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

时间:2023-03-21 11:32: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2022教师寒假读书心得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2教师寒假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教师寒假读书心得

2022教师寒假读书心得1

  手捧着《教师的挑战》一书细细读来,让我对21世纪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在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那就是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合作学习意识。

  该书开篇就从“学习共同体”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入手,详细阐述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及应实现的预期效果。所谓创造“学习共同体”教学,就是将教师的“教”有效地转换成学生的“学”;将课堂变成“学习的场所”;将课堂模式转变为“主题—探究—表现”为单位的项目型课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角色应从单向的知识传递者转变成触发学生思维的引领者以及与学生充分交流沟通的分享者。传统课堂大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除了回答问题几乎很难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课堂革命带来的是师生角色的互换,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发表自己的主张观点,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其间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意识,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完善人格,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教书和育人。书中反复指出,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每一个儿童与教师一道奏响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可见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二、转变教师角色,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教师应彻底转变自己的传统观念,认为自己应该高高在上,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就可以驾驭课堂、操纵学生。相反,教师的角色应是和善的亲近的学习领路人,课堂上听到更多的如果是学生的声音,而且是正向的积极的富有想象力和启发性的声音,那么这将是一堂成功的课题。在我的语文课上,我曾经是那个因为害怕失去话语权从而不能有效控制课堂局面的谨小慎微的老师。很多学生闪光的想法都被瞬间扼杀,久而久之学生们不再愿意开口,甚至连思考能力也开始减弱,沉闷的课堂让时间过得更慢。后来,我开始寻找问题的出处。通过回忆曾经参与过的先进国家如韩国和美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我幡然醒悟:原来一节好课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来完成。于是,我以最快的速度调整授课形式,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鼓励发言甚至是错误的说法。慢慢的,课堂活跃了起来,学生们不时冒出的或精辟或出乎意料的回答常常让我对这些年仅十几岁的孩子们刮目相看。教师要像采撷珠宝一样珍视每一个记录学生成长的发言。

  三、蹲下来,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如何能更有效地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之中始终是困扰年轻教师。我尝试着从一个动作开始做起,蹲下来。由于法国班的学生年龄偏小,“蹲”这个举动能拉近师生距离。蹲下来纠正发音,蹲下来指导书写错误的汉字,甚至蹲下来跟他们游戏……教师建立于学生相互倾听双向沟通的第一个要件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走进他们的内心。只有这样建立起来的沟通方式才是有效的,才是稳固的。教师要敞开胸怀接纳每个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国际部任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小班型授课,因此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并不是一件难事儿。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蹲下来,让师生的心贴的更近;蹲下来,将自己的视线放得跟孩子们一样平,看到的注定会是不一样的风景。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师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我们都能蹲下来,用自己的倾听和包容走进每一位学生!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

2022教师寒假读书心得2

  书,一道彩虹。既明亮,又多彩。读书,如涓涓清流沁人心脾,又似熊熊烈火促我激情。读完书,带给我更多的思考:

  教师的教学技能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还需不断学习,潜心钻研,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对有效的教学而言,学科的课程并非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所以教师要做的是不仅要了解起学科课程,而且要能够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因为传达知识的能力绝非简单地了解知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大学教授尽管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才华横溢、知识渊博,但教起学生来却捉襟见肘,条理紊乱而词不达意。所以掌握教学技能对一个教师来说便成为关键所在。故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教学目标以及其他因素的差异性来完成教学任务:激励学生、管理课堂纪律、评估先前知识、有效地表达观点、考虑学习者的各种特性、评估学习结果,以及复习等,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些任务完成的多寡,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亦即决定了“好”与“坏”的关键。

  人们常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教师先得有一桶水。”而这桶水永远都装满鲜活可口的'圣水。我崇拜窦桂梅老师,记得在一书中曾写道窦老师在平时工作之余大量阅读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几年来记的笔记有10万字之多,多篇发表。正是在她不断的学习、符号学中,自身修养日益提高,才能在工作中高瞻远瞩地指导实践。

  这使我想起了宋代学者朱熹的一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不正是我们发展提高的最关键所在吗?“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无穷;得大道恩师而学之,乐在其中。”我们青年教师是二十一世纪教坛的主力,继往开来是我们使命。用我们的不懈的追求、坚定的信念、永恒的执着去不断学习、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才能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才会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我们不仅仅要学习教育方面的知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要掌握的东西太多了,如英语、计算机等等。乐在学中,乐在超越自我之中。

2022教师寒假读书心得3

  在这短暂的一个假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假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假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2022教师寒假读书心得4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行为,但是与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因此,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答案。我们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合作。

