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时间:2022-05-19 14:18:25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

  木假山记

  苏洵

  木之生,或孽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之生,或孽而殇 殇:未成年而死

  B、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汩:涌出的泉水

  C、而有斧斤之患 斧斤:砍伐

  D、则非徒爱其似山 徒:只是

  8、下列前后两个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B、则为人之所材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故木受绳则直

  D、而又有所敬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尽述了树木或夭折,或被砍伐的种种不幸遭遇,目的是为了说明最后能被好事者拿去,加工成假山的,是树木中的幸运者。

  B、作者在文中咏物抒怀、借题发挥,以不幸中有大幸的木假山为喻,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而又不愿与世浮沉,力图自立的.精神境界。

  C、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正不阿的精神。

  D、作者在最后一段里说:我喜欢它们,是因为它们的形状与山相似,特别是它们的魁岸踞肆,意气端重使人佩服。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 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② 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1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参考答案:

  7、B 8、D 9、D

  10、①那些有幸生长到能够担当起栋梁之任的,便被砍伐。(给分点分别是幸为则伐。幸译成幸运的,为译成动词担当,则伐译成被动句便被砍伐。)

  ②每当想起它们,我就怀疑其中有命运定数。(给分点分别是之其数。之译成它们,指三峰,其译成其中,数译成命运的定数。)

  11、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2

  文言文,完成4~7题。

  余阙,字廷心,世家河西武威。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俄召入,应奉翰林文字。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翰林,为修撰。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会莫徭蛮反,右丞沙班当帅师,坚不往,无敢让之者。阙曰:“右丞当往,受天子命为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沙班曰:“郎中语固是,如刍饷不足何?”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至正十二年,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起阙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于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明年,春夏大饥,人相食,乃捐俸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众。民失业者数万,咸安集之。升副元帅。十五年夏,大雨,江涨,屯田禾半没,城下水涌,有物吼声如雷,阙祠以少牢,水辄缩。秋稼登,得粮三万斛。俄升都元帅,守安庆。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西门势尤急,阙身当之,徒步提戈为士卒先。士卒号哭止之,挥戈愈力,斩首无算,而阙亦被十余创。日中城陷,城中火起,阙知不可为,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女福童皆赴井死。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焚死者以千计。阙号令严信,与下同甘苦,然稍有违令,即斩以徇。当出战,矢石乱下如雨,士以盾蔽阙,阙却之曰:“汝辈亦有命,何蔽我为!”。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卒时年五十六。 (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4.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猪)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猪)则为少牢。

  D.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如文中的戊申就指至正十五年十月。

  5.下面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B.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C.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D.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阙正直敢言。莫徭蛮反叛之时,右丞沙班以粮草不足为借口,不愿征讨叛军,官员们都让着他,只有余阙敢站出来,直言右丞应当出征。

  B.余阙体恤民情。百姓遭遇饥荒,甚至人吃人的时候,余阙捐出俸禄赈济灾民;洪水淹没了屯田,他祭祀祈求洪水退去,当年秋天取得丰收。

  C.余阙与下属同甘苦。在战场上,余阙不理会士兵们的阻止,身先士卒,杀敌无数;余阙还拒绝士兵们用盾牌为自己遮挡落下的箭矢和垒石。

  D.余阙政令严明。余阙执政泗州时,即使是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们都很怕他。余阙治军也很严明,如果有人违背军令,他就会将其斩首示众。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5分)

  (2)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5分)

  参考答案:

  (一)(19分)

  4.D.(“戊申就是至正十五年十月”错误。原文是“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根据上下文推断,这里的“戊申”应是用来纪日的。)

  5.A.(原文是“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6.A.(“官员们都让着他”错误,原文“无敢让之”的意思是“无人敢责备他”。)

  7.(1)余阙说:“右丞只管放心地出征,粮草的事是不难达成的。”他下令催促粮饷,三日后全都齐备,沙班出师。

  (5分。译出大意给2分;“第”“致”“趣”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城中的百姓相继登上城楼,然后自己撤掉了登楼的梯子,并说:“宁愿全部死在这里,也誓不投降敌人。”

