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志怪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

时间:2023-09-04 08:01:31 西游记 我要投稿

西游记读后感【大全9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游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游记读后感【大全9篇】

  西游记读后感 篇1

  相见就是一种缘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天不怕地不怕,他无疑是个大人物。但是再强大的人物,也有脆弱的时候,也需要有人去关心他。

  五百年前,一块灵石吸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孕一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石卵见风化一石猴,这就是孙悟空。孙悟空修行成仙,法力无边,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间,所有朋友都远他而去,就连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也只见过他一面。百年孤独,百年春夏秋冬,他餐风饮露,好不凄苦。幸得菩萨点化,他终于迎来了取经人唐僧,唐僧解救他后,他做了唐僧的徒弟,但是在唐僧那里,他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信任。后来猪八戒也是对他若即若离,甚至鼓动唐僧念《紧箍咒》,使他受尽皮肉之苦。只有沙僧,他崇拜悟空,支持悟空,可以算是他的铁粉知己。

  在流沙河,沙僧被悟空收服后,他自叹不如。后来见过孙悟空的真本领后,更是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大师兄。

  起先,沙僧是怕孙悟空的,虽然他们已经成了师兄弟,但是他还是小心翼翼地跟在大师兄身后,老老实实地挑着行李,做自己份类之事。

  信任交心的前提

  在《西游记》第二十七回中,白骨精三次变化要吃唐僧,不用说唐僧的肉眼凡胎看不出来,就连曾经是神仙的`猪八戒、沙和尚也没看出来。只有孙悟空他火眼睛睛,一眼就看出了白骨精的真身。他打死白骨精后,沙僧暗暗得佩服起大师兄。

  虽然孙悟空是为了救师父才打死白骨精的,可最终还是被师父赶走了。无奈之下,孙悟空只能把师父托付给沙僧,他说:“贤弟,你是个好人,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可见,孙悟空也是很信任沙僧的。听了大师兄的嘱托,沙僧非常感激大师兄对他的信任,他把这句话刻在了心里。他知道,大师兄走后,西天取经的道路会更加艰难。

  从信任到崇拜

  在营救宝象国公主百花羞的一战中,沙僧被黄袍怪抓住,捆在洞中,最后猪八戒请来孙悟空解救他们。当百花羞告诉沙僧孙悟空来救他时,他像是甘露滋心,高兴坏了,他说:“哥哥,你真是从天而降也!”

  他对大师兄的感情从佩服到了崇拜。他的这种崇拜既表现在脸上,也表达在语言中。

  就连唐僧也看出,沙僧对孙悟空的崇拜和信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崇拜和信任。他也知道猪八戒和悟空的关系远远不如沙僧和悟空的好。

  规劝需要技巧

  唐僧把悟空赶走后,六耳猕猴假装悟空,把唐僧打晕,将行李抢走。唐僧选择让沙僧去请悟空,理由是猪八戒与悟空向来关系不好,沙僧也乐意去请大师兄。平时像闷葫芦一样的沙僧,其实心里很清楚,他是一个能够明辨是非之人。找到大师兄后,他又说了一番入情入理的话:“上次的事,确实是师父不对,错怪了你,我也不好,没有及时劝解。”虽然表面上看,沙僧是在揣摩孙悟空的心里说话,实际上这也是他的真心话。好久没有听到这样懂他的知心话了,孙悟空感动不已,心里潮潮的,暖暖的,他就随沙僧去救师父了。

  心中的核心永远是自己最崇拜的那个人

  在沙僧心里,取经团队的核心不是师父,而是大师兄,如果没有大师兄,取经事业就难成功。在悟空被妖怪吞进肚子后,猪八戒又要散伙,散伙分行李是猪八戒每次遇到困难后的第一想法,沙僧每次都没答应,唯独这次,他也真的和猪八戒分起了行李。在他看来,大师兄“死了”,取经已无希望,纵然自己再不情愿,可又能如何呢?

  在十万八千里的路途中,沙僧与孙悟空之间也有争吵、拌嘴,但是他们的关系却越来越亲密,这种关系背后,是崇拜,是信任,是依赖。

  沙僧经历的痛苦,和孙悟空压在五指山下的凄苦差不多,他们的经历很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沙僧能体会到大师兄曾经受到的煎熬,也就更加关心他了。一路上,孙悟空的敢作敢当,英勇向前,让沙僧的一声“大师兄”叫得心服口服。

  大师兄在前面走,沙僧只管跟在他的后面,他信任大师兄。当猪八戒动摇时,他就说:“只管跟着大哥走,终须有个到达之日。”

  榜样就是动力

  人生中,有了榜样,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孙悟空就是沙僧的向标和灯塔。十万八千里的风风雨雨中,孙悟空和沙僧相互扶持,相互成就。最终,他们修得了正果,孙悟空被分为斗战胜佛,沙僧被分为金身罗汉。在沙僧心里,除了感恩师父外,他还感谢大师兄孙悟空。正是这位情同手足的师兄,才让他看到了希望,有了战胜困难,取得真经的信心,也正是这位师兄,才教会了他许多本领,最终修得正果。

  西游记读后感 篇2

  在我挺小的时候便把原版《西游记》看了个遍,对那部电视剧也是挺了解的,什么“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故事情节,我能说一打出来。而如今可能有点故事重温的意思,在这个暑假中,我抽了点空闲时间,找来那最经典的《西游记》认真地看了起来,还别说,感受还颇多!

