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教师说课稿

教师说课稿

时间:2023-01-06 19:12: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教师说课稿(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说课稿(15篇)

教师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XX好!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可爱蜻蜓》,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可爱蜻蜓》是大班幼儿美术领域的内容。新《纲要》提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可爱的蜻蜓是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充分动手动脑的美术创作活动,我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宽松的环境,尊重个体差异,为不同水平的幼儿考虑。通过画可爱的蜻蜓让幼儿去体验、感受色彩的美丽以及活动带来的愉悦、满足感、成就感。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画出可爱的小蜻蜓并进行着色。

  技能目标:通过给小蜻蜓着色,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美感。

  (三)活动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实现以上三维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美感。本节课的难点为通过给小蜻蜓着色,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二、说学情

  为了更好的把握本节课的内容,我还对学情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喜欢与同伴交往,同时,他们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在本活动中,我非常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运用了大量的直观材料,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在以游戏为主的活动中获得社会经验。

  三、说活动方法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获得知识,获取经验。因此,在本活动中我将采用游戏法、观察法、视听讲结合法以及表演法进行本活动的教学。通过多种感官的调动,帮助幼儿理解本活动的意义,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从中获得生活经验。

  四、说活动准备

  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珍视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是幼儿教育要遵循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为幼儿创设一个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根据这一特点,在活动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背景音乐以及图书引导幼儿看图说话,培养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好和求知欲。

  五、说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课之初我将以律动的形式整理纪律:“一二三,我坐端。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小手小手放哪里?小手小手,放这里(腿上)。”通过师幼互动做动作的方式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整理了纪律。

  接着以自创的儿歌进行导入:“我是一个小蜻蜓,飞行本领强;我要在那蓝天下,自由的飞翔。我是一个小蜻蜓,飞行本领强;我要飞到教室里,和小朋友一起玩。”在演唱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辅之图画和音乐,以此来导入本活动。充分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将他们吸引到活动中来。

  (二)基本部分

  首先,要求幼儿描述图片中小蜻蜓的特征,幼儿边描述教师边板画。大班幼儿的思维主要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蜻蜓图片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其次,让幼儿自己动手画一画,在幼儿进行美术创作之前,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例如:给小蜻蜓着色、画背景、多画几个小伙伴等。在幼儿进行绘画时,我会走到他们身边,进行个别指导,以此来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最后是作品展示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将先引导幼儿对他人的作品进行点评,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鉴赏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我再给予称赞和鼓励性的评价。

  六、说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特别是能力、习惯的培养,活动延伸不可缺少。因此,在活动的最后我将会延伸到区域角,让幼儿到区域角表演导入中的儿歌,帮助幼儿把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继续延伸。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教师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芭蕾基训在舞蹈练习者必不可少的一课,它在舞蹈表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练习芭蕾基训,可以加强舞蹈特长生的身体柔韧性和体能,塑造肌肉力量和腰背的平衡。芭蕾基训以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为特点,经过“开、绷、直、立”的严格要求,逐渐让学生形成挺拔、均匀、完美的体态,在意念与感觉的延伸中,使气质得到培养。对完成舞蹈作品,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是每一个学习舞蹈的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学生分析

  对于我们学校的舞蹈特长生来讲,她们其中很多人并没有收到过专业的舞蹈训练,简单的舞蹈也许可以完成,但是更加专业和稍高难度的舞蹈却只能让她们望而兴叹。芭蕾基训因为它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是每一个学习舞蹈的人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学科。因为它可以训练舞者们的`身体肌肉及素质能力,以及一些细节,例如脚背、外开、膝盖、延伸感等训练。所以,我们的学生想要成为好的舞者,或为了自己理想的舞蹈梦想,都要认真、踏实的学习芭蕾基训这一门课程。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完整的芭蕾集训课,它分为把上、把下、手位、旋转和跳跃练习。因此教师在教授每一个动作组合时,要做到亲自示范、讲解细致。在教授时,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讲清楚练习的重点和要

  点,避免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拉伤韧带或受伤。还要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记忆和练习动作组合,错误的方法会让训练适得其反。

  四、教学方法

  在舞蹈界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舞蹈如果音乐选的好,那它就成功了一半!在课堂上也是如此,每个舞蹈组合我都选用了旋律优美,适合这个组合动作节奏的音乐。用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古典舞身韵组合第一步。组合动作学习我采用的是口传身授,教师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细致和动作讲解,学生才能够由初步的模仿发展到自我表现力的延伸。

  五、教学过程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基本功练习是舞蹈所有课程的基础。所以在进行芭蕾基训之前,必须让学生有基本功热身运动,主要让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充分的活动,既为后面的芭蕾基训练习打下基础,又可以减少训练受伤的可能性。

  2、学习组合:组合学习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师教授的过程是将动作分解开来,直至每个动作学生都完全掌握后,再合音乐练习。组合分为把上、把下、跳跃三大部分。把上共有10个组合,分别是:1、Battement tendu ;2、Plie;3、Battement tendu;4、Battement tendu jete;5、Battement tendu jete;6、Rond de jambe par terre;

  7、Battement fondu;8、Battement Frappe;9、Adagio;10、Grond battement jete。把下分为动作组合和跳跃组合,共13个组合:1、Port de bras;2、Tendu (五位)+ jete;3、Pirouette 斜线转;4、

  Adagio;5、Grand battement jete + 单一 A la seconde;小跳组合6、Saut;7、Assemble;8、Jete中跳组合9、 Echappe;10、Sissonne fondu + failli assemble;11、Grand jete;12、Jete passe;13、Saute + Port de bras。

  3、分组练习:在集体学会组合以后,把学生分为二组进行练习。一是可以让教师的注意范围缩小,更精确的看到每个学生所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二是可以让学生们互相观摩学习,自我完善。

  4、背向练习:长期对着镜子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性,而且眼睛盯着镜子看也容易造成动作不到位、不规范的缺点。所以在课堂中设置这一环节,让学生脱离镜子,真正做到无干扰、投入用心的完成每个组合。

  5、行礼下课、布置作业:总结这堂课每个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规范学生的课堂习惯,培养她们的舞蹈修养,提高她们学习舞蹈自信心。作业布置以督促她们课后进行自我练习,自我提高。

教师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肥料》,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中的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中的课题二,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 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肥料”一节内容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单元《盐化肥》中的第二节,是学生认识了酸、碱、盐之后要学习的内容,是对盐的进一步认识,也是把化学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典型课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题材,学好本节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⑵鉴别几种常见化肥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

