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3-07-28 08:01:07 论语 我要投稿

【优】读《论语》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论语》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1

  说起孔子,我们自然会想起《论语》,一部由孔子的子弟们编写的经典著作,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虽然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但是《论语》的价值不亚于西方的《圣经》。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细读《论语》,它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些朴素又真实的道理。

  手捧《论语》,洗礼心灵。当今社会,人能用聪明的大脑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们在追逐物质的时候很容易失去自己,智者留下的精神财富能为自己指明前进的方向,能让那颗被喧嚣的世界吵得骄躁不安的心获得一方宁静和安逸。《论语》就是这样的智者。正如西汉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论语》可以算是一味良药,孔子是一位精神世界非常富有的圣人,他说“贤哉,回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夸赞弟子颜回的“安贫乐道”不就是他的真实写照吗?我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但是我们渐渐觉得心被物累。这时候,我们捧起《论语》,找到心灵的归属。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是啊,美丽的大自然、动人的音乐旋律、高洁的追求和向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淳朴的亲情和友情……,这些不都是我们快乐之源吗?人生的精彩和辉煌总是短短的一瞬,平淡才是永恒。当我们感觉浮躁,抛开喧嚣与重荷,抽空去看看一望无际的大海,辽阔无疆的原野,寂寥点缀的星空,在静谧中,追寻心灵淡忘的人文情怀,给心灵一点温暖的滋润。

  细读《论语》,三省吾身。初中时我与《论语》第一次会面,在老师的引领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警句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朦胧的记忆中,懂得了不但要学习还要思考,要谦虚地学习别人的优点,自省不足。历经数年,这种朴素的真理一直陪伴着我。学校开展的公开课,我积极去参加,学习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年轻教师身上学习他们的活力,窥视自身的不足。为人师表的.我,和学生一起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共勉。“问泉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老师的我,更要多学习,多思考,流向学生的才会是一条活的河流。学生是老师的镜子,学生的不足,更应该引起反思。当班里有学生闹矛盾的时候,我除了教育学生,更要教育自己,是不是平时对学生的叮嘱少了?

  共读《论语》,和学生一起成长。为人师表,我是学生在校的家长,肩负着经营好班级这个大家庭的重任,现在和学生们一起经营好了小家,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以后经营大家。每星期的经典阅读时间里,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由《论语》延生出的《弟子规》,学生们在书海中懂得了仁、义、礼、智、信;在一个个廉洁、不图私利的小故事中,学生们懂得了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我的班级里曾经发生过丢失课外书的事情,当我在班上调查的时候,学生们一个个你看我,我看你,议论得面红耳赤:“谁拿的?快拿出来吧。”浩然正气回荡在教室上空,结果是学生自己把课外书落在家里了。当所有的误会被消除,一股清风扑向我的脸上,也扑向了所有学生的脸上。

  读一读《论语》,“碧水月自阔,岁流净而平”的淡泊宁静跃然心间,孔子的安贫乐道、谦虚好学、仁义懂礼,帮我指引了心灵追求的方向,让浮躁逐渐湮没于滚滚红尘。让阵阵的国学清风吹拂我们浮躁的内心,让一股浩然正气常伴我们周围,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吧。

读《论语》有感2

  谈到《论语》思想,首先当属"仁"的思想,中国人的读书人自古以来都以"君子"自居,其中"仁义礼智信"方为君子立身的基本原则。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便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主流思想,融入了华人的血液当中并影响至今。要说《论语》就不得不先说说创造他的人---孔子。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479年,在这个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时候,从开国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为两部分,西周跟东周。孔子的时代是在东周,东周分为春秋跟战国两个时代,孔子是春秋时代末期,他生命结束的时候,春秋时代也随之结束了。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就是天子失德、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民不聊生。因为天下乱了,每一个人念念书都要问,怎么样从古人的智慧找到一个方法帮助现在的人?人总是要设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严,所以才会有百家齐放的现象。

  孔子认为周朝的兴盛就是靠礼乐的制作让天下安定。礼跟乐的制作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必须有天子的位置,你还必须有圣人的德行。这两个配合起来,天子加上圣人就是周公,他治理卓越以后,上行下效,天下大治。

