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历史说课稿

历史说课稿

时间:2022-08-12 15:10: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历史说课稿模板(通用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说课稿模板(通用10篇)

  历史说课稿 篇1

  一、概述:

  历史课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小学阶段没有系统学习过。导言课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今后历史课学习指明方向和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 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资料,结合自己体验,讨论学习历史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导言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了解历史的包罗万象,增强探究历史的欲望。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历史,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学生只有感到学习历史对自己的人生是有用的,才会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鉴于七年级学生的人生阅历和体验不足,学生能和教师提供的历史素材产生共鸣是比较困难的;)

  四、说教法: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元素或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问题引领,逐渐深入

  2点拨法——促进联想,拓展思路

  3讲授法——总结提升,减少盲目

  五、说学法:

  1讨论法——观点碰撞,借鉴提高

  2合作法——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内讨论,组内成员可以相互启发;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使学生在倾听和争辩中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了历史语言的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分为三个板块:

  1、什么是历史?

  2、学习历史有什么意义?

  3、怎样学历史?

  导入:

  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并将姓名写在黑板上。提问:“哪位同学知道这个“隋”字念什么?”,“它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有什么关系吗?”“你的姓氏和中国历史有关系吗?”“如果有姓秦和姓唐的同学可以试着说一说。”

  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是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造轻松的气氛。第二是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边就有历史。

  (一)什么是历史

  对于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我设计了4个活动:

  ①第一个活动:小组大竞赛,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知道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事件,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知道的历史事件多。

  使用“舜耕路、舜耕山庄”的图片,因为:第一离我们的生活很近。第二了解舜这位历史名人的历史。

  后面的4组图片,秦朝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学生不可不知道。

  ②第二个活动:我来讲故事,让学生讲一讲所知道的名人的故事或者名言警句。

  使用的图片,有文人,使者,有民族英雄,有伟大领袖。选取这些历史名人的原因:

  一是我翻看了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本,学生在小学的学习过。二是这些名人身上都有伟大的'成就,高尚的品质,是学生崇拜,学习的榜样。

  ③第三个活动:考古大发现,让学生做一做考古学家,猜一猜这些都是什么物品?有什么用途?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使用的是这4张图片,这4张图片能够反映我国青铜业、丝织业和陶瓷业的最高水平。学生可能不全认识,通过猜测、讨论,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其中,三国时期的青瓷方格盒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它和我们今天的快餐盒很相似。

  ④第四个活动:一起去游览,通过做导游,编写导游词,来了解古代辉煌的建筑、艺术成就。使用的这些遗址遗迹,第一学生通过电视、书本等方式很熟悉,或者亲身游览过。第二这些遗址能代表古代建筑、雕塑的高水平,

  通过这4个活动,能生动形象的感知历史上的人、事、物。从而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历史就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连续的记录。或者说是连续的记录了人类的活动。它有两个特点,时间上讲的是过去的一切,内容上丰富,包罗万象。

  (二)学习历史有什么意义

  对于学习历史的意义这个问题,我用了一组视频,两组图片。

  一组视频:是准备了卧薪尝胆、破釜沉舟、闻鸡起舞三个历史故事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这些历史故事你学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大可分为两类:一是知道了成语故事的由来,二是从中学到了一定的道理。这也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价值:增长知识、启迪思想

  两组图片中其中一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图片,设计了一个小组内的活动:考考你,知道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吗?它们各有什么用途?组内同学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因为四大发明是学生熟知的古代科技,而且也是最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水平的发明,所以通过齐声朗读培根对四大发明的评价,激发学生的骄傲自豪情感,培养爱国精神。

  另外一组图片是反映近代侵华战争的图片,通过活动:讲述我所知道的这段历史,让学生讲一讲他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认识。使用这几幅图片的目的是给学生视觉的震撼。通过触目惊心的图片和数字,能够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更能让学生感悟到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责任,保卫祖国,振兴中华。

  (三)怎样才能学好历史课

  这个部分,主要是给学生提了一些学习上的要求,关于学习历史的方法,我认为可以在以后的课堂上一点点的渗透,所以没有介绍。

  (四)课后延伸

  试着书写自己自出生以来的历史并加以点评、说明。在黑板报上展示出来,让同学们互相了解一下大家的历史。

  提示:按时间顺序,记录下你人生中发生的大事或者对你影响大的事情,并加以说明。

  历史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本课和前几课联系紧密。中国在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国门被强迫打开,中国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课主要从“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这三个题目介绍清末民初社会的变迁,突出了社会生活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的特点。内容丰富多彩,都属于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论性不强,意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还是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这个年龄的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然相对较弱,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参与意识很强,但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对生活习俗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而不会对其内涵和历史意义进行深度思考。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 知道照相术,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出现的原因。

