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3-06-29 16:00:25 作文 我要投稿

家乡的风俗作文集锦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乡的风俗作文集锦15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1

  “十五的汤圆圆又甜嘿――十五的人儿乐开花哟――十五的狮舞唱又跳嘿――十五的灯会人山海哟――”

  傍晚,在大地被照得金光灿烂时,老街上的小店纷纷张灯结彩,紧锣密鼓地为元宵节的到来作最后的打算,该摆的摆好,该挂的挂好,迎着喧杂声欢笑声,走进老街,扑面而来的是久违的马桥味道。

  你瞧,老街各店铺内井然有序地挂着盏盏灯笼,形色各异,纸糊的布艺的玻璃的,赤红的金橙的墨绿的,兔子灯荷花灯宫廷灯,应有尽有;往前走几步,汤圆店的浓烟便会热情迎接你,混着汤圆的香甜店内的喧嚷声一起飘在街上,升腾上天;一时间,人潮渐渐涌动起来了……

  这时,不远处传来“嘿―吼―嘿―吼”的欢呼声,在人群的掩映下,隐约看见像是一班人马正在舞狮哩!各种明艳的颜色快速交织着,我也看不分明,但它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我过去。走近了,只见围着欣赏的人群里一层外一层,便只能踮起脚伸长了脖子,抬着头不断地张望着,看清了――是家乡的特色“手狮舞”。

  仔细观察那队人马,表演队员们脚下踩着一致的步伐,两腿有力地踢抬,身体随动作前后扭转,极为轻盈;双手紧握舞棍,用力甩动着狮身,将狮身上的布坠甩得摇摇作摆,珠宝装饰物叮咚作响。据我所知,这些狮舞的表演风格可分为文狮武狮和看狮三种,今天出演的是文狮,这类表演动作缓慢稳健,幅度较小,自然灵便,毛发颤抖飘拂,活脱的姿态像是在为观众祝福与人们嬉戏。“文狮”顶适合行街表演,而“武狮”就有所不同了,它动作幅度大,速度快,有气势,以翻腾跌滚扑动作为主,适宜广场表演。“看狮”又称太狮,表演时狮身内燃烛光,夜里表演时小狮围着大狮鱼贯穿梭,云飘狮跃,人随灯转,游览嬉戏。

  近处,手狮舞悄无声息地到了尾声,却带动起了整个老街,整个马桥的元宵节奏;远处,各个小铺都挤满了人,汤圆店更?a href='http://www。fanwenvip。com/aihao/qiaopai/' target='_blank'>桥牌鹆艘惶醭ち?2碌泼铡⒐业屏?⒊蕴涝病⒖词ㄎ瑁?凳敲β担?梢膊环δ谛牡南苍谩U?怯辛苏庑┮淮??舜?邢吕吹姆缢?a href='http://www。fanwenvip。com/news/wenhua/' target='_blank'>文化,才让人们把节日过得开心充实,让节日变得更有意义了。所以,我们现代人更应该接好这个文化传承的担子,在保护文化的同时争取发扬与支持文化的发展,留住传统文化的美好光景。

  “十五的'汤圆圆又甜嘿――十五的人儿乐开花哟――十五的狮舞唱又跳嘿――十五的灯会人山海哟――”

  元宵夜的灯笼亮起来了,元宵节的气温升腾起来了,连尘土都是别样的味道,一切都是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2

  窗户外天越发黑了许多,天似乎被一张黑布罩住了,空气中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蜡烛味。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王爷上天,在我们朝东埭也不例外。

  爷爷在厨房里发出喊声:“小宝,来帮我一下!”

  “来了,来了,急什么急!”我从二楼像一楼厨房奔去。

  此时,爷爷把插放蜡烛的蜡烛钎放在桌上,他的旁侧还有被黑夜映衬下格外干净的空盆。我手里拿着一把香,近距离一闻,那种香气似一阵清凉的微风,把我的烦恼一吹而散。这时有人推了推我说:“干什么呢?把香先放桌上,你先去拿几样水果和一把糖果。”我好像打开了马达似的',一路跑都带着风。把已准备好放在桌上的几样物品拿入厨房,将它分好类别,装入空盘中。看着盆中美味的食物,我的口水似一条糖丝从嘴中流出。

  “为什么要送灶王爷上天要用水果和食品敬他呢?”我发出了提问。

  “这你要听我慢慢讲。”爸爸边说边打开手机。

  “不带你这么玩的!”我双手插在腰上,装出生气的样子。

  “我又没查,只写了一份稿子而已!”爸爸开始耍帅。

  “哦,今天怎么这么勤奋啊!脑子好使啦?”我语气中带着一丝嘲笑。

  爸爸拍了拍我的脑袋说:“别耍贫嘴了!听我讲:传说在古代,一对老夫妇仅有一个儿子,两人十分疼爱这个儿子。但因家中太过于贫困,只得让儿子去挖煤。儿子久而不归,可把老人给吓坏了。”挖煤有没有什么困难的?“我疑惑地望着爸爸。爸爸一口否决:“不,挖煤可危险啦!一个不小心就会送命的,你们这个年代的孩子不知道。”爸爸继续讲:“这天老太婆不放心,叫老汉到煤矿地去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了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边走边聊,聊得十分热闹。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地收一百名矿工,老汉很着急,祈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答应了。老汉见了儿子故装生病,要儿子侍奉左右。他儿子一时无法下井,便跟老人回了家。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四夜里,老汉想起三年前的事情,忍不住跟老伴说了,谁知被灶王爷听见了。二十四夜里,灶王爷把这些事情告诉了玉帝,玉帝恼羞成怒,惩罚了光脚片,又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此,人们在腊月二十四这天给灶王爷吃糖,希望他吃糖时嘴巴被糖黏住,无法去天上与玉帝告状。”爸爸拍了拍手说:“故事结束了,你们快去弄吧……”

  爷爷将火柴点燃,把蜡烛粘上火种。我轻轻拿着香,把头放在蜡烛上,左右转动。火苗是一位活蹦乱跳的孩子,用他的身体温度来温暖香那冰冷的内心,将香蜡烛上拿走,香还上还带着火。轻吹一口气,将香上的火吹灭,插入香炉里,我双手合一一脸严肃的站在灶王爷面前说:“灶王爷,上天把我家好事告诉玉帝。也需要灶王爷让玉帝把我这学期学习棒。”然后我把灶王爷的画像弄火燃烧掉,送他上天。

  虽说这只是一种形式,但家家户户都要做。这一天我不仅学到了如何送灶王爷,还听到了一些关于他的故事。

家乡的风俗作文3

  春节是中国的农历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热闹的古老传统节日。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我们过春节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今天就让我来介绍介绍我的家乡——浙江余姚的春节吧!

