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鹊桥仙阅读答案

鹊桥仙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02 14:57:17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鹊桥仙阅读答案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鹊桥仙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鹊桥仙阅读答案

鹊桥仙阅读答案1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

  【注】

  ①北宋末年,奸臣当道,谢薖由于不阿谀当权者,一生困居布衣。②秋期:即七夕。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间,牵牛、织女过鹊桥,相会于银河。③锦楼:相传为汉武帝的曝衣楼。当时富贵人家用锦缎扎成的楼。

  1.词上半阕后三句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下半阕末尾三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1. (5分)奠定了全词的基调。(2分)这首词表面上像是写,到这儿却着力以“锦楼”和“清流叠嶂”做对比,写富贵人家的`热闹和野外闲人(诗人自己)所处环境的清贫冷清,把全词的主题引向社会人生。(3分)

  2. (6分)词人通过天上与人间的对比,(2分)写天上银河风平浪静,而世道黑暗,人间看似平地,却处处崎岖不平。(2分)表现了词人对社会现实不满、失望的愤懑情绪。(2分)

鹊桥仙阅读答案2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试题】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参考答案】

  (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①通过“群仙相护”(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作者简介 】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在苏州上方山下,有个石湖,此处风光秀丽。范成大晚年在石湖筑有别墅,自号“石湖居士”,人称范石湖。

  他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词作情长意深,与秦观相近,后期作品则近于苏轼。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当时流传着“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传世。

  【鉴赏】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此可断言。天也,你不识好歹何为天?地也,你错勘贤愚做地!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人砖能堪。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花庵词选》)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特色。

鹊桥仙阅读答案3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1)争:怎。(2)“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

  1.这首词与说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5分)

  2.此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愁苦。(2分)秦词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相逢虽然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3分)

  2.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2分)A例如通过“群仙相妒”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月”的.美好。(1分)通过“重搅别离心绪”“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1分)B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的对比来表达相逢的短暂。(2分)

  二: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参考答案】

  (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①通过“群仙相护”(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赏析:

  《·七夕》是南人范成大的词作。这首词写七夕相会。上片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大肆渲染主角与配角的心情,烘托出一年仅只一度的七夕氛围。“娟娟”二句承上句具体描写群仙相妒的表现。下片抒发会短离长、欢少愁多之慨,中央带议论,议论中满含感情。相逢三句将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即别场面,而是着力刻牛女心态,将神话传说人间化。结拍紧承上句意脉,深一层阐发长别之痛。因为“新欢不抵旧愁”,所以每年七夕相会一次,愁恨便增加一分,说明牛女的悲剧是无限增生的。此词作者以群仙相妒这一喜剧式情节,反衬、凸现、深化了牛女的悲剧,匠心独运。采用拟人化和人格化手法,虚写天上事,实言人间情,含蓄蕴籍,韵味邈远。

鹊桥仙阅读答案4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29.词作者陆游的号是 。 (1分)

  30.从体裁看,这是一首词,“鹊桥仙”是 ,“夜闻杜鹃”是标题。(1分)

  31.与本词作者处于同一时期的词作者是( ) (2分)

  A. 王维 B.苏轼 C.辛弃疾 D. 马致远

  32.“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晓连江风雨”是( )的一种景象。(2分)

  A. 安静、昏暗、滂沱大雨

  B. 乡村、夜深、春雨淅沥

  C. 宁静、夜深、春日拂晓

  D. 寂静、昏暗、风雨凄迷

  33.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词人的思想感情是( )(2分)

  A. 表达了词人壮志在胸、事业有成的无限感慨。

  B. 表达了词人在半世岁月中一直旅游在山水之中的思想感情。

  C. 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D. 表达了词人虽然热爱家乡,但不得不四处飘流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34.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2分)

  参考答案:

  29.放翁 30.词牌 31.C 32.D 33.C

  34.运用起兴手法,以啼声凄厉的杜鹃起兴,勾起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运用衬托手法,以“林莺巢燕总无声”衬托杜鹃的悲鸣声,更突出杜鹃啼鸣的悲凉,从而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以“人静”“无声”的氛围,山林的幽邃深远,映衬出作者只身旅居他乡的孤寂。

鹊桥仙阅读答案5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蒙的风光。③镜湖: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5.下列对诗歌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华灯纵博”三句追忆往事,发表感慨。前两句重现了当年词人与同僚纵情博弈、策马射猎的场景。

  B.“酒徒”两句,把成为“渔父"的.自己置于“封侯者”之中,对比鲜明,“独”字突显出词人归隐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

  C.“占断”一句,极烟水迷离之致,尽逍遥容与之意,诗情画意,境界全出,充分体现了词人用笔蕴蓄的特点。

  D.词中“谁记”、“独去”、 “占断”、“元自”、“何必”等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在表现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6.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赏析“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一句的妙处。(6分)

  答

  15.B

  【详解】“独”字突显出孤家寡人、顾影自怜之意。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故选B。

  16.①这两句的意思是,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②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时,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而陆游在此表达不需要皇帝恩赐,自己也能享有镜湖山水。借用贺知章典故翻出新意,含蓄地表现了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自己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

  【详解】“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一方面用贺知章告老还乡和诗人被迫隐逸做对比,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另一方面通过对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暗示诗人不甘心作闲人,表达报效国家的理想愿望和对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鹊桥仙阅读答案6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蒴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注]!

