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三角函数说课稿

三角函数说课稿

时间:2022-08-12 11:22: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三角函数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角函数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三角函数说课稿

三角函数说课稿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课题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内容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④(必修)第1、2、1节。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运动现象的重要的数学模型,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在初中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刚学过的“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基础上讨论和研究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本章最基本的概念,对三角内容的整体学习至关重要,是其他所有知识的出发点。紧紧扣住三角函数定义这个宝贵的源泉,可以自然地导出本章的具体内容:三角函数线、定义域、符号判断、值域、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多组诱导公式、多组变换公式、图象和性质。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它又为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学习作必要的准备。三角函数知识还是物理学、高等数学、测量学、天文学的重要基础。

  三角函数定义必然是学好全章内容的关键,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由三角函数定义的基础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本节教材的重点就是定义本身。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尝试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

  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的建构过程。

  教学关键: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六个比值的确定性(α确定,比值也随之确定)与依赖性(比值随着α的变化而变化)。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及学生学习能力

  1、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些常见的知识和求法。

  2、学生的运算能力较差。

  3、部分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

  4、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必须在老师一定的指导下才能进行。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合情猜测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教法,在课堂结构上,设计了①创设情境——揭示课题②推广认知——形成概念③巩固新知——探求规律④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⑤任务后延——自主探究五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总体来说,由旧及新,由易及难,逐步加强,逐步推进,给定定义后通过应用定义又逐步发现新知识,拓展、完善定义、

  先由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过度到直角坐标系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再发展到直角坐标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问题1:在初中我们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那么锐角三角函数是如何定义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学习了锐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现在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又是一种推广和拓展的过程(类似于从有理数到实数的扩展)。温故知新,要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就要从源头上开始,从学生现有认知状况开始,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复习就必不可少。

  问题2:角的概念推广之后,这样的'三角函数定义还适用吗?

  问题3:若将锐角放入直角坐标系中,你能用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

  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自由讨论,教师参与讨论或巡回对学困生作启发引导。

  能表示吗?怎样表示?针对刚才的问题点名让学生回答。用角的对边、邻边、斜边比值的说法显然是受到阻碍了,由于前面已经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了,学生一般会想到(否则教师进行提示)继续用直角坐标系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设计意图】

  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必要的启发,将学生思维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创造”征程。

  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后布置任务情景:请同学们用直角坐标系重新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师生共做(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图形和比值)。

  问题4:对于确定的角,这三个比值是否与P在

  的终边上的位置有关?为什么?

  先让学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观判断,再引导学生观察右图,

  联系相似三角形知识,探索发现: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

  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

  得出结论(强调):当α为锐角时,六个比值随α的变化而变化;但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所以,六个比值分别是以角α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二)推广认知——形成概念

  将锐角的比值情形推广到任意角α后,水到渠成,师生共同进行探索和推广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同时教师强调:由于弧度制使角和实数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所以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对数学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教师指出:sinα、cosα、tanα的定义域必须紧扣三角函数定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熟,cotα、cscα、secα的定义域不要求记忆。

  (关于值域,到后面再学习)。

  【设计意图】定义域是函数三要素之一,研究函数必须明确定义域、指导学生根据定义自主探索确定三角函数定义域,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应用它,也增进对三角函数概念的掌握。

  (三)巩固新知——探求规律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进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例1、已知角的终边过点,求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要求:读完题目,思考:计算什么?需要准备什么?闭目心算,对照板书,模仿书面表达格式。

  巩固定义之后,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以巩固和加深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积极主动的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求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分析:终边上有无穷多个点,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只要知道终边上任意一个点的坐标,就可以计算这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或判断其无意义)

  师生探索:紧扣三角函数定义求解,首先要在终边上取定一点。终边在哪儿呢?取定哪一点呢?任意点、还是特殊点?要灵活,只要能够算出三角函数值,都可以。

  取特殊点能使计算更简明。

  等待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定义后,观察、分析初、高中所计算的函数值有何变化,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有关,然后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三角函数定义来分析,从而导出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的关系,进而由教师总结符号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判断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是本章教材的一项重要的知识、技能要求、要引导学生抓住定义、数形结合判断和记忆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并总结出形象的“才”字符号法则,这也是理解和记忆的关键。

  (四)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定义域;⑵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五)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作业,其中思考题的设计思想是:综合练习巩固提高,更为下节的学习内容打下基础,同时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以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简述板书设计。

  cotα、cscα、secα的定义写在sinα、cosα、tanα的左下方,突出本节重要内容的主体地位。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

三角函数说课稿2

  一、教学背景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四册第一章第二节中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在学习了任意角和弧度,并了解正弦、余弦、正切的基本概念之后进行教学的,同时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也为之后学习两角和差公式奠定了基础,起着衔接作用。运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能够更好的解决有关三角函数中求同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使解题更方便。学生在获得三角函数定义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借助单位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是研究三角函数的重要工具。本节课内容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整个中学数学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等代数、初等几何的相关知识,以及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三角函数定义的两种推导方法,从方法上看,学生已经对数形结合,猜想证明有所了解。从学习情感方面看,大部分学生愿意主动学习。从能力上看,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较弱。因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种基本关系式之间的联系,熟练掌握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其它三角函数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牢固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八个关系式,并能灵活运用于解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三角的思维能力,能灵活运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不同变形,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sin2α+cos2α=1;tanα=sinα/cosα的运用。教学难点为:理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的确定,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的变式应用。

  二、活动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评价。注重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无论是在学生开始遇到问题、产生疑惑、给出猜想的时候,还是在逐步思考、交流、探索的教学过程中,我都会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比如,在课堂讨论较难理解的问题时,我将先请一位平时善于解决数学问题的学生来回答,并请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然后再请大家给出不同的意见,从而形成良性的互动,在学生们的思维碰撞之中,正确、完善的结论将自然形成。从始至终,我都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三、课程设计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将采用故事法、探究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教学法,先从一个情境问题出发,然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对一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逐步归纳总结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并在期间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趣味导入:上课伊始,我会通过多媒体讲述“蝴蝶效应”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如果说南美亚马逊雨林中的一只蝴蝶与北美德克萨斯的龙卷风这两种看来是毫不相干的事物,都会有这样的联系,那么同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应当也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故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活跃其思维,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2、温故知新: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回顾三种常见三角函数的概念,单位圆中的任意角概念,以及初中学段学习的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基本关系式,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也具备相应的基本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请不同层次的学生起来回答,并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引导全体学生进行复习和思考。学生依据以往证明三角函数平方关系的思路,能够较快想到利用单位圆中的勾股定理关系,证明得到sin2α+cos2α=1,同样的,根据任意角的正切函数定义,得到tanα=sinα/cosα。

  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思考例1,(已知sinα=3/5,且α是第二象限角,求角α的余弦和正切值。)学生可能会跃跃欲试,先用平方关系式计算余弦值,但却会遇到开方时判别正负号的问题,于是才会根据α是第二象限角这个条件进行判断。这时我将会引导学生学会先判断任意角的区间及其三角函数的符号,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解题思路。这样学生就能够更轻松地探索出例2的解答方法。例2当中,由于根据余弦值的范围,确定α可能在第二或第三象限出现,于是学生就能够想到采用分类思想进行解答。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我的适当引导,可以自然而然地突破本课的难点。

  3、归纳总结

  经过前面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讨论,就逐步归纳总结出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别请他们发言,并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在师生互动中,共同推导出结论,这种方法既可以有效地突出本课的重点,又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4、实践应用