  (2)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懂得“科学种田”的道理;

  (2)通过分析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利弊,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3、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尽管“化学肥料”在教学中,中考的要求较低,但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体现化学知识联系实际,是我们农村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认识化肥对农作物的作用,以及对化肥的鉴别,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习化肥的简易鉴别,了解这些盐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前提,鉴别的思路和实际操作是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从常见气体,常见酸、碱、碳酸盐的鉴别经验中,总结鉴别物质的基本思路。化肥鉴别涉及到的物质种类比较多,方法和步骤也比较复杂,缺少专用的试剂(像酸、碱)和固定的方法(像碳酸盐),要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活动和探究”,指明鉴别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感受,从而在教学中降低和化解难点。

  二、 说教法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展示交流、阅读讨论、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素养。

  三、 说学法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要看教师如何教,更要看如何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重视课前预习;2、做好课堂实验;3、课堂师生互动,解决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投影出示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图片,提出问题:在一派欣欣向荣的农村景象中,多姿多彩的植物给美丽的自然画卷,增添了无穷的活力。植物生长需要哪些元素?

  投影出示农作物最需要的营养元素,指出农作物最需要补充的是N、P、K,因此,人们把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含有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肥料施入土壤。这种肥料就是化学肥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知识(时间约1分钟)。

  2、检查学生的课前调查情况:先让学生分组交流整理结果,然后让小组代表把组内的整理情况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展示化学样品,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把化肥的名称和组成列在黑板上,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来认识化肥的类别和对农作物的作用以及化肥的鉴别方法。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明确学习目的(时间约3分钟)。

  3、进行新课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明确教学内容。本节课第一标题——化肥简介,安排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本76——77页(时间约3分钟),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化肥到底如何促进作物的成长吗?”学生非常好奇,“请大家自己寻找答案吧!”同时教师把表格用大屏幕出示,让学生在看书的同时归纳填写。然后师生交流归纳重点,让学生把刚才列举在黑板上的化肥按氮肥、磷肥、钾肥分类,同时教师设问“硝酸钾属于哪类化肥?”引出复合肥的概念。

  (2)学练结合,边学边巩固:投影出示3幅分别缺乏氮、磷、钾元素的植株,让学生根据症状说明缺乏哪一种营养元素。让学生思考讨论后作出回答,接着投影出示缺乏氮、磷、钾元素的典型症状,让答错的学生阅读。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又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再投影出示2、3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时间约5分钟)

  (3)、再创情景,导入使用化肥与农药的利弊的学习:“上世纪70年代刚使用化肥时,生产队里种黄豆,为确保增产,施用了大量尿素。夏天时,黄豆苗生长非常旺盛,农民很高兴。结果,到了秋天,黄豆的结实率很低。相反,漏掉施尿素的地方,黄豆结实却较丰厚,令人哭笑不得。”你能帮他们分析一下原因吗?这样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同时指出“种田也必须学习科学知识,否则就要付出代价”让学生阅读课本78——79页的有关内容,思考: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如何合理使用化肥?投影出示讨论问题:

  (1)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利与弊;

  (2)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化肥与农药的使用方面,你应当给父母做哪些宣传?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合理答案。(时间大约8分钟)

  (3)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小结,导入“化肥的简易鉴别”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化肥的作用及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保护我们的家园而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化学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的应用,我们在座的'同学中在将来可能会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那么我们怎样鉴别常见的化学肥料呢?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老师乘机提出活动与探究的要求,投影出示探究一的要求及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填写表格。教师深入小组,了解实验情况,适时指导。

  交流实验结果,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一能不能把氮肥与钾肥区别开?要想区别开请同学们再做实验二。投影出示探究二的要求及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填写表格。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先在组内自由交流实验结果,然后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同时请学生写出该反应的好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总结出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投影出示思考题:

  现在你们桌上有四包编号为1、2、3、4的化肥,它们是硫酸钾、氯化铵、碳酸氢铵、过磷酸钙中的一种,请你将它们区分开。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小结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投影出示)(时间大约15分钟)

  (4)课堂小结:你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起来说出自己这节课的收获。(时间大约3分钟)

  (5)形成性测试:投影出示本节课的巩固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时间大约3分钟)。

  (6)布置课后作业:

  1、调查你的父母在贮存、使用化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

  2、课本习题4、5题

  五、 板书设计: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如下的板书,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系统。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谢谢!

教师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是高中数学__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选)修_《_______》第__课时。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主要对_______的学习,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_______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_______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2、 教材重、难点

  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____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的概念,初步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_______等概念;能运用_______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_____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

  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目的明确的设计方式,给学生最大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引导探究,建构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

  (3)自我尝试,初步应用。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识的再次深化。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必做题

  (2)选做题

  (三)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2)五、评价分析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

  用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____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

教师说课稿5

  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侧向推铅球和快速跑。下面我分六个部分来论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新授内容是侧向推铅球,它是建立在正面推铅球的基础上的,为今后侧向滑步推铅球打好基础。

  2、本课复习内容是30—50米快速跑,它是属于本学期的考核项目。

  3、教学重点是:推铅球的最后用力和快速跑的蹬伸。

  4、教学难点是:推铅球的蹬地送髋与最后用力的衔接和快速跑的蹬地技术。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青春发育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突增期,处于波浪式生长发育速度的峰期。生理上各系统的发育不完善,心理上不够稳定。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喜动、好胜、好表现自己,但易疲劳且自控能力差,难以承受大强度的运动负荷和维持长时间的学习兴趣。

  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不喜欢铅球这个项目,再加上由于受场地、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铅球项目技能基础不够好,所以在教铅球时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重点、难点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今天上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认知目标:了解原地侧向推铅球和快速跑的技术原理,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二)、技能目标:初步掌握侧向推铅球的动作技术,进一步掌握快速跑的技术,发展协调、力量、速度等素质,提高技能水平。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知难而进、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和作风,发扬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集体主义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我将分四个部分来完成:

  (一)、开始部分(2—3分钟):

  除了常规部分以外,我在开始部分主要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的练习(如口令相反的转动、叫号练习等)为主。

  (二)、准备活动(4—6分):

  我将指导学生做充分的热身和有针对性的关节活动以及向侧向推铅球过渡的入门辅助练习,并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基本部分(31—35分):

  1、侧向推铅球的教法与学法:

  我准备以讲解、示范并和学生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主要是由听、看、思维、体会、练习几个步骤组成,教师在学生练习时巡回纠正指导。