2022教师寒假读书心得5

  《孩子,你慢慢来》,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抓住了我的心。作者龙应台的文笔细腻,全书蕴含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爱的气息。

  这是一本记录作者龙应台的两个孩子的成长的散文,简单的文字,浅显的语言,母亲的想法,孩子的天真,在书中表露无疑,作者并没有长篇大论的谈论关于教育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一个母亲在叙述发生某件事情时,母子间的反应和对话,十分的生活化。龙应台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她自我的教育方法,用温情引领孩子认识世界,鼓励他们自由、理性地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地成长。她随时随地耐心地教孩子认识自然万物——天上的云、路上的车……这些文字是那么地朴实、细腻,简洁地还原着一幅幅岁月画面,没有议论、抒情、感慨,只是简洁的描述,让读者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若有所思。

  孩子的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母亲慢慢地走。作者有时也有迷惘:要不要孩子在台湾的幼稚园理解一点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怎样跟孩子解释“神话、迷信、信仰”的不一样?作者所有的爱都在细微,耐心中付出。作者懂得:爱,必须对幼小生命尊重,尊重缘于平等——从孩提时代起,就告诉他:你的名字叫做“人”。也所以,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才不会简单地去粗暴指责,才能逐步培养他们珍贵的品质——善良、正直、诚实、优雅和担当……

  这是孩子的成长手记,也是极好的启蒙日志。温情的教孩子看这个世界,鼓励自由和理性的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平常琐碎的句子,也因为有爱而动人。长长的成长之路,要慢慢的让孩子吸收丰富的营养,培养他们珍贵的品质——善良、同情、诚实、优雅和职责,收获友谊和爱。

  孩子对于女人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漫长的孕育之苦,随着一个小生命的出现化成无限的甜蜜和喜悦。小小的身体将带着女人的烙印,延续着她的情感,他们彼此陪伴,以全新的心境体验生的痛楚和喜悦。她觉得那个生命是完全属于自我的,是自我跨越生死迎接到的宝贝,他将是她的全部。我细细的看过她写的每一段亲身体会,当我再经历的时候,感觉是那样真实,她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

  “孩子,你慢慢来!”给了我很多启发,是啊,你慢慢来,慢慢的等你长大!

  作为一名母亲,有了宝宝以后,我看见别的孩子,会有一种忍不住的关心,一种出自母性的表现,不像以往的我,对别家的孩子提不起兴趣,因为那时自我还没有成为母亲,对小宝宝的感情也是从自我的'宝宝身上开始培养起来的。

  当大人觉得对于小孩该学习什么,该了解什么,总会把自我的意志强加于小孩的身上、脑海中。可曾问过小孩的意愿?也许小孩的身心发展是不成熟但不代表没有自我的意识;也许动作很慢,但总有做好的时间,不要看到慢腾腾,就强加其成人的模式。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时会很生气,有时也会对学生很大声。我是否能够细声细气地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能愉快地理解我的提议。我是否能不批评学生,而换一种方式来教育学生。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不一样的学生运用不一样的、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充满欢乐。教师要带给他们欢乐,而不是无穷的压力。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教育不是赛跑,教育学生应当慢慢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多给学生一点耐心,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必须与家长一齐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我想对所有的教师们、家长们说一声: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2022教师寒假读书心得6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新课标》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让学生初步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合作学习”“语言表达”等具体要求。可见新课改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要根据自身的思维方式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同时还要学会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认真落实,既要把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互相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过程性目标,又要尊重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在教学中处理好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那么怎样处理呢?我认为:

  一、正确认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现行课标所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方法。合作学习就是把学生有机组合起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的学习方式,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它是相对于个别学习而言的。目前,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有的研究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独立型、竞争型、依赖型、依存型等几种类型。 独立思考是指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应该说,人类任何知识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独立学习,从外化于学习者而独立存在的知识经验内化为个人精神世界的财富,个体的习得、领悟、思考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学习并无优劣之分,只是现代社会重视人与人的交往与合作,注重培养人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所以强调合作学习。其实,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学生则喜欢与人交流,这两种认知风格并不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较为稳定的学习方式,我们不应强求一律。相反地,对于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我们应注意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而对于习惯与人交流的学生,我们则应引导他们经常进行独立思考,使两类学生的个性得以更健全的发展。

  二、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各司其职,两者不可偏废

  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各有其功能,两种学习方式不可偏废,切勿提倡一种而去否定另一种,只有这样才能构造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能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团结合作、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看法,了解和借鉴他人的想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在争论中启发,不仅能充分表现自我,而且还能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彼此兼容互补,相得益彰。最终达到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的目的。