  为巩固所学知识,我会从教材中分梯度选取习题,给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并请2-3位同学在黑板上完成,在练习后我会进行及时讲解。

  在布置作业时,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巩固所学知识,我将布置一类“必做题”和一类“探究题”,其中“探究题”是提供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的,帮助其拓展思维,培养兴趣。

  5、课程总结

  本节课的内容是极富探索性,我通过提问式复习和情境问题导入,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探索热情。接着,以学生为主体,我来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和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究,逐步归纳总结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从而自然地完成本课的教学过程,同时帮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会用简洁、工整的方式给出相关探究问题,同时以多媒体辅助展示平移动画,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究。

  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发现、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熟知的足球运动为情境引入新课,以问题为载体,以师生合作探究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整个教学中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课堂随机提问以及讨论结果的过程中,我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方式,不仅能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掌握学习知识的技巧和方法,还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课堂气氛。

三角函数说课稿3

  在前一段我讲了30度、45度、60度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它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课,在前一节刚讲过正弦、余弦、正切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求法。现把我对本节课的做法和想法与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能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点,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说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2、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说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探索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进行这些三角函数值的计算并会比较不同锐角三角函数值大小

  在引入时我采用创设情境法,“为了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准备了如下测量工具:(1)含30、60度角的直角三角尺(2)皮尺。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这样会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更感兴趣。

  三、说教学设计:

  1、让学生自主研习,独立探究。

  (1)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他们分别等于多少度?

  (2)sin30度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cos30度呢,tan30度呢?

  2、让学生合作学习、生生互动

  (1)请同学们完成下表: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表格略)

  (2)观察表格中函数值的特点。先看第一列30°、45°、60°角的正弦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第二列、第三列呢?

  (3)同桌之间可互相检查一下对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记忆情况。

  3、精讲细评,师生合作(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1)计算:sin30°+cos45°;sin260°+cos260°—tan45°。

  (2)钟表上的钟摆长度为25 Cm,当钟摆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确到0。1 Cm)

  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延伸迁移,形成技能

  (1)计算:sin60°—tan45°;cos60°+tan60°;

  (2)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其倾斜角为30°。高为7 m,扶梯的长度是多少?

  自主小结:

  讲课后我让学生自主小结本节收获,并给他们提出困惑的时间和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感觉学生整体来说收获不小,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会进行计算,只是对这些三角函数值的记忆还有欠缺,课下还需时间加以巩固。课堂中学生积极性也很高,能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学习数学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帮助,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三角函数说课稿4

  一、教学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为: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2、能够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3、能够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进行有关推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使得内容更为丰富.教师可以运用和学生共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采取自主探讨式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难点:记住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预先准备教材、教参以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教材、同步练习册、作业本、草稿纸、作图工具等

  六、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新章节开场白. 1.进入学习状态.

  2.进行教学. 2.配合学习.

  3.总结和指导学生练习. 3记录相关内容,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1、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2、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

  3、随堂练习

  4、小结

  5、作业

  板书设计

  1、叙述三角函数的意义

  2、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3、例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基本上能够突出重点、弱化难点,在时间上也能掌控得比较合理,学生也比较积极投入学习中,但是学生好像并不是掌握得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再加强关于这方面的学习。

三角函数说课稿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课题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内容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④(必修)第1。2。1节。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运动现象的重要的数学模型,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在初中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刚学过的“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基础上讨论和研究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本章最基本的概念,对三角内容的整体学习至关重要,是其他所有知识的出发点。紧紧扣住三角函数定义这个宝贵的源泉,可以自然地导出本章的具体内容:三角函数线、定义域、符号判断、值域、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多组诱导公式、多组变换公式、图象和性质。 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它又为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学习作必要的准备。三角函数知识还是物理学、高等数学、测量学、天文学的重要基础。

  三角函数定义必然是学好全章内容的关键,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由三角函数定义的基础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本节教材的重点就是定义本身。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尝试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

  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的建构过程。

  教学关键: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六个比值的确定性( α确定,比值也随之确定)与依赖性(比值随着α的变化而变化)。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及学生学习能力

  1。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些常见的知识和求法。

  2。学生的运算能力较差。

  3。部分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

  4。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必须在老师一定的指导下才能进行。

  四、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合情猜测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教法, 在课堂结构上,设计了 ①创设情境——揭示课题②推广认知——形成概念③巩固新知——探求规律④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⑤任务后延——自主探究五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总体来说, 由旧及新,由易及难,逐步加强,逐步推进,给定定义后通过应用定义又逐步发现新知识,拓展、完善定义。

  先由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过度到直角坐标系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再发展到直角坐标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问题1:在初中我们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那么锐角三角函数是如何定义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学习了锐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现在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又是一种推广和拓展的过程(类似于从有理数到实数的扩展)。温故知新,要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就要从源头上开始,从学生现有认知状况开始,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复习就必不可少。

  问题 2:角的概念推广之后,这样的三角函数定义还适用吗?

  问题 3:若将锐角放入直角坐标系中,你能用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

  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自由讨论,教师参与讨论或巡回对学困生作启发引导。

  能表示吗?怎样表示?针对刚才的问题点名让学生回答。 用角的对边、邻边、斜边比值的说法显然是受到阻碍了,由于前面已经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了,学生一般会想到(否则教师进行提示)继续用直角坐标系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设计意图】

  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必要的启发,将学生思维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创造”征程。

  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后布置任务情景:请同学们用直角坐标系重新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师生共做(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图形和比值)。

  问题 4:对于确定的角 ,这三个比值是否与P在 的终边上的位置有关?为什么?

  先让学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观判断,再引导学生观察右图,

  联系相似三角形知识,探索发现: 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

  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

  得出结论(强调):当α为锐角时,六个比值随α的变化而变化;但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 所以,六个比值分别是以角α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二)推广认知——形成概念

  将锐角的比值情形推广到任意角α后,水到渠成,师生共同进行探索和推广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同时教师强调:由于弧度制使角和实数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所以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对数学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教师指出: sinα、csα、tanα的定义域必须紧扣三角函数定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熟,ctα、cscα、secα的定义域不要求记忆。

  (关于值域,到后面再学习)。

  【设计意图】定义域是函数三要素之一,研究函数必须明确定义域。 指导学生根据定义自主探索确定三角函数定义域,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应用它,也增进对三角函数概念的掌握。

  (三)巩固新知——探求规律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进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例1。已知角 的终边过点 ,求 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要求:读完题目,思考:计算什么?需要准备什么?闭目心算,对照板书,模仿书面表达格式。

  巩固定义之后,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以巩固和加深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积极主动的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 求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分析: 终边上有无穷多个点,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只要知道 终边上任意一个点的坐标,就可以计算这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或判断其无意义)

  师生探索:紧扣三角函数定义求解,首先要在终边上取定一点。终边在哪儿呢?取定哪一点呢?任意点、还是特殊点?要灵活,只要能够算出三角函数值,都可以。

  取特殊点能使计算更简明。

  等待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定义后,观察、分析初、高中所计算的函数值有何变化,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有关, 然后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三角函数定义来分析,从而导出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的关系,进而由教师总结符号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判断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是本章教材的一项重要的知识、技能要求。 要引导学生抓住定义、数形结合判断和记忆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并总结出形象的“才”字符号法则,这也是理解和记忆的关键。

  (四)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定义域;⑵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五)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作业,其中思考题的设计思想是:综合练习巩固提高,更为下节的学习内容打下基础,同时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以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六、简述板书设计。

  ctα、cscα、secα的定义写在sinα、csα、tanα的左下方,突出本节重要内容的主体地位。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

  希望各位领导 、同行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三角函数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是学习三角函数定义后安排的一节继续深入学习的内容,是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工具,是整个三角函数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中学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A、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猜想出两个公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基本关系式在两个方面的应用:1)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能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2)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B、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想;通过求值、证明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例题与练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知识迁移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 同角三角函数函数基本关系在解题中的灵活选取及使用公式时由函数值正、负号的选取而导致的角的范围的讨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接触三角函数的内容,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对这一方面的内容既感到新鲜又感到陌生,很有好奇心,跃跃欲试,学习热情高涨。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采取诱思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类比、讨论、总结、证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主动探究中汲取知识,提高能力。

  2、学法分析: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逐步解决问题.数学学习必须注重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突出数学本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

  强调:sin是(sin)并不是sin

  设计意图: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完成抽象与具体之间的相互转换

  2、思考:

  问题1:从以上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一般规律?