  [注]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下诏将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或答第一、二两句追忆当年的豪举与现在独作江边渔父的闲散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寂寞凄凉(或答失落落寞惆怅等);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5分;答对手法给1分,答出两处对比给4分,答出一处对比给2分)

  2。这两句的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或答蔑视不屑等)之态和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6分;解释诗句4分,每句2分,两种情感各1分)

鹊桥仙阅读答案7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鹊桥仙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7题(7分)

  鹊桥仙

  (宋)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①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 争如:怎如,不如。

  15.这首词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___________。(1分)

  16.对这首词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阕用“满眉颦”形容新月当空,情景交融,匠心独运。

  B.本词的主旨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如出一辙。

  C.本词借神话故事诉说人世悲情,蕴含作者对人生的深切体悟。

  D.整首词用质朴的语言再现复杂的情感,词意隽永,感人肺腑。

  17.这首词多处采用了衬托的艺术表现手法,请举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答案:

  15. 七夕

  16.B

  17.答案示例:上片写牛郎织女“耕慵织懒”,鹊桥相会前的满心牵挂、殷殷期待跃然纸上,月姊、凤姨等“群仙相妒”,益加衬托出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寂寞难耐,以及牛郎织女爱情的难能可贵。对七夕相会的无比向往,更凡尘出下片“相逢草草”的无限悲哀;相会欢愉之短暂有限,将离愁别绪反衬得越发深重绵长。

鹊桥仙阅读答案9

  [南宋]张孝祥

  吹香成阵,飞花如雪,不那朝来风雨。可怜无处避春寒,但玉立、仙衣数缕。

  清愁万斛,柔肠千结,醉里一时分付。与君不用叹飘零,待结子、成阴归去。

  [注]

  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公元1154年参加廷试,被高宗钦定为状元而得怨于秦桧。

  ②不那:无奈。

  ③分付:处置。

  1、简要分析词的上片是怎样刻画梅这一形象的。(4分)

  2、从全词看,词人真的“不用叹飘零”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雪喻飞落的梅花,以玉、仙衣喻残留枝头的梅花,突出梅花洁白晶莹、孤独飘零的特点。②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以风雨和春寒营造凄冷的环境衬托梅花,表现梅花遭遇之凄苦。(每点2分。如答从嗅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写梅,可酌情赋分。也可以理解为拟人,“无处避春寒”“玉立”拟人化,以女子来写梅树。)

  2、示例一:是真的。(1分)词人虽然睹梅而生“清愁”和“柔肠”,但借酒而将它们“一时分付”;词的末三句更是直抒胸臆,安慰梅花一定有结子成阴的一天,这也正是词人不以飘零为怀的写照。(3分)

  示例二:不是真的。(1分)词的上片写梅,下片抒情。词人睹梅而自顾,顿生万千愁肠,只想借酒消愁,足见词人飘零感受何等深重;末三句表面上看是词人乐观地宽慰梅花,实际上是因飘零而同病相怜的表现。(3分)

鹊桥仙阅读答案10

  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

  8.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巧取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9.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本来就属于闲散之人,有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诗歌用典的作用,理解典故要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的内涵、手法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用贺知章告老还乡和诗人被迫隐逸做对比,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另一方面通过对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暗示诗人不甘心作闲人。表达报效国家的理想愿望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鹊桥仙阅读答案11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春晚,即,暮春时节。

  ②杜宇,杜鹃,总在春末时候叫,叫声似“不如归去”。

  ③故山犹自不堪听,意思是即便在故乡,听到这杜鹃的鸣声也够难受的。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⑴这首词的重点是写“夜闻杜鹃”,请分别概括上下两片所写的内容。(3分)

  ⑵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⑶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推崇它是一篇“借物寓言”的佳作,说说这首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5、为了表达这种思想感情,词人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简要分析。

  6.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就其中一点作简要分析。(5分)

  7.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上片以“茅檐”、“蓬窗”等交待夜闻鹃鸣的环境,( 1分)着重于气氛的渲染;(1分)下片主要写啼声触发作者羁旅愁思,表现其内心的痛楚。(1分)

