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子部>道家>道德经>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时间:2023-12-29 06:55:53 道德经 我要投稿

[集合]道德经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集合]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1

  通过阅读《道德经释义》,使得我对《道德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此书净化了我的身心。对于《道德经》的内容,我理解的主要是讲求“尊重规律”。

  尊重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现在的一些人,毫不尊重规律。破坏生态平衡。

  捕杀珍惜动物作为盘中餐,鱼翅燕窝,甚至各种野生珍稀动物,在餐桌上随处可见,破坏了海洋森林生态平衡,珍惜动物急剧减少。在餐桌背后的是血淋淋的杀戮。不用多说,鲨鱼失去鱼翅,必死无疑;普通的燕窝评不能满足人类的欲望,因此出现了血燕;

  活剥珍惜动物皮毛来“美丽”自己,各种皮草近几年疯狂流行。各种动物皮毛成了时装界的“宠儿”。从活剥浣熊皮毛、狐狸皮毛、老虎豹子皮毛、貂皮等等这些,杀害珍稀保护动物来美化温暖人类自己。毫无知觉的残害无辜生命。

  不负责任的饲养宠物后遗弃。现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除了满足衣食住行之外,还要满足人类的爱心和同情心。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人,却并非真正爱护小动物,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时之快。毫无责任感。在喂养宠物之前不考虑清楚,头脑发热的就将这些宠物用来填补人类内心实际万恶的那一面。在新鲜感过后,不再照顾它们,甚至遗弃它们。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流浪猫狗不断地大量地增加形成恶性循环。这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规律。

  生态链面临断裂。进一步影响了全球气候环境,人类生存环境因为自己对自然规律的不尊重、重视而面临威胁。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道德经读后感2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读后感3

  在这微信、QQ连接你我的时代,每个人的朋友圈可能都会出现网名叫做“上善若水”的好友,亦或是个性签名写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同事,这样的盛况足以说明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之大。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安民方针,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仍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核心点是利终生、福万民而又淡名利、轻权势。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违反规律,就是“无为”。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胆大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实事求是地寻求切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还强调,把握了规律则可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仅停留于空谈。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打开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举例来说,马钢通过不懈努力攻克了汽车板个性化需求多、汽车板更新周期短、汽车板表面要求极高,生产难度大、汽车生产的流水线自动化,对钢板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汽车生产流程长,技术难点多,读书笔记。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难点,现作为国内主流汽车板供应商,已逐步打开市场,拥有更多的用户群,赢得更好的口碑。而在在公司产线、冷轧产品升级过程中,我们建立较为完备的设备体系,以推进设备精益管理为重点,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强化专业培训,实现设备由修向控、由修向管的转化,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精益运行,为硅钢、家电板、汽车外板等高端产品质量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昼无为、寝难寐!工作中如若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空虚而痛苦的。我们遵循规律、实事求是、攻坚克难、创新创效。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无为”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方法,“无不为”是鞭策我们努力实现目标。

道德经读后感4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善如水,水善万物不争,处人所恶,所以几乎是道。居善地,心善渊,善良善良,言善信,政治善良,事善能,动善时。丈夫不争,所以天尤。善如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水是无私奉献的。古有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水作为生命之源,无私地像万物一样献出它晶莹的身体,却不要求任何东西。当炎热笼罩着大地上的一切,当连片土地相继裂开时,水变成了另一种姿态,从天而降,变成了雨,滋润着生物。

  水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如山中清泉,自然纯净;淡如涓涓细流,清澈透明;淡如一亩方塘,平静而安静。水,以其低沉的姿态,穿过崎岖的土地,从不与人竞争,只默默悠闲地开垦生命之园,流出一首又一首好歌。它没有虚名浮利,只知道如何安静而遥远,悠闲地流向远方。

  水有它宽广的胸怀。因为宽容,有浩瀚的大海;因为宽容,山林深处有溪流;因为宽容,有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包罗万象,影布水面,给太阳、月亮、星星一个梦幻的世界。河水不择细流,所以可以变得深邃,水不择优劣,而是以宽容的心态接受一切,洗净除尘。

  水谦虚,虚怀若谷。水以最低的姿态穿过蜿蜒的土地、山脉和河流,俯身亲吻那片土地。即使在最高的地方,它也会找到一个缝隙,跳起来,然后摔碎,回到它赖以生存的住所,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瀑布。水从不骄傲,即使用它的身体喂人们需要的大米,也默默地流动,教大米即使丰富的头,谦虚地充满新鲜的食物等待人们的丰收,只是让人们每天吃三餐。

  水不仅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也是我们生活的榜样。人的心就像水。在淡泊以名志、宁静以至远的淡泊中,陶醉于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漫步于水流低吟的悠闲优雅中,静静地听着流水,思考着人生哲理。

  善如水,以其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宽容大、虚怀若谷的精神,诠释人生品质,将永远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

