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阅读答案> 中夜阅读答案

中夜阅读答案

时间:2023-10-27 13:44:47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夜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夜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中夜阅读答案

中夜阅读答案1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1.下面对这首司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

  B.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往昔岁月中沉湎于午桥宴饮,流连于洛城繁华,昼夜游乐,豪情不再。

  C.下片中“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喟: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

  D.“古今多少事,渔唱起更”一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12.这首词的上下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分别是和,全词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3 分)

  答案:

  【解析】D.此诗作者在最后表达的是消极和无奈,旷达和解脱没有。

  记叙和议论(抒情) 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中夜阅读答案2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在后面横线上写出,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五言古体诗还是五言律诗: (1分)

  ②“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这两句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③全诗以“寂寞将何言”作结,作者为什么感到“寂寞”,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8分)

  (1)(1分)五言律诗

  (2)(3分)以动写静(或反衬、衬托)。(1分)用泉和鸟的声响来反衬环境的幽静。(2分)

  (3)(4分)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2分);被贬孤独愁苦,无人理解。(2分)

中夜阅读答案3

  中夜

  杜甫

  中夜江山静,危楼望北辰。

  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

  故国风云气,高堂战伐尘。

  胡雏负恩泽,嗟尔太平人。

  [注]本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时杜甫客居夔州西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起笔切题,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夜不能寐,倚楼遐思,遥望星辰。

  B.颈联“风云气”对“战伐尘”,对仗工稳,写出了变化无常、兵荒马乱的`局势。

  C.尾联笔法错综变化,情景交融,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感悟诗人的愿景。

  D.本诗为五律,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

  15、C.“情景交融”错,尾联“胡雏负恩泽,嗟尔太平人”是表达对安禄山发动兵变导致天下祸绵不息的不满之情,没有写景。

  16、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的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

中夜阅读答案4

  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

  杜甫

  朔风吹桂水,朔雪夜纷纷。

  暗度南楼月,寒深北渚云。

  烛斜初近见,舟重竟无闻。

  不识山阴道,听鸡更忆君。

  阅读题目

  12、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1分)

  A、《赠别诗选》 B、《古诗菁华》 C、《咏物选集》 D、《律诗集萃》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A、清新雅致 B、刚健豪迈 C、深沉隽永 D、平淡质朴

  14、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烛斜初近见,舟重竟无闻”两句。(5分)

  参考答案

  12、D

  13、C

  14、诗歌第一联描述了风雪交加的眼前之景,因“朔风”而“烛斜”,雪被吹入船舱,成为近见之景。第二联写“暗度”“寒深”,暗示时间的推移,因而有“舟重”之刻画,写出大雪覆盖船舱的景象。尾联点明自己雪夜孤舟无眠怀人,因情感之孤寂、思念之深沉,因而对纷纷大雪厚积船顶而“竟无闻”。整联展示了作者体察之细微,借助细腻之刻画含蓄地表达羁旅怀人之愁绪。

  评分说明:结合第一联分析1点;结合第二联分析2点;结合尾联分析2点;整体分析1点。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中夜阅读答案5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李白

  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

  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

  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

  我心还不浅,怀古醉余觞。

  【注】宋中丞名宋若思,曾为李白主持公道,将李白从监狱释放。

  庾公即东晋名士庾亮,曾任武昌太尉。《世说新语》记载,庾亮的属官殷浩等人登上南楼和着音乐吟咏,听到庾亮来了,各位属员想起身避开,庾亮慢悠悠地说:“诸位先生请稍留步,老夫在这方面兴致也不浅。”于是便坐在胡床上与众人吟咏欢笑。

  1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怀古”二字点明诗歌的题材为怀古类诗歌。

  B.首句实写南楼清爽的夜色美景,为人物出场提供了典型的.环境,次句写天下风流人士都聚集到武昌,有展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C.颔联使用典故,借历史上庾亮的风流、潇洒表达自己对宋中丞由衷的赞美之情。

