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夏》说课稿

《夏》说课稿

时间:2022-06-17 08:14: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夏》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夏》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夏》说课稿

  《夏》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夏感》(板书:夏感 梁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说教材:

  《夏感》是一篇洋溢热情抒情散文,篇幅不长,语言优美雅致,行文调理清晰,作者立意新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劳作情景,流露出对夏的喜爱之情。

  王荣生教授说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篇课文虽然不长,但细细品读,我觉这篇课文值得教的内容非常多。结合本文特点和我对七年级学情的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描写夏季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的动词和精彩的拟人句,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3.感受作者对对夏的喜爱之情。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品味文中生动的动词和精彩的拟人句,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心理和知识水平,我将“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修改的20xx年修订的新课标指出,教学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主动积极的思维。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本节课教法上我准备采用1:朗读法。要求学生读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感情基调。读出梁衡散文刚健的风格。2.点拨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中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排除障碍,突破难点。3.联想想象法。课文写夏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夏季自然景色的情境中。

  叶圣陶先生说“凡教者必期达于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所以学法上我采用1.朗读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现新问题,逐步解决问题。

  此外,这节课我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教学过程。

  教学重在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把教学过程安排为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品味赏析------小结课文、布置作业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课文导入有许多方式,本课是一篇文质优美散文。首先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我拍摄的几张校园中一年四季照片,有玉兰花开的春季,有学生在操场上挥汗如雨的夏季、满地落叶的秋季,有白雪皑皑的冬季,配上班得瑞的音乐《寂静之音》,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导入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然后出示从古至今一首首优美的描写四季的的诗句,让学生诵读,在学生美好的氛围中,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明理由。在学生的热烈的回答中过渡到本课的学习:“在作家梁衡的笔下,夏季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对夏季抱有什么态度呢?今天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梁衡的散文《夏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篇幅不长,我播放优美的课文朗读,要求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夏季景色,让课文描写的绿色的树林、翻滚的麦浪、匍匐的瓜苗、弯腰劳作的农民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在听读后,带着自己的美好感受自由朗读课文。此后,媒体呈现问题:“夏季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季的?”师生明确第一段总写了作者对夏的感受——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在此基础上,分别写了自然之夏、农人之夏。师生讨论课文段落的划分,理清文章的层次,文章共分三个层次,结构上是总分总方式,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最后提问:“在作者笔下,夏天是热烈、紧张、急促的,作者对夏天怀有什么感情呢?”这样的教学流程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过程进行的。新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三、品味赏析。

  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拟人句和生动的动词,王荣生教授说教学要教学生看不到的东西。我展示两句话:这是一篇动词使用精美的文章;这是一篇修辞使用精美的文章。我先给学生呈现一个例句:“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我问学生能否将文中的“凝”字换成“砌”,引导学生思考,师生讨论交流,“凝”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凝”的事物是流动的`,而“砌”是缺乏诗意的表达,显得生硬而且与绿烟搭配不妥。好的文章是读出来的,我要求学生去朗读这个句子,注意节奏的停顿,语气舒缓,我示范朗读,“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几份幽静和诗意。

  备课中,我预设了“潜”、“扑打”“匍匐”等词,让学生充足的时间中,互相交流学习,品味这些词句的精美和情趣。

  此外,我采用了变形阅读的方法,改变句式,变文为诗,增加教学的情趣。例如我将第二段文字通过变形,成为一首精美的小诗,媒体呈现如下:

  夏天

  芊芊细草/渐渐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

  淡淡绿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

  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

  配上悠扬音乐,我先范读。再请学生自己朗读这首小诗,要求学生注意诗的朗读节奏语调,面带表情把小诗读得富有情趣。将朗读与语言品味结合起来,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感受到语言和感情之美。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最后我让学生小结课文,想一想,通过本文学习,你感受到了什么?学到了哪些赏析文章的方法?带着作者对夏季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吧!

