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唐诗> 唐诗《渡荆门送别》

唐诗《渡荆门送别》

时间:2024-01-15 10:59:21 唐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唐诗《渡荆门送别》

唐诗《渡荆门送别》1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选入《唐诗三百首》。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唐诗《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意在描绘山水,壮阔雄奇的景象使诗人兴奋不已,充满了豪情和朝气,然而乍离家乡远游,难免产生恋恋之情,“送别”之意犹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同为咏长江的千古名句。

  原文

  渡荆门⑴送别

  渡远⑵荆门外,来从楚国⑶游。

  山随平野⑷尽,江⑸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⑹,云生结海楼⑺。

  仍⑻怜故乡水,万里⑼送行舟。

  注释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翻译

  (我)来到荆门之外,来到了楚国。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有“楚蜀咽喉”之称。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联交代诗人的行程和目的'地。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中间两联写诗人渡过荆门后所看到的壮丽风光。其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此两句是写实景。随着行程的变化,只见地势逐渐平坦,青山消失,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原野。长江之水奔腾而来,到此也减缓了它的步伐,就像一条纯白的练带,镶嵌在绿色的原野中,望不到它的边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句写得新奇巧妙。行船至晚上,月影倒映江中,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到了白天,江面上云气聚集,变幻万千,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诗人看到江面上云彩的变化,立刻产生无穷的想象,仿佛看到了仙台楼阁似的,浪漫无尽。

  最后一联,照应开头,回到现实,表现对故乡的深情。诗人看到荆门江面广阔,想到此水正是由家乡流来,正是故乡的水送着行舟到这万里之外,于是思家之情油然而生,即景生情,情从心来。

  这首诗意境高远,想象瑰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年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

唐诗《渡荆门送别》2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⑴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⑵楚国:楚地

  ⑶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⑷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⑸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⑹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⑺仍:频频。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⑻万里:喻行程之远。

  <韵译>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唐诗《渡荆门送别》3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

  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唐诗《渡荆门送别》4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理解名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3、掌握诗歌涉及的文学常识,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理解名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2、诗歌以诵读为主,读中品,读中悟,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2、理解诗歌内容,理解名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二)背景材料:

  《野望》选自《王绩诗注》。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这首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为唐诗及后代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先路。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此诗是崔颢游黄鹤楼有感而作。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自主学习

  目标导学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1、初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再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感情,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3、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歌内容,理解名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野望》:

  1、《野望》一诗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野望》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3、结合伯夷叔齐“采薇”的典故,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明确: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宁死不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二)《黄鹤楼》:

  4、《黄鹤楼》一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哪一句?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5、《黄鹤楼》中诗人在最后感叹“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触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6、《黄鹤楼》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渺,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尾联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

  7、李白曾经评价过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首诗一是虚实结合的玄幻美(仙人跨鹤,本属虚无,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二是色彩缤纷的绘画美(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三是气象恢宏的意境美(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四是情真意切的情感美(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叹,抒写情真意切的思乡)。

  四、课堂小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思。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以情写景,以景写情,情与景水乳交融。清人沈德潜评价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五、课堂检测

  背诵《野望》、《黄鹤楼》。

  附:板书设计

  野望首联:写诗人百无聊赖、彷徨的心情→抒情颔联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写景近景和远景结合动态和静态结合尾联: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之情→抒情

  黄鹤楼首联—神秘传说—叙事颔联—岁月易逝—议论颈联—登楼所见—写景尾联—浓浓乡愁—抒情吊古怀乡

  第2课时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2、理解诗歌内容,理解名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擅长绘画艺术,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继往开来的意义,给后代诗人以强烈的鼓舞和启迪。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背景材料: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叙述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居易集》,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间的春天。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内容导入。

  二、自主学习

  目标导学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1、初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再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感情,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3、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歌内容,理解名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使至塞上》:

  1、“单车欲问边”蕴含了怎样的深意?请结合写作背景加以分析。

  明确: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边疆将士,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单车欲问边”的“单”字写出了孤单、落魄、寂寞的心情。

  2、《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以“蓬”“雁”自喻,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3、《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评价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首先,它构图美,落日、烽烟、河流、大漠,空间辽阔,层次丰富。其次,讲究线条美,荒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唯美。第三,色彩丰富,大漠黄沙、夕阳橘红色、银色的河水、白色的烽烟,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大”。烽火台燃起的那股浓烟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长”字写出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诗人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4、诗人通过描绘边塞风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诗人通过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

