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心得体会>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时间:2023-04-06 08:40:1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通用15篇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2

  《赏识你的学生》由孟繁华主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新课程教师培训的教材。全书共七章,第一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第二章老师,您听我说,第三章每个人都是天才,第四章一生的感谢,第五章就这样被你感动,第六章师心深处,第七章恨,铁就能成钢吗?全书共有七十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经典案例,并附有家长留言、专家评析和思考与探索。附录中则收入了最具杀伤力和最具激励作用的评价性语句,以及建议阅读的书刊和网站目录。该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同时又针对教师群体,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赏识学生并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考虑,为他们提供最适当的教育方式,这才是真正关爱学生的最佳体现。本书所展示的,或是学生的心灵独白,或是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或是精选的专家评析,然而,它为我们开启的,却是教育的全部奥秘,那就是在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真正的解读后,爱的付出。本书给每一位老师带来了启示,原来“惩罚”也可以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在学生心底留下最深的感动。并为教师们提供了与学生最直接、最深切、平等的心灵关照的机会。让每一位“诲人不倦者”都不得不反省、深思和探索,因为,这些都是来自真实心灵的呼声。

  从《赏识你的学生》中,我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尊重和爱这两个词语的含义。摘录:“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含义是不同的。“爱学生”意味着喜欢、欣赏学生,保护学生的成长,给他们以帮助,促进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则意味着要把学生看成和我们自己一样的人,看成是一个自由、独立、完整,有其独特天性、人格特征和尊严的人,“尊重”更注重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看待学生的一切所作所为。

  感悟:“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可以把它看成是我们教师的座右铭。赏识资优生是锦上添花,赏识弱势群体才是雪中送炭。只有更加关爱弱势群体,才能使处于失衡状态的天平重归平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尊重孩子就是必须考虑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差异性,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想,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当他离开学校的`时候,对老师存有一份感激之心,对学校充满一种怀念之感,对学习保持一份自信之心,对生活更带一种热爱之情,对人生拥有一张理想之帆,赏识教育不是营造温室,让学生习惯被赏识,而是培育学生的自信,教学生学会赏识自我、赏识他人,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永续发展。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多一些欣赏;少一些冷嘲热讽,多一些赞许鼓励;少一些不闻不问,多一些体贴爱护,我们都会为人父母。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经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例:“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要做错,怎么能考第一。”“讲了几遍的题还不会,真是对牛弹琴。”“看人家学生怎么怎么好,你们以后怎么办?”本来是想通过揭学生的痛处,来唤醒学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因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引进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以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因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宽容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赏识就是爱的体现。它不是虚情假意的作秀,不是居高临下的宠幸,不是不讲原则包办代替的溺爱,它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爱与殷殷期待。它并不深奥,它也许就是一句你很聪明;就是摸摸孩子的头、牵牵学生的手;就是把没有自信的学生推到赛跑道的起跑线上;甚至它还可以是一句我以有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表现的机会往往就蕴含着赏识,就能生动地表达你的赏识。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3

  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须有一池水,我们不仅要用心的向老教师请教学经验,更要学习理论知识,多多阅读教育名著。在同事的推荐下,我品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此书是本经典的教育专著,书中呈现出一个事实:根本不存在那种天生就学不会的孩子,只要我们有耐心有爱心地教育,每个孩子都将成为有用的人才!

  书中有提到一个被人认为是名副其实的“痴呆生”因为她总是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其实年仅六岁的她原本就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动,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她眼睛里充满了迷惑,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却被认为是“痴呆生”。从此她总是接受着别人对她投来的异样的眼光,接受着自己就是个“痴呆生”的“事实”,自暴自弃。其实,当初只要老师们肯用心的与她沟通,多关心多观察她,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我们班上有个智力较低的学生,她叫,曾经她跟我说过:“老师,别人都说我比较笨,因为我吃饭很慢,走路很慢,做作业也很慢!”听了她的话,猛然内心一震,多么残忍的话,怎么可以对一个幼小的孩子说这样的话了,随后我笑了笑摸了摸她的脑袋说:“你怎么会比别人笨了,老师就觉得你比别人都聪明,但就是懒了些,要是你努力了,肯定进步很快的,不信!那就试试看吧!”她听了,笑了。也因此,她开始学习最基本的计算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决不能把任何同学当做“差生”,更从不把“差生”这个信号输送到他们头脑当中,我想我应该尽我所能去了解,走进他们的内心,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把爱心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

  读了这本书,结合实际教学,让我感悟了很多,懂得了应该多关注“另类学生”,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4