  家乡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开始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等。我们家也不例外,全家总动员,经过大家的努力,家里瞬间变得焕然一新。另外大街上也人山人海,各家店铺门口张灯结彩,促销广告五花八门,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大家都忙着准备年货,必不可少的年货是瓜子、花生、糕点、水果等等。有的在买家里装饰用的年画、灯笼、春联,有的在买新衣、新裤……讲价声和买到后的欢笑声在街上不断回荡,真是热闹非凡啊!

  除夕,也就是春节的前一天。我们全家都没闲着,作为家里最小的我也忙着写春联,写“福”字。每年爷爷都要挑一幅称心如意的春联让我写,今年选的上联是:天地和顺家添财,下联是:平安如意人多福,横批:四季平安。写好后,在爸爸的帮助下,贴到了大门上,红红的春联,透着喜庆,寄托着我们对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我们还把两个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大门口,准备迎接新年。下午,重要的祭祀开始了。点上蜡烛、香火,全家人都要在桌前拜三拜,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并各自许了一个愿望。我许的愿望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全家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我能在升学考中取得好成绩,考入理想中的学校。晚上的'年夜饭可算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饭,鸡、鸭、鱼、肉样样有,满满一大桌,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还要吃上一大碗汤团,预示着团团圆圆,美美满满。饭后我们围坐在一起聊天吃瓜子,奶奶忙着送灶君,完事后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一家人其乐融融。我还收到了爷爷奶奶的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等到晚上八点整,我们准时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这是每年雷都打不动的必看节目。当晚上十二点的钟声响起时,整个城市沸腾了,鞭炮声此起彼伏,人们迎接着新年的到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大年初一,穿上妈妈给我准备的新衣、新鞋,给爷爷奶奶拜了个早年。早餐是奶奶准备的汤团赤豆年糕,每年的大年初一都吃这个,预意着新的一年团圆、节节高。我们家初一不走亲访友,在家休息。奶奶还说:初一不花钱,不拿菜刀,不扫地等等。

  大年初二开始,挨家挨户去拜年,每户亲戚家吃一天。大人们天南地北地聊起来,有的说去年的收成如何如何,有的说新的一年打算如何如何······我们小屁孩们看电视,吃零食,玩游戏也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家到大年初七亲戚拜访得也差不多了。初八开始,大多数店铺开张了,人们的生活也陆续恢复正常。我也快要开学了。

  我的家乡虽然不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但春节同样过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过年的喜悦同样在我们心中荡漾,久久不能散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4

  我的家乡在川北地区的南充市嘉陵区,那里不仅山美、水美、人情美,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更美。民俗文化中,我们小朋友最期待的,就是每年正月十四的“蛴蟆节”了。

  相传在清朝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袭击了我们老家,村民们苦不堪言。后来经高僧指点,知道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蛴蟆”是方言,即“癞蛤蟆”),于是,在每年正月十四,乡亲们模仿蛴蟆圆鼓鼓的形状,用竹子制作蛴蟆灯,祭奠后,将蛴蟆灯扔进河里,以赶走“蛴蟆”,祈求来年身体健康,平安无事,从此,家家户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的风俗就延续了下来。

  每年正月十四,午饭后,大人们无论多忙,总会放下手中的活,为孩子们精心制作蛴蟆灯。蛴蟆灯用嫩竹制作,先用细竹篾编成竹环,再砍一定长度的竹子,将最上方的竹节划破,向中间挤压,形成纺锤状,将竹篾编扎进去。接着,在竹节下方,填上一些湿泥巴,里面插一根蜡烛或者自制的煤油灯。最后,在竹灯的表面糊上一层纸,并留一个小孔点灯使用。

  蛴蟆灯可以做成了很多样式:如方形的、圆形的、鱼儿形状的、五角星形状的,应有尽有……看到各家门外摆放的蛴蟆灯,我们无不盼望夜晚早早到来。

  等待着,等待着,夜幕终于降临了,先是村里一两个蛴蟆灯亮了,沿着田坎向前移动,红红的蛴蟆灯,倒影在水田里,岸上、水里相映成趣。接着,村子里左边、右边,提着蛴蟆灯的人都纷纷走出了家门,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世界。

  我按捺不住了,拿起靠在磨盘上的蛴蟆灯,掀开纸糊的门,把蜡烛点上,蛴蟆灯立即映红了大家的脸,爸爸在一旁再三嘱咐,“拿端正,拿端正,火不要烧着纸了”……送蛴蟆的人越来越多,一路上,大伙或三三两两,或独自一人,大家朝场镇上涌来,顿时,街道上变成了“火”的海洋,一股股“红流”不约而同地向西溪河涌去。

  蛴蟆灯中,最扯人眼球的是几个大人一同抬的蛴蟆彩灯了,上面还写着“爱我中华”几个醒目的大字,多么浓厚的爱国情谊呀!街头的男女老少,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一齐高呼着:“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送下河里去吃肉,保佑娃娃不咳嗽。”这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不光送蛴蟆的人群欢呼着,连路边栖息的夜鸟,也忍不住探出头来,和我们分享这无穷的.快乐。

  来到西溪河边,孩子们高举着蛴蟆灯不肯离去,在家长们的再三催促下,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将蛴蟆灯甩进河里。

