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宋词> 经典的宋词鉴赏

经典的宋词鉴赏

时间:2022-11-03 11:05:05 宋词 我要投稿

经典的宋词鉴赏15篇

经典的宋词鉴赏1

  青玉案

  辛弃疾 (宋)

经典的宋词鉴赏15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妇女的'头饰。泛指妇女的盛装。

  背景:这首词大约作于词人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8、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1分)

  9、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8、元宵节(1分)

  9、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1分)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或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或寂寞孤独之情 )。(1分)

经典的宋词鉴赏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宋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一作:溪头)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经典的宋词鉴赏3

  卜算子·咏梅

  陆游〔宋代〕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 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经典的宋词鉴赏4

  《蓦山溪·梅》

  作者:曹组

  洗妆真态,不在铅华御①。竹外一枝斜②,想佳人、天寒日暮③。黄昏小院,无处著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

  月边疏影,梦到消魂处。结子欲黄昏,又须作、廉纤细雨④。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销瘦却、东阳也⑤,试问花知否?

  《蓦山溪·梅》注释

  ①洗妆真态:洗净脂粉,露出真实的姿容。铅花御:用脂粉化妆。

  ②竹外一枝斜:苏轼诗:“竹外一枝斜更好。”

  ③天寒日暮:杜甫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④廉纤:细微,纤细。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

  ⑤供断:供尽,无尽地提供。东阳:南朝梁沈约,曾东阳守。

  《蓦山溪·梅》翻译

  仿佛洗去铅粉的美人,天生一副纯真的娇美之姿,无须再用铅粉类的化妆品进行修饰。在竹丛外横斜一枝,宛如一个天生丽质的美女,在天寒日暮时自矜自持。黄昏时的院落里,清清的幽香尚无人赏识。何况在村外江边的路上,只有寒风徐徐,飞雪飘飘,一片凄迷。

  月光下疏影婆娑,犹如多情的'美人在幸福的梦境里。当梅子将要黄时,又是连绵不断的满天烟雨。梅花一世里孤芳自恃,只供人产生无穷的忧愁和情思。我深情地询问梅花,你可知道,为了你,我已像梁朝的沈约一样,消瘦憔悴啊!

  《蓦山溪·梅》讲解

  这首咏梅词,上片写梅花品格之高洁,下片写赏梅者情怀之抑郁,是古诗词众多咏梅之作中的一篇佳作。

  开头“洗妆真态,不假铅华御。”说明作者意在直接写梅,而不用铺排衬托。正如俞陛云先生所说:“此调佳处,在不用侔色揣称及譬喻衬托,而纯在空处提笔描写。”第二句,接着写梅花的:“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一连化用苏轼、杜甫诗句:“竹外一枝斜更好。”“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接着,写黄昏院落,处处“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一幅梅风雪景图,展示在我们面前。李攀龙在《草堂诗余集》中说:“白玉为骨冰为魂,耿耿独与参黄昏。其国色天香,方之佳人,幽趣何如?”

  下片抒情,写赏梅人即作者本人的抑郁心情。用月下“疏影”、“梦魂”、“细雨”,造成了一种令人抑郁的气氛。末四句,作者将自己比作南朝宋大臣沈约。沈约为文学家、史学家,曾为东阳太守,参与萧衍代机密,后为衍所嫉忌,忧郁而死。作者将自己与梅花、沈约视为一体:认为自己“孤芳一世”,唯有花知,而故以问花作结,词笔十分生动。正如沈飞际在《草堂诗余正集》中所说:“微思远致,愧黏题装饰者,结句清俊脱尘。”

  《蓦山溪·梅》赏析

  这是一首咏梅词,在咏物中寄托了作者高洁的自我人格。上片写野外之梅的天姿国色和幽独高雅的神韵。开头两句写梅花天生的丽质神韵而不要任何外在的修饰,这即使对梅之幽独高洁品格的礼赞也是对志士仁人高尚品质的歌颂。“竹外”几句化用杜甫、苏轼两诗的意境,浑然无迹。下片由月下疏影的清丽景象联想到日后花落梅黄,阴雨连绵的情景写梅花的一生艰辛、一世孤芳,由此引出作者无限爱梅怜梅之心,竟为之受损如东洋。以“花知否”问句作结,曳出不尽余韵。词末几句,全像是作者与梅花的对话,作者这是想通过这种交流,来表达自己像梅花一样的情操。此词用笔空灵,略就梅花的斜枝疏影做点描勾勒外,其他并无更多具体描摹刻画,只从虚处着墨,亦从虚处传神。作者即将梅花与佳人重叠交融为清美的意象,又以梅花的孤芳弃落映衬自身,探梅而思人,咏梅而抒怀,当是有所寓寄。此词格调可用首二句概括:洗尽铅华,清丽雅淡。