  问题2:你能否用代数式表示这两个规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来处理问题,通过观察思考,感知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3、证明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

  (1)、平方关系: (2)、商的关系:

  回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学生回答: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则:

  sin=y;cos=x,

  引导学生注意:单位圆中

  所以: sin+cos=;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4、辨析讨论—深化公式

  辨析1思考:上述两个公式成立有什么要求吗?

  设计意图:注意这些关系式都是对于使它们有意义的角而言的。如(2)式中

  辨析2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

  设计意图:注意“同角”,至于角的形式无关重要,突破难点。

  辨析3思考:你能将两个公式变形么?

  (师生活动:对于公式变式的认识,强调灵活运用公式的几大要点。)

  设计意图:对这些关系式不仅要牢固掌握,还要能灵活运用(正用、反用、变形用)如:, , 等

  5、运用新知、培养能力。

  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家只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也许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刚才我们发现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那么这些关系式能用于解决哪些问题呢?

  例1、

  思考1:条件“α是第四象限的角”有什么作用?

  思考2:如何建立cosα与sinα的联系?如何建立他们与tanα的联系?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所拥有的探求心理,让他们学习使用两个公式来求三角函数值。

  思考:本题与例题一的主要区别在哪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对比之前例题,强调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且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α可能所处的象限分类讨论。

  变式2、

  设计意图:类比练习,已知正弦,也可求余弦、正切。

  变式3、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与变式使学生掌握基本关系式的应用: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能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并在求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中注意由函数值正、负号的选取而导致的角的范围的讨论,培养学生分类讨论思想。突破重难点。

  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3,注意:若α所在象限未定,应讨论α所在象限。

  设计意图:利用例题与变式,共同总结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例2、已知tan=2,求 的值

  设计意图:

  利用商的关系的.灵活使用,解法多样,通过对公式正向、逆向、变式使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认识。

  证法2:通过变形等式,先把分式化为整式,再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即可证得.

  设计意图: 同角三角函数平方关系灵活使用,通过对公式正向、逆向、变式使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认识。

  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

  方法3:左边减去右边,如果等于零,则等式成立。

  方法4:左边除以右边,如果等于一,则等式成立。(保证分母不为零)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为下面的总结做好铺垫, 突破本节难点

  总结证明三角恒等式经常使用的方法:

  1:从等式左边变形到右边;

  2:从恒等式出发,转化到所要证明的等式上;

  3:左边减去右边等于0;

  4:左边除以右边等于1(保证分母不为零)。

  6、课堂小结,深化认识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教师再补充.这样做,会检测出学生听课、分析、思考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公式推导:具体算式→观察→猜想→论证→基本关系式

  公式应用:

  一般方法(例1):先确定象限角再求值。分类讨论思想

  特殊方法(例2):化切为弦 和化弦为切。整体思想、化归思想

  灵活运用公式(例3):证明恒等式

  7、作业布置:

  (1)、已知,求 、

  变式1、

  变式2、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公式,并灵活运用;分层设计,题(1)是在课堂例题的延伸,题(2)是在课堂上没讲的题型,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8、板书设计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一、公式 二、例题 例2

  1、sin2+cos2=1; 例1

  2、tan= 变式1

  公式变形: 例3

  , 变式2

  , 变式3

  三:总结

  ……

  五、教学反思:

  如此设计教学过程,既复习了上一节的内容,又充分利用旧知识带出新知识,让学生明白到数学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每一节内容都应该把它牢固掌握;在公式的推导中,教师是用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关系式,多让学生动手去计算,体现了"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探索得材料,研究获本质,思维促发展"的教学思想。通过两种不同的例题的对比,让学生能够明白到关系式中的开方,是需要考虑正负号,而正负号是与角的象限有关,角的象限题目可以直接给出来,但有时是需要已知条件来推出角可能所在的象限,通过分析,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了。由于课堂在完成例题及变式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与尝试,故对学生的检测只能安排在课后的作业中,作业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能否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可以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下节课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加以评讲,并设计相应的训练题,使学生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

三角函数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说明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中学数学对函数的研究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

  三角函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基本初等函数。4、8节是第二章《函数》学习的延伸,也是第四章《三角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和公式基础上进行的,其知识和方法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良好素材。数形结合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诗句: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可以说精辟地道出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本节通过对数形结合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另外,三角函数的曲线性质也体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知识作用和思想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二)课时安排

  4、8节教材安排为4课时,我计划用5课时

  (三)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了以下几点:

  (1)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本节要紧紧抓住数形结合方法进行探索;

  (2)本班学生对数学科特别是函数内容的学习有畏难情绪,所以在内容上要降低深难度。

  (3)学会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着眼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与方法,巩固应用主要放在后面的三节课进行。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结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师生共同探索发现正(余)弦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述正、余函数的单调性和对称性,理解体会周期函数性质的研究过程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2)能力层面:通过在教师引导下探索新知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情感层面:通过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化过程,体会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重、难点

  由以上教学目标可知,本节重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正、余函数的性质,在探索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难点是:函数周期定义、正弦函数的单调区间和对称性的理解。

  为什么这样确定呢?

  因为周期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上易错;单调区间从图上容易看出,但用一个区间形式表示出来,学生感到困难。

  如何克服难点呢?

  其一,抓住周期函数定义中的关键字眼,举反例说明;

  其二,利用函数的周期性规律,抓住“横向距离”和“k∈Z"的含义,充分结合图象来理解单调性和对称性

  二、教法分析

  (一)教法说明教法的确定基于如下考虑:

  (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内化的东西才能充分外显,只有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他才能灵活应用,所以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2)本节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索、理解正、余弦函数的性质。教师始终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探索,而不是自己探索、学生观看,所以教师要引导,而且只能引导不能代办,否则不但没有教给学习方法,而且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和倦怠。

  (3)本节内容属于本源性知识,一般采用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为主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以,根据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取以问题为解决为中心、启发为主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堂结构形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手段说明: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我采取了以下三个教学手段: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整个课堂以问题为线索,带着问题探索新知,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发现。

  (2)为便于课堂操作和知识条理化,事先制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性质表,让学生当堂完成表格的.填写;

  (3)为节省课堂时间,制作幻灯片演示正、余弦函数图象和性质,也可以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和连贯。

  三、学法和能力培养

  我发现,许多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直接记住函数性质,在解题中套用结论,对结论的来源不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应用中不能变通和迁移。

  本节的学习方法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为了培养学法,充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要转换角色,站在初学者的位置上,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共同体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体验周期函数的研究思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学习方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伙伴。

  教师要做到:

  授之以渔,与之合作而渔,使学生享受渔之乐趣。因此

  1、本节要教给学生看图象、找规律、思考提问、交流协作、探索归纳的学习方法。

  2、通过本课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合作、类比、归纳的学习能力及数形结合(看图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程序

  指导思想是:两条线索、三大特点、四个环节

  (一)导入

  引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强调其含义和重要性,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利用数形结合方法来研究,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采用这样的引入方法,目的是打消学生对函数学习的畏难情绪,引起学生注意,也激起学生好奇和兴趣。

  (二)新知探索主要环节,分为两个部分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部分————师生共同研究得出正弦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值域2、周期性

  3、单调性(重难点内容)

  为了突出重点、克服难点,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

  (1)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函数性质,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重要作用;

  (2)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反馈课堂信息,使问题成为探索新知的线索和动力,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积极性将被调动起来。

  (3)单调区间的探索过程是:

  先在靠近原点的一个单调周期内找出正弦函数的一个增区间,由此表示出所有的增区间,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认识过程。

  xx教师结合图象帮助学生理解并强调“距离”(“长度”)是周期的多少倍

  为什么要这样强调呢?

