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3-07-24 14:00:07 论语 我要投稿

读《论语》有感【优秀】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论语》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论语》有感【优秀】

读《论语》有感1

  合上《论语》,手依然依依不舍的紧紧抓住它,目光随着手锁定《论语》,我不禁陷入沉思。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面对《论语》,我不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而是用一颗渴望去了解的心去认真阅读,去品味书中的每一段话、每一个字、甚至每个标点符号,直到了解透彻才读去下一段落。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虽然它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看得我内心澎湃,脑子里充满了感悟。

  孔子的弟子把孔子说过的话记录下来,写下了《论语》。小时候看来枯燥,现在却觉得很有哲理。它在生活上,交友上,学习中,为人处世和孝顺父母等,给了我们很明确的指示。正是因为这样,才会出现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和“半部论语秀自身”,说明了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和《论语》充满了智慧。

  我最喜欢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是千古名句,代代相传。意思是:学过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温习,不也是件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这样的主张思想在《论语》中多处可见,本章提出以学习为快乐的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从而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儒家的话就是这样,一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知识,但是它又不给出太多条框,要靠自己去理解意思,就显出悟性的`重要了。

  除了学习,时间也很重要。“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子罕》,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圣人之言,含有多义。虽然书中的注释已解释清楚意思,但不能到此为止,我们要还要理解言外之意。这提醒着作为学生的我们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珍惜时间,抓紧时间学习。不要让时间像一滩水一样,接在手掌心,不一会儿就漏光了。

  打开《论语》去读,去看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是如何产生孔子这样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是如何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后人又是为何尊称他为“圣人”。我们要学习《论语》中的精神,领悟其中的道理,并将其行动。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努力和反思,这样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读《论语》有感2

  今天,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春秋时期的孔丘写的。它和《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这本书主要写了孔子对一些仁孝、君子、政治等问题的看法,也写了孔子的一些习惯。后面还有学生与孔子的`对话。从而写出了许许多多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它分了二十篇,每篇又有几十章。

  在这本书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学而》篇第一章。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了知识后,能按时反复地温习它,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个有修养的人吗?读完了这一段话,我明白了,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就要好好学习,多学一些文化知识,讲文明、懂道理。还要热情好客,家里来了客人,要热情接待,不能小气,要大方一点。最后就是宽恕。我们在生活中自己和别人总会遇到误会或做错了什么事。这时你要原谅别人,宽恕别人。你宽恕他人,自然别人也会宽恕你的。古今中外多少人是君子啊。我也要努力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这本书告诉我做人的道理,是一本多好的书呀。我也要像书中说的一样孝敬父母做一个有修养的君子。

读《论语》有感3

  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人从出生到衰亡,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身体和心理经历着不间断的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在人生发展的不同时段内,其身心的表现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在人生发展的不同时段内”所表现出来的身心上的不同特点,就反映出了人生的阶段性。比如你十岁了,就不再是婴幼儿了。阶段性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人的生命“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所以,古往今来的教育家、哲学家研究人生,也往往对人生阶段有所思考,并划分出不同的人生阶段。在我国,最早划分人生阶段并对各个阶段进行科学、系统论述的人,就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孔子在《论语》中两次划分人生阶段:

  第一次是: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这里,孔子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要避免,要戒绝。他以人的血气盈虚为依据,指出一个人在这三个阶段上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三戒”,即“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

  先说“戒之在色”。古人结婚较早,差不多十四五、十六七岁就完婚了。比如《孔雀东南飞》“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样的记载非常之多。在这个年龄段,男女的身心发育都还不健全。此时男欢女爱,好色纵欲,必伤身体,危及性命。历代皇帝大多不长寿,这与他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肯定是有关系的。

  再说“戒之在斗”。人到中年,“血气方刚”,常常会争强好胜,会斗起来。如果是斗字当头,不论怎么斗,其结果都不美妙:你斗赢了,就多了一个或几个对手;不输不赢,就两败俱伤;你斗输了,就会更惨。所以,孔子说人在壮年,戒之在斗,确实是金玉良言。“斗”的反面是“和”。孔子提倡“和为贵”,这是应当遵守的金科玉律。

