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11-26 08:18:3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本课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在例题中呈现了从一点向已知直线所画的一条垂直线段和几条不垂直的线段,让学生通过度量,发现在这几条线段中垂直的线段最短,这是垂直线段的性质。接着揭示了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想想做做”安排了4道题,第一题让学生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第二题让学生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并测量这些线段的长度,发现这些线段同样长;第3、4两题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垂直线段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垂直线段的性质的探索过程,知道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会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会利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体会数与形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垂直线段的性质,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教学难点】:

  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充分感知垂直线段最短,形成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在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点到直线距离概念及垂直线段性质的认识。在操作活动中,不仅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参与程度。

  【说教学过程】:

  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出发,我从三个环节来诠释整个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

  通过提问和作图帮助学生梳理了本单元已学的知识,并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通过预设的接力赛跑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提出比赛规则,出示比赛场景图,让学生初步发现垂直线段最短。

  3、让学生自己测量5条线段的长度,并发现其中的垂直线段最短,认识垂直线段的性质。

  4、教师指出点到直线的`距离概念,指名学生说说什么叫“点到直线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概念。

  第三环节:巩固新知,深化认识

  1、第一题让学生说说什么叫“点到直线的距离”,再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二题让学生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并测量这些线段的长度,发现这些线段同样长;

  3、第3、4两题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垂直线段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其数学应用意识。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说的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本单元主要

  教学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我将教学第一课时观察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想象,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会从物体或几何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得到的图形。

  2、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能联系实物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思考,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观察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乐于和同学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激发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会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教学难点是:能根据物体的形状想象相应的视图,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四、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教师准备一个投票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学生准备同样大的正方体若干个。

  五、说教学程序

  一、教学例1

  谈话:看老师今天带来的是什么?(投票箱)同学们已经学习过观察物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的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出示投票箱,像例1的样子放在讲台上,谈话:这是一个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谁来试一试,指名到讲台前分别指一指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边演示边讲解:)像投票箱这样的物体,习惯上我们把写有“投票箱”三个字的这一面叫做前面;和右手方向相同的这一面叫做右面;朝上的这一面叫做上面。大家一起说:这是投票箱的前面,这是……

  提问:我们认识了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从前面观察投票箱,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长方形,上面写着投票箱3个字)从右面和上面观察呢?

  启发:要知道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可以分别到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进行观察,谁愿意上来试一试,(观察它的前面,你要站在哪里?现在你看到了它的几个面?只看它的前面,要怎么做?现在你看到它的前面是什么图形?指名到讲台前示范观察右面和上面的方法,并提醒同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观察投票箱的前面,要站在投票箱的正前方,面向投票箱,使自己只看到投票箱的前面这一个面;观察投票箱的上面,可以站到板凳上,从上往下看。)

  依次出示课本中的三幅投票箱的视图,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是从哪一面看到的。

  小结:回忆观察投票箱的过程,想一想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组织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出示洗衣机的直观图,提问:你能指出洗衣机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

  再问:如果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洗衣机,看到的'形状图各是怎样的?

  追问:你能根据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洗衣机的形状图想象出洗衣机的样子吗?

  出示电冰箱的视图,先让学生指出电冰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2、“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把课本放在桌子上,先指一指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同桌合作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并说一说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

  3、“练一练”第2题

  生活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几何体,出示各个面上涂有不同颜色的正方体,谈话这是一个表面涂有不同颜色的正方体,你能分别指出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

  边演示边讲解:像正方体这样的物体,习惯上我们把朝着自己的这一面叫做前面,和自己右手方向相同的这一面叫做右面,朝上的这一面叫做上面。

  指名说一说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别是什么颜色?

  学生同桌合作依次进行观察,并交流。

  出示各个面上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体,先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并说一说各个面的颜色。(同桌合作进行观察,并交流。)

  4、练习六第2题

  出示各个面颜色相同的正方体(放在讲台上),谈话:观察这个正方体,你能分别指出正方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

  提问;如果从前面观察这个正方体,看到的是什么图形?如果从右面和上面看呢?

  再问:你知道为什么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都是同样的正方形吗?

  5、练习六第3题

  再出示一个正方体,和前面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摆放方式同课本),提问:这两个正方体拼成的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物体?