  首先,这个角色得分个先后主次。四个主角,最当先讲就属“唐二愣子”这榆木脑袋的家伙,别看他长得眉清目秀,可做事总不会动动脑子。打个比方说吧,有一次他被一妖怪抓住了,那妖怪估计也没啥文化,竟然不知道他所抓到的和尚就是唐僧,原本只想教训教训他,再把他赶出自己的领地。结果在他询问唐僧身份的时候,唐二愣子竟没思考片刻就说出自己是唐僧。这下,那妖精可乐坏了,日思夜想的唐僧肉居然就送到了自己的嘴边,唐二愣子可就要吃苦头了!幸好他还有个本领极强的大徒弟_孙悟空,不然这像中彩票头奖几率似的次次幸免于难的好事咋会落在他头上?说他是“唐二愣子”其实一点也不为过:他曾经多次误解过孙悟空,把孙悟空气回老家那也不只是一次。“昏庸”本是用来形容腐败的统治者的,如果拿来形容唐僧有点大材小用的话,那便把“昏庸”二字拆开:昏_唐僧不明事理,做事也不够谨慎;庸_唐僧作为师傅不仅缺乏本事,还缺乏领导者那双识别人才的眼睛。这榆木脑袋虽然固执了点,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于西行取经将要遇到的重重困难,他愣到从来就没有打算过逃避困难,却一直坚持不懈地去完成自己的使命;面对取经那漫长的征途,悟空曾建议由他自己背着唐僧,踏着筋斗云直接飞去西天,而他却愣到坚持一同跋山涉水,要由自己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去西天取经,因为他不想不劳而获,要由自己的汗水换来成果;遇到了要吃他的妖怪,他没有以恶报恶,而是愣到要以自己的行动去感化那些妖精;途径一些比较有钱的大国,曾有过皇帝想让他留下来过富贵生活,而他却愣到了执意要去取经,不想去过那荣华富贵的日子……我说:这“愣头愣脑”的榆木脑袋,有的'时候还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孙悟空,用妖精们的惯用话来说,那就是一个“猴脸雷公嘴的和尚”。孙悟空虽然长得没有唐僧那么眉清目秀,但自从遇到唐僧开始,直到最后取到真经时,他已经完成了一个从顽皮的猴子到有责任心的猴子的一个蜕变,经过西天取经的种种磨练,他最终成为了一个富有极强责任心、智慧、机警的猴子。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借用这句话,世界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猴子。悟空也有一些缺点:对于别人他喜欢炫耀,有一次就是因为他炫耀他师父的袈裟,才引起了一场麻烦;他但凡遇到不好对付的妖精便向各路神仙求救,缺乏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师父的误解他不能去包容和忍让……

  在各个主角当中,猪八戒的缺点可谓是最多的:他爱占小便宜;办事也偷懒,几次化缘都偷偷跑去睡大觉了;不能认识自己的错误,对于孙悟空的批评他不但不听,反而还记恨于心,所以就时不时地在那榆木脑袋的唐僧面前搬弄是非,捅孙悟空的篓子,以至于破坏师徒之间的感情;他贪图荣华富贵,面对国王的盛情邀请,他还曾打算放弃取经;他也贪恋美色,也因此误了几件大事;在他犯了错误之后,总是会为自己推脱责任;看到孙悟空比他强很多,他便心生嫉妒,总想让师父把孙悟空赶走,然后自己就可以成为大师兄。说了这么多缺点,难道猪八戒就没有优点了吗?其实,他擅长与人交际、处事机警、内心善良,这些也算是他的优点。虽然他的缺点多于优点,但同样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沙僧是师徒四人中最不爱出风头,一直默默无闻奉献的一位。他对师父忠心不二;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本领没有大师兄强,所以甘愿无私奉献,从来不发牢骚;当孙悟空不在时,在师父身边,他就是把师父照顾得最妥当的人。当然,沙僧由于太软弱,一直被好逸恶劳的猪八戒欺负,取经路上的脏活累活几乎都是他做的。

  至于那些无恶不作的妖精,他们大多都是天上神仙的坐骑或者宠物,都是偷偷地带走他们主人的几件宝物,就溜到人间占山为王了。虽然他们跑到人间来作恶,是他们自己的不对,但更多的是他们主人的过失,因为他们主人的管教不严,才以至于唐僧师徒四人遭受如此多的劫难。那些妖孽做了坏事,到最后将要被绳之以法时,就通过他们的后台大老板走后门来躲避惩罚。虽然这些妖精在人间做尽了坏事,但最后都没有被予以严惩,这是为嘛?这就是因为他们有个神仙主人的后台大老板,孙悟空碍于情面以及各位神仙的劝阻,才无奈地姑息了那些作恶多端的妖孽。“多行不义必自毙”,凡是身后没有靠山的妖精不是被悟空一棒打死,就是被捉了回去,那些妖精没有一个能逃掉惩罚。借用唐二愣子的一句名言:“善哉善哉,阿弥陀佛”。

  西游记读后感 篇3

  小时候看电视剧《西游记》,最喜欢看女儿国那一集了,不仅是因为女儿国国王美若天仙,还因为本集插曲“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百听不厌。而更让我们津津乐道的是,据说,女儿国国王的扮演者朱琳,真的爱慕唐僧的扮演者徐少华,但徐少华无意于她,最后这段情缘无疾而终。所以看这一集时,总会格外用心地捕捉朱琳眼神里的情愫,是真情还是假戏。