  送走蛴蟆后,下一个“节目”便是摇嫩竹了,竹林里,竹子被摇得“莎莎”作响,我跟大家一样,选了一根长势正盛的嫩竹,一边摇晃一边唱着:“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跟嫩竹一样高,嫩竹长,我也长,我跟嫩竹一同长。”

  听爸爸妈妈讲,很多成都人甚至广安、遂宁周边的人,都不知道我们老家的“十四夜送蛴蟆”风俗。现在,这样的民俗只在西充话地区以及附近地区,比如嘉陵、顺庆、西充、南部一些乡镇比较盛行。而且随着外出打工潮,这样的民俗濒临灭绝,不过政府开始重视了,现在,家乡开始举办“蛴蟆”节这样的活动了。

  小朋友,我们家乡的“蛴蟆节”也吸引了你吧?欢迎正月十四到我家乡来作客,相信你一定会被这一独特的民俗吸引的。

家乡的风俗作文5

  在我的家乡石塘,每到元宵节,都会办一次盛大的扛台阁活动。那个晚上,这个平时幽静的面朝大海的小渔村,变得极为热闹,热烈的鼓声锣鸣,人们的笑声,融在那阵阵的涛声里;闪烁的灯火洒在青石板路和石屋上,与屋里的温暖相互映衬,也映照得人们脸上一片灿烂。

  扛台阁,以前均是将八仙桌翻过来,四脚扎个顶篷,由青壮年男子用竹棍扛起,渔村的艺人用彩灯、彩带,鲜花等把台阁扮得花轿似的,十分艳丽。如今的台阁用上了发电机、节日灯,其形态、色彩更胜往昔。每一扛台阁均是一台戏,由标致的童男童女扮演戏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逼真生动。扛台阁时,火镬开道(火镬是把木柴放在铁锅里烧起来。),渔灯、台阁在后,悠扬乐曲相伴,喜庆罗鼓压阵。

  正月十五一到,大人们很早叫醒小孩子来化妆。若她扮的是嫦娥,则两条柳眉舒展开来,脸颊浓粉上装还要抹上一丝金粉,额头一点朱红;身着一条粉白色丝带裙,脚上一双绣花棉布鞋。若他扮的是关公,则两道粗眉在上方横着,脸上涂了红彤彤的腮红,嘴边挂个大胡须,长长的几乎到了脚边。这妆化得极艳,所以,不认真看,还真认不出是谁!有好几次,侧目瞥了一眼靠近我台阁上的人,我愣是没有看出来是老同学,后来下了台阁被她认出后,她一路佯装生气唱着戏词追着我回家。

  晚上七点,村口的公路上,早已热闹起来,人们早就抢占好观看的好位子,端着自家做的花生糖、枣糕、芝麻糖翘首企盼着。随着锣鼓忽地一声响,礼炮“啪”的一声在天空中绽放花朵。孩子们坐在家长为他们扛的台阁里,一脸神气。一旁的众人赶忙把那些散着香气的甜食扔上轿子,说着甜甜的祝福,“来年甜甜蜜蜜”、“长大了一定要生活甜美”、“日子要过得甜甜美美”……也有禁不住馋的孩子,趁大家不注意,刚刚还挺得直直的背,一下子弯了下来,一撕、一塞,便开始大快朵颐了。一时间,身旁的那些“各路神仙”、“英雄好汉”都成了“贪吃鬼”了!一直跟在我台阁旁的奶奶,笑着看着我吃,她说:“吃一点没事,吃了这些好‘福’果,就会有个好前程!”

  长长的队伍嬉笑到夜深还不肯歇息。元宵的'火把一直跳动着热烈温暖的火焰。这火把、这笑声、这图景,无不向人们展示了石塘渔民祈望丰收、过上安乐生活的美好愿望。

  说起这个习俗,就不得不提一提家乡一直流传的传说。在石塘有座麒麟山,相传当年有会喷火的麒麟居住在山里,因为它的火喷到的地方就有财富,可惜这对麒麟并不时常喷火,于是聪明的渔人便在正月十五这天,以鼓声为号,拿起火把,扛起台阁,在山前热闹地活动,引得麒麟也跟着兴奋吐出火来,没有想到,刚吐完火,它们便化身为了这座麒麟山。人们为了纪念这对麒麟,也为了让村子世世代代日子越来越好,便渐渐形成了习惯,演化成了这种庆祝的习俗。在这一天,灿灿的火把、笑声、乐曲,成了最美的风景,让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漾起浓浓的幸福,这幸福感,浸润在每一个在外的游子心里……

家乡的风俗作文6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玩手机。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爸妈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接着就要将家里的被褥床单衣服什么的全部洗干净,将屋前屋后也要收拾妥当,做到窗明几净,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二十五开始做馒头,馒头的面要发酵,发酵的时间就可以准备馒头馅,馅有很多种,我家一般都喜欢坐糯米肉丁馅的,青菜肉丁馅的,豆沙馅的`,平安菜馅的,还有芝麻馅的。现在想来家里的馒头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买的包子有嚼劲多了。

  二十八左右开始帖对联和福字,不知几何起,福字都是倒帖着了。好像以前妈妈解释倒着帖,就是福到了。现在的对联一般是买现成的,手写的少了。记得小时候在家,每年的对联都是自己写的,因此小时候是特盼着过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己的虚荣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大年三十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为晚上的年夜饭准备,杀鸡宰羊,煨汤炖肉,凉菜热菜准备一大桌,晚上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享用。我们家是一大家,每年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都是用一个大圆桌来吃饭,伴着晚会上的相声小品的哈哈声,年味气氛十足。

  我们家一般在年夜饭中途的时候就去放烟花爆竹,我们兄妹几个都会抢着放烟花,点着了放孩子手里,看谁的烟花放得高,放得远,好开心。晚上会一直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等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去放鞭炮,然后爸妈打牌,爷爷奶奶会去准备芝麻杆放在门边,门槛那儿还会放一根木材,有些比我们大的孩子,就斗地主,把瓜子当钱,可有趣了。到了十二点的时候,奶奶就会开始准备汤圆了!