  谈话:如果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长方体,看到的各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两个正方体,照样子拼一拼,再轮流进行观察,把看到的图形记在头脑中。

  出示书上的两个视图,让学生分别指出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图。

  提问:观察这个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从前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完全一样。)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要与大家一起分享。

  四、布置家庭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4题

  回家观察电视机和微波炉,看看它们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前面、右面、上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 说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既重探究的过程又重学得的结果,湛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二、 说教材

  1、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70-76页内容。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入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分开来看:(1)面积概念,包括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2)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3)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

  分米、1米与1平方米的比较。尽管这一课时内容较抽象,为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应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即一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教学目标:

  (1)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会应用常见的面积单位。

  (3) 通过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4、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5、教学难点: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学课件和1平方米的纸,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学具:每人两张卡片(长方形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正方形边长8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若干)

  三、 说教法

  根据本堂课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学具,以多媒体课件,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比较法。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四、 说学法

  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表象。对小学生来说,受到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及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感知再到表象最后到形成概念应用的过程。因此有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学习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五、说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 直接导入,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师:我们的祖国有多大?(学生自由回答)

  师:千米是什么单位?平方千米表示什么单位?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 情境创设,探索新知

  1、 面积的定义

  (1)课件出示动画片蓝猫和淘气在打扫卫生,蓝猫在抹一块大的图画,淘气在擦电脑,由学生表达情景后,教师指出,什么是物体的表面?

  学生通过自己找、摸,感受什么是物体的表面。(体现新课标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比较谁先擦完呢?引出面积的概念。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并作板书)

  (2)刚才大家摸的都是什么图形呢?(学生发言:有正方形、长方形等)

  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呢?

  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共有的特点:首尾相连,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再让学生比较图中长方形和圆形的大小,质疑:这些明封闭图形也有大小,这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3)先由学生自己小结面积的定义,教师再作补充,师生共同得出面积的定义,指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面积单位

  (1)提问:如何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观察法)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练习本封面的面积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重叠法)

  (3)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拼摆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是怎样进行拼摆的,指出要用统一的图形为标准来拼摆)

  (4)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5)再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有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学生举例)

  其实我们身体的中指指头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厘米。

  (6) 应用:先估计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多大,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到底它的面积有多大?

  (7)

  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桌子的大小,学生认为不合适,教师顺势指出我们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引出平方分米。并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整个会场的大小,合适吗?引出平方米,用实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学生先估计黑板表面的面积,教师进行测量。

  三、巩固新知

  1、比较路面的大小,出示图形(因为图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数数的方法就能比较出来)

  2、单位应用题:乒乓球台4( );电话按键的面积约1( ) 课桌的表面约30 ( )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4

  分析教材:

  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P101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此教学内容是原人教版第六册的教学内容,而新教材是在本学期更换的,所以现在的四年级学生其实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面积和周长的对比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已是旧知。所以这节课的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过面积和周长的对比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合作、讨论、比较,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并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相应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比较出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并能正确的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难点是能正确地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学法:

  由于此教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所以这节课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和周长的理解而进行了改编设计的,在设计上着重于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先是通过学生对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相同吗?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复习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在这基础上,把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如:对房屋的装修及修建花园)中,由基础性应用思考性应用拓展性应用创造性应用的逐层提高,力求从中提高学生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1.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习方式变革,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精神。

  本节课运用把学生六人分为一个小组的学习方法,利于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与合作精神。使学生们能做到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形成信息交流量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生动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整堂课融入到一个童话故事中,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整个练习设计成帮小灵通修建一个美丽的家园(包括对房屋的装修及修建花园),学生每完成一个练习或活动,计算机就会显示相应的成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在讨论中比较。

  创设情景,通过童话故事的引入,让学生对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相同吗?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和完成P101的例1,从而复习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

  二、在应用中比较。

  1.基础性应用。

  口头列式解答:小灵通拥有的边长是20米的土地及长16米、宽10米的房子的占地面积和周长。

  2.思考性应用。

  帮小灵通装修客厅,包括:(1)给客厅做一扇大门;(2)给客厅的地面铺上地砖;(3)用石膏线吊天花。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培养学生选取相关信息并运用已有的相应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性应用。

  帮小灵通装修房间,包括:(1)给房间围地脚线;(2)给房间窗户配玻璃要多少钱?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的意识。

  4.创造性应用。

  小组内进行两个活动。

  第一.讨论在花园内围一个面积36平方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玫瑰园,要用多长的篱笆?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第二.讨论在花园内修建一个周长为12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金鱼池,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怎样围面积会最大呢?

  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现合作的精神。

  三、小结评价。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在刚才解决这么多问题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有什么收获?