  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积极操作、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有效。如果经过个体思考可以习得、领悟的知识、技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可以体悟的情感、价值观,可以完全独立解决的问题,就应该依靠个人能力解决。独立思考将永远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会独立思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它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十分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不能否认学会独立思考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

  三、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合作的过程是个体对独立思考的再认识、再提高,是对独立思考学习成果的反思、融化和应用。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

  我们在教学中只让学生采取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必定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灵活选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给予一定的个别学习时间,而且还应该要求学生当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结果时,要整理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

  2、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而且还能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但对于那些不属于探索性的内容,采用合作学习就不合适。

  3、根据一节课中的不同环节,选择学习方式

  从学生个体参与探索的心理视角分析,独立探索有利于全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并在探索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使主体参与具有广泛性。合作学习有利于思维的互补,使探究解决的问题更全面。但由于学生个体学习习惯、基础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可能成为事实上的“旁观者”。因此,当问题的思维力度不太大,学生可以“跳一跳”可摘到果子时,按先独立后合作的流程进行;对于思维要求高的问题,可采用先合作后独立的方式进行。

  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各有其功能,两种学习方式不可偏废,切勿提倡一种而去否定另一种,从而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处理好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2教师寒假读书心得7

  寒假是孩子们期盼的,作为老师的我也同样,寒假可以好好休息,但是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愉快的寒假让自己有点困扰。作为青年教师自己有许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学校也为老师们着想,要求我们假期好好读一本书,品一碗心灵鸡汤,在愉快的假期里也能成长。

  我也挑了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肖川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过幸福快乐,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而教师的幸福是教师在教育场景中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感受,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教师的幸福就是教育幸福。幸福的教师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教师,循循善诱,守望的是讲台,放飞的是梦想,播种的是知识,收获的是未来。教育是教师的生命,因而教师的幸福首先来教育教学的.工作。其次教师的幸福来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为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体验到精神上的无限幸福,学生的道德成长,桃李满天下,便成了教师最大的幸福。教师的幸福同时也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研究、善好的学校生活。

  教师的幸福其实很容易得到实现,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当调皮的学生开始懂事、听话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当在比赛活动现场,学生一起呐喊、加油、努力、全力以赴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对于教师,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的小事上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就是一种充实、闲适,没有空虚感,匮乏感、无聊感,没有内在的紧张、焦虑。幸福就是内在的平安,自由自在。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其实也不是很难,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自己的学生,用心体会生活,你会发现幸福就在身边!

2022教师寒假读书心得8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抛物线的焦点弦是解析几何的一个常见几何模型,我们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二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还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如高一新教材中设置的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实验班老师都认真指导、精心组织,并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

  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我们常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本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差异?

  (2)你知道什么与本题有关的问题吗?如想出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更一般的问题?一个类似的'问题?

  (3)能否找到一个解决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在教学中,我们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如何寻求解题策略的方法。

  通过解题回顾,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思维不断走向深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如解题完毕后向学生发问:

  (1)能检验你的结果吗?能说出你解题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吗?

  (2)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得出结果?

  (3)能否用这一结果或方法迁移到别的问题上去?

  (4)能否把结果或方法加以推广?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很大的

  对错误的解法作思考,不仅仅是为了找到改正的依据,而且有着更深层的作用:

  其一,它是正确思路得以产生的“母机”,错误根源的暴露往往伴随着正确认识的产生,导致正确思路的出现;

  其二,对各种可能思路的研究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可使解题方法不断优化,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三,在纠错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竭尽全力,寻找漏洞,构造反例,调整策略,即学生必须经历复杂的心理变化,才能达到纠错的目的,因而其过程本身是独立性很强的思考活动。

2022教师寒假读书心得9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二、宁小燕:永远的遗产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真!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宁小燕们越来越少了!因为一个孩子,当他小学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剧,比宁小燕更让人感觉到悲哀。

  当正直被嘲笑,当美好毁灭,当真诚被欺骗,当高洁死亡,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读李镇镇西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三、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2022教师寒假读书心得10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作准备.以“复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复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以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

  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们的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推迟判断是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一个原则,该原则的要点是限制在畅想和讨论问题阶段,不宜过早地作出判断和批评,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讨论者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断诱发创造设想,最终使思维走向灵活、深刻和全面。

2022教师寒假读书心得11

  寒假,我在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很值得我们教师去细细品读的好书《中国教育调查》,这本书并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深奥的理论,但是字里行间流动的确是我们教师的心声,字字真诚,句句深刻,这本书是一本很有特色的书,它在关注青少年成长空间的同时,突出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即教会孩子“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新,学会生存”。现今,未成年的孩子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而这时他们的思想可塑性极强,所以作为老师和家长的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孩子身心的良好发展,不应该用肤浅的眼光和分数的高低来论断孩子的好坏,估算孩子的未来。