  孔子很向往这样的一种境界,但他并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他了解到自己这一生对人生要如何的看法,应该往哪里发展,但是在鲁国你要从政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鲁君跟三家大夫一直在斗争。所以孔子一直拖延到了五十岁才开始有机会,他在五十一岁的时候正式出来做官,鲁定公让他做中都宰,中都宰就是中都县的县长。古代当县长就已经成为大夫,不过是最基层的,你要当到中央级的`话,才慢慢进入权力核心。所以孔子开始是当中都县的县长,一年下来,这个县变成模范县,全国都跟他效仿,跟他自己制订的一些典章制度,收税的方式全国效仿,做太好了,立刻升官,担任小司空,司空是负责古代建设方面的,工程方面的部门,他是副长官。结果几个月下来又做得太好了,又升司寇,司寇是负责司法的。所以孔子没有当过教育部长,却当过司法部长,负责管法律如何执行的,维持社会治安的。

  他当司寇的时候就发生很多事了,比如说他当司寇的时候,整个鲁国就开始上轨道了,治得非常好。后来鲁君跟齐国的国君相会的时候,孔子跟他去,表现极其卓越。他等于是帮助鲁君跟齐君来谈判,得到许多外交上的成功,把齐国侵占鲁国的几块地全部还给鲁国,这是孔子的贡献。让鲁君在齐君前面完全不受委屈,回国之后就摄行相事,代理总理了。孔子最高的官就做到这个位置,做得太好了之后,鲁国大治,他当代理总理三个月,鲁国大治。司马迁用八个字形容:"路不拾遗,男女分途。"东西掉地上没有人去捡,男生跟女生走在路上分两边。这个社会实在是很安定。但是社会安定繁荣开始往上发展的时候,孔子很有企图心,就任命他的学生子路担任季氏的家臣。想要让鲁国统一,因为鲁国分成四分,他要统一。当时都靠城墙,一个城墙很高,里面有一些武器,别人就对你无可奈何,那三家大夫各有城墙,各有武器,所以孔子开始叫子路把这些城墙都给我拆低一点,不要那么高,太高了打不进来,不行。这兵器不能太多,结果三家大夫里面两家就认了,一家还是起来反抗。到最后还是没有成功。没有成功之后,很多反对的力量就出现了。孔子那时候也是一样,所以孔子在鲁国慢慢就发现,批评他的人越来越多,齐国在鲁国旁边,两国经常在竞争。

  所以齐国就派了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马送到鲁国来,那时候鲁国的执政的卿叫季桓子,就跟鲁定公每天观赏美女表演唱歌、跳舞,又看这些马去赛马,真漂亮。就不再理孔子了,孔子每天把政事批好之后送给他们,他们也不看,就拖着,就搁着。孔子发现自己不受重用了,所以孔子在五十五岁结束的时候开始周游列国,从此到六十八岁才回来。而《论语》中的大量典故也是在这段游历期间产生的。

  我们常说,看文章不仅要看其词章、手法,更要看到其本后的精神所在。正所谓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孔子在他的言语中透露的不单单是一些做事的道理、做官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这些只字片语背后的儒家精神、文人精神。

  回想起来,古来圣贤,他们的行为、品德无一不被后人歌颂。但看看那些圣贤们后来的遭遇又有几个能做到我们今天所说的"成功"呢?并没有几个,没有几个能有这样的运气。但为什么他们仍然值得后人不断学习他们呢?这后面的,便是真正的儒家,一个真真正正的文人、知识分子该有的精神。就是不管你的仕途如何,遭遇如何,都要将道德的真精神把握住。它将使得你有一股正气,一股追求真理,刚正不阿的勇气。即使明明知道要得罪上级也要把真理道出来的骨气。这才是一个读书人要有的气节,才是儒家的真精神。