  所有这些情感铺垫,使得春节期间去电影院,自然把《西游记女儿国》当成首选必看电影。昨天看完了这部电影,略有心得,为文一篇以记之。

  如果让我比较电影版与电视剧的区别,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吧。

  从故事情节上看,电影删去了蝎子精的内容,增添了梁咏琪扮演的国师和林志玲扮演的河神的爱情故事。电影版展示的是两对情侣:国师和河神、赵丽颖扮演的女儿国国王和冯绍锋扮演的唐僧对爱情的不同态度。

  河神爱国师,爱得偏执病态,国师以国家为重离开了她,她一动怒就爆发出全部的力量,要毁灭整个世界,但最后自己也被毁灭。河神的爱是自私狭隘的爱,爱对方被拒绝,就选择报复,害人害已。

  女儿国国王和唐僧彼此相爱,女王说:“我舍我的王权富贵,你守你的戒律清规”表达她要跟唐僧西行的决心。唐僧喝了子母河的水怀孕,并决心要生下来孩子,透露出他动摇了西行的意志。但是,女王脚一踏出苦海尽头的国门,整个女儿国就石化了。唐僧因动了凡心,始终系不上袈裟。他们都明白了不能为了自己的'小爱,而辜负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所以,都选择了放手。

  这样的情节改编,使得电影版表达的主题的倾向上和电视剧也有所不同,电影更倾向于突出爱情主题,表现赵丽颖扮演的女儿国国王和冯绍锋扮演的唐僧对待爱情的矛盾、纠结、痛苦和选择。而电视剧版则淡化了爱情,虽然,我们从女儿国国王密诏唐僧入室那一个片断中,也似乎窥到唐僧有些许的动情,但是这种男女情爱的微妙,表现得还是不太明朗。电视剧更侧重表现唐僧抗拒诱惑,并经受了考验的坚定信念。比较而言,电影版在表现人性上更真实,更容易跟观众产生共鸣。

  从人物语言上看,电视剧更像一篇白话文,通俗直白。而电影版则更体现时代特色。有的恶俗搞笑的,比如,师徒四人被执行死罪,别人都是被一箭射杀,唯有猪八戒被百箭射杀,他问自己犯了什么罪被杀,刽子手说:“男人,死罪!长得丑,罪加一等!”有更多语言是耐人寻味,富有哲理的,比如:菩萨说:“但凡能放下的都是你未曾拾起的。”唐僧说:“爱一个人和爱众生,没有区别”……这样的语言,把观众引入了深层次的思考,不再拘泥于故事情节,而升华到了爱情观和人生观的高度。从这一点说,电影版的表达深度更胜一筹!

  从角色扮演者看,电视剧女儿国国王扮演者已经深入人心,心理上本不能接受赵丽颖扮演此角,感觉她无论如何也不足于展示国王的威仪。但在电影中,赵丽颖又重塑了女儿国国王的形象,她以纯真可爱的骑鹿少女形象出场,虽不惊艳,眼神中的好奇青涩也给人几许好感。她对唐僧一见钟情,爱得炽热真挚,一无返顾,不惜跳入唐僧乘坐的小船,飘向回头无岸的苦海。但当她梦到唐僧和她蓄起长发,和她慢慢变老,却不快乐时,她又亲手为唐僧系上袈裟,目送他离去。

  这是一个爱得纯粹的女孩,她可以舍弃一切爱人,但发现自己的爱不能给对方带来快乐时,她又勇于放手,并给爱人离开的勇气。这是一个爱得决绝而又不失理智的女孩,这是一个会在爱中成长的女孩,这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有着博大胸怀的女王!所以,不选择像朱琳那样的熟女,而选择赵丽颖这种甜美又不失坚强的女孩形象,是非常符合本片的角色定位的。

  从细节上看,电影版因为有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长,所以细节有很多,增添了很多戏份和笑点。比如师徒四人被射杀,孙悟空去讨堕胎药等等。但有时,也给人一种冗长无聊的感觉。而电视剧版则内容直白单一,情节紧凑集中。

  从画面和观影感受上来看,电影版则以绝对优势碾压电视剧版!电影版是高清,3D效果,画面逼真立体。尤其是林志玲河神是水的化身,通体透明,身材曲线凹凸有致,发起怒来则水波汹涌,极富美感和震撼力。这当然都得益于现在高超的特技技术。看3D电影还是应该去电影院,不可言喻的观影感受。

  综上比较,电影《西游记女儿国》已摆脱了电视剧版的窠臼,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和亮点,而电影的插曲更是不得不赞的亮点。不仅旋律优美,而且歌词也跟剧情酬和呼应,情意交融。

  西游记读后感 篇4

  《西游记》经无数民间艺人和作者付出巨大劳动之后,于明朝中叶,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品写于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通过故事提出批评。此作品共一百回,六十万余字。故事叙述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也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巨著。

  《西游记》此巨著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它好动,调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疾恶如仇。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它一路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打败妖魔,把师傅从危难中救出来,但唐僧却有些看不清事实,被妖怪伪装成的善良表面所蒙蔽,责怪悟空杀了他们,念紧箍咒,甚至把它赶走,但它还是对唐僧非常忠心,一路保护着,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终于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

