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作文> 苏东坡作文

苏东坡作文

时间:2022-02-16 10:10:48 作文 我要投稿

苏东坡作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东坡作文

苏东坡作文1

  “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

  ——题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放的诗句从千年之前穿越过来,在我耳边久久回荡,不知你眼前是否浮现出大浪涛涛,白烟苍苍,一位高冠长鬓的老者,在岸边低头轻吟,那是苏东坡,是我眼中的苏东坡。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风。”不知苏轼是何等的境地,写出的诗句。那是他的人生态度吧。在乌台诗案之后,先是被贬黄州,接着又是惠州,又是杭州,一路被贬,一路逍遥。无论在那个地方,都乐观面对,无论是再困难的地方,也都一直积极向上。那是人生态度,是面对生活的感悟,也正是他的这种精神,才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故事,也有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感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古代三妻四妾的年代,一个人的故去,时隔十年,亦是记得如此清晰,还如此的怀念,我想苏轼应该是一个长情的人吧。“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许在十年的孤寂之余,苏轼早已看淡人生,将自己的心事诉于山和大海,森林与小鸟。也许苏轼的年少轻狂早就随着那一叶扁舟埋葬于山海之间,从此寄情于山海,浪迹江湖,随心所欲,只是年少的遗憾仍是心中的不平,可那又能怎样呢?只能安于现状,从此不问年少理想,直至死亡吧。

  苏轼颠沛流离的一生,怎么少的了朋友呢?“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这是苏轼对朋友怕妻子的调侃。“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这是苏轼对一个耄耋之年娶一个锦瑟年华的少女的评价,亦是在下一句“鸳鸯被里成双对,一树梨花压海棠。”进行了深深的嘲讽。这也许是苏轼孤寂的一生中,莫大的乐趣吧。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的愤恨,和那种无法解脱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也许苏轼有一天真的忘却的了功名利禄,他应该也是如陶潜般“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肆意自在,也会真正的做到“诗酒趁年华”的潇洒自如。庄子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也是道出了苏轼的超凡脱俗的姿态。苏轼他没有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潇洒狂放,也没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怀天下,更是没有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志向。他有的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的感伤,有的是“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的感慨,有的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薄和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坦然。

  我想如果说李白是一个在红尘中游玩的仙,玩世不恭,走时孑然一身,留下的是他的诗与剑,那么苏轼就是在人间历练的仙,比李白更接地气,他一生在贬与被贬中,在人民中游走,寻常人很难和李白见上一面,可苏轼不一样,他始终有被贬到身边的可能,苏轼是一个好官,名声更多是在受他恩惠的民众中流传,苏轼一走,苏堤长留,苏轼一走,赤壁仍在,这可能是“李白从不属于人间,而苏轼从未离开人间”,他代表的不仅是豁达多情,更是坚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宝藏,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苏东坡作文2

  读诗,不仅仅是读那简简单单的方块字,更读的是那穿越千年的作者内心的或朦胧或真实的情感。——题记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从未断流。历史上,诗人词人比比皆是,也不乏各种风格的诗词,有苏东坡的豪放,李白的疯狂,李清照的婉约,辛弃疾的大气……无一不透露着诗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而诗词真正的魅力便在于此。

  曾读过苏轼的两阙词,至今难忘: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在与好友出游时写下了这首词,在山中品着香茗、尝着野菜,十分惬意。之所以深记着这首词,是爱着这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实在是超然物外,不得不让人佩服。我觉得其中也许还含有另一层诗意,便是对于俗世中那些盲目追求功名利禄的所谓“小人”的讽刺——东坡一向是看不惯他们的。

  懂得东坡的人已不多了罢,在这个纷扰的世间,能寻觅到的“清欢”也不多了罢,生活在城市中,街上总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几乎没有一刻清闲,美好的时光总是被一阵喇叭声打断,抑或是一个不懂事小孩的大叫。总之,在我看来,城市中已觅不得“清欢”了。

  要说哪里还保有清欢,那便是郊外了。走在林间小道上,缕缕阳光洒下,轻柔,悄无声息,给人一种神仙般的温暖,似水,却是坚定的,不像水那样没有定型。再在山间坐下,欣赏这人间难得的美景,或许再来一壶茶……那便是教人羡慕的生活了。