  然后就是吃早点,一般就是枣茶加各色点心,去村里给长辈拜年。

  从初几就开始拎着礼物走亲戚,亲戚如果多的话,要一直走到十五元宵节才能算结束。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我是四川人!

家乡的风俗作文7

  每逢除夕的下午,我便沉浸在一片其乐融融中;每逢除夕的晚上,我便沉溺于饺子的飘香中;每逢除夕的深夜,我便沐浴在人间烟火中……家乡的除夕,没有城市的繁华喧嚣,却处处饱含着朴素的静好祥和。

  除夕的下午,可谓是这个洛阳小县城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街巷上,老旧得有些落魄的白墙黑瓦被红红的对联所装饰;超市里、肉铺那儿,总是排着长队;细细一听每家院子里,总是传来七大姑八大姨的一嗓子。外婆把几斤重的饺子肉馅放进铁缸子里,一股脑儿放上许多豆瓣酱,撒上几把佐料,不仅要放葱,还要放蒜,嫌味儿还不够重,再把堆成小山似的姜混进去。这可不只是洛阳人的口味重,其实也是他们与众不同的豪迈,就和流经洛阳的黄河一样,他们并不清澈见底,混杂着泥土黄沙,但也是这红尘中的烟火纷乱、鱼龙混杂让他们有了独一无二的豪爽、包容与开放。

  馅料已做好,厨房里的浓郁的香味再也困不住,整个院子都是香味。把一大袋面粉倒进另一个大铁缸,放入适量温水,直接下手,把面柔和成型,一大盆软软的、糯糯的面就展现在眼前,随之而来的是一股醇厚的面香。面团白得像瓷,两种香味在空气中相拥相撞,最朴素的食材,在乡里人手中跟变戏法一样,用手一揉,就成功诠释了什么是色香味俱全。

  要说什么最有技术含量,那就是包饺子了。因为要做够一家人吃的,所以外婆通常都要找好几个帮手哩!一个小厨房,黑压压的挤了五六个人,跟上街赶集似的,每个人边包饺子,边聊天,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外婆把一大缸子的馅料分了家,放到三个大碗里,做成了萝卜馅的、韭菜馅的、虾仁馅的;外公在用擀面杖擀饺子皮,每一块面皮都是又大又薄;妈妈、大姨二姨都在包饺子,挑起馅放在饺子皮中间,还不忘捞一勺辣子油,手指一动,馅与饺子皮相融合,面皮变得有了颜色,就像一位隐士,落入凡尘,就体会到了人间疾苦,也尝到了甘甜。也是同理,再不近人情的异乡客,来到这个小城镇,也会沉浸在那红红火火的辣椒油的香味中,被它如火般的热情俘虏了真心,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这烟火人间。经历了寒风的'人,总喜欢这样的光明炽热。

  冒着白烟的一盘盘饺子端上了桌,轻轻一吹,一咬,一咽,那种美味,迎合着白烟袅袅,恐怕是分不清梦境与现实,但味蕾感受到的满足却是肯定的答案——这是真实,要相信饺子的美味,人间的美好。

  除夕的最后一刻,也是压轴之时。提前来到房顶上,看到的是黑夜作幕布,万家灯火为点缀的喧嚣人间。最后的一秒,烟花在空中接二连三地绽放,五彩斑斓。即使一片漆黑,也仍会有每家的灯火充数,和烟火照亮这个小城镇,把黑夜充作白天。

  生活依旧如此循环,除夕的白天依然忙碌,夜晚仍旧明亮。月亮与落霞亲吻,来到人间漫步,得以见证这个小城镇豪放、炽热、温暖的除夕。我便如此沦陷于家乡的除夕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8

  小时候的月饼总是给我甜腻但有时又会很想吃的感觉。在淮北市区的周边农村,最好的月饼不是商场超市买来的诸如现在出现的香辣牛肉味的各种馅料的月饼。而是最传统的五仁,手工制作的五仁,我们现在说起来很不喜欢吃的五仁。

  旧时每年的中秋,总是还像过年有压岁钱收有新衣穿这样带着浓厚的节日味道。

  这边的传统不如说是传统的月饼烤炉。就是家里的女人带着孩子,买来诸如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还有牛皮糖,花生油面粉等制作月饼的必需品。去乡里乡亲或者邻村加工月饼的地方,亲手制作香喷喷色泽金黄的月饼。负责加工的月饼的阿姨、师傅一边和母辈们唠着家常,一颗颗月饼就在手下漾出花来。

  传统制作月饼是用一个木制的模具。妈妈和小姨曾亲手教过我,将均匀包裹着各种果仁的面团满满的塞满模具,然后用力在桌子上灵巧的拍出一个“啪”,慢慢把模具拿开,如果拿捏得当,一个连上面字迹都清晰可见的月饼就成形了。

  一家人一起制作月饼是中秋的一部分。记忆中总是妈妈和阿姨们在将牛皮糖、核桃仁切碎时塞一块到在一旁馋嘴的我嘴里。

  然后便是烤制。将月饼一个个整齐的搁置在一块巨大的长方形铁板上,几个人合力把它平放进巨大的、用红砖垒成的炉子里,下面烧着旺旺的木柴。月饼慢慢烤熟的香味儿会漂的很远很远,烤制月饼的时候周围总会围着像我这样的一群小孩,一边好奇的盯着师傅在根据月饼的色泽掌控火候,一边急切的等候着自家的月饼可以快快的做好,第一时间拿几个在小伙伴们一起尝尝,那时的月饼总是搁置了几个小时,还是留着火炉里带着花生油香味的余热。

  中秋节快要到了的时候,各家都是要要走亲戚的。我有一个叔叔一个姑姑,六个小姨还有一个最小的舅舅。而我的爸妈都是奶奶家外婆家的老大,而叔叔阿姨们都渐渐各自成家,所以阖家团圆的日子各家的小孩子聚在一起就热闹非凡。