  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和小结,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四、发展延伸。(机动)

  如有时间,可进行一个小组活动,请每一个小组在美丽的家园的图纸上设计如何在花园内修建金鱼池和玫瑰园,要求能既省材料,又美观。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2、教材分析: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难点: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二、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运用了“创设情境——操作活动——建立模型(这节课主要是建立线的`模型)——实践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想象——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三种线的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生活中哪里有线?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引出课题: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直的,有弯的,数学中同样也有直的线和弯的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播放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图片,让学生说说孙悟空手里的宝贝是什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代表金箍棒,再在它的两端分别点一个点,表示金箍棒的两头,从而认识线段,并介绍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接着追问学生,金箍棒有什么本领?并及时通过动态的演示,把金箍棒的一头放在地上,让它向另一个方向延伸,从而认识射线。再在黑板上画一条线表示金箍棒,一端点上端点,让它向上变长,让学生体会它可以变得无限长,我们是画不完的,所以只画出它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然后让学

  生继续想象,如果把金箍棒横着拿在手中,它可以向什么方向延伸?让学生试着到黑板上画这样的线,并认识直线。这样,借助金箍棒的神奇变化,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三种线的特征,并加深了对“无限延伸”的理解。

  接着,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如一扇门、射灯、斑马线、铁路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图形的特征,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进一步区分三种线,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课件向学生出示表格,让他们明确这三种线的特点:端点、延伸情况、与直线的联系。我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共同商讨,把商量好的结果填写在表中。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找出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三种线特点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三种线的读法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由于前面学生对这几种线的特征以及端点的概念比较明确了,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包括射线为什么只能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本环节我先对线段的读法作以示范,然后射线和直线的读法让学生自己尝试,并说说为什么射线要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五)实践运用,强化理解。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过一点能画多少直线,过两点呢?

  看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路,哪一条最短,要求学生独立。

  另外,增加了一些练习,如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3)线段CD长5cm。()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这些内容更有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抽象出三种数学图形,深刻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探究其特征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判断正误的练习中,三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更进一步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升华成认知;在“试一试”、“量一量”活动中,让学生把认识用于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技能。整堂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既富有挑战性,又较易达到目标,这样设计,较高地达成了本课的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还认识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分类等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的基础。我们把握好“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征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获取新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几何图形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能力目标:①通过学生测量、撕拼、折叠、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②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①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

  难点: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因此,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直观教学法和动手操作实验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整节课我以学生为主的 “活动教学”贯穿全过程。设计有独立活动、同桌活动及分小组活动。在具体活动中,虽然小学生的遗忘性较强,但不得不承认学生已学过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所以一开始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说,从学生说中导入故事,“三角形三兄弟的争吵”,引出与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然后设疑: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由于学生在小学学过这样的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所以我直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是自主探究,证实规律;三是应用延伸,解决问题;四是深化思维,拓展知识;五是课堂总结;六是作业布置。下面就具体的教学环节说说我的设想。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开始上课,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说三角形的特性、分类等有关知识,从学生说中导入故事,“三角形三兄弟的争吵”,引出与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然后设疑: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二)自主探究,证实规律:

  1、理解标目: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所以一开始我先不急于动手探索,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2、 猜想:目标明确后,我就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

  3、 验证{自主探索}: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既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动中,我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怎么动手去验证,让学生做机械的操作员,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具体过程为:量量、拼一拼、折一折――说说、议议――小结。

  4、 巩固内化: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如:根据普遍三角形两个角求一个角,根据特殊的三角形求出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具体在练习一,第二、应用延伸练习一中都有体现},从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5、 拓展创新: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6、说课堂总结

  采用用先让学生归纳补充,然后教师再补充的方式进行:⑴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2)看书设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六.说教学板书

  这是一节操作课,学生要掌握的概念较少,所以整个板书我以表格为主,主要把学生大量的验证成果展示出,让学生亲自动手后再通过观察,一目了然,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简间但又层层涉及,形式活泼,色彩也较丰富。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一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40至43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发现三角形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三角形分类》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观察、操作、比较、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都是为了使学生能根据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因此这是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这是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因而,“能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5.教学准备

  三角板、多媒体课件、学生用表格等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教材,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利用教材6个三角形组成的图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归类的依据,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引入课题,即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好铺垫,也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直奔放主题。

  (二)动手操作,探讨三角形分类方法

  1.根据角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学生先是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探索分类。(事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袋:一张表格)

  ①学生根据表格对这个三角形进行观察,再填表。填完表格,再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观察,就能容易地进行分类。