  要求是:学生练习时必须听哨声推铅球、捡铅球。

  2、快速跑的教法与学法:

  由于是复习教材,我准备以学生练习、教学比赛的形式进行。

  (四)、结束部分(4—5分):

  1、放松(主要是有针对性的肌肉放松练习):

  2、小结(主要是表扬本课中学生普遍做的较好的地方和较好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同时一般不点名的指出不足之处)。

  3、收器材。

  总之,整堂课教学中必须始终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始终以遵循循序渐进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讲解、示范、练习、及时纠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造力。以顺利的达成教学目标。

  五、预计教学效果:

  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和我今天的组织、教法以及要求学生的学法,是能达到教学目标的。预计本课的心率最高可达到180次/分左右,平均心率可达130次/分左右。

  六、课前准备:

  为了确保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预计效果的达成,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课前准备:

  1、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并备好课。

  2、始终绷紧安全教育这根弦,把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3、充分考虑上课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做好准备。

  4、周密安排场地和器材。

  所需场地是:略

  所需器材是:略

教师说课稿6

  一、说活动内容: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各种动作的发展日趋完善。但是中班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还比较差,在纵跳起跳时会出现蹬地腿蹬不直,蹬地不充分,落地时屈膝缓冲过大容易坐到地上的现象。蛙跳是一种能够有效地锻炼幼儿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的运动项目,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些现象,使起跳、落地动作更流畅,跳跃的距离更远,跳起的高度更高,从而提高幼儿的跳跃能力。所以我设计了“小青蛙,捉虫子”这一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变身小青蛙,在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蛙跳的乐趣。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基本动作的发展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情感目标:懂得遵守游戏规则,培养团队精神。

  (2)能力目标:发展肢体动作的协调灵活性。

  (3)知识目标:通过模仿青蛙跳的动作,尝试用双脚用力蹬地进行蛙跳。

  三、说活动重难点:

  根据活动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原有经验,我将本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学习小青蛙双脚用力蹬地向前跳;难点定位于:动作协调灵活地向前跳。

  四、说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纸板做成的绿色荷叶若干,绿色、红色的纸虫子若干,绿色、红色的青蛙头贴纸每人一个。纸板做成的荷叶和纸虫子是体育游戏活动的主要材料,它便于捉虫游戏环节的进行,青蛙头贴纸可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2、经验准备:首先幼儿要认识青蛙,对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惯有大概的了解,其次,幼儿具备简单的跳跃能力。幼儿已有的一些跳跃动作经验和对青蛙的了解,有助于教师迁移新的动作经验,也有利于幼儿更快地学习蛙跳。

  五、说教学方法:

  1、提问法:在体育活动中采用提问法可以鼓励幼儿自己去探索思考,启发他们积极大胆地想象并模仿青蛙跳。活动开始时通过提问青蛙是如何跳的,巩固了幼儿对青蛙跳的认识,从而解决了练习蹲跳的过程中,部分能力较弱的幼儿不容易学会的问题。

  2、情境创设法:活动的'主体环节创设了小青蛙比赛捉虫子的情境。这使整个体育活动变得更加有趣味,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积极热情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此外我还采用了自主探索法、示范法、重复练习法等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经验。

  六、说教学过程:

  在整个活动中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环节,包括:1、开始部分:进场,活动身体2、基本部分:由探索蛙跳方法,用游戏形式巩固动作经验3、结束部分:放松活动

  (一)开始部分:进场并活动身体

  教师将幼儿带到户外,引导幼儿模仿池塘里的小鱼,小鸭子,小青蛙等小动物的的运动方式活动身体。爱模仿是幼儿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的设置中,我主要抓住了幼儿的这一个特点,来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还可达到活动前的热身效果。

  (二)基本部分:由探索蛙跳方法,用游戏形式巩固动作经验

  在这一个环节中通过提问,启发幼儿有意识地探索模仿青蛙跳的方法。

  1、提出问题:“小青蛙是怎么跳的?”

  此时,尽量启发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并模仿青蛙跳的方法,我重点观察,提取幼儿说出的青蛙跳比较关键的方法。同时关注幼儿的动作情况,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2、我用儿歌《我是一只小青蛙》形象生动的总结蛙跳的方法

  3、念过儿歌后,我请幼儿再一次互相模仿青蛙跳,并请跳的远的幼儿和我一起进行示范,此时引导幼儿注意动作要领:双腿要用力蹬,落地的时候要往下蹲。

  4、集体根据儿歌练习蛙跳,总结可以跳远的方法

  在这两个环节,我重点关注幼儿的动作是否协调灵活,着重提示幼儿模仿青蛙蹲跳时要注意哪些动作要领,让幼儿把动作做得更到位。

  5、捉虫游戏

  这一环节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幼儿兴趣,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练习蛙跳的动作。在开始游戏前我虽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幼儿往往会记不住,所以就需要在活动过程中注意指导。中班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还比较差,在起跳时会出现蹬地腿蹬不直,蹬地不充分的现象。我会及时提醒幼儿纠正错误动作,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在此主要还是采用提问法。

  七、说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相互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每个幼儿的潜能,能较好地“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和“使幼儿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全面发展”。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小青蛙为主线,突出“玩”字,并一次又一次地启发、引导,同时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因此每个孩子都把自己充分融入到小青蛙这一角色中,从把自己变成小青蛙到探索小青蛙跳跃方法从而提高了身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实现了全面发展。但同时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孩子过度的融入了小青蛙这一角色,不能认真倾听我做出的引导。作为新教师经验不太丰富,在捉住孩子兴趣点上浪费了一些时间,这方面经验有待提高。

教师说课稿7

  课程介绍: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㈥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呈现】

  (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

  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呈现】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呈现】)

  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

  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呈现】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呈现】)

  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呈现】

  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4、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6分钟)

  a.处理:发出请求: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呈现】然后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呈现】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然后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

  b.优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5、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组织1~2个小组交流分类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或纠正。【呈现】

  b.优点: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6、疑难解析(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呈现】

  (组织学生辩论、得出结论)

  b.优点: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㈦综述

  以上是对“生物的分类”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大胆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师说课稿8

  一、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是围绕"电能"这个概念展开的。课文开始既用两幅组合图,从供电和用电两方面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接着介绍了电能的单位及计量电能的仪表──电能表,最后引出电功的概念。

  教材注重让同学们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内容上循序渐进,逐步上台阶,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教材也体现了注重全体同学们的发展,渗透科技意识等课标中的新理念。