  缘于学校的读书活动,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做有智慧的教师》一书,之所以选择《做有智慧的教师》这本书,是因为我也想学着做个智慧的教师。在我看来,智慧的教师肯定是那些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教学起来又轻轻松松的老师们。而我缺少的正是这些。我想,这本书肯定会对我大有帮助。当我拿到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智慧型教师的真谛。

  书中是这样诠释智慧型教师的:他们把“教师”这一职业看成是自己的生命,并把自己的生命全部灌注到“教师”这一职业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们信奉的职业操守;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欢乐地与学生交往,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最高目标,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他们把自己看成是教育活动的研究者,是有思想、有见解、有独立判断和决策能力的人;在他们看来,教学就是艺术,教学就是创造;他们“贵在自塑、自律,执着地追求一种真正的教育生活”。这样的教师以自己崇高的理想、乐观的态度、丰富的阅历、进取的精神去影响学生、启迪学生、熏染学生、唤醒学生,教育因此便有了灵性和生气。

  书中着重讲了解决教师课堂教学操作中的实际问题。唤起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诠释与实践案例,觉得很有启发。

  其中有一个问题对我印象很深刻,对于其中问题44如何改善学生不倾听,收获颇多。在课堂上,学生常有心不在焉者,或发呆,或做小动作,或窃窃私语等等。有时请学生发言,举手者寥寥无几,只有几个优秀积极分子。教师一再强调仔细听学生发言时,有的学生还是各自干自己的事。更有的来了兴趣,就不听指挥了,讲得沸沸扬扬。结果一节课下来嗓子都喊破了。这些现象,除了教师对课堂纪律的把握不够,另当别论。确实对于课堂上不愿倾听者,更多还是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气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倾听气氛可以将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达到充分的沟通。除了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艺术的魅力是可以调动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与潜力,使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活跃而不紊乱。叶圣陶先生说:“果真要养成他们良好的习惯,最重要的是顺应他们的心情。”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最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肯定容易分散,那么倾听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要顺应儿童的心理,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分天性,善于创设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如《童话城堡》创设情境,你就是一位建筑师,介绍一下你的设计城堡。孩子一下子兴奋起来,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设计的城堡。

  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对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大的帮助。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曾看过这样一则采访:美国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采访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做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这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我们常常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衡量儿童思维,也往往武断地认为儿童的想法幼稚可笑,但儿童的思维中透露出的天真与善良是最宝贵的财富,正因为如此,在具有原创性的儿童美术教育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感受到其率真、纯朴的魅力。所以,作为教师要蹲下身子,倾听儿童的心声,善于启发、引导他们,使儿童美术作品率真、纯朴的风格凸现出来。

  在教学中,只要教师重视学生倾听中出现的问题,善于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同学发言的良好习惯,也更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受用终生。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5

  我过得充实而快乐,因为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好多教育专著为我新学期的工作充电。我读了《我是一名好教师》后,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6

  暑假里,为了充实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颇有感触,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后来,我成为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7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一个益友。近期我认真地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感受颇多。

  其书中的第2条立马吸引了我的眼球,因这正是我所困惑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的确,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间的种种问题、与家长沟通……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我真不知如何才能尽善尽美地做好所有的工作。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书中所说的,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一如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读到这儿,我突然间明白了,为何特级教师们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进退得宜,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设计得环环相扣,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疲于应负。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与用课前的几小时亦或是几天来备课,效果定是大不相同的。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啊!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又怎能教出好学生来呢?

  书,一本好书,的确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为此,今后更要读书,读好书,同时倡导并支持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8

  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我在书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一样,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以前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一样。

  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期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主角,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以前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我的体会:

  一、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就应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就应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必须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一样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决问题。我们就应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四、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很多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忽视;;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能够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决定潜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带给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此刻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期望与理想。

  启发: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完美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

  1、系统思考;

  2、自我增进;

  3、改善心智模式;

  4、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务必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此刻各科教学工作上、表此刻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9

  最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首先,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下来,等于一个吸了烟的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上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学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

  由此,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0

  记得还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们便要每个同学都能养成一个“好读书”的好习惯。她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是的,圣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虽然贵重,但只要我们读好书,就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文化知识。

  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给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我又不可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地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阅读的一些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近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一些教育著作,感受颇多。

  “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以天心点燃烛光,引导人类走向光明”更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

  热爱学生。“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名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 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我们知道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近半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不论什么孩子,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和同学关系不融洽。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面对着不成熟的少年儿童,面对着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他们,我们要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心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上我们能知道更多故事,更多知识。我们要多读好书,用知识来塑造你自己,不断进步!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以后还要读书,读好书,同时倡导并支持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1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为祖国、为民族、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像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感悟和探索。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2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教育脱离生活实际。