  (5分。译出大意给2分;“相率”“捐”“死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余阙,字廷心,先世居河西武威。余阙年少就丧父,以收授门徒来赡养母亲,与吴澄弟子张恒交游,文学造诣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执政严明,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都忌惮他。不久奉诏回京,授翰林文字。因不阿谀权贵而弃官归家。不久因为朝廷修辽、金、宋三史,余阙奉诏再入翰林院为修撰。后又出京担任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适逢莫徭蛮造反,朝廷右丞沙班应当率军去镇压,但他坚持不肯去,无人敢责备他。余阙说:“右丞应当前去,你受天子之命为重臣,不想着出兵讨贼,是想图安逸吗?”沙班说:“郎中的话固然是对的,但粮草不足怎么办?”余阙说:“右丞只管出征,这粮草的事是不难达成的。”他下令催促粮饷,三日后全都齐备,沙班出师。至正十二年,朝廷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理淮西,起任余阙为副使、辅助签批都元帅府事宜,分兵驻守安庆。当时南北音信隔绝,兵力粮草都很缺乏,余阙到任仅十日反元义军就来进攻,余阙领兵回击,敌人被击退。他召集官吏和诸将商议屯田与战守之计,(决定)环绕辖境周围修建堡寨,选精兵对外御敌,在堡寨之内耕种粮食。第二年,大闹春荒,人相食,余阙将其俸禄用来买米施粥,赈济灾民,得以存活的灾民很多。有数万失业的百姓,都得到安置。十五年夏天,天降大雨,江水上涨,屯田稻谷有一半被淹,城下江水涌入,有什么东西吼声像雷鸣一般,余阙用少牢祭祀,洪水就退去。秋粮(得以)丰收,得粮三万斛。不久,余阙升任都元帅,驻守安庆。十月,叛军逼至安庆城下。十一月八日,叛贼攻打安庆东西二门,西门形势尤其危急,阙迎敌而上,提戈抗敌,身先士卒。士卒们哭喊着想阻止他,但他更加用力地挥动长戈,斩首了无数敌人。但是余阙身受十几处创伤。中午时分,城池被攻陷,城中着起了大火,余阙知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便引刀自杀,倒落在一处清水池塘之中。余阙的妻子耶卜氏、儿子德生、女儿福童皆投井而死。城中的'百姓相继登上城楼,自己撤掉了登楼的梯子,并说:“宁愿全部死在这里,也誓不投降敌人。”烧死的人以千计。余阙治军号令严明,与下属同甘共苦,但军士稍有违反军令的,就会马上处斩示众。当他出战之时,箭矢垒石纷纷落下如同下雨一般,军士们用盾牌为他挡遮,余阙回绝说:“你们也有命,为什么要挡遮保护我呢?”平时稍有空闲,就注解《周易》,率领各位学生到郡学(郡国的最高学府)集中讲授,令军士站在门外听讲,也使他们明白尊君亲上的义理,确有古代良将的遗风。余阙死的时候五十六岁。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3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糝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小题1】判断下列句子后面的括号内对“之”所指代对象说明的正误。(2分)

  (1)箬蓬覆之(指代“船舱”) ( )

  (2)石青糝之(指代“一种青色颜料”) ( )

  【小题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2分)

  【小题3】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1分)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____

  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_

  【小题4】第一段文字写出了核舟的两点奇妙之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两点内容。(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简答: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① ( √ )②( X )

  【小题2】略

  【小题3】①高高的帽子②通屈,弯曲

  【小题4】①体积小②容量大

  【小题5】通过读者的.想像力,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印证了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解析

  【小题1】了解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学会辨别识记。

  【小题1】学会名句填写,填写文言诗词有特征的句子。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小题1】理解时,突出彰显主题的作用。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4

  郭琇面劾权臣

  康熙间,山左①名臣,自李之芳、董讷而下,实以郭瑞卿为最刚正。瑞卿名琇。当明珠②柄政时,行为专恣,朝野多侧目。郭刚直性成,尝于明珠寿日,胪举③其劣迹,列人弹章上之④。旋复袖草疏,乘车至明邸,踵门⑤投刺⑥。明以其素倔强,来谒不易,肃冠带迎之。及入,长揖不拜,坐移时,故频频作引袖状。明喜问曰:“御史⑦公近来兴致不浅,岂亦有寿诗见赐乎?”郭日:“否、否。”探袖出视,乃一弹章。明取读未必,郭忽拍案起曰:“郭琇无礼,劾及故人,应受罚。”连引巨觥⑧狂吸之,疾趋而出,座客大骇愕。未几而廷讯明珠之旨下矣。

  (选自近代·徐珂《清稗类钞》)

  [注释]

  ①山左:指山东。

  ②明珠:满人,当时主持朝政。

  ③胪(1ú)举:列举。

  ④列入弹章上之:列(明珠的罪行)入弹劾的奏章送给皇上。

  ⑤踵门:亲自上门。

  ⑥投刺:递上名片。

  ⑦御史:指郭琇,时任左都御史。

  ⑧觥(gōng):古代盛酒器。

  [文言知识]

  “移时”及其他。文言中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较多:俄、顷、旋、须臾等表示一会儿;移时、未几、食顷等表示不多时;久、良久等表示较长时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柄_______②恣_______③邸_______

  ④以_______⑤易_______⑥肃_______

  ⑦见_______⑧探_______⑨旨_______

  2.翻译:

  ①朝野多侧目:

  ②旋复袖草疏:

  ③故频频作引袖状:

  参考答案:

  1.①同“秉”,掌管②放纵③官家住宅④认为⑤轻视⑥整⑦我⑧伸⑨皇帝的命令

  2.①朝廷内外多敢怒不敢言;②一会儿又在袖子里藏了草拟的.奏章;③故意一再装出拉袖子的样子。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5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记棚民事 〔清〕梅曾亮 )

  22、第①段中当地百姓反对棚民开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本文前两段均用“余览(闻)其说而是之”作结,试分别概括“其说”内容。(2分)

