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3-01-06 09:12:39 论语 我要投稿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论语》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

读《论语》有感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行行圣人言映入我的眼帘。对,今日,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虽然言语简略,却是意义非凡,耐人寻味。

  就如这么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如此简短几个字,却是精确明了地概括了学习的精髓。这让我想起往日的情景:在一节课后,我们会在自由活动课中复习当天重要又深奥的知识点,就在这时间中,虽说是自由活动时间,可在旁的几个同学心血来潮,聊天聊得热火朝天。而第二天呢,大家的学习效果是天壤之别。因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在我们身上得到实际验证。

  而那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明了学习要讲诚信的真谛。虽然能人懂得的学问很多,但也总会有“有所不知”的事情。这也正是我们平时讲的通俗语“不懂装懂就是饭桶”,这些自认“无所不知”的人错失了“求问”的体验,不懂谦虚并耐心地向比人请教。正如“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嘛,这也反衬出那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些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这样做呢?回想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我不懂“问”的意义,只是上课专心致志地听讲,课后温习一下了事,没有真正领悟到“问”问题的重要性,害得我没有完全跟上老师的`节奏,甚至有些知识还只是一知半解,一味的追求只要跟上老师的步伐。直到二年级,我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需要调整学习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会课后抓紧复习,虚心请教老师或同学,很意外,成绩在班上从前二十名冲到前十名。三、四年级,我发现学习越来越轻松,成绩也显著提高,每次考试基本都能名列前茅。

  可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严谨的求学态度也被后人所称道。同伴间的学习,各有特点,也总是各有成就,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然而当今社会,总有些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结果只能导致没有任何发展。

  《论语》这本书脍炙人口,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让我们成为有学问的人,全面发展,走向幸福成功之路。为父母效劳,为国家做贡献,让读者受益匪浅,你愿意读一读吗?

读《论语》有感2

  从去年的八月到今天,整整一年的时间。我终于背完了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这里面全是圣人孔子平常讲的评论。被他的弟子们编成一本叫《论语》的书。

  《论语》内容非常丰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但这本书与别的书不同,别的书都是连贯性的,这一本书每一条就是一章,而且很零散,篇章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孔子的`话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说的。

  这书里面大部分写孝道,伦理纲常。或是学习。和君子应该做些什么?这里都有还有一些有趣的辩论故事,比如呢,他怎么机智劝说鲁哀公的。

  这书里面有许多深刻的道理,每一句话都有一些不易懂的话,比如孔子说的父母唯疾之忧。这句话,乍一看来。有点儿牛头不对马嘴,因为孟武伯问孝,可是他却说父母艺兴为子女担忧。但稍一体会,就发现圣人和平常人不一样,他的意思是儿女孝顺父母,父母想孩子的健康。这里体现的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亲情啊。

  这一本书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也要像圣人说的一样,有那么的高洁的品质和品德,从古至今世间万物,沧海桑田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只有人性亘古不变。

  孔子说的话真是让我获益匪浅,虽然我背的很慢。但《论语》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以后还要慢慢消化,深入的理解。

读《论语》有感3

  当今社会文化中,无不掺杂着一些无聊的小说,沉迷其中自然没有什么好处。世界文明的发展提示着人们,要想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就必须要温习历史弥新的人类文化经典。《论语》,就是如此的一本书。

  我认为,《论语》是现代人必读的文化经典,这本书中,有许多是以下层民众的思想而起笔的,对我们能有很大的启迪。为什么孔子的学说能如此地立于不败之地,这主要是孔子所生的时代与他的理念。

  孔子生于春秋后期,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的时代,君主视生灵涂炭与不顾,整个社会都处在摇摇欲坠的边缘。孔子从小就开始接触社会下层,因此他察夫民心,想要用思想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孔子生前周游列国,他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推行,传布自己的学说。他心中,始终贯穿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他希望眼前是个和谐的社会,人们都能过上有秩序的生活。但可惜的,是他的思想和学说已超越了权势,致使他只能惶惶然地坐与车内,随着簸巅不定的车身,在心中亦再想着济世救国。

  《论语》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也浸诱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心理、行为等方面。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并不是不无道理。

  自小我就接触它,在一日日的`坚持中完成了所有的背诵。《论语》就如同中国的圣经,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个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规范当中。《论语》中记录着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的智慧具有广泛普适性,它早已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因此,他才能够跨越时空,到今天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生命力的真正原因。