  (2)反衬。(1分)暮春之时,夜阑人静,村中黄莺、巢里燕子都不飞鸣,只有杜鹃常在月夜悲鸣,(1分)以无声衬有声,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愁绪。(1分)

  (3)杜鹃啼鸣悲凉勾起的作者的乡土之情;(1分)写作者梦被啼声惊醒,表现诗人形单影只的孤寂;(1分)也写出作者壮志未酬、抱负未展的抑郁感伤。(1分)

  总之,整首词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1分)

  4、表达了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迟暮,功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5、铺垫的手法:前三句描绘了晚春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为杜鹃的出场,为表达飘零身世、凄凉心境作铺垫。衬托的手法:用“林莺巢燕总无声”来衬托杜鹃的日夜常啼,用“故山犹自不堪听”来衬托飘零羁旅中听杜鹃的凄凉感受。

  6.(1)运用起兴手法,以啼声凄厉的杜鹃起兴,从而勾起羁旅之人的愁思和感慨。(2)运用衬托(反衬)的.表现手法,以“人静”“无声”的氛围,山林的幽邃深远,映衬出作者只身旅居他乡的孤寂;以夜阑人静,林莺巢燕无声,衬托杜鹃的悲鸣声,更突出了由杜鹃啼鸣传递出来的悲凉。

  (3)对比,暮春之时,夜阑人静,村中黄莺、巢里燕子都不飞鸣,只有杜鹃常在月夜悲鸣,以无声衬有声,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愁绪。

  (4)借景,前三句描绘了晚春时节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氛围(或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气氛,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作铺垫)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或凄凉心境作铺垫。

  7.①人在羁旅的寂寞之情,②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情,③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

  二:

  (1)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联系全词,简要回答。(4 分)

  (2)“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宇”两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4 分)

  参考答案

  (1)全词通过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悲切的杜鹃啼声表达了诗人寂寞孤独的思乡之情,半生飘零的身世之感,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

  (2)这两句使用了反衬(或对比)的手法。以林莺巢燕无声,反衬杜鹃的啼鸣,突出了杜鹃悲切的叫声,以此表现诗人“不堪听”的凄苦。

  大意:

  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

  赏析:

  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 “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 “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本来就是一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 “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 继续它的哀鸣。 “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故山”,故乡。 “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就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今坐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 “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呜咽)。解说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如果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一段经历,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陆游是在他四十六岁时来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诗道:“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零”(《夜思》),情绪还是不错的。两年后到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心情十分振奋。他曾身着戎装,参加过大散关的卫戍。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自己“英雄用武之地”的机会到了。可是好景不长,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调往成都,离开了如火如荼的前线生活,这当头一棒,是对作者的突如其来的打击可以想见。以后他辗转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由此看来,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况半世、飘然羁旅!”从这痛切的语气里,可以体会出他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严重不满。

  陈廷焯比较推重这首词。《白雨斋词话》云:“放翁词,惟《夜闻杜鹃》一章,借物寓言,较他作为合乎古。”陈廷焯论词重视比兴、委曲、沉郁,这首词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在构思上、表达上是比陆游其它一些作品进究些。但这仅是论词的一个方面的标准。放翁词大抵同于、之作,虽有些作品如陈氏所言“粗而不精”,但还是有不少激昂感慨、敷腴俊逸者,扬此抑彼就失之偏颇了。

鹊桥仙阅读答案12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处是无名渔父。

  【注】严光:即严子陵,东汉名士,光武帝多次征召,皆不就,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以清高闻名于世,现富春江畔有严子陵钓台一处名胜。

  (1)“一竿风月,一蓑烟雨”这两句词写出了什么内容?(2分)

  答:

  (2)请结合全诗回答“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两句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

  参考答案::

  13.(1)写出了词人居所清新幽美的`自然环境。或写出了渔父悠闲自得垂钓的情景。(2分)

  (2)反衬(对比)、用典(2分)

  反衬:以独自披着羊裘钓于富春江上的严光与甘作渔父的“我”形成对比,表达词

  人不求名利,追求平静生活的愿望。

  用典:用严光的典故,使感情抒发得更含蓄,意韵更丰富。(2分)

鹊桥仙阅读答案13

  华灯纵博①,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②洲烟雨。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蘋洲:长满水草的沙洲。③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唐代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以示矜恤。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酒徒”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与心存恢复的有志之士的际遇形成鲜明对比。

  B.上阕“独去作江边渔父”给我们塑造的是一个怡情山水、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

  C.轻舟低篷在菊洲烟雨中非常渺小,词人却用“占断”一词,尽显独享风光的愜意。

  D.全词用笔蕴蓄,颇见炼字之功,“元自”“何必”两词在表现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6.陆游在作品中自称“闲人”,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称自己是“闲人”,请分析两者有何异同。(6分)》