  晚年的苏东坡便向着这样的美好生活更近了一步,这在他的《定风波》中极为突出。读了它,我仿佛望见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佝偻着身子,穿着破旧的蓑衣,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在乡间小道上踽踽独行,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婆娑的身影在料峭春风中摇晃,身前身后都弥漫着蒙蒙烟雨,直走向那与天空相接的地方。有人也许会说,他本不会会如此寂寞,他应该带上一壶酒,一份爱,一腔热血。我只能回答,你不懂得苏东坡,他的前半生都在宦海中沉沉浮浮,现在顿悟了,从仕途中走出,他已经遍历了风雨沧桑,还有何求呢?正如林清玄所说:“生命的事一经过了,再热烈也是平常。”也许,这就是东坡身上的`诗意、他那诗人所特有的忧郁气质罢——明白了一切,却已青春不再,一无所有。

  实际上,苏东坡的境界并非是所有人都能轻松达到的,在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太多的物值得我们去留恋,普通人,可以留恋一饭一菜;官场中人,可以留恋功名利禄;学者,可以留恋本本书籍;企业家,可以留恋万贯家财……可见,生活在俗世,想不沾染点烟火气是很难的。可他,东坡居士,在晚年做到了,他只身一人,没有牵挂,自由地徜徉于天地之间。每当读到那“竹杖芒鞋轻胜马”或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总是被居士的这种仙子气息所震撼——与其说是震撼,还不如说是迷住,总想感叹一句“东坡真神人也”!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百姓的好友,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皇帝的秘书,是士大夫,是诗人……但这些,仍是不能完整地勾勒出苏东坡的全貌。

  他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乐观,又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归隐之心;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柔情,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思。

  他,是多元的。即使至今,他,仍是诗意的代表,千古不朽!

苏东坡作文3

  苏东坡可谓是经历了坎坷跌宕的一生,不过他坦然面对命运的不公,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实在是让人心生佩服,不过更让人佩服的是他还能够如此享受,实在是令人不解。他完全不同意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有如此心态才算是心胸豁达,就算被流放在蛮荒之地也依然活得随心所欲,十分充实。

  海南,一个现代人们向往的生活地方,热带雨林,碧海蓝天,四季如春,高楼林立,交通发达,是世界公认的唯美海景城市。说起苏东坡被贬海南期间,当时的宋代,海南还是荒蛮僻远之地,荒无人烟,但苏东坡笔下的《减字木兰花立春》却显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这首诗是苏轼对海南春天的第一首热情赞歌,不仅写出了海南的地处的特点,而且诗意更表达出了境界的壮阔,阅读起来更是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而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那一纸诏书,在当时流放海南岛,是一种接近于死刑的极刑。但苏东坡面对生活的压迫从容面对,没有对命运的不公,生活的逼迫就此而倒下,他选择了积极面对,刚开始的时候他在岛上寻找食物,并且找到了我们熟知的生蚝,他惊叹的称之道“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可就是因为这种对于生活生命的态度,造就了他在流放海南的三年里也依然活的十分愉悦。要知道当时的海南岛是处于中国文化藩篱之外的城外之境,当时海南岛的气候极其不适合人类居住。他曾经写到:此地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这可以说是苏东坡被贬流放之中身体最受苦,也是最流放之中严重的一次,况且当时他已年事已高。

  这时的苏东坡已经年迈六十,能回归内地的希望也是十分渺茫,不过好在苏东坡依然没有失去一贯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我所敬佩他的原因。正如他有一次对弟子讲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所以,在这蛮荒之地,他依然能够广泛交友,赶上缺乏粮食的季节,也有好朋友,好邻居送上食物,不会让他忍受饥饿的痛苦。海南岛上当时没有墨,他就自己研制,没有药铺他就自己到乡野采药,并且记录了各种医学笔记,他当时还建立的专门护肤的屋子,治疗荨麻疹的.屋子。总的来说他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乐趣,让生活不再那么乏味,过的充实而有意义。

  苏东坡在道教领悟的道理也非常的有建树,‘‘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于不知善而善”在我看来苏东坡就是一个可以从自己的本心出发,遵从一种非如此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才是活出了自我。那句惊世骇俗的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他成为东坡居士写出的,这名句也道出了苏东坡最纯真无垢的形象。

  用苏东坡的名诗概括他的一生可谓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这短短的一首诗已体现苏东坡内心的悲苦是不言而喻的,不过回望他的一生,他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词当中看出他那超脱的胸襟和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令我也不得不由衷佩服和由衷感叹。

  是呀!苏轼你是一座里程碑,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你的一生是不幸的,但就是这样的不幸造就了你对待生活的超凡态度,也正因为命运的坎坷造就了苏轼那流传千古的文章,诗句和词风,也正因为忐忑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那不朽的作品。也正因为无论身处何地都有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才会使我敬佩苏轼真正的原因吧!