  《蓦山溪·梅》作者介绍

  曹组,北宋词人。生卒年不详。字元宠。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曾官睿思殿应制,因占对才敏,深得宋徽宗宠幸,奉诏作《艮岳百咏》诗。约于徽宗末年去世。存词36首。曹组的词以"侧艳"和"滑稽下俚"著称,在北宋末曾传唱一时,浅薄无聊者纷纷仿效。但在南宋初却受到有识者的批评,甚至鄙弃。一些词描写其羁旅生活,感受真切,境界颇为深远,无论手法、情韵,都与柳永词有继承关系。

经典的宋词鉴赏5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王禹偁词作鉴赏

  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传世之作。全词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竹林纪事》评此词云:情丽可爱,岂止以诗擅名。起首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云、雨并无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即使是这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经典的宋词鉴赏6

  《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

  宋朝:周邦彦

  出林杏子落金盘。齿软怕尝酸。可惜半残青紫,犹有小唇丹。

  南陌上,落花闲。雨斑斑。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

  《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译文

  新出林的杏子特点是鲜脆,逗人喜爱。但又由于是新摘,没有完全熟透,味道是酸多甜少,颜色青紫而不太红。而少女好奇,好新鲜,见到鲜果以先尝为快。但乍尝之后,便觉味酸而齿软了。青紫色的残杏上,留下少女一道小小的口红痕迹。

  南边的田间小路上,满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少女伤春每由怀春引起,对花落春归,感岁月如流,年华逝水,少女不可透露的内心世界的秘密,所以她只能不言不语,终日攒眉。

  《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注释

  ①杏子:一种果实,圆形,未熟时为青色,成熟时为黄红色,味酸甜。金盘:金属制成的盘子。

  ②齿软:牙齿不坚固。

  ③可惜:意谓应予爱惜的。半残:指杏子被咬了一口。青紫:此处指杠杆透出紫红的半熟青杏颜色。唇丹:嘴唇上限量的丹砂红。

  ④陌:泛指田间道路。落花闲:花儿安静地飘落。闲,安静。

  ⑤斑斑:颜色驳杂貌。这两句说落花如雨,纷纷飘坠在地。

  ⑥伤春:因春天的'景物而引起的伤感。

  《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赏析

  这是一首写少女伤春的词。少女伤春,在周邦彦以前的诗人词人中有不少人写过,但跟尝果怕酸联系起来,却是罕见的。周邦彦这首词由少女尝果写到伤春,过渡自然,联系紧凑。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可见杏子成熟,当在暮春时节了,新摘来的杏子放在金盘里,色泽鲜艳明丽,不用“置金盘”,而用“落金盘”,因“落”字有从摘下到放置过程的动态感,即摘下放入的意思,比“置”字生动得多。新出林的杏子特点是鲜脆,逗人喜爱。但又由于是新摘,没有完全熟透,味道是酸多甜少,颜色青紫而不太红。而少女好奇,好新鲜,见到鲜果以先尝为快。但乍尝之后,便觉味酸而齿软了。正如韦应物诗“试摘犹酸亦未黄。”少女怕酸,不敢再吃,只剩下大半个吃剩的杏子。青紫色的残杏,留下少女一道小小的口红痕迹,唇丹与青紫相间,在词人看来,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而这位少女也必然因怕酸而攒眉蹙额,娇态可掬,更惹人怜爱了。所以词人用了“可惜”二字,而不用“留得”二字。因为这不只是在写半枚残杏,而是透过残杏写少女。

  下片先从少女眼里写周围环境,南陌上,满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真是春雨无情,落花有恨。这三句似与上下文无关系。但看最后三句之后,便可体会到这三句环境描写对少女的伤春情怀起了烘托作用。正是在这样一个落花春雨的撩乱氛围中,才使少女感到“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而伤春心事“都在眉间”。也就是说因伤春而愁眉深锁。对于妙龄少女来说,伤春每由怀春引起。对花落春归,感岁月如流,年华逝水,因而有了某种爱情意识的跃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却是少女不可透露的内心世界的秘密,所以她只能不言不语,终日攒眉。

