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1-15 13:07:4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示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同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同学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同学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协助同学积累语言。

  3 培养同学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同学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溢激情的朗读,引发同学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同学独立、充沛、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

  (1)搜集处置信息并掌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

  (2)受到情感熏陶;

  (3)获得思想启迪;

  (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同学找出自身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同学把自身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同学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同学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同学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同学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发明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同学更广阔的空间,同学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资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 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掌握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同学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同学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同学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同学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同学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同学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宁、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同学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同学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同学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学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同学去研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时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假如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同学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小朋友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身的语言,也让同学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同学的实际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同学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和一些故事。课堂上同学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局部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置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同学铭记于心。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记叙了护士长叶欣面对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不知疲倦地从死神手里把患者一个一个地夺回来,自己却染上非典型肺炎而不幸牺牲的动人事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立足于学生的预习,鼓励学生交流读书感受。学生可就某句话、某个词谈自己的感受,也可就全文谈感受,可谈文章在写法上的特色,也可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不懂的问题。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品析词句,学习文章的表达特色。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说说文章的大意。

  二、师生交流读书感受,体会“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重点词句品析:

  1、随着医院“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

  (1)理解“身先士卒”、“拒绝”的意思,体会叶欣以工作为重,高度的责任心。

  (2)指导朗读。

  2、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

  (1)引导学生抓住“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注射”、“监测”等词句,感受当时的紧张气氛,表现了叶欣护理技术的娴熟。

  (2)指导朗读,要求语气连贯,读出节奏,体会叶欣精湛的业务技术。

  3、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

  (1)抓住“拖”字,体会叶欣当时的极度疲惫,但为了病人却又坚持下来的情形。

  4、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1)抓住“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永不疲倦的机器”等词语理解叶欣工作的辛劳。

  “高风险”侧重于治疗非典工作的危险性。

  “高强度”侧重于治疗非典工作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

  “高效率”侧重于治疗非典工作完成的工作量大,效果好。

  (2)指导朗读。

  5、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1)理解“斩钉截铁”,体会叶欣当时为了病人和同事的生命安全,面对危险和死亡时勇敢和坚毅的大无畏精神。

  (2)指导朗读。

  6、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心甘情愿!

  (1)理解“声色俱厉”、“心甘情愿”体会叶欣对同事真切的关爱以及献身精神。

  (2)指导朗读。

  7、病魔终于没有放过他。

  体会叶欣对事业的无限忠诚。

  三、教师进行课文总结。

  四、作业。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课文语言简洁、风趣,清楚明了地向我们介绍了古代人类记事和通信的方法。在介绍记事通信方法的时候作者穿插了一些事例,使文章读来更有趣味性。编者选编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并能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认识4个生字,写会 7个生字。积累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简单的书、信的发展历史。

  3、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聪明才 智,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了解与热爱。

  教学的重点:

  了解简单的书信发展历史,难点是学习一些简单的说明方法。

  说教法学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借助多媒体手段和情景的巧妙设置来激活课堂的教学气氛。比如:采用情境教学、快速默读、合作探究、对比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

  说教学程序: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把本谭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便问学生:瞧!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待学生回答是“一本书”和“一封信”时,我及时把“书”和“信”两字板书在黑板上。继而又问题:“书和信”里都写满什么?当学生回答“文字”时,我又在“书”和“信”字前补充板书“文字”。然后引导学生说:人类在没有创造文字之前,人们是如何来记事的?又是如何来通信的?这就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不用文字和书和信”。这里,我将用红笔在黑板上着重补充“不用”二字,使课题完整。最后让学生齐读课题两遍,对课题进行质疑。有的学生马上就会心生疑问:“什么书不用文字呢?没有文字的信该如何阅读呢?……” 如此设计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和探索。

  二、自读课文,读中解惑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矣。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在小组内解决质疑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读书体会,同时自学并掌握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我再作些材料补充,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此环节的教学重在帮助学生初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这个环节我继续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说说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当学生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后,我再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接着学生汇报。 这时我及时抓住“结绳”一词,(出示各色绳子)让学生边说边动手实验。明白“大结记大事,小结记小事,绿绳记――”的含义。 这里通过用实物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既直观、形象,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理解“结绳记事”的方法。