苏东坡作文4

  有人将评论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散文见诸报端,言语之间颇有些不恭之词。秋雨先生十分恼火,于是连篇累牍地一通发泄,他发表的一些散文中,这种情绪溢于文字之间。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最近出版的《山居笔记》当中一篇叫作《苏东坡突围》的文字。

  我喜欢读散文,当然也包括秋雨先生一些写得不错的散文。但对他以历史为题材的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情绪和理念,读后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特别是那篇《苏东坡突围》。英雄气短,伟人困厄,这本来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带有规律性的事情,更何况是在黑暗的中世纪。因为他们杰出,因为他们超越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他们不被常人所理解,特别是不被世俗所理解是很正常的。东坡先生也常有"高处不胜寒"的感受。东坡先生在宋代文坛独树一帜,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其重要的位置。作为一位文学天才,一位书法大师,他是出类拔萃的。他又是当时一位著名政治家,显赫一时。由于他代表的利益集团,政治主张及自身的历史局限等十分复杂的原因,而遭到排斥,贬谪,这也是历史中很正常的事情。也许正因为如此,正因为这种特有的身世与经历,才造就了东坡先生大气磅薄的词风,酣畅淋漓的书意与不同群伦的政治才干。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去考察历史人物,那种被理想化了的,既在文坛得意,又在政坛显赫,名利场中双双获利的杰出人物,实在难寻难觅。

  八百年前东坡先生的遭际,本已尘封于历史之中,然而秋雨先生英雄爱英雄,惺惺惜惺惺,张起讨伐之帜,一篇《苏东坡突围》的檄文,对当时曾攻讦过东坡先生的人口诛笔伐,用词之尖刻,情绪之激昂,在文字之中极尽铺张。其中一段文中这样写道:"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真可谓一诵三叹。东坡先生在天之灵,如果能拜读到秋雨先生这篇激扬文字,想必也会为之动容的。但我之所以不甚明白的是秋雨先生为何为东坡先生打这样一桩历史公案?最近看到《中华读书报》转载的一篇批评秋雨先生散文的文章才知道,秋雨先生为什么这样愤愤不平。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言论如此之自由,当然不可能阻止别人的批评。于是想到苏东坡,想到东坡先生的遭遇,想到东坡先生的杰出与伟大,这种同感便油然而生,于是便去为苏东坡去突八百年前的围。

  文学上的不同观念,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可以,而且也应该交换意见,甚至可以展开评论,批评,这才是正常的现象。如果听到某些批评意见,也许这种批评中有偏颇之处,便给人扣上"群小","陷害","围攻"等等罪,那谁又敢再批评阁下呢?别人不批评了,难道就证明自己杰出了吗?这恐怕也是一种霸道作风吧?东坡先生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逆境中没有沉沦,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他那些著名的词篇,散文及书法代表作,大都是在他被贬黄州的十年中所作.可是东坡先生当时并没有突围的意图,也没有怨天尤人的愤慨,反而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英雄气概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豁达与傲岸.抛开历史的真实性不谈,单就一个替苏东坡突围的命题,会不会使人有借题发挥之嫌呢?

苏东坡作文5

  满怀敬畏之情写下这个标题,深怕自己稚嫩的笔会亵渎你的名字。

  瑟瑟秋风,萧萧秋雨。你孤独一人来到黄州。说你孤独,原来的亲朋好友因“乌台诗案”纷纷离你而去,快的令人瞠目;说你孤独,当你被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走向黄州时,那些淳朴的老百姓竟然不知道你就是当年名震京城的才子诗人。

  漫漫流放之旅,你的心也一如通往黄州的路一样凄凉。想当初,你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荣耀。21岁参加进士考试,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让当时的主考欧阳修自叹弗如。当你进入当时的政治中心,准备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你的身上,快得让你不知如何应对。在被关押了103天之后,你终于被惜才的皇帝放到黄州这个地方。名为团练副使,其实是要你在那里好好闭门思过。

  当一场巨大的灾难毁灭不了你,它就将注定让你更强大。确实如此,当朝廷和文坛所有的脏水泼向你时,当你伤痕累累的走向黄州时,这个地方已经在准备迎接你这个伟大的人物。黄州这个曾经三国的古战场,有多少风流人物在此闪亮登场。黄州此刻也正以它宽阔的胸怀在接纳你。

  黄州的生活是贫苦的,为了生存,你一如陶渊明一样,在东坡躬耕。你那只拿惯如椽巨笔的`手拿起锄头时,我似乎看到你自我解嘲的笑了。

  黄州的生活是孤独的,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种孤独源于一种对理想的坚守,一种人格上的坚守。

  黄州的生活是豪放的。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让你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东逝的江水,你的内心也一定汹涌澎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对历史人物的仰慕中包含着一颗渴望建功立业的心。这首千古绝唱谁能想到是在生命的最低谷被豪放高歌!