  上片说的少女因尝杏怕酸而攒眉,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少女因怀春伤春而攒眉,则是生活中的必然现象。这两种现象在词中来了个巧合,少女以尝杏怕酸而攒眉,巧妙地掩饰了她因怀春而攒眉,掩饰了她内心的秘密,可谓妙合无垠,这也正是作者构思细密,匠心独运之处。

  这首词上下两片初看似无关系,不易衔接,实则用暗线贯串,自然过渡,结构曲折。作者又善于抒写女性心理,将女性心理活动与景物描摹巧妙结合,所以后来评论周词的都很称赞他的词法,如清陈世焜云:“词至美成,开合动荡,包扫一切。”(《云韶集》卷四)

  《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

经典的宋词鉴赏7

  《感皇恩》辛弃疾宋词赏析

  感皇恩

  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辛弃疾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

  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

  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

  白发多时故人少。

  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

  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辛弃疾词作鉴赏

  辛弃疾的这首《感皇恩》词,向来有不同的解释。

  作者自题曰: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但粗读全词,似乎与悼念朱熹一事没什么关联。因而有人认为,这首词纯是抒写作者读《庄子》的感想,并无追悼朱熹之意,题目中闻朱晦庵即世六个字可能是后人妄增的。而邓广铭先生在《书诸家跋四卷本稼轩词后》批驳这种说法,认为:前片云云,自是读《庄子》之所感,后片之白发句,则明是闻故人噩耗而发者,而子云以下诸语,更为最适合于朱晦庵身分之悼语。这就是说,前片是作者读《庄子》之所感,后片是悼念朱熹,把一首词分作两截来理解。我以为,这一说法似乎也欠妥,它实是作者对《庄子》有新的领悟,由此而赞。又朱熹文章的不朽,以表对故人的思念。

  词的上片案上数编书五句,是说自己熟读老庄之书,口头上也会说忘言始知道那一套玄理,而实际上未能做到忘言。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作者是一位词人,平时不废吟咏,这不是与忘言知道产生明显的矛盾了吗?这几句表面上似乎自嘲,实际上是对老庄哲学的否定,说明作者读老庄之书乃意有所寄,而并非真的信仰老庄那一套。另一方面,就老庄本身来说,他们一面提倡什么忘言知道,一面却又著书立说,可见他们自己也不能做到忘言。从这两层意思不难体会到作者这里实际是在批评老庄的忘言知道是虚伪的。话说得非常深曲。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两句,表面是说天气,实际上是暗示作者对老庄哲学有了真正的`体会,不受其惑,仿佛雨过天晴,豁然开朗一样。这两句以景喻情,不着痕迹。下片一壑一丘三句,写自己放浪山林的隐退生涯,显得语淡情深,似旷达而实哀伤;尤其是白发多时故人少一句,感情真挚,语意深邃。白发多,是感叹岁月蹉跎,有壮志消磨的隐痛:故人少,则见故旧凋零,健在者已经寥寥无几了。这一多一少,充分表达了作者嗟己悼人的情怀。这样,词的语气也就自然地过渡到对朱熹这位故人的悼念。子云何在四句,是以继承儒家道统的扬雄相比,称道朱熹的文章著述将传之后世。由此可见,这首词上下片貌离神合,命意深曲而仍有踪迹可寻。从表面上看,正面悼念的话没有几句,其实,通篇都渗透着追悼之意。不论正说、反说、曲说、直说,其主旨都归结到立言不朽。所以说,辛弃疾这首短小的悼人词,既富有哲理意味,又显得情致深长,在艺术手法上是相当成功的。

经典的宋词鉴赏8

  小径红稀①,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②。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③,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

  ①红稀:花儿稀少。红,指花。

  ②阴阴见:暗暗显露。

  ③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 译文】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赏析】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暮春傍晚,酒醒梦回,只见斜阳深院而不见伊人。怅惘之情,通过景物描写隐约地表露出来。全词除一场愁梦酒醒时句外,都是写景。委婉细致,景中寓情,达到不露痕迹的程度。这首词温柔细腻,缠绵含蓄,很少用直写的方法。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沈际飞在《草堂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经典的宋词鉴赏9