  猪八戒的本事比孙悟空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却也是不可缺少的人物之一,它有着一身毛病,好吃懒惰,爱占小便宜,怕困难,总是退缩,它相对来说小脑筋比较多,我很清晰记得有一集,某条河流结了冰,但这样马就不容易前行了,当大家都在困扰之时,猪八戒立即就说可以给马蹄裹上布,增加摩擦力。但在妖魔面前,担着保护师傅的重任之下,他也会扛起他那把九齿钉钯,勇敢的与妖魔作斗争。它就是这样,虽好吃懒做,却是孙悟空的左膀右臂。虽然自私,却讨人喜欢,虽然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但对师傅却很忠诚。所以令读者不但不觉得很讨厌它,还觉得它有几分可爱之处。

  沙和尚的本领更比悟空,八戒是弱一些。他淳朴憨厚,忠心耿耿,从电视剧里他喊“大师兄”那种厚重的声音和真诚的眼神可以看出来。他不象孙悟空那么好动调皮,也不象猪八戒那样好吃懒做,他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总是挑着行李默默跟在身后,任劳任怨,憨厚和淳朴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

  师傅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他诚实善良,一心向佛,但胆小怕事,鉴别能力差。虽然没有高强的武艺,但是却有很大的毅力,坚持不懈的一直向西走去,不被困难所抵挡,直到达到目标才肯罢休。在此之前绝不半途而废。

  《西游记》有着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外,还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众多情节中,我记忆最清楚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和《三打白骨精》这两回。

  《孙悟空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自称“美猴王”。去东海龙宫得到“如意金箍棒”。又去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龙王、地藏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最后请孙悟空管理蟠桃园。孙悟空偷吃了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捉。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很多天后依然毫发无损,还在天宫大打出手。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三大白骨精》中,悟空三次打死变为人形的白骨精,而被师傅气的念紧箍咒,唐僧鉴别能力差,容易被表面所蒙蔽,所以他并不知道那是妖怪,悟空的解释他完全不听,而是念他的紧箍咒,疼的孙悟空满地打滚,最后唐僧还要和孙悟空断绝师徒之情,孙悟空被迫无奈,只好又回到花果山。但是孙悟空心理并没有怨恨师傅,更没有去报复师傅的想法,他把委屈全都藏在心理,而且心理总是想着师傅的安危,可见他对是师傅的真心,最后还是就了师傅。这些情节都非常精彩。

  《西游记》除却本身引人入胜的情节外,还包含了许多道理和启示比如唐僧盲目地接受别人的帮助,有时不听孙悟空的好心劝告,掉入妖怪的手中。这足够说明了遇到麻烦的事情要动脑筋,如果不动脑筋,听了别人不好的意见,反而会更糟糕。

  再比如,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人,在关键时刻也是能力挽狂澜的,就像猪八戒那样。沙僧和小白龙还使我明白了,班级中同样不能没有默默奉献者,也许他没什么能力,但是如果一个班级没了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同样是出不了成绩的。

  从唐僧身上我还知道了,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然而,师徒四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吸取他们的长处,如果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则要改正。

  这些其看了《西游记》的启示都是终身受益的,这也使我明白了读好书,读名著的重要性。

  西游记读后感 篇5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演讲第22回。

  唐僧师徒三人,脱险后继续西行。一日被一条大河拦住了去路,只见大河波涛汹涌。唐僧烦恼道:“徒弟们,我看那河水势宽阔,但不见船只来往,我们怎么过去?”悟空跳到空中,远眺后心惊道:“师父啊,这条河若我老孙去,只需把腰儿一扭,就过去了;若师父的话,则十分困难。”

  唐僧叹息烦恼着,忽见岸上有一石碑,上面刻着三个字,乃流沙河。师徒们正看碑文,只听得那河中波翻若岭,从河当中钻出一个妖精,十分凶丑,奔上岸来直抢唐僧,悟空忙把师父带到高处脱险。八戒使出铁钯,与妖怪厮打起来。他们两个大战二十回合,不分胜负。

  悟空见八戒与那怪交战,忍不住要去打他,拿出棒来道:“师父,你坐着,莫怕。等老孙和他耍耍儿来。”师父苦留不住,那怪与八戒正战到好处,难解难分。突然,那妖怪使了个诈,钻到水里去了。

  他两个搀着手,转回去见了唐僧。唐僧道:“捉到那妖怪吗?”悟空道:“那妖怪突然不战,钻到水里去了。”唐僧道:“像这般无边无际的水,没了船只,我们必须要有个知水性的`人来引导引导我们。”悟空道:“那妖怪在这里,肯定知水性。我们现在去捉住他,不要打杀,先让他送师父过河,再做理会。”

  八戒与悟空商量后决定由八戒前去河中诱敌。八戒双手舞钯,分开水路,径至水底,往前直走。

  话说那妖怪刚败了阵回,方才喘定,又听得有人推得水响,原来是八戒执了钯推水。那妖怪高呼道:“那和尚那里走!仔细看打!”八戒道:“你是个什么妖精,敢在这里挡路?”那怪道:“我本是天庭卷帘大将,只因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中失手打破玉玻璃,才被玉皇大帝贬至这里。你敢到我门前行凶,正好拿你当晚餐。”八戒闻言大怒,两个人从水中打出水面,各人踏浪登波。

  悟空看见八戒将妖怪引至岸边,忍耐不住,看见妖精劈头就打。那妖怪不敢相迎,飕的又钻入河内。八戒与悟空没有办法,只得回到岸上。唐僧道:“徒弟们辛苦了,刚才与妖怪交战的情况如何?”八戒道:“正在交战时,他赶到岸上。见师兄举着棍子,他就逃跑了。”唐僧道:“这可怎么办啊?”悟空道:“师父放心,如今天色已晚,待老孙去化些斋饭来,你吃了睡去,待明日再说。”悟空化了些斋饭,大家吃了些素食,师徒们便歇在流沙河东岸。