  ②把分类的结果填在表中。

  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说说自己的分类依据。

  (3)展示学生代表作品,学生互评。

  (4)师小结归纳(边把分类依据板书出来)

  (5)鼓励学生给自己分类的三角形取个名字。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增强学习的信心。

  (6)引导学生对三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得出相同点: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三)指导完成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一第1至3题。主要目的是巩固复习更好引领后进生掌握按角对三角形分类。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意在突出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有学生分类的作品展示,有教师板书的知识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六)作业设计。

  目的加强巩固,能更好的掌握本课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8---39页“文具店”。

  一、说教材:

  小数知识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教材将这部分知识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首先在二年级教材里,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了小数及其简单的加减法的初步认识,然后在四年级下册教材中,则要求学生对小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掌小数的运算法则。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乘法的计算以及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小数的意义”是在“整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数乘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学习其他小数知识的基础。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知识的前后联系,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教学重点:了解小数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难点: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遵循知识来源于实践的原则本节课适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注意以旧引新,抓住新知识的连接点,体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所以教法以情境教学法和谈话法为主。

  三、说学法:

  教师首先创设买文具的情境,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在解决问题时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答。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引出新知。第二环节:进入情境,发现问题。第三环节:全员参与,探究算法。第四环节:自选算法,尝试练习。第五环节: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旧引新。

  现代教学论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课一开始,我便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并与学生交谈。同学们,你们一定跟妈妈逛过商场、超市吧?那么你们有谁逛过文具店呢?今天乐乐文具店开业了,老师带你们去看看好吗?不过老师有个条件,得先完成两个任务才能出发。这时,我出示复习题:

  1、 0.8里有( )个0.1 0.84里有( )0.01

  2、 4个1/100写成小数是( )

  3、 72*5表示( )

  4、一千克苹果2元,买3千克多少元?买2.5千克呢?(第二个问题只列算式不解答)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设置悬疑,由疑引思,不但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小数乘法的意义,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凝聚了动力。)

  第二环节:进入情境,发现问题

  学生完成任务后,心里一定会很高兴,等着与老师共同出发,于是我会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引入情境:“同学们,任务完成得这么出色,那么我们就出发吧!

  看,货架上摆了这么多文具,你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它们都是什么吗?价钱是多少吗?知道了这些文具的价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由于从一年级就培养了学生发现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不但难不住学生,而且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会很高,提出的问题也会多种多样,层出不穷。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用加减法解决的,也可能会有用乘除法解决的,对于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学生提出后就让学生口头解决,对于要用乘除法解决的问题还没学到,我会让学生先放到问题银行中,对于要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教师要及时板书:

  1、买四块橡皮多少元?

  2、买三支铅笔多少元?

  3、买二把尺子多少元?

  4、买三把铅笔刀多少元?

  (这样的情境引入,会很自然地把学生的`生活经历变为教学素材,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到数学的角度,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也更加明确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第三环节:全员参与,探究算法

  当学生兴趣盎然地提出问题后,我会及时予以鼓励并启发思考:同学们,你们可真爱动脑筋啊!如果把这些商品都买回来,分别需要多少钱呢?

  于是,我先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首先指名列出算式:0.28×4,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内利用学具,自主学习,相互启发,得到0.2×4的结果,最后指名汇报,教师及时板书:我是这样想的:

  方法一:0.2+0.2+0.2+0.2=0.8

  方法二:0.2元=2角2×4=8 8角=8元

  方法三:在这个过程中,我允许并提倡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鼓励算法多样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环节:自选算法,尝试练习。

  在学生汇报后,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独立完成黑板上的其他问题,并指名板算。这样能使探索的计算方法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然后让学生去解决课前的‘每千克苹果2元,买2、5千克苹果多少钱?’这一问题。这样学生利用本节课探索到的新知识解决了课前遇到的困难,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五环节: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主要环节。为了适应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需要,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

  首先是基本练习:

  1、教材39页练一练第二题涂一涂、填一填

  2、填空(目的是深化对小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3、其次是综合练习,综合练习的内容由浅入深。

  我首先设计了40道口算题,口算题我采用了比赛的形式进行。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是一道填空

  最后是拓展练习:找规律,目的是让学优生的思维得以拓展。总之,在习题的设计上我注意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这样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能兼顾大多数的学生。

  第六环节|:回顾新知,全课总结。同学们,到了与乐乐文具店说再见的时候了,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这样设计是为了启发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强化重点,使知识得以再现。)

  五、说板书设计;

  文具店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9

  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平移与平行》,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又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学会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2、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像等能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