  柳永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闲。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有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赏析】

  此词为抒写羁旅行役情怀的代表作。全词三片。上片首叙晚秋行旅的悲凄。以微雨、疏菊、零梧、残烟等关合秋景的'意象,描摹驿馆庭轩荒寂、冷落之境。中片再叙长夜幽思,承上片“夕阳”而转入“更阑”,暗示彻夜失眠,以“孤馆度日如年”概括上片之凄楚悲感的沉郁、深长。下片是对年少风流旧游的回忆和对名禄羁绊的苦闷:前者以热笔写未名未禄的“暮宴朝欢”,后者以冷笔写利名萦绊的“空惨愁颜”,而借漏箭、轻寒、角声点染旧游梦破,抱影无眠的愁惨悲寒的气氛。全词铺叙展衍,结构缜密,抒情酣畅,借景点染,将今日的黄昏之悲、长夜之苦与往日的“暮宴朝欢”之乐交错映现,突出今昔剧变的苍凉之感。

经典的宋词鉴赏10

  1、《虞美人》

  苏轼

  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

  且愿花枝常在,莫离披。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

  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2、《减子木兰花》

  苏轼

  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

  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

  3、《谢春池》

  李之仪

  残蜡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荥新皱。

  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

  为问频相见,何似常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4、《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日已?只愿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

  5、《忆秦娥》

  李之仪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高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阕。

  6、《采桑子》

  李之仪

  相逢未几还相别,此恨难同。细雨蒙蒙,一片离愁醉眼中。

  明朝去路云霄外,欲见无从。满袂仙风,空托双凫作信鸿。

  7、《临江仙》

  李之仪

  偶向凌高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消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慢眼共谁论!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8、《虞美人》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苍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9、《菩萨蛮》

  舒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江头潮欲平。

  江湖容易得,却是人南北。今日此尊空,知君何日同?

  10、《眼儿媚》

  王雱雱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11、《倦寻芳慢》

  王雱雱

  露睎向晚,帘暮风轻,小院闲昼。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

  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

  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

  忆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仍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12、《青玉岸》

  黄大临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

  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去。

  樽睎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

  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13、《减子木兰花》

  黄庭坚

  襄王梦里,草绿烟深何处是?宋玉台头,暮雨朝云几许愁?

  飞花漫漫,不管鞯人肠欲断。春水茫茫,欲渡南陵更断肠。

  14、《木兰花令》

  黄庭坚

  黔中士女游晴昼,花信轻寒罗袖透。争寻穿石道宜男,更买江鱼双贯柳。

  竹枝歌好移船就,依倚风光垂翠袖。满倾芦酒指摩围,相守与郎如许寿。

  15、《鹧鸪天》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16、《金盏子》

  晁瑞礼

  断魂凝睇。望故国迢迢,倦摇征轡。恨满西风,有千里云山,万重烟水。

  遥夜枕冷衾寒,数更筹无眠。想伊家,应也背著孤灯,暗弹珠泪。

  屈指。重算归期,知他是何时见去里?翻思绣阁旧时,无一事,只管爱争闲气。

  及至恁地单栖,却千般追悔。从今后,彼此记取,厌厌况味。

  17、《好事近》

  曾肇

  岁晚凤山阴,看尽楚天冰雪。不待牡丹时候,又使人轻别。

  如今归去老江南,扁舟载风月。不似画梁双燕,有重来时节。

  18、《茶瓶儿》

  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歌罢花如雨。

  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路。

  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19、《洞仙歌》

  李元膺

  帘纤细细,殢东风如困。萦断千丝为谁恨?

  向楚宫一梦,千古悲凉,无处问。愁到而今未尽。

  分明都是泪,泣柳沾花,常与骚人伴孤闷。

  记当年,得意处,酒力方融,怯轻寒,玉炉烟润。

  又岂识,情怀苦难禁,对点滴檐声,夜寒灯晕。

  20、《风流子》

  秦观

  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州。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

  恼人春色,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

  斜日半山,暝烟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

  青门同携手,前欢记,浑似梦里杨州。谁念断肠南陌,

  回首西楼。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耐何绵绵,此恨难休!