  中秋节那天天将黑未黑的时候,爸爸就会帮我拎着好多好多酒还有月饼,沉甸甸的,走一段路敲开大奶奶家还有三奶奶家的门,给她们送去这份礼物。这个时候的她们总是很开心,挽留我留下来吃饭。

  最后是要到奶奶家的,叔叔姑姑还有我的哥哥堂弟堂妹都会来。一家人将吃饭的.饭桌搬到小院子里,吃完饭的时候,爷爷总是拿出每年都会给分给我们的超大石榴,我们一家人围着饭桌,吃几块月饼,听爷爷给我们讲叔叔爸爸们小时候的事,讲小时候爸爸带着叔叔偷摘人家的杏子从树上摔下来,讲叔叔有一天离家出走只是因为看了李连杰的电影想出家当和尚,讲曾爷爷在村子里埋藏的至今还未被找到的几杆枪,讲以前村子里被挖出来的一罐银元,讲爷爷自己年轻的时候用几把斧头成功敲击发射的一颗子弹。

  过去的时间即是传统,这样传统的中秋永远在记忆中鲜活,笔记笨拙,道不出十之一二。现在在学校,也已是有几年不曾动口吃一口月饼,今年不能回家,便希望家乡的亲人能和我在心里一起吃一口月饼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9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蕴涵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个地方的风俗不同,当然,过春节的方式也不一样。

  我的家乡在歙县武阳乡,我们这里过春节和别的地方就不一样,因为我们的习惯不同。

  除夕,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我们这里便改天换地了,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在这天里,人们在自家门上贴上春联,放上爆竹,一片热闹隆重的景象。大家一见面就互相道贺,乐得合不拢嘴。

  在别的地方,人们就是过年时,吃一顿好的,晚上再看一看春节晚会……而我们这却是另一番天地——热闹非凡。

  我们这呀,白天一过,夜晚就更热闹了,到处是烟花,爆竹声,天空上五彩斑斓,虽然比不上城市的烟花,但城市里都是高楼大厦,就算放烟花也只能一个人欣赏,一点都没意思,而我们这天高地阔,只要有一家放烟花,大家都能看到,这种快乐是城里人所体会不到的。因为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到了晚上5点左右,家人就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那些在外打工的儿女们都已纷纷赶回家来和亲人团聚,吃过年夜饭,大家欢聚一堂,说说笑笑,有讲一年收获的,有说对来年的愿望的,有对老人孝顺的,有对儿孙嘱托的……而老人们高兴极了,能和儿孙见面,听一听儿孙们叫他,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吃完了年夜饭,大家就在门前谈天说地,我还经常让外婆给我讲故事,外婆给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书上也看到过:

  从前有两个妖怪,一个叫“年”一个叫“夕”,他们每到春节就出来在人间捣乱,乱吃人家粮食,祸害别人房屋。后来人们知道了“年”怕红色,“夕”怕响声,于是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年”看见了就逃回了山上,“夕”还没走呢,人们就制造了一种一点燃线就响的.东西——爆竹,“夕”一听到声响就夹着尾巴逃命去喽。从此,人们每到春节就贴红对联,放爆竹。

  讲完了故事,外婆就说:“我最喜欢这天了,因为在这天可以看见儿女们,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到了8点多,大家便看春节晚会,我家一共11人,我哥,我妹,我舅,我姨……都会来,他们对外婆外公都很孝顺,大家其乐融融,一起看着春节晚会,心里别提有多幸福了。

  看晚会时,大家要是饿了,我们便拿出家乡的特色小吃——糯米饼、肉丝面、甜酒糟,一边吃一边看。到了12:00时,也就是新年钟声一响起,大家都欢呼起来。一起到院子去放烟花,只要谁家先带头,那可是一个接一个呀,此起彼伏,那烟花在空中一现,可美了:有天女散花,有空中导弹,有牡丹盛开……如果你家的烟花放完了,不要紧,你还可以看别人家的烟花呢,这快乐的分享,心里真愉快。

  放完烟花,大家还要出门去逛逛呢,大家互相恭贺,到处是“新年好,恭喜发财”……有说有笑,真温暖。

  这就是我们过的春节,这种乡村淳朴的美在城里是没有的!这种亲情是珍贵的,是金钱无法买到的!这种快乐是幸福!春节,我们最喜欢的节日。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在我的外婆家,那里的过年风俗可谓是与众不同。

  常德的团年饭不一定在大年三十吃。外婆说:“一家人齐聚,无论何时何地就是团圆。”为了与家人团聚,人们会推迟或提前吃团年饭,只为享受欢聚一堂的喜悦与幸福。而在去年,因为我到外婆家过年,所以团年饭就提前到腊月二十八举行。在开阔的包厢,一位位认识不认识的亲戚陆陆续续地进来。他们相互打着招呼、讨论着过去一年的年景。兴趣勃勃的孩童、高谈阔论的大人,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房间。我闭着眼睛,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年味儿,不禁轻声赞叹:“过年真好!”