道德经读后感5

  晚清名臣曾国藩说“不为圣人,则为禽兽。”孔子是儒家的开山鼻祖,被尊为圣人。自古读书人最钦佩最向往的就是成为圣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圣人呢?圣人之师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一章中有言道:“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无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认为圣人是无病的,即没有错误,之所以能没有错误,是因为圣人把自己的错误当作一回大事,知道自己的错误就立即想办法改正,于是错误就化为乌有了。后来孔子也说过相似的话便是妇孺皆知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这样要求圣人究竟对不对呢?先举几个例子。上古时期三皇尧舜禹当政时,官府前都设有一面鼓,供百姓击鼓后当面对他们指出时政的弊病。朝野里谏臣成群,畅所欲言,执政者的过失因及时改正而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所以三人直到现在还被尊为治政的大圣人。也听说春秋时期的卫大夫贤臣蘧伯玉,每天都要反省前一天的错误,并记录下来,警戒下次绝不重蹈覆辙。以至于到了他知天命的那年,前四十九年的过错都被纠正,他凭着五十年的坚持硬是把自己铸成完美无缺的圣人,也把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外安诸侯,内得民心。就是孔子也常常对他赞赏不已。接着就是在论语里留下醒世名言的曾子,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不过他本人还真是一位言行一致的君子。

  《孔子家语》里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曾子被父亲打了一顿,被打时他不但不劝父亲住手,反而叫父亲尽力打,还自以为是孝。后来孔子指出他的.行为是愚孝,差点陷自己的父亲于不义之中。曾子听后恍然大悟,立刻承认自己“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这个故事中曾子先行愚孝而自以为尽孝,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不知知“,是“病”;后来他在孔子的点破后能意识到错误是“病病”,最后他改正错误乃是“不病。”

  从几个例子看来,不论谁想成为圣人,都得重复三个过程,一是普通人难免要犯错误;二是及时发现错误;三是改正错误;只有不断地重复这三个过程,才能完成人格的升华,从一条平庸的毛毛虫羽化成靓丽的蝴蝶!

道德经读后感6

  在当今嘈杂的社会里,一切都变化如此之快。我更喜欢在一个舒适安静的下午喝茶,拿着一本《道德经》来感受古人几千年后的智慧,而不是像公众一样随波逐流。

  我很高兴我是一个中国人,出生在这样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传统文化来感受,更多的文化精髓可以被吸收,更多的历史可以被欣赏。阅读无疑是感受历史和文化的好方法。

  我更喜欢古典文学,而不是这些现代科幻小说和互联网上的许多小说。毕竟这才是真正有营养的作品。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不可避免地会使人们的心变得冲动,所以人们不能冷静下来吸收沉淀的文化,但热衷于一些不切实际的科幻网络小说。然而,我们的青少年不能随波逐流。在开始新的事业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自己的文化。

  有一段时间,我也沉沦了,开始盲目追求一些没有内涵的书。直到去新华书店,我首先看到的是厚厚的《道德经》。我轻轻地拿起它,不想再放手了。从那时起,我沉浸在智慧的海洋中。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但这本书在我的生活中扮演着向导的角色。当我读到它时,时间似乎静止了,一段缓慢的时间出现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因为书中的智慧,还因为智慧给我带来的心理变化。在过去,我可能太年轻了,敢于思考,敢于做,没有目的地,结局总是破裂。现在,我仍然充满了年轻的激情,仍然敢于思考和做,但不同的是,我知道什么是脚踏实地,知道一步一步,而不是一步一步。

  梦,对现在的我来说,还是太远了,远得连梦都不真实。但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断朝着梦想前进吗?在这条路上,不可避免地会孤独,不可避免地会冲动,我们应该找到照亮梦想之路的灯,让它引导你,不断前进,一步一步,坚持前进。幸运的是,我已经找到了《道德经》,它蕴含着千年智慧,及时照亮了我的距离。

  几千年后的智慧感动了我。我很高兴有这样一本书及时出现在我的成长中,为我照亮通往梦想的道路。我相信它会永远陪伴我,直到我到达我梦想的理想彼岸!

道德经读后感7

  致虚极,守静;万物并作,我以观复。夫物云云,各归根。归根结底,静是复命。复命是常事,知常是明事。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公,公是全,全是天,天是道,道是长,没有身不殆。

  这一章历代释义无数,但我觉得很难边际,无法更深刻地解释老子的思想道德经典。我从道教修养的根本出发,得出以下新论:

  本章的重点是致虚极,守静,全文以此展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老子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的境界,引申了对世界常道的解释。首先,虚和静既对立又统一,是一种状态,你有我,我有你。虚为空,体验为散发状;静为静,呈收敛状。致的意思可以从虚其心中体会到。道教修身养性的过程从虚其心开始,虚到四肢的骨骼,而四肢的骨骼是空的,没有时空和地域的限制,没有前进,没有真空。它可以装满房子、天地和宇宙,但今天是古老的。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于没有我,没有世界。这个极是无极,或者是八极,或者是宇宙的洪荒。

  安静的过程始于守护,守护的'人,保持一致,让思想安静,从时间、空间和外部空间收敛到自己的一点,达到一定的衡量、稳定、确定的境界。这种确定性是确定的,非常小,或像针尖,没有间隙像什么都没有。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我以观复。夫物云芸,各归其根。”的感慨。本文的点题是复和归根。虚与静是道家修身必备的双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虚到极无,静到有。虚为展开,极其空灵为作;静是回归,回到现在,是复,静到确定回归原本是归根。从养性功夫的角度来说,虚静的过程就像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静为心,有没有相生,有你我之佛的原则。

  本章后节是老子从修身的虚静感悟中对天道和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这才是道的真谛!

