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心得体会> 医学心得感悟

医学心得感悟

时间:2024-01-10 14:33:1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医学心得感悟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常常会因为所接触的人和事而备受启迪,为了更好的记忆,我们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为了帮助不会写感悟的同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医学心得感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医学心得感悟

  医学心得感悟 篇1

  科技节又来啦,那么我这个“小小神医”又要消失啦!“小神医”今日推举大家读的是《神农本草经》,它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之本,而《神农本草经》则是药物的经典著作。

  中草药学问其实很好玩,《神农本草经》是一本我特殊喜爱的中草药书籍。全书共介绍了365种中草药,将药物根据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为便利我们查阅,又细分为植物、动物、矿物三部分,具体阐明各药性味、归类、配方及功效,并附有独一无二的`小药方,便利我们对症应用。书中还汇合了很多医家名言以及中草药的传奇与小故事,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药学问。

  我每次读着读着就入迷了,当我读到桑叶也称神仙草,性寒,味苦,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等功效时,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桑叶不就是给蚕宝宝吃的食物吗?原来还有这样的妙用!难怪我一感冒,奶奶就会回乡下采桑叶给我煮汤喝!这可是科学秘方啊!书上还附有每一个症状的配方,我读得可认真啦,细细品尝每种草药的用处,说不定这些小药方在以后的生活中都用得着呢!

  《神农本草经》这本书内容丰富,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中草药。看着简洁明白,对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分作了具体说明,使我更全面、更形象地了解了植物、动物、矿物的各种药用价值,也让我更简洁,更轻松地学到了相关的中医学问。

  在科技节中,学校还邀请了一位专家来给我们讲解中医学问,专家从一个西瓜讲起,告知我们西瓜的多种功效。我们不禁感叹:原来西瓜的用处这么多啊!专家还告知我们,人体是显微镜,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大步骤诊病。我仔细听了专家给我们的讲解,又对比了《神农本草经》上的学问,觉得我这个小神医又有进步了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共同了解相关的中草药学问,人人争做“小神医”吧!

  医学心得感悟 篇2

  我觉得学习《伤寒论》,留意其方证很重要。《伤寒论》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论述了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分析《伤寒杂病论》,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意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

  《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特别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例如《伤寒论》就有多条提到桂枝汤,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知人们,在辨方证时,要留意到证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如《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行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学习《伤寒论》,药物的煎煮法也很重要。就拿麻黄而言,《伤寒论》中用到麻黄的方剂共有7首。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有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

  由上可见,麻黄在不同的`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仲景实行了不同煎煮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茯苓要先煎的很少见,但是在《伤寒论》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后却明确指出:“上四味,以甘烂水,先煮茯苓,减二升”。由于现代科技的进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古老的中药煎煮法好像已经过时了。现在通常都是用机器煎煮,虽然省事省时,但是药物都是一股脑地投下去了,先煎、久煎和后下的不同效果就很难体现了。也有患者在自己家中煎煮,这样虽然能够区分先煎、久煎和后下,但是即便是先煎,如上所述,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唯恐很少有患者能够把握。

  今人为了省事,煎煮中药时大都一概等同视之,虽然煎煮省事了,但是中药的效果却大大降低了,以前吃三剂就能好的病,现在或许要吃上七剂,中医的疗效也就无从保证了。仲景当年写书时尚无纸张,故《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是为何在煎煮法上,仲景花如此之多笔墨?由此可见煎煮法之重要性。

  医学心得感悟 篇3

  暑假里,我读了《李时珍与本草纲目》,读完后我了解了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自幼对医药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就以行医为业。他刻苦钻研大量古代医学书籍,发现其中有不少错误,决心写一本部比较完善的药物学著作。为此,他走出家门,虚心求教。有一次,在乡间他听说曼陀罗花用酒吞服,会使人麻醉大笑,就不畏艰险,攀登云雾缭绕的武当山,从陡峭的崖壁上采回这种花,亲口品尝,并进行临床验证,说明它确有麻醉的'效用。经过27个春秋的研究,他在晚年写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书有一百九十多万字,收入药物一千八百多种,医方一万多个。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李时珍是个勤奋的人。他年轻时虽然科举考试落了榜,但是他仍然在努力地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终于写出一本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我们要学习李时珍不怕困难,刻苦钻研这种精神,在学习上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医学心得感悟 篇4