  就在这时,一阵诱人的香味儿从我鼻子前飘过,我猛地睁开眼睛。“这是饭菜的香味!”一道“油焖大虾”被服务员端了上来。人们不再谈话,纷纷坐上圆桌。可坐50人的包厢,竟座无虚席。外婆说:“吃团年饭坐圆桌,本就是过年的一种讲究,它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来年风调雨顺。”菜一道道上来了,桌上的气氛也越来越活跃。“腊猪蹄、红烧肉、铁板鱿鱼……”一道道佳肴数不胜数。“红烧排骨、年糕五花肉、青菜、芋头……”咦?在这样的盛宴里,为什么会有青菜和芋头之类的寻常菜?我心中暗暗称奇,决定问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在这么多美食中会有青菜、芋头?”“噢,你想知道吗?”妈妈笑着问。“当然了!”我肯定地点了点头。“那几道菜都有着特别的寓意。芋头寓意来年有个好兆头;粉条象征勤俭持家、细水长流;蔬菜有着健康长寿的涵义。”妈妈耐心地回答。“原来是这样。”“这还不止呢!在常德,吃团年饭会摆上一条生鱼,寓意年年有余。这条鱼还必须是鲤鱼,表达“鲤鱼跳龙门”的.美好意愿。这些菜即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依然是团年饭必有的菜肴,再加上味美而价廉,即使在物欲横流的现代,依然是餐桌上的常客。”

  我听着妈妈的话,看着桌上那几道朴实无华的菜肴,顿时觉得它们就像历经岁月的老人,无论何时,他们依然守望着人们内心最单纯的心愿,直到永远……

  走出饭店,几个忍不住诱惑的孩童已放起了爆竹。在阵阵爆竹声中,我分明感受:年真的到了!

  除了吃团年饭,常德的祭祖也显现了独有的特色。在大年三十傍晚,一家人带上香烛前往祖坟祭拜,叫“送光明”。“送光明”时是不放鞭炮的。而过了午夜十二时,家家门口都会点上香烛,点燃鞭炮。在“噼里啪啦”的声响里,新的一年悄然而至。这个活动叫“迎新春”,有辞旧迎新,祝来年美好幸福的涵义。在正月初一,人们会来到祖先坟墓前祭拜,并念叨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和新的一年的计划。这些活动,都充分表达了常德人民对先辈的缅怀和尊重。先辈们绝不会因生命终止,时间的流逝,而被后辈遗忘,他们会被珍藏在内心的最深处。这就是常德外婆家的过年风俗。

  我喜欢常德过年风俗。这些风俗无不显露出常德人民的勤劳善良、重情重义。你还知道哪些风俗习惯?快来和我一起分享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蕴涵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各个地方的风俗不一样,当然,过春节的方式也不一样。

  我的家乡在歙县武阳乡,我们那里过春节和别的地方就不一样,因为我们的习惯不一样。

  除夕,也就是一年的最终一天,我们那里便改天换地了,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在这天里,人们在自家门上贴上春联,放上爆竹,一片热闹隆重的景象。大家一见面就互相道贺,乐得合不拢嘴。

  在别的地方,人们就是过年时,吃一顿好的,晚上再看一看春节晚会……而我们这却是另一番天地——热闹非凡。

  我们这呀,白天一过,夜晚就更热闹了,到处是烟花,爆竹声,天空上五彩斑斓,虽然比不上城市的烟花,但城市里都是高楼大厦,就算放烟花也只能一个人欣赏,一点都没意思,而我们这天高地阔,只要有一家放烟花,大家都能看到,这种欢乐是城里人所体会不到的。因为能和大家一齐分享的'欢乐才是真正的欢乐。

  到了晚上5点左右,家人就聚在一齐吃团圆饭,那些在外打工的儿女们都已纷纷赶回家来和亲人团聚,吃过年夜饭,大家欢聚一堂,说说笑笑,有讲一年收获的,有说对来年的愿望的,有对老人孝顺的,有对儿孙嘱托的……而老人们高兴极了,能和儿孙见面,听一听儿孙们叫他,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吃完了年夜饭,大家就在门前谈天说地,我还经常让外婆给我讲故事,外婆给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书上也看到过:

  从前有两个妖怪,一个叫“年”一个叫“夕”,他们每到春节就出来在人间捣乱,乱吃人家粮食,祸害别人房屋。之后人们明白了“年”怕红色,“夕”怕响声,于是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年”看见了就逃回了山上,“夕”还没走呢,人们就制造了一种一点燃线就响的东西——爆竹,“夕”一听到声响就夹着尾巴逃命去喽。从此,人们每到春节就贴红对联,放爆竹。

  讲完了故事,外婆就说:“我最喜欢这天了,因为在这天能够看见儿女们,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到了8点多,大家便看春节晚会,我家一共11人,我哥,我妹,我舅,我姨……都会来,他们对外婆外公都很孝顺,大家其乐融融,一齐看着春节晚会,心里别提有多幸福了。

  看晚会时,大家要是饿了,我们便拿出家乡的特色小吃——糯米饼、肉丝面、甜酒糟,一边吃一边看。到了12:00时,也就是新年钟声一响起,大家都欢呼起来。一齐到院子去放烟花,只要谁家先带头,那可是一个接一个呀,此起彼伏,那烟花在空中一现,可美了:有天女散花,有空中导弹,有牡丹盛开……如果你家的烟花放完了,不要紧,你还能够看别人家的烟花呢,这欢乐的分享,心里真愉快。

  放完烟花,大家还要出门去逛逛呢,大家互相恭贺,到处是“新年好,恭喜发财”……有说有笑,真温暖。

  这就是我们过的春节,这种乡村淳朴的美在城里是没有的!这种亲情是珍贵的,是金钱无法买到的!这种欢乐是幸福!春节,我们最喜欢的节日。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河南,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众多传统民俗源远流长,也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五年级的寒假里,我充分感受了故乡春节民俗的风采和浓浓的亲情。

  腊月二十五的清晨,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撒落……呼吸着熟悉的空气,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鞭炮声,我感到年节的味道愈发浓重了。走进屋里,一切都焕然一新,做好准备迎接新春:床单换了新的,窗户被擦的好像不存在似的,茶几上摆放着新鲜的水果,家电家具亮得可以照出人影子。我不禁想起外公春节前总会念叨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今天都腊月二十五了,日子匆匆,走的可真快啊!