  今天的国学热,许多家长都会教自己的小孩学《弟子规》,而《弟子规》表面上看是为了教大家一套乖乖的大道理,诸如做人要孝顺,要团结、友爱等等。我们太容易将这一套东西变成驯化人们的一套工具,却忘了这套东西背后支撑它的是什么。支撑它正是千百年来有志之士追求的那股气。我相信,孔子当初的言论也并非想让看《论语》的人,学习如何做一个顺民,在遇事时如何趋吉避凶,而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刚健的人。当这股刚健之气蔓延到每个家庭,沁入所有的制度典籍,那么整个社会将会被一股浩然正气所充盈。这才是《论语》这类文学经典久盛不衰的原因,才是我们学习它的价值所在。

读《论语》有感3

  初学论语还是在极小的时候,那是还乱不清楚什么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时候会把“三人行,必有我师”挂在嘴边,却不知道是何用法,后来随着年纪增长,论语里面那些句子,大多是能读懂和理解了,不过略读此书,虽然每则都有相当的解释、译文以及赏析,但其如此博大精深,不是随随便便浏览一下就能参透的。

  有句话叫做天机不可泄露,读《论语》后,我想说他就是天机,懂的人自然一通百通,不懂的人自然一窍不通。

  宋代的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想而知它的价值所在。话虽如此我觉得此书不光要读懂,更要着重的是去实行。不管做到了其中哪一则都会使我们受益终生。

  读了许久,我还是对我之前就学习过的几则感触极深。《论语》开篇就提到了“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放到第一位,把学过的东西经常加以巩固,才能让我们掌握的更牢固,并且要及时实践,学以致用才达到目的,才能体现学习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就是一名人民教师了。我们现在所学的与将来的`教学工作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现在大学生应加强各方面的知识学习,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现在我们的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有户外的学习,生活中的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得很好,我现在也有所感触,在我们班这个大家庭里,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我学习的地方,都可以作为彼此的老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得《论语》而知天下,待你读懂论语,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你所有的迷惘也将找到归途,那时候你会发现,读书其实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踏着书香,遍地生花,大概是每一个文人墨客的终极思想,而我的终极目标不过是在茶余饭后,捧着一本质感醇厚,如老茶一般散发亲人清香的《论语》,在夏日的葡萄架下,或者在皎白的月光下,静静品读,悟其中真意,不忘初衷!

读《论语》有感4

  《论语》的经典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就是君子之道。

  先说学习了知识,时常回来温习,难道不是快乐的一件事情吗?这句话就充分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获得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这个良好习惯,便能够提升自我的气质。

  同时,孔子也并不提倡韩非、荀子等人的思想,而是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趣,赋予自己所习得知识的价值,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孔子又说有朋友从远方道来,这难道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吗?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总会有三两个是好友。曾子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说的也就是此意,彼此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共同学习探讨,这也就是孔子所广为推崇的一种朋友之道。

  孔子还说别人不怎么了解你你也不生气,这样难道不才是君子吗?

  这里就提出了君子的核心概念,孔子希望人能够做到温柔、谦逊、和气,别时常跟人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别人不是很了解你,那又如何?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总要如玉,有更高的生活趣味、更广的视野眼界,终有伯乐。

  经读这部儒家思想经典著作《论语》,个人阅读收获良多,受益匪浅,让我领探出了其中隐隐暗含的许多人生大道和智慧,更加坚定了我们学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定信心和奋斗决心。

  《陋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当年孔子称赞他的弟子颜回的话。揭不开锅的困境,被升华为一种浪漫的想象。在安贫乐道中,把贫苦的生活过得情趣情趣盎然。如今身临其境,看到当年颜回居住的街道,却怎么也抵挡不住那份穿越千年的温情和安宁。在寒冷的冬季,街道干净而整洁,人平静而温暖。

读《论语》有感5

  在一个凉风习习的早晨,我坐在书桌旁,打开了一本叫《论语》的书,并开始我津津有味的国学阅读过程。国学的阅读是个艰辛的过程,没想到几个简单的中国字的组成,竟包含了如此深奥的道理。我通过一字一句的理解,总算读完了这第一篇文章,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只依据利益做事,不然的话就会招来许多怨恨。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大哲学家孔子以前这样告诫一些有贪财欲望的人:“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只追求利益,而看不到良好道德品质方面的东西,就会遭到许多人的讨厌和怨恨。