  昨天妈妈给我买了本书,名字叫《探秘微创奇的医学》。回家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这本书。看完这本书,我了解到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侯,就开始享受现代医学的种种保健和检查了,而其中有不少检查和保健都采用了先进的诊断仪器,新型的实验试剂,灵敏的检查方法,也许还用了高效的治疗手段呢!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出生时,就和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许你觉得医学太神密了,确实如此,医学要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而这是不能把人体拆开进行的,这样人体就像是一个灵巧,多变,有许多不解之谜的“黑箱”。科学家只能借助各种间接的方法,来“侦查”体内的情况。

  在今天的这个信息社会里,许多高新技术都在医学领域里大显身手,飞速发展的'生物技术使试管婴儿成为可能,使药物的发展进入新的领域。

  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科学家们不但探知了人体内的电活动,还发展了电子耳,心电监护等技术,也使残疾人的康复有了新的希望。

  也许你想不到能源技术的发展,使心脏起搏器成为可能,它是心脏病人的生命监护神,是起死回生的发动机。

  这本书就是要介绍一些先进的医疗技术,让你领略医学与高新技术的密切关系,领略这一切看似神秘而又不神秘的事件,他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他正召唤我们进一步探索。

  这本书看完以后让我感觉到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待学习要有严谨的态度,假如我们遇到难题时我们一定要把它弄懂弄通。不能让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因为还有许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征服,就像这本书说的那样,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想探索一切科学知识那都是空谈,所以说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努力学好各们功课。

  医学心得感悟 篇5

  想学习传统文化,肯定要先了解一下黄帝;想健康长寿,肯定要先看看《黄帝内经》。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擅长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灵敏,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他创造了轩冕,故又称之为轩辕黄帝。

  书归正传,《黄帝内经》是我们最早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中医的始祖。至于成书年月,始终很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先秦黄帝所作;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两汉时期成书,这些问题先不去争论,咱们还是开头共享末学学习经典的一点心得。

  《黄帝内经》采纳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黄帝问,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时代最闻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被后人尊为中医始祖。在《黄帝内经》中,被黄帝尊为天师。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第一段话就是:“(黄帝)乃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这个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多岁,行动还没有年轻现象,而现在的人,到五六十岁,就已经开头年轻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洁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

  一,要懂得养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就已经开头年轻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洁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

  一,要懂得养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纳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简单受到病邪的损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现在的人则不同。贪图享受,纸醉金迷,耗竭精气,元气消散,再加上饮食无度,作息颠倒,工作紧急,压力巨大,生活全无规律,导致现在人五六十岁就开头年轻,甚至有的人,还活不到五六十岁就猝发疾病死亡了。

  二,好的心态是关键。上古的圣人常常教育百姓:要不贪不求,在思想上安闲清净,无忧无惧,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又时常教育人们一些躲避四季病邪入侵的常理。

  所以,那时候的.人,心态平定,人心朴实,虽然参与体力劳动,但不知疲乏,由于心态特殊好,吃什么饭都香,穿什么衣服都很舒适,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安稳得意,也不会因地位的尊卑而产生嫉妒艳羡心理,更不会因身外之物而干扰内心的清净,这正符合自然无为的养生之道,所以他们的身心都不会受到外界的损害,才能颐养天年。

  再看我们现代的人,正好和养生之道相反,我们每日为物欲所累,人心浮躁,一心只向外求,想着赚钱,吃喝玩乐,喜爱攀比、虚荣,追求名闻利养,追求物质享受,内心很难安定下来,多欲多忧,寝食难安,精神外泄,病邪就会伺机入侵,所以现在的人就很难活到一百岁以上了。

  最终总结:真正的养生是养心,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甚至于连“养生”这个概念,都不能执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养生特别流行,养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但是过犹不及,有的人越养生,反而越不健康,就是由于太执着这个身体,把身体的健康看的太重了,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你越是担忧健康出问题,有时候它就越简单出问题。

  医学心得感悟 篇6

  早有耳闻,北京宣武医院的神经外科具有国内、国际的影响力,我对宣武医院的了解也仅限于此。偶然在网上读到了凌锋主任为《用心》一书写的后记《用心,真诚对待病人》,激发了我对这位传奇人物的好奇心,立即网购两本《用心》供骨科医护人员研读。