  古代人类除了用“结绳记事”,还用什么方法来记事?让我们继续读课文。 此时我又课件出示贝壳,引导学生想象不同色,不同形的贝壳代表什么?让学生的想象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 然后我:请同学们在小组中默读课文,想一想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内提出,先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出来,全班一起帮你。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本环节通过理清课文结构,使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接着我总结写法:文章一二段通过举例:结绳记事和贝壳记事来说明古代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这种说明方法叫举列子?你还知道哪些说明方法?{课件出示表格,让学生归纳复习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说明、打比方说明、下定义、列图表等等}。接下来,让学生默读三至五自然段,了解古代人类通信方式的同时,抓住“不但如此……”这个句子来学习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古今对比,畅想未来

  刚才我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了远古时代,了解了古代人类记事和通信的方式,是那么新奇有趣。现在科学进步了,

  人们有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你们知道有哪些?(这时可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个别汇报) 学生一定会说:有电话,有互联网,有电报,有传真机,有手机短信,有BP机……

  2.想一想,将来人们还会用什么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交流?(同桌互说,之后个别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只有想得多远,才会做得多远,才能有发展。大家的设想真棒,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老师相信你们的设想都能成为现实,为理想的实现努力奋斗吧! [设计说明: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关心身边的事,留意新生事物,这样安排既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未来的遐想,又较好地体现了大语文观的理念。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简析

  1、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所节选的课文主要是介绍我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说明文,教学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裨益

  2、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认知目标: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的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描述的苏州园林的特征,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二、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本节课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主要通过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视频,创设直观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学生主要是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快速提取信息,语言的品味也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鉴赏、品味,对于图片的欣赏要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合作学习:品味语言这一方面,可以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整理好派代表发言,共同探究本文典范精美的语言

  探究学习: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了解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探究本文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画的艺术,从而设计校园公园的园林,提高鉴赏能力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苏州园林的美凡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被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景色所陶醉的,但很多的学生没到过或没看过苏州园林,所以对苏州园林的了解甚少,因此在导入部分我通过播放介绍苏州园林四大名园的视频录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自主式阅读课文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这样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给学生一段自主学习的时间,自由阅读,圈划不理解的词句,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特征的句子老师不要包办,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努力做到自学文中的生字词,自悟文中的精彩之处,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生字词通过事先设计的预习达标来检查)

  (二)合作式解读课文

  苏州园林总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在设计时做到四个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是主要的方面除此还从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色彩的搭配等细微方面进行介绍

  四个讲究在第2自然段有明显的说明,学生容易把握,但这四个讲究对应3—6自然段的内容,学生稍难理解,这时老师就要带着他们简单分析一下每一段所写的内容,并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每段的中心句,梳理文章的结构,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对于文章结构的梳理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合作列出提纲,选一代表回答,不足处其他组同学补充,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结构之间的总分关系写提纲,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动手的习惯

  (三)体会画意美

  课件显示苏州园林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然后通过逐段分析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达到如诗如画的效果的,体会画意美这是文章的难点

  为突破这一难点,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品味,然后学生讲,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悟、自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接着老师结合课文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比较鉴赏,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提高学生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

  有关说明方法的运用也是在此环节学习因前面已学过说明方法的知识,此处稍作点拨即可

  (四)详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这是本文的又一重点、难点,主要是通过抓住几个重点的词句的揣摩品味,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精练

  为此,设计以下的问题:

  1.“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2.比较“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与“至于他沼,全引用活水”这两个句子,说说表达效果为何不相同并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三个同样的例子

  3.“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地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放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

  这三个问题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问题1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问题2通过比较两个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说明准确恰当的使用词语,可以更准确的表达所要说明的意思,并通过找课文中同样的例子,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问题3也是用词准确的典型例子

  语言的品味,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把时间交给学生,反复诵读自主品味,然后小组讨论,整理好后派代表发言,共同探究本文典范精美的语言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鉴赏、品味,得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合作精神和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新课,回顾小借

  学生谈学习的收获,交流心得,目的是使学生自己学会梳理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教师总结所学知识,并提供相应的网站,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资料,更全面地去了解苏州园林 .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广开语文资源,搜集语文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作业

  倘若聘请你为学校的园林设计,你将会如何设计,让同学们也有“如在画图中”的感受?