  因此,我独自称赞清朝的宋常星说:创造它的极端,真空就像虚拟,虚拟到虚拟的极端:一心一意,保持沉默,沉默,虚拟是丰富的,安静到安静。然而,所有的解释都不够详细,只能从自我修养的经验和角度来理解和感知,认为老子的思想没有欲望,其意义应该从原来的理解开始,而不是根据时代的思维进行论证。

道德经读后感8

  今天终于读了100遍道德经,终于摆脱了被债主催债的感觉。写个博吧。

  但第一次读昭昭,多读昏昏;读经越来越多,感觉越来越糟。被顾老师逼着写博,却让我回忆起读研时的趣事。

  当时我们戏剧专业有三个导师,各有1~2个研究生,共有4个。所以上课直接去老师家,有时候上课是讨论名剧的文本,有时候老师放碟片。看碟片当然很开心,没想到看到兴起处,老师遥控器一拿,咔就暂停了,这一段我们来分析一下!突然孟了。毕竟,当你看碟片时,你会投入情感去看戏剧。你需要的是共鸣效果;突然,大脑不得不切换到理论分析,转变为逻辑思维。大脑处于空白状态。你必须快速搜索大脑的每个角落,回忆可用的情节,找到可用的.理论框架。然后看盘子有点抖,不时用眼角看老师是否想拿遥控器,也试图调动一些脑细胞同时做一些分析,但后者基本上很难做,老师暂停,我们四个人总是处于混乱状态,看起来很不开心。

  读道德经书写博客的难度也在这里。读经的时候,随着次数的增加,越来越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无心。根据照顾老师的理论,没有必要用脑子,但总结一下,用脑子写博客是必不可少的。两者之间的切换难免恍惚。

  让我们勉强挤一点牙膏:

  道德经有句话叫为学越来越多,为道日损,感觉这是顾老师最津津乐道的句子之一。我个人的感受恰恰可以倒过来,就是学习越来越多,损失越来越多。

  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和生活状态是越来越多的,我们会更加注重外在的东西,比如学习,比如追求名利。在那个阶段,我们雄心勃勃,意气风发,挥斥方辙,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人为,相信我能。然而,当我们的身体、事业和生活的其他方面慢慢走下坡路,即日损时,每个人都会转向内心,即求道。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具体道,也许是儒家思想,也许是道教,也许是佛教,也许是基督,也许是心理学,。人的尽头是神的开始,是道的开始,因为我看到了不能。

道德经读后感9

  看到新华网发的这尊老子金像,我激动万分!因为我从三岁起就背诵《老子道德经》了。如今我对这本书还是情有独钟、爱不释手。

  我一个小小的女孩儿,为什么喜欢洋洋五千字的道德经呢?因为背经诵典,就可以“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还因为“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两千五百年前,他写下了道德经。这本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无论是什么人,都可以学习,都可以受益。连鲁迅和爱因斯坦都喜欢道德经呢!这本书里有许多经典名句,经常萦绕在我的耳边,激励我不断前进。

  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考试,我一看卷子,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哈哈!太简单了,我准能得一百分!于是,我急急忙忙地答完,也不检查,就得意洋洋地交了卷子。还暗暗地嘲笑同学像蜗牛一样慢。第二天老师说:“大家考得很好,刘恺溪100分……”我伸着长长的脖子,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着急地盼着喊我的名字……徐嘉88分!我的心一下子跳到了嗓子眼儿,吓得目瞪口呆!我蒙了!这时,我感到老子爷爷贴着我的耳朵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我顿时明白了:要从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

  从那以后,我刻苦地学好每一门功课,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三年多下来,我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年年都被评为校、区三好学生,在学校、区、市和全国共得了四十多个奖项和证书,其中有作文全国一等和二等奖,英语青岛市金奖,DV市一等奖,钢琴市银奖并考出了八级……我打心眼儿里感谢老子爷爷!感谢《老子道德经》!是他老人家领着我,是道德经抚育着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使我变得知书达理,心胸开阔,聪慧坚强!

  我多么想天天拉着老子爷爷的手,骑着青牛,背诵着他的经典著作,和亿万个“国学热”们一直走啊走,攀啊攀,登上光辉的顶点……

【道德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道德经的心得03-20

《道德经》赏析03-02

解读道德经心得03-06

道德经中的名句03-15

(经典)《道德经》读后感08-08

道德经读后感05-13

《道德经》读后感05-16

《道德经》读后感03-15

道德经读后感04-30

《道德经》读后感09-0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