  因为这是对知识的一种意义建构,有助于以后理解记忆正弦型函数的相关性质。

  4、对称性

  设计意图:

  (1)因为奇偶性是特殊的对称性,掌握了对称性,容易得出奇偶性,所以着重讲清对称性。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知识再现过程。

  (2)从正弦函数的对称性看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体现了数学的审美功能。

  5、最值点和零值点

  有了对称性的理解,容易得出此性质。

  第二部分————学习任务转移给学生

  设计意图:

  (1)通过把学习任务转移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就动机,利于学生作自我评价;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促进生生交流,利于教师作反馈评价;

  (3)通过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三)巩固练习

  补充和选作题体现了课堂要求的差异性。

  (四)结课

  五、板书说明既要体现原则性又要考虑灵活性

  1、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同时不完全按课本上的呈现方式来编排板书。即体现系统性、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启发性、创造性的原则;(原则性)

  2、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灵活性)

  六、效果及评价说明

  (一)知识诊断

  (二)评价说明

  1、针对本班学生情况对课本进行了适当改编、细化,有利于难点克服和学生主体性的调动。

  2、根据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作出适时调整、补充(反馈评价);根据学生课后作业、提问等情况,反复修改并指导下节课的设计(反复评价)。

  3、本节课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知识的建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思想与情感的设计理念,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我校的科研课题——努力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通过这样的探索过程,相信学生能从中有所体会,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希望很久以后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方法与思想,是学习的习惯和热情,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结果。

三角函数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要讲的是正、余弦函数的性质,它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有时与其它三角变换、函数的一般性质综合。考查灵活,常有创新性。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运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善于运用三角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因此,学好这节课不仅可以为我们今后学习正切、余切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参及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据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余弦函数的性质及应用(定义域、值域、最大、最小值、奇偶性、单调性)

  (2)能力目标:

  a:掌握正、余弦函数的性质;

  b:灵活利用正、余弦函数的性质

  (3)德育目标:

  a: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b:培养联合变化的观点

  c:提高数学素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由于正、余弦函数的主要性质在本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中,单调性、奇偶性和周期性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三个概念,而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以及周期函数,周期,最小正周期的意义是本节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内容。这在学生的基础上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成为本节课的难点。那么克服本节课的难点的.关键在于复习好正、余弦函数图象的意义,充分利用图形讲清正、余弦函数的特点,梳理好讲解顺序,使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正确理解概念、图象、特性、实现教学目标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材处理:

  正、余弦函数的性质,其中定义域、值域、最大值、最小值,学生以前已接触过,所以只需简单提示。但是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顾全局,耐心讲解,并通过适当的教具启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为增强图象的形象直观性,增大教学内容,提高效率。我利用计算机软件,在此基础上,学生运用观察法、发现法、学习法、归纳法以及练习法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以习提问形式引入课题,意义使学生利用类比思想,认识到研究三角函数的方向所在,减少盲目性。为了有利于学生正确了解正、余弦图形的性质,我又指导了学生复习正、余弦函数的图象。再从介绍图象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发现、归纳函数的性质。同时结合不同例子巩固所学的知识,训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软件辅助教的充分利用使得教学生动而有条理,使学生认识到数归思想、数形结合在学习知识中的作用。

  2、教学手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要在正、余弦函数的图象的基础上操作性质,所以有条件的话不防可用动画的形式表现,给学生一种直观形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已学过的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不妨叫学生自己作图,这样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五点作图法,还可以引出新课,正、余弦函数的性质

  2、新课

  a:打出多媒体课件,不妨叫学生自己观察正、余弦函数的图象,定义域和值域,最大值,最小值,学生应该都能观察出来,只须稍微强调一下。

  b:周期函数的定义:可有诱导公式sin(x+2kn)=sinx

  得出函数值是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取的,给出定义,讲解定义时,要特别强调“作零常数t”,及“对于定义域的每一值,都要有f(x+t)=f(x)成立,也就是说,如果在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使得f(x+t)=f(x)成立。非零常数t就是周期了,不妨举一个例子,是否正弦函数的周期,sin(n/2+x)是否等于sin(x)还应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函数都会有最小正周期。

  c:奇偶性:在讲解定义时,应该强调,在判断函数是否为奇偶函数时,必须先看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后再由f(x)=f(-x)或f(-x)=-f(x),也就是说,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一个函数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还应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奇偶性,但也有函数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可以举例说明:奇函数一定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一定关于y轴对称。反之也成立。

  d:在讲解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时可有多媒体课件实现。

  (1)、对称轴:y=sinx的对称轴是x=kn+n/2;y=cosx的对称轴是x=kn;对称性;

  (2)对称中心:y=sinx的对称中心是(kn,0)y=cosx的对称中心是(kn+n/2,0)

  当y=sinxx∈[-n/2+2kn,n/2+2kn]时,曲线逐渐上升,y的值由-1逐渐增加到1;

  单调性x∈[n/2+2kn,n/2+2kn]时,曲线逐渐下降,y的值由1逐渐减少到-1;

  当y=cosxx∈[-n+2kn,2kn]时,曲线逐渐上升,y的值由-1逐渐增加到1;

  x∈[2kn,n+2kn]时,曲线逐渐下降,y的值由1逐渐减少到-1;

  五、例题讲解:

  例1:

  cos(-23n/5)-cos(-17n/4)

  问:能否求出上式的值?能否求出其值比0大还是小?须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哪部分知识?

  求上式的值大于0还是小于0?

  ∵y=cosx是偶函数,∴原式为cos(23n/5)-cos(17n/4)

  可知cos(23n/5)

  即cos(-23n/5)-cos(-17n/4)<0

  例2:y=√sinx+1

  提出问题: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上式有没有最大值,最小值,值域,什么时候取得最大值?什么时候取得最小值?奇偶性如何?能不能画出它的图象?图象与y=cosx有什么关系?

  求取的最大值的x的值所有集合。

  当x取最大值时的取值为x=kn+n/2(k∈r)

  即取的最大值的x的值的所有集合为[x∣x=kn+n/2(k∈r)]

  例3:y=√sinx的定义域。

  由0≦sinx≦1可得:

  x的定义域为:2kn≦x≦&pro

  d;+2kn(k∈r)

  即x的定义域为[2kn,n+2kn](k∈r)

  问:可不可以求值域?有没有奇偶性?如果有的话,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

  拓展:求上式函数的奇偶性。一般来讲,学生会用定义法求出上式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结果:上式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问:为什么呢?