  为人处世、安身立命、齐家治国必读书,传世经典,圣贤智慧,逍遥忘今自迷沉。读《论语》,体验百态人生。

读《论语》有感4

  暑假期间,我和父母一起读了《论语》。它就像一个沉默的智者,教会了我很多真理,激励了我。它让我知道什么是儒家风格,做人要守礼仪,守诚信,自强不息,愿意向别人学习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知之为知之》,它是这么说的:子说:由,教你知道吗?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知也。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你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道的真谛。这是孔子教给我们的一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仅是一种气量,一种性格,更是一种境界。只有知道不是,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最聪明的人往往是最谦虚的,这也是他们伟大的地方。

  在《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过则不怕改》,里面是这样说的: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自己。过则不怕改。”孔子说:君子如果行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和威望,而且知识也不会牢固。以忠诚为本。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不要害怕改正错误。我想:如果一个人想交朋友,他会交比他更好的朋友,但优秀的人不会因为他不够好而和他交朋友。想一想,我得出结论:这样做会导致人们不再有朋友!这么大的发现,怎么能不告诉妈妈呢?一言不发,我立刻跑到妈妈面前,告诉她我的发现。听了我的发现,妈妈笑着告诉我:傻儿子,孔子其实告诉我们要向别人学习,和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我这才恍然大悟。

  《论语》中有许多哲学名言。它使中华民族深刻的思想和智慧渗透到我的血液中,并伴随着我茁壮成长。

读《论语》有感5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作品。虽然这本书已经写了2500多年了,但它的许多思想对我们的言行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我感受最深的一段是:子游孝。儿子说:‘今天的孝者是能养的。至于犬马,可以养,不敬,为什么不呢?意思是:孔子的学生游到孔子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孝道主要是为了养活父母。如果人们只养父母而不尊重他们,养狗马和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孔子的'回答非常深刻和有针对性,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孩子对父母的孝顺并不满意。想想当今社会,虽然我们身边有很多孝敬父母的模范,但也有很多人做得不够,至少不太重视,不太孝敬父母。有这种情况rénd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作太忙,生活节奏快,只满足于让父母吃穿,通常很少花时间去看望父母,很少关心父母;另一类,许多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被父母和长辈宠坏,长大后缺乏孝顺父母的意识,缺乏孝顺父母的责任。

  在我看来,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美德不应该丢失,而应该保持和加强。作为孩子,在关心父母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我们有时间陪父母更好,即使我们忙于工作,时间紧张,不能花时间去看望父母,但至少可以打电话给父母,即使只是一两个关心,问候,或者在假期,父母生日送深深的祝福,可以让父母感到满意和温暖。这也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孝道的要求。

  《论语》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关心和孝顺父母,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对待学习和生活。这真是一本好书,也是我的好老师和朋友。

读《论语》有感6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侑了些了解,还侑了些兴趣,感孔老夫子既侑学问又侑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侑、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祂的笔墨不多,但祂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祂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祂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茖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尙外交部长了。据说祂当年白净的脸尙长着侑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祂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侑得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尙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茖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祂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祂已经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侑几茖比祂更富的?现在又侑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尙,似乎没侑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祂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祂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這是我在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读《论语》有感7

  初学论语还是在极小的时候,那是还乱不清楚什么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时候会把“三人行,必有我师”挂在嘴边,却不知道是何用法,后来随着年纪增长,论语里面那些句子,大多是能读懂和理解了,不过略读此书,虽然每则都有相当的解释、译文以及赏析,但其如此博大精深,不是随随便便浏览一下就能参透的。

  有句话叫做天机不可泄露,读《论语》后,我想说他就是天机,懂的人自然一通百通,不懂的人自然一窍不通。

  宋代的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想而知它的'价值所在。话虽如此我觉得此书不光要读懂,更要着重的是去实行。不管做到了其中哪一则都会使我们受益终生。

  读了许久,我还是对我之前就学习过的几则感触极深。《论语》开篇就提到了“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放到第一位,把学过的东西经常加以巩固,才能让我们掌握的更牢固,并且要及时实践,学以致用才达到目的,才能体现学习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就是一名人民教师了。我们现在所学的与将来的教学工作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现在大学生应加强各方面的知识学习,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现在我们的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有户外的学习,生活中的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得很好,我现在也有所感触,在我们班这个大家庭里,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我学习的地方,都可以作为彼此的老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得《论语》而知天下,待你读懂论语,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你所有的迷惘也将找到归途,那时候你会发现,读书其实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踏着书香,遍地生花,大概是每一个文人墨客的终极思想,而我的终极目标不过是在茶余饭后,捧着一本质感醇厚,如老茶一般散发亲人清香的《论语》,在夏日的葡萄架下,或者在皎白的月光下,静静品读,悟其中真意,不忘初衷!