  拟待倩人说与,生怕人愁。

  21、《满庭芳》

  秦观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

  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旆追住P毖敉猓?寒鹊数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染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

  灯火已黄昏。

  22、《好事近》

  曾肇

  岁晚凤山阴,看尽楚天冰雪。不待牡丹时候,又使人轻别。

  如今归去老江南,扁舟载风月。不似画梁双燕,有重来时节。

  23、《茶瓶儿》

  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歌罢花如雨。

  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路。

  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24、《洞仙歌》

  李元膺

  帘纤细细,殢东风如困。萦断千丝为谁恨?向楚宫一梦,

  千古悲凉,无处问。愁到而今未尽。

  分明都是泪,泣柳沾花,常与骚人伴孤闷。记当年,得意处,

  酒力方融,怯轻寒,玉炉烟润。又岂识,情怀苦难禁,

  对点滴檐声,夜寒灯晕。

  25、《风流子》

  秦观

  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州。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

  恼人春色,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

  斜日半山,暝烟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

  青门同携手,前欢记,浑似梦里杨州。谁念断肠南陌,

  回首西楼。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耐何绵绵,此恨难休!

  拟待倩人说与,生怕人愁。

经典的宋词鉴赏11

  《梅花引·荆溪阻雪》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鉴赏:

  荆溪(在今江苏南部)是作者蒋捷的家乡,可谓词人行踪的一个见证。他曾多次经此乘舟外行或归家,而这首《梅花引》正是他在途中为雪困,孤寂无聊之际,心有所感而写成的词作,以表达当时的惆怅情怀。词中以悠扬的节奏、活泼的笔调,在冷清的画面上,织进了热烈的回忆和洒脱的情趣;在淡淡的哀愁中,展示了一个清妍潇洒的艺术境界。它即兴抒情,旋律自由又富于幻想,吟诵起来,给人的感受,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随想曲。清代词评家刘熙载对此词推崇备至,曾称之为“长短句之长城”。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留”指乐意羁留,“身留”是出于被迫。词的起笔就很不落俗。既没有描绘雪景,又没有直叙受阻,而是幻想出一只拟人化的白鸥来设问。白鸥栖息水滨,形象飘逸,出现在荆溪泊舟的背景中,显得十分和谐。这里借助白鸥,构思已属新颖,而它的问法,尤为巧妙。它将孤舟主人的停泊究竟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这个问题,极其简明地用“是身留,是心留”来概括。第一步先作一个选择式的询问,第二步紧接着又用“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来反问。似乎它已经看出苗头,但仍避免作出判断。这种表现方法,较之作者在《喜迁莺·金村阻风》中,“风涛如此,被闲鸥诮我,君行良苦”的写法,虽然同样都借助了白鸥,却显得更俏皮而又有迂回之趣。这样,一起笔就用空灵的笔墨,虚笔侧写,揭示了孤舟受阻这一题旨,还为通篇的结构──时而写“身留”,时而写心未留──提供了线索。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这几句,承上文,写身留,描绘了孤舟中的.冷清。在笔法上,从前面的虚笔侧写,转为实笔正写。作者发挥了炼字的功夫,通过“拍”字、“舞”字,写出了寒风吹袭下,舱帘掀打和灯焰闪烁的动态,突出了一个“冷”字;又用“对”字、“闲”字,刻划了他对着缄默的身影孤寂地发愣的静态,突出了一个“孤”字。在这一动一静之中,渲染了冷清寂寞的气氛。又用“冷清清”一句,予以点破,兼指环境和心境。人们在孤寂的时候,往往会自然地怀念起旧日的朋友。正是这种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欢聚,因而逗引出“忆旧游”的思绪。

经典的宋词鉴赏12

  此词通篇写景而又句句含情。作者空灵,细腻的景物描写中,寄托了作者对独处深闺的玉人艳羡怜爱的情怀。全词意境清幽淡远,笔法奇妙独特,写景、咏物造微入妙,给人以美人享受。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吧。

  《减字浣溪沙》

  贺铸

  楼角初销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撚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词作鉴赏

  上片首句写一角红楼的上面,一缕晚霞正消逝。初,是刚刚的意思。这一句不是一幅静止的画,它给人以动感。淡黄扬柳暗栖鸦。杨柳淡黄,知是初春。此句写淡黄杨柳之中,有乌鸦栖息其中。这里用了一暗字,就更给人以景物清幽之感。但下句境地更美:玉人,本来是美的;月下玉人,更美。月下的梅花,那该是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吧。正是以境衬人,则月美,花美,人更美了。上阕展现的是一幅清幽澹雅的图画,直使人有超尘绝俗之感。