  D.尾联前句写诗人虽能欣赏美景、与友人畅饮,但兴犹未了,流露出失落和伤感的情绪。

  13、诗歌颈联写了什么内容?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2、D流露出失落和伤感的情绪错,是对宋中丞的感谢和赞赏,及个人的旷达之情。

  13、第一问:这两句写的是夜登南楼,诗人听见玉笛声声,宛如流水一般优美动听;满地的银霜如从银河中缓缓下降,写出了环境的皎洁与幽美。(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视听结合,龙笛发出悦耳、清脆的声音属于听觉描写,满地的银霜属于视觉描写,视听结合将形象写得生动可感。比喻,把悠扬的笛声,比喻成秋日潺潺的流水之声;把飘落的晓霜,比作银河中流淌下的水,比喻贴切生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借景抒情、动静结合、通感,亦可酌情赋分

中夜阅读答案6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历靖康之难。绍兴五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

  ②新晴,雨过初晴的月色。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

  (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4分)

  (4)请从语言、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5)请简要分析此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6)词的上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下片“闲登小阁看新晴”表达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2分)

  (7)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参考答案

  (1)①动静结合。②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3)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2分)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4)语言:这两句词用语质朴自然,不见矫揉造作之迹。“杏花疏影”写所见,“吹笛到天明”写所闻,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很有雅致。

  意境:这两句词选择杏花、笛声两个意象描绘了词人往昔在洛中与朋友在杏花疏影里吹笛的图,意境淡雅伤感(营造淡雅的情调和忧伤的氛围),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

  结构:此句承上启下,仰承“忆昔”,是对“昔”的具体描述;下启“一梦”,与之构成鲜明的对比。(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5)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上阕忆洛中旧游。追忆中的往事是美好的:有长沟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环境,有“吹笛到天明”的闲情雅兴,追忆中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怀念。

  ②对二十年风雨颠沛、知交零落、国事沧桑的伤感,“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如今沦落异族,座中那些“豪英”也已不在,抚今追昔,词人备觉伤感。

  ③对人事、历史之沧桑的感慨,词人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发出“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沧桑感叹。

  (6)愉悦,欢畅;悲慨,惆怅。(一点1分)

  (7)运用虚实结合与对比的手法。上片由一个“忆”字引起,回忆二十年前英豪的欢聚,是想象虚写;下片用“二十馀年如一梦”来概括世事的变幻无定,写历尽沧桑之后的无奈之感,感叹盛衰兴亡,是对现实情感地抒发。忆昔和感今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发为浩叹的苍凉之音。(点出两种手法各1分,能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各1分)

  二:

  (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3分)

  (2)请指出此诗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片描绘了往昔一幅闲适的图景: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在杏花的疏影里,词人与朋友们借着酒兴,畅谈理想,尽情游乐吹笛直到天明。(2分)与下片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1分)

  (2)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②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③对二十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如今独登小阁的伤感之情。④感慨古今兴衰变幻,看新晴,听渔唱,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答对其中的三点即给4分)

  【译文】

  忆昔日在洛阳午桥酣饮,在座的多是豪杰精英。明月无声地随长沟流水远去。在杏花疏落的暗影里,笛声悠悠直吹到天明。

  二十多年岁月犹如一梦,此身劫后虽在但往事仍让人心惊。闲登阁楼看雨后晴空。古往今来多少兴亡事,都化做了渔人三更的歌声。

  【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为登临感怀之作。宋绍兴五年(1135)五月,陈与义因病辞官,住在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词人回想起自己二十年的经历,感慨万千,尤其是靖康之难,更是不堪回首。本词正是作于此时,词人当时四十六岁或四十七岁。

  上片追忆二十多年前在洛阳午桥聚会欢饮游乐的生活,抒写对充满豪情壮志的青年时代的逝去的感伤,状景历历如绘,意境优美。“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词人的故乡是洛阳,的午桥是他昔日呼朋唤友结伴游玩宴饮的地方,而现在自己沦落异族,想起以往座中那些“豪英”,抚今追昔,令人伤感。记忆中都是良辰美景:“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时洛阳是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在杏花疏落的暗影里,与朋友笛声悠悠一直吹到天明。如此美景,如此闲情雅兴,怎能不让人追忆?怎能轻易忘怀?即使谈之都让人觉得愉悦而爽朗。