  《用心》一书讲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故事,而是优秀医生的成长路径。凌锋教授用了特别通俗的“用心”两个字来概括宣武精神,“当你认真对待每一个生命时,你会发觉一切都不一样了,病人会感到温暖和安全,同事会感到真诚和友爱,就连大家遇到挫折,也会更认真地去对待,原本无法实现的事也可能完成,所谓的‘奇迹',其实都是‘用心'使然。”

  凌锋教授的这段话使我深有同感。医生与患者的相遇在多数情况下并非是一种阴差阳错的巧合,而是一种极其深刻的信任与机缘。有一位慢性骨髓炎的患者反复向我咨询手术方案,提出了许多在我看来是不胜其烦的问题,并先后到沈阳、北京去会诊,最终他选择了我的治疗方案。但这位患者的治疗过程并不顺利,几乎就是一种失败,伤口半年多仍有少量渗出。但这位患者对后期的治疗显示了极大的耐心,换药时面带谦和的`微笑。他会和我交流对疾病的认识,认为小腿按摩发热会有助于活血,最终几乎是他自己治愈了自己!我们也成为彼此信任的朋友。

  有时,我对某一手术并不满意,心中惴惴不安,但每一次查房患者脸上却洋溢着微笑。患者无法评价医生的手术,但他们会用信任和不信任评价医生的态度和一举一动。有一次我参观秦泗河教授的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矫正手术,令我震惊的是,患者仍在腰麻手术过程中,竟然一脸幸福的微笑,对我说:“上帝为我关上了一扇门,秦教授又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应该说医患关系是冥冥之中一种难解的机缘。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医生要足够地用心!俗语说,人在做,天在看,你的用心患者感受得到!

  医界有一句古老的格言:“有时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外科学既能追求完美,也常常充满遗憾。正如凌锋教授的科训:“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全力以赴,尽善尽美。”医生最难面对的问题是:治疗过程出了问题怎么办?医患难题也常常由此而出。其实解决之道还是用心二字,深刻地反思是必须的,用心去探索弥补的方法,改进的措施,不推脱,不躲避,医生应该坐在病人的床头来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除了陪伴在床边,这个职业无处可躲。

  医疗这个行业,技艺不精肯定是源于用心不到。宣武医院的手术预案制度是“用心”二字的制度化体现。一个外科医生只有了解一个手术的历史渊源及前沿动态,才能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举一反三,随机应变。手术预案制度极大地增加了年轻医生的工作量,有点严酷,但却是年轻医生成长的最佳路径。

  在骨科这个领域,许多细节体现一个医生的职业素养。对于一个四肢创伤患者,术前查体要求具体到每一个关节,每一条肌腱和主要的神经、血管,年轻医生常常只看到骨折和伤口,而对具体细节粗心大意。劳动者的脚外伤,常常异味较大,应该对伤足进行刷洗,我常常将另一只脚进行顺便刷洗,这样患者就可以干干净净回病房。对于一个较长时间换药的患者,只需看一下伤口周边是否能够擦下皮灰,就知道他的管床医生是否用心。术者是否反复研读了复杂骨折的三维重建片子?是否亲自为患者准备了手术器械?是否反复设想了多种手术预案?这些话说给我科里的医生,也说给我自己。

  前几天,一位大腿深部脓肿切开引流的患者家属反映包扎松动伤口外露,管床医生休息我便亲自为患者换了药。该患者身体虚弱,术后一直卧床,而引流切口位于前内侧,应该扶助行器站立下床才更有利于康复。如果不是亲自为患者换药,我可能就忽视了这样的细节。而当你在患者床边多呆一会儿,你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许多医疗瑕疵常常出在医生自以为平安无事之时!细心地统计一下,手术的绝大多数并发症出现在术后一周以内,术后一个月仍然需要高度地警觉。因此医生需要时刻谨记:“如履薄冰,全力以赴”的警言。在查房时我要求科内医生不要说“挺好的”,而是要说怎样预防并发症,怎样指导术后康复。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尊重人的价值,以服务、奉献、友爱为基本出发点。“天地之间,唯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过于生”。人文精神是在商业利益之外医学发展的基本推动力。离开人文精神,医疗技术将失去应有的温度。我从医30年,对本市知名同行的工作也所知不多,那么又有多少行外人能够了解你是谁?能够了解你会做什么手术?有一次门诊,我建议一个外伤的患者立即住院治疗,他却神秘兮兮地问我,你们这里谁是最好的医生?患者根本不知道你是谁!没有患者的信任和口碑相传,技术就没有人气没有市场,如果失去了人文精神,医生的技术实际上也不会走得太远,因为医学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发展的灵魂,是架在医患之间的主要联系桥梁。