  下片重点表现月下玉人的心理活动。过片一句写佳人笑捻香花归绣房,使人如闻其声,欲逐芳踪。这个笑是因梅花的清新气息令人高兴而笑,还是想起了旁的什么事情来?词中深藏不露,未予点破。

  接下来一句:更垂帘幕护窗纱,写美人放下帘幕,使它挡住纱窗,因为东风吹来,比入夜时又冷了一些,为的是使屋子里暖和点。这寒的程度的加深,她室外时就已感觉到,所以才归户,垂帘。这缘故移到末句点明,是《浣溪沙》作法上的需要。此调下片首两句大都用对偶句,末句单承作结,极不易写好。张炎《词源》说到词的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所举擅于此道的词人中就有贺铸。

  贺词小令的结尾确是不凡,其手法是多样的`。结尾东风寒似夜来些一句,既绾住上两句的归户与垂帘的人物活动,又回带上片从霞消到月上一段时间历程,可称妙笔。此句与其说是写美人乍暖还轻冷的感觉,还不如说是写月下看美人者的心情。可以想像,他眼见的一切美景都随着帘幕之垂而消逝了,他怎能不心猿意与呢?初春入夜晚风微寒,佳人该归洞户,该垂帘护窗的,但他却见不到她的倩影。听不到她的笑声了,于是心里感到一阵寒凉……

  杨慎《词品》谓此词句句绮丽,字字清新,当时赏之,以为《花间》。《兰畹》不及,信然。这一评语,较为准确地概括了此词的艺术风格。

经典的宋词鉴赏13

  【原文】

  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鉴赏】

  韩偓喜作艳体,词亦多绮艳。这首《生查子》描绘一个贵妇人孤独难眠、娇羞矜贵的情态,表现其相思之情。构思缜密,耐人品味,是唐词中的佳品。

  词的上片写一个侍女对贵妇人未眠的误会与发现。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是说一个侍女动了一下梳妆用的镜匣,想故意惊醒睡着的女主人。妆奁,指女人梳妆用的镜匣。故故,即故意。可能侍女未获主人同意不便离开,但久候不耐烦,误以为人已睡着,有意发出响声,装做提醒主人梳妆的样子而惊醒她。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意谓:哪知道主人本未睡着,而是背过面去躺在那里暗暗地落泪。下片直接写贵妇人未眠的情态和原因。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说女主人懒得摘除头上的凤凰钗就躺在床上了,看到被子上绣着鸳鸯而羞于睡进被子里。凤凰钗是做成凤凰形的钗子,鸳鸯被即绣上鸳鸯的被子。女主人是位贵妇人,未卸妆而卧是情绪不好。见被上鸳鸯成双,而自己却孤单一人,相形之下不觉害羞。这正暗示出其丈夫不与同居,是其孤独难眠的`原因。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说这时又见到油灯将尽,带着烟掉下一些火星。金穗,指灯芯结成的灯花,像金黄色麦穗。结的过长,掉下成为火星。这是写残夜之景。妇人虽已就寝,但依旧未入眠,可能前一夜是残灯下孤眠的,这一夜此时又一次见到残灯,见到灯花落下。这暗示等待丈夫同寝的希望又一次破灭。其相思之苦,读者自可理解。

  这首词构思精密细致。从头二句写误以为入睡,到三四句写发现未眠,是个转折。五六句进一步写未眠的样子及原因。末二句更进一步写失眠之苦。描写步步深入,女主人孤眠之难,相思之深,也层层揭示。写侍女的动作与女主人懒卸妆有内在因果关系,因为主人懒卸妆,才有侍女动妆奁。前后安排,很有逻辑性。这首词描写贵妇人既恃贵娇懒,又相思害羞的心理十分细致。选用偷、懒、羞等形容妇人这种心理,极为精确。末二句以写景作结,耐人品味。沈雄《柳塘词话》评此二句说:如此结构方为含情无限。这些都表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匠心。

经典的宋词鉴赏14

  《少年游·并刀如水》

  宋代: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少年游·并刀如水》译文

  并州产的剪刀非常锋利,吴地产的盐粒洁白如雪,女子的纤纤细手剥开新产的熟橙。锦制的帷帐中刚刚变暖,兽形的香炉中烟气不断,二人相对着把笙调弄。

  女子低声地探问情人:今夜您到哪里去住宿?时候已经不早了,城上已报三更。外面寒风凛冽,路上寒霜浓重马易打滑,不如不要走了,街上已经少有人行走!