  3. 了解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确定社会发展变化。以此来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加工整理所收集的资料,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汇报会,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各小组探究的结果。

  2、 教师在学生汇报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透过表象看本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四.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学目标理解及学生实际的了解,我将本课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知道照相,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理解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这时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基于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与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要求,确定此教学方法。)

  六、教具选择:

  多媒体

  七、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三组:科技组、礼仪组、服饰组。

  2、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自学提纲。

  3、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

  4、推荐资料:《老照片》丛书、电影《西洋镜》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检测学习效果。

  (三)成果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2、教师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并总结深化。

  (四)、归纳拓展:

  学生讨论: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教师纠正或补充、深化,提升学生的认识。

  九、练习:中考链接。

  强化训练中考考点。

  十、小结和板书设计相结合。

  培养学生归纳知识、梳理知识的能力。

  十一、反思:

  优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交流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不足:时间安排前松后紧。

  历史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和课标

  本课从商人的经营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贵族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农民角色的转变,描述了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手工工场的兴起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所以本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与本课对应的课标是:

  4-3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手工工场的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对工商业的兴起改变农业社会的面貌已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还缺乏对历史事件全面的分析能力和横向的比较能力。因而本课教学应温故知新、复习导入;同时创设思辨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模拟历史情境,提高学生全面分析和比较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和理解不断深入。

  八年级学生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因而本课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情绪状态和思绪状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初中学生虽已经历过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的能力及小组思想概括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而教学应注意将合作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的方式培养其小组思想概括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说学习目标

  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教学的实际以及学情设计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伊丽莎白女王的重商政策,理解其重商政策对商人地位的影响;

  2、了解贵族没落的情况;

  3、理解新的社会阶层的诞生:早期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入小说《威尼斯商人》、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图5-5以及“富格尔写给国王的信”、寻找伊丽莎白一世的措施等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理解商人地位的提高。

  2、通过温故知新、问题思考、材料分析、歌谣感悟,知识小结,课外拓展、课堂小结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产力的提高对人类生活变化、社会地位改变的过程;领悟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四、说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商人地位发生改变。理由是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发展,商人地位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最终导致了贵族和农民阶层的.变化。

  难点是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理由是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五、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选择

  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过程即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我认为,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究、能否主动的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情境体验法、角色体验法和对比教学法等,采用前两种教法的理由是激发学生兴趣与思维,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设计有效问题,使教学有的放矢,顺利达成课标要求。采用对比教学法则主要为了强化知识之间的对比,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

  2、学法指导

  合作讨论法:小组成员在一定的合作任务的指引下,通过发表和交流个人观点,达到经验共享,提升问题解决的水平。教师提供四个任务情境,小组可任选其中一个,突现小组讨论话题选择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要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六、说教学环节

  1、教学思路:本课教学落实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理念,重组教材内容,运用模拟历史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富商的“牛气冲天”,理解西欧各国君主“力排众议,牛力推行重商政策的原因,体会贵族”无力回天、走向衰落,只好吹破牛皮”的尴尬,感受农民做牛做马的无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社会各阶层发生的深刻变化。

  2、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出示问题:西欧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指出:手工工场的出现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出现新产品。还促使整个社会的阶层、阶级结构等发生了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在师生讨论中引出课题。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愿望。

  新课教学

  【谈一谈】

  【写一写】

  【比一比】

  【填一填】

  【演一演】

  【悟一悟】

  多媒体导入莎士比亚著名小说《威尼斯商人》;让学生谈谈书中对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舆论及小说、剧本对商人怎样的态度?

  多媒体提供任务情景后问:国王欠富格尔巨额钱款没有及时归,请你扮演16世纪欧洲的富商富格尔,要写了一封信给国王讨还欠款。写好后要求思考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把信读出来?然后回答为什么能用这种语气?

  出示材料:英国、法国和中国对工商业所采取的不同政策的材料

  要求学生回答:

  1、不同的商业政策对商人的地位有什么影响?

  2、商人地位的变化,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商业政策会导致怎样不同的影响?