  24、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5、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后两种观点各有优点,或“息事”,或“保利”。

  B、前观点能够平息棚民与“相告讦者”之间的冲突。

  C、后观点能够避免开山所致损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D、前后观点都是作者认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26、作者对“棚民开山”有没有明确的`观点?对此你如何评价?(4分)

  参考答案:

  22.(1分)他们沉迷风水迷信,担心开山破坏好风水。

  23.(2分)第1处是指董文恪认为开山具有使闲散百姓开荒获利避免纷争的益处(1分)。第二处其说是指乡人认为开山导致水土流失以致贻害能生长粮食的田地具有害处(1分)。

  24.(2分)作者将复杂的意思浓缩为对偶句,对偶中又有对比(1分),突出棚民开山所导致的后果严重,实则是有害而无利之举(1分)。 (评分说明:如从整句的角度来分析亦可。)

  25.(3分)B

  26.(4分)没有明确观点(1分)。只是对两种情况作客观分析(1分),分别指出棚民开山的利弊(1分)。这种客观的不妄下结论的态度,值得肯定(1分)。提出问题供人讨论,也为真正解决问题起到很积极的作用(1分)。 (评分说明:判断没有明确观点1分;后四点答到三点即给3分)

  补充答案: 文章实有观点(1分)。作者的观点实在最后:养民术需习民事者推行(1分)。作者在1、2节看似通盘肯定两种观点,但其实都有对民事不可两全的无奈。可以说,作者所有的主张都是”为百姓着想”这一观点服务的(1分)。从作者看似矛盾的主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百姓的理解,以及对官员”习民事”的呼唤,体现了忧民所忧的平民情怀(1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6

  一、思考与探究

  1、<<木兰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一说木兰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一段是吟唱,以兔为喻,赞扬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对木兰从军一事是如何评价的?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木兰替父从军,千百年来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二、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花木兰》答案

  一、1、写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和思亲、辞官不就,团聚的欢乐等,都比较详细;对于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

  理由:叙述的详略,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请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驰聘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对从军缘由,辞官还家详写,而对征战的艰辛,生活的寒苦,便几笔带过。

  2、木兰是一个云鬓黄花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返回家乡,重新从事的和平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一起的。木兰的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3、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4、略

  5、木兰是一个普通的纺织女郎,在国家危难之际,她能冲破种种阻绕,毅然代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她既有女性的情怀,又有英雄的气概;既有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又有不慕名利的纯洁品格,她的形象光彩照人,这也正是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原因。

  二、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 2、①扶将 ②理 ③磨 ④开 坐 脱 着 理 帖 3、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4、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5、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木兰诗》理解性默写

  1·描写木兰勤劳孝顺的诗句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描写出征前的准备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描写北方战场寒冷,环境艰辛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描写战事频繁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表现木兰高尚品质,也反应北朝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安定生活的诗句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7·表现木兰从军谨慎、机智的诗句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成语“扑 朔迷离”出自本诗,其原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1木兰诗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是------------,------------。 2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 3用比喻作结,抒情议论的句子是---------------,--------------。--------------,--------------。

  4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是------------------,-----------------。 5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6写木兰从军后艰苦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

  7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8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9写木兰经历战争持久、出生入死的激烈紧张战斗的句子是------------,------------。

  10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他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 答案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7.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8.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9.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7

  孙膑①减灶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②者蹶③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注释】①孙膑:春秋战国时代有两位孙子,都是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春秋齐国人,也称孙武子。著《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孙膑:战国齐人,孙武的后代,著《孙膑兵法》,后失传,1974年发现。②趣利:去争利。趣,通“趋”,趋向。③蹶:挫败,使……受挫折。

  【译文】十三年后,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离开韩国赶回魏,但齐军已经越过齐境而西进。孙子对田忌说:“他们三晋的军队素来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兵法上说: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损失上将军,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为了让魏军以为齐军大量掉队,)应使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入我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赶齐军。孙子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以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失去队形。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只好自刎,临死说:“总算叫这小子成功了!”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1)去韩而归 (2)素悍勇而轻齐 (3)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4)孙子度其行 (5)庞涓自知智穷兵败 (6)遂成竖子之名

  2、与“士卒亡者过半矣”的语法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3、与“期曰”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期年之后,时时而间进。 B、期颐之年。

  C、与人期而不至,不信也。 D、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

  4、靠着孙膑的计谋魏军大败,孙膑的依据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5、如果你来参战,怎样才能识破减炤计?