  我将这篇文章的注解及故事看完后,不仅想到,只依据利益做事,这却是现代社会上很容易发生的一种现象。由于金钱和地位对事物的侵蚀和冲击,让许多浮躁的人禁不住如此诱惑,便抛弃优良的传统及道德修养,品质上出现瓦解现象,渐渐地开始不停地抱怨,慢慢的唯利是图。今日何不然!所以我们做事不能只讲利益,还要看做这件事是否在道德的准绳上,是否对大多数人是有好处的。

  想到这里,我不禁面红耳赤。记得有一次秋游,我同学让我帮他买一支棒冰,他在搞卫生,我答应了。但是由于天十分热,在买回来的路上,我忍不住将他的'棒冰也吃掉了,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让我吃到了苦头,这位同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再不理我,也不愿意帮我。

  《论语》中的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一个几千年前古人都知道的道理,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国学的精华和魅力。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是通过国学世代继承下来的,所以我们要继续将国学深入的理解,将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读《论语》有感6

  《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应该就是行仁的根本吧!我的理解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友爱同学是每一个当代学生必须做到的事。

  初中的我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也慢慢进入到青春叛逆期。我们在慢慢长大的同时,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变老。如果没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体贴父母,与父母就会产生隔阂,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

  我的老爸每次喝完酒回家,美曰其名就会找我“谈心”。但在我眼里,老爸和我讲的都是“废话”,我很反感,所以每次都很不耐烦不想听。

  学了这则《学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爸爸的态度,也常常思考:老爸为什么喝酒?为什么要喝完酒回来和我讲“废话”。渐渐地我明白了老爸在外喝酒,有他们成年人的无奈,其实是为了工作和这个家。之所以和我“谈心”,是因为他平时不善于表达对我的爱,只有喝了酒才吐真言于我。但我却觉得这是“废话”,觉得老爸的“谈心”让我烦燥。那是我不理解父亲,不懂父亲深沉的爱呀!

  什么是“孝弟”,怎么尽孝道?看似很深奥的话题,其实都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应该以“孝弟”为标尺,回到家主动跟父母问声好,挂电话之前跟父母说再见,在外面玩提前告知父母,不让父母担心……记得爸爸和我说过,一个人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一家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我看来,只有好好孝顺父母,尊师重兄才是一家人快乐的根本。

读《论语》有感7

  最近在读《论语》。前几天读到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的。

  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绝对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二十多岁了。记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样,这种操心往往太过份了。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

  今年还未过完寒假,由于学校有事,需要提前赶回去,临走的的那天早上心情特别不好,妈妈一是舍不得我走,二是不放心我自己回去。因为耳朵后边长了一个血管瘤,还没有完全治好。一大早起来,她就帮我收拾着收拾那,生怕拉下什么。我在一旁一直嫌她啰嗦,把它装进包里的东西又都拿出来。好不容易能出发了,她又非要到车站送我,唉,我当时有种晕了的感觉,我都多大了啊,都已经光荣的成为人民教师好几年了啊,这要让我的学生知道了,还不笑死我啊。拧不过她,只好让她一起跟着,在路上我也没怎么理她,到了车站,一看排了那么长的队,心里的火相当的大啊,就在我冒火的时候,妈妈拿着一张票来了,原来她朋友在那卖票啊,走了个小后门。这时我才有点高兴她跟了来。上了车,她扒在车门口嘱咐我回去后,要保持良好心态,注意生活,注意身体……全车的人都在看我,我羞死了,直赶着让她回去,好不容易走了。车还没开,过了一会儿,我听见有人叫我,抬头一看,她又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袋子,递给我说:“这个时间回去就别做午饭了,给你买的火腿、面包、葡萄干,回去吃点,就睡午觉吧。注意身体,保持快乐,这次我真的回去了啊。”看着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的泪掉下来了,妈妈曾经对我说过,不管长多大,我都是她疼爱的女儿。