  作业的布置有两道题,一是课下继续诵读文中精彩语句;二学习本文写景方法,用生动的动词写几句拟人句。作业布置体现了将所学的知识由课内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整个教学的纪念碑。板书设计我追求简介、直观、实用的原则。我把这节课的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呈现出来,增加学生的印象。

  夏感

  梁衡

  夏季的景色 夏季的人物活动

  精妙的动词 生动的拟人句

  对夏的热爱之情

  以上是我对《夏感》这篇课文的说课,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夏》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夏》,它是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中的的第四篇课文。

  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梁衡先生的《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清新短小而又内涵丰富,作者用生动形象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这篇散文是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多彩四季”的第四篇课文,单元前三篇课文分别是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已经初步了解到散文具有优美、精辟的语言,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要注意层次以及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的感情。这篇散文语言更加个性、张扬,富有时代气息,节奏明快,画面多彩,更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易于被他们所接受。同时,这一单元是继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之后的对学生阅读和欣赏美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该课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2.欣赏散文优美、精辟、诗化的语言,品味文中写下的好句、好词。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体味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根据此原则,我确定本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领悟学习文中的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蕴含的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对辛勤劳动的农民的赞美之情。

  说教法

  通过朗读“寻找”“发现”“理解”。品评文章的语言,让学生自主阅读,畅谈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内容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诵读、品味、感悟,渗透学法指导”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篇目共用一课时时间,首先,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注意朗读重音的确定、语速的急缓要与作品的思想感情相适应;其次,创设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放手让学生去谈,在揣摩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体验感悟,整理归纳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二、说学法

  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作技能学习采取诵读体悟法。

  为落实教学目标将着重做好以下练习:对课文反复诵读通过圈画、评点、讨论、交流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说教学过程

  1、课前欣赏《宁夏》将学生的思绪带到夏天。

  2、导入

  (1)声音:知了的鸣叫声让学生通过联想进入夏的思考。谈谈自己对夏的感觉。

  (2)春有春的风情,夏有夏的韵律,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个性。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审美情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悟。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眼中的“夏”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作者对夏有着怎样的感情。

  3、基础落实

  第一阶段:字词掌握。生字词是基础,训练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老师及时检测。

  第二阶段:诵读

  (一)诵读课文,教师范读,同学们边听边欣赏夏的图片。这样可以使同学们对课文有直观的了解,可以尽快熟悉课文。

  (二)各自放声朗读。(要求:读对字音、读出节奏、感情)

  (三)请五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4.整体感知

  (1)作者眼中夏天的特点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描写夏天的景致的?(自然景色、色彩、旋律)

  (3)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感情?(对夏天的赞美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通过有针对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理解夏天的特点,特别是找出具体的句子,并体会夏与春秋的对比。

  5.品味语言

  (1)学生讨论:选出你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说出你的推荐理由。先进性小组交流,在进行展示。

  自由的品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好处。小组交流,锻炼学生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展示,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使其增强荣誉感、自信心,提高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教师举出例子(还可以建议学生做读书卡片,帮助积累、丰富语言库)

  6.拓展延伸

  (1)关于四季的古诗很多,试举出两三句来。

  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

  (2)仿写:仿照下列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写“夏之色”。

  品味语言之后,让学生想象心中的夏,然后进行仿写,这样达到了讲练结合的目的,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大有裨益。

  7.总结全文,

  8.作业:

  你家乡的夏天美吗?试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对你的家乡的夏天作一番描述。

  进行小型的练笔,加深对文中修辞等的运用。篇幅虽然很短,但是对学生的一次写作训练。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希望各位老师、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夏》说课稿 篇3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夏感》。这一课被编排在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

  一、说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不仅陶冶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而且体现了新教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编辑思想。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感》,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感。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参照物,教学《夏感》这篇散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把握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

  1、第三单元的任务是: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

  2、本课的作用:本课是承《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写景文章后的一篇自读课文,由于七年级新生对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接触较少,对景中情,情中景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在感悟春冬季节特点之后自主感受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中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但对于文本的感悟,他们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三、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语文优美,饱含情感,描写景色特征细致,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学习本篇散文的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出示幻灯)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体会作者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由衷赞美,感受文章的理性之美,从而生发责任感,使命感。

  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劳动的歌颂,对劳作农民的赞美及对炎热生活的向往。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要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为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1、朗读法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创设情境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3、拓展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拓展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说学法

  1、诵读法: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能使学生对课文了解得更透彻,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

  2、勾画法:在对课文的分析中,勾画出重点词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这使学生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读书习惯。

  3、自主、合作、探究:这学法能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能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多媒体播放徐怀钰的《你约我在夏天见面》,感知夏天的美妙。

  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引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提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南国之夏如此美丽,北国之夏又是怎样的呢?走进梁衡的《夏感》)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质疑:学生速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 解疑:多媒体出示,扫除文字障碍。

  3、找学生朗读课文,出示问题:

  (1)、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提问:夏天的特点出现在文章的哪一段?学生回答:第一段。

  追踪提问: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总领全文。由此,分析文章结构是总——分——总。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表现这些特点的?