读《论语》有感8

  是两千多年前智慧,是先哲的言行举止,于丹用的眼她光去看去读,她是一个学者,她用她的心去感触,去品尝,她让现代忙碌的人们用最简单最浅显文字去理解先哲的智慧思想。快餐文化让人们用最少的时间去享受那清风的沐浴,去体验那思想的碰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叫嚣她是在误人子弟呢?快餐文化是对经典的扭曲呢?

  现代人的`忙碌大家有目共睹: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烦恼。生活的琐碎已经让我们力不从心,时间被大量的占去,哪里挤得出时间与精力去细细揣摩那语句,快节奏的生活已经让我们熟悉了不再去耗费大量的精力做我们所不熟悉的领域。文化的缺乏已经到了让人担心的地步,传播经典文化已经迫在眉睫。快餐文化的出现无疑带给了我们希望的曙光。于丹也好,百家讲坛也好,都是作为一个传播的主体而出现,我们都应该去包容,去理解。

  经典文化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国学的没落引起很多人的深思,而快餐文化的出现恰恰祢补了这一缺口,快节奏的生活应该有快节奏的文化方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快餐文化的出现将是对经典文化的一次拯救。

读《论语》有感9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朴素的语言中无不透露着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蕴含深刻智慧与哲理,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文明的伟大财富。

  “仁”是本书核心,也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他认为“仁”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好仁者,“无以尚之”。《论语》于此讲了两点:一,“仁”的内涵;二,如何致仁,由此引出“德行”二字。一句话,“克己复礼为仁:要约束自身并使言行合乎礼。孔子还提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即有正确的爱憎观念,仁者“爱人”、“知人”等观点。主张爱护、了解、尊敬他人,并把孝悌作为“爱人”的一个根本立足点,“爱人”必须孝敬父母,“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另外,“仁”还包括“刚,毅,木,讷”——刚强,果敢,朴实,谨慎。此外,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靠个人自觉的努力。仁者安于仁道,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还有事奉贤者,结交仁者。

  其二,与“仁”相辅相成的是“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认为“礼”是维护国家稳定的`根本。“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此句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说明“礼”对人民的教化功能。对个人而言,“不知礼无以立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而“仁”和“礼”并非两个独立概念,二者结合才是“完美人格”。孔子认为东周后期“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当时的礼法重形式而薄内容,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礼和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孔子提出“仁”正是为了纠正周礼的缺陷,“人而不仁,如乐何?”而孔子的每一个行为都以“礼”为重:尽孝时不违背礼的规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学生们厚葬颜渊时孔子认为不符礼的规定;孔子患病无法起身穿朝服见国君,就把朝服盖在身上;他与国君吃饭时都先主动尝一下,这些都表明他对礼的遵从。

  除此之外,《论语》中还介绍了大量有关品德修养,待人处事,孔子的教育内容与理论,学习态度与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如孔子的弟子赞誉他的美德时概括为“温,良,恭,俭,让”五字。孔子强调的“仁者”“君子”应具备“智、仁、勇”三德,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通观全局,领导全局,谨言慎行,对国家或个人负责任,成为合格的领导人。其次他也多次强调“孝”,孝要依礼而行,对父母和颜悦色,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从内心深处真正孝敬父母。孔子有很多先进的教育方式,甚至如今也还有深远影响,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学生兴趣等,他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让学生充分独立思考。除书本知识诗、礼、乐,道德修养之外,孔子常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他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在学习上,他强调学思结合,及时复习,不耻下问,虚心刻苦,实事求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可事物我们还是要批判性地继承。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可见其轻视妇女的思想,后来则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这种思想如今看来是应接受批判的。他“述而不作”的原则反映其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此原则很难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还有他所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忽视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毕竟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

  无论怎么说,《论语》融入了孔子所有的智慧,今天我们仍可以从中汲取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几千年前的智者尚且如此,如今我们却有太多太多人与孔子的推崇背道而驰。不妨泡一杯香茗,忆人生点点滴滴,听圣人畅谈人生哲学,收获心灵的安宁与静谧。