  此题的设置主要是考查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从而进行迁移运用,使他们逐步养成勤思考、善探究的习惯可结合课文中的“亭台轩榭的不对称”、“假山堆叠的艺术性”、花草树木的映衬“、景色的层次性”等方面,畅谈自己的设计思路,自由发挥,不拘一格(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使学生体会到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从而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的整体结构本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文章结构的体现,层次清楚,各种关系表示准确,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课堂小结时看出知识的系统和逻辑关系,使学生在整体性的体会中,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思想政治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对应的课标内容是“我与他人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体会和谐的共同需要,要相互宽容和尊重”。本单元既是前三个单元的合理延伸,又是对前三个单元交往道德的概括和升华。

  本框内容共两目:第一目“金无足赤,人各有别”——解释了宽容的基本内涵,说明了宽容是美德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生活需要宽容。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需要相互宽容,需要相互尊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

  第二目“宽容他人,悦纳自己”——说明宽容是一种境界,宽容利人利已。宽容是有原则的,是有策略的。其中,第一目是基础,第二目是提高。

  二、说学情: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只关注自身,缺乏谦让,对他人缺乏包容之心,以致心胸狭隘、处处设防,这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不利于形成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团队精神,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同时一些学生虽然具有宽容意识,但是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待宽容是盲目的,缺乏原则性,缺少技巧与策略。所以对学生进行宽容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宽容的心态,引导他们掌握宽容的策略非常有必要。

  三、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宽容他人、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体验宽容自己、悦纳自己的快乐。

  *能力目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人和事的能力;辨证看待宽容与原则、自己与他人。

  *知识目标:了解宽容的内涵,以及为什么要宽容;懂得宽容是一种美德。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宽容

  难点: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宽容宽容的原则性

  五、说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设置法激励教学法分析归纳法

  学法:情感体验法合作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我为学生呈现河北正定大佛寺的大肚弥勒佛两侧的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诸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通过对联赏析,引出宽容主题,从而导入新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一板块:感知宽容。

  (二)感知宽容

  古往今来,有关宽容的故事数不胜数,教师从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故事说起,通过问题的设置:如何评价大学士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行为,引发学生对宽容内涵的思考,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宽容的内涵。

  在总结出宽容内涵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追问“邻居为什么会主动让三尺”引导学生思考宽容的作用:促进邻里关系和睦,利人;提升自己的形象,利己;为社会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社会。接着从六尺巷的故事说到邯郸的名胜古迹回车巷,通过学生讲述回车巷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宽容利国的道理。从而完成了知识目标:宽容作用的学习,学生初步体会到了生活需要宽容。

  在学生初步认知宽容,体会宽容作用的基础上,进入第二板块:践行宽容。

  (三)践行宽容

  是不是认识了宽容的重要性,拥有了宽容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做到宽容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宽容还需要能力。因此在践行宽容环节中我为学生设置了四个生活情境,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群策群力去解决问题,以此来考验学生的宽容能力。

  在学生答完情境一后,教师要进行小结:对待父母,我们要学会理解和体谅,要懂得知恩,感恩,报恩。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尊重孝敬父母。人各有别,我们与父母产生矛盾非常正常,需要我们求同存异,用爱和包容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在学生答完情境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知道,人无完人造成伤害在所难免。要善于宽容别人的过错,以我们的宽容去感化当事人,使其改过。

  在学生答完第三题之后,教师要提醒学生宽容不是盲目的,是有原则的,要讲究策略,我们决不迁就“坏人”,“恶人”,对违法犯罪这些违背原则的问题我们决不能宽容和谅解,而要旗帜鲜明的与其斗争。

  在情境四答完之后,使学生明白学会宽容,不仅要宽容他人,还要宽容、悦纳自己。在宽容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我。

  四个生活情境的设置,不仅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践行了宽容,而且在师生沟通交流中指导学生掌握了宽容的策略,教他们学会了宽容。并且将本课的重点“生活需要宽容”难点“宽容是有原则的”内容融入其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话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实生活中,要做到宽容他不简单。尤其是当自己、当至亲至爱的人受到伤害时,做到宽容更是难上加难。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真正践行宽容,而不是停留在说教层面。我设置了第三个板块:拥抱宽容。

  (四)拥抱宽容

  给学生播放发生在河北邯郸的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为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求情请求轻判的感人案例。师生共同体会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