  记得大学刚入学的第一天,父母一起把我送到学校,办完了所有的手续,然后去宿舍给我把被褥全都晒好、铺好,就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我虽然也舍不得他们走,但还是假装坚强的劝他们快走,出门送他们上车的时候,我看到爸爸的`眼圈红了,他匆匆的拉开车门,也没敢看我就上车了。我当时以为爸爸怕我留他,不让他走,所以才没敢看我,后来司机小刘叔叔告诉我,爸爸一上车就掉泪了,跟妈妈说:“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真是放心不下啊。”我一直以为爸爸是个冷血动物的,可就从那一次,我才知道爸爸对我的爱有多么深,只不过父爱是含蓄的。

  所以我感觉父母对子女的爱几乎是一种天性,尤其在中国,不怕父母对子女没有爱,只怕爱得太浓。但是中国的父母不象外国人那样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况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所以论语也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须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你看,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那你可是试试,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

  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检讨一下吧,尤其是现在的娇生惯养的孩子们,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读《论语》有感8

  日常生活中,父母总是告诉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和读书才能有出路,才能改变自己的未来。听到这些话后,我们绝大多时内心掀起“这些道理我都懂”的波澜,也可能会产生反感。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可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才能成为好学之人?

  学习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书中占有较多比例。在读完《论语》后,孔子告诉我其中的答案,使我对学习的见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学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诉我们: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我们要学习的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换位思考,不仅仅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避免在人际关系出现较多矛盾。

  二、为何学?

  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告诉我们: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在孔子眼中,仁、智、信、直、勇、刚都是好品德,都是我们应该加以修养的。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不能把握其实质,便很容易造成危害,从而由“六言”变成“六蔽”。由此可见,学习的意义非凡!

  三、何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告诉我们:温习学过的知识,预习新的知识,可以成为其中的老师。我们可采取的学习方法是在学习知识后,及时的温故,及时的思考,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告诉我们: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也是很危险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深体会和牢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学矣,不如须臾之所思也。在如今的学习型社会中,不但要求我们全面学习,终身学习,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在高中阶段,我们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多思考、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告诉我们: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方能成为好学之人。这就要求我们在遇到难题时,要不耻下问。而不是以韩愈《师说》中,那些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好学的人。

  学习,不是空乏的获取知识,而是用知识去充实自己,推动成功。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孔子认为,思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学而思,思而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读《论语》有感9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论语》被一代代的人们诵读、诠释、感悟、借鉴……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论语》。远离了电脑电视游戏,感受着《论语》的无穷智慧和思想哲理……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论语》的字里行间,告诉了我们许多学习与做人的道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当然读书至关重要,其中自然也有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读书,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什么理呢?首先要明白人伦之道,懂得做人的道理。读书修身,成为君子,这是读书的终极目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就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对方的优点,以他(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强化修养,取长补短。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人都面对不同的压力,产生不尽的烦恼,因而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需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今天自己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回家有没有跟家人问好?老师教的内容,有没有认真温习?如果我们每天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进步。

  同学们,去读读《论语》吧,它是国学的经典,是智慧与思想的精华,它可以带你去领略经典的美妙,它会让你终身受益!

  因为文字年代久远的原因,我在初接触这本书时,也觉得十分枯燥乏味,一个小学生怎会喜欢这种东西呢?但随着逐渐的接触,我发现那是一座多么丰富的宝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先贤的智慧,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催你上进,给你启迪,让你拓宽思想的视野,感悟生活的真谛!

  让我们与经典有约,与圣贤为友,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读《论语》有感10

  《论语》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著。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而《论语》所讲的全都是儒教中的精华。

  孔子基于亲身体会,他提出学习首先要有学而不厌的精神。而要做到学而不厌,首先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端正的学习态度又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做学问的第一条就是诚实,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二条学习要谦虚,不耻下问,就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活中有许多人值得自己虚心求教。而三呢,就是要敢于自我反省,学习“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这样才能发现并改正自身缺点,促进自我完善。孔子还注意到了时光飞逝,就像日夜奔腾不息的河水,转瞬即逝,人们一定要抓紧时间,珍惜时光。