  黄州的生活是洒脱的。沙湖看田归来,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独你在雨中高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谁怕?”这雨中的一声怒吼喊出了心中郁结已久的痛,更是对周围小人的一种应战宣言。“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花开花落的从容与洒脱。

  在与大自然无数次对话之后,你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从此你的名字叫苏东坡。你把处于“江湖之远”的贬所,视为建功立业的疆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当你的人生之舟搁浅黄州时,你解救了数名女婴;当你的人生之舟搁浅惠州时,一道苏堤是你人生辉煌的一次见证;当你的人生之舟搁浅儋州时,一口口井也成了你的生命之源。

  今天,每每读你的诗文,我都在与一个伟大的灵魂对话。你身处逆境,达观向上、超脱豪迈的积极处世态度值得我学习和追求。在和你的每一次对话中,我的心灵总是得到净化、陶冶和升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任时光老去,历史的长河也会留下您的名字——苏东坡。

  您是我心中永远的苏东坡!

苏东坡作文6

  这次我们前往海南游学,寻访东坡遗迹,感受东坡的人格与文学。正如游学宣传语上所说,东坡一生,富贵与坎坷交织,逆境与顺境跌宕,可无论顺逆贫富,他皆能随遇而安,无往而不神清气爽,自得其乐,发现生活之美,把生命的遭遇转化成美丽的诗文。

  苏东坡一生因为仗义执言被贬官数次,杭州,密州,黄州,惠州,儋州,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瑰丽诗篇。其中尤以密州的那段时光,最为精彩,苏轼在煎熬中涅槃,人生真正的放下与豁达,变得平静,安详了,他的诗也成熟了许多。他把自己的感伤、思念和天生的乐观旷达、进取溶于自然,借景抒情,写下了千古名篇:《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及《水调歌头》。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写出了苏轼悼念亡妻的痛苦。诗中不止于悼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还体现了苏轼对前途的茫然和生命衰败的感伤。

  《水调歌头》抒发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可见思念之深。同时,苏轼把个人的思念升华到天下人的思念,甚至对宇宙的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苏轼对天下人在月圆之夜能与亲人团聚的.祝福,更体现了他乐天旷达、积极善良的人格特点。

  《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词表现了苏轼的豪放与洒脱,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富有阳刚之气。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寥寥几句,勾勒出了一个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东坡形象。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抒发了苏东坡虽被贬至密州,依然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情怀。

  密州是苏东坡人生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但还不是他人生的终点。随后,东坡又被流放到黄州、惠州,最后被贬到海南岛,当时中国的最蛮荒的地方。被贬至海南在当时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处罚。但是,苏东坡经过多次贬官的历练,到达海南时,他已经是心态平和,波澜不惊,就算面对荒凉的海南岛,他也能够泰然处之,入乡随俗,自得其乐。苏轼在海南,研究了许许多多的美食。在东坡书院,我看到一封苏轼写给儿子的家书,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讲的是东坡来到了海南,发现当地的一种美食:海砺子,研究了多种吃法。除了海蛎子,还有羊蝎子,东坡肘子都是流传至今的美食。

  苏轼为海南做的最大的贡献。就是传道授业,为海南带来了中原文化,让这块蛮荒之地,从此有了文明的生根发芽。苏东坡在海南岛上建立了东坡书院,有许多学子甚至跨海来求学。在苏公祠里,我看到苏轼的牌位旁边立着姜唐佐的牌位,经过了解才知道,他是苏轼众多学生中最为出名的学子,是海南岛第一位进士。

  七天的游学已经画上了句号,回程的渡轮正行驶在茫茫的南海上,放眼望去,海天一色,无边无际,海面上波涛澎湃,船过处,激起千堆雪。遥想东坡当年,跨海南渡,心情也定像这波涛般澎湃。此时此刻的我,心情同样的澎湃,只缘与一个伟大的灵魂相遇,我的人生也将从此不同。