  多媒体出示:

  商人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经营方式的变化

  政治地位的变化

  经济地位的变化

  学生阅读情景材料并回答。

  学生思考后写信,讨论交流回答。

  学生思考并自由回答,相互补充。

  学生阅读课本后进行归纳,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观看表演并体会贵族地位的变化。

  学生阅读感悟农民地位的变化,自由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学原则,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获得知识和共同进步,而不是死记硬背教师提供的结论,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于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要及时予以表扬,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出示阅读卡内容——没落的贵族。

  要求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女房东和贵族太太。

  出示一则歌谣。

  从这个民谣中,你能感受到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归纳小结

  板书三变的内容。问:

  手工工场出现以后,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小结。

  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吗?

  学生自由发言。

  采用提问“今天我学到了什么”进行小结。

  这样做,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

  出示课堂练习内容并布置作业。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所有者

  劳动者

  生产方式

  学生练习活动。

  通过练习,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解题方法,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从而进行查缺补漏。

  七、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重视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1、商人地位的改变

  2、贵族地位的变化

  3、农民地位的变化生产力变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作坊主——富商——(资产阶级)

  4、社会结构的变化

  生产关系变化失地农民—雇佣工人—(工人阶级)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积极创设学习情境,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评价能力及正确的历史观为目的,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在情境中升华,在交流中感悟,培养多种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说课安排,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谢谢!

  历史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新课标的要求

  课标要求:以二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

  2、理解: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制度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历史,总结历史、运用历史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关键:正确理解战后资本主义政策调整。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问题式探究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法指导

  观察、概括、总结是学法指导的重点。让学生观察、思考后,总结、概括知识,增强对历史学科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温故而“入新”。(回顾第3单元第16课的主要内容)

  师:导入新课我采用的是:利用学生对历史图片的感性认识,先展示一组1929-33年经济大危机对各国的打击图片,在罗斯福上台,推行新政后,使美国度过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即凯恩斯主义又称“看不见的手”。再展示一组二战后各国受到战争重创的情景的图片。思考,在二战结束之后,各国会不会再次陷入到国家的大危机中,而为避免这种现象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将进行怎样调整?其结果会怎么样?以此导入新课(此处主要目的在于,在视觉感应上引导学生进入教材)

  板书: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二)教授新课:过程:

  一、措施(板书)

  此过程我主要是设置探究式问题,掌握教材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探究一:“看不见的手”还起作用吗?

  (展示一组美国在二战和战后经济发展的材料以及布什和克里竟选的图片)

  说明:“看不见的手”仍在起作用!

  因此,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这种“看不见的手”即国家干预经济(此问题设计在于引入教材以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板书)

  对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我设置了两个简单探究性问题:

  探究二:国有化与今天我国的公有制是否一致?

  探究三:经济计划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这两个问题主要是结合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使学生掌握国有化经济、制定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调节的作用,同时利用本次探究,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对比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具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

  师:在处理完国家干预经济措施的方式后,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

  探究四:国家干预经济的影响?

  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那就是“总统论坛”,这个环节主要是以展示学生自我能力为主。

  首先我给出试题背景:为什么在30年代罗斯福会加强国家干预,在80年代里根会收缩对经济干预,90年代克林顿又有所加强?下面让总统来谈谈其中缘由。选出三位学生分别代表罗斯福、里根、克林顿(课前作业的形式),

  第二步,学生可充分利用这一单元的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我在学生演讲后进行补充,总结。

  此处环节的设置,不仅起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在课堂、用在课堂”

  (二)企业经营(板书)

  这是政策调整的第二个措施,此处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利用现实现象解决历史现象

  1、“人民资本主义”

  展示图片--当今股票市场、股票业务的繁荣景象

  引导学生: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以及在中国,股市发展是非常红火的,不同人对股票的掌握,如果拿到战后,就是“人民资本主义”

  2、“经营者革命”

  我采取的方式是以了解白领阶层地位和职责是什么,来了解战后企业经营中的这次革命

  此处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由现实走入历史,再从历史走向现实,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使历史更贴近现实。

  (三)福利国家政策发展(板书)

  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第三个措施,我依旧采取设置探究问题的方式,

  探究五:你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做过什么样的事情?你认为这是教材所说的福利制度吗?(学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最后,结合教材共同处理(概念、种类、特点、实质、影响)

  此处环节的设置,主要目的为: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福利制度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在于教会学生要为他人多做事情,多做好事情。以此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