  为了达到预设的目的,我对视频的使用进行了重新安排。首先由教师向学生讲述案情发生的经过。向学生抛出问题:当伤害发生之后,面对杀人凶手,假如你是这位母亲,你会向法庭提出什么要求?让学生真实的谈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予以肯定并适时进行补充引导。

  当学生谈到不能原谅时,要让学生明确不原谅是因为生命是珍贵无价的,任何人都不能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而有意伤害致人死亡已经触犯了我国法律,理应受到惩罚。不被原谅情有可原,这就将法律道德常识渗透其中。

  当学生谈到原谅时,教师要对学生看问题的深度思想境界的高度给予肯定,面对失子之痛还能找己之过,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这很不简单,此时的宽容境界更高,是一种美德。通过教师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将宽容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在学生发表完自己观点之后,播放视频,告知大家这位母亲的选择。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我细心的观察学生的'反应,在深受感动的学生中进行现场访问,让学生谈自己感动的原因。教师对这位伟大母亲的选择也表述自己的想法。通过谈感受使师生心灵再次受到震撼、洗礼。

  很多思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课上学生很感动,课下学生一动不动。为了达到知行合一效果,我在播放完视频后设置了一个宽容宣言环节:“亲爱的。。。我想对你说。。。“在这一环节里,我为每一位同学准备了一张彩色卡纸,鼓励他们在这张卡纸上对曾经的那个人曾经的那个事表达出此时宽容的心态,以及当时不够宽容的歉意。并鼓励学生深情的喊出自己的宽容宣言。引导学生将宽容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

  (五)课堂小结

  最后在肯定学生宽容宣言的基础上,对学生再一次进行鼓励:相信每位同学都能在未来的日子里用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和老师,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衷心的希望同学们“容者大成”。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集知识、情感、教育为一体的课。根据学情我大胆的整合了教材,重新编排顺序,适度增删教学内容,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特别是挖掘了河北乡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采用板块式教学过渡自然,情景设置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整节课下来教学总体思路比较清晰,各个环节设计也比较合理,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课堂驾驭能力上还有待加强。对学生的个体发言进行评价时语言不够准确到位,有些问题由于教师过早下结论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没能让学生充分发言,师生思维火花碰撞不足,使得课堂生成延展性不够。一节好课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本节课在引导、调动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学生的参与面过窄。

  我的说课完毕,不足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分析:

  一般而言,我们从某个单一的视角所观察到的物体形体信息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所以,只有从前后、左右、上下各个角度全面的观察,才能获得完整的物体形象。从这三个角度观察而得的物体的平面图就是我们所说的三视图。

  三视图在现代社会中应用极广,造型设计、加(施)工、产品使用、电脑辅助设计等领域都要用到三视图及其原理。本课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三视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个体的实践练习中提高其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形成健全的空间观念。三视图和立体图的相互转换难度适中,也很有趣,易于为学生接受。

  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求知欲强,涉猎广泛,设置三视图与立体图的转换练习既具有新鲜感,又富于思维的挑战性,是合他们胃口的。本课除了要向学生明确正确的三视图原理和绘图方法外,还应适当强调三视图的表达效果(这是其设计应用的属性决定的),但不必过分强调制作的专业性。

  教学目标:

  1、在直观教学中了解三视图的'基本含义和画法。

  2、通过欣赏认识三视图的社会应用。

  3、通过多种练习,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设计绘图能力,形成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三视图与立体图的相互转换练习。

  教学难点:三视图的绘制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视频演示台、图片资料、立体模型、三角尺、圆规等。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直尺、三角板、圆规等。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欣赏理解 讲解画法 实践练习 讲评观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构思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玩一个猜谜游戏,好吗?”

  [出示图片1]

  “根据你的经验,图1是表现的什么事物呢?”

  基于现有图形猜测:

  回答(略)

  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关注和思索,同时为三视图的概念导出创设情境。

  “看来,大家的意见很不相同,是老师提供的信息太少了;我们再添加一个信息呢……”

  [出示图片2]

  两图结合,有的答案被否决了,但也有新的答案出现,答案还是五花八门:

  回答(略)

  “还有分歧,信息还是不充分。我们再提示一个信息……”

  [出示图片3]

  大家同时说出了谜底

  “台灯!”