  患者是医生的世界,而且是最充满奇妙和探险的世界,只有充满人文精神的医者才能进入那个神秘的世界。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有人说态度决定细节,宣武医院则用制度表明了态度和原则,让那些有志于从医和有能力从医的人留在这个行业。宣武医院成就了凌锋,凌锋也成就了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医学大师满怀人文精神,其散发的人格魅力和冲宵豪情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医学心得感悟 篇7

  《心身医学》这本书是医药教材,并且该书的编委们多在医学院或者医院工作,但这本书的视角和中心思想"很心理学"(抱歉,我主观上将心理学和医学默认为是两个领域)。我所说的"很心理学"是指,针对某些疾病的治疗,编者主张寻找心理原因并解决心理问题,并不是单纯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说明,即使从医学的角度也得承认心理因素对某些疾病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有些时候心理因素应该是第一位被考虑的。

  对书名的解读是我认为这本书"很心理学"的原因之一。我曾在发言中提过"身心疾病",老师当时提醒我用"心身疾病"更合适,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心理因素对躯体疾病的影响和重要性。这次看到《心身医学》这本书的名字,又让我想起老师当时对我的提醒。也正是因为曾经有老师的提醒,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心理因素"在这本书的内容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

  书中还有一些思想也体现了编者对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的重视。第一,编者在归纳引发疾病的因素时提到心理、生物和社会因素。进一步阅读作者对社会因素的解释会发现,其实很多社会因素也是需要通过"认知"这一中介变量实现,从本质上说,社会因素只是诱发了疾病,真正导致疾病的还是心理因素。第二,编者在介绍诊断程序时,阐明医生需要详细地了解患者的现病史,尽可能查明起病的原因,同时记录患者诉说时的表情、态度以及其他特殊情况。这种对患者的深入了解和对其"知、情、意"的观察也不同于一般门诊时的快速问诊。第三,编者强调在给患者解释疾病或作诊断时,除了关注症状外,还要关注症状本身给患者带的心理压力,即让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症状,减少症状带的焦虑和恐慌。第四,在考虑疾病的影响因素时,编者强调患者的人格特点,尤其是"自我中心"这一特点,这与袁老师说的"绝大多数心理问题背后的核心性格问题是自我中心"不谋而合。第五,编者在讨论治疗原则时,强调治疗对患者人格的完善作用,这与袁老师说的"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访者完善人格"也是不谋而合的。

  关于心身疾病,我觉得它可以被看作是机体不恰当的应激反应。关于应激,我在书中了解到"中等度应激可增强免疫应答"也就是说个体适当地经历中等程度的应激是有益的。这让我想到,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影响孩子发展免疫应答的能力。此外,书中说"社会支持对健康具有保护性作用",社会支持在压力事与个体之间起到缓冲作用。从更广义的角度考虑,可以起缓冲作用的不仅是社会支持里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知识、见识、能力、经济水平都可以在压力事作用于我们的时候起到缓冲作用,这就是袁老师说的"长各种本事"所以除了通过中度应激增强免疫应答的能力外,还可以通过"长本事"降低应激对我们心身造成的影响。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心身疾病的作用机制很像埃利斯的认知理论——各种刺激就是A,我们的认知加工了这些刺激形成了B,心身疾病就是不是刺激A造成的心身疾病,而是B造成的心身疾病。所以看,捯饬好我们的加工机制B,就能避免这些心身疾病。

  医学心得感悟 篇8

  福柯认为知识的诞生和发展都是由权力所决定的。知识就是权力—知识。权力不是某人的个人意志和手中物,不是单向的压制与服从;而是具有相互性和复杂性的关系网络;它并非发自一个核心主体,也不围绕一个中心。它是偶然的和外在于个人意志的客观力量。知识的发展不是连续和总体性的,而"某个特定时期存在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所有(权力)关系"即知识型,知识型是"无意识的",它是思想、话语领域的权力关系集合。它作为匿名的思想、无身份的理论,先于具体的个人决定了个人的行为。