  第二天早上,唐僧道:“悟空,今日怎么办?”悟空道:“没办法,还须八戒下水。”八戒双手拿钯到河沿,分开水路,依然下至窝巢。那怪方才睡醒,忽听水响,看见八戒拿着钯下来,他当头阻住。这一场,斗经三十回合,不见强弱。八戒又使了个计示弱,拿着钯走了。那怪随后赶至崖边。八戒骂道:“你个妖怪!你上来!这里脚踏实地好打!”那妖骂道:“你想让我上去,又叫那帮手来了。你下来,还在水里相斗。”原来那妖乖了,再也不肯上岸,只在河沿与八戒闹吵。

  却说悟空见他不肯上岸,急得他心焦气燥。悟空站在岸上,对八戒说:“兄弟呀,这妖怪如今不肯上岸,我们要怎么办?”八戒道:“没办法。我只能与他打个平手。”

  二人又回到岸上。唐僧道:这么艰难,怎么渡河啊!”悟空道:“师父莫要烦恼。等老孙往南海走一趟。”

  悟空架着筋斗云,直上南海。他来到紫竹林外,经十四路诸天通报后,见到了菩萨。菩萨问:“你怎么不保唐僧?又为何事来见我?”悟空启上道:“菩萨,我师父今行至流沙河,河中有个妖怪,武艺高强,悟能与他大战三次,但还是不能取胜,被他拦阻,不能渡河。因此告诉菩萨,希望你能帮助师傅过河。”菩萨道:“那流沙河的妖怪,是卷帘大将临凡,我让他保护取经之辈。你若肯说出是东土取经人,他绝对会服从你们。”悟空道:“那妖怪如今被打怕了,只在水里潜着,如何才能让他服从?”菩萨让惠岸陪同悟空前往流沙河引导悟净。惠岸便与大圣离开了紫竹林。

  他们两个到流沙河岸。唐僧和八戒立刻上前迎接。悟空将妖怪的来历告诉唐僧,唐僧闻言,立刻对木叉行者拜谢。”木叉厉声高叫道:“悟净!取经人就在这里,你怎么还不归顺!”那妖怪正在窝中休息,只听得叫他法名,他急忙上前作礼道:“取经人在哪里?”木叉用手指道:“那东岸上坐的不是?”悟净对唐僧双膝下跪道:“师父,弟子有眼无珠,不认得师父的尊容,多有冲撞,希望您能恕罪。”唐僧道:“你真的愿意皈依佛教么?”悟净道:“弟子受到了菩萨教化,给我起了法名,唤做沙悟净,岂有不从师父之理!”既然如此唐僧便让悟空取来戒刀给他剃了头,为他取名沙和尚。

  悟净立刻请师父下岸。唐僧终于登上了法船。不多时,到了对岸,唐僧念“阿弥陀佛”,拜谢了菩萨便上马继续西行。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西游记读后感 篇6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愿望,但一个人的愿望却由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了解、认识和把握的程度不同而会不同和变化。在一个没有觉悟的人心中,他的愿望是种臆想,既空洞又乏力,总是伴随着自身心态的变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不定,幻想着的是一蹴而就的成功;在心中也不知道自己该去为自己做些什么,因而一直得过且过,拖拖沓沓地过日子。平凡而美好的愿望是一个人为了家庭和个人的安宁幸福而自觉地努力和把握住可能的条件和机会为自己的愿望的实现而行动。任何一个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因为内心里有一个心怀的不懈的人生愿望引导着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获得转机和成功。

  不论一个人的愿望是什么,愿望的本质是“空”的;它是一个人在现在对自己未来的一个设想和渴望。因而有必要在现在里自觉地作出朝着自己所设想和渴望的方向努力于自我实践的和完善。——这种朝着自己的愿望自觉努力的行为和过程就是奋斗,必然会发生内在成长。当一个人始终如一地继续这种努力,那么他的设想和渴望就会从其长久的自觉努力中蒂结而出。但是,一个人的设想和愿望往往被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美好存在所支配和诱惑,——把它当作自己人生要去实现的目标,从而错过了出自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的人生愿望。只有当一个人的人生愿望是来自自己内心中的自我肯定和信任,所形成的自我期许,而不是依据自身的客观状况产生的目标才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一个人也会因为知道自己人生为的是什么而不会被生活中存在的其它美好事物所诱惑和支配,会自觉地予以回避和抛弃、甘愿被他人称之为“傻子”和“懵懂”。

  人生追求的真正的自我实现是达成自身生命旅程中存在的真理,一切发现和创造、即一个人在社会中所确立的事业都只是这一过程结出的果实。它是根基于一个人确信自身具备无限的潜能、未来将要肩负和完成一番属于自己的大业的动机上的人生自我期望所做出的长久的不懈努力的一个归结。因而他注视的是自己的品性才华、思想意识和人生体验(努力)能否帮助自己坚定不移地去完成自身所感知到的人生使命。每个年轻人都在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人生定位、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寻求人生的奋斗目标,这事实上是在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出路、寻找自身生命所具有的无限心力渴望去达成的伟大事业。但这只有其在已往的生活中一直在始终如一地自觉努力中提高和完善自己,并准备好了自己在未来遭遇到来自生活环境中的极大诱惑、压力、是非曲直和看似不可逾越的人生障碍时不会分散、转移和放弃自己所确立的人生选择。那么,目前所寻求的生定位、目标才有真实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形成自己真正的人生信念,否则,即使是找到或发现了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最终也会不堪寞社会观念的混乱、人生的颠簸、环境的压力而成为自身人生事业和人生选择的叛徒。——这根本上是他们的内在素质、品格和意志不协调的原因,他们在自身心的矛盾斗争中自己击败了自己,从而放弃了去成就自己独一无二的伟大人生和事业。