  《少年游·并刀如水》注释

  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

  如水:形容剪刀的锋利。

  吴盐:吴地所出产的洁白细盐。

  幄:帐。

  兽烟:兽形香炉中升起的细烟。

  谁行(háng):谁那里。

  直是:就是这首词乃感旧之作。

  《少年游·并刀如水》赏析

  此词上片描绘室内情景:破新橙,焚兽香,坐吹笙;下片想象室外情景:时已三更,马滑霜浓,行人稀少。前者实写,用实物烘托室内温馨气氛;后者虚写,以语言渲染室外寒冷景象。全词曲折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表露出彼此相爱的心情,为后世历代词家所称赏。

  上片以男方的视角写美人的热情待客,抒发对女子情投意合的情感。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这是富于暗示力的特写镜头。出现在观众眼前的,仅仅是两件简单的道具(并刀,并州出产的刀子;吴盐,吴地出产的盐。)和女子一双纤手的微细动作,可那女子刻意讨好对方的隐微心理,已经为观众所觉察了。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室内是暖烘烘的帏幕,刻着兽头的香炉(叶嘉莹:兽形的香)轻轻升起沉水的香烟。只有两个人相对坐着,女的正调弄着手里的笙,试试它的音响;男的显然也是精通音乐的,他从女的手中接过笙来,也试吹了几声,评论它的音色的音量,再请女的'吹奏一支曲子。这里也仅仅用了三句话,而室内的气氛,两个人的情态,彼此的关系,男和女的身分,已经让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了。

  下片以叙事的方式来抒情,改用女方的口吻来传情,有层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动的幽微,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更是十分细腻逼真。

  “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谁问?未明点。为何问?也未说明。“向谁行宿?”的文化自知是男子的告辞引起。写来空灵含蓄,挽留的意思全用“问”话出之,更有味。只说深夜“城上已三更”,路难“马滑霜浓”,“直是少人行。”只说“不如休去”,表情措语,分寸掌握极好。

  这首词,通过对女子特有口吻惟妙惟肖的刻画,曲折深微的写出对象的细微心理状态,追述作者自己在秦楼楚馆中的经历,大有呼之欲出之概。词结束在“问”上,结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长。无限情景,都自先手破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别作一语。意思幽微,篇章奇妙。

  词中所写的男女之情,意态缠绵,恰到好处,可谓“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不沾半点恶俗气昧;又能语工意新。这种写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经不易着笔,用在诗词方面就更不容易了。单从技巧看,周邦彦实在是此中高手。

  《少年游·并刀如水》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周邦彦居于京城时,与名妓李师师相好。宋徽宗赵佶听到李师师的艳名后,也来凑热闹,常微服私访到李师师家中。周邦彦躲在床下,大气都不敢出,却还要忍受心上人与皇帝戏虐调情、颠龙倒凤,心中痛苦可想而知。第二天,他将这段见闻,填了一首《少年游》。

  《少年游·并刀如水》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经典的宋词鉴赏15

  《西江月·梅花》

  宋朝: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梅花》古诗简介

  《西江月·梅花》也题作《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西江月·梅》。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下阕通过赞美梅花的艳丽多姿来写朝云天生丽质,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并点明悼亡之旨。全词咏梅,又怀人,立意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派词中的佳作。

  《西江月·梅花》翻译/译文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它的素色的面容如果翻一下嫌太过粉婉,如果雨雪洗去妆色的话那种朱唇样的红色根本不会褪去。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去和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西江月·梅花》注释

  ⑴瘴雾: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⑵芳丛:丛生的繁花。

  ⑶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⑷涴:沾污,弄脏。

  ⑸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⑹不与梨花同梦: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西江月·梅花》赏析/鉴赏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西江月·梅花》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经典的宋词鉴赏】相关文章:

经典的宋词鉴赏11-02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鉴赏11-23

陆游《诉衷情》宋词鉴赏10-11

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宋词鉴赏及译文10-28

宋词《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注释及译文鉴赏12-08

经典的宋词12-07

《归路十里宋词》宋词05-11

精选简短的宋词01-26

走进宋词07-28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