  最后说“戒之在得”。过了壮年,人很快就老了。这时,有些人就心里不平衡,觉得此生不划算,于是没有得到的想得到,已经得到的不想失去。得则喜,失则悲。这就给人生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轻则心情郁闷,重则生病住院,再重就要了性命。所以孔子说老年“戒得”,切中要害。“得”的反面是“舍”。舍是一种生活态度,撒得开,放得下,不患得患失,不斤斤计较。这样才能度过一个平常、平安、平静的老年。

  孔子立足于人生的三个阶段而提出来的“三戒”,是他对无数人的生命精密观察、深入研究的结果,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审慎思考、认真总结的结果,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巨大的指导价值。

  第二次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这里,孔子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达到的不同境界。李泽厚《论语今读》说:“由年岁来描述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是很有意思的。”一般文章据此把人生分为六个阶段,其实十五岁以前也应当算一个阶段。

  十五岁以前。古者八岁入小学,学习的内容为礼(礼仪)、乐(歌舞)、射(射箭)、御(驾车)、书(语文)、数(算术),学制是七年。这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阶段。经过七年的学习,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就已经具有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基本的知识储备,开始对人生有所思考了。所以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那时不设中学,小学毕业,有的人就进入大学(即太学)。大学的学制是九年。大学没有具体课目,只提考核要求,大致是离经辨志,广博学习,尊师乐友,通达知识类别,立场坚强稳定等。能这样,就叫做“大成”。大学毕业,人就二十四岁了,就完全地进入社会了。

  “十有五而志于学”。什么是“志”?《说文》云“心之所之也”,意思是心向往的地方。志,不是空穴来风,不是心血来潮,是经过认真思考而定下来的人生目标。“志于学”,就是有志于学问。既然“志于学”,那就要多读书,多请教,多思考,多研究。读书笔记摘抄,这些,孔子都做到了。孔子年轻时就博览群书、博学多闻,各国的国君、大夫、学者常常向孔子问政、问仁、问孝、问礼等。有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也来问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季桓子挖井得一物,像羊,问孔子时却故意说“得狗”。孔子说,这是土里的怪物,应该叫做“坟羊”。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晚年整理古代文献,删定《诗经》、作《春秋》《书传》《礼记》《易·序卦》等。这都是他“十有五而志于学”的结果。

  “三十而立”,是说三十岁的时候,能够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一个人到了三十岁,人格成熟了,确立了自己的'品格和修养;有了比较固定的职业和赖以生存的技能;有了自己的家庭。三十岁的人,已经完全融入社会,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已经担在肩上,应当踏着稳健的步伐,积极去进取美好的人生。

  “四十而不惑”,是说四十岁的时候,遇事不迷惑。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已经经历了许多的人物和事件、经历了许多的坦途和坎坷、经历了许多的胜利和失败,已经品尝了人生的甘美和苦涩。有了这样的经历,他就会更理智地观察社会和人生,少了些激情,多了些沉静,遇事沉稳,三思而行。四十岁,人生过半,不能也不应该出现重大的失误和过错了。

  孔子很重视“四十”这个年龄。对这个年龄,他还有论述: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阳货》)

  后生可畏,焉知来之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孔子的意思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被人憎恶,还没有一点名望,这辈子也就算完了。

  “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天命了。古人认为上天有意志,一个人的寿夭、穷通是上天安排的。那种在冥冥之中决定着人生走向和结局的东西,通常被认为是“命”或“天命”。其实,天命是没有的。所谓命运,那是一个人通过无数次的选择、无数次的作为而编定的。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你前面有什么样的作为,后面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自己的人生,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不能怨天,不能尤人。人到五十岁,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了。

  “六十而耳顺”,是说六十岁的时候,顺耳的话、逆耳的话就都能听得进去了。人活到这个岁数,成功者的辉煌,失败者的落魄,已然成为事实。因此,听了赞美的话不再欢欣,听了批评的话也不再愤怒,都能恬然面对,安之若素。六十岁,是人生的夕阳,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乔羽的歌说,“最美不过夕阳红”啊。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七十岁的时候,能随心所欲,又不逾越法度。七十岁,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规则已经合而为一了,所以无论怎样行动都合情合理合法,都不会逾越法度。“人生七十古来稀”。人能活到这个岁数已属不易,那就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吧。

  论语读后感:以上是孔子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人的寿命而划分的人生阶段。现代人的寿命要长得多,所谓“七十小弟弟,八十笑嘻嘻,九十不稀奇,百岁亦可期”。孔子对人生阶段的划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人。但是,孔子这样的划分,对研究社会、研究人生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学习这些论述,正确认识人生的阶段性,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合理安排适当的任务、有效管控人生,那一定会使每个人的人生少走弯路、不走邪路,一定会使每个人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辉煌。文/吴庆峰