  毛泽东曾说:“如果一个人十年来未找到真理,十年都未立志”。找到了自身生命中存在真理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就找到了独一无二的伟大的人生和事业,一个人如何才能人生定位,找到和确立自己始终不渝的人生信念和目标!这只能其从的人生努力奋斗中去探寻追问,只有其人生体验才真正包涵了他人生的独一无二、包涵着他生命旅程中的真理。他必须在其深心里问他自己:“到底我该生该干什么?!”你必然能干成什么!在你的人生努力中要真诚地执于自问。那么,在你的苦苦的自我追问之下,在所有的世俗社会所引发的人生愿望和目标全部消失之后,一个出自你内心深处的、综合你生命所具有的全部、将会激励和唤起你去始终不移地去实现它的人生信念和目标就会自你心中升起!它就是你人生中、心灵深处升起的太阳。即使是在你未来的人生征途中处身黑暗,你都能看到人生和事业的依稀希望和光辉,它将唤起你生命所具有的全部才智和力量去成就你这独一无二的伟大而辉煌的人生和事业。

  你与生俱来的、在你心中激扬流淌着的那股心力、内在力量,名之为悟空,行者就是你必须要以自己的行动在生活的`实践中肩负和履行你的责任和道义,一个人对现实的关注和生命自身所具有的生活能力名之为猪悟能,八戒就是自己为生活之所得必须要严格遵循的一定准则;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内心发生的矛盾冲突,因左右为难而容易导致人生的倾斜——能否行之于中庸、泰然和镇静——这种能力名之为沙悟净,和尚就是服从于高尚的目的和动机;对自己所觉知和把握的是和真理能坚定不移地贯彻和遵循,这种坚定的意志力称之为龙马;而在内心里始终如一地抱持一个自我期望的、要去达到的一心之所系的心愿和目标就谓之为唐僧。——这就是古往今来所有成就伟大的伟人和天才都具有的成就伟大事业的五种伟大的内在素质。正是这五种协调的内在素质,使人们一旦发现和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就会始志不移地去达成它。——这就是牛顿何以在获得苹果落地的启示之后会不懈地去探索,从而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马克思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获得了启示之后会不懈地去探索,从而发现了经济规律的内在原因,事实上,有广泛的人在苹果落地、衣食住行……中产生过困惑和启示,但人们不会把这个问题当真地去探索出个究竟,他们在真理召唤他的时候会放弃它,对它弃耳不闻。但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五种良好的内在素质,他就会在自己的人生中不遗余力地去为真理而斗争。

  西游记读后感 篇7

  《涅槃经》有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佛法对世间因果报应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给予了客观的描述。

  《西游记》对宗教、神权做了一些讽刺,但并没有完全否定宗教,否定神权。作品中有许多地方宣扬了佛法无边、因果报应和宿命论。

  在第三十七回至第三十九回中写到乌鸡国,连年大旱,草子不生,民皆饥死。国王仿效禹王治水,与万民同受甘苦,沐浴斋戒,昼夜焚香祈祷,如此虔诚,可还是三年无雨,河尽井涸。正在危难之际,从钟南山来了一位全真道人,他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真乃是乌鸡国的福星。大雨后,又是阳春红杏夭桃,万紫千红;盛夏鸟语蝉鸣,万木葱茏;秋天瓜果飘香,五谷丰登;冬天衣食无忧,举家欢庆。文武归衙,嫔妃转院,国泰民安,一派盛世景象。国王感激不尽,便与全真道人结为兄弟,同桌而食,同榻而寝。

  然而日久天长,全真道人对皇室的生活越来越仰慕,于是“邪从心上生,恶到胆边来”。一日,国王与全真携手在花园里赏景,到了八角琉璃井边,全真向井里抛出一物,金光闪闪,就在国王上去看时,全真一把把他推入井中,盖上井盖,堆上泥土,植一株芭蕉,紧锁园门。自己摇身一变变成了国王,掌握朝政,拥有文武百官,霸占三宫皇后,六院嫔妃。一晃就是三年。

  正是全真的贪恋人间富贵,才起了邪念。正是国王抵制不了金光的诱惑,和对全真的绝对信赖,才在不设防时,一命呜呼。

  唐僧乃金蝉子下凡,十世修行,被观音菩萨选中,由唐王派去西天取经,路途得了三位神通广大的徒弟,孙悟空更是降魔能手。

  乌鸡国国王三年水灾期满,自己是一幽魂,无法看到自己的前途,也无力抵抗护法诸天、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不得接近唐僧,夜游神用一阵风,将他送至唐僧跟前。这也是他的造化,他一直是一个向佛之人,好善斋僧,有较好的口碑,才有神来相助。国王在梦中给唐僧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并请求唐僧派徒弟去捉拿妖魔,辨明邪正,归还自己的江山和子民。

  就在悟空与那魔王全真几近周折,将要一棒击中他的头顶时,文殊菩萨赶来,急喊手下留情。原来,这魔王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文殊菩萨收服了他。