  下片转言今情,感慨国事沧桑、身世飘零,用笔空灵,内涵丰富。“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写今日的情景。“如一梦”感叹往事如烟缥缈无踪,二十年风雨颠簸;“堪惊”是胆战心惊的意思,词人虽未点明具体为何事,但联系他的经历,应该是指靖康之难,以及自己交游零落的生活。“闲登小阁”,看似有闲情逸致,实则感怆无限。“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词人将古今兴亡,都收拢到渔人三更的歌声中,余韵不尽。

中夜阅读答案7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13. 从体裁角度看,本诗属于。

  14. 以下评论适合本诗的一项是( )

  A. 苍凉萧索

  B. 欢快明朗

  C. 旷达豪迈

  D. 宛转低回

  15. 本诗运用了顶针的'修辞,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中出现的两处连接的“城头”等。请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13. 古体诗 14. C

  15. 诗中多处运用顶针,如城头、凉州、琵琶、故人,重复渲染了域外风情、戍边苦楚、友人情深,还形成流畅回环、衔接流畅、回环往复音韵之美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不畏艰难,依然要建功立业的豪情。

中夜阅读答案8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①

  陈与义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

  1.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解析】本题要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里主要是对表达方式中景物描写的赏析。一般要求指出运用的什么手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说明达到了什么效果。

  2.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答 对其中两点即给4分,答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要求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态度。应联系全诗,并关注注释中所交代的有关背景。

中夜阅读答案9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颈联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这首诗的落脚点在寂寞二字上,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以动写静或反衬(1分)。

  ②作者夜中不能寐,起望西园。远处传来的泉水声,还有那一时的鸟儿喧哗声,打破了这沉寂的夜晚(1分)。作者以动写静,反衬出这中夜的寂静(1分)。从而表达出作者当时谪居僻远之地的'孤独、愁苦、无人理解之情(1分)。

  (2)①同意(1分)。②诗人用露、月、泉、鸟这一组意象营造出凄清、冷寞的意境(1分)。诗人在中夜时分起望西园,寒月下的夜景使诗人触景生情,一种谪居偏僻之地的孤独之情袭上心头(2分)。(允许有不同的意见,言之有理即可。)

中夜阅读答案10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③。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宋代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②午桥:在洛阳城南③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9.(1)上阙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

  (2)试分析这首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答案:

  9.(1)诗人选取了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恬静欢愉的夜晚宴饮图景。(2分)

  (2)①回忆往昔好友欢聚宴饮而生的.欢乐闲适之情。②今昔对比历经家国之变而产生的悲伤感慨之情。③试图排遗想要看破世情而产生的旷达悠远(或避世消极)之情。(2分,答出两点即可)

中夜阅读答案11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①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②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③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④。

  【注释】

  ①午桥:在洛阳城南,诗人写此诗时洛阳已落入金人之手;

  ②长沟:河流;

  ③二十余年:指从作者政和年间为官,到被贬谪,到北宋沦亡,自己渡江南逃的这段时间;

  ④三更:午夜。

  1.上阕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2.诗人在本诗中一共抒发了三种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诗人选取了,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等意象,(2分)描绘了一幅恬静欢愉的'夜晚宴饮图景。(3分)

  2.①回忆往昔好友欢聚宴饮而生的欢乐闲适之情。②今昔对比历经家国之变而生的悲伤感慨之情。③试图排遣想要看破世情而生的旷达悠远(或避世消极)之情。(两种给分方式,要么不要第三点,一点两分;要么三点,每点二分。)

【中夜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夜坐阅读答案03-26

霁夜阅读答案04-19

《十五夜望月》阅读答案04-01

《炉中煤》阅读答案08-11

空气中取水阅读答案12-21

夜课阅读理解答案12-14

《生活中需要思索》阅读答案05-27

南涧中题古诗阅读答案09-22

儋耳夜书苏轼阅读答案10-1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