  二、结果(板书)

  最后一个内容为总结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后,经济发展的情况,通过总结教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小结:

  我采取的方法是:解一道材料题,将本节课的知识重新回顾(这种方法既可以对本节课做以简单小结,又可以培养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巩固练习:

  我只设计了三道选择题,因为上面小结中的材料题,已起到课堂知识巩固的作用。

  课后探究作业:

  社会调查:

  ①内容:现代企业经理人员的综合状况。

  ②方式:每10-15人为一组,每人调查至少一名经理,了解他们的工作行业、工作时间、收入、工作经历、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情况。

  ③小组讨论后写出综合调查报告。

  课后作业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同时是再一次用现实现象理解历史问题。

  历史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成就。

  2.能力培养

  (1)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的编写体例的比较,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词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3.思想教育

  (1)通过宋元文学艺术成就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了解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执着与严谨,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发愤努力的热情。

  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宋元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史学方面介绍了司马光及其著作《资治通鉴》。文学分两个方面作了介绍,一是宋词的形成和成就,二是元曲的形成和成就。史学和文学是本课的重点,突出反映了宋元文化面貌。本节课的难点则是元曲和风俗画产生的原因,这是当时城市经济发展在文化上的一种反映。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板书和放映资料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主要有哪些突出成就?

  (二)导入新课: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是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二)——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

  (三)学习新课

  1.史学: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提问:中国古代有很多史学著作,你知道哪些?(要求学生思考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出《资治通鉴》,多媒体显示此书)《资治通鉴》是一本史学巨著,价值很高,是谁写了这本书呢?(要求学生回答,引出作者司马光。显示司马光头像)

  (1)作者:司马光

  司马光是个什么人?你以前知道他吗?(要求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联系小学课本中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活跃一下气氛)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长大后的司马光干什么呢?司马光长大后成为北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著名的政治家。在政治上,司马光是保守的,反对变革,但在史学方面,他却是成就显著。他在史学方面的最重要成就就是主持编写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这本书的编写,耗费了司马光大量的心血,前后用了19年,他和助手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仅一部分草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而且每一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一丝不苟。那么,《资治通鉴》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要求学生看书回答)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什么叫编年体?什么叫通史?(要求学生思考,尝试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编年体就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历史的一种体例,也就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来写。通史就是从所能确知的最早时期到作者所在时代前的历史。《资治通鉴》就是按时间顺序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1300年的历史,共294卷。我们了解了《资治通鉴》的体例,那么,在这之前有没有过编年体的史书?(教师帮助学生回忆《春秋》这本著作)《春秋》也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但它不是通史,它只写了鲁国的历史,所以它只是一部国别史。

  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中国古代还有一位姓司马的史学家,他是谁?他的著作是什么?(教师帮助学生回忆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写了《史记》。他是按什么体例写《史记》的呢?也是编年体吗?(要求学生回答)《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纪传体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例呢?它与编年体有哪些不同?我们来分析比较一下。(多媒体显示表格,各项内容逐次出现,师生在讨论分析过程中填充表格)

  体例特点优点缺点代表作品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容易明白事件先后顺序和前后联系对人物生平、事件原委难以详尽、完善《资治通鉴》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便于记载人物活动无法照顾时间顺序和事件联系《史记》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便于完整地记载历史事件事件间缺乏联系,难以描绘社会整体发展线索《通鉴纪事本末》

  我们对纪传体和编年体作了比较。一个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一个以时间为中心记述历史,有没有以事件为中心来记述历史的体列呢?(学生思考后,教师点明为纪事本末体,讲解过程中补充上表)《资治通鉴》作为一本史学巨著,它到底具有哪些史学价值呢?(要求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后,教师简单总结)

  首先,《资治通鉴》创立了编年体通史的体例,以时间顺序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其次,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很多史书中都有篡改历史的现象,但司马光主张“直书”,就是真实地记录历史。所以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信史”。第三,《资治通鉴》给后人以大量的统治经验和教训。司马光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后人,特别是统治者能从以前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资当政。因此,当写完此书后,他就呈给当时的皇帝宋神宗看,宋神宗认为这本书确实有借鉴的价值。因此赐名《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意为通过对往事的借鉴,可以利于当今统治。此后的统治者以及一些文人志士都非常重视此书。第四,《资治通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司马光在撰写此书过程中,不仅显示出他卓越的史学才能,而且显示了他超人的文学才华。如书中一些战争的描写,生动具体,栩栩如生,而且条理清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文学:意境悠远的宋词