读《论语》有感4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国学名著——《论语》。其中,我对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朋友交而有信乎?传不习乎?”感触颇深。

  这句话的含义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我认为曾子说得非常正确!的确,既然是为别人做事,那么我们就要一心一意做好,不能偷工减料,否则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尊重;朋友之间要讲诚信,不能搞阴谋诡计;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如果不复习的话,会前记后忘,这样是学不好的。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以上面的做人、做事的标准时时刻刻要求自己,一直被人们传诵。三国时期,蜀国战败,刘备病逝,刘备在临终前,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请诸葛亮来辅佐他的儿子。诸葛亮不负刘备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光复汉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秦末的季布,他一向说话算数,从不反悔,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温故而知新。他读书的方法有点奇怪,他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一点地咀嚼,就如同老牛反绉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总会有新的感悟,新的理解,新的收获,新的.认识。

  三省吾身,是古人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在做人和做学问上面。只要按三省吾身的要求去做,都会得到别人的称赞,取得成功。我们应该多多学习古人的优点,传承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使我们的言行永远不败于古人。

读《论语》有感5

  这个暑假看完了《论语》这本书,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之前全不知是什么意思。在略读了论语后我似乎也有获益匪浅的感觉。

  《论语》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他的学生日常言语所撰写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张“仁”,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因为有孔子才会有今天的《论语》。《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宋人赵普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对我们的用处之大了。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这是教给我们学习方法啊,很多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是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啊!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教会我如何孝敬父母。而能使我一生受用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我的“圣经”,我更会牢记在心。

  我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到《论语》,可以是生活上、改正缺点上,珍惜时间上、学习上以及孝敬父母等等,都可以用到《论语》。《论语》的用处可真不小啊!这么一读,我就知道为什么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了”,因为《论语》的用处真广,什么地方都能用得到。只要读了一小部分的论语,并且理解了,用上了,就会使人一生都受用不尽。

  有时经常听到有些人怨天怨地,怨自己没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怨自己运气不好,做什么事都不顺。其实这些人生活还是不错的,只不过看到生活过得比自己好的就心里不平衡,自己没本事就怨天怨地怨父母。但真正生活艰苦的人们很少有怨言,而是默默地工作着,生活着,他们用他们的勤劳,他们的质朴,过着普普通通而又充实幸福的生活,他们很满足自己的生活,他们不去和别人比较什么,他们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足了,当一个人不去妄想而踏踏实实地生活工作着,他们就很快乐了,也就是知足者常乐。现实就是这样,出生有贵贱,能力有大小,但生活的快乐不快乐,知不知足就要看每个人自己了,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但不是妄想,要自己去努力去付出。妄想是无止境的,生活在妄想里的人他们对生活是永远不满足的,所以他们活得很累,他们要攀比,他们虚荣心强,见不得别人比他们好,他们永不知足,所以注定他们永远不会快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生就在于学习,不分贵贱贫富,让我们学会在简简单单的生活中感悟人生、体味快乐吧!

读《论语》有感6

  《论语》,是一本由我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着作的文学著作。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其对当时的社会和人类以及当今的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文学价值之高,实用性之强,影响之久远,无可比拟。《论语》的原文是古文,本来我们小学生是不容易看懂的,而现在,于丹老师把它用白话文的形式进行了寓意解释,使我们对《论语》里面蕴藏的深奥的哲理有了通俗的理解。于丹老师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开卷第一页便是一句于丹心语:“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她把“半部《论语》治天下”转意为“半部《论语》修自身”,给我们娓娓讲述了《论语》里面包含的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比如在“天地人之道”中,让我懂得了我们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要尽自己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的道理;在“君子之道”中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职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在“处世之道”中让我懂得了:“言寡尤,行寡悔”这六个字的含义,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在说话时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行为中少一些让自己后悔的经验,那么我们做人做事就离成功不远了。里面于丹老师举例了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犯了错误往篱笆上钉钉子的事例,用不犯错误一天拔掉一个钉子的方法改掉了坏脾气。然而钉子留在上面的洞洞好象我们向亲人、朋友心里打了一个洞一样,不容易消除,她告诉了我们这个六字做人道理:做人做事一定要多想后果;在“交友之道”中,让我懂得了人要谨慎交友。不能交《论语》中的三种损友: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只会让我们迷失,甚至带来惨重的代价;在“人生之道”中,让我懂得了:当所有好的规矩都已经成为你生命里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是我们每个人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让我有一种被清洗心灵的感觉,也改变了我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习惯:读书的习惯、与老师同学相处的习惯、言行的习惯。使我怀抱理想,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说话做事三思而后行,不做不说伤害他人的事和话。读了此书,我的心态平和了许多,我还推荐给妈妈一起和我读,《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使我和我的家人都受益匪浅。感谢于丹老师!让我们多读好书!

