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3-01-22 18:24:43 论语 我要投稿

【热门】读《论语》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1

  初识《论语》,还是小学五年级时,正值童年到少年的过渡时期。缘由是我听了一个台湾学者的讲座,他说儒家文化能影响人的一生,从小背诵四书的孩子会与众不同。年幼的我相信了,于是我开始读一则,背一则。坦诚地说,到现在也只背了一半,但我想并不必急于去求速,因为这一半,离吃透还很远。

  读一本书,是要与它一起成长的。在我看来,课本上的讲解永远也不能充分解释《论语》的含义,它不是一个“仁”字可以概括的,因为它本身就涵盖了人如何更好地立足于天地之间、获得幸福的大问题。这样的问题是从孔子的人生经历中提炼出的,而我们也只有把它放到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才能明白其中的智慧。

  这些年来,也时常拿出《论语》诵读,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其中有些文字越发像陈年老酒,历久弥香;新读的文字也不时映射在我生活的各个角落。感谢《论语》从那个时候就开始融入我的精神世界,在我心中无形地生根发芽。《论语》已经成为我的精神支撑。

  下面选印象最深的两点谈谈我自己的体悟。

  《论语》中记录很多人向孔子“问孝”,孔子的回答大多强调的是尊敬。世人所谓的孝,首先看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所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然而物质层面的孝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甚至“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这种尽心奉养也绝对达不到孝的标准。因为只有“敬”,才能让那些年迈的老人拥有对自我价值的自信,拥有精神上的'愉悦,拥有对一生奉献的无怨无悔。若干年前,我觉得孔子的“敬”不过是把长辈地位放在儿女之上,但如今,我认为这是孔子对于长辈精神需求的一种体会。

  当然“敬”并非一味顺从,可以指出父母的错误,但孔子认为要“几谏”,如果父母不听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一点虽然不能适合所有的情形,但对于中年人赡养年迈的父母确实是很好的一个标准。当父母日益衰老,与社会脱离,很多事情上,他们的认识跟不上社会的节奏,也难以去改变一些固有的习惯和观念。孔子的话给了我们启示,对于父母的缺点要包容,不要过分与他们争出个是非,更不要因为他们改变自己就失去了孝心。

  在当今时代,“敬”应当包含更多的内容,总而言之,我们缺乏的更多是对老人精神上的关怀。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许多人能够给父母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也确实做了,但父母是否真的感觉到幸福了?今年春天去一个老年关怀中心看望那里的老人,一个年近90的老奶奶握着我们的手,告诉我们她的五个女儿除了最小的女儿还来看她,其余都不管她。看看她住的地方,吃的东西,身边的陪护,也许物质上真的不缺什么,也许女儿们做了很多,但老人的心却未能因这些而温暖,她所需要的是亲人的陪伴,是女儿的温度。

  谦

  从“人不知而不愠”开始,《论语》处处教导人要谦逊,而这是修身立足的根本。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在孔子看来,认识别人比让别人认识自己更为重要。在任职求官上,孔子也欣赏“吾斯之未能信”的谨慎。

  谦逊本身自然是高尚的,但人们又不想因此而不为人所知,放弃施展才华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处理这种矛盾是更难的一件事情。个人认为,自信与自我才能的展示是必要的,但前提是自己先具备了这种才能。在习得一种才能的过程中,需要的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即便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了,仍能“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那便是极高的境界。所谓“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稳重之中也包含了谦逊的心境。

  孔子曾提到和颜回终日交谈时,颜回总是“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姑且不说颜回的学习方法是否可取,他的确具有一种不显山、不漏水的秉性,而孔子不愧为圣人,他能够从各个方面考察一个人,因而颜回终究是低调还是愚蠢,这些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这启示我们,有时刻意表现虽能瞒过普通人,却未必瞒得过高人。同时,我们在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对其全面地考察,“听其言而观其行”,而非“听其言而信其行”。极端一点,那就“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恐怕他的真实面目也就难以掩藏了。于是,谦逊未必丧失表现自己的机会,相反,一味表现抢眼而无真才实德的人,经过时间的检验,也必然暴露真实的自己。