  (要求学生读课本所附苏轼的词,认知词的形式。教师提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什么文学体裁?要求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诗与词的不同在形式上表现为诗的句式很整齐,或五言,或七言,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比较自由多变。宋朝是词最为繁荣的时期。

  宋词

  ①词的形成。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来,音乐发展较快,而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音乐是灵活多变的。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朝出现,五代得到发展,宋朝达到高峰,取得辉煌成就。

  ②成就。宋朝涌现大量的词人,仅《全宋词》著录的就有1300多人,词91900多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利用多媒体列表讲述三人成就及其特点)

  A.(多媒体显示苏轼头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苏轼是四川人,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皆具极高的文学才华。苏轼对词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在他之前的词大多拘泥于个人情感,格调不高。苏轼拓展了词的内容,既有关于个人情感、山水风景的,也有咏史、说理的,不拘一格。下面我们来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一下他的风格特点。(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体会其风格。教师创造意境,给予指导)读这首词,犹如站在一个高高的山崖上,脚下是滚滚的江水,巨浪轰响地拍打着山崖,你昂首挺立,极目远眺,气定神闲地望着远处的山、远处的水和那无尽的天……你的心情会是怎样?(要求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景象雄浑壮观,心情豪迈奔放,这就是苏词的风格特点。

  B.与苏轼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是另一番天地。(显示李清照头像及其代表作《如梦令》全文)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杰出的女词人,生活于两宋之交,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由于生活于动荡的两宋之交,生活不稳定,她的词风在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清新、快乐,后期忧郁、多愁。我们来欣赏她的代表作《如梦令》。(要求学生低声吟读,体会其意境)这首词的含义是:昨天晚上雨小而风急,早晨醒来,余醉中寻问侍女,一夜的风吹雨打,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回答海棠依旧,词人不满地驳道,应该是绿叶多而红花少。(让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与苏轼那种气势磅礴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给我们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清新与自然,而且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风格委婉,所以她被称为婉约派词人。

  C.南宋虽然偏安江南,在词方面也颇有成就,其代表人物为辛弃疾。(显示辛弃疾头像及其代表作《破阵子》)辛弃疾为南宋杰出词人,山东济南人,生于南宋时期,一生关心抗金事业。曾参加过抗金义军,多次上书要求恢复中原,但未被采纳。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词。(要求学生朗读《破阵子》之后,教师解释其含义)这首词的含义是:醉酒时也不忘拨亮灯光来看心爱的宝剑,睡梦中也似乎听到雄壮的军号声,看见士兵正在吃肉,乐队正在演奏战歌,军队正在被检阅,骑着飞快的马,拉开强劲的弓,英勇作战,奋勇杀敌,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赢得爱国的美名。只可惜我已是年老无力了。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渴望驰骋沙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却已不再有这个机会与能力。表现了有志报国而不得伸的悲愤,但仍可看出他那慷慨激昂,气势雄壮的豪迈风格。这与苏轼有相似之处。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词在宋朝的繁荣昌盛。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一般给予这样的总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突出成就,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元曲。

  3.戏剧:“感天动地”的元曲

  ①元曲的形成。元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要求学生看书了解)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元杂剧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歌唱、道白和舞蹈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属于一种戏曲艺术。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道白,散曲在句式的长短表达上更为自由,更接近口语。元曲是一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不仅在内容上能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其表演方式也通俗易懂。为什么元朝会出现这种接近人民的艺术形式呢?(设问引起学生思考,教师讲解)这是元朝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宋金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在一些大城市中,工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对文化生活提出需要,所以产生了这种来源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

  ②成就。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代表。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本,当时知名的剧作家有79人,杂剧有136种,其中关汉卿的作品最为出色。