  强调:函数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掌握正、余弦函数的性质以及性质的简单应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七、作业布置:

  使学生通过作业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节内容

三角函数说课稿9

各位同仁,各位专家:

  我说课的课题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内容取自苏教版高中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 第1。2节

  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地位和作用: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本章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对三角内容的整体学习至关重要。同时它又为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学习作必要的准备,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所以这个内容要认真探讨教材,精心设计过程。

  教学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可以看作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初中用边长比值来定义转变为坐标系下用坐标比值定义的观念的转换以及坐标定义的合理性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学生学习能力

  1。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些常见的知识和求法。

  2。我们南山区经过多年的初中课改,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多数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

  3。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尚有待加强必须在老师一定的指导下才能进行

  针对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能力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3)通过对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的推导,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转化的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为达到教学目标须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温故知新,逐步拓展

  (1)在复习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展内容,发展新知识,形成新的概念;

  (2)通过例题讲解分析,逐步引出新知识,完善三角定义

  运用多媒体工具

  (1)提高直观性增强趣味性。

  教学过程分析

  总体来说, 由旧及新,由易及难,

  逐步加强,逐步推进

  先由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过度到直角坐标系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再发展到直角坐标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给定定义后通过应用定义又逐步发现新知识拓展完善定义。

  具体教学过程安排

  引入: 复习提问:初中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怎样定义的?

  由学生回答

  SinA=对边/斜边=BC/AB

  cosA=对边/斜边=AC/AB

  tanA=对边/斜边=BC/AC

  逐步拓展:在高中我们已经建立了直角坐标系, 把“定义媒介”从直角三角形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

  我们知道,随着角的概念的推广,研究角时多放在直角坐标系里, 那么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否也放到坐标系去研究呢?

  引导学生发现B的坐标和边长的关系。进一步启发他们发现由于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导致OB上任一P点都可以代换B,把三角函数的定义发展到用终边上任一点的坐标来表示, 从而锐角三角函数可以使用直角坐标系来定义,自然地,要想定义任意一个角三角函数,便考虑放在直角坐标中进行合理进行定义了

  从而得到

  知识点一:任意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提醒学生思考:由于相似比相等,对于确定的角A ,这三个比值的大小和P点在角的终边上的位置无关。

  精心设计例题,引出新内容深化概念,完善定义

  例1已知角A 的终边经过P(2,—3),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此题由学生自己分析独立动手完成)

  例题变式1,已知角A 的'大小是30度,由定义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结合变式我们发现三个三角函数值的大小与角的大小有关,只会随角的大小而变化,符合当初函数的定义,而我们又一直称呼为三角函数,

  提出问题:这三个新的定义确实问是函数吗?为什么?

  从而引出函数极其定义域

  由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知识点二:三个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同时教师强调:由于弧度制使角和实数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所以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例题变式2, 已知角A 的终边经过P(—2a,—3a)( a不为0),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解答中需要对变量的正负即角所在象限进行讨论, 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有关,从而导出第三个知识点

  知识点三: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的关系

  由学生推出结论,教师总结符号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例题2:已知A在第二象限且 sinA=0。2 求cosA,tanA

  求cosA,tanA

  综合练习巩固提高,更为下节的同角关系式打下基础

  拓展,如果不限制A的象限呢,可以留作课外探讨

  小结回顾课堂内容

  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加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课堂作业P16 1,2,4

  (学生演板,后集体讨论修订答案同桌讨论,由学生回答答案)

  课后分层作业(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必作P23 1(2),5(2),6(2)(4) 选作P23 3,4

  板书设计(见PPT)

三角函数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是学习三角函数定义后安排的一节继续深入学习的内容,是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工具,是整个三角函数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中学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A、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猜想出两个公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基本关系式在两个方面的应用:

  1)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能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

  2)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B、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想;通过求值、证明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例题与练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知识迁移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同角三角函数函数基本关系在解题中的灵活选取及使用公式时由函数值正、负号的选取而导致的角的范围的讨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接触三角函数的内容,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对这一方面的内容既感到新鲜又感到陌生,很有好奇心,跃跃欲试,学习热情高涨。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采取诱思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类比、讨论、总结、证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主动探究中汲取知识,提高能力。

  2、学法分析: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逐步解决问题.数学学习必须注重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突出数学本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

  例1、设计意图:已知一个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便可运用基本关系式求出其它三角函数值。在求值中,确定角的终边位置是关键和必要的。有时,由于角的终边位置的不确定,因此解的情况不止一种。本题主要利用的数学解题思想是:分类讨论

  例2、设计意图:

  (1)分子、分母是正余弦的一次(或二次)齐次式,注意所求值式的分子、分母均为一次齐次式,把分子、分母同除以 ,将分子、分母转化为 的代数式;还可以利用商数关系解决。

  (2)“化1法”,可利用平方关系 ,将分子、分母都变为二次齐次式,再利用商数关系化归为 的分式求值;

  五、教学反思:

  如此设计教学过程,既复习了上一节的内容,又充分利用旧知识带出新知识,让学生明白到数学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每一节内容都应该把它牢固掌握;在公式的推导中,教师是用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关系式,多让学生动手去计算,体现了&qut;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探索得材料,研究获本质,思维促发展&qut;的教学思想。通过两种不同的例题的对比,让学生能够明白到关系式中的开方,是需要考虑正负号,而正负号是与角的象限有关,角的象限题目可以直接给出来,但有时是需要已知条件来推出角可能所在的象限,通过分析,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了。

  由于课堂在完成例题及变式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与尝试,故对学生的检测只能安排在课后的作业中,作业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能否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可以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下节课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加以评讲,并设计相应的训练题,使学生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

三角函数说课稿11

  《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数学新教材九年级下第28章第一节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关系、勾股定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奠定了基础,也是高中进一步研究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征来看:

  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探究活动经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从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来看:

  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直角三角形中各边和各角的关系,能灵活运用相似图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有较强的推理证明能力,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从心理特征来看:九年级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从学生有待于提高的知识和技能来看:

  学生要得出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需要观察、思考、交流,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提高应用数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为:理解正弦函数意义,并会求锐角的正弦值。

  难点为:根据锐角的正弦值及一边,求直角三角形的其它边长。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阐述,而这四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完整的整体,学生学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并把前面两者通过数学思考充分体现在问题解决中。借此结合以上教材分析,将四个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理解锐角正弦的意义,并会求锐角的正弦值;

  2 掌握根据锐角的正弦值及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直角三角形的其它边长的方法;

  3 经历锐角正弦的意义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4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三动五自主”的`教学模式,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道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本节课的教法采用的是情境引导和自学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发新的认知冲突;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教师通过引导、指导、反馈、评价,不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使其在积极的自主活动中主动参与概念的建构过程,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享受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采用自主探究法与合作交流法相结合。本节课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也有小组合作交流的,旨在让学生从自主探究中发展,从合作交流中提高。

  四、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自学提纲

  1、 已知:在Rt△ABC中,∠C=900,∠A=30°,BC=10m,求AB

  已知:在Rt△ABC中,∠C=900,∠A=30°,AB=20m,求BC

  设计意图:建构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相似的三角形性质是本节课深入研究锐角正弦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利用多媒体播放意大利比萨斜塔图片,然后老师问:比萨斜塔中条件和要探究的问题:“你能根据问题背景画出直角三角形并且利用边求出斜塔的倾斜角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锐角三角函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二)合作交流

  1、阅读课本P74问题与思考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合作探究)

  结论: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

  2、阅读课本P75思考,并求值

  结论:直角三角形中,45°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3、阅读课本P75探究 。

  问:锐角A度数一定时,不管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如何,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有什么关系?你能解释吗?