苏东坡作文7

  苏东坡何许人也?不说国人对他的评价,法国《世界报》评选全球范围内的“千年英雄”,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诸领域,选出二十位,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个有才华的乐观的人。

  苏东坡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全能文艺家,诗、文 词、书、画 都有杰出成就,在文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仁宗至和二年,弱冠之年的苏东坡进京应考,顺利地通过了初试。最为关键的殿试,当时才二十岁的苏东坡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因主考官欧阳修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将其改作了第二名。苏东坡的惊世美文获得众人一致击节叫好。欧阳修曾当众对同僚高声叫道:“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并对自己的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因为我就读的苏坡小学是因苏东坡而得名,所以老师教给我们很多苏东坡的诗句。除了课本上的《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等,我还读过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诗句,更有他留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等等等……这些作品流传千年,照亮了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夜空!苏东坡的书法和绘画也是造诣颇深,他的《枯木怪石图》曾受到米蒂的称赞:“子瞻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不仅如此,苏东坡的乐观也是令世人惊叹。

  公元一零八四年到一零九九年的十年里,苏东坡的.官宦生涯极不安定,四处奔波。最终被以“讽斥先朝”的罪名,将苏东坡贬至英州。在苏东坡还未到达贬所之时,又下调令,贬至更为遥远的惠州。一千五百里的路途,从中原走到岭南,实在是未卜之旅。他把家属交给弟弟子由,只与朝云和两个小儿子一同前往。

  惠州的生活十分艰苦,苏东坡却吟道:“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竟悠然自得,酣然入梦,一觉睡到大天亮。惠州这地方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每日来拜访苏东坡的朋友络绎不绝,大家真心相待,其乐融融,甚至苏东坡在此还学起了酿酒。

  他的这种状态令那些迫害他的小人们大感意外,恐慌不已。他们决定变本加厉,将苏东坡贬至海南岛上的儋州……

  儋州是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对于六十四岁的苏东坡来讲,是非常难挨的。夏天炎热潮湿,秋天又多狂风暴雨,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面对无医无药的处境,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随遇而安的苏东坡又找到了新的乐趣,他开始采摘草药,研究起医学来。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有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无论在黄州还是惠州、儋州,在庄稼已然种上,无金钱财务的烦心,他开始享受每一个

  日子给他的快乐。所以在多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没有被忧戚悲惨所压倒,也没有沉溺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他既不像柳宗元那样在贬地抑郁而死,更不像韩愈在贬逐的重压下希求宽恕。他在艰难中乐观的活下来,安土忘迁,把贬地当作第二个故乡。

  才华横溢的苏东坡,乐观开朗的苏东坡,真是千古奇才!

苏东坡作文8

  《苏东坡传》是作者林语堂先生所作,初始稿为英文,后经汉化翻译引进回国内。林语堂先生一生致力于将中国国学经典通过英文的形式向世界进行推广,是一位极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大家。而著名的苏东坡更是不复赘言,东坡先生一生坎坷却极富乐天派,网上给其的评价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等等,可谓是全能至极。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例如牛顿、伽利略等在近代历史上具有伟大贡献的伟人,都不只是一面之雄,而都是兼具各家所长的多面手。因为这展现出了他们人性中的不同侧面,而这点东坡先生与他们是相通的。人物传记不同于史书和民间小说,人物传记类文体加入了作者个人对撰写人物的理解和感悟,却又相对于一般小说的架空编撰要更忠实于史料。因此,经过同样多面的林语堂先生的再创作,《东坡传》中的人物必定也会是更为多面的。所以,今天在这里要谈论我对《东坡传》的读后感,我只能尝试从其中选择一个侧面来加以说明。

  苏轼的作品集中,我一直最喜欢的是《定风波》和《临江仙》,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还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大气和飘渺,都是苏轼在不同时期面对人生的态度。苏轼一生起起伏伏,官场上的'坚持自我导致他被多次流放。但苏轼依旧是那个苏轼,无论生活何等的不如意,却依旧是乐观洒脱如初。曾经有人这么评价过他,在遇见同样巨大的挫折时吗,李白选择一醉了之,白居易是一哭了之,陶渊明则是一走了之,只有苏轼,苏子,东坡先生,选择一笑了之。所以,自古以来读书人对文学大家各有偏爱,却很少有人不佩服苏轼的。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出现、偶尔相伴的神秘人物:神奇道士吴复古。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出现一下。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自在,仙风道骨。东坡先生与之出游之时,飘飘乎如仙人独立,晃晃乎浑然天外仿若一体。他的存在令人好奇,究竟是真有此人,还是他就是东坡先生精神上的寄托,意识外另一个自己?细细想来,如果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还能依然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呢?自古以来超然世外的隐者数不胜数,但真正为世人所记住的,缺如凤毛麟角。