  归纳结论:

  ①

  生活中,如果我们仅仅观察事物的一个侧面,并不能准确的了解它;

  ②

  只有从前后、左右、上下等三个角度综合的观察,才能全面的掌握物体的造型信息,从而避免“盲人摸象”式的笑话发生;

  ③

  平面图要比立体图的形式简单,易于掌握,有很高的实用性。

  学生们跟着思考,理解,

  频频点头,表示认同。

  出示课题

  “用三幅从相互垂直的三个角度观察所得的平面图来反映物体全部造型信息的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三视图。”[板书]

  看P18第一段,作笔记。

  图片欣赏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三视图作品。”

  [出示图片“4组”]

  学生欣赏,评论,畅谈感受

  通过直观教学,从感性层面了解三视图的应用领域,把教学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思想,为下一步绘制三视图作准备。

  “大家看,三视图的都有哪些社会应用啊?”

  [总结,板书:沟通设计、生产、使用诸环节。]

  学生发言,总结归纳。

  “产品设计”

  “生产和施工”

  “宣传、推介”

  “使用产品”

  “维修、保养”

  三视图的

  形成

  和绘制方法

  “那么,三视图是怎样形成的呢?”

  [出示课件]

  学生观看,了解,笔记。

  以直观的动画演示三视图的形成过程,软化了难点。

  [讲解:]“为了三视图使用的方便,我们规定了一些它的绘制规则……”

  [板书:

  ①

  位置固定:

  ②

  尺寸相应:

  (长对齐,高平齐,宽相等)

  ③

  虚(不可见部分)实(可见部分)并用。]

  掌握绘图技巧

  强调绘制要领,为下一步的三视图绘制练习做技术铺垫。

  三视图练习

  辨识

  三视图

  [出示P18图-塑料壶]

  分辨右边的平面图是哪只壶的

  仔细观察,阐述观点,说明理由

  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视图-立体

  [课件出示图片“5组”、“6组”、“7组”,引导练习,巡回辅导]

  根据提示信息,完成练习,巩固知识,掌握技能;自评、互评。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强化所学知识,形成美术技能。

  立体图-三视

  补齐

  三视图

  作品

  观摩与讲评

  师生互动,品评得失。

  体验成功的乐趣,交流学习心得,激发学生持久兴趣。

  小结和拓展

  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外作业。

  “大家翻到课本的封面,这上面有一只陶器,它造型奇特,简约古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试着画一下它的三视图。”

  利用既有兴趣,延伸教学效果,探索深层次的美术技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学生们在数学课上接触过三视图,个别人参与积极性不高。

  2、绘制三视图时,部分学生遗漏细节,比例不调,或画成了立体图。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选自鲁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五单元教材是围绕着“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排的。其中第21课《从现在开始》是一篇富有童趣、情节生动且富有浓郁现代气息的童话故事。故事讲述的是猫头鹰、袋鼠、小猴子接替狮子轮流做“万兽之王”,猫头鹰和袋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腾”;而小猴子却十分尊重动物们的个性,,受到人们的拥戴,最后成为“万兽之王”。故事告诉学生要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学会尊重他人的道理。

  二、说教法

  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提倡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确实,童话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引导学生读这些故事,就会焕发起对“美”的向往。低年级的孩子,心灵那么纯洁、美好,我们的责任,就是让这美好保持下去,发展起来。

  1、说教法

  从本班学生实际出发,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运用:故事、课件创设情境,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入情、入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从而来淡化课文的难度。

  2、说学法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课文字,读来朗朗上口,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品味文字,在读中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

  三、说教学目标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好课文,读出角色的个性特点,并从中积累语言,我定下了三个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理清课文条理。

  2、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尊重别人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体现。

  3、技能目标:能仿照例子说词组,并能通过课本剧的表演表达出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

  学习难点: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

  四、说教学流程

  我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针对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是这样设计的:

  1、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导课时我说,今天,老师 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动物王国去参加“万兽之王”竞选大会,先来购票入场吧!由此复习生字词,然后提出疑问:想知道大会的内容吗?接着,课件播放故事。

  充满诱惑的提议,立刻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他们的思维已被牵引到动物王国中。此时,孩子门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学习者,他们的角色定位与一群将要去动物王国体验生活趣味的小动物,这时,孩子们怀着饱满而愉悦的情绪走进文本,为整节课的教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入境诵读感悟