  小组讨论,找学生代表发言。最后归纳: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

  (三)研读文本,感受语言魅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具体分析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

  1、齐读第二段,出示问题:找一找,这段中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 学生回答: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出示相对应自然景物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景物。

  继续提问:在作者描写景物的句子里,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归纳语言特色:对比手法、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2、找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出示问题: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什么颜色? 演示一组农作物图片:高梁——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师引导学生,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3、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紧张急促”的感觉)出示问题:

  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还应该有人的活动,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想一想,他们都在忙什么?忙到了什么程度?

  学生自由回答: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

  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短句、反复),感受人们在夏天的紧张、急促。

  4、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请看第五段。

  学生回答:赞美。引导学生分析本段的写作方法?(对比、欲扬先抑)

  师: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同学们,告诉老师,是哪一首诗。(李绅《悯农》),学生齐背,感受农民的辛劳,对农民的尊重。

  (四)拓展延伸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体会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加蔷薇一院香。

  明确归纳: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小练笔

  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六、教学反思:

  掩卷遐思,通过这一篇文章的学习,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沐浴在美的熏陶中,孩子们的眼睛发现了美,并用绚丽的语言去描绘自然之美,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真心的希望并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学生们再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心灵中一定会生出书写山河的冲动。

  《夏》说课稿 篇4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夏感》,《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多彩四季”的第三篇课文。

  一、说教材

  梁衡的《夏感》是去年新选入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它替换原来的《山中访友》,整个单元便有了多彩的四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梁衡的《夏感》围绕第一句从夏天到来的气象,夏天来到大地上呈现金黄的色彩,夏天来到人们中三方面赞美夏天的旺盛生命力,赞美劳动,首尾呼应,有人评价《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

  二、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提倡老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依据这个理念,我把的学习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的思路;感受语言的魅力;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三个层面。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会学生自读课文三步曲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美景、陶冶情操、赞美劳动人民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新课标提出“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于是,我把“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三、说学生

  刚迈进初中大门的七年级学生,没有很多的阅历,很少为一轮红日惊叹、为一片落叶感慨,大自然的美他们熟视无睹,加上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对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需要在诵读与语言赏析方面加以点拨与指导。

  四、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朗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学以致用”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三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语言的魅力。通过小黑板检查预习,小纸条出示自读课文三步曲,让整节课脉胳清晰,条理分明。通过三道练习题,赏一赏,仿一仿,写一写,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羽翼,在美文中畅游,领悟快乐,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最终领悟到作者赞美夏的真正目的。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由朗读,指名读,赏析读,齐读,让学生读清结构,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通过赏析佳句、仿写句子、设计贺卡等方式,让学生朗读中领会,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探讨,在朗读中积累。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转眼间夏去秋来,刚刚过去的夏季在你眼里是个什么样的季节?有一位朋友叫梁衡,他呢是山西人,他对夏天情有独钟,更把他家乡在麦收时农民的劳动美景化成了文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文中写的夏,是山西黄土高原特有的夏,不是抽象的叙述,而是用具体生动的描写给人以深刻印象,所以应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进入课文情境中,每个学生对“夏天”“夏季景物”都有自己的感受,应

  把这种感受迁移到课文中来,让文中景物情境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二)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的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记住生字词的.音、形、义,初步懂得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

  (三)自读课文三步曲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能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因此,我设计了自读课文三步曲,逐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不同见解,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学会自主阅读课文的方法。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写了夏季的什么特点?按照什么结构来构思的?夏感中的有感而发在哪一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总——分——总的结构,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品读课文,赏析文章语言

  新课标指出:“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于是我把“赏析文章语言”作为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从时间分配和学习自主探究活动两个方面可以看出。

  (1)指名读课,勾画自己所喜欢的句子,初作赏析。

  (2)指导赏析,以“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作为示例,指导学生赏析比喻、拟人句。

  (3)小组研讨,共同赏析佳句。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的原则,倡

  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作品语言的品味,七年级学生总会感到无从下手,本节课教者就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作为一个突破口,指导赏析语言的方法,“授之以渔”,然后学生合作赏析,最后学会这一种赏析语言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4)仿一仿,仿照“春之色,秋之色”两个句子,写一写“夏之色”或“冬之色”。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

  3、精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大声赞美夏天?