  现代生活与电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学有必要也有责任把电学知识作为提高全体同学们科学素养来处理。本节教材就是在同学们了解了一些基本电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同学们熟悉的生活素材来激发同学们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学习电能的。同时由于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较多接触"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会使同学们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发挥生活经验的作用,更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和探究。因而对于这个更深层次上反映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本质的能量的单位及电能表的使用是本节的重点,而电功的概念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但教材没有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的严密性,降低了传统物理学中历来受到重视的知识的难度要求,所以对"电功"概念的要求不必过高,这样才有助于同学们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视屏资源为同学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同学们实际等因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2、会读家庭电能表。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1、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同学们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方法为主的综合启发式,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作用。在教的方面,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以同学们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以同学们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线索的原则,坚持启发式。在教学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同学们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诱导。

  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也为了使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有效的节省教师讲解、板书、板画时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而利用Authorware自制了具有交互功能的CAI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教学内容只有放进一定的教学环境,才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将章首语配上图片和朗读配音,播放给同学们看:广袤的戈壁滩、劲舞的狂风、转动着扇叶的风车田……把同学们课间休息时还尚未安定的心带进神奇的物理世界,让他们在听和观察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和遐想,在憧憬中走进电能的大门。 (二)提出问题

  当同学们还沉浸在惊奇和遐想的氛围之时,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今天的人类已经离不开电能了,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所使用的电能是通过那些方式获得的吗?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有了适宜的问题就反复一石激起千层浪,必然在同学们思维的海洋里激起轩然大波。

  (三)同学们分组讨论

  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范围。因此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把交流结果写在草稿纸上。

  (四)小组展示讨论成果

  可让某一小组推荐一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帮助指出不足并进行补充,培养同学们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在合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的品质。作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的教师要及时展示各种获取电能途径的视屏材料和图片资料,让同学们身临其境,体验发现的欢乐,为人类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同时还要捕捉同学们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提出问题二

  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要设计好问题线索,让同学们思维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

  问题二: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电能的存在,同学们能列举出电能被我们利用的实例吗?

  (六)小组合作交流后展示成果

  "莫以善小而不为"虽然电能被广泛应用的'实例非常之多,但让同学们们依然交流讨论并展示,一方面潜移默化地让同学们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全体同学们,特别是一些困难生对于物理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七)多媒体展示

  利用图片及视屏展示电能的应用实例,并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引导同学们分析人类是如何应用电能的,同时也为电功的引入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八)提出问题三

  用电是要付电费的,同学们都知道你们家的电费是怎样被计量出来的吗?对于电能表,同学们有哪些了解?又想了解些什么?

  (九)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小组借助课本和课前收集的电能表说明书对电能表的功能、规格、读数等进行交流探讨。允许个别好奇心强的同学上讲台查阅教师制作的有关电能表的课件资源,资源有:

  (1)电能表在家庭电路中安装位置的视屏素材;(2)演示电能表工作时的Flash动画;

  (3)能够进行交互操作的有关电能表铭牌上数据和单位的物理意义;

  (4)有关电能表读数及电费计算的例题;

  (5)IC卡电能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6)焦耳的照片及一度电的作用的图片(可对同学们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以及节约用电关心科技发展意识的培养)。

  (十)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可采取由一个大组专门找问题,另一大组进行答辩,其它大组进行补充,而教师则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进行润色、强化和拓展。

  (十一)介绍电功

  利用多媒体再次展示、引导同学们回顾人类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应用电能的实例图片,归纳出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并让同学们再补充列举一些电流做功的实例。

  (十二)反思与小结

  在临近下课时,师生可共同对探究内容进行反思,讨论本节课究竟学了哪些知识,为什么学这些知识,学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与失误,下一次怎样改进才能做得更好。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强化和润色。最后,留一些方法具有多样性或问题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可研究性的作业,使同学们的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作业为:假设生产的电能只供家庭使用,那么请你查阅资料,我国20xx年的发电总量可供应多少个家庭?

  五、板书板图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一项必备的基本功。由于本节课采取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因而可在反思小结环节,将板书内容完整、清晰地展示出来,力求能直观地显示教材的思路,同时也对同学们养成整洁、美观,有条理的书写习惯产生一个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板书如下: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电能"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在实际执行教学结构中的各个程序时,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排除干扰,适时适度地调整原定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以求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说课稿9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大家好!

  让学生们愉快地、充满自信地走进我得英语课堂,是我最大得愿望,让学生们在我得英语课堂上享受快乐和成功是我孜孜以求得。我为实现自己得梦想和追求不懈地努力着。今天,借电子白板这一平台,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得说课,让我们一起探讨,共同成长。我说课得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2B Unit 3 What can you see?第一课时。

  一、 说教材

  1.教材体系

  我说得是牛津小学英语2B Unit 3 What can you see?第一课时。牛津小学英语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编写得。这套教材从视听入手,注重学生们得语言能力训练,内容贴近学生们生活和学习实际,灵活性强。

  2.教材内容

  2B第三单元得核心内容是"你看见了什么交通工具",要求学生们通过自己得细心观察,用英语提问问题"What can you see?"同时引出新得4个交通工具"a plane, a jeep, a boat, a train"并结合单词用"I can see a …"回答所提得问题。再次基础上,拓展到学生们生活中看到得事物,灵活运用句型进行操练。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得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们特别是二年级这些刚刚学习英语近两年得学生们,注重培养他们得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英语得态度。使他们建立起学习英语得自信心;通过单元中得词和基本结构句型得操练,提高学生们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得能力,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英语,满足主体需要,培养创新意识。

  (1)认知目标

  a.能够听、会说、会读单词a plane, a boat, a jeep和a train

  b.能够听懂、会说、会读、句型:What can you see?及其回答I can see a…并能在适当得情景中自由运用。

  c.能够跟录音朗读对话,并能分角色进行表演。

  (2)能力目标

  a.学生们能自由替换练习句型,能够在真实语言环境下运用句型。

  b.学生们能综合所学内容,根据所提供得情境,进行小组活动,组织对话。

  (3)情感目标

  心理学认为:成功感是人得深层心理需要。使学生们从"要我说""要我学"变成"我要说""我想试一试".让学生们感受到英语与日常生活得紧密联系,使学生们觉得自己能够用英语进行真实得日常生活对话,从而获得英语学习得成功感,自豪感。从根本上培养和保持了学生们学习英语得兴趣。