  在《西游记》中,有好多妖魔都与神仙、佛祖、菩萨有关:比丘国国丈是寿星的坐骑白鹿;平顶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看护金炉、银炉的童子;通天河的魔头是观音菩萨莲花池里的金鱼;小雷音寺的黄眉大王是弥勒佛的司磬赤眉童儿;狮驼山老怪和二怪是文殊、普贤二菩萨的青狮和白象,三怪大鹏金翅与如来有亲;陷空山无底洞的老鼠精是李天王的义女;碗子山黄袍怪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中“奎木狼下凡”;玉兔精是嫦娥的玉兔等等。这些妖魔鬼怪都受到了主人的保护,为非作歹却不受半点报应、打压。就拿青毛狮子来说吧,文殊菩萨说他是佛旨差来的。这样侵夺帝位、霸占国土的妖孽,竟然还是奉佛旨而来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原来,乌鸡国国王,好善斋僧,深得佛的欣赏,佛就差文殊菩萨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在当时的认知领悟里,佛是至高无上的,大多数人都想得道成佛,去极乐世界。可乌鸡国国王,怎奈他一心向佛,善行乐道,却与佛界插肩而过,也许是他的修行还不够吧。

  文殊菩萨不能原形来见国王,只能变成一位凡僧,向国王来化斋饭。文殊菩萨用一些言语来难为国王,国王肉眼凡胎,哪里认识文殊菩萨,一气之下,下令把他绑了,送在那街水河中,浸泡了三天三夜。自古以来,皇帝是不会有错的,他的权力至高无上,不容许任何人来顶撞,即使是“指鹿为马”,也要绝对服从,这种特权是封建社会的糟粕,但是一直没有人去触碰。

  国王的所作所为换来了灭顶之灾,如来知道文殊菩萨被如此对待,就派青毛狮子来推乌鸡国国王下井,浸泡三年,以此报文殊菩萨三日水灾之恨。“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乌鸡国国王正因为当初把文殊菩萨浸泡了三天三夜,才招来了三年水灾,这就是因果报应。从佛学的角度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乌鸡国国王三年水灾是咎由自取,自食其果,也是对后人的一种教化:多行不义必自毙。

  我们都知道,佛学提倡:宽厚、大度、仁慈。“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然而,文殊菩萨在乌鸡国国王不知情的情况下,以言相难,他的做法也是不正确的,也就是说他有错在先,纵使国王的做法有点过激,但他们以牙还牙的做法,也非佛家宣扬的本真。如果说国王凭借自己的权威,滥用刑法,如来和文殊菩萨也有如此嫌疑吧?

  西游记读后感 篇8

  《西游记》第九回中说了件有趣的事,泾河龙王为使袁守诚预卜落空,私改降雨时辰,雨量。又以所占失准捣毁袁守诚卦铺。袁守诚断言龙王因违旨将被唐丞相魏征处斩。并让龙王向唐太宗求生路。唐太宗梦见龙王求情,许之,命魏征入朝随侍,使其没空斩龙。魏征与太宗对奕时,打了个瞌睡,梦斩老龙。老龙王最终还是一命呜呼,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我觉得龙王该斩,一是瞧不得别人能干,嫉贤妒能,无事生非;二是为了私利,忘忽职守。倒是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却不辨好坏,一味地做老好人,令人大跌眼镜。

  《西游记》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阅读它的同时获得不一样的启迪。有的人喜欢其中人物的性格;有的人喜欢其中孙悟空降妖除魔时的风采;有的人喜欢它整体的剧情;有的人研究它的历史背景;有的人甚至把它当作某种预言。但依我来看,《西游记》就是一部小说,一个单纯的神话世界,只不过从中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愿望罢了。

  《西游记》中的人物塑造是十分成功的。唐僧师徒、众神、妖魔鬼怪都个性鲜明。

  唐僧乃是金蝉转世,是十世修来的好人,吃一口他的肉就可以长生不老。他怀有一颗仁慈的心,没有什么神通,自然就成了妖魔鬼怪下手的对象。唐僧不远万里去西天取经,就是希望能造福众生,使天下太平。他就像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胸有大志,但力量微薄。万水千山,妖魔到处都是,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他就需要收徒弟。这就同一个国家的治理绝不能靠一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唐僧这个人物的特点是仁慈和执着。在取经的.路上他遇到千难万险,每次都几乎丧命,但他从没因为困难而停滞不前。 唐僧的仁慈是无人能比的,他曾因为仁慈错把孙悟空打死的白骨精当成人,并将孙悟空赶出师门。虽然这样,但我认为这种仁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毕竟善良比恶毒好,仁慈总比残暴好。待人宽厚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路上全靠他降妖除魔,才能使唐僧最终到达西天。

  孙悟空这个人物地反封建的杰出形象。从学本领到大闹天宫,他始终是以理为重而不畏强权的人物。封建等级观念在他面前无比脆弱。他敢直言玉帝的过错,敢于大骂那些无用的神仙,敢于三番五次地找如来论理。也许有人想说孙悟空做事不想后果,但我认为我们就是因为在某些方面过多的考虑后果而使某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有完成。或许我们这一代人就是缺少一种勇于面对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果因为后果不好就不做的话,那我想至今不会有人登上珠穆朗玛峰,没有人到达过南极点,也没有人登上过太空。我们应该学习他的那种精神,那种不畏强权,万事理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