读《论语》有感7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非常敬佩他,是因为他视人如己,要求统治者关爱弱者,爱护百姓,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四处游览、讲学。“仁”是他的思想表现,除此之外,孔子还主张以德教化人们,以礼治理国家,他有一部著作,名为《论语》。

  《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我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在《论语》集里,有许多句子是可以做为我的座右铭的,也有许多句子是终身受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学自己要对别人做什么时,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承受这样的事,如果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我觉得《论语》这种为学的'精神也是我们效法的地方,《论语》里面的这种人生修养,我认为是永远年轻的,所以这种学习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我还是进步的,随时有新的境界。

读《论语》有感8

  《论语》这本书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对话的内容,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在《论语》简短的语言中,体现了儒家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代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圣经”。书中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学习。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儒学所倡导的那种品德和功能,于今亦有积极效用。

  其实一开始读《论语》时,我自身的感受就是:看不懂,头大。就算看了注释也很焦躁,不想看。

  第一节语文课读《论语》时,我便浪费了12分钟多。

  但慢慢抚平自己的情绪后,慢慢地、细细地品读,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拿自己的行为对比书中的行为,进而获得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并把此道理铭记于心。并且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本书真正读进去了,才会发现自己的.一些毛病渐渐地被这本书磨的消失了。

  《论语》对我而言是一本十分神圣的书,因此我对它充满了敬畏之心。所以我每次在读它之前都会先深吸一口气,再长呼一口气,来抚平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没有任何杂念了再来读这本书。

  《论语》真的带给了我很多感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次的读《论语》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会一直温习这本书中的道理,让它来指点我的生活中的行为。我与《论语》同行,一生同行!

读《论语》有感9

  初读论语,有一种高不可及之感。但静下心来,慢慢去品味,你便会发现书中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永远都是最简单的。

  论语是一本记录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语录,它运用了最朴实的语言去阐述一个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

  在我眼中,孔子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圣人。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善诱的,跟人言榷的口气。从他的言语中,我看到了孔子的态度,一种儒家的态度,一种朴素。温暖的态度。

  我们看到的孔子,态度平和但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所以,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他的学生自贡曾经问过孔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这就是论语中自贡问政的故事。而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自贡却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去什么?孔夫子说:去兵。我们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自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接这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信念的重要地位。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至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就现在而言,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信仰。国家的凝聚归根到底是信仰的强大力量。

  还有一个故事同样令我记忆犹新。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过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那非常破陋的小巷里。这么艰苦的环境对于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很佩服颜回,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时,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

  我想也只有那些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与安宁。

  相比现在,很多人虽然已“丰衣足食”,但仍不满。因为他看到的总是比自己更富裕的上一阶层。而论语所阐述的,便是去寻找你内心中的那份恬淡与安宁。

  合上论语,孔子的思想却仍历历在目。论语中虽然都是浅显的道理,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让我们细细地去品味论语,品味孔子的思想吧。

读《论语》有感10

  孔子,我们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学家,他的智力过人,《论语》,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语》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们写的.,里面记录着孔子平时教育弟子们时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说的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还有一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这才真叫过错。

  其中,有一个地方最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当仁不让。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孔子说:"遇到合于仁德的事。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如果这种事真的出现了,孔子连老师也不谦让,而我,却不一定,唉!

  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中小学生看,能教会我们怎么为人处事,快去看看吧!