  《论语》的智慧可以作为理想的准则,又可以真正地拿来与生活相结合。从古到今,不管时代怎样变革,《论语》一直可以指导中国人的成长、中国社会的发展。当然,其中思想并非一成不变,但那种古典文化中很容易启发我们如何在一个现代社会生活。这便是它的神圣之处。也许是性格使然,天生就特别喜欢《论语》以及儒家文化的安分和宁静,也许是《论语》促进了这种性格的发展。时常觉得自己在喧嚣的世界里找不到位置,想起《论语》中的“德不孤,必有邻”,竟有热泪盈眶的冲动,那种知己的感觉,恐别处再也寻不到了。也许是因为这种别样的感情,让我竟不能很理智地去评价《论语》了。

  当然读《论语》的一大障碍就是语言上的隔阂。多样化的解释、无穷的争议恐怕永远都存在,但这也许是件好事,每个人的生活体悟、文化层次不同,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与其尽信某种解释,倒不如自己通过生活去归纳,去寻找与古人的共鸣。

读《论语》有感2

  常言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是《论语》中经常出现的词,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其实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经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忧不惧。他又追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所愧疚,你又有什么可忧惧的呢?君子的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做到。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仁义的人,由于内心的富足使得他不会担忧,所以仁厚的人能够坦然的面对一切。有智慧的人,在面对多种选择的时候能不迷惑。我们当下的选择太多,所以我们只有努力让自己更强大成为一个智者,才能从容面对。勇敢的人由于内心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就会足够自信。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当自己足够勇敢时,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害怕了。孔子认为君子能够做到仁、智、勇,所以就少了很多的忧、惑、惧。正是因为君子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才能表现的从容不迫。

  君子注重自我修养。君子不去苛责外在的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经历等用来苛责内心,所以,孔子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也就是说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就远离了怨恨。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身的修养,做最好的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

  君子胸怀天下。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和小人每天想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牵挂的是道德,小人惦记的是自己的房子,君子尊重法制,小人关心恩惠。君子是高尚的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在穷困潦倒之时仍不忘自身修养,不断地磨练自己、完善自己,在他有能力之后才有可能去帮助他人。

  君子讲究言行,注重说话和做事的标准。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君子要做一件事,总是等真正做到了再说出来,敏于行而讷于言。

  君子,虽然只是简短、朴素的字眼,却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君子,只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论语》有感3

  学了《论语十则》,我有很多感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我记起小学学诗《枫桥夜泊》时,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乡之愁的我难以入眠。但是很让人生疑的一点是,其实枫树不喜欢潮湿。带着这个疑问,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这里的“江枫”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指的是“江村桥”和“枫桥”,且当时就有这样一座桥。(如此一来,疑惑尽消。)因此,我认为江枫应取第二种释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其引申之意也至为分明。)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

  阅读《论语》影响了我和我的生活,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事。

读《论语》有感4

  《论语》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著。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而《论语》所讲的全都是儒教中的精华。

  孔子基于亲身体会,他提出学习首先要有学而不厌的精神。而要做到学而不厌,首先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端正的学习态度又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做学问的'第一条就是诚实,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二条学习要谦虚,不耻下问,就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活中有许多人值得自己虚心求教。而三呢,就是要敢于自我反省,学习“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这样才能发现并改正自身缺点,促进自我完善。孔子还注意到了时光飞逝,就像日夜奔腾不息的河水,转瞬即逝,人们一定要抓紧时间,珍惜时光。

  《论语》这本书,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意味。而其中提出的观点也很正确。可是为什么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陈独秀他们又有反儒思想呢?原来,孔夫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都拼命宣扬这个教育主张,从而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西汉的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到了明代,儒家思想便与八股制度结合起来。与孔夫子时的儒学不同,这时已成为封建主义束缚人们思想的教条。而当时的中国人追求民主,当然要反对这种儒家思想了。

  可见,每种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只看你把这剑锋用在什么地方。

读《论语》有感5

  《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应该就是行仁的根本吧!我的理解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友爱同学是每一个当代学生必须做到的事。