  (4)教学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三课时,我今天所说得是第一课时。

  (5)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图片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愉快教学法

  为了能充分得调动学生们得求知欲和好奇心,创设良好得英语环境,同时紧扣see这一主题。我通过放大镜看镜下飞机导入课堂,随后设计了聚光灯、拉幕、连线等形式使原本枯燥得单词句型操练变得充满生机。教学中我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们,用自己得眼神、手势、言语与学生们进行交流,用恰当得语言激励学生们。创设一种亲和得语言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们得主动性。

  2.情景教学法

  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得感性材料,容易激发学生们得兴趣,开启思维得门扉。我在教授单词和句型时,运用电子白板给学生们提供了与生活中相贴切得情景,让学生们进行真实语境下得交际对话,让学生们在声、文、图、象得新情境中去学习巩固,从而提高课堂得教学效率。

  3.交际法

  整个课堂上得对话要注重语言得交际性,灵活运用语言。通过电子白板所提供得情境,让学生们进行真实得对话,达到真实交际。提高学生们得英语交际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呈现、巩固操练、拓展延伸、教学反馈以及课后作业五个步骤进行设计。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得教学所必须得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们得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们学习得强大动力,是学生们参与教学活动得基础,激发学生们得兴趣是新课导入得关键。""Well begun, half done"良好得开端是成功得一半。

  复习导入分两块:

  ① Free talking:先是和学生们进行每天都要操练得基本得问候语得问答练习,在此基础上运用What’s this?句型复习第一和第二单元学习得英语单词,同时运用图片复习学过得交通工具bike, bus, car和taxi.

  ② 听一听,唱一唱本单元C部分得英语歌曲"Row,row, row your boat."这一首优美得英文歌,全班同学在教师得带领下,边边唱边表演,营造良好得英语氛围,使学生们能自然地进入到一个良好得学习状态中。

  新课呈现分两部分:

  ① 在前面唱歌曲得基础上,利用电子白板得放大镜功能,让学生们上台看一看,教师顺势问学生们What can you see? 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学习新单词boat,这样,既紧扣了上一环节唱得歌曲,又紧紧围绕"看"这一主题,对于第二个新单词plane,我运用了电子白板得聚光灯功能,让学生们看看,紧紧围绕see这一主题,同时让学生们保持新鲜感。为了围绕看这一主题,同时吸引孩子得注意力,在引出第三个新单词时,我运用了电子白板得拉幕功能,拉出吉普车得尾部,让学生们猜一猜是什么交通工具。在教室前面三个单词时,教师反复问,同时学生们反复听What can you see?句型,为接下来得句型教学打好基础。

  ② 创设相应得情景。前面涉及得都是单词得教学,句型只是让学生们反复听,有最直观得印象。在教第四个新单词时,我为学生们创设了相应得情景,警察叔叔问小朋友:"What can you see?"小朋友通过放大镜找一找,回答:"I can see a train."这样,既引出了新单词train得教学, 又让学生们在情景中学习本节课得句型"What can you see?" 及其回答"I can see a …"

  巩固操练分四部分:

  ① 读一读,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们跟着电脑读一读单词,要求学生们模仿正确得语音语调

  ② 做一做,低年级学生们集中注意力得时间比较短,如何让学生们在有效得教学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是教师始终要考虑得问题。为此,我利用电子白板得钢笔设计了让学生们上台把单词和图片匹配得练习,发挥学生们得积极性。

  ③ 练一练,前面都是针对单词进行得练习,接下就是操练句型。利用电子白板得容器功能,让学生们来点一点,练一练。

  ④ 演一演,让学生们同桌之间自主选择想说得一个单词,让上台自己操作电脑,在电子白板上点击自己要说得图片,并把它表演出来。

  拓展延伸分两部分:

  1.在电子白板上出示铅笔盒得图片,问学生们在铅笔盒里看见了什么。然后过渡到在课桌上看见了什么。

  2.拓展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们观察一下我们得教室,问学生们在教室里你能看见什么?学生们用"I can see …"回答问题。

  教学反馈部分:

  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们做一做听录音,排序号得题目,及时反馈所学内容,让其中一个同学利用电子白板得钢笔功能上台做,其他学生们在下面独立完成,做好教师当场批阅,反馈。

  布置课后作业部分:

  让学生们课后与同学把生活中所看到得事物用所学句型练一练。

  四、教学总结

  这节课不论是新知识得呈现,还是单词和句型得操练形式,都能紧紧地抓住学生们,吸引学生们,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用,提高了课堂实效,培养了学生们学习得兴趣。我相信通过这样得教学,充分让学生们主体参与、情景体验、游戏巩固,是一定能圆满实现课堂教学任务得。

教师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内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本节课中,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了解“满十进一”的计算规律,这对于以后学生学习笔算加法非常重要。对竖式的写法,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学会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知道“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律。

  3.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培养综合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教学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和数学有关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去书店买课外书,看看在那里会碰到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买书”这一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这一原则。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或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

  第一步,让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第二步,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条件提数学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这一环节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和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2.探讨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 )。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思考同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很快就能得出结论,而有的学生则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在后来的分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时,他们才会勇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2)分4人小组交流算法,要求组长统计算法。在全班评选想出算法最多的小组。

  【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全班学生交流算法。

  算法一:数小棒,先摆28根,再摆4根,然后把4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加到28根上,一边加,一边数,数出最后的结果。

  算法二:先算28+2=30

  再算30+2=32

  算法三:先算8+4=12

  再算20+12=32

  算法四:列竖式:

  学生已经学会了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有的学生已经有了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的知识储备,所以当学生提出可以列竖式计算时,教师就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计算,自己讲解计算方法,然后再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

  (4)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分组进行交流,并说明自己选这种算法的原因。

  【通过学生比较,选算法,分组交流,使他们明白选择算法是为了计算更快速、更准确,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

  三、练习“试一试”。

  1.“你想买哪两本书,需要多少钱?”

  先请学生独立做题,然后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做题,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全班交流时也会很积极地参与发言。】

  2.“有30元钱,可以买哪些书?”

  学生独立思考、做题;分4人小组交流,组长统计计算方法,评选出每个小组中想出方法最多的“智多星”;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四、自由练习。

  师:你今年多少岁?算一算再过16年你多少岁?

  你妈妈今年多少岁?再过8年多少岁?

  你爸爸今年多少岁?再过7年多少岁?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分4人小组交流计算结果。

  【以学生及其父母的年龄为材料进行练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地参与练习与讨论。】

  五、小结。

  师:同学们也可以在生活中找一找数学问题,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

  【再次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六、学生自评。

  要学生说一说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以后打算怎么做?