  《论语》这本书,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意味。而其中提出的观点也很正确。可是为什么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陈独秀他们又有反儒思想呢?原来,孔夫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都拼命宣扬这个教育主张,从而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西汉的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到了明代,儒家思想便与八股制度结合起来。与孔夫子时的儒学不同,这时已成为封建主义束缚人们思想的教条。而当时的中国人追求民主,当然要反对这种儒家思想了。

  可见,每种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只看你把这剑锋用在什么地方。

读《论语》有感11

  有句俗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也曾经看过一个有关大学生找工作问题的专题节目,上面也提到了《论语》,这不禁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为什么人们对《论语》都这么重视呢?以前上课也学过一些《论语》里断断续续的句子,生活中也常常听人们说起《论语》及孔子,我也一直想看看到底它有什么魅力让人们如此称赞!于是,这次,我认真地看了一遍《论语》。

  由于论语是用文言文写的,因此,有一些我还是看不懂的,这里仅对我看得懂的一部分内容阐发我的观点。我觉得论语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可以说给我帮助最大,以前学习时,总是抱怨自己的记忆力实在是很差,每次记了又忘,忘了又重新记,这样反反复复真的是很烦人!心里有这种压力,总感觉学的东西反正都是会忘的,还学什么呢?每次这样浑浑噩噩的学习,学习就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然而,论语里这句话还是给了我一点信心,至少我每次重复一次,那么我每次都会加深一点理解,这样日积月累,我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那么我所做的就不是无用功!但是这句话也带给我一些困惑,如果我不停地重复已学的东西,然而我每天会学到一些新的东西,也就是说我每天要复习的东西也就越多,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我将不堪重负,到时候该怎么办呢?我也想每天都复习,然后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感悟,但这样下来似乎已经变成不可能了!困惑啊!温故和学习新的知识,怎样才能平衡呢?

  论语中比较著名的论断就是仁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比较欣赏的处事方法,这其实就是讲了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只有多为别人考虑,换位思考,才能更清楚事情该怎么做。仁者爱人,这大概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了吧,我觉得这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太可能实现,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好人都不敢做,好心停车将被撞的老人送到医院,结果居然被老人的儿女诬陷成肇事者,这样好人反被诬陷成坏人的情况数不胜数啊,孔子所主张的仁义在现实社会中可能还是不太可能普及的。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做个仁义的人,不管现实世界是怎样的,好人总会有好报的,只是做好事的时候要看清楚情况,即使被人诬陷了也要有能力为自己辩护。我们不可以因噎废食,只有人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世界才会有希望。

  论语中还有一种关于艰苦学习的语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崇高的学习精神实在让我感到钦佩,孔子能这样艰苦学习,想必他学的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也曾经为一道数学题整整思考了两三个小时却并不感到疲惫,但是如果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就算是让我看一秒钟我也感到累,所以想到现在的教育总是告诉我们要认真学习我就忍不住想说:拿点儿我感兴趣的事情来让我学吧!每次看到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都让我感到万分痛苦,就像体育一样,我宁愿打两节课的羽毛球也不想跑十分钟的步,这大概就是兴趣的原因吧!

  虽然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能有一点夸张,但其中的一些治学及做人的'道理却对我们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可能不是个政治家,论语中执政的道理可能对我们没有吸引力,但是我们都是人,那些最基本的最简单的治学和做人的道理还是可以借鉴的。薄薄的一本论语,却道尽了如何做人与如何学习的道理,用最简单的言语概括了世间最复杂的事情。也许孔子的道德理想想要全部贯彻实施还要再等很多年,或许他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不太现实,但是对于个人的修养却有很大的帮助,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每个人都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修养,这个世界才会有希望!