读《论语》有感11

  学了《论语十则》,我有很多感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我记起小学学诗《枫桥夜泊》时,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乡之愁的我难以入眠。但是很让人生疑的一点是,其实枫树不喜欢潮湿。带着这个疑问,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这里的“江枫”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指的是“江村桥”和“枫桥”,且当时就有这样一座桥。(如此一来,疑惑尽消。)因此,我认为江枫应取第二种释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其引申之意也至为分明。)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

  阅读《论语》影响了我和我的生活,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事。

读《论语》有感12

  曾陪着儿子一起去读他们学校组织的《论语》学习班,请来的是同济大学的中文系教授上课,课上得很精彩,由此让我开始了对《论语》的再接触。大学里曾学习过《论语》,但都没有这次重读体会更深。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当时,既没有电脑,又没有印刷,“书”是在竹简上刻出文字再用熟牛皮绳一片片串接起来的。这样,一本《易经》之类的书可能要有几十卷。而孔子经常反复翻阅,以至于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翻断,勤奋学习后又能将所学的化成自己的东西,实践在自己的人生中。这就是他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的原因吧。而如今,几乎家家都有书架,人们却不那么爱读书了,有些书都成了摆设,很少有像孔子那样读书如饥似渴,一本书读上十遍百遍的人了。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孔子学习,要多读书、多实践,继而从中体会到孔子的“悦”——读书带给我们的内心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现在,人们交往绝大多数已经放弃写信,而改用E—mail,而且几秒钟就能把自己想说的话发布到全世界。就算没电脑,打个电话也能迅速地相互取得联系。可在古代,联系远方的朋友只能用书信,以两千五百年前的条件,信使传递信件的速度与今日相比可想而知。今天交通便利。地上有火车、海里有轮船、天上有飞机。可你想象一下孔子时代人们怎么出行呢?他的朋友要从越国去鲁国拜访他,就需带上足够的干粮、盘缠,赶着驴车,历尽千辛万苦才能见上一面。当孔子见到他久违的好友风尘仆仆来到他家时,怎能不欣喜若狂呢?而且其中的“乐”一定不仅在于聚会时的.互叙衷肠,它也证明了孔子的德行与声望之高,远方的朋友才会不辞劳苦来看望他。

  尤其欣赏《论语·里仁篇》里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意思是说:看见贤能的人,要想着向他们看齐,遇见不贤德的人,要想着相对照地在内心反省自己。能够有向好的、贤德的人学习、看齐的心是很容易的,但如果真正落实行动可是不容易。生活中有些人会给自己找借口说“我已经尽力了”,“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啊”,等等。孔子的学生冉求就说过这样的话,于是他就给自己画地为限,不愿再努力进取了。这样看来孔子所说的“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多么及时和必要啊!它让我们就像照镜子一样,时常观察周围而反省一下自己身上是否有不贤之处,以便及时改正。我想我们身为教师,既要这样去教育学生,更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大家都努力照老夫子所教诲的去做,我想和谐社会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吧。

读《论语》有感13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孔子生于春秋末年,虽出身贵胄然垂髫丧父,束发失母,幸得贤母教而成英才。时倍臣当道人心不古,有礼崩乐坏之势,故此论语出。

  论语之术者,莫非修齐治平也,前人述备亦,余若附庸赘述,恐画蛇添足乃至取枉错直,使直者枉,所以另辟蹊径以大略观之,一者取巧避拙,以免贻笑四方,二者抛砖引玉,以求大家新说。

  讲《论语》就不得不提到另一部经典,那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此作著时正值雅典城邦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更有倾颓之势,与春秋末年礼乐崩坏如出一辙。在相似的历史背景下,柏拉图与孔子都架构了一种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理想体制,不同的是柏拉图将权杖交给哲学王,而孔子却主礼法以为宰者。这种以礼法道德为结构,以高尚个体为单位的社会模式,为日后中华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态奠定了基调。

  “礼法”是不同等级的不同行为模式,“道德”则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此二者是先贤为促使整体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最优策略,围绕这两点展开,愚以为《论语》贯穿始终的主题是社会分工与合作。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所论述的就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应各司其职,在其位,谋其政。承此而启后者遂有西汉大儒董仲舒之纲常说,可以说纲常不啻为《论语》中描述的社会模式的总结:君臣、父子、夫妻。层层递进,权责明确。而仁、义、礼、智、信中除“智”存利己属性,其他的品质皆有益于他人且能缓和社会关系。论语学而篇中更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一个温和忠厚谦卑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倘若世人依此道而行之,则衣冠安坐于庙堂,黎元勤奋于田亩,每个人各行其政又互相合作,如果将这些君子置于社会的大机器中,社会就会愈发稳固,在生产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稳定的社会具有最高的生产效率。这也是孔子的终极政治抱负。可以说孔子之于封建主义就如同亚当。斯密之于资本主义,马克思之于社会主义。