  初中的我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也慢慢进入到青春叛逆期。我们在慢慢长大的同时,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变老。如果没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体贴父母,与父母就会产生隔阂,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

  我的.老爸每次喝完酒回家,美曰其名就会找我“谈心”。但在我眼里,老爸和我讲的都是“废话”,我很反感,所以每次都很不耐烦不想听。

  学了这则《学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爸爸的态度,也常常思考:老爸为什么喝酒?为什么要喝完酒回来和我讲“废话”。渐渐地我明白了老爸在外喝酒,有他们成年人的无奈,其实是为了工作和这个家。之所以和我“谈心”,是因为他平时不善于表达对我的爱,只有喝了酒才吐真言于我。但我却觉得这是“废话”,觉得老爸的“谈心”让我烦燥。那是我不理解父亲,不懂父亲深沉的爱呀!

  什么是“孝弟”,怎么尽孝道?看似很深奥的话题,其实都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应该以“孝弟”为标尺,回到家主动跟父母问声好,挂电话之前跟父母说再见,在外面玩提前告知父母,不让父母担心……记得爸爸和我说过,一个人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一家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我看来,只有好好孝顺父母,尊师重兄才是一家人快乐的根本。

读《论语》有感6

  《书海拾珍》一书出版了,翻阅完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我不由自主地又拿起已拜读多遍的《论语》。因为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一直引导着我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弟子之间讨论上自尧舜禹下至春秋列国天下大事和修身治学,人伦国事等文化道统的语录汇编。全书共有20篇,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等。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给我留下颇深的印象,得到很多的启示。

  一、孔子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

  对学生进行仁、义、礼、智、信、直、勇等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将人格培养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考虑传授知识。

  二、孔子善于因材施教,善于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孔子把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事而教,因教启事,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孔子深知,人的个性和资智有着很大区别。他曾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智力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习;如果智力在中等以下,那就不必了。同是问“孝”,孔子给子游、子夏、孟武伯和孟懿子的^答~`案就各不相同;同是问“仁”,孔子对子贡、子张颜渊与樊迟的回答也不一样。他的不同,是解释的方式、举例的深浅因人而异,最终目的是要使每个学生循序渐进,直达中心。

  孔子善于巧妙地启发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把死教材灵活应用。他强调必须重视学生的求知欲望,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主张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也。至于如何启发,在于老师的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三、孔子是“言传身教”的第一个倡导者和实践者

  孔子认为自己的行为能够成为别人的榜样,这比说多少道理都有用,也更有意义,因此他时刻提倡“身正”。孔子一生中,几乎天天都有弟子跟随左右,处处以行动和人格感召,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他的感染。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应该记住“身教重于言教吗”?

  四、对于学习态度和方法,孔子也有明确的论述。

  他教学生学问,一要学思并重,二要下学上达,三要由博而约。学就是读书,单读书而不用思想,就成了死读书;单用思想而不读书,就是胡思乱想。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要一面读书一面想,一面想一面读书,这样功夫与灵感并到,才能获得真实的学问,才不会盲从或想入非非,才不会对事理妄加揣度,乱下判断或一味主观、固执己见。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故、毋我”。做学问要从基础着手,一步步往高处走。做学问没有捷径,最高明的道理也是从最低浅处得来,每个人都要从事事物物的日常生活了解宇宙之大道。这就叫“下学而上达”。学问通达到一个广大的范围,就要选择其中一点,作高深的研究,这就叫“由博而约”。能由博而约,才能获得学问上独到的造诣。

  孔子还是坚持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典范。他与学生平等相处,亲密和谐。子路对他拜见南子很不满,他一边解释一边发誓,而不摆老师的架子。他的学生经常与他辩论,他也不认为是对师长不敬,反而认为学生这样做可以使道理越辩越明。学生们仰慕他的`博学多闻,崇拜他的完美人格,眷恋他的和蔼可亲,所以有些弟子在孔子一生不得志的情况下始终追随着他。

  孔子晚年,许多学生奔赴各国去从事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学术研究、商业贸易等各种活动其中有许多人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教育家、学者、富商,有的甚至成为王者之师。这自然与孔子科学的教育思想有直接的关系。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啊!