  [设计意图:理解情景相融的写法,把简单的认为对夏天的赞美上升到歌颂劳动、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这个高度来。]

  4、课堂小结——谈谈学了后的收获或启示(从内容或情感方面入手)。

  方式:小记者采访

  [设计意图:内容上——感受文字的优美,夏天的独特美景;情感上——指导学生生活实践,不经历炎热的夏天,怎么会有清凉的眷顾,现在人们正处于人生夏季,当努力拼搏了!]

  5、课后练习:两者任选一题 真美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选择中培养探究发现的意识,第一题可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第二题可对文本内容作更深刻的了解,

  并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六、教学说明

  1、板书设计

  2、时间安排:一课时

  3、说课综述

  阅读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的对话关系的中心应该是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怎样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的阅读方式,我以语文教学的对话理论为依据,将教学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自读课文三步曲——课堂小结——课外作业五个步骤,确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学会感悟,在感悟中学会抒情,最终实现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夏》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把握。

  一、 说教材

  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课,主要包括夏朝的兴衰、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西周分封制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替,以及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进行分封的概况。本课是本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开篇章,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以及结合教材的分析,我主要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实,知道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知道西周分封制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谈话、动脑筋问题探究等环节,运用谈话法、讲述法、图示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进步性,体会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残酷性;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3、 教学重难点:在三维目标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设计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实;分封制;因为夏朝的建立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难点:分封制;因为分封制内容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还很缺乏。

  二、 说学情:

  本课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刚升上初中,对周围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对于直观的事物易于接受,但历史知识的积累比较缺乏,对一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力求做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意识。

  三、 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讲述法、图示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法:阅读教材法、读图学史法;直观传授历史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 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20页嫦娥奔月的故事,创设历史故事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问问题“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两个朝代?”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我主要以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线索,适当调整课本子母顺序进行讲授新课。

  1、 夏朝的兴衰

  首先,通过谈话法,提问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还记得夏朝建立于何时吗?”激发学生思维,温故而知新。接着展示禹的图片以及夏朝的地图,通过图示法,让学生直观观察,说出夏朝的都城、地理位置等,再由教师概述夏朝建立后的情况。而学习这个子目,主要让学生掌握夏朝建立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会设计一个动脑筋环节“夏朝建立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同学们学习到这已经知道夏朝的建立是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进而由教师补充奴隶社会的时间范围(夏商周春秋)。然后提问学生“既然商朝是夏朝的下一个朝代,那么夏朝为什么会衰亡呢?”从而过渡到暴君夏桀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1页第三段小字部分内容以及夏桀把人当作座椅的图片,让学生尝试归纳夏桀的暴行,从而明白夏朝为商朝取代的原因,认识奴隶主统治阶级统治的残酷性,并且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

  2、 商汤灭夏

  在这里我主要通过谈话法,提问学生以下问题“商朝建立于何时?当时的统治者是谁,他是如何统治商朝的?商朝的统治有一直延续下去吗?”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情境下掌握知识。同时展示商朝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找出商朝的都城、地理位置和范围等概况,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最后播放视频《封神榜》中商纣王施行暴行、骄奢淫欲的片段,加深学生理解商朝被西周取而代之的原因。并且过渡到第三部分的学习。

  3、 武王伐纣

  在这里我主要展示牧野之战的图片,借讲述牧野大战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西周建立的过程。接着再展示西周的地图,让学生找出西周的都城、地理位置等,同时通过比较法,让学生比较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地域图,并且提问学生“有句话叫做‘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而西周的版图相比夏商两代要大要广,周武王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巩固他这得之不易的江山呢?假如你是周武王,你会怎么做?”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过渡到本课难点的学习——分封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通过层层设问“什么是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有哪些?分封制实行的结果是怎样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动脑动手动口掌握这一难点。同时利用教材西周等级示意图,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尝试标出每一层人的身份,加深对分封制的理解。

  课堂总结:通过板书结构,通过谈话法,让学生尝试回忆夏商西周更替的时间以及顺序,并且结合教师的引导概括本节课的重难点,巩固学习效果。

  布置作业: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完成教材25页活动与探究一制作表格。

  五、 说板书设计

  利用提纲式板书,有利于突出重点,便于学生抓要领,掌握学习内容的层次和结构,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夏》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文章《夏之绝句》。