  盼啊盼,大年三十到了!一大早,我就听到更多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走进客厅,全家人都围坐在茶几旁,精心地挑选着春联。我悄悄地挑出一个大红的“福”字,在它背后粘上几段双面胶,再把它倒着贴在门上,寓意着福“到”了。“贴得好!”外公赞赏地说,我也开心地笑了。妈妈在窗玻璃上贴窗花,那窗花真是生动有趣:正中央有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猪,小猪的脚边有一方池塘,池塘里盛开着莲花,水里有游鱼在嬉戏,正所谓“连年有余”!小猪的头顶有蝙蝠在飞舞,象征“福”到了……窗外大雪纷飞,红红的窗花映衬着皑皑的白雪,窗花越发红艳而白雪越发晶莹了。“瑞雪兆丰年”,这个词在我脑海里突显出来。

  下午,外公在厨房里剁着肉馅,外婆揉着面团,我忍不住去偷捏一下那雪白的面团,就收获了外婆嗔怒的批评。终于能包饺子了,大家齐上阵——妈妈包的像金元宝,外婆包的像小山,而我包的却奇形怪状,各不相同,有一些却不合时宜地张开了“嘴”,需要大人们来加工。欢声笑语中,年夜饭准备好了,大家放开了肚皮,一边尽情地享用,一边相互说着吉利恭喜的话,欢声笑语让房间里温暖如春。看着精彩的春晚,开心地抢着红包,间或着打电话给远方的亲友拜年……新的一年在隆隆的鞭炮声中,走来了。

  大年初一的早上,明媚的朝阳从窗帘缝隙中射入,让我看清了床头四个鼓囊囊的大红包。我欣喜而又小心地把它们收起来,就跟着爸妈出去向亲朋好友拜年了。我们先到了五姨婆家,“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是我给五姨婆的祝福,让她老人家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菊花。走在热闹的大街上,大人们时不时地停下脚步,热情的寒暄,彼此道着祝福。

  我们呼朋唤友一起去逛庙会。庙会里可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一条街上乌泱泱的都是人。在舞狮的地界儿,大家看着身体通红而鬃毛金黄的“狮子”,在舞狮人的.操弄下,“狮子”嘴巴一张一合,灵巧地在木桩上腾空跳跃,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引得围观的人们阵阵惊叹和雷鸣般的掌声。卖糖人的,卖冰糖葫芦的,表演魔术杂耍的,唱着我听不懂的家乡戏的,还有各种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物品的,随着大家彼此的恭贺新春的祝福声,家乡的年俗味道就在这里蒸腾了。

  正月十九,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春节走远了,我们也踏上了归途。不管我身在何处,不管我年方几何,这家乡的风俗和浓浓的亲情,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家乡的春节虽不如老舍笔下北京春节那般隆重,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九历时一个多月,但是对于人们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但是人们劳动一年后欢喜心情的表露,更是人们对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的美好祝愿。

  我家的春节差不多就是从腊月三十开始的,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时候,很少有人闲着无事。全家人忙着洗衣服,换床单,以便在新的一年中显示出新的气象。当然了,对联、窗花、日历是必不可少的,理应在前几天完成,所以这里我不做描述。

  三十这天,重要性仅次于洗衣服的应该算是做年夜饭了,大人在一边忙活着洗菜切菜,孩子们蹦蹦跳跳,想尽办法帮个忙,却总插不上手,只有干着急罢了。年夜饭的品种照例是很丰盛的,依旧是鸡鸭鱼肉之类,但是小孩子白天中无事时吃尽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这些珍奇,只好随便选几样来一品好坏,往往遗下一大堆剩菜,让劳动一番的大人们目瞪口呆。但是无论如何大人们是不会恼的,因为剩菜剩饭此时此刻便成了年年有余的象征。

  从四面八方赶回家来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饭,随后便是孩子们的自由时间了,桌上摆好糖果、水果和各类糕点,想吃就吃。全家人喜气洋洋,其中当属孩子最欢喜,因为可以靠几句甜言蜜语换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压岁钱。如果你问他们明天的愿望,应该就是多来点拜年的了。

  除夕对于我来说应该是快乐的,但守岁这一着却不是我能够接受的,听完倒计时的钟声,刚想闭上眼睛睡个好觉,窗外就“劈里啪啦”地响起了礼花声,弄得人睡意全无,却又筋疲力尽。

  正月初一的习俗近年来越发平淡了,一家人睡到太阳升的老高才起床,匆匆吃完了早饭,便上街闲逛。街上的商铺为了在新年的第一天从人们的口袋里弄到更多的进账,不惜破坏正月初一关门停业的`老规矩,大张旗鼓办起了“新年大甩卖”之类的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过年的食物储备、购买新衣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但我并不喜欢这样。总的来讲,新年里没有逛庙会之类的活动,确是可以用单调无味来形容。

  正月初一到初十四,实在是在闲得无事中闪过的,只有正月十五元宵节才有些意思。这一天是非吃元宵不可,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从种类上分,可分为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最近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菜馅元宵,味道如何就不知了。在我的记忆中,元宵节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前几年元宵的晚上,还可以看见大人们领着小孩提着明瓦的灯笼逛游,如今却难以见了,见此情景,我不由得叹道,富有民族特殊的传统文化这正在消失啊!

  春节迎着人们的忙碌缓缓来临,却在无声无息中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眷恋。无论春节那些日子是怎么过的,每当想起它,我仍不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感到惊叹!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俗话说:“百里不一样风,千里不一样俗。”各个地区都有着不一样民族风俗,不一样民风民俗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我们黄石的春节,便别有一番风味。

  黄石的春节,现如今基本是从腊月三十除夕夜开始的。为了做好一年的团圆饭,在这之前,人们早已准备好了年货。这一天午时,一家人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回来吃一顿团圆饭。年饭的菜可丰盛了,什么香肠、鱼肉、海鲜、山珍等等,其中有两样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样是丸子,有鱼丸子、肉丸子、藕丸子等等,这些丸子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的生活;一样便是鱼,这条鱼叫做“听话鱼”,一般人们不去吃它,让它听着人们在餐桌上述说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也象征着这家人年年有余(鱼)。吃年饭还有一个特点——热闹。大家团聚一桌,随着长辈的几声简短的祝酒词完后,大家纷纷“开战”,然后互相祝酒,谈天说地,对酒当歌,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小孩子们乘着长辈们说得起劲,还要偷偷地闹一闹。