  【通过学生自评,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评析

  在本节课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学习内容,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探索新知,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在分组交流学习时,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斗志,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还利用开放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让学生带着主观感情色彩去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

教师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尝试新鲜刺激的事物,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爱做向下跳的动作,大型玩具上往下跳、花坛上往下跳、甚至楼梯上最后几步时也会迫不及待的跳下来,但是有些年龄小、运动能力差的幼儿在向下跳时又有些害怕,也不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造成身体某些部位受伤。因此我在中班设计了“从高处往下跳”的健康活动。

  二、说目标:

  我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能力、认知、情感方面的目标

  1、学习寻找合适的地方并脚从高处往下跳,懂得从高处跳落的自我保护方法。

  2、尝试用不同高低大小的桌椅搭高跳,培养幼儿勇于挑战的精神。

  三、说重点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放在懂得从高处跳落的自我保护方法。中班的幼儿对于向下跳并不陌生。我经常发现有许多幼儿从高处往下跳,但却不能很好的掌握落地的动作,不会很好的.保护自己。动作还不够熟练和巩固,在复杂的变化的条件下,动作易变形,从而出现有些幼儿落地时脸、身体,膝盖着地,影响了跳的安全性。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继续巩固和提高已掌握动作,使动作更加熟练和不断提高。根据幼儿运动能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在活动中,着力巩固幼儿向下跳的正确姿势,以增加落地时的安全性。

  四、说难点

  活动难点:尝试用椅子桌子搭高跳。

  五、说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创设多个尝试区。

  2、物质准备:椅子若干把,不同高度的大椅子、桌子若干、垫子。

  六、说教法

  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演示法: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如何从椅子上向下跳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跳姿势。教师把正确的向下跳和落地的方法演示给幼儿,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

  2、激励法:教师在幼儿尝试不同高度的向下跳后,激励幼儿尝试更高的难度,提议幼儿几人合作搭高往下跳。满足不同程度的幼儿的学习要求。

  3、交流讨论法:通过练习、集中交流,再练习再交流,使教师和幼儿共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活动中出现的不正确姿势、和特殊情况师生共同探讨使之得到经验的积累和提高。

  4、自主探索法。

  5、观察法: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分散练习,纠正部分幼儿不到位的姿势,引导幼儿想出不同的跳法。及时对勇敢的幼儿加以鼓励。

  6、对比法:此外我还采用了重复练习法、问题设置法、动静交替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经验。

  七、说学法

  1、尝试法:在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尝试从不同高度的椅子向下跳,当然幼儿在练习过程中会发现问题:跳下的时候姿势的掌握。选择跳的位置的合适性,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自己借鉴同伴的经验。尝试用正确安全的方法从高处往下跳。

  2、体验法:

  八、说过程

  活动流程为:

  热身运动——尝试花样跳——各种高度跳——搭高跳。

  1、开始部分:我让幼儿在“椅子操”的音乐声中开始学做韵律操。使幼儿的身体各个关节得到舒展,肌肉得以放松。为活动能够安全的开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准备。

  2、基础部分:通过以尝试不同高度、难度的跳为主线开展各个环节。鼓励幼儿尝试从不同高度往下跳,着重练习并脚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幼儿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尝试合作搭高跳。整个活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层深入。

  3、结束部分:教师带领幼儿做各种放松肌体的动作,也是动静交替。让幼儿从先前紧张的情绪中平静下来,并对活动进行评价。

教师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好奇心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更是幼儿求知、探索、创新的动力。幼儿与生俱来就有好奇心,凡是新异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他们产生好奇。我考虑到小班幼儿年龄小的问题,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而且喜欢动手学着做。所以,我设计了艺术领域的折纸活动《纸杯》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试一试的机会。新《纲要》提出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激发情趣、激活兴趣;赋于幼儿满足感和成就感;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能愉快大胆的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各方面都处在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初步接触折纸活动,学着自己动手折叠纸杯,是培养小班幼儿对折纸兴趣的开端,而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在平时的发展中又是最为薄弱的一方面,那么这次折纸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幼儿手部肌肉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而且也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三点:

  (1)通过本活动萌发对折纸活动的兴趣。

  (2)锻炼手部小肌肉群的灵活性。

  (3)初步学习折纸杯的方法。

  重点:萌发对折纸活动的兴趣。

  难点:学习折叠纸杯。

  3、活动准备:

  为了此次活动的组织符合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我做了一下准备:

  折纸步骤实物挂图;纸杯范例;正方形彩纸人手一张;展板。

  二、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应以幼儿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以幼儿的经验来进行。根据幼儿的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一下教法:

  1、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在第一环节中,我通过变魔术的游戏吸引幼儿的眼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谈话法:就是围绕活动内容,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教师通过谈话鼓励幼儿大胆发言,使幼儿说出想要自己动手折纸杯。

  3、实物演示法:教师出示折纸实物步骤图展示给幼儿,让幼儿更直观的观察折纸的步骤、初步了解学习折纸杯的方法。

  4、讲解示范法:教师按折纸步骤图的顺序直接讲解、示范纸杯的折叠方法,使幼儿进一步的学习折纸的技能。

  5、赏识激励法: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体验活动的快乐的同时,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相互欣赏、评价。教师给予鼓励。

  多种教学方法整合,达到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围绕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让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动幼儿的学法有:

  1、观察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观察色彩鲜艳的折纸步骤图,配上五颜六色的实物纸杯范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动手的欲望。

  2、操作法:是幼儿进行动手探索的基本方法。幼儿喜欢动手学着做,在激发了幼儿对折纸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后,给幼儿自己操作的机会,满足了幼儿的兴趣与需求。

  四、说教学过程

  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变魔术:彩纸变纸杯)

  兴趣使幼儿学习的动机,活动一开始我进行游戏魔术表演,将彩纸变成纸杯,激发幼儿参与折纸活动的兴趣。而后又通过对幼儿的提问,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要自己动手折纸杯。

  (二)观察学习,掌握方法

  根据幼儿好奇心的特点,教师出示折纸步骤图解秘彩纸是如何变成纸杯的。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幼儿通过观察步骤图并在老师的示范讲解下,一步一步按折纸步骤图的顺序讲解示范,激发动手折纸的欲望,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三)动手操作,巡回指导