  教学重点是:认识平行线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会用三角板画平行线。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五个环节,首先通过“看一看”让学生观察双杠发现平行线的特征,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通过“平移”得到“平行”;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巧妙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平移铅笔的这个动作里就产生了平行!继此,学生也能充分体验平行线的本质特征:距离处处相等,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再通过实际操作“试一试”“折一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行线的特征;通过后面的:“画一画”让学生学会画平行线,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大胆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架起新知与旧知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观察双杠的两根杠有什么特点再平移铅笔、从中使学生抽象出平行线的特点和它与平移的关系,不仅架起了新知与旧知的桥梁,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激发了他们主动的探索欲望。

  二、强化动手实践,拓宽探究空间。

  《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必须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例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根据原有平移知识观察平移铅笔,从中发现平移与平行关系。再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 “画一画”“说一说”的实践活动,经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内化平行与平移关系和平行的特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而且体验到自已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已的观察和探索,自主发现、合理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画法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地讲授画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先独立尝试,发现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来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了问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0

  教师指示,学生思考:

  ①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0/100)用小数怎样表示?()

  ②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10)用小数怎样表示?()

  ③引导学生小结从图上可以看出: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是3个1/10。所以得出:=。

  ④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如下:

  例2:=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为了帮助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教师强调指出: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不变呢?(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举例说明)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都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举例说明)整数是否具有这个性质?(没有,理由同上第二点)

  2.小数性质的应用

  教师谈话: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化简小数出示例3:把和化简。

  提问: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弄清题意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通过这组练习巩固新知,为以后小数作结果要化简作准备。

  口答:课本“做一做”第1题。

  (2)把整数或小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教师谈话: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如:元=元3元=元

  出示例4: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小组讨论后,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订正,表扬。

  ==3=

  练习:口答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讨论小结: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想一想为什么)

  3.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第64页的例1、例2,记住并理解小数的性质;阅读课本第65页例3、例4掌握小数性质的应用。

  五、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第1题: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指名同桌对口令,其余学生当小评委。

  第2题: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先在书上填好后,再提问找朋友。一个同学在第一栏里按顺序报数,其他同学准备当朋友。

  第3题: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变化?小组讨论,提问订正,找规律(小数的末尾添“0”大小不变,整数的末尾添“0”大小变了)。

  第4题:化简下面小数,采取抢答来完成。

  第5题:先填书上再口答订正。

  2.练习十三第6题: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评价鼓励。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54-55页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引领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

  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会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主题图情境导入新课。

  师:商场要进行大拍卖,王老师来到了商场,同学们看这副图,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情境导入:师:这么便宜,王老师决定买2件夹克衫和2条裤子,你知道我一共要付多少元?我们一起来口头列式。

  (65+45)×2 65×2+45×2 —板书

  2.猜测验证:猜想一下,两道算式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同学们来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你的猜想!

  3.交流汇报:计算结果是相等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相连。来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等式两边都有65、45和2,一个式子是先求和,再求积,另一个式子是先求积,再求和等)

  师: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65+45)个2,不就是65个2加45个2吗?(师比划)

  4.师:假如老师要买的是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老师需要付出多少元呢?

  (要求生尝试用两种方法完成,完成后简单交流)

  (32+45)×2 32×2+45×2 —板书

  师:(32+45)个2,就是32个2加45个2。(师比划)

  5.比较类推:

  师:这两组算式左右两边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呢?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类似这样的算式呢?(强调计算结果)

  6.表达交流: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可以交流讨论。

  小结:如果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三个数,这样的规律该怎么表示?

  (a+b)×c=a×c+b×c(师比划,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比划)

  7.揭题: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8.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乘法分配律,看看“乘法分配律”它自己还有什么话要说,请认真看:

  认识我——“乘法分配律” 我秉承着家传助人的美德,默默的为我的祖国——数学王国贡献着我的智慧。 有的同学还不是很认识我,告诉你们吧,我的职责范围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举个例子来说吧,(9+8)×7=9×7+8×7=63+56=119

  要是你就这么认识我,你就错了,你把我的本事看扁了。告诉你,我的本事大着呢。我其实有很多的变身:

  不信,我变——9×7+8×7=(9+8)×7=56+63=119,这是我的逆应用,如果你觉得这样说着拗口,也可以说是反过来应用,呵呵。

  我再变——

  (9-8)×7=9×7-8×7=63-56=7 你看,我的本事多吧,为我喝彩吧! (摘自黄崇波老师的博客,内容有修改。)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师:乘法分配律会变身,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出真正的他。