  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即教育论述的如此完美,高度如此之高,让人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感叹陶老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在学习新课标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

  一、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要贴切小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合小学生实际发展的,才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

  二、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生活是活的教育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小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

  这些方面,家长更应该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做到言传身教。

  一次我带一部分学生去爬山,我注意观察他们的各自表现,发现孩子对“困难”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景:有的马上请老师求助,有的表现不耐烦,也有的'在失败、尝试中反复继续着……我想这不只是一次活动,从活动中,我们更看到了孩子处理问题的情绪和方法,因此围绕这次活动,我组织了“遇到困难了,怎么办?”的讨论,通过谈话,让学生不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攀爬经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我真正体会到陶老生活即教育的伟大意义!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3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个自诩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须修读的。我自然不能免俗。而我最爱的就是《西游记》。它光怪陆离色彩斑斓它又振奋人心。读完《西游记》最感动于孙悟空我惊叹这个英雄。

  "英雄"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辞海》中说英雄是杰出的人物曹操说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胸《英雄》中则描绘了英姿飒爽舍小我求大我的一群英雄。我认为英雄是那些顽强地掌握自己命运并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的.人。

  孙悟空无疑是英雄的典范,他为了自由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惜与一切进行斗争。他和天兵天将神仙菩萨打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看似很热闹很精彩,我却隐隐感到一层悲剧成分:他即使在神通广大在与命运的搏斗中总显得无助单薄。人是无法与由这时代决定的宿命对抗的。正因为这种对抗的差距悬殊发自内心而拼尽全力的抗争才显得悲壮,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勇士才能凸显出其英雄本色。如今真正与命运进行生死搏杀的人很少,即使有也不都是为了崇高的目的。很少有人会像贝多芬那样为了多留给后人一些精神粮食而去"扼住命运的咽喉",更不会有人像哈姆雷特那样高呼一声:时代整个儿脱节了天生我偏要把他整理好。

  正因为大多数人为了琐屑的目标而努力,所以当今真正的英雄几乎没有没有人能登高一呼或以身作法告诉人类更高层次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英雄的哈姆雷特向人们昭示了人的价值,英雄的浮士德则用他一生的追求告诉了人们生存的价值。人类需要发展需要下一个英雄,然而他在哪儿,他能告诉我们什么呢,真正意义上的英雄总是出现在人类发展的时代交接点,在千年更替的时刻,人类不该对英雄主义精神漠然视之。现今社会太需要这种千金难求的精神了。

  英雄——孙悟空——《西游记》已不仅仅是一部名著更给我们激励和源自内心的力量。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4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我渐渐认识到教育孩子重要性,于是,我读了李镇西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如: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这些既平凡又无微不至的关怀,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感动了我。它折射出了为人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与李老师相比,我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对学生的关心与教育远远不够,缺少了爱心与耐心,特别是对待学困生,我不是耐心的开导,而是多了训斥与指责,总认为学生不下功夫学习,脑子不够灵活,试想一下,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多和他们交流找出学困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那又是怎样的结果呢?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们多的是抱怨,缺少了为他人着想的做法,这是很不应该的。

  我觉得:“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读了他的书后,李老师关心学生的做法令我矛塞顿开。我也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学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我们往往抱怨孩子不理解老师,认为孩子不听话。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后,我要改正自己以前的做法,多和孩子交流,和他们交朋友,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需。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子上,平等待人。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中写道“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在轰轰烈烈推行高效课堂的今天,李老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教育孩子光明大道,把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和谐、宽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时刻让自己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向问题,只要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5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有一条就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再看自己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发誓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远离家乡在遥远的河南,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大家都远离家乡都很不容易,因此,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记得当时,也是冬天,每天晚上,打开水很费劲,因为我的暖水壶是全宿舍仅有的两个之一。于是,许多人,都用我的水,到最后我总是只剩一点点,更多的时候是一点也没有。可是,我每天还是排着长队去打水,但是豪无怨言。

  再后来,我当了一名老师。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就像你自己在小的时候,对父母的爱护,当成了管教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可如果有一天当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就会常常记挂起,你的父母,看着你的孩子,忽然间就像回到了你自己的小时候,想起了在你母亲的怀里,或是父亲拉着你的小手的样子。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让我们都拥有一颗爱心吧!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11-14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02-11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5篇03-24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5篇)03-29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8篇04-06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1-12

2021教师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08-20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合集15篇04-06

读名著心得体会03-09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