  孔子在世人心中的形象,不是纵横捭阖的政治家。也并非驰骋疆场的军事家。而是一位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以至于后世皆称其为“万世师表”。《论语》也大多数以学生求问于老师的`体裁来表达孔子的思想。为何教育在儒家学说中如此重要?究其根本乃教育是孔子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最重要的手段。教育将礼法道德变成社会共识,传递儒家理想的社会结构,培养温文尔雅的君子。在漫漫长河之中教育是儒学战胜诸家学说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关键,当欧洲的知识还被用晦涩艰深、诘屈聱牙的拉丁文撰写、用昂贵的羊皮卷束于宗教僧侣之高阁时。我们已将智慧的种子撒遍整个东亚文化圈。中国在历史中长时间领先于世界也正因为此。而私学之风的盛行则滥觞于《论语》。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诲也。”将知识廉价化、去垄断化,孔子可谓居功至伟。

  至此,《论语》中所蕴含的社会模式的逻辑关系就叙述完备。一个由礼法法与君子构成的和谐的社会机器通过教育进行传承。经过一代又一代如董仲舒、程煜、朱熹这样大家的完善,儒学的理论与《论语》中的社会结构越来越适应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这种完善的结构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异常稳定,以至于明清时期我们甚至被这种强大稳定反噬,当然此为后话,并不在此篇的讨论范围之内。

  余幼时就尝读《论语》,不过心智未开,只解只言片语。今日再与夫子谈心,心胸豁然开朗。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看来今日夫子知我愤悱亦。其实剥掉“大成至圣文宣王”“褒成宣尼公”之类的金衣,夫子是一个很可爱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如果用《论语》来描述他,我愿取“君子坦荡”四字。不遮遮掩掩,不装腔作势。不攀附权贵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重感情,却有原则。对弟子的死悲痛欲绝却不欲奢葬,甚至拒绝用椁。有时发发牢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还不忘揶揄子路。与古人交心,实在有趣。

读《论语》有感14

  《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孔子的论著《论语》,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语》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能够教给我们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听后迫不及待的翻开《论语》,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务必做到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中,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悦。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知。这句话是令我感悟最深,受益最多的。它的意思是说:要学习别人的长处,用别人的短处来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且改正。让我明白了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是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别人的缺点呢,就用来当一面镜子,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缺点,有,就要把它及时改正。没有,就用来告诫自己,以后不要犯这些错误。这句话一向伴着我健康快乐的成长,无时无刻的给我警示,指引我如何去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论语》应当是阶梯中十分重要的一级,学习《论语》,收获的不仅仅仅是知识,还有好多做人的道理。

读《论语》有感15

  从二年级暑假开始到现在,我一直在背《论语》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最让我铭记在心的一句是第一篇第一句,原文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于这句话我是读的好多启遍,今天再读才有一番感悟。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学习知识以后,时常去复习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我记得我刚上一年级读课外书的时候对成语特感兴趣,一看到成语就很高兴。妈妈给我准备了一个小本子,让我把喜欢的成语和句子抄在小本子里。那时兴备,我是记了很多,但是我没有像孔子说的那样“学而时习之”。妈妈当时也说过:“记,就得在有时间的时候翻出来看看,要不然就和没记一样,什么也得不到。”我也没把妈妈的话当回事,只记不看。现在想想那个小本子所记的东西,什么也不记得了。当再次背《论语》时,感觉妈妈说的话还真是对的。

  当学到的`知识增多,读完的书也慢慢地推满了书柜一格又一格时,却想不起那本书里说的是什么故事,有什么精彩的地方,读完的书就如同交过一次手的球友而忘的一干二净。再背《论语》时我明白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才会学的牢固,理解的透彻,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论语》的深澳,我还不能好好体会,但我想,我以后会继续一遍一遍地背下去,不断地学习。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作文03-14

读《论语》有感03-16

论语读有感03-15

读《论语》有感09-02

读《论语》有感04-24

读论语有感03-16

读《〈论语〉心得》有感05-31

读《论语心得》有感05-23

读《论语心得》有感03-17

读《论语》有感【热】01-13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