  所以福柯说"人死了",因为启蒙以后代替了上帝的,专横跋扈和至高无上的先验理性并不存在,它自以为能够宣判异端,扩张同一性,但实际上只是依靠权力策略和技术维护自己权威的虚假主体。精神病人和罪犯等另类作为差异仍然与同一对立着,仅仅因为权力机制的原因而沉默。同时,建立在人类有限性基础上的经济学、生物学等经验科学由于对人类的关注使人自身成为认识对象,促成了心理学、社会学等现代人文科学的诞生,这些人文科学只能用经验的有限性去研究人,却无法超越"先验"、"无意识"、"时间的不可逆"等认识黑洞,并最终迷失在其中。表现为精神分析学、结构语言学、文化人种学等人文科学类目中的"反科学"纷纷丢失了最初关注的'"人",而去探究人类精神和社会文化的无意识结构,人被"象沙滩上的面孔一样被抹去"。所以福柯认为,无论是实践领域的先验理性,还是认知领域的经验理性,都不足以支撑人的理性的主体地位。

  《临床医学的诞生》就体现了福柯哲学的上述要旨。它阐述的是现代医学作为一种权力作用的结果,目视、言语等权力机制如何作用于其中。而在福柯对知识型的发展描绘中,本书处于古典知识型向现代知识型的过渡阶段,即既是认识主体又是认识对象的人的产生过程。"目视"在临床医学知识的演变中起关键的作用,词(医学理论、能指)与物(医疗实践对象、所指)通过目视联系起来。

  目视以对象和方式的变化参与到医学符号体系的形成中,与医疗档案、图表,和医院空间、病人身体共同构成了决定医学知识体系的权力关系。

  福柯把医学几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转变归结为几个偶然事件,如法国大革命、以及几位医生的"迷思的打破"。他反对对于"理性之光"的回溯性证明。但是,回溯性证明同样可以通过历史与逻辑的结合获得证立。从分类医学到症状医学的转变正是人类为延长生命和解除病痛而不得不从忽视病人的个体而改正自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治愈率。而为什么不能一步跳到解剖医学?这恰恰是对立的宗教力量和世俗偏见阻碍了解剖的推广。福柯从几处史料记载当时解剖不受限制而否认这一点,并推出解剖医学的出现乃因为"迷思的打破"、和临床感知方式的改变。他不知道即使在当代中国,尸体解剖都还不能被广泛接受。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从量变到质变、局部到全体的渐进过程;也表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克服对立,实现新的同一性的过程。忽视这一点,轻易诉诸断裂,其错误如同一个女子责怪一名男子,你10岁那年就认识我,为什么当时不说爱我?你现在说,肯定是一时兴起,或者别有用心;轻易诉诸差异,如同一个女子责怪另一男子,虽然我们互相了解不多,但你一定要现在向我求婚,如果以后求,肯定是心血来潮!

  医学心得感悟 篇9

  《心身医学》这本书是医药教材,并且该书的编委们多在医学院或者医院工作,但这本书的视角和中心思想"很心理学"。(抱歉,我主观上将心理学和医学默认为是两个领域)。我所说的"很心理学"是指,针对某些疾病的治疗,编者主张寻找心理原因并解决心理问题,并不是单纯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说明,即使从医学的角度也得承认心理因素对某些疾病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有些时候心理因素应该是第一位被考虑的。

  对书名的解读是我认为这本书"很心理学"的原因之一。我曾在发言中提过"身心疾病",老师当时提醒我用"心身疾病"更合适,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心理因素对躯体疾病的影响和重要性。这次看到《心身医学》这本书的名字,又让我想起老师当时对我的提醒。也正是因为曾经有老师的提醒,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心理因素"在这本书的内容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

  书中还有一些思想也体现了编者对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的重视。第一,编者在归纳引发疾病的因素时提到心理、生物和社会因素。进一步阅读作者对社会因素的解释会发现,其实很多社会因素也是需要通过"认知"这一中介变量实现,从本质上说,社会因素只是诱发了疾病,真正导致疾病的还是心理因素。第二 ,编者在介绍诊断程序时,阐明医生需要详细地了解患者的现病史,尽可能查明起病的原因,同时记录患者诉说时的表情、态度以及其他特殊情况。这种对患者的深入了解和对其"知、情、意"的观察也不同于一般门诊时的快速问诊。第三,编者强调在给患者解释疾病或作诊断时,除了关注症状外,还要关注症状本身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即让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症状,减少症状带来的焦虑和恐慌。第四,在考虑疾病的影响因素时,编者强调患者的人格特点,尤其是"自我中心"这一特点,这与袁老师说的"绝大多数心理问题背后的核心性格问题是自我中心"不谋而合。第五,编者在讨论治疗原则时,强调治疗对患者人格的完善作用,这与袁老师说的"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来访者完善人格"也是不谋而合的.。