  书中有一个章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一张主要是讲“差生”的问题,深为老师,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习不好,跟不上大家的步调,课文不会背诵,甚至广播操都学不会的“差学生”和“笨蛋孩子”,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总是在心中对该生产生很大的偏见与“仇恨”,甚至有时失望到想放弃,恨不得骂他一场,揍他一顿,好解解“心头之恨”,即便学生用真诚乞求的眼光看着我们,我们仍然气的眼冒金星。

  当今中国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教育更是如此,老师在为考而教,学生在为考而学,学生没有发挥自己个性的余地,虽然说世界上没有真正意义的`笨孩子,只有等待发现和开发的孩子,或者说,世界上只有愚蠢的家长和老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差生和笨孩子,只是现在教育体制的死板硬套,造成科目设置的呆板,使孩子失去了发挥个性的机会。但是当大的理论被人们所认可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的行动总是滞后于言语,教育者们总是蹑手蹑脚的向前爬行,而不是大步流星的勇往直前呢?为什么教育无论怎样改革总是逃脱不了分数的桎梏?为什么每天都会听到学生们痛苦的呻吟?为什么总是听到家长对自己不争气孩子的无奈与迷茫?为什么当孩子考了好的分数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用羡慕的口气夸赞,反之总是在打骂挖苦呢?

  看来都是差生惹的祸啊!没有差生?可笑至极!有人的地方总有三六九等,没有差生从哪里来体现好学生的优秀呢?再看来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却要把孩子挤压成没有个性特征,毫无生机的“硬币”。既然我们的社会需要不同个性的人才,我们孩子的个性又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要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去做这种扼杀工具呢?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而扼杀人性呢?症结在哪里?

  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也被逼加入了这个不仁不义“喜优恶差”的团体中来,因为教师教学质量决定教师个人的饭碗,而衡量教师质量的标准大多是学生的考分,这给老师也带来了太大的压力,在老师和家长心中就无形中形成了一个相同的概念:知识就是孩子能否获得幸福的筹码,自然而然,在家长的心中就会出现一个所谓的真理公式:孩子上好的学校+上大学+好工作=幸福。于是,老师的心中也会浑然天成这样的定理:迫使学生学习+让学生上大学=自己的名利。其实,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去审视一下我们的学生,我们有差生吗?我们每一位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真实感受,许多“差生”见了老师一般都非常有礼貌,他们更能和同学友好相处,尤其是到了社会上,我们的“差生”更能适应社会,更能迅速融入社会,发展自己,而平日里的好学生,由于只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进入社会之后往往会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成为平庸的人。现在你能说有差生吗?所以说评价制度不改,我国的教育不去彻底的革新,老师的压力就一天得不到缓解,老师的压力就得不到缓解,那么学生的负担一天也就得不到解除,学生就始终处于“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始终都会有“差生”的频繁出现。

  在换汤不换药的教育改革下,为了知识,我们的学生做了教师的牺牲品,我们的教师做了社会的牺牲品,我们的家长又做了孩子的牺牲品,在这场素质教育的大角逐中我们都只能是一个输家!《中国教育调查》是一本好书,深刻,简单,真实,精炼,发人深思……我相信,这样的书,不仅对教育工作者,对全社会都是有益的!

2022教师寒假读书心得12

  1、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滴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2、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自学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在教师引导下自学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3、借鉴课本想法撞击思维火花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最后独立学习是基础,合作才能开展。

  合作学习

  强调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我们并不是否定合作、交流、对话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需要合作者有平等交流的能力和基础,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是高水平有效力合作的.基础,是在合作中人人都可以有不同收获的起点。如果合作的个体没有形成自己的基本认识、没有自己的问题、没有基本的可以交流的观点,合作就可能流于形式或只是低层次的交流,缺乏合作者之间智力的交锋带来的相互提高。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观在强调个人“个性化和创造性地占有”人类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强调合作交流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是相互依存的,合作共处是社会和人生和谐的必需。许多问题并不是个体头脑中的第一闪念就可以自动解决的,为了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就需要多向合作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这样的品质:讨论、倾听、答问是合作学习;争辩、交际、对话是合作学习;策划、主持、协调、评价也是合作学习。合作的主体和客体是变换的,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合作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合作的目的主要是:共同解疑、共享成果、促进思维。合作的过程是个体对独立学习的再认识、再提高,是对独立学习成果的反思、融化、应用。合作是另一个性化学习的起点,独立学习──生成问题──合作交流──获得结论或形成──新的问题──独立思考──融入自我智慧库。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交互作用,使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呈螺旋上升。合作学习应该是1+12的学习方式。