  参考答案:

  1、(1)离开 (2)向来,一向 (3)率领 (4)估计,盘算 (5)用尽 (6)使……成功

  2、D(A、B、C:定语后置)

  3、C(约定)(A:期年,一周年/B:期颐:百岁之人/D:期望)

  4、“齐号为怯”

  5、即使定下计谋也不能大意;如果能就灶里的炉火残烬作细细分析,当能重新谋略。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8

  (一)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10.用朱自清《春》中的句子描述加线句子所写的景物。(l分)

  11.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二)

  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①,而后文成。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②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闻吾乡朱梅崖③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④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⑤示人。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

  ①删润:删改和润色。②仕宦:指做官。③朱梅崖:清代进士。④辄:总是。⑤脱稿:(著作)写完

  1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富贵而归故乡

  A.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目熟视,辄去十余字。

  14.“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体指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0.(1分)山朗润起来了

  11.(4分)描写满井明媚的早春景色;蕴含了作者欣喜愉悦的`感情。

  (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12.(2分)B

  13.(4分)每写完一篇文章,一定把它粘贴在墙壁上,天天仔细阅读,每次总会删除十多个字。(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14.(3分)作文,必几经删润,而后成文。

  (可用自己的话表述,意思对即可得满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9

  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大业末,聚徒数百,共保乡里,以备他盗。后依李密,署为内军骠骑。时密于军中简勇士尤异者八千人,隶四骠骑,分为左右□自卫,号为内军。自云:“此八千人可当百万。”知节既领其一,甚被恩遇。

  及王世充出城决战,知节领内马军,与密同营在北邙山上,单雄信领外马军,营在偃师城北。世充来袭雄信营,密遣知节及裴行俨助之。行俨先驰赴敌,□流矢所中,坠于地。知节救之,杀数人,世充军披靡,□抱行俨重骑而还。为世充骑所逐,刺槊洞过,知节回身捩折其槊,兼斩获追者,于是与行俨俱免。

  及密败,世充得之,接遇甚厚。武德二年,知节谓秦叔宝曰:“世充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乃巫师老妪耳岂是拨乱主乎?”及世充拒王师于九曲,知节领兵在其阵,与秦叔宝等马上揖世充曰:“荷公接待,极欲报恩。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于是跃马与左右数十人归国,世充惧,不敢追之。授秦王府左三统军。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并领左一马军总管。每阵先登,以功封宿国公。

  武德七年,建成忌之,构之于高祖,除康州刺史。知节白太宗曰:“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六月四日,从太宗讨建成、元吉①。事定,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赐食封七百户。

  贞观中,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与长孙无忌等代袭刺史,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十七年,累转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镇军大将军。永徽六年,迁左卫大将军。显庆二年,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以讨贺鲁②。师次怛笃城,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知节屠城而去,贺鲁遂即远遁。军还,坐免官。未几,授岐州刺史。表请乞骸骨,许之。麟德二年卒,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八》)

  [注]①建成、元吉:秦王李世民的兄弟。 ②贺鲁:西突厥沙钵罗可汗。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密于军中简勇士尤异者八千人 简:挑选

  B.与密同营在北邙山上 营:安营,驻扎

  C.构之于高祖 构:陷害

  D.表请乞骸骨,许之 表:奏章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隶四骠骑,分为左右□自卫 ②行俨先驰赴敌,□流矢所中,坠于地

  ③世充军披靡,□抱行俨重骑而还

  A.以 因 则 B.而 为 乃

  C.以 为 乃 D.而 因 则

  7.下列各组中,停顿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世充器度浅/ 狭而多妄/ 语好为咒誓/ 乃巫师/ 老妪耳/ 岂是拨乱主乎

  B.世充器度浅狭/ 而多妄/ 语好为咒誓/ 乃巫师/ 老妪耳岂是/ 拨乱主乎

  C.世充器度浅狭/ 而多妄语/ 好为咒誓/ 乃巫师老妪耳/ 岂是拨乱主乎

  D.世充 /器度浅狭/ 而多妄语/ 好为咒/ 誓乃巫师老妪耳/ 岂是拨乱主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程咬金有胆识。他在隋朝大业年末社会动乱之际,组织聚集了数百人来保护乡人,防止其他盗贼来侵犯。

  B.程咬金被李密委任为内军骠骑,统领内军八千人。他的队伍都是猛士,可抵挡百万人马,他也因此蒙受特殊待遇。

  C.程咬金几易其主。李密被败后,被王世充所得,后又与秦叔宝商定,离开难成乱世英明之主的王世充,转而投奔秦王,在秦王手下建功颇多。

  D.程咬金在唐朝有功劳也有过失。他帮助唐太宗除去李建成和李元吉,为朝廷立下功勋;但是后来因罪被免官,而后不久又被任命为岐州刺史。

  9.(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3分)

  ②师次怛笃城,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知节屠城而去,贺鲁遂即远遁。(4分)

  (2)选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程咬金“有远见”?(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参考答案:

  5.D(表:上表)6.C 7.C 8.B(他率领的是左右内军中的一支,4000人)

  9.(1)①您性情猜忌,身旁又多煽动蛊惑之人,不是我等托身之处,如今恭敬请求从此分别。(“扇惑”“辞”各1分,句意1分)

  ②军队驻扎在怛笃城,有数千家胡人打开城门出来投降,程知节(程咬金)杀戮全城的'人而后离去,贺鲁于是立即逃得远远的。(“次”“胡人数千家”“遁”各1分,句意1分)