  在施教的过程中,孔子为后人留下不少至理名言,诸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些指导人生的格言警句,将永远流传后世。

  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的贡献在于他打破了传统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他的教育方针、教学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等新课程理念不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吗?与孔子相比,我是那么渺小,但我愿把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读《论语》有感7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并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想想自己,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对比先哲的谦逊,我羞愧万分!

  《论语》,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得勇于改过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教会了我太多太多,使我受益匪浅。

读《论语》有感8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假期里,妈妈买来一本《论语》让我学习。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的徒弟写的,写的是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书中主要写了怎样学习和思考怎样孝顺父母。

  我还记得孔子有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还有一个故事呢。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讲学,一天看到两个小朋友在争吵。

  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争吵不休。

  他们看见了孔子,就让孔子评理。

  着个问题把孔子也难住了。

  就向两个小孩承认自己不会这个问题。

  两个小孩就嘲笑孔子。

  孔子是著名的大教育家,他遇到不会的问题也实事求是的承认自己不会,也不怕别人嘲笑。

  我们也要向孔子学习,实事求是的对待自己不会的问题,不会就问。

  《论语》这本书让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

读《论语》有感9

  于丹这位作者编写了一本《论语》感悟,主要讲了以下七个道,对我在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帮助。

  第一,孝敬之道,孝敬是一种人物,可能从你生下来你就必须孝顺自己的长辈,但它不是一种本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人开导,教诲的。

  第二,智慧之道,知识可能是生产智慧的基本条件,但小聪明和智慧截然不同,我们成功是需要智慧的,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千万不能动歪脑筋。

  第三,学习之道,一个人需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才能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不同的人,在学习的方法上也是不同的`,需取长补短,不耻下问。

  第四,诚信之道,人活着是为了正义,不能靠投机取巧,不守信誉去生活,孔子道,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说到就要做到,做事一定要坚持到底,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第五,治世之道,可能我们小孩谈不上什么治世,但我们也要学一学,没准你长大就是总统呢。如果仅用政令来诱导,来约束那老百姓只能安分守己的去生活,免去很多刑法,但这不足以上树立他们的廉耻之心。

  第六,忠恕之道,就是忠诚于自己善待他人,不要背叛自己,做人做事都有一个贯彻始终的观念,尽自己的心去帮助他人,不要把种种是非推及给他人,要跟别人换位思考,假如别人这样对你呢?

  第七,仁爱之道,仁爱是一种人格情怀,它应表现为一种高风亮节,一种胸怀大志的气度,要帮助别人,鼓励别人,它是一种身体立行,点点滴滴的行为,不仅让别人受益,自己也很开心,也有收获。

  这七道,耐人寻味!

读《论语》有感10

  《论语》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著,这个暑假,我又重新温习了一遍。

  《论语》中分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的给予了我们人生发的启示,有的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要会善于学习,就要不耻下问,《论语》中有一句话:“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是曾子曾经说过的话,含义是:一个人他自己是有能力的,还向没什么能力的人请教,一个人很有学问,还向学问少的人请教。我想: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愿意好好地去领悟知识,愿意“不耻下问”,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不过是一种难得的态度吗?就像生活中,小孩子的眼光定是与大人不同的,稍向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学习,也说不定能给人启发。曾经有人问一位学者,你是在哪儿学到最有价值的东西的?结果大家以为最有价值的答案是:幼儿园,这就是孔子和他学生眼中的“学习知道”吧!

  孝敬之道也在《论语》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亦。”意思是:一个人孝敬父母,却喜欢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的确,孝敬父母和尊重上级不是一个含义吗?———细心为别人呢着想,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父母的.训斥而感到委屈,但仔细想想,其实父母是为我们好。其实,孝敬不一定是让父母丰衣足食,为他们多着想一点,就算是最好的孝敬了。读完这句话,我回想平时为父母做过的事,更深一层地理解了孝敬的含义。

  《论语》,这本拥有无穷奥妙的书,带给了我们无限启发,告诉了我修身养性的道理,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应该遵循孔子的道德思想,争取在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读《论语》有感1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非常敬佩他,是因为他视人如己,要求统治者关爱弱者,爱护百姓,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四处游览、讲学。“仁”是他的思想表现,除此之外,孔子还主张以德教化人们,以礼治理国家,他有一部著作,名为《论语》。