读《论语》有感12

  《论语》,是一本由我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着作的文学著作。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其对当时的社会和人类以及当今的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文学价值之高,实用性之强,影响之久远,无可比拟。《论语》的原文是古文,本来我们小学生是不容易看懂的,而现在,于丹老师把它用白话文的形式进行了寓意解释,使我们对《论语》里面蕴藏的深奥的哲理有了通俗的理解。于丹老师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开卷第一页便是一句于丹心语:“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她把“半部《论语》治天下”转意为“半部《论语》修自身”,给我们娓娓讲述了《论语》里面包含的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比如在“天地人之道”中,让我懂得了我们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要尽自己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的道理;在“君子之道”中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职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在“处世之道”中让我懂得了:“言寡尤,行寡悔”这六个字的含义,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在说话时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行为中少一些让自己后悔的经验,那么我们做人做事就离成功不远了。里面于丹老师举例了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犯了错误往篱笆上钉钉子的事例,用不犯错误一天拔掉一个钉子的方法改掉了坏脾气。然而钉子留在上面的洞洞好象我们向亲人、朋友心里打了一个洞一样,不容易消除,她告诉了我们这个六字做人道理:做人做事一定要多想后果;在“交友之道”中,让我懂得了人要谨慎交友。不能交《论语》中的三种损友: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只会让我们迷失,甚至带来惨重的代价;在“人生之道”中,让我懂得了:当所有好的规矩都已经成为你生命里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是我们每个人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让我有一种被清洗心灵的感觉,也改变了我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习惯:读书的习惯、与老师同学相处的习惯、言行的习惯。使我怀抱理想,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说话做事三思而后行,不做不说伤害他人的事和话。读了此书,我的心态平和了许多,我还推荐给妈妈一起和我读,《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使我和我的家人都受益匪浅。感谢于丹老师!让我们多读好书!

读《论语》有感13

  以前对于《论语》只是片面的点点滴滴的了解一些,读书活动使我在工作之余,忙里偷闲中粗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一书,对其中的道理虽然谈不上大彻大悟,但也收获良多。

  《〈论语〉感悟》是于丹教授继《〈论语〉心得》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的基础上,讲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于丹教授仿佛是一位烹饪高手,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感悟的方法来解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们心理。

  看过“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看过“智慧之道”,使我们懂得了“智慧”是一种思维方式,拥有了知识并不代表拥有了智慧。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以知识作为积淀,以智慧来努力提升我们的境界。

  看过“学习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纷纭复杂,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那些东西真正有价值,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来建设祖国,回报社会。

  看过“诚信之道”,使我们懂得了“诚信”虽然中国儒家提出的道德理念,但是放到今天,它依然是一个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基本的道德水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从内心的真诚出发,建立和守住信誉,就一定会建设起一个诚信的社会。

  看过“治世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德政”作为《论语》“治世之道”的核心,在整个文明走过两千多年的有了法治作为保障的社会中,可能道德的力量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能发挥它的功能。

  看过“忠恕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忠恕”就是忠诚于自己,善待他人。如果以这样的心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管这个世界如何纷乱,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生活得自在一些。

  看过“仁爱之道”,使我们懂得了“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仁爱就是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就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如果我们生活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里,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的确,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压力看作是一种学习,看作是一种动力的话,可能我们工作起来会轻松很多。这种轻松更多的表现在心情与心境上,家庭中多一份孝道,同事中多一份谅解,以诚待人,勤奋工作,那么我们收获的将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读《论语》有感14

  我们经常听到:做事要思路清晰。原先在企业做大数据时,每天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做事思路清晰。思路清晰,逻辑,条理性等好像是当代人时刻具备的硬技能。带娃半年,就会发现有些小孩天生思路清晰,有些小孩却思维混乱,我称之脑子一团浆糊。老师面对思路清晰的孩子总会多关照一些,而那些脑子一团浆糊的人无论多么努力,却总是不能讨喜。好像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教育能改变这种不平等么?很难,很难。首先思维混乱的问题能不能被家长意识到。做到第一步,就难于上青天。解决儿童思维混乱的问题,似乎没人提出来,而分析商业案例时,写系统分析文档时,行业内是有大师训练的,但也是针对某一块内容,比如企业分析,比如系统分析。但是并不是企业分析做的很好的人,生活上就能保持思路的清晰。

  以上我提出了儿童思维混乱的问题。但是怎么解决呢?

  以下是我切身的经历.