  根据小班幼儿喜欢动手学着做的特点,我安排了幼儿动手操作,鼓励幼儿尝试独立折纸,教师巡回指导。这一环节中让幼儿能愉快大胆的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在幼儿操作时,教师及时给与指导和鼓励,树立幼儿的信心。

  (四)欣赏评价,创设环境

  贯彻《纲要》精神,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幼儿将作品贴在展示板上展示,可使幼儿体验到自己动手折纸和与同伴一起欣赏作品的乐趣。教师对折得认真、对得整齐的幼儿提出表扬,赋于幼儿满足感和成就感。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回家后教爸爸妈妈折纸杯。

教师说课稿13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引导学生通过习作,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提升情感、审美的价值,让学生享受作文教学的愉悦。使学生张扬个性,激发习作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拥有放松的心态,乐于表达。

  一、说教材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难忘童年》,追随着作者的童年足迹,孩子们很容易产生共鸣,勾起对自我童年时光的回忆。说起童年那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可以说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但也正是因为它的丰富,在写此类文章时,孩子们往往会因为内容宽泛而显得无从下手,或是泛泛而谈。这次的作文教学,我力图抓住一个点——童年的一个表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由一个表情引发学生对童年往事的回忆,突出其中的难忘,进而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选择自己童年中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出真情实感。

  (二)重、难点:通过回忆童年的一个表情,引导学生把童年中最难忘的画面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三、说过程

  我把这节课主要分为三个板块:回忆我们的童年——记录我们的童年——分享我们的童年。

  (一)课前谈话

  我在课前播放了一些儿童表情的图片,让学生猜猜表情背后的故事,创造轻松的氛围。然后,自然地引出这样的表情你有过吗?你想起了哪件事?勾起孩子们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二)回忆我们的童年

  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打开话匣子,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回忆最难忘的带有表情的一个画面。

  (三)记录我们的童年

  1.在写作前,对孩子在写法上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在孩子交流后,引入了我小时候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把我写的下水文作为例文,通过交流提出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叙述清楚、注重细节、感情真实)并进行板书。

  2.写片断

  现在的.孩子习作的另一个缺点就是记流水账。本节课我让孩子把头脑中最珍贵的画面写出来,也就是写出习作的精彩部分。

  (四)分享我们的童年

  这一部分也包括了对作文的评改。我的想法是把这部分分成三个层次:

  1.把学生的作文作为例文,放在投影下。师生结合板书的要求,也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激发学生想修改的欲望。

  2.同桌互相评改,共同进步。激发孩子参与的欲望。

  3.自己为自己评分,交流精彩部分。

  (五)板书设计

  我力求体现课堂的重点,写作环节板书是学生努力的目标,评改环节板书又是评改的依据。

教师说课稿14

  《老人与海鸥》是安排在“人与动物和谐篇章”的第一课。学习这篇课文为学习其他课文打下学法基础和情感基础!

  主要内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位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来临,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充分展示了人与动物的和谐。

  文本结构:课文条理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两大部分之间呈因果关系。

  【说学情分析】

  知识水平: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继续围绕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提高阅读速度。本课时学生已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准文章。

  能力水平: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捕捉关键词句体味情感的能力,继续巩固这一学法。

  情感态度:抓住兴趣点——孩子天生就喜欢小动物,每个人与动物之间都可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呵护动物!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文段,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3、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时数】

  2课时

  设计思路】

  为了更好地突破目标,本课教师教法先扶后放,以读为本,创设情境;学生学法自读悟情、激情美读,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文句,品重点文段,入情入境地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感悟和谐之美。

  【教学统览】 1.入境,再现感人故事;(预设5分钟)

  2.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预设18分钟)

  3.入情,体会灵魂震撼; (预设15分钟)

  4.入心,化作实际行动。 (预设2分钟)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入境,再现感人故事。

  1.美读词语。(撮嘴呼唤 应声而来 、亲昵说话 抑扬顿挫 啧啧称赞 翻飞盘旋 瞻仰遗容 肃立不动)

  2.画面呈现。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脑海里浮现的四幅画面;老师板书:喂养、呼唤、交谈、送别。

  3.串讲故事。老师请个别学生串讲画面,再现一个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给学生回顾故事提供有效的帮助,旨在让学生在直奔重点段落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感知。

  二、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课文的第一部分)

  画面一:老人喂海鸥。

  1、范读,谈感受。在朗读时要注意读好“很小心”、“退开一步”、“撮起”、“呼唤”这几个词。

  2、朗读指导.课件出示“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引读:(引语中要定准节奏,读出味道!)

  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3、想象画面.“海鸥飞成的乐谱能唱出一支怎样的歌?”(课件出示填空:_____之歌)学生可能会说“快乐之歌”、“飞翔之歌”等等。

  4、配乐齐读.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是一篇有声有色的和谐乐谱,让画面和音乐融为一体,让灵动的画面唱起美妙的歌。

  5、总结学法:刚才我们采用体味关键词句,读中感悟,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

  画面二:老人呼唤海鸥的名字。

  1.感同身受.让学生抓住爸妈给孩子取名来理解老人为海鸥取名.拉近生本距离.

  2.语言文字训练.(“抑扬顿挫”.)先与形近字区别,再解释词语的意思,最后造句。

  3.师引读,生接读.师生一起用亲昵的语气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呼唤海鸥的名字。

  4.教师总结过渡到画面三。

  画面三:老人谈论海鸥。

  1、学生同桌对读:练习老人与作者之间的对话。

  2、指导朗读。(以读代讲,师及时指导朗读)汇报时,引导学生留意文中描写的老人“生动”的眼神,“亲昵”的'语气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营造出和谐之声,感受浓浓的爱。

  3、小结板书:十多年的来,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的——生:儿女;在海鸥心中,老人就是他们的——生:父亲。老人与海鸥,他们就是——生:亲人。(板书:亲人)

  [设计意图] 这里有含义深刻的文句,教学时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字里行间寻觅老人对海鸥的爱。为此,通过教师范读、创设情境引读等,学生悟读、练读、男女生对读、美读,入情入境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抓住“起起落落”引导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同时抓住“抑扬顿挫”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画面一详细指导,学法总结,为后文学习做了学法指导和打下情感基础。

  三、 入情,体会灵魂震撼 (课文的第二部分)

  1、结合老人感人的报道创设导语:(出示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教师引读13、14、15自然段,出示四个场景的句子)。

  场景1——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场景2——海鸥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

  场景3——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肃立不动……

  场景4——我们收遗像时,海鸥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1、结合平时积累。谈谈海鸥心情: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焦急万分、心如刀绞……