  《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我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在《论语》集里,有许多句子是可以做为我的'座右铭的,也有许多句子是终身受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学自己要对别人做什么时,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承受这样的事,如果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我觉得《论语》这种为学的精神也是我们效法的地方,《论语》里面的这种人生修养,我认为是永远年轻的,所以这种学习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我还是进步的,随时有新的境界。

读《论语》有感12

  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一般的《论语》共二十章。

  《论语》分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等章节。

  《论语》的句子都很有道理。例如《学而》里的,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就是孔子说:“别人不了解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了解别人。”还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的知识时常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我从《论语》中懂得了许许多多。我知道了做人一定讲信用;做人一定要仁爱;做人一定要知错就改!我知道了读书人如果有志追求真理,却以穿破衣、吃劣食为耻辱,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跟他讨论真理的;我还知道了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心里就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有一次我看见一个衣衫简陋的老奶奶乞讨,我本来不想理,但是自从读了《论语》,我便把我三个月零花钱都捐出来。还有一次我考了第一名便向亲戚朋友们炫耀,后来读了《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便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大,虚心跟别人学习。

  是《论语》,让我知道了怎样做人;是《论语》,让我知道了怎样学习;是《论语》,让我知道了这大千世界的丑态和美态。以后,我一定严格遵循《论语》条条名言警句,做一个好孩子!

读《论语》有感13

  这个暑假看完了《论语》这本书,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之前全不知是什么意思。在略读了论语后我似乎也有获益匪浅的感觉。

  《论语》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他的学生日常言语所撰写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张“仁”,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因为有孔子才会有今天的《论语》。《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宋人赵普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对我们的用处之大了。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这是教给我们学习方法啊,很多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是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啊!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教会我如何孝敬父母。而能使我一生受用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我的“圣经”,我更会牢记在心。

  我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到《论语》,可以是生活上、改正缺点上,珍惜时间上、学习上以及孝敬父母等等,都可以用到《论语》。《论语》的用处可真不小啊!这么一读,我就知道为什么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了”,因为《论语》的用处真广,什么地方都能用得到。只要读了一小部分的论语,并且理解了,用上了,就会使人一生都受用不尽。

  有时经常听到有些人怨天怨地,怨自己没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怨自己运气不好,做什么事都不顺。其实这些人生活还是不错的,只不过看到生活过得比自己好的就心里不平衡,自己没本事就怨天怨地怨父母。但真正生活艰苦的人们很少有怨言,而是默默地工作着,生活着,他们用他们的勤劳,他们的质朴,过着普普通通而又充实幸福的生活,他们很满足自己的生活,他们不去和别人比较什么,他们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足了,当一个人不去妄想而踏踏实实地生活工作着,他们就很快乐了,也就是知足者常乐。现实就是这样,出生有贵贱,能力有大小,但生活的快乐不快乐,知不知足就要看每个人自己了,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但不是妄想,要自己去努力去付出。妄想是无止境的,生活在妄想里的人他们对生活是永远不满足的,所以他们活得很累,他们要攀比,他们虚荣心强,见不得别人比他们好,他们永不知足,所以注定他们永远不会快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生就在于学习,不分贵贱贫富,让我们学会在简简单单的生活中感悟人生、体味快乐吧!