  4、正弦函数定义:在Rt△ABC中,∠C=900,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A=BC/AB

  对定义的几点说明:

  1、sin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表示∠A的正弦习惯上省略“∠”的符号.

  2、本章我们只研究锐角的正弦。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引入到下一环节。

  (三)自主展示(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1、(例1课本P76)已知:在Rt△ABC中,∠C=90°,根据图中数据

  求sinA和sinB

  2、课本77页练习

  3、判断对错(学生口答)

  (1)若锐角∠A=∠B,则sinA=sinB ( )

  (2)sin60°=30°+sin30° ( )

  4、将Rt△ABC各边扩大100倍,则sinA的值( )

  A.扩大100倍 B.缩小100倍 C.不变 D.不确定

  5、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3,- 4),OP与x轴的夹角为∠1,求sin∠1的值。

  6、在Rt△ABC中,∠C=90°,BC=6,sinA=3/5,求:AB, AC的长。

  设计意图: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四)自主评价(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自主拓展(提高升华)

  1、课本习题28.1第1、2、题。(只做与正弦函数有关的部分);

  2、选做题:已知:在Rt△ABC中,∠C=900,sinA=1/3,周长为60,求:斜边AB的长.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为了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我设计以下问题加以追问:

  1、sinA能为负吗?

  2、比较sin45°和sin30°的大小。

  设计要求:(1)先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探究

  (2)各组交流展示探究结果,并且组内或各组之间自主评价.

  设计意图:

  (1)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好习惯.

  (2)学生通过互评自评,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感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促进学生对学习及时进行反思,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

  教学反思

  1.本教学设计以直角三角形为主线,力求体现生活化课堂的理念,让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形成概念——应用拓展——反思提高”的基本过程中,体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使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学。

  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深化理解,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起着积极作用。

  3.正弦是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三角函数。因而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求贴近生活。又从意大利比萨斜塔提炼出了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角函数说课稿1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函数的定义.

  2.经历从锐角三角函数定义过度到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推广过程,体验三角函数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领悟直角坐标系的工具功能,丰富数形结合的经验.

  3.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渗透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法.

  难点:把三角函数理解为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关键: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六个比值的确定性(α确定,比值也随之确定)与依赖性(比值随着α的变化而变化).

  三、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四、教学过程

  [执教线索:

  回想再认:函数的概念、锐角三角函数定义(锐角三角形边角关系)--问题情境:能推广到任意角吗?--它山之石:建立直角坐标系(为何?)--优化认知:用直角坐标系研究锐角三角函数--探索发展:对任意角研究六个比值(与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性、依赖性,满足函数定义吗?)--自主定义: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登高望远:三角函数的要素分析(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与正负符号判定)--例题与练习--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一)复习引入、回想再认

  开门见山,面对全体学生提问:

  在初中我们初步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前几节课,我们把锐角推广到了任意角,学习了角度制和弧度制,这节课该研究什么呢?

  探索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想,再明确一下:

  (情景1)什么叫函数?或者说函数是怎样定义的?

  让学生回想后再点名回答,投影显示规范的定义,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进行修正、强调:

  传统定义: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现代定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映射?: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设计意图:

  函数和三角函数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因此对三角函数的学习就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的过程,也是以具体函数丰富函数概念的过程.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函数两种定义的记忆是有一定困难的,容易遗忘,此处让学生对函数概念进行回想再认,目的在于明确函数概念的本质,为演绎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作好知识和认知准备.

  (情景2)我们在初中通过锐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学习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等三个三角函数.请回想:这三个三角函数分别是怎样规定的?

  学生口述后再投影展示,教师再根据投影进行强调:

  设计意图: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锐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现在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又是一种推广和拓展的过程(类似于从有理数到实数的扩展).温故知新,要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就要从源头上开始,从学生现有认知状况开始,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复习就必不可少.

  (二)引伸铺垫、创设情景

  (情景3)我们已经把锐角推广到了任意角,锐角的三角函数概念也能推广到任意角吗?试试看,可以独立思考和探索,也可以互相讨论!

  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自由讨论,教师参与讨论或巡回对学困生作启发引导.

  能推广吗?怎样推广?针对刚才的问题点名让学生回答.用角的对边、临边、斜边比值的说法显然是受到阻碍了,由于4.1节已经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了,学生一般会想到(否则教师进行提示)继续用直角坐标系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设计意图:

  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必要的启发,将学生思维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创造"征程.

  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后布置任务情景:请同学们用直角坐标系重新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师生共做(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图形和比值):

  把锐角α安装(如何安装?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非负半轴重合)在直角坐标系中,在角α终边上任取一点P,作Pm⊥x轴于m,构造一个RtΔomP,则∠moP=α(锐角),设P(x,y)(x>0、y>0),α的临边om=x、对边mP=y,斜边长|oP∣=r.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用x、y、r列出锐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三个比值,并补充对应列出三个倒数比值:

  设计意图:

  此处做法简单,思想重要.为了顺利实现推广,可以构建中间桥梁或公共载体,使之既与初中的定义一致,又能自然地迁移到任意角的情形.由于前一节已经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了,学生自然能想到仍然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初中以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来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现在要用坐标系来研究,探索的结论既要满足任意角的情形,又要包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定义.这是一个认识的飞跃,是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关键之一,也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能够形成迁移能力,为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对某些知识进行推广拓展奠定了基础(譬如从平面向量到空间向量的扩展,从实数到复数的扩展等).

  (情景4)各个比值与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比值是角的函数吗?

  追问:锐角α大小发生变化时,比值会改变吗?

  先让学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观判断,再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同时作好解释说明:保持r不变,让P绕原点o旋转即α在锐角范围内变化,六个比值随之变化的直观形象。结论是:比值随α的变化而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图3,联系相似三角形知识,

  探索发现:

  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六个比值都是

  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

  得出结论(强调):当α为锐角时,六个比值随α的变化而变化;但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所以,六个比值分别是以角α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设计意图:

  初中学生对函数理解较肤浅,这里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进一步研究初中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在思维上更上了一个层次,扣准函数概念的内涵,突出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或对应关系,是从函数知识演绎到三角函数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准确理解三角函数概念的关键,也是在认知上把三角函数知识纳入函数知识结构的关键.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增强函数观念.

  (三)分析归纳、自主定义

  (情境5)能将锐角的比值情形推广到任意角α吗?

  水到渠成,师生共同进行探索和推广:

  对于一个任意角α,它的终边所在位置包括下列两类共八种情形(投影展示并作分析):

  终边分别在四个象限的情形:终边分别在四个半轴上的情形:

  ;

  (指出:不画出角的方向,表明角具有任意性)

  怎样刻画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呢?研究它的六个比值:

  (板书)设α是一个任意角,在α终边上除原点外任意取一点P(x,y),P与原点o之间的距离记作r(r=>0),列出六个比值:

  α=kππ/2时,x=0,比值y/x、r/x无意义;

  α=kπ时,y=0,比值x/y、r/y无意义.

  追问:α大小发生变化时,比值会改变吗?

  先让学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观判断,再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同时作好解释说明:使r保持不变,P绕原点o逆时针、顺时针旋转即角α变化,六个比值随之改变的直观形象。结论是:各比值随α的变化而变化.