  2、结合插图理解想象。师:这一幕就像发生在亲人生死离别场面,你感受到了什么?(相机指导读出个性化体会和感受)

  3、句子对比,体会用词准确。首先师问:这里用了“扑”这个字,为什么不用“飞”呢?(换词对比谈感受,相机指导读)

  4、小练笔“如果你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海鸥,你会鸣叫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把前面的课文和自己的感受说进去)”。

  5、写法习得。请你仔细研读这几个场面,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场面写具体的呢?☆ 动静结合 ☆ 细致描写 ……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抓住描写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等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从海鸥的动作中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义。挖掘“扑”字的运用之巧妙,旨在体会作者如何准确用词来表达情感,抓一字悟妙用,也是在引领学生懂得如何遣词造句,推敲语言。在这一环节中,我还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想象海鸥的鸣叫,设身处地的想像海鸥在倾诉些什么。写话的过程,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

  四、 总结全文,延伸情感

  1、师指着板书小结:因为老人与海鸥的情谊,所以才有了这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感人场面,虽然老人走了,但是他关爱动物的善举将由我们传承!

  2、布置作业。学生所感悟到的这种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情感不应该随课的结束而结束,应及时的进行拓展。所以我还布置了课后练笔内容:写一写生活中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至情至美的课文,我们希望这节课能结束在感情的至高点,所以我们在学生激情满怀的美读之后,用一段真情告白来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句点,当然,课是结束了,这种情感我们却希望它延续下去,所以,我们在作业中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这是学生学文后情感的梳理,借作者的情思与心声来传学生学文之后的感受,融情感升华与文字训练于一体,这是小练笔应承载的一项功能,在本处,我想这种功能是必要的。

教师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小说,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表达得深刻,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字词,

  ②、理清的情节结构,

  ③、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①、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②、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把握构思巧妙地故事情节

  ③、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④、把握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

  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主题思想。

  【突破方法】:设置问题情境,对比于勒的称呼变化,体会于勒的地位变化,进而牵出小说的情节发展线索:赶一一盼一赞一见——躲。寻根究底色,挖掘变化的根源,学生自然而然归纳出结论:金钱。这样步步深入,自然而然地突破了的重点。

  ◇难点:

  开阔思维,多角度把握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

  【突破方法】: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深入小说,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对主题进行读角度探究。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拥有阅读小说的生活体验,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过对主题的把握比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系时代背景与生活实际,从情节或者人物的多个角度体味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2、教学设想: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的路径有很多,但人们普遍认为万变不离一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如果站位稍高,从故事的人物群中抽身出来再看,我们会发现,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挖掘。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以人物为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再进一步揭示小说主题。我让学生自己了解小说的人物以及相互关系,人物称呼以及态度的变化,进而挖掘小说的主题,并且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角度分析小说的多元化主题。

  3、教法指导:

  (1)整体感知法:这是一节智慧技能训练课,重在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设计情境促进知识的迁移,因而整体感知是重中之重。我采用默读法让学生进行整体把握。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以精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探究的话题,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分析、理解小说主题。

  (3)发现探究法: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互学形式,重点探究小说的主题。课堂如果只让学生独自思考,部分学生会无得,因此要组织学生讨论,促成学生对话,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这就是以学为本,以学论教。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运用阅读理解方法去感知教材;来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知。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来构建立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讲述过程中,运用图片和材料等教学手段,再现丰富多彩的人文画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其展开讨论,一则可加深印象,二则可提高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2、学法指导:

  过程:理解——品味——感悟。

  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要求学生圈划出称呼变化的词语,进行一定的分析;并且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感悟课文,感受作品中的主题。

  具体方法:

  ①。圈点勾画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做好标记

  ②。合作探究法:对本文设计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分析情节为突破口,探讨小说多元化的主题。

  ③、比较法:于勒三次变化的身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迥异的态度变化等,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深入理解主题。

  ④、辩论法:引导学生对主题多角度的分析与把握,围绕文本内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探究作品主题,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⑤、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预习交流———整体感知————多角度探究主题————拓展延伸

  (一)导入新课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说“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的确,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精彩论述。(看大屏幕)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便是纯粹的金钱。金钱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形同陌路。法国优秀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以他卓越的成就准确犀利的阐释了这种关系。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去体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吧。(大屏幕)

  【这一环节能够激荡出学生内心的波澜,有利于学生酝酿感情,进入小说的情境中去。】

  (二)预习交流

  1、字词情况(小组展示预习情况)

  2、走进作者一小组说,其余小组补充,最后看大屏幕加深印象。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个环节:自学

  1、快速阅读课文,明确人物关系,熟悉小说主要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

  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之后陈述,然后大屏幕展示。

  第三个环节:看投影,根据情节复述小说。

  【这个步骤主要是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把握情节变化的动因,也为下面的领悟小说的主题作铺垫。】

  (四)再读课文,多角度探究主题

  第一个环节:再读课文,深入思考

  1、找出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前后后对于勒不同的称呼。(用文中的相关词语作答)

  2、给这些称呼分类,看看哪些称呼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第二个环节:交流阅读成果。

  第三个环节:探究主旨

  第四个环节,多角度探究小说主题。首先明确要求(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从情节上或者文中的不同人物入手。)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之后小组成员展示。

  【这步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扬个性、创造性,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五)拓展延伸

  1、名人对金钱的评价:

  罗兰: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

  三毛: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其他: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有钱能使鬼推磨

  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对金钱的看法!

  2、想像一下,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展开联想,试着加以描述。

  【学生在完成对于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的理解之后,再进步就是把握小说的语言,抓住小说写人的手法,利用改写,既可以迁移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主题的理解,因此,对于小说仿写,就出现了可喜的一些创新思维。】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法国作家莫泊桑的这篇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而作品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永久的。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能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做一个拥有美好心灵的人。

  (七)布置作业:想象作文完成。

  五、说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为此,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几个教学活动,积极营造了民主的教学氛围,并且创设情景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既培养了能力,也发展了个性品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适当延伸迁移,将感情认识和理性思考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认识到:在新课程下,教师要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开发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建构适合实际教学情景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说课稿】相关文章:

教师的说课稿12-23

教师说课稿11-15

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11-06

精品教师说课稿02-16

教师的语文说课稿11-02

教师说课稿15篇11-28

幼儿教师说课稿02-17

小学教师说课稿11-03

《我的老师》说课稿12-1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