  (2)①认为王世充性格多猜疑,不是乱世英主,离开他归顺唐军 ②李世民左膀右臂被剪除时,建议他果断保全自己,助其除去李建成和李元吉,为朝廷立下功勋。

  参考译文:

   程知节,本名叫咬金,是济州东阿县人。年少时候骁勇善战,善于骑马用槊击刺。大业年末,程咬金聚集了数百人,共同护卫乡里,来防备其他盗贼。后来归附李密,任命为内军骠骑。当时李密在军中挑选出八千个特别优秀的勇烈之士,隶属四位骠骑将军,分为左右来保护自己,号称内军。李密自己说:“这八千人可以抵得上百万大军。”程咬金管领四骠骑之一,所受恩遇特别隆厚。

  等到王世充与李密在城外决战,程咬金率领内马军,与李密一同于北邙山上扎营,单雄信率领外马军,于偃师城北扎营。王世充袭击单雄信营垒,李密派遣程咬金与裴行俨前去救援。裴行俨率先驱马奔向敌军,被飞箭射中,摔到地上。程咬金驰马救援,连杀数人,王世充军队后退,于是抱起裴行俨再次骑上马回奔。被王世充骑兵追赶,追兵用槊刺伤程咬金,程咬金转过身去折断其槊,又斩杀追兵,方才与裴行俨免于此难。

  后来李密失败,王世充俘虏(得到)了程咬金,王世充对待他很是优厚。武德二年,程咬金对秦叔宝说:“王世充才识风度浅薄狭隘,却爱乱说,喜欢赌咒发誓,这不过是老巫婆而已,哪里是拨乱反正的君主!”王世充在九曲与唐军交战,程知节带兵在阵上,与秦叔宝等在马上向王世充行礼,说道:“我等身受您的特别优待,总想报恩效力。但您性情猜忌,身旁又多煽动蛊惑之人,不是我等托身之处,如今恭敬请求从此分别。”于是骑上马与左右数十人前来降唐,王世充害怕,不敢追赶。李渊授予他秦王府左三统军,程咬金击败宋金刚,擒获窦建德,使王世充投降,同领左一马军总管。每逢出征举旗先登,因屡建战功被封为宿国公。

  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忌恨他,向唐高祖李渊进谗言陷害他,派他出任康州刺史。程咬金告知李世民说:“大王左膀右臂被除掉,保全恐怕不能长久。知节在死的时候也不离开大王,希望大王快些保全自己。” 六月四日,跟随李世民讨伐李建成、李元吉。玄武门之变后,授予他太子右卫率,升任右武卫大将军,赐给食封七百户。

  唐太宗贞观年间,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等职。与长孙无忌等人暂时代理刺史之职,改封为卢国公,授普州刺史。十七年,又转为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事宜,加封镇军大将军。高宗永徽六年,知节迁左卫大将军。显庆二年,授葱山(葱岭)道行军大总管来征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军队驻扎在怛笃城,有数千家胡人打开城门出来投降,程知节(程咬金)杀戮全城的人而后离去,贺鲁于是立即逃得远远的。大军回师之后,知节因罪被免官。不久,授为岐州(治所今陕西凤翔)刺史。程知节上表请求归养,朝廷许之。麟德二年病逝,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在太宗昭陵。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0

  李浩,字德远,其先居建昌,迁临川。浩早有文称。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

  时秦熺①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调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继调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

  乞外,得台州。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 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 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籴米八万,董其事者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上是其言。会大理②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 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 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至郡,旧有灵渠通漕运及灌溉,岁久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邕管所隶安平州,其酋恃险,谋聚兵为边患,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即日叩头谢过,焚彻水栅,听太府约束。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少力学为文辞,及壮益沈潜理义。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 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节选自《宋史·李浩传》)

  【注】①秦熺:秦桧之子 ②大理:官署名,掌管刑狱,又名大理寺、棘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其事者隐克官钱 董:监管,主持

  B.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 穷竟:追究到底

  C.浩遣单使谕以祸福 谕: 口谕

  D.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 谮: 诬陷

  2.下面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秦熺挟宰相子以魁多士 王好战,请以战喻

  B.不逞者因谋作乱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C.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浩正直的一组是()

  ①或拉浩行,毅然不往 ②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

  ③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 ④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

  ⑤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 ⑥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④⑤

  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4分)

  (2)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4分)

  (3)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4分)

  参考答案:

  1.C(谕:晓谕,谕示。)

  2.D

  3.A(②是说李浩不惧死,有勇气;⑤表现李浩的治理才能;⑥表现李浩生活节俭风格很高。)

  4.(1) 并海地区有多年的贼寇,很长时间都没有捕获到,李浩收买他们的喽罗,让他们自己绑着自己赎罪,很快就抓获了贼寇头领。

  (2)正好赶上大理寺上奏判决另一起案子,皇上转头对大臣们说:棘寺官一定要让像李浩这样正直的人担任。

  (3)他平时生活所用都和做平民时一样,风格很高,人们都不敢因私事求他。

  文言文译文:

  李浩,字德远,他的祖先居住在建昌(今四川西昌),迁居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李浩早年就因为文采著称。绍兴(宋高宗年号)十二年,考中进士。

  当时秦熺凭借宰相秦桧儿子的.身份考中状元,招揽读书人,同年考中的进士都去拜见他,有人拉李浩同去,李浩毅然没有去。被任命为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因为父母相继去世守孝,守孝后担任金州教授,又改任太常寺主簿,不久兼任光禄寺丞。

  李浩请求到地方任职,被任命到台州。台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禁军的官员贪婪残暴不得人心,不满的人图谋作乱,忽然在厅堂土掏出兵刃,李浩对他们说:你们要作乱吗?就先把我杀了吧。众人害怕的说:我们不敢。李浩于是从容的查出为首的四个人,处以脸上刺字并流放的刑罚,于是事情就平定了。升任直秘阁。并海地区有多年的贼寇,很长时间都没有捕获到,李浩收买他们的喽罗,让他们自己绑着自己赎罪,很快就抓获了贼寇头领。

  第二年,升任为司农少卿。当时朝廷买籴米八万石,主持买米的官员偷偷克扣国家的钱,户部不敢过问。李浩揭发了他的罪行,皇帝让有关部门追究到底。户部打算凑一个数目蒙混过去,大理寺(刑法部门)跟着附和,李浩争论说:这不但给作奸犯科的人得到了好处,而且损害了军粮。皇上认为他说的对。正好赶上大理寺上奏判决另一起案子,皇上对大臣们说:监狱官一定要让像李浩这样的人担任。不久大理卿空缺,皇上又说:除了李浩没人能担当。于是李浩升任大理卿。

  李浩到任后,从前用来漕运和灌溉的灵渠,年久失修,他命人去疏通,百姓得以享受它的好处。邕管(地名,在岗西境内)所管辖的安平州,这里的酋长依赖地势险要,打算聚兵在边境作乱,李浩派了一个使者对他们说清了厉害关系,并答应赦免他让他改过自新,酋长当天叩头谢罪,焚烧并撤销了水上的栅栏,听从上级地方的约束。

  李浩天生正直,涵养深厚,不因祸福改变自己的意志。从小勤奋学习文辞,长大后更加沉迷研究义理。在朝廷做官慨然的把时事当成自己的责任,忠愤激烈,议论切中时弊,因此被众人忌恨。平时从来不给人好脸色看,不了解的人认为他孤傲,有人在皇上面前诬陷他,皇上说:他没有什么,在我的面前也是这样,不是孤傲的那种人。小人都害怕他,用金钱诱惑他,他板起脸不予理睬,图谋害他的人什么方法都用了,只是幸亏皇上明白他的忠心,始终保全庇护他。在地方做官尤其洁身清廉,从海右地区回朝做官后,没有带来南海的一件东西。他平时生活所用都和做平民时一样,风格很高,人们都不敢因私事求他。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1

  谢 瞻

  谢瞻,字宣远,一名檐,字通远,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第三兄也。年六岁,能属文,为《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才士,莫不叹异。初为桓伟安西参军,楚 台秘书郎。瞻幼孤,叔母刘抚养有恩纪,兄弟事之,同于至亲。刘弟柳为吴郡,将姊俱行,瞻不能违,解职随从,为柳建威长史。

  弟晦时为宋台右卫,权遇已重,于彭城还都迎家,宾客辐辏,门巷填咽。时瞻在家,惊骇谓晦曰:“汝名位未多,而人归趣乃尔。吾家以素退为业,不愿干预时事,交游不过亲朋,而汝遂势倾朝野,此岂门户之福邪?.乃篱隔门庭,曰:“吾不忍见此。.及还彭城,言于高祖曰:“臣本素士,父、祖位不过二千石。弟年始三 十,志用凡近,荣冠台府,位任显密,福过灾生,其应无远。特乞降黜,以保衰门。.前后屡陈。高祖以瞻为吴兴郡,又自陈请,乃为豫章太守。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辄向亲旧陈说,以为笑戏,以绝其言。晦遂建佐命之功,任寄隆重,瞻愈忧惧。

  永初二年,在郡遇疾,不肯自治,幸于不永。晦闻疾奔往,瞻见之,曰:“汝为国大臣,又总戎重,万里远出,必生疑谤。.时果有诉告晦反者。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瞻曰:“吾有先人弊庐,何为于此!.临终,遗晦书曰:“吾得启体幸全,归骨山足,亦何所多恨。弟思自勉厉,为国为家。.遂卒,时年三十五。

  瞻善于文章,辞采之美,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抗。灵运父瑛,无才能。为秘书郎,早年而亡。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谓瞻曰:“非汝莫能。.乃与晦、曜、弘微等共游戏,使瞻与灵运共车;灵运登车,便商较人物,瞻谓之曰:“秘书早亡,谈者亦互有同异。.灵运默然,言论自此衰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姊俱行 将:带着

  B.而人归趣乃尔 趣:奔赴,奔向

  C.志用凡近 凡:平凡

  D.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抗 抗:争斗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