  到了“春晚”开始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十一点钟左右,街上就不知哪家哪户,带头放起了鞭炮,当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四面八方都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天上更是闪烁着丛丛烟花,天空都被照亮了。黄石这个一向平静的城市如今也是掀起了滔天巨浪,整个城市沸沸洋洋的,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脸。这当真和王安石说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鞭炮声一向持续到新年的钟声敲响,才渐渐平息,整个城市又慢慢归于平静。

  大年初一,本来一片寂静的城市,又被一阵阵鞭炮声吵醒。人们纷纷起床,准备好后,带着小孩子到各个亲朋好友家里拜年。虽说要到处奔波,但孩子们也很兴奋,毕竟那个亲威不会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呢?孩子们一个个拿着红包,吃着糖果,双脚再累,脸上的笑容也是甜的。真是“只要肯给‘压岁钱’,‘加班加点’无所谓。”恐怕这一天才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候。

  大年初一的街道上,到处都是昨夜燃放的鞭炮,可是有个说法,这大年初一的鞭炮扫不得,不然就会把一年的财运给扫走了。所以,人们很少去扫,也想发发小财。过年期间,街道上时不时会有几个玩龙的队伍,出来耍闹一番,给新春佳节多添几分热闹的色彩。

  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节。旧社会人们要吃着美味的元宵,还要逛灯会,看花灯。乡村到了这天,孩子们要把自我做的各种各样的灯笼点燃,举着灯笼从村头窜到村尾,从村东跑到村西,给每家每户拜年。而几十年后的今日,人们一样吃着元宵,但没有花灯可看了,人们聚集在空旷地放孔明灯。放孔明灯时,人们会在孔明灯上写下完美的心愿,为来年许下一个心愿。人们把新的一年里完美的愿望寄托给孔明灯,都期望心愿成真。人们接二连三地放起了孔明灯,抬眼望去,天上那火红的孔明灯胜过天上的繁星。

  如今的春节,虽然少了几分代代相传的古老“年味”,却多了一分当代社会的气息,让人们时刻感受到社会的提高,国家的繁荣昌盛。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各民族、各地区舌尖上的风俗习惯大有不同。在我的家乡酒城泸州就有这么一个风俗——吃九大碗。

  在泸州一带,吃九大碗又叫吃九个碗、吃酒、吃酒席、赶酒席等。因为无酒不成席,故此,以吃酒代称吃九个碗。并且,在咱们泸州地区,喝酒还有个别称,叫喝单碗。为什么叫喝单碗呢?在宴席一开始,桌子上会倒上一碗酒,一桌的人会喝酒的就端着这碗酒我一口你一口地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传着喝,所以叫喝单碗。在酒城泸州,酒又叫单碗。

  一年到头,哪家人一有喜事,无论结婚还是过生日,无论小朋友满月还是老人的寿辰,无论搬新家还是造新房,都会把亲朋好友请到自己家里,办九大碗。并且,九大碗以荤菜为主,除猪肉外,或鸡,或鸭,或鹅,但必须上满九碗。不过,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还有鱼、牛肉、大闸蟹等,九大碗早已超过九道菜了。

  在去年刚刚放寒假的时候,我又吃了一次九大碗。在正酒前一天,我就跟着大人们前去帮忙。因为正酒那天的客人特别多,大家就帮着主人杀鸡、杀鸭子,还要准备好腊肉、凉菜,甚至还会提前把花生米炒好。而我只能干看着她们忙里忙外的',最后只负责吃。

  正酒那天,大人们早早地又去帮忙了,我们小孩子则在家里睡够了、玩够了才去吃酒。正酒常常在十一点就开席了,那天我刚好去晚了一点儿,结果在流水席上走了十几桌才找到一个位置,差点就坐二排(所有座位坐满后,第一轮吃完后紧接着摆的第二轮酒席)了。此时,桌面上已经摆好了几道凉菜:花生瓜子和杂糖的拼盘、香肠、腊肉、凉拌鸡片、腊猪肝猪耳朵的拼盘,还没有动筷子,口水就已经不停地往下咽了。等桌上的长辈说可以开吃了,我赶紧夹了一片香肠放入嘴中,辣味适中,有点麻,使劲儿一嚼,那满嘴的麻辣和香味让人不由自主地大吃特吃起来。此时,我已经顾不上淑女形象了,加入了“抢”菜的比赛中。

  没过一会儿,上菜的叔叔阿姨们又端来了蒸酥肉、肘子、烧白,还有我最喜欢的夹沙肉和酒米饭(即甜糯米饭),这些菜,来的时间都差不多,他们好似约好了一起走的。前一个菜刚刚放下,负责端菜的刚吃了一口还没来得及咽下,第二道菜又来了!端菜的忙安逸了,但我们这些负责吃的人更忙——尤其是我们小孩子,一遇到自己喜欢的菜,要么直接夹到自己的碗里放着,要么放在纸巾(在乡下一般不准备餐盘)上,留着慢慢吃... ...最后,菜还没有上齐,我就已经没有战斗力了,但忍不住又吃了半碗酒米饭,又喝了半碗鸡汤,还抓了一把糖果才心满意足地离席。

  经过其他桌时,大人们还在喝单碗,主人也端着酒杯来敬酒了,那热闹的气氛好像才刚刚开始。那些站在外面等着吃二排的,一边磕着瓜子,一边摆着龙门阵。呵,里里外外,全都是人啊,你说热闹不热闹?

  就这样,正酒前忙着做九大碗,正酒时忙着吃九大碗,来晚了的忙着等九大碗。这快乐而美味的九大碗融入了我的血液,融入了这浓浓的乡音,让人陶醉,让人着迷。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05-18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1-31

家乡风俗作文12-25

家乡的风俗作文12-25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作文06-29

家乡的风俗02-25

家乡的风俗06-09

家乡的风俗作文【荐】04-03

【热】家乡的风俗作文04-03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