  再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知识,探索发现:对于任意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

  综上得到(强调):当角α变化时,六个比值随之变化;对于确定的角α,六个比值(如果存在的话)都不会随P在角α终边上的改变而改变,六个比值是确定的(对应的多值性即诱导公式一留到下节课分析).

  因此,六个比值分别是以角α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根据历史上的规定,对比值进行命名,指出英文记法和读法,记作(承前作复合板书):

  =sinα(正弦)=cosα(余弦)=tanα(正切)

  =cscα(余割)=sec(正弦)=cotα(余切)

  教师强调:sinα表示sin与α的乘积吗?不是,sinα是函数记号,是一个整体,相当于函数记号f(x).其它几个三角函数也如此

  投影显示图六,指导学生分析其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其函数内涵:

  (图六)

  指导学生识记六个比值及函数名称.

  教师指出: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六个函数统称为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和思想方法,我们以后主要学习正弦、余弦、正切三个函数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对于余切、正割、余割,只要同学们了解它们的定义就够了(遵循大纲要求).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理解:

  已知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对于每一个确定的实数,把它看成一个弧度数,就对应着唯一的一个角,从而分别对应着六个唯一的三角函数值.因此,(板书)三角函数可以看成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这将为以后的应用带来很多方便.

  设计意图:

  把角的终边分别在四个象限、四条半轴上的情形全作出来,有利于对任意性的全面把握.明确比值存在与否的条件,为确定函数定义域作准备.动画演示比值与角之间的依赖性与确定性关系,深化理解三角函数内涵.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地对三角函数作出明确定义,是本节课的中心任务.由于学生刚学弧度制,对弧度制的理解有待于在以后的学习应用中逐步感悟,因此部分学生对"三角函数可以看成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的理解有半信半疑之感,有待通过后续的应用加深理解.

  (四)探索定义域

  (情景6)(1)函数概念的三要素是什么?

  函数三要素: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

  正弦函数sinα的对应法则是什么?

  正弦函数sinα的对应法则,实质上就是sinα的定义:对α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有唯一确定的比值y/r与之对应,即α→y/r=sinα.

  (2)布置任务情景:什么是三角函数的定义域?请求出六个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填写下表:

  三角函数

  sinα

  cosα

  tanα

  cotα

  cscα

  secα

  定义域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那么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三角函数的定义域自然是指:使比值有意义的角α的取值范围.

  关于sinα=y/r、cosα=x/r,对于任意角α(弧度数),r>0,y/r、x/r恒有意义,定义域都是实数集R.

  对于tanα=y/x,α=kππ/2时x=0,y/x无意义,tanα的定义域是:{α|α∈R,且α≠kππ/2}..........

  教师指出:sinα、cosα、tanα的定义域必须紧扣三角函数定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熟,cotα、cscα、secα的定义域不要求记忆.

  (关于值域,到后面再学习).

  设计意图:

  定义域是函数三要素之一,研究函数必须明确定义域.指导学生根据定义自主探索确定三角函数定义域,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应用它,也增进对三角函数概念的掌握.

  (五)符号判断、形象识记

  (情景7)能判断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吗?试试看!

  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三角函数定义来分析,r>0,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决定于x、y值的正负,根据终边所在位置总结出形象的识记口诀:

  (同好得正、异号得负)

  sinα=y/r:上正下负横为0cosα=x/r:左负右正纵为0tanα=y/x:交叉正负

  设计意图:

  判断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是本章教材的一项重要的知识、技能要求.要引导学生抓住定义、数形结合判断和记忆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并总结出形象的识记口诀,这也是理解和记忆的关键.

  (六)练习巩固、理解记忆

  1、自学例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2,-3),求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要求:读完题目,思考:计算什么?需要准备什么?闭目心算,对照解答,模仿书面表达格式,巩固定义.

  课堂练习:

  p19题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3,-1),求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要求心算,并提问中下学生检验,--------

  点评:角α终边上有无穷多个点,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只要知道α终边上任意一个点的坐标,就可以计算这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或判断其无意义).

  补充例题: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x,-3),cosα=4/5,求α的其它五个三角函数值.

  师生探索:已知y=-3,要求其它五个三角函数值,须知r=?,x=?.根据定义得=(方程思想),x>0,解得x=4,从而--------.解答略.

  2、自学例2:求下列各角的六个三角函数值:(1)0;(2)π/2;(3)3π/2.

  提问,据反馈信息作点评、修正.

  师生探索:紧扣三角函数定义求解,首先要在终边上取定一点。终边在哪儿呢?取定哪一点呢?任意点、还是特殊点?要灵活,只要能够算出三角函数值,都可以。

  取特殊点能使计算更简明。课堂练习:p19题2.(改编)填表:

  角α(角度)

  0°

  90°

  180°

  270°

  360°

  角α(弧度)

  sinα

  cosα

  tanα

  处理:要求取点用定义求解,针对计算过程提问、点评,理解巩固定义.

  强调: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叫轴线角,如0、π/2、π、3π/2等,今后经常用到轴线角的`三角函数值,要结合三角函数定义记熟这些值.

  设计意图:

  及时安排自学例题、自做教材练习题,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进行适量的变式练习,以巩固和加深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积极主动的练习活动进行思维训练,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在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始终.

  (七)回顾小结、建构网络

  要求全体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进行总结识记,提问检查并强调:

  1.你是怎样把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推广到任意角的?或者说任意角三角函数具体是怎样定义的?(建立直角坐标系,使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在终边上任意取定一点P,---)

  2.你如何判断和记忆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域?(根据定义,------)

  3.你如何记忆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的符号?(根据定义,想象坐标位置,-----)

  设计意图: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回顾再现是记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内及时总结识记主要内容是上策.此处以问题形式让学生自己归纳识记本节课的主体内容,抓住要害,人人参与,及时建构知识网络,优化知识结构,培养认知能力.

  (八)布置课外作业

  1.书面作业:习题4.3第3、4、5题.

  2.认真阅读p22"阅读材料:三角函数与欧拉",了解欧拉的生平和贡献,特别学习他对科学的挚着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查阅欧拉的相关情况.

  教学设计说明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运动现象的重要的数学模型,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直角三角形简单朴素的边角关系,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进行自然地推广而得到简明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紧紧扣住三角函数定义这个宝贵的源泉,自然地导出三角函数线、定义域、符号判断、值域、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多组诱导公式、多组变换公式、辅助角公式、图象和性质,本章教材就是这些内容的具体安排.定义直接用于解析几何(如直线斜率公式、极坐标、部分曲线的参数方程等),定义还是直接解决某些问题的工具,三角函数知识是物理学、高等数学、测量学、天文学的重要基础.

  三角函数定义必然是学好全章内容的关键,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由三角函数定义的基础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本节教材的重点就是定义本身.

  二、教学法加工

  数学教材通常用抽象概括的形式化的数学书面语言阐述其知识和方法,教师只有通过教学法加工,始终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观,"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张奠宙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活动,直接参与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背景、过程,返璞归真,揭示本质,体会其中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有效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在本节教材中,三角函数定义是重点,三角函数线是难点,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分散重点和难点,同时兼顾例题、课堂练习的协调匹配,将不按教材顺序来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安排三角函数的定义(突出重点)、定义域、符号判断、例题1、2及p19课堂练习1、2、3,第二课时安排三角函数线、p15练习(突破难点)、诱导公式一及课本例题3、4和其它练习.本课例属第一课时.

  教学经验表明,三角函数定义"简单易记",学生很容易轻视它,不少学生机械记忆、一知半解.本课例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常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程序,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动画演示比值与角之间的依赖关系,拓展思维活动时空,力求使学生全员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体会定义产生、发展的过程,通过思维过程来理解知识、培养能力.