  B. 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

  C. 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

  D. 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谢瞻知恩图报。叔母把他们弟兄养大成人,他们对叔母也如同亲生母亲一样,甚至叔母要到吴郡去,谢瞻也辞官跟了过去。

  B.谢瞻有先见之明。向高祖要求对自己的弟弟谢晦降职,结果高祖很爽快地答应了他。

  C.谢瞻重视手足之情。临终的时候,还写信要求谢晦多加勉励,一心为国为家。

  D.谢瞻受人推崇。族叔谢混请谢瞻对族弟谢灵运进行教育,结果谢灵运改变了原来评价别人的毛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辄向亲旧陈说,以为笑戏,以绝其言。(5分)

  (2)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5分)

  4.D 抗:匹敌,相当

  5.A

  6. B(高祖没有爽快地答应。此,无中生有。)

  7.(1)谢晦有时候把朝廷隐秘之事告诉谢瞻,谢瞻总是向亲人朋友叙说,把那些话当成戏言,来禁绝(或禁止、杜绝)他的言论。

  (译出大意给2分,“或.“语. “绝.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谢灵运喜欢评价人物的好坏,谢混很担心这件事,想对他加以压制(或想抑制他),只是没有办法。

  (译出大意给2分,“臧否.“患. “方.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文言文各段重要词语解释】

  1段:能属文:缀缉文辞,写文章。当时才士:德才兼备的人,有才华的人。叔母刘抚养有恩纪:恩情。

  2段:乃尔:居然如此,竟然这样。不愿干预时事:干涉。交游不过亲朋:(1)交际,结交朋友。(2)有交往的朋友。此处为结交的人。而汝遂势倾朝野:竟然。晦遂建佐命之功:辅佐帝王创立帝业。

  3段:吾得启体幸全:犹“启手足.,言善终。

  4段:灵运好臧否人物:褒贬人物,评价优劣。裁折:抑止;摧折。便商较人物:研究比较;便,比之现代汉语的“便怎么.,于上下句意,连得更紧,可以译成“立刻就.。

  参考译文

  谢瞻,字宣远,一名谢檐,字通远,是陈郡阳夏人,是卫将军谢晦的三哥。他六岁时,就能写文章,写了《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有才华的士人,没有人不 惊叹他的奇异。他起初担任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他从小失去父母,婶婶刘氏抚养他很有恩情,谢瞻兄弟侍奉婶娘,如同对待亲生母亲。刘氏的弟弟刘柳调任吴郡太守,带着姐姐一同赴任,谢瞻不能违背他们的意愿,便辞去职务随同前往,在刘柳手下任柳建威长史。

  谢瞻的弟弟谢晦当时任宋台右卫,权势显赫,恩遇宠厚。谢晦从彭城回到京城接取家眷,一时宾客车马聚集,填塞门巷。此时谢瞻正在家中,(见到这种情景)很是惊骇,他对谢晦说:“你的`名位不高,而士人归依奔向你竟到了这种地步。我们家以清淡谦退为家风,不愿干涉政事,结交的人不过是亲戚朋友,而你现在竟然势倾朝野,这难道是家门之福吗?.谢瞻于是用竹篱隔开门院,说:“我不愿意见到这种场面。.等他回到彭城,就向高祖说:“我本来是寒素之士,父亲、祖父的官位也都是没有超过二千石的职位。弟弟年纪刚刚三十岁,志行浅薄,能力平庸,但在台府荣显居于首位,职任清显重要,福气失去灾祸来临,恐怕应该不远。我特地请求你把他降职贬官,来保住我们这衰微的家门。.前前后后屡次向高祖陈请。高祖命谢瞻任吴兴郡太守,谢瞻又亲自陈情请求辞退,于是改任豫章太守。谢晦有时候把朝廷隐秘之事告诉谢瞻,谢瞻总是向亲人朋友叙说,把那些话当成戏言,来禁绝(或禁止、杜绝)他的言论。谢晦终建辅佐帝王创立帝业的功劳,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谢瞻更加担忧害怕了。

  永初二年,谢瞻在豫章郡患病,不肯医治,希望就此死去。谢晦听到他生病的消息急忙赶去,谢瞻见到他,对他说:“你是国家大臣,又掌管军机大事,老远地到我这里来,一定会招致怀疑,产生流言。.当时果然有人禀告谢晦反叛。谢瞻病重,回到京城。高祖因为谢晦掌管禁军,不可出宫住宿,就叫谢瞻住在晋南郡公主夫婿羊贲的旧宅,地点在领军府东门。谢瞻说:“我有祖先留下的旧房子,为什么住在这里!.谢瞻临终的时候,留下遗书给谢晦说:“我能够善终,侥幸保全,归埋家乡,葬于山麓,哪里还有什么更多的遗憾呢?弟弟你要勉励自己,既为家,也为国。.于是死去,死时三十五岁。