  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著名剧作家,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生活,熟悉民间语言,而且懂得舞台艺术,一生中创作大量剧本,保留至今的有15个,大多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同情人民疾苦,抨击压迫者的残酷。他最出色的作品是《窦娥冤》。谁知道《窦娥冤》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要求学生尝试介绍,教师补充)《窦娥冤》写了一个名叫窦娥的女子被冤枉的故事。窦娥3岁丧母,7岁被卖给蔡婆婆作童养媳,10年后又死了丈夫,生活悲苦。一天蔡婆婆外出讨债,遇见坏人,被地痞张驴儿和他的父亲相救。后来这两人以此为借口住进蔡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非要娶她为妻,窦娥不肯。后来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不巧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诬陷窦娥并逼她顺从,窦娥不屈。张驴儿告到官府,官府见钱眼开,窦娥受了重刑,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于受刑,屈打成招,在被押赴刑场的,窦娥对这个不公的世界大加控诉,并诅咒,如果她是冤枉的,她死后将出现三件奇事:鲜血飞链,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死后,果然应验。在戏剧最后,窦娥的冤魂出场,让她的父亲为她报了仇。这个故事不可能是真实的,但它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爱憎,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申冤复仇的愿望。

  元朝时期,著名的剧作家还有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等,另有一些著作《汉宫秋》、《西厢记》等。

  宋元文学成就斐然,在绘画和书法方面也很出色。

  4.艺术(选修)

  (1)绘画。我国绘画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晋的顾恺之到唐代的吴道子,风格各异,各有所长,到宋元时,绘画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绘画,题材更为广泛,风格更为多样,技巧更为成熟,基本上分为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其中风俗画是一种新的形式。相对于山水画和花鸟画的高雅与深奥,风俗画直接表现大众生活,更为通俗易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画呢?(提示学生参考元曲产生的原因思考)风俗画出现的原因也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它的出现也构成了两宋绘画的一个重要特色。《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重要代表作。(显示画面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讲解)此画高24.8厘米,长528厘米,画面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展现了北宋晚期东京城郊的景色。宽阔的平原,嫩绿的树木,错落有致的农舍,一派清新自然的城郊风貌。第二部分描绘了汴河上的“虹桥”的景象,横跨汴河的大桥,急流中的运船,匆忙赶路的轿子和马等,表现了交通运输的紧张与繁忙。第三部分描绘了城市街景。林立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群,特色鲜明的人物,栩栩如生,反映了东京市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和城市面貌。整幅画内容丰富,但安排得错落有致,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犹如带你从城郊通过虹桥逛了一趟东京城,这幅画不仅艺术价值很高,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北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具有史料价值。我们课本上还有一幅《村童闹学图》的风俗画,描绘了村重课间嬉闹的场面,生动活泼,形象逼真,非常贴近生活。

  宋元时期出现很多著名的画家,你能列举出几个?(要求学生回答)他们有荆浩、黄筌、徐熙、宋徽宗、顾宏中、赵孟頫等。宋徽宗在政治上软弱无能,为亡国之君,但在书画方面却很出色,是一流的书画家,画花鸟画相当出色。元朝的赵孟頫,在山水、人物、花鸟等方面,无不精细传神,他的作品被誉为“神品”。

  (2)书法。书法在宋元时期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涌现出很多的书法家,你知道哪些?(要求学生回答)其中宋朝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元朝的赵孟頫也是著名书法家。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史学方面,司马光写了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文学方面,“词”和“戏曲”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并产生了许多精彩的作品;绘画与书法也是异彩纷呈,出现许多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共同描绘了宋元的历史画卷。面对这些成就,我们不禁为先人所折服,也不禁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而自豪,但更重要的是,面对祖国优秀而悠久的文化与传统,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奋发努力,振兴祖国。

  (五)练习题

  1.选择题

  《资治通鉴》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国别史

  2.连线题

  苏轼《破阵子》 清新委婉

  辛弃疾《如梦令》 豪迈奔放

  李清照《念奴娇》 豪放悲壮

  历史说课稿 篇6

  一、教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XX第三课时

  主要内容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以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更应如何应对。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既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又将成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础,她是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能阻挡。因此,本课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主题起到了总结的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又可以使他们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含义、主要原因及具体表现影响,经济全球化中国应对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前自主预习题、课中探究题、最后的课堂总结等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体念参与整课学习的快乐,使课堂达到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使学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意识,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海马汽车、奔驰轿车、家乐福、耐克、海尔集团、波音飞机……教师提问: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什么趋势?学生回答:经济全球化趋势教师设问,导入新课: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是如何到来的?它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新课学习:通过设置6多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学习课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学生既体验合作学习,有解决本课难点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通过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感受经济全球化趋势,从而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教师总结: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就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通过阅读教材、获取有效信息,让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教师提问:我们当前的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一个子目“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

  (1)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客观环境;

  (2)各国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PPT补充资料的得出。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通过收集和整理出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增强论从史出的能力,突出重点。)教师出示三则材料,理解内容。

  (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出示材料: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越富,穷国越穷。——卡斯特罗

  课堂小结:当今全球化大潮汹涌澎湃,在国际利益的博弈中是自强还是退却,国人已经找到了一个振聋发聩的答案:那就是在风浪中与全球共同搏击,建立和谐世界,谋求共同发展!