  关于心身疾病,我觉得它可以被看作是机体不恰当的应激反应。关于应激,我在书中了解到"中等度应激可增强免疫应答"。 也就是说个体适当地经历中等程度的应激是有益的。这让我想到,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影响孩子发展免疫应答的能力。此外,书中说"社会支持对健康具有保护性作用",社会支持在压力事件与个体之间起到缓冲作用。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考虑,可以起缓冲作用的不仅是社会支持里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知识、见识、能力、经济水平都可以在压力事件作用于我们的时候起到缓冲作用,这就是袁老师说的"长各种本事"。所以除了通过中度应激增强免疫应答的能力外,还可以通过"长本事"来降低应激对我们心身造成的影响。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心身疾病的作用机制很像埃利斯的认知理论——各种刺激就是A,我们的认知加工了这些刺激形成了B,心身疾病就是C。不是刺激A造成的心身疾病,而是B造成的心身疾病。所以看来,捯饬好我们的加工机制B,就能避免这些心身疾病。

  医学心得感悟 篇10

  不知不觉已经在附一实习结束,这也是我在大学四年来,第一次真正的上临床,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离开了枯糙的书本,面对着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我也充当了一回冒牌的实习医生。 在我们下科之前经过简单的培训,可是这些培训对于我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临床工作的我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适应和学习很多东西。我把在中医内科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1、继承创新文明务实。

  校训短短的八个字,就是出入校门前永远的记忆,所需继承的太多太多,前辈们的精神,乃重中之重,而后才是思维方式,最后才是药房等等,创新,思维方式与药剂的创新,文明,谦而有理,务实,踏踏实实,无论做哪一行,哪一业,做好脚下,我觉得这八个字不光是运用在学习医学,在各行各业中,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前辈们一步步辛勤的走下的路,我们应该走的更加辉煌。如此一来,这大学,也算得上并未白上了。

  2、医人医心。

  现如今太多病从心起,我们只能医人的躯壳,医人心,却是另一项浩瀚渺茫的工程,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不断的在思考这一问题,如何医人心?以佛心观人,人人为佛,以魔心观人,人人为魔,花开生两面,佛魔一念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最终的答案,是以自性悟本真。自己要做一个榜样,不是时代,历史的榜样,而是自己的榜样,做好自己,自然会有人来拜访你,你由着他拜访,给他提点,解惑,自然能够医人心结,路还很长,无论是否从医,应有一颗医者之心。

  3、目标。

  在医院实习的同学很多,有很多同学都有考研的打算,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好好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是把实习放在首位的,毕竟只有那么一次,时间是那么的珍贵,岂能浪费,正因为这样我下定决心一定在实习期间好好锻炼自己,无论自己今后是否从医,都要在学习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应对日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在实习期间订个目标很重要,没有目标,我们就没有进取的方向,而我的目标是: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自己临床思维、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术、掌握各项急诊的处理,能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些杂病。定下目标之后,就向着目标努力,有目标的做事情比毫无目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适应。

  医院的学习和课堂学习不同,刚刚实习的同学可能很深有体会,没有课室,没有教材,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我刚开始也晕了,感觉自己太多东西不会了,又有太多的活儿等着我们去做了。

  我认为:边干边学,干就是学。既然在临床学习就是应该是“实践第一”,它意味着你要去干有关诊断、抢救、观察、治疗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在科里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干活,而不是在看书,这就需要我们去适应在临床上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像有些同学说的一样,在病房工作又忙又累,啥都学不到,其实这是方法不得当。我的适应方法是,看书结合临床,上班看病,下班看书;比如来了一个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我会先把类风湿关节炎这章看一遍,掌握其诊疗规范标准,然后再观察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情况,对照书本,书本—实践—书本—再实践。事先看书可以指导你的临床实践,事后看书可以对你的临床实践予以校正、补充和深化。对于我们这些初出校门的实习生,在学校里看书是为了学习,而在临床工作中看书则是为了实践。