读《论语》有感10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仅要关注当代文化,还要回顾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受到的经历。因为我知识渊博,我只能读一些简单易懂的古文,但我也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家学校的创始人。他的《论语》记录了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学习的评论,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学习的,最适合我们的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不仅仅是学习,更重要的是经常复习和巩固知识。同时,我们应该把学习作为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以愉快的心情对待它。另一句话回顾过去,知道新的,可以当老师。它还强调了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并要求每次都有新的经验和发现。从表面上看,很难回顾过去,了解新事物,但只要你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总会有新的发现。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得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家提倡的。仔细阅读《论语》,只读两句话,就收获了这种学习方法习方法。那些不屑古文的人不是坐起来注意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炎,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准备。所以不积小步,无以千里;不积小流,不能成江海。谈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不起眼的土壤,才能长时间成为山,风雨自然繁荣。只有积累一滴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事,长期不断,才能培养道德品质,心灵自然升华。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出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例如,我们不是在脚踏实地地地积累每一个看似渺小的知识和经验,最终拥有相当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随之而来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最好的一部。经常读古文不仅能让我们有更丰富的知识,还能教会我们学习和做人。他们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读《论语》有感11

  论语之美,美在斯文,美在斯人。读《论语之美》,领悟到孔子的博学多识与深邃思想,一直沉浸在对孔子的崇拜欣赏中。从片面的点滴认识到系统的整体理解,有了层次的提高与质量的飞跃。每次的阅读,都会产生醍醐灌顶的顿悟。孔子思想,犹如一股清泉,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隧道”而历久弥新。

  在第二章中,“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而我做到了哪些?”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疲倦。这是孔子在历史上成为一个大教育家的两个最基本的优点和特点。

  “学而不厌”,指的是对自己。一个“学”字,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学而不厌,贵在“不厌”,不厌是一种心情,是一种境界,一种“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欢歌前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习,是教师适应生存的需要,也是完善职业道德的要求。我们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一切都在飞速发展。倘若我们在这信息时代不读书、不学习,岂不是“井底之蛙、萤火之光”?终将被时代所遗弃,何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呢?

  孔子强调:学习要“学而能化”,“学而能通”,“不当书呆子,不学死知识”,要化知识为智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博学、笃行、慎思、明辨” ,是孔子教育学生的有效学习方法。时至今日,难道不是至理名言、励志名句吗?对一个善于学习的心灵而言,人人是可学的老师,处处是可学的良机。

  学习,不只是手和眼的功夫,更重要的是心的功夫。无论学习什么,不仅要学其形,更要得其精神和灵魂,要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使其“隔行不隔理”。 学无止境,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都在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使身心不断臻于新的境界。当今时代,我们必须终身重视学习,才能具备广博的知识底蕴,进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打下良好基础。“三人行必有吾师”,是孔子对其弟子的谆谆教诲,也是鞭策我们勤奋好学的座右铭。

  诲人不倦,指的是对学生。难点便是“不倦”二字。不倦的动力来自对学生无私的关爱与对教育执着的信念。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个体,只有爱学生,才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也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跟不上了,那是因为他所掌握的知识体系出现了脱节,尤其是在数学学习方面,更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天长日久,孩子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那么想融化这个大雪球非一朝一夕之功力,更要诲人不倦,耐心施教,既要帮孩子拾起以前丢下的芝麻,又要指导他们拣起现在的西瓜。西瓜与芝麻要兼得,必须在西瓜与芝麻之间搭建知识与情感的桥梁。

  有了孔子,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他教无定所学无常师,山巅、水涯、居所、路途等,都是他传道授业的良好所在。孔子的“有教无类”,使文化的传承重心得以由官府转移到民间。孔子是我国第一个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家,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与帮助。教学上,孔子提倡“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

  学而不厌,乐以忘忧,孔子集为大成;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孔子培育七十二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是孔子对其弟子的谆谆教诲,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教书育人,终身学习的精彩解读。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我们要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自己人生的信条。

  《论语之美》语言朴实,含蓄隽永,简洁凝练。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与思想来源。孔子学说,在一步步引导着我们走向成功,收获智慧,创造诗意,把心灵修炼成一轮明月,从而光照乾坤。