  (四)《渡荆门送别》

  5、《渡荆门送别》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6、《渡荆门送别》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7、诗的主旨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五《钱塘湖春行》

  8、找出《钱塘湖春行》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并加以说明。

  明确:①“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②“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③“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④“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9、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明确: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1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哪些词语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明确: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11、《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最喜爱的景物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较于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三、课堂小结

  《使至塞上》中,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象瑰丽。

  《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让人迷恋的春光,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观景的形象,表达出春色喜人、生机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其乐的感情。

  四、课堂检测

  背诵《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附: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首联:出使经过颔联:边塞情势颈联:大漠风光尾联:到达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抑郁孤寂的内心

  渡荆门送别首联:远渡的地点及此行的目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尾联:抒发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观景之所莺燕争春花草渐盛更盛之处热爱赞美

唐诗《渡荆门送别》5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及蕴含的哲理,朗读并背诵。

  2、品味诗句,学习使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悟诗人远大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爱国热情

  【学习重难点】

  1、梳理学习品析诗句,掌握诗歌常见写作方法。

  2、领悟诗歌的韵律美,感悟诗人远大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野望》

  1、知识链接:

  ①律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一般说来,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是对仗句。

  (3)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②作者简介: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③写作背景:

  隋末大乱,王绩回乡隐居。唐朝高祖时他被征辟(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出来待诏门下省,当时朝廷每天供给三升好酒。他发牢骚说“俸禄太低很寂寞,只有三升好酒令人留恋。”侍中陈叔达听到后特地把三升加到一斗,自此人称“斗酒学士”。贞观初,他又称病罢归,躬耕东皋。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2、自主学习

  (一)规范字音

  皋()徙倚()犊()

  (二)自由朗读,然后与同桌对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通诗句。

  (三)整体感知

  1、读懂诗意

  2、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3、合作学习

  1、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实战演练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2)《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3)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二、《黄鹤楼》

  1、知识链接:

  ①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武汉),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②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③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时所作。作者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切,所以提笔写成了这首满怀乡愁的诗作。

  2、自主学习

  (一)朗读诗歌,读出节奏。

  (二)根据注释,把握大意。

  3、合作学习

  1、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4、实战演练

  (1)《黄鹤楼》中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又描绘了黄鹤楼近景的诗句是:

  (2)既描绘了所见黄鹤楼的远景,也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的诗句是:

  (3)使用了叠词的`修辞,描绘了江上美景,这繁荣之景也衬托出作者内心清冷的诗句是:

  (4)直抒胸臆,道出了作者内心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三、《使至塞上》

  1、知识链接:

  ①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②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2、自主学习

  (一)朗读诗歌,读出节奏。

  (二)根据注释,把握大意。

  (三)整体感知: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归纳概括四联诗意。

  3、合作学习

  1、作者在首联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实战演练

  (1)《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2)《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内心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3)《使至塞上》一诗中,交代出出使原委的诗句是:

  第二课时

  四、《渡荆门送别》

  1、知识链接:

  ①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②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2、自主学习

  (一)朗读诗歌,注意停顿。

  (二)根据注释,把握大意。

  3、合作学习

  1、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哪里。

  2、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这一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

  3、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实战演练

  (1)《渡荆门送别》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2)《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

  (3)《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

  (4)《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

  (5)《渡荆门送别》中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五、《钱塘湖春行》

  1、知识链接:

  ①作者简介:白居易(72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李白、杜甫并称“大李杜”。白居易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素有“诗魔”、“诗王”之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怪郑板桥、诗鬼李贺),他是唐朝作品最多的诗人。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②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2、自主学习

  (一)朗读诗歌,注意停顿。

  (二)根据注释,把握大意。

  3、合作学习

  (1)赏析“争”“啄”两个字的妙处。

  (2)文中“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3)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

  (4)“行不足”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4、实战演练

  (1)《钱塘湖春行》中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2)《钱塘湖春行》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

  (4)诗人被美丽的景色所陶醉,直抒胸臆,表达喜悦之情诗句:

【唐诗《渡荆门送别》】相关文章: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10-14

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03-25

舌尖上的荆门作文03-26

唐诗:《南园十三首·其五》唐诗05-09

李白的唐诗11-22

《全唐诗》精选03-29

唐诗《相思》05-06

重渡沟作文03-07

送别的作文02-25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