  再讲讲玉帝吧!玉帝犯过很多错,有些是小错,有些是大错。小错暂且不提,但有些大错也真值得思考一下。有一节中,他为了惩罚一个犯了错的郡侯,使该地三年不落一滴雨。土地荒芜了,树也枯死了。百姓饿的饿死,病的病死,只有一些年轻力壮的带着家人逃荒去了。一个人犯下的罪,却要千千万万无辜的人来替一个人抵命。这个玉帝实在不该。别人都说神的心胸是开阔的,可玉帝却因一些小错而不原谅那个郡侯,这难道是心胸开阔的表现吗?我认为,我们应该以玉帝为戒,时时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他人,万事理为先,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愿望来判断是非。犯了错并不可怕,怕的是不假思索,不加改正,怕的是下次犯同样的错。

  如来佛祖这个人物也塑造的别具特色。我想他给读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应该是他法力的高强和他那张时刻保持笑容的脸,如来佛的法力无疑是《西游记》中最强的。他只是略施法术就破了孙悟空的法术,还将他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之久。他那张永远保持笑容的脸使他变得温和,而不象有些大仙一样整天板着脸。他那张笑脸和别人的不一样,他的脸上包含了热情、关怀和铁面无私。他关心众生,关心一路拜佛求经的唐僧师徒。他的铁面无私更是令我感到震憾,可以大义灭亲地将自己的亲娘舅打回原形。

  谈完了人物塑造,又来说说《西游记》整体。我在前文中写到,《西游记》本身是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愿望的,我觉的作者首先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自由。孙悟空就是这个愿望的具体体现。他为了自由,可以大闹地府、龙宫、天宫,可以说整个神的世界被他闹了个底朝天。孙悟空之所以这样无法无天,这是因为他不想受别人的制约。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这是一种十分美好的享受,是一种幸福。 其实我们常常觉得累就是因为被一些东西束缚而造成的。科学家累吗?学者累吗?军人累吗?肯定累,单他们的累只是肉体上的累,几天就能恢复。而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累是在精神上,是累在灵魂里。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那种追求自由的精神已经被逐渐消磨了,人类变得麻木、无知、残暴。我们应该找回人类祖先的伟大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并且开拓进取,寻找更大的自由。 一部《西游记》指出了做人的道理,指出了为官之道,指出了人类发展的道路:力量源于《西游记》,精神源于《西游记》,成功源于《西游记》。

  西游记读后感 篇9

  西游记读后感小学作文昨天我读了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这部名著是由古代一位名叫吴承恩的人写的。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他吧。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创作系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的积累,也受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影响。除了神仙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和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也融入了作者自己的喜怒好恶。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神仙都是正义的化身,但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却将神与魔一视同仁,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迦如来,都是被捉弄的对象,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形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它是个玉帝口中的妖猴,不被天庭认可,但它率真可爱,不受天规约束,为了追求自由平等,它不惜大闹天宫,敢和天斗,敢和神争,它是我最喜爱的英雄。在《西游记》中,吴承恩还塑造了许多滑稽人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猪八戒,这是个取经路上最不诚心的人,动不动就要分行李回高老庄,还贪吃贪睡,偷奸耍滑,一路上闹了不少笑话,是孙悟空口中的呆子、夯货,但这个人物被吴承恩写得生动活泼,不但不惹人厌,反倒惹人喜爱。在这本书中我最不喜爱的人物是唐僧,这是个迂腐无用的人,不辨善恶,不分忠奸,孙悟空为了保护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而他却常受人挑拨,不去详察,动不动就念“紧箍咒”,还要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恨死他了。不过他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惧艰险,勇往直前。

  通过阅读《西游记》这部文学巨著,我受益匪浅,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使我开阔视野,增长了知识,充实了生活,更使我懂得了许多的人生道理。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个磨难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

  通过阅读这部文学巨著,我发现这其中也蕴涵着很多的人生道理。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不断进行中遭遇挫折,有挫折时,就得搬掉绊脚石;一帆风顺时,当然就要积极地面对它。

  有人喜欢顺利,希望一生都不被绊倒,不流泪,不疼痛,不危险,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这一辈子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挫折不是魔鬼,顺利并不是天使,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要陪伴我们走完一生。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一打开它,就爱不释手,被其中的情节常常地吸引住了。

  这本书叙述的是唐僧师徒历经千难万险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书中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有不同。唐僧——一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爱恨分明,本领高超;猪八戒——好吃懒惰,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我最喜欢的人物当然是孙悟空了,他神通广大,对师傅唐僧忠心耿耿,在取经的路上虽然历经磨难,也多次被好坏不分的师傅赶走,可他还是一心向着师傅,最后终于帮助唐僧成功的取到真经,完成他的使命。

  读了这本书,我很佩服他们师徒取经的精神。一路上遇到那么多妖怪,碰上那么多难事,可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一件件都解决了。换了是我,早就打退堂鼓了。现在我不觉得它只是一个单纯的神话事故了,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平时在学习上,生活中我们也一定会遇到困难,那是半途而废,还是勇敢地去面对?我当然选择后者。不管结局如何,只要我去做了,只要我尽力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即使没有成功,我也不后悔,在这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快乐,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

【西游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优秀09-20

西游记读后感05-13

西游记读后感08-27

西游记读后感08-27

西游记读后感08-27

西游记读后感08-27

西游记读后感08-27

西游记读后感08-27

西游记读后感08-27

西游记读后感08-28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