  医学心得感悟 篇11

  《大医精诚》论述了相关医德的两个异常:第1个是精,要求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还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2个是诚,要求医者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并且要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

  从古至今,文明社会都非常注重道德建设,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那样形成的。中国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于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道德之准则,从而形成了资料丰盛而独具特色的道德传统。本文作者孙思邈先生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典范,成为历代医录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之一。

  医人不得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这句话教导我们的大夫不能依仗自我的专长一心谋取财物,只要存有救济其他人痛楚的想法,(积下阴德)到阴曹地府之中,自会感到是多福的人了。可现实中日益绷紧的医患关系,又说明了什么异常?如今的郎中又有几人可令做得到不经略财物?

  在法制化社会日益健全的今天,传媒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医疗官司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医院和大夫不断的卷入到医疗纠纷当中,大夫的事业道德异常已经增强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是我们的卫生部门急需解决的首要异常。在物品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精神文明急需发展的今天,金钱的`诱惑力已经征服了各个PRO和阶层。大夫收红包,药品回扣,医院乱收费,大夫乱开体检费等不良状况的呈现,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绷紧度,给原本圣洁的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老百姓害怕生病,害怕去医院,害怕面对大夫冰冷的表情,但是又不得不去面对,于是他们动不动就求助于法律;而大夫呢,为了明哲保身,经常作出不确凿的诊断,这正是卫生PRO的伤心,大夫们的无奈啊!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否定大夫这个事业,在现实日常中也有好多的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的好大夫!

  作为医学生的我们,一要素,要加强学习医学PRO知识,增强技术水平;另一要素,现时就要培养自我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从实践中吸取教训和心得,做1个乐于奉献,忠于人民的健康卫士。发扬医者救死扶伤,不辞艰辛,身先士卒的大无畏精神,无愧于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

  医学心得感悟 篇12

  医学心得感悟 篇13

  大半个月的时间,做事与修学总是提不起干劲来找了堆借口来安慰自己。也对,该是冬眠的时间了;呵呵。好在绞尽脑汁想想自己有何许收获时,该是看了部分的《皇帝内经》吧;原文是皇帝与当时名医和臣子谈论时记载下的文字,古文初读时不难理解很容易可以知晓其意;阅到第六篇却犹感古时圣人们学医者不仅学术甚深也精通多门学术。

  中国的文化用博大精深形容也不为过,光是简单的一本1080个字《弟子规》就教育了世人一生的该遵循的德行;仲尼的《论语》更是深入浅出地向人们道出处于何地位何年龄该明了的事理;这次的《黄帝内经》才让我真正体会到读圣贤书是人生多有意义的享受埃处于本能地我又开始质问自己,为什么经典的文学我们从小从未接触过呢?不读圣贤书的现代人还会有什么不敢做的么?如同孔老夫子所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常听到家长和朋友谈起现在的'孩子太不好带了,总是抱怨孩子们不听话不知道好好学习,老是捣乱的;出于礼貌我不能直接地告诉他们是教育出了问题,家长和教师是要明白身教大于言教的道理;太多经典的教育全被世人遗忘了,他们不在愿意遵循古圣先贤的理念,多可惜呀。如果今天是中国的xx向人民提议要多读中国文学,多学习古人们求学的精神;太平盛世就在当下。

  医学心得感悟 篇14

  读此书时,同为医学生的我在书中的字里行间里找到极大的共鸣:医学是一门需要付出极大恒心与毅力不断钻研的学科,只有在医学生时期耐受住各方面的压力,努力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不忘关爱病人的赤子之心,学识和胆识最终都会得以升华,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作者在书中以一个医学生的视角分三个章节对于两年理论、两年实习的医学生培养过程进行叙述,一些对于我而言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看时津津有味,不忍卒读。

  第一年是好奇而又好令人深思的。“病人-医生”课程让作者对于“医患关系”这个词语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曾以为医患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但我很快意识到这种关系里存在着先天的权力失衡;我曾以为勇敢面对死亡很难,后来我认识到更困难的是眼看着生命消失”。生命的价值的`实现、临终关怀的陪伴……都是作为医者应当为患者考虑到的问题。