  历史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内容: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本课地位

  本课介绍了汉武帝的“大一统”,这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又一次“大一统”,对以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治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尤其是思想上,汉武帝“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治国,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对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故本课内容对我国影响深远。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初刘邦的分封,七国之乱、推恩令、独尊儒术,西汉对匈奴的战争。

  ②能力目标

  a.通过学生概括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b.通过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怎样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a.汉武帝“大一统”,使西汉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的责任感,激励学生学习汉武帝的开拓创新精神。

  b.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合理的,值得弘扬。

  c.讲述霍去病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来历。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难点是:董仲舒阐述的儒家思想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面的限制,理解、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不太强,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有限,为此,我用了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

  1、通过影视、图片等手段,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跨越时空,走进汉武帝时代。

  2、通过探究,表演短剧、讲故事等方式,使学生开发智力,联系实际。

  四、教学过程

  A、教学设计:

  ①、播放影视,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视局《汉武大帝》片头,电视剧主要刻画雄才大略的皇帝—汉武帝的一生。汉武帝,毛泽东称他为英雄,他有哪些雄才大略呢?这样,吸引学生注意,诱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②、探究问题,提高能力

  讲述本课时,我对每个知识点都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设计了两个探究题,即:推恩令有何高明之处?怎样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自信力、创造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培养情感、提高能力。

  ③、展示图片,激发兴趣

  利用初一学生喜欢图片的特点,将主要人物、史实制成直观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汉武帝画像,七国之乱图,董仲舒图、古代太学图、卫青、霍去病画像,漠北之战图,昭君出塞图等图片),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④、表演短剧,增强效果

  在教学中,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史实设计为短剧,由学生表演,分别担任汉武帝及道家、儒家、法家代表,劝说汉武帝用自己的思想治国。最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⑤、知识竞赛,评价人物

  选两个学生进行知识竞赛,讲述课本以外的汉武帝的故事,看谁讲得多,学生更多地了解汉武帝,以便评价汉武帝。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用辩证的观点。

  历史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整体感知

  本课引言指出了这节课知识内容的关键: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并引用黄宗羲的“明之无善治”对废丞相进行评价同时提出本课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明清两朝在政治制度上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两个概念:内阁,军机处。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及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2、能力目标:理解内阁制和宰相制的区别;探究中西君主制度演变的区别。

  3、情感目标: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同学们从两方面了解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是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和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说教学、教法

  主要以讲解法、问题教学法和启发教导式

  三、说学生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的旧知识,在归纳、总结明朝建立前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开始本课学习。然后利用导言,黄宗羲对明太祖废宰相的评价导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黄宗羲认为从明朝开始就无善治了?”。

  (二)讲授新课

  根据引言中所提出的问题来具体看这三大部分内容解决问题,宰相制度的废除,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宰相制度被废除的简要过程,认识到宰相制度被废除是中国中央制度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的直接结果是皇帝独裁政事,君主专制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组织学生对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作用进行讨论。

  内阁的创立需要学生掌握创立内阁的原因,制度的形成,发展,性质,旨在让学生了解内阁制度的同时,认识到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利,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学习内阁的形成区分宰相制和内阁制。学习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时,将雍正帝设军机处的过程简单介绍,突出其职能,让学生了解清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情况,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是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难点,可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的影响,引导学生辨证地观察其作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历史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五单元《亚非音乐神韵——大自然和谐和平》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亚洲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四岁的红鬃马》、《星星索》、《欢迎》。

  ①《四岁的鬃马》表现了蒙古人对自己亲密伴侣—马的热爱。

  ②《星星索》是印度尼西亚克隆宗歌曲,表达了对心爱姑娘的深切思念。

  ③《欢迎》是印度拉贾斯坦的一首著名民间乐曲。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

  2.教学目标:

  ①欣赏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亚洲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

  ②分两个声部学唱《星星索》,认识蒙古的呼麦、印度的萨朗吉和印度尼西亚的克隆宗歌曲的音乐特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3.教学重点、难点:

  ①分两个声部演唱《星星索》片段

  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亚洲是人类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亚洲灿烂的音乐文化是人类音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其他大陆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亚洲可分为五个音乐文化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我将在屏幕上出示亚洲区域图,由学生上来指出五个音乐文化区的位置。之后我将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亚洲各地区的`音乐文化与地理、经济、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亚洲传统音乐风格的理解。

  下面欣赏蒙古民歌《四岁的红鬃马》,然后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这首歌曲表现了蒙古人的一种什么情感(对马的热爱)。乐曲开头属于蒙古民歌中的长调还是短调(长调)歌曲中的人声有什么特点。下面来介绍“麦呼”。

  麦呼是一种由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唱艺术,是蒙古国人民和我国蒙古族人民中特有的一种民间唱法,也称喉音唱法。

  接下来欣赏《星星索》,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首印度尼西亚克隆宗歌曲曲调和歌声分别有什么特点(曲调缓慢悠扬,有摇晃感,柔和松弛;歌声委婉抒情,略带哀伤色彩)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表达了对心爱姑娘的深切思念之情)之后,将分两个声部演唱《星星索》片段:由学生演唱“啊,星星索”的伴唱,我唱主旋律,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克隆宗歌曲前紧后松节奏特点的认识。

  接下来请同学们聆听三个音乐片段,判断它们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第一段小提琴:优美含蓄;第二段二胡:柔美深沉第三段:?简介萨朗吉。萨朗吉是一种印度民间乐器,被称为“印度的小提琴”,音色柔美、抒情、善于模仿人声。下面就让我们欣赏由萨朗吉主奏的民间乐曲《欢迎》。

  四、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⑦你还知道哪些与我国相邻的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请课后搜集欣赏。

  五、总结

  通过欣赏《四岁的红鬃马》、《星星索》、《欢迎》,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谢谢评委,说课完毕

  历史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是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本课在教学中,分为两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其中的第一课时《文艺复兴》部分。它上承第三单元的中古欧洲社会,下起资产阶级革命,是教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文艺复兴伴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让人们从旧思想中解脱出来,逐渐形成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性质、代表人物及作品。培养学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学习过程以探究学习为主,由教师提出预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结合演示文稿,利用视觉的直观性,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说教材重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代表人物及作品。

  文艺复兴的性质是关键,只有认识了此问题,才能对文艺复兴作出恰当的历史定位和正确地理解文艺复兴运动。

  难点: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人文主义的概念。

  人文主义是贯穿文艺复兴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艺复兴各个领域和各项成就的基本依据,也是文艺复兴反封建性的基本体现,只有了解了人文主义才能深刻的`分析出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

  二、说学情

  初中学生,尤其是我校学生因日常生活极少接触世界历史知识,因此相关知识的课外储备不足。他们已经在上一单元的学习中对中古欧洲社会和基督教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教学中要用通俗易懂、简单到位的语言和大量的图片进行教学,便于他们的分析理解,降低学习难度。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将和我一起学习第14课的第一部分《文艺复兴》,我们首先从字面上来进行理解。“文”是指什么?“艺”是指什么?“复兴”两字又说明什么?(设计意图:首先使学生对文艺复兴运动有一整体的印象。)

  教师解答:文是指文学、艺是指艺术、复兴说明以前曾经兴盛过,这是再一次的兴盛。确实是这样,文艺复兴时期大约历时三百年。在这一时期,欧洲的文学艺术发展到第二个高峰,从此欧洲逐渐崛起,并在19世纪称霸全球。直到今天欧洲仍然有着众多的最发达知名国家。也正是因为如此,欧洲人才如此的对文艺复兴念念不忘,引以为豪。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单元提示中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感受这一时期作品的特点(设计意图:为学生分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打基础,使他们非常感兴趣而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新课

  你对蒙娜丽莎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设计意图:使学生主动思考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特点,并引导他们说出人文主义的内涵。突破难点)

  如学生回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表情好,更亲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更象是真实中的人物,更生动等等。教师总结出,对人的关心和热爱就是人文主义,展示人文主义的介绍。并启示说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出新的面貌,那是为什么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的原因,突破难点)

【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说课稿03-04

初一历史说课稿12-28

历史说课稿汇总6篇04-22

【热门】历史说课稿三篇05-25

历史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06-15

高中历史说课稿合集10篇03-31

【精华】初中历史说课稿四篇04-30

关于历史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06-04

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04-08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