  新课标理念指出: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联想和创造的能力的培养。

  当幻灯将出示狮子大王的命令时,让学生自由读并找出自己不懂得词语,学生作解答。之后指导学生读出狮子的威严。

  3、用心搭建平台,拓宽学生多元体验的渠道

  (1)、情境+评价+朗读,体验“猫头鹰的神气”情境教学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既感受,又表达。

  比如,在感受猫头鹰的神气时,我先让学生看图片,讨论它神气的样子,接着引导学生神气的朗读。通过学生的评价再练习神气的语气,最后经过教师的范读,为学生的表演读铺设台阶,这时候的学生朗读,包括齐读也就非常到位,对“神气”一词的感受也就更加深刻。

  (2)、想象+补白+评价+朗读,体验“议论纷纷”和“叫苦连天”

  猫头鹰大王发布的命令,使小动物们“议论纷纷”。在理解动物们的感受时,我让学生进行换位想象,填补课文中的空白。“你同意猫头鹰的做法吗?有什么话,快和你身边的小伙伴说一说吧。你们都议论些什么?小动物们,快把你们的苦说出来吧。”

  由于走进了文本,把自己当作了森林中的小每一个小动物,因此,在理解“议论纷纷、叫苦连天”时,学生的体验就非常真实,感受就非常丰富,学生们就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爱说。在此基础上,再来读第二段的内容,生就读得投入,读得真切。

  (3)、想象+内化+反刍+朗读,体验“苦练”

  在教学袋鼠这一段时,为了避免教学流程上的雷同,在引领学生感悟“苦练跳的本领”的辛苦时,我让学生再次换位想象,假如你们就是那些小动物,同意它当“万兽之王”吗?为什么?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深刻的感悟,学生的感受特别丰富,思维异常活跃,朗读的效果自然也不在话下。

  (4)、质疑+探究+交流+存疑,体验“非常担心”

  “小猴子上任了,你又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会这么担心?”采访学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惯方式,使学生明白动物各有各的生活习惯方式。使大家对猫头鹰和袋鼠当万兽之王后给小动物带来的痛苦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

  4、演中感悟,创造想象

  孩子都有展现自己的欲望,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和教师一起把充满情趣的童话故事表演出来,一定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

  当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可以表演课文内容,可以通过表演来恭喜小猴子和安慰落选者,还可以想象你成为万兽之王会怎样做。

  五、进行激励性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亲的话语,和蔼的笑容,丰富的表情与肢体语言,加上贯穿课堂的对学生的夸奖与鼓励,本身就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为学生树立起榜样,潜移默化中又对学生进行了健全人格的培养。

说课稿 篇8

  在设计《倒推》课件时,本着的原则是简约。无论我的教学设计多么新颖,无论我的数学思考多么前卫,无论我的使用的媒体技术多么先进。呈现给学生的课件始终要能达到一目了然、豁然开朗的效果。

  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课件内容。

  例1的动画设计力求体现真实。让学生在倒的'动画演示中切身感受到两杯水中水的增减变化的真实。“将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两杯水同样多。”才能在学生的数学思考中有效顿悟出“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的问题。可以说,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够迅速呈现出来,是因为通过课件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渗透了倒推来源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现实的思想。

  从生活中我们顿悟了一些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怎么去解决呢?通过课件,把用画图和填表两种数学方法将倒水的结果展示在屏幕上,而且这里的“200毫升”、“从乙杯倒回甲杯40毫升”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来的结果。再次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又一次顿悟出:原来甲杯中的水应该比200毫升多40毫升,原来乙杯中的水应该比200毫升少40毫升。这里课件使用的妙处就在于将学生对整个倒推问题的思考过程进行了直观播放,也真正体现了课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支撑作用。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掌控。课件的有效作用就能帮助你实现这一目标。解决倒推问题可能有许多方法,但我认为,总有一种更具有“数学味”的解法,更抽象一些。课件将例2中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白:倒推问题还可以这样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倒推问题的数学模型,为列式做铺垫。

  例1和例2比较的设计主要是渗透倒推的基本思想:由现在到原来。

  试一试和练习的课件设计除了是教学重、难点的需要外,主要作用是:(1)节约教学时间;(2)便于教学反馈、师生交流。另外,通过对练习题的分层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倒推的策略。