  第二年是信念更加坚定的一年。“我相信自己已经站在了实现梦想的边缘,也是我进入医学院的目的:治病救人。我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维护病人的价值观并保护他们的自主权,以及如何与病人相处”,随着与病人接触时间的延长,作者对于病人这个“人”有了更多的同理心,病人不是冷冰冰的病例夹,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感有故事的“人”,随着“病人”“医生”角色互换,医生对于病患情感的关怀显得尤为必要。

  第三、四年的临床实习作者见到了更多的生离死别与世态炎凉,对于“生与死”的认识也有了质的改变,“人们经常批评医疗机构只顾徒劳地延长生命,不在乎生命的质量,但是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在还不确定他们没希望之前,又怎能袖手旁观放任不管呢?”,即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无条件地反对死亡。

  本书其实是一名哈佛医学生四年学医经历的真实记录,从刚入校穿着白袍宣誓,到和病患交涉的小心翼翼,再到面对职业带来的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的焦虑,最后克服重重困难蜕变成一名真正的医生。从作者的论述中我对于医学、医生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走上这条路,除了要有不断钻研的学习精神外,还要胸怀一颗关怀病人的赤子之心以及恒心、毅力与信心。学医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医学心得感悟 篇15

  《医学的历史》是由希望出版社出版的,英国罗伯特玛格特写的一本专门史读物。全书分为了八大章节,简单地介绍了医学的历史。全本书图文并茂,穿插着医者们的故事,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历史读物。

  第一章原始人类,其中只有一个小节,巫术与经验医学。主要介绍了原始时期,巫医合二为一的医生起源。

  第二章早期文明,分为四个小节,分别是美索不达米亚、中东、古印度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主要介绍了原始的、没有系统化的,早期的医学在各个非西方的文明古国的发展。

  第三章古典时代,分为六个小节,分别是古希腊、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之后、医药百科学家、妇产科之父和盖伦。主要介绍了欧洲古典时代,几位杰出的医学人物,以及其当时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黑暗时代,分为罗马的衰落、阿拉伯学术的兴起、萨勒诺的学校、大学的创立、瘟疫和传染病、行会、药房和医院。主要介绍了,黑暗时代,西欧医学遭遇发展的缓慢的尴尬局面,和阿拉伯医学吸收其他文明成果后的异军突起。这与当时大部分科技的发展遭到的际遇,大致相同。

  第五章文艺复兴,分为七小节,分别是医学和人道主义、艺术和解剖学、盖伦学派的终结、梅毒和感染理论、帕拉塞萨斯、伯雷和他外科学以及产科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文艺复兴期间,医学的蓬勃发展及其成果。当中还特别提到了达芬奇,称之为“解剖学之父”。

  第六章17世纪,分外五小节,分别是科学的黄金时代、哈维与血液循环、物理医学和化学医学、第一个显微镜学家和发展与偏颇。而在17世纪的医学发展中,哈维的血液循环论,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而引进物理学和化学到医学中来,无疑是对过去医学的经验主义一种质的.飞跃,医学也进入了可以量化的时代。而医德的重要,也在这个特别的世纪被重提。

  第七章18世纪,分为五小节,分别是启蒙时代、博哈弗和追随者们、现代病理学奠基人、催眠术和顺势疗法和牛痘接种的发现。其中又一个有趣的关于万物有灵论,在医学研究方法上的争辩。

  第八章近代以来,分为十小节,分别是硕果时代、巴黎学派、麻醉术、军事医学与现代护理、消毒、公共卫生、战胜感染、x射线出现以后、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和医学的过去与未来。消毒的重要性被发现,无疑是医学史上的又一次重要飞跃。从此以后,因医学器材不洁,而带来的细菌感染,逐渐减小。而x射线发现后,从此在不解剖的情况下,观察活体的内部结构,不再成为问题。在治疗肿瘤时,更新增加了放射疗法。

  读完以后,对医学一路走来的历史,有了初步了解。可惜,里面的中医,只是在医学的历史中早期文明一章里,占很小的一部分而已。

【医学心得感悟】相关文章:

医学心理心得02-10

医学大学实践心得02-01

医学检验实习心得03-06

检验医学实习心得04-22

医学院实习心得04-25

医学心理心得12篇02-10

临床医学实习心得08-27

医学生实践心得12-18

医学心得体会01-0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