  1.“我是小法官”:判断正误,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27×12+43×12=(27+43)×12

  (42+35)×2=42×2+35×2

  (a+b)×c=a×c+b×c

  15×(4×6)=15×4+15×6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我算的最快”:分组比快。

  (1)64×8+36×8 (64+36)×8

  (2)25×17+25×3 25×(17+3)

  3.“我最聪明”:括号中该填什么数字才能让计算更简便,填上后快速计算。

  ( )×( )+78×21

  4.平湖小学三、五、六年级学生人数情况如下表。

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班级数333
平均每班人数464650

  (1)三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六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

  一块长方形菜地种了青菜和萝卜,请聪明的你根据自己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如果有困难的话,可以同桌交流下再完成。

  四、全课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将自己的收获写成一篇数学笔记。

  2.课后回忆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学生通过前几年的学习与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对圆形物体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圆的初步认识》是建立在学生的这些经验上来进一步认识圆的有关特征,让学生深切体会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为后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半径和直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圆的美。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圆上所有的点到固定点O都有相同的长度r,认识圆心、半径。

  难点:初步认识圆的有关概念。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认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从而理解半径;用讨论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学习半径、直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动眼看一看等方式自主探索,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半径等知识。通过自学的方式去学习圆的对称轴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点亮双眼,看自行车车轮

  我出示了生活中自行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车轮形状,学生们都知道是圆形,又出示正方形车轮的自行车,问这样的自行车你们见过吗?学生们会说没有,紧接着我就提出疑问为什么生活中的车轮都是圆形呢?圆形车轮到底有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初步知识。带着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圆的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静做细观,共探圆的奥秘

  1、认识圆的边:观察圆形,看看它的边是由什么样的线围成的?由此得出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认识圆心:移动车轮、转动车轮,让学生观察车轴在车轮中的位置有没有改变,通过实物迁移,用一个点表示车轴,从而去认识固定的点即定点在圆中叫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

  3、认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动手操作、同桌讨论,在图中找出与圆心距离为3厘米、2厘米、4厘米的点,能找多少个,并观察分别在圆的哪个位置,从而认识点在圆上、圆内、圆外三种位置关系。

  4、认识半径:通过点在圆上这个知识认识到圆上所有点与圆心所连的线段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接着介绍这样的线段就是半径,用字母r表示,接着小组去讨论怎么理解半径,并通过一道练习加深对半径的理解。

  5、认识直径:出示一个圆及圆中的6条线段,让学生观察6条线段中哪条最特别,通过小组讨论找到特别之处经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再介绍这样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再让学生说说如何理解直径并在圆中试着画一画直径,看看还能画出多少条,并量一量看看有什么发现,从而得出圆中有无数条直径,长度都相等。

  6、认识对称轴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通过预习回答问题来知道圆的对称轴及同圆中直径是半径的两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说明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并给学生一张圆纸片,动手操作来解决如何确定它的圆心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静思默观、自学新知、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圆的有关知识,既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又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齐心协力,一起练习

  本环节通过判断和选择两种题型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四)巧思妙想,畅游数学天地

  首先,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接着让学生们猜

  谜语,轻松一下: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个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打一个水果)猜出后,我们再猜一猜羊吃草的范围最大能吃出什么图形?在猜谜中感受到圆在生活的存在。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圆的,然后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圆,最后出示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一句话一切平面图形中,圆形是最美的,学生感受圆的魅力。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3

  数学蕴含在生活中的每一处,为社会、人类创造丰厚的价值。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创造数学的价值,就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灵活驾驭教材。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特色、教学建议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第二学段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角过程;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大小比较。

  2、数学思考:通过探索理解角,能用量角器画角、交流信息,建立角概念。

  3、解决问题:尝试用量角器量角;体会在讨论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情感与态度:知道通过测量、讨论、归纳得出的结论;体验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分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主要包括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空间与图形”包括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它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统计与概率” 主要涉及条形统计图,是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实践与综合应用” 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所交流的内容就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角的度量”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直线和射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认识常见的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画角。

  下面我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来谈谈第二方面:教材特色。

  教材编写特点:

  特点一:优化大数认识的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提供丰富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是认数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册实验教材“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这样的编,学生使能够接受丰富而系统、逻辑较为严密的数概念内容;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获得新知,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特点二: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四则计算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分量比较重,但是它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计算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本册实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特点三: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册实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两个单元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扩展和提高,其中有些图形,如线段、角、平行四边形等,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过。但当时的学习是初步的,属于直观的认识。本册教材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特点四: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册教材是第二学段的开始,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到本册所学习的统计知识和方法,是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在统计量上进行了分类对比,来表达数据、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认识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教材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特点五: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实验教材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这一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特点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实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编写体例:

  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编排,以体现数学课程的特点,编写体例是:激发兴趣的主题图(整体感知、提出问题)――促进思考的例题(促进理解、解决问题)――可操作性方法的小结(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多层次的练习(深化理解、拓展应用)――全面的整理和复习(整理巩固、提高升华)

  单元内容结构:

  第二单元的内容有: 认识射线和直线;角的定义;比较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每一小节又包括其枝干内容。其中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说知识的立体式整合:

  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下册,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学生在二上年级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因此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另外,本单元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教学建议:

  1.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了三个阶段编排,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前后又有连贯性。教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整体着眼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理顺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儿童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数学毕竟是抽象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数学中所说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没有粗细的,“面”是没有厚薄的。正因为如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都能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有的生活经验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日常生活中的牛角、羊角,甚至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角”等时常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干扰。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3.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没有直接给出,并在练习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4.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数的计算,形的研究,贯穿始终的恰恰是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就可以渗透极限的思想、猜想和验证的方法。

  评价建议:

  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利用好这个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能促使师生彼此走进心灵、情感互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评价:

  1、课堂表现

  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自学与合作探究过程,这个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能力。教学“角的画法” 时,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巡视参与时,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通过手势、眼神、表情和语言等方式适时鼓励。然后结合整体的学习过程从“认真操作,积极讨论,得出结论和大胆汇报”几个方面按A、B、C三个等级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每周统计一次,期末总评。这种形式的呈现既体现了定量的评价,又体现了定性的评价。

  2、知识掌握

  知识只有掌握的扎实,才能应用的准确,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会知识的情况采用了“评比+评语”的方式,从作业和测评两方面进行评价。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和每次测评的结果分优、良、合格三个方面进行评比,同时,站在学生的高度上,写上赏识激励的语言,帮助树立信心。如 “你的角如果能像你的字一样认真漂亮就更好了。”如果有学生对测验的结果觉得不满意,要委婉幽默地鼓励学生重新解答:“试题在向你挑战呢,去战胜它。”学生通过努力做对试题,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以评价,并给出鼓励性评语。这种“推迟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种“推迟评价”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3、应用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宗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行点评,如,借鉴哲理督促聪明却懒惰的学生:“梅花香自苦寒来,你要战胜惰性。”用精妙之语,激励爱钻研的学生:“你肯定还有高招,我为你骄傲”。有效的评价能开启学生心灵,驰骋想象,学生智慧的火花会更加灿烂夺目,进而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说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生活处处皆数学,身边处处是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入数学课堂,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效开发校内资源,合理运用校外资源。

  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插图,多媒体教学光盘,网上有助教学的图片、视频,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小数的知识。

  教学角的度数时,需要学生动手测量,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模拟学具和身边真实物体这两大资源来帮助教学,如:测量书本、文具盒、桌椅、门窗、黑板等;学射线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带着手电筒。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有利资源,学生的自学、交流的过程又将其生成为学习资源,特别是汇报时的错误信息更要有效利用,它是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答案有利渠道,是有助教学的重要资源。

  数字是跳动的音符,数学是神奇的学科!做为数学教师,当我们把数学教学当做追求,潜心研究时,我们会伴着优美的旋律与孩子们共同享受艺术般的快乐!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教学几何初步知识,不单纯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前几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时,已经注意通过一些操作和作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操作和作图都比较简单,在本册适当提高一些要求,通过教学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以及操作和作图的技能。在备课时,我曾经想过把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的知识安排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但发现课堂容量非常大,学生学得不扎实。在本次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适当进行了调整,在一节课内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后再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懂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

  2、能力目标:进行观察对比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三、教法与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达到目标,形成能力,就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力量,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法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度,设疑引入,感受新知。教学角的概念.通过师生的操作,利用动态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

  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本节课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如口答,判断选择,实际操作等),围绕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重点,达到巩固和运用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量的计量”中时间单位第一课时。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等较短的时间单位之后,并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年和月是比较大的时间单位,教材首先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年历,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内在关系,在初步掌握各月天数后,引出平年、闰年全年天数的计算,然后介绍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世界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较大的时间单位。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认识,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一年、一日,知道世纪、年、月、日的关系,记住大月、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