读《论语》有感12

  论语,感觉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受智慧的光芒。

  一是学习,然后知不足。

  学习,然后知道缺点,因此,我想进一步纠正态度,坚持,在通读的基础上,学会结合实际研究,提高自己。

  二是思考,然后明确目标。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忽视……有了知识,没有思想,就是不切实际的充耳不闻。了解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论语》明确表明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该是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将其定义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可以是弗边之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再比如:天行渐渐,君子自强不息,禹,我无间断……这里可以看到孔子对大禹的高度赞扬,挑不出他的任何缺点,禹治好了黄河长江的水利,开发了土地。从禹开始,中华民族奠定了农业社会的基础,发展成就了几千年来农业国的民族精神。禹之所以在孔子心目中是一个真正的绅士,是因为他是一个外王,也就是说,绅士应该不断努力发展,做出贡献,个人存在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读《论语》有感13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个好朋友——题记

  《论语》是一部流传千古的作品,是记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生活的点点滴滴,有着深刻的理论。宋代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著称。几千年来,风雨洗涤依然经久不衰,依然璀璨如星。

  从那以后,我开始接触《论语》。今天,虽然我还没有学到一半,但我受益匪浅。

  现在,中国人和外国人都说:如果人类想在本世纪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回到孔子2500多年前的家乡,以吸收孔子的智慧。孔子有这样的魅力,让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记住。在卡通片《孔子》中,鲁的'王室权力被季夺走,鲁被迫赶往齐。当孔子告别国王时,国王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使用孔子。

  论语教会了我学习的方法。子说:学而时习,不亦乐乎意思是:学习后经常复习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每次学到新的知识,我的学习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经常回头复习,让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我很高兴。学完每节课的英语,我都要经常读每节课的课文和单词。时间长了,课文和单词自然会被记住,考试会写得像神,这样我就能考出好成绩,考出好成绩我就开心了!

  论语教会了我孝敬父母的道理。儿子说:父母可以尽力而为。父母可以尽力而为的意思是:为父母服务,尽力而为。我做到了。平时有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论语教会了我做人诚实的道理。子说:和朋友交朋友,言而有信。意思是: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信用。我没有做到。在学校,我答应给朋友一些东西,总是一次又一次的拖延时间。最后我干脆说我没说过算。以后一定要纠正这个问题。

  通过学习《论语》,我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了解世界著名的圣人孔子。

  更重要的是,读《论语》可以享受快乐。中国文化大师于丹说了我的心,她说:《论语》告诉你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正意义是告诉你如何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它是教我们在生活中获得精神幸福,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愿《论语》成为大家的好朋友。

读《论语》有感14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总结出来的一部书!具有很深的道理的一部著作!然而它也被选入了中学生一年级教科书,让我们明白了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这则让我明白了每天都懂得自我反省!反省出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并及时改正,是自己更加完美;而我们每天答应别人的事一地要做到;老师每天教的知识都复习一遍,这才能使自己更完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这更体现出学习了知识之后,要多多的复习,这样知识才能更扎实。

  子曰:“由诲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这让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一定要谦虚,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学习才能进步!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让我明白了我们不应该根据身边不贤之人来影响自己,要看别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来改变自己,使子是自己进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这让我明白了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体现出孔子的宽容大度,让我明白了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论语让我明白了许多,我喜欢论语,更喜欢孔子,我崇拜孔子,因为他宽宏大量,因为他教育有方,因为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他让我明白了安贫乐道;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为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學到了很多,以後更加的完善自己

读《论语》有感15

  前者说,几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一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后者说,聪明敏捷并且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这两句话出自古代圣人之口,但是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一些人,他们各自都有长处什得我们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就拿我们班来说吧,有到四十五人的`班集体,有的擅长绘画,有的擅长音乐,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猛将……多少这样的同学值得我们学习啊!你见过高山吗?你见过密林吗?高山之高,是因为它不嫌一粒粒的小石子;密林之密是因为它不弃一颗颗小树苗。如果你想具有高山一情怀和密林的亲密,就应寻找自己的身边的良师与益友,学习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虚心向别人请教。

  名人也有不少不耻下问的例子。例如,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到处收集有关资料,甚至常常问当地农民。白居易自幼聪明,五六岁即会作诗,每写完一首诗都去读给邻居家不识字的老奶奶听,以便修改。一个不懂医学的农民怎能比得上一个有文化,聪明的识诗人。

  朋友,让我们放下架子,虚心请教,知识宝库的大门将永远向你敞开。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作文03-14

读《论语》有感09-02

论语读有感03-15

读论语有感03-16

读《论语》有感04-24

读《论语》有感【推荐】01-21

读《论语》有感【精】01-21

【热门】读《论语》有感01-22

读《论语》有感【热门】01-23

【荐】读《论语》有感01-2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