  吴复古提醒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忘却营营、超然世外。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因为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为不了吴复古的自己。以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他也许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内心深处并不想。入世,出世本就在乎一念之间。吃吃喝喝与苍生同乐,大概才是他内心真正所向往的。

  但无论后人如何评说,东坡先生依旧是那个文人史上具有着独特魅力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可是那个竹杖芒鞋嬉笑怒骂间穿林赴雨的蓑衣竹翁,也是政坛上不愿依附他人而郁郁不得志的官吏,更是文坛上的一代巨擘,用自己的书法、文笔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人墨客。从他的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他的才华横溢以及被人欣赏的文人气节。他的深情而不做作,悲情而不怨天尤人,更兼具历经坎坷的人生经历,或许这也正是他为无数后世文人所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苏东坡作文9

  世间本无所谓对与错,思想使然。善恶,黑白,对错,本就无严格的界限,只是人们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罢了。从一面来说,苏东坡乐观豁达,耿直敢言,豪放率真;但从另一面来看,也可以说他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擅长社会交往,不擅政。苏东坡的优点显而易见,能让我们受到感触和启发,如果反观之,未尝不能悟出一种生活态度。

  优点之一:乐观豁达,随遇而安

  我们都知道,苏东坡被贬过很多次。作为一个满怀斗志与才慧的爱国诗人,官场失意,心里免不了抑郁不平。但他就如任何一个平凡人一样,就此消沉灰心丧气了吗?“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饮酒是他遣怀苦闷的一种形式;希冀是他至存高远的体现;豪放是他豁达胸襟的必然结果!纵使身旁荆棘丛生,亦相信风雨后总会有晴开月朗;纵使堕入万丈深渊,亦有在地狱中也能比过天堂的斗志与决心。

  反观之一:

  苏东坡是人,不是神。正如《后赤壁赋》中写道“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他也在出入世的问题上感到过迷茫。虽然他也写过很多豪放乐观的诗文,但大多数诗文中也反映出他的情感矛盾。《前赤壁赋》中,客人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未尝不是他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慨。“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亦寓暗伤流年之感。纵然一个人再伟大不凡,终究还是拥有着人之常情。

  优点之二:耿直敢言,洒脱率真

  苏东坡是一位爱国诗人,他在政治上有自己的远见抱负。他明智地发现了新法的弊端,不顾自身安危毅然的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他的这种勇敢,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点赞!他也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敢于同那些腐败官员作斗争,他那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高雅也值得我们钦佩。

  反观之二:

  苏东坡的耿直敢言显然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接连被贬甚至入狱。俗话说:“处事树为模,本固任从枝动摇;立身钱作样,内方还要外边圆。”他的不知变通让他得罪了很多权贵,他的为人处世太不计较后果。与其与敌人在明面上就撕破脸,自己吃力却不讨好,于自己的仕途有百害而无一利,不如为人收敛一点,行事有计策而不盲目,如果官都越做越小,那还有什么为国家出力的资本呢?当然,要想在腐败黑暗的官场中保持初心,一定要出淤泥而不染的强烈决心。

  优点之三:重情重义,珍重爱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这首词是苏东坡为悼念亡妻王弗写的,足以体现出苏东坡对爱妻的深挚思念之情。

  《东坡逸事》里有王氏“幕后听言”的故事,是说东坡每有客来,王弗总是躲在屏风的后面屏息静听。在宋代,女子的天地越来越小,而苏东坡能如此待王弗,可见其对王弗的信任至极与用情之深。

  反思之三:

  苏东坡一生为情所重,却也有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烦恼。西湖晏饮时有女子慕名而来演奏古筝,苏东坡便为她写下了“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有一名惠州女子名超超,执意想与东坡为婿,东坡恐有不便之处,便匆匆离去。多年之后,他故地重游,听说超超已死,惊然动情,为她写了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噫!何必如此纠结于是非曲直,不过对的人生于错的世罢了。

【苏东坡作文】相关文章:

苏东坡的作文04-11

苏东坡作文05-31

追寻苏东坡作文04-13

苏轼与苏东坡作文04-22

走进苏东坡作文12-23

走进苏东坡作文06-09

苏东坡传作文04-28

苏东坡传作文02-14

苏东坡的作文(精选33篇)04-13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