读《论语》有感14

  有人说,阅读是汲取精神的食粮;有人说,阅读是接受灵魂的洗礼。但我说,阅读是开启新阶层的人生,每读一本书,我都感到自己在蜕变,在成长。书,就像一个引路者,它引导着我脱去幼稚的外衣,变得更加沉稳,智慧,向着知识大道走去。而《论语》这本儒家名著,是众多书籍中给我启发最深的一本书,每次读到这本书,我都能从中发现更多的知识,感悟更多的人生智慧。童年,在阅读中慢慢成长……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听到的名言。那时,我才七岁,但也懂得了“自尊”,经常满怀嫉妒愁闷,老是想着如何超过别人,抬高自己,这时,我看到了《论语》中的这句话。顿时,我如同挨了一记闷棍,我明白了整天想着如何抬高自己,想这想那,成天忧虑是小人之举,不仅没能如你所想,还白白浪费大好时光。而君子,心胸宽阔,宰相肚里能撑船,与小人相比,显得多么有气度!我立刻提醒自己平时要“制怒”,拥有宽广的`心胸。从此以后,我一旦发现“嫉妒之魔”出现,我就会告诉自己,这是平庸的表现,只有市井小民才会这样做,道德高尚的君子,心怀如天般宽阔,我要克制住自己。从此以后,我生气的次数大减,一直保持着广阔的胸怀。《论语》,是你教会了我做人之道!

  在我成长的每一步,背后都有着一个身影——《论语》。它将不慎落入沼泽的我拉出,将卷入漩涡的我拉出,它几乎帮助我化解了一切困难。我一见到它,就像见到了一位老朋友,又像见到了父亲。它就是一把利剑,帮我将拦路虎一一击败。记得三年级,在三月一日那个黑暗的日子里,我的语文成绩跌到了历史最低点,我就像被人扇了一记耳光,一整天恍恍惚惚。那时的我,就像失足坠落悬崖那般绝望。在这时候,《论语》又给了我以无尽的动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啊,我怎么能如此之快地失去了斗志,变得绝望?难道失败不是暂时的吗?人的志气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绝不能轻易失去啊!于是,我立刻恢复了信心,对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果然,在第二次考试中,我的成绩又恢复到优秀水平。《论语》啊,是你让我不断成长,不断抛弃坏品质!

  看似普通的一本《论语》,却为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有了阅读,我相信,我将会迅速成长,有了阅读,我相信,我的人生必将精彩!

读《论语》有感15

  年初,差不多用了两周时间,读完了‘国学四库’系列的《论语》一书。点染之余,却被文中的一章所触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久久不能释怀。标与本的比对,因与果的关联,能否超然,全凭一念。

  《论语》之前的了解犹如皮毛。只有少许的篇章,有记忆,能诵读,背后深意说不全、参不透。从“学而”开始,不过两三篇便不知晓。确实惭愧。即便是每每去“三孔”游记、参拜也未能有所长进。

  无法穿越回到那个久远的朝代,只有透过书目记载,了解那过往的人和事。《论语》是一部老师与学生教学相长,交谈对话的收录集。涉及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的治国见解以及评价古贤的'论述,记录有点像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有人问、有人答,偶尔也可以开个小玩笑。

  全书20篇,每篇若干章。至于章,其实就是几句话,因为是收录集,每篇的归类就不会绝对精准。篇目是按照收集语录的开始命名。有观点开篇的,如学而、为政、子罕、先进等;有学生名字开篇的,如雍也、颜渊、子路等;也有评价前人的,如泰伯、季氏、微子、尧曰等。

  书中多次学生向孔子求知识、见解。虽短短几句,见博学、见正念。有如问“仁”,刚毅、木讷,近仁;有如问“政”,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有如问“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有如问“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书中围绕教学、仁政、中庸、修为等内容,提出很多有益的方法,积极的引导人们入世。培养君子、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克己复礼开始。可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的孔子最终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周游列国,多是颠沛流离。

  很有意思的发现是我们目前很多使用的语言,在20xx多年前,由孔子和他的学生开启,目前依然在用,留存至今。有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如也”,似乎现在只在陕西一带出门在外的人员他乡相遇,互称乡党。有如“先进于礼乐,后进于礼乐”。先进是进修之意。如今也指位于前列,可为表率,比较相似。流传下来的成语就更多,见贤思齐、文质彬彬、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任重道远等等。

  《论语》开创教化先河。学者、知识分子、悟道者们能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目标,值得彪炳和慨叹。于己。不才,奉行之。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作文03-14

论语读有感03-15

读论语有感03-16

读《论语》有感09-02

读《论语》有感【推荐】01-21

读《论语》有感【精】01-21

读《论语》有感【热门】01-23

【荐】读《论语》有感01-22

读《论语》有感【热】01-13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