  2、知道平年、闰年的天数,知道判断闰年、平年的方法。

  3、结合本节课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重点确定为:让学生获得较长的时间观念,即年、月、日的认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发现并掌握闰年、平年的判断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准备: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a)学生准备:各年份的年历表若干张。

  b)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设计理念:

  本课总体设计,本着“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教育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力求让全体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

  三、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我采用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围绕“经历学习过程”这一主线组织教学。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遵守师生互动的原则,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为主。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作了如下的.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4、总结评价,拓展思维。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组数)在导入部分,我用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许多数,引出年、月、日三个时间单位,从而揭示课题。这样的引入,是通过生活化的情景,既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又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为顺利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做了思维上的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本环节分以下几步进行:

  1、认识一年和一日2、认识年历表

  3、记大月、小月4、计算平年、闰年的天数

  5、学习平年、闰年的规定6、学习世纪

  1、认识一年和一日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太阳、地球、月亮运动轨迹。同时配音说明: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一日,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这样的设计,是想从浩瀚的宇宙中揭示抽象的数学知识。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组织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更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认识年历表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中学会学习,不断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与智能结构。因此,我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去观察、讨论、发现年历表上所蕴含的数学信息。并把从年历表上发现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并展开比赛:看哪一组的小朋友观察、讨论得最认真。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汇报,概括总结并板书。

  通过学生观察年历卡,小组研究获取知识,这样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和创造学习的机会,充分体现开放式教学的思想,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3、记忆大、小月(演示:拳头记忆法、歌诀法等)

  (1)教师提出疑问:以上这些知识都是小朋友们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发现的,要求记住这些知识,怎样很快地记住31天的大月有哪几个月?学生汇报并演示这些方法。

  (2)游戏记大、小月

  为了学生进一步记住大小月的月份,我采用了游戏记大小月的形式:老师说到大月时男生站,说到小月时女生站,比比谁的反应最快。这样的环节安排,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4、计算平年、闰年的天数

  出示:平年31×7+30×4+28=()天

  闰年31×7+30×4+29=()天

  提出问题:31×7、30×4、28各表示什么?

  5、学习平年、闰年的规定

  质疑:那么平年、闰年又是怎样规定呢?指出:答案就在书上。鼓励学生看书81页中间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并划出来。学生通过自学、交流,了解平年闰年的规定。然后,课件出示:

  (1)规定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的是平年。

  (2)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不是400的倍数的年份是平年。

  由此得出四年一闰的规律。

  6、判断平年、闰年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根据四年一闰的规律,我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讨论、自学课本等手段来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计算这些年份是否是4或者是400的倍数来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这时,出现了一段小小的插曲,一个孩子非常激动、开心的说:“老师,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能很快判断一个数是否是4的倍数的方法,如果这个数的末尾两位数是4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4的倍数。这样,我就能很快地用口算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这个孩子的表现,是我课前完全没有预想到的,但我立刻肯定了他的想法,并向全班同学推广。这段小小的插曲,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这也提醒我们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要提高对学生的研究,充分了解、信任学生,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吻合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材料。

  7、反馈练习

  为了避勉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疲劳感,我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力求达到“新”、“活”、“实”、“用”的目的,使学生作到有张有弛,从而形成理解,记忆,应用,发展的学习水平。所以在认识了平年、闰年之后,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对号入座:

  19xx年19xx年19xx年

  20xx年18xx年20xx年

  闰年平年

  ()()

  8、认识世纪

  通过小组交流能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所以在认识“世纪”这个比年大的时间单位这一环节,我仍然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学、交流得出:1世纪=100年

  紧接着有针对性的进行反馈练习……

  接着对零乱的知识进行有序的整理,便于更好的有意记忆。

  总结质疑: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对这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关注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为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练习的趣味性,我把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成几个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独立版块,让学生自动选择练习,使各类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1、我显身手

  2、我当包公

  3、走进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4、欢乐总动员

  学生制20xx年()月的月历表,并提醒学生好好珍惜和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总结评价,拓展思维

  为了提高学生喜欢数学,主动研究数学的情感态度,我提出:请同学们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走进网络世界,上网查一查有关年、月、日的更多知识。这样的教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引入纵深。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学习习惯,达到“曲散意未尽”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它简洁名了,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引申谈话:

  总之,本课从“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在整堂课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力求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来。我相信,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际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说课稿07-03

数学活动说课稿07-21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01-13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18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12-01

初中数学说课稿07-19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2-16

数学教学说课稿11-11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