他又怎么会救回一头老牛呢?历经苦难悲伤而依旧善待生命,这难道不是一种悲悯吗?

  他不是麻木,不是感觉不到痛苦与幸福,他只是把一切都沉淀,故而有了厚重的生命底色。我以为,活着本身即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因为不抛弃、不轻视、不虐待,而是拼尽全力去维护,去爱。而没有幸福一说,只能是旁观者置身事外,自视甚高的妄加揣度。余华在小说前写道:“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也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而以自己的名字给牛命名,我以为恰恰体现了他对自己生命意识的自觉,他从牛身上看到了某种相似。古人说“万物有灵”,为什么偏偏是福贵将自己物化而非将老牛人化?米兰昆德拉说:“没有人能给其他人一种牧歌式的礼赠,只有动物能这样做。动物不是从天堂里放逐出来的。狗和人之间的爱是牧歌式的。”

  福贵与牛之间,也可以说是这种牧歌式的感情。他与牛的充满情趣的对话,是两种不同的生命个体在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纯粹的生命对话,这正源于福贵对不仅仅是人类生命的尊重。而他以亲人的名字呼唤并不存在的牛,正是他对那些已逝的幸福的怀念,也是他而今生命的寄托之所在。而企图让人温情的受难一说,余华早已作出解释:“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想我们没有资格去对这一形象作出道德评判,因为我们对他的苦难并不能感同身受,我们谁也不能说自己面对如他所承受的苦难时能作出多么“有价值”的抗争,我们谁也不能肯定自己会不会堕入绝望的深渊甚至去伤害生命。

  “死也要活着”是战场上几乎处于绝境的老全对大家,也对自己说的话,这句话伴随着他一次又一次走过了枪林弹雨。看似悖论的五个字里,生命的信念与坚韧,对“活着”的留恋与执着,却散发出动人的光彩。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这些活法并不一定就有高下之别。而当我们能以同情的目光去触摸、去感受、去理解这个世界时,相信一切都会那么不同。

【活着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活着》读书心得11-01

活着的读书心得04-10

《活着》读书心得11-22

《活着》读书心得【荐】08-15

【推荐】《活着》读书心得08-24

活着读书心得【热门】02-26

【热门】活着读书心得02-26

【精】活着读书心得02-24

活着读书心得【精】02-2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