说课稿 篇9

  一、出处:《写在雪地上的书》选自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0课。

  二、本课在教材和单元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围绕“探秘与发现”选编了五篇课文,都是科学小品文,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探究的精神。《写在雪地上的书》是一篇描写动物生活特征,赞颂动物生存智慧的文章。本文“脚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给我们描述了狐狸追踪兔子的故事和大雕捕捉兔子的故事,尤其是兔子与狐狸的周旋,简直就是智慧的较量。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既可以巩固上述内容,又为分析课外阅读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说本节内容在中学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观察了解动物的生活特征,探索自然。

  能力目标:在体会文本中描写动物生活特征的文学细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从生动的故事描述背后,获得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启示。

  四、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单元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在体会文本中描写动物生活特征的文学细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从探究动物生存本领中获得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启示。

  五、学法分析: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注重学生想象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根据这几点,我采取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以活动课的形式(包括课前筹备和课上集中展示两部分)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六、教法分析: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利用教材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大胆探究则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所以在设计上我让学生分头活动,或讲,或演,或是列图表,在自主探究文本的过程中去学习,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所以活动形式多样,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有效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成语激趣,引入课文。

  请学生说说知道哪些关于动物的成语?又知道几个关于兔子的成语吗?引出“狡兔三窟”这个成语,引入课文。

  (这一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利于后面的文本分析。)

  (二)、新课讲解:

  课前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了解大体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遇到文字障碍提出来,共同解决。)

  此环节目的是对课文有个初步了解,为下面分头组织活动打好基础。

  2、细读课文,根据文中所描述的具体情节,抓住关键性语句,画出兔子和狐狸各自的行动路线,即兔子是怎样在逃跑,而狐狸是怎样在追踪呢?

  (此环节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找关键句,关键词,读懂文本。)

  3、在学生整体感知后,进行活动筹备:

  我为学生提供了三个兴趣小组,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参加某一个兴趣小组,选出组长,分头进行准备活动。(为了配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自主学习方式,我给学生提供了以下三种活动方式:)

  ①、 侦破组:做个“小侦探”。

  (以“脚印”为线索画线路图,破案追踪。)

  设计这个活动形式是为了锻炼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理清文章线条。

  ②、 故事组:讲故事。

  (改换叙述口吻,如改用第一人称,以兔子的口吻讲故事。并加入想象内容,培养想象能力。)

  ③、 表演组:课文片段表演。(兔子和狐狸周旋这个情节)

  要求有环境背景,旁白,角色台词,动作的设计等(这要求学生深入文本中,把握动物特征,体会语言细节,融入自己的想象显示故事情趣。)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真正实践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课上展示

  4、稍做准备活动,三大兴趣小组准备演示。

  5、集中展示:把讲故事、表演课本剧片段及绘线路图结合起来边讲边表演之后,学生小结讲解兔子摆脱追踪的线路图。

  (先由故事组的代表讲故事,在讲述到“兔子与狐狸周旋”这个情节时,表演组的同学上台表演这一情节。最后再有侦破组的同学来讲解到底兔子是如何甩掉狐狸的追踪而成功逃脱的。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学生出现语言问题时,要在动态中落实语文基本功。)

  这样把表演和讲话结合起来,既做到了深入文本中去体会描写动物生活特征的文学细节,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实现教学重点)

  6、总结感悟:

  学生通过自我展示,自主探究文本之后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在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一定有许多感受和想法,大家谈一谈。(自由畅谈)

  如:感受到课文的情节魅力,条理清晰,语言活泼生动,善于制造波澜,引人追问;作者的观察很细致;了解到自然界动物们的生存智慧;同时感悟到要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突破教学难点)

  7、作业:短文训练

  观察你最喜欢的一个小动物,写一段短文,要求表现出它的生活特征,使得描写既符合生理特点也具有文学情趣。

【说课稿】相关文章:

《白鹅》说课稿03-22

《阳光》说课稿03-22

《称赞》说课稿03-22

《坐井观天》说课稿03-28

《比尾巴》说课稿03-27

《排列》说课稿03-26

掌声说课稿03-25

翠鸟说课稿03-26

《画》说课稿03-26

《师说》说课稿03-2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