  从今年2月份,我开始带我侄子读书,我也在我侄子的班级任英语老师。我愿意培养他,也是因为他父母善良孝顺,孩子虽不是天赋异禀,但也还算善良,大方。但是不懂教育的父母很可怕,他们从小给孩子玩手机,看电视,旁边还有个奶奶恨不得挂在孙子身上,帮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我刚带去海南的时候,打扫卫生,洗衣服,整理床铺,洗碗啥都不会。成绩也是差的很。我们班早上有三节课经典背诵课,别的孩子一早上能背上2-3段,而他一周只能背一段。其他学科更是惨不忍睹。大部分家长一定会先解决读书的问题,哪科不好补哪科,于是数学补习班,英语补习班等等。

  而我教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尊师。我刚带他去见老师的时候,我没有对老师说,你要多多照顾我家侄子,毕竟我是这个班的老师,其他老师总得给点面子。我对着我家侄子说:你要照顾好老师。拜师学习,首先不是老师对学生好,而是学生把老师照顾好。尤其在儿童时代,能教会孩子这点尤为重要。学会这点,他这一辈子会遇贵人无数。家长们总会怕孩子在学校受欺负,所以每次见到老师的时候,都会希望老师能照顾好学生,而忘记给孩子强调老师是需要被照顾的。再有一些比较有见识的家长,会强调让学生不要给老师惹麻烦。这已经是一大进步了。但还不够,没有达到尊师的要求。好的老师会给孩子思维上极好的训练,所以必须尊师。

  第二件事,就是教他怎么生活独立。一些家长意识到人生活的自立能力比学科的学习更加重要。有些比较有见识的家长就会给孩子报各种夏令营,学习打扫卫生,洗衣服。本应当家庭承担的责任,外包给各种培训机构做了,孩子回去之后又变回原样了—什么都不做,依赖爷爷奶奶,保姆,机器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生活的问题和思维又有啥关系呢?关系大了。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是最好的训练思维的方式。我们看到好的`保洁工,做事情总是很有条理。估计没有父母说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清洁工。但是洒扫却是训练孩子思维方式的第一步。在我半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那些在生活自立能力强的人,学科成绩表现得很好。也不乏有些孩子天赋异禀,生活能力极差,但是学的特别快。我的侄子肯定不是属于那万分之一的人。所以当他学科成绩表现差得时候,我并未急于给他补课,而是教他如何生活,洗衣服,晾衣服,打扫卫生,一点点教,花的时间是最长的。

  其次,断绝一切电子产品。有很多人说这样做会让孩子脱离社会,其实如果不好好用电子产品,也会让人脱离社会,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宅男宅女就是很好的例子。孩子判断力,自律能力不够时,远离电子产品是很好的选择。

  之后,体育锻炼,高强度的体育锻炼。有个很好的体育教练是很好的,但是我们没这个条件,就让他跑步,每天一个小时,2个小时的跑步。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强身健体,看不见的东西就是孩子的心性。我们班有个孩子长期练永春拳的,静定能力就非常好,她总是能保持持续专注。

  其次,就是让他背经典。我观察到背经典的孩子静,也就是禅定功夫很强,这样的孩子学习就学的很快。我说的不包括特例哦!有些孩子天生就是那底层的万分之一,很难教。孩子真正的背诵经典之后有这个功夫,也有些国学机构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拉了一个很长的做国学的横幅,学生估计没读几本书。我家侄子就是背经典,周末也要早起背诵,反复的读背。读背一定时间之后,就开始学习解经。

  最后才是其他学科的学习,数学,英语等,这些全部自学,老师不上课,只引导。

  长时间这样的训练,孩子的思维会慢慢清晰,做事有条理。

读《论语》有感15

  孔子,我们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学家,他的智力过人,《论语》,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语》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们写的,里面记录着孔子平时教育弟子们时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说的`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还有一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这才真叫过错。

  其中,有一个地方最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当仁不让。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孔子说:"遇到合于仁德的事。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如果这种事真的出现了,孔子连老师也不谦让,而我,却不一定,唉!

  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中小学生看,能教会我们怎么为人处事,快去看看吧!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作文03-14

读《论语》有感03-16

论语读有感03-15

读论语有感03-16

读《论语》有感04-24

读《论语》有感09-02

读《〈论语〉心得》有感05-31

读《论语心得》有感05-23

读《论语心得》有感03-17

读《论语》有感【荐】06-15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