  谢瞻善于写文章,辞采之美,可以与族叔谢混、族弟谢灵运相匹敌。谢灵运父亲谢瑛,没有才能。做过秘书郎,早年就死了。谢灵运喜欢评价人物的好坏,谢混很担心这件事,想对他加以压制(或想抑制他),只是没有办法。谢混对谢瞻说:“不是你的话没人能做到(制止他)。.就与谢晦、曜、弘微等一起游玩,让谢瞻与谢灵运坐一辆车;谢灵运一上车,就开始评价人物,谢瞻对他说:“你父亲死的那么早,谈论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谢灵运沉默不言,评价的言论从此停止了。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2

  曹州①于令仪者,市井人②也,长厚③不忤④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⑤,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⑥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 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 ② 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③ 长厚:为人忠厚。 ④ 忤:触犯。 ⑤ 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 ⑥十千:即一万铜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如其欲与之 ( ) (2)既去 ( )

  (3)盗大恐( ) (4)夜负十千以归(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

  3.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4分)(1)给 (2)离开 (3)很、非常 (4)背、背负

  2.(3分)你一向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或:为人小心谨慎,很少做错事的),(如今)为什么做起小偷来了呢?(“素”1分,“何苦……耶?”1分,语言通顺1分)

  3.(3分)教育别人要讲究方法。或:用宽大的胸怀挽救失足者。(意思对即可)如答成:要有同情心或考虑问题要周到等,只得2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3

  【古文阅读】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 “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 “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 “诺。”须臾,梁睨④ 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广陵人召平于时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小题1】下列句中的“之”,与“辍耕之陇上”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句是()(2分)

  A.此亦天亡秦之时也B.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 C.独籍知之耳 D.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②闻陈王败走()

  ③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 ()④今欲举大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译:

  ② 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译: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①巡行、攻取②逃跑,跑③派④发动

  【小题3】①我听说先动手可制服别人,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

  ②于是大家听从他的话,带领自己的军队归属了项梁。

  【小题4】项梁叔侄夺取会稽郡守之位,进而渡江西击占领东阳。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首先要弄清例句中“之”的用法是“动词,去,到”,然后和选项一一对应即可。A项中“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的'”,B项中“之”的用法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中“之”的用法是“代词”,D项中“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故选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中第一个“徇”较难解释,需结合上文来分析,上句中提到“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很明显此字有“攻占,夺取”之意,其他三词结合课内掌握的重点词语来解释即可。此类题要想做好,必须有一个坚实的文言文基础,要求我们在学习课内文言文时,要牢记重点词语的意思与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等基础性知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第一句话不难翻译,第二句中“以兵属项梁”一句稍有困难,特别是“以”不能单纯以其原义来翻译,要结合上下文整体理解句子含义。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概括文言文故事梗概时,可借鉴现代文中记叙文概括方法,即按“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一格式来概括即可。选文主要人物明显是项梁和项籍,事件就是夺取会稽,占领东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4

  文言文阅读(22分)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①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以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②,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日:文③久而息,节族④久而绝。故日: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⑤;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节选自《荀子·非相篇》)

  【注】①偝(bèi):背向。

  ②分:名分。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道德范畴。

  ③文:礼仪制度。

  ④族:音zòu,通奏;节族:音乐的节奏。

  ⑤周道:周王朝的治国之道。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下则好非其上 非:责怪

  B.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 粲:明白

  C.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 察:观察

  D.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审:审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上则不能爱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以也?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C.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 劳苦而功高,未尝有封侯之赏

  D. 礼莫大于圣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列举了三种不吉祥的事情和三种必然陷于困厄的情况,含有危灭是人自己造成的之意。

  B.作者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二足而无毛,而在于人有明辨事物的能力,尤其是明辨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的能力。

  C.对事物的区别比不上确定名分更重要,而与制定礼法相比,确定名分又显得不太重要,而这一切的重要性都排在效法圣王之下。

  D.文章最后用五帝禹汤的例子来说明礼仪制度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湮没,故应抓紧对古代礼仪制度的整理工作。

  9.用/给文中打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 分)

  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3分)

  译文:

  (2)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3分)

  译文:

  (3)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4分)

  译文: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5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小题1:(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少顷_________________

  (2)既而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4分)把下面两旬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⑵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小题3:(3分)“善”是什么意思?请你在文中找到反映宾客都认为口技人“善”的两个句子。

  参考答案:

  小题1:(1)一会儿 (2)不久,紧接着

  小题2:(4分)(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2)各种声音同时发出,都模仿的很像(各种妙处都具备)。

  小题3:(3分)善于,擅长的意思。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做到具体、精确。如这里“少顷”应理解为“一会儿”。

  小题2:

  试题分析: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妙”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

  小题3:

  试题分析: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述出来。这里要求学生用原文找出体现技人“善”的句子。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文章:

阅读理解及答案08-17

阅读理解答案08-16

《背影》阅读理解及答案02-16

狼阅读理解及答案12-13

牵挂阅读理解答案08-17

《药碾子》阅读理解及答案08-24

“魂”阅读理解答案08-18

静阅读理解答案12-10

“母亲 ”阅读理解答案12-13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