  答

  15.B

  16.同:从处境来说。陆游和苏轼都是不被皇帝重用的闲散之人。(2分)

  异:苏轼自称“闲人”除了有被贬的郁闷之外,更多的是自我排遣后的释然、内心的豁达。(2分)陆游自称“闲人”,表现出的则是不屑、愤慨不平之气,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2分)

鹊桥仙阅读答案14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谢薖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

  [注]①锦楼:乞巧节时,当时富贵人家在庭中所结的彩楼。

  (1)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2分)

  (2)请说明两首词中都用到了什么典故,并分析两位作者用此典故的不同用意。(5分)

  参考答案

  (1)议论

  (2)都用了牛郎织女的典故。 秦词中用牛女的典故,与固求朝夕相伴的世俗小儿女情态形成对比,凸显了牛郎织女之间因真诚相爱而能经得起长久分离的时间考验的可贵;谢词中用此典,意在以天上爱情的美满反衬人间自身爱情的不幸,银河里不起风浪,牛郎织女的'爱情,历千万年而至永恒,而诗人身边,佳人早逝,七夕之间孤清一人,令人弥觉人间的不美满。

  赏析:

  《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情颂歌,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此词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它们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鹊桥仙·月胧星淡》,是由北宋著名诗人、词人谢薖所写的一首词作。此词为一首咏七夕的词作,七夕是我国古代因牛郎织女的神话而设立之佳节,古代文人咏叹七夕之作多描写男女伤别、儿女恩爱,然而此词未入此窠臼,此词未多言男女伤别、儿女恩爱,却通过写天上、人间的对比,借以描绘人间的不平和书写出世之路的艰险。上阙起笔,作者将写作目标定于天上,渲染出七夕之日的气氛,继而落笔眼前,写出“野人家”的山野风景。下阙起笔,作者以问句为首,忽然转笔言它,进而直言其写作意图,写出了“人间平地亦崎岖”之语,将词作境界骤提。

  而这首七夕词,写的天上宫阙和人间村荒野户的形象对比。而且通过对比,发出了震撼人心的慨叹。别是一番立意和独特构思!“人间平地亦崎岖,”这振荡时代的强音,发自一个封建时代的词家之口,实是难能可贵!

鹊桥仙阅读答案15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陆游诗南宋爱国诗人,高中教材有他的一首诗,题为《书愤》。(1分)

  2.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词从景写起,茅檐、篷窗指简陋的寓所,渲染出悲凉、凄清的氛围。

  B.词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先写杜鹃的鸣叫,从而引起羁旅之人的愁思和感慨。

  C.催成清泪,因杜鹃啼声一声紧似一声,仿佛予人更多伤感,故曰催。

  D.之所以不堪听,是因为在故乡听杜鹃勾起了陆游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

  3.本词在关联词运用上极富表现力,请围绕这一点加以赏析。(4分)

  关联词但、又、况。但用转折语气,以鹦鹉的无声,反衬鹃啼的分外淸晰、刺耳,以月夜反衬作者的独自飘零,表达作者内心的凄苫。又有递进的感觉,社鹃已经催人泪下却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写出了作者对杜鹃夜啼的无可奈何,况为递进,之所以不堪听是因为杜鹃啼声本就悲戚,再加上作者半生漂泊、志业未遂,更添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关系判断准确1分,阐释1分,写到两组即得4分)(3分)

  4.上阕表达的.重心是月夜常啼杜宇,请说说是怎样突出表现它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阕写出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是怎样有层次地表达出来的?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 ①写人静灯昏、风雨连江的环境,烘托凄凉气氛,为杜鹃出场做铺垫;(3分)

  ②对比(以静衬动),用林莺巢燕无声来反衬杜鹃的啼鸣,更突出了叫声的悲凉。(3分)

  5. 羁旅愁思。(1分)

  ①先写自己客居他乡梦中的孤独,而杜鹃啼鸣不但把梦惊醒,还催出作者的清泪; ②接着写即便在故乡听到杜鹃啼叫尚且难过,更何况是半生漂泊在外呢,这就更为 凄凉惆怅。(4分)

【鹊桥仙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鹊桥仙古诗阅读答案04-13

《临江仙》阅读答案11-09

洞仙歌阅读答案10-11

《蒲留仙写书》阅读答案04-22

临江仙秦观阅读答案05-2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阅读附答案02-24

宋词鹊桥仙·一竿风月赏析03-29

鹊桥仙·纤云弄巧原文及翻译03-19

《鹊桥仙·纤云弄巧》原文、翻译及赏析08-05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