  我的感想

  现在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努力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库藏。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我们的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他们欢迎百科全书式的教师。如果教师一问三不知,学生会非常失望的。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博览群书,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内需。因此,终身学习的观念永立在心头。

  教育者首先应当是思想者,教师如果不能成为思想者,或者不想成为思想者,他就丧失了成为知识分子的资格,他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同样,他的教学行为也就不可能具有创造性。在这种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生也会认为自己的思维没有价值,教育因此也就是低效甚或是无用的,学校只会培养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古今真正能成就一番事业的知识分子,无一不具备怀疑和批判精神。“勤读多思”,才是学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我想我还没有准备好真正成为一名学习型的教师,但是我一定以这个为目标努力让自己适应时代的要求,转变自己。

2022教师寒假读书心得13

  寒假走进苏霍姆林斯基,使我反思语文教师的素养。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踏过教学的脚印,回眸,却发现,当一切的西方“后现代”改革渲染我们的课堂时,蓦然,教师的专业素养却成了我们应对的高山。

  对于语文老师而言,专业素养意味着什么呢?

  我以为,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那里的“语文”应是“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语文的方式,不仅仅仅指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更是指用语文的方式来思考、来感悟、来表达,叙事、隐喻、抒情、对话,乃至一声问候、一句评价。那课堂上的分分秒秒,语文老师不仅仅仅属于自己,他就应当成为语文。是否还能够这样说,如果以前我们说“我是教语文的”,那么,我们这天应说“我是用语文教人的”。若爬过这座山,到达这境界,语文教师的素养务必提高。

  有人这样评价我们语文教师:视野不宽、知识贫乏,学识单薄、干瘪,以本为本,拘泥教材,搬教参,对答案,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对课文知识进行有效扩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开。底蕴不厚、缺乏见解力和创造性,智慧疲软,人云亦云,教学没有深度和厚度。修养不足、育人乏术,职责心似乎挺强,艺术性却很差,貌似很优秀,其实问题多多,自我感觉良好,反思潜力低下。情趣不多、教学生活乏味,类似套中人,心灵缺乏阳光,难与学生交往沟通。

  君不见,语文教学的原点不在上课的老师形象怎样的迷人、课件怎样的精彩,甚至也不完全靠教案的设计多么精彩、教学布局怎样的巧妙,以上这些都能够靠外在的人力、物力辅助加以弥补。然而,衡量一堂课的好坏,依我看,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学科本位的价值获得,二是教育学的含量。这两者恰恰要靠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准和教育教学潜力来引导帮忙学生完成,而前者却是前提。

  在xx,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简单地概括为两句话:第一、解读教材的功夫,第二、课堂教学的.功夫。然而如何培养这素养,让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和积累下来的专业经验,溶于教师课堂上的言谈举止之间,成为教育的机智和情怀,为学生的成长引路、照明,成为能够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吸引学生热爱语文的强有力的磁场,这或许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

  于是,每一位立志“用语文教人的”语文教师,是否就应当以一颗为师者应有的良心思考自己的课堂、自己的专业素养?专心行走于课堂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直接体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方式莫过于在课堂上的行走。一名语文老师是否至少应当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够有勇气行走于语文的课堂: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从这些年来的成长经验中提炼、总结而成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谈素养的蕴藉和提高。我要求xx的语文教师,就从这些最基本的素质谈起,我们的学生从xx毕业时也努力要做到这几条。

2022教师寒假读书心得14

  今年寒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

  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同时,使我这个颇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

  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

  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的方法。

  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

  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

  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

  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代沟。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太大。

2022教师寒假读书心得15

  教师个人读书摘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根据学校交代的工作。我利用将近一个月的寒假时间来给自己冲电,我看了一些关于《新教育》、《新课程标准》和《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它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获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读那些教育专著,从而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

  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

  许多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自己对所教内容已烂熟于心,没必要再认真努力地学什么新东西。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一、因为知识越丰富,讲起课来就越内容生动有趣、海阔天空,而学生的思维就是适应生动有趣、海阔天空的;二、是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三、就是教师在不断学习中亲身体验学习过程能更加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制定学习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做出符合实际的对策。总之教师永远没有理由停止学习或放松学习,而学习就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中实现。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名家的书,吸纳各家思想之所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教师寒假读书主题心得10篇02-18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05-09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12-11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02-12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08-31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推荐】02-04

【推荐】教师寒假读书心得02-04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精】02-04

【热】教师寒假读书心得02-04

【热门】教师寒假读书心得02-04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