  将六个比值放在一起来研究,同时给出六个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够增强对比感和整体感,至于大纲对两组函数掌握与了解的不同要求,在下一步的教学中注意区分就行了.

  教学中关于符号sinα、cosα、tanα的出场安排,教材首先对比值取名并给出英文记法,再研究它们与α的函数关系;另外可以先研究六个比值与α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再对六个比值取名给出记法.后者更能突出函数内涵,揭示三角函数本质.本课例采用后者组织教学.

  三、教学过程分析(见穿插在教案中的设计意图).

三角函数说课稿13

  1、教学目标:

  一、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二、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够判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三、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合情猜测的能力,从中感悟数学概念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四、让学生在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体会函数思想,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的建构过程。

  授课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的许多运动变化都有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现象,这种变化规律称为周期性。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刻画这种变化?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来学习刻画这种规律的数学模型之一――三角函数。

  二、创设情境

  三角函数是与角有关的函数,在学习任意角概念时,我们知道在直角坐标系中研究角,可以给学习带来许多方便,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角终边的位置把它们进行归类,现在大家考虑:若在直角坐标系中来研究锐角,则锐角三角函数又可怎样定义呢?

  学生情况估计:学生可能会提出两种定义的方式,一种定义为边之比,另一种定义在比值中引入了终边上的一点P的坐标。

  问题:

  1、锐角三角函数能否表示成第二种比值方式?

  2、点P能否取在终边上的其它位置?为什么?

  3、点P在哪个位置,比值会更简洁?(引出单位圆的定义)。指出sina=mP的函数依旧表示一个比值,不过其分母为1而已。

  练习:计算的各三角函数值。

  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角的概念已经推广道了任意角,那么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任意角的范围里改怎么定义呢?

  尝试: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你能尝试着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吗?

  评价学生给出的定义。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四、解析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三角函数首先是函数。你能从函数观点解析三角函数吗?(定义域)

  对于确定的角a,上面三个函数值都是唯一确定的,所以,正弦、余弦、正切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我们将它们统称为三角函数。由于角的集合和实数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三角函数可以看成是自变量为实数的函数。

  五、三角函数的应用。

  1、已知角,求a的三角函数值。

  2、已知角a终边上的一点P(-3,-4),求各三角函数值。

  以上两道书上的例题,让学生自习看书,学生看书的同时,老师提出问题:

  1、已知角如何求三角函数值?

  2、利用角a的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也可以定义三角函数,你能给出这种定义吗?(这种定义与课本中给出的定义各有什么特点?)

  3、变式:已知角a终边上点P(-3b,-4b),(b0),求角a的各三角函数值。

  4、探究:三角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

  六、小结及作业

  教案设计说明:

  新教材的教学理念之一是让学生去体验新知识的发生过程,这节《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教案,主要围绕这一点来设计。

  首先,角的概念推广了,那么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否也该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新知识的发生是可能的,自然的`。

  其次,到底应该怎样去合理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让学生去辨证这个想法是否是科学的?因为一个概念是严谨的,科学的,不能随心所欲地编造,必须去论证它的合理性,至少这种概念不能和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所冲突。在这个立-破的过程中,让学生去体验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可能是如何形成,在形成的过程中可以从哪些角度加以科学的辩思。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

  再次,让学生充分体会在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推广中,是如何将直角三角形这个"形"的问题,转换到直角坐标系下点的坐标这个"数"的过程的。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角函数说课稿14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数学新教材九年级下第28章第一节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关系、勾股定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奠定了基础,也是高中进一步研究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三角方程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征来看:

  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探究活动经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从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来看:

  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直角三角形中各边和各角的关系,能灵活运用相似图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有较强的推理证明能力,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从心理特征来看:初三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从学生有待于提高的知识和技能来看:

  学生要得出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需要观察、思考、交流,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提高应用数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正弦函数意义,并会求锐角的正弦值。

  难点确定为:根据锐角的正弦值及一边,求直角三角形的其他边长。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阐述,而这四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完整的整体,学生学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并把前面两者通过数学思考充分体现在问题解决中。借此结合以上教材分析,我将四个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理解锐角正弦的意义,并会求锐角的正弦值;

  2. 初步了解锐角正弦取值范围及增减性;

  3. 掌握根据锐角的正弦值及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直角三角形的其他边长的方法;

  4. 经历锐角正弦的意义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5.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三动五自主”的教学模式,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道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本节课的教法采用的是情境引导和探究发现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发新的认知冲突;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教师通过引导、指导、反馈、评价,不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使其在积极的自主活动中主动参与概念的建构过程,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享受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采用自主探究法与合作交流法相结合。本节课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也有小组合作交流的,旨在让学生从自主探究中发展,从合作交流中提高。

  四、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 自主探究

  1、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1、 已知:在Rt△ABC中,∠C=900,∠A=350,则∠B= 0

  2、已知:在Rt△ABC中,∠C=900,AB=5,AC=3,则BC=

  设计意图:建构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相似的三角形性质是本节课深入研究锐角正弦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利用多媒体播放意大利比萨斜塔图片,然后老师问:比萨斜塔中条件和要探究的问题:“你能根据问题背景画出直角三角形并且利用边求出斜塔的倾斜角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锐角三角函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二)自主合作

  1、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合作探究)

  1、(播放绿化荒山的视频)课本P74问题与思考,求的值

  2、课本P75思考:求的值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

  2、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1、课本P75探索 ,

  问:与有什么关系?你能解释吗?

  2、正弦函数定义:在Rt△ABC中,∠C=900,,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A=

  对定义的几点说明:

  1、sin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表示∠A的正切习惯上省略“∠”的符号.

  2、本章我们只研究锐角∠A的正弦.

  3、sinA的范围:0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锐角正弦定义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引入到下一环节。

  (三)自主展示(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1、(例1课本P76)已知:在Rt△ABC中,∠C=900,根据图中数据

  求sinA和sinB

  2、判断对错(学生口答)

  (1)若锐角∠A=∠B,则sinA=sinB ( )

  (2)sin600=sin300+sin300 ( )

  3、如图,将Rt△ABC各边扩大100倍,则tanA的值( )

  A.扩大100倍 B.缩小100倍 C.不变 D.不确定

  4、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3,- 4),OP与x轴的夹角为∠1,求sin∠1的值。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四)自主拓展(提高升华)

  1、课本习题28.1第1、2、题;

  2、选做题:已知:在Rt△ABC中,∠C=900,sinA=,周长为60,求:斜边AB的长?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自主评价(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为了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我设计以下问题加以追问:

  1、sinA能为负吗?

  2、比较sin450和sin300的大小?

  设计要求:(1)先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探究

  (2)各组交流展示探究结果,并且组内或各组之间自主评价.

  设计意图:

  (1)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好习惯.

  (2)学生通过互评自评,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感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促进学生对学习及时进行反思,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教学反思

  1.本教学设计以直角三角形为主线,力求体现生活化课堂的理念,让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形成概念——应用拓展——反思提高”的基本过程中,体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使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学。

  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深化理解,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起着积极作用。

  3.正弦是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三角函数。因而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求贴近生活。又从意大利比萨斜塔提炼出了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角函数说课稿】相关文章: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说课稿07-07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反思04-22

《尊严》说课稿03-17

《赵州桥》说课稿03-17

台阶说课稿11-24

春酒说课稿11-09

小船说课稿11-09

西湖说课稿11-07

春笋说课稿11-08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