  一、新课程标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课文特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夏之绝句》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二单元的要求是:结合散文的体裁特点,欣赏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文中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写,品位精妙的语言。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夏之绝句》是一篇很优美的描写夏天生活的抒情散文。它描绘了空旷悠远的夏天里梦幻般的童年感触。从全篇来看,作者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在平凡中见新奇,新颖而贴切的意象、妩媚的清词丽句在作者笔下呼之欲出,作者并不以识见广博取胜,而以敏于感受、富于联想、精于炼字见长。作者用奇特而美好的想像,把夏天的蝉鸣比作诗中绝句,写出了蝉鸣的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无忧无虑生活的情怀。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一到两课时完成。以朗读、讨论、想象等为主,在朗读中品位,在讨论中体会,在想象中感悟,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据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思路,看作者从“夏之绝句”这一背景中分离出哪些事、物来写的?体会作者对所写事、物的特殊感悟。

  2、学习作者感受事、物的技巧和方法及怎样由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规律和特点,从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读熟、读懂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找出文中的精彩句段及形象生动的联想句来体会,从中锻炼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并学习作者语言的精妙之蕴。培养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体会作者由平凡的蝉声里,听出了“生命之歌”的.深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珍惜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从而懂得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学习生动形象的比喻、排比句、优美的对偶句、长、短句等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蝉的各种画面,播放少年儿童捉蝉的嬉戏姿态,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本文语言优美,句式变化繁多,节奏鲜明,音乐感很强,适合朗读。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夏之绝句》一文文采飞扬,感情浓郁,很有感染力,除了构思、选材等诸方面的因素之外,也得益于作者语言运用技巧。一是注意了词语的选用,把静的景物写得生意盎然,特别是叠音词的运用,使文句音韵整齐,恰当地表现出了文章的情调,读来生动舒缓,富有抒情意味。二是注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比喻、排比、拟人、拟物、对偶等,使文句整散结合,有节奏感,细腻地描绘出夏天的诗情画意。所以,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揣摩、赏析精彩的语言片段,选一些精警的句子进行仿写,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

  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五、教学媒体的使用

  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宇宙万物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因此说,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那么我们应不应该爱大自然呢?(生回答:应该爱)对,爱大自然就是要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台湾女作家简祯的散文《夏之绝句》,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感悟一下大自然中生命的奥秘。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蝉的画面,并配有蝉鸣,使学生的情绪氛围进入到作品的氛围当中,并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二)、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1、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2、通过预习及听朗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包括课文内容、作者及作品)[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3、教师补充简介作者、作品:

  简媜,本名简敏媜,1961年生,台湾宜兰人。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联合文学》主编,创办大雁出版社。

  她的风格力求多变,推敲形式,斟字酌句,糅合抒情菁华,能于饭蔬饮水洞见生命底基,于寻常花草窥视天堂之钥,被誉为台湾散文第三代传人,人称有“奇侠”风骨的女性作家。

  她的散文随笔集有:《白蛇三叠》、《浮尘野马》、《孤寂》、《喝眼前的酒》、《那人走时只有星光送他》、《栖在窗台的白鹭》、《水问》、《一竿冷》、《一口闲钟》、《红婴崽》、《四月裂帛》、《美丽的茧》等。

  (三)、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编写文章结构提纲,理清作者的思路。然后找学生回答:夏天像一首绝句——久违蝉声——蝉声把我带入夏季——把我带入童年——捉蝉、玩蝉、听蝉——中年听蝉——晨间、午后、黄昏——蝉声——了却忧虑;徒留惆怅、感伤;是生命之歌;依旧像一首绝句。

  2、重点研读赏析:

  把你所喜欢的精彩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并找出文中的联想想象的句子,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让学生找出来并说出体会,然后进行仿写练习,每个学生写一到两个: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把蝉声比作“四面楚歌、鸣金击鼓”;比作“磁铁”;还比作“一条绳子”,时时刻刻在牵扯、震撼着“我”的心灵。多么形象、生动、感人的比喻句,真是独巨匠心。

  课文第五自然段中:把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比作“嘻嘻哈哈的小顽童们比赛荡秋千时发出的笑声”;把蝉声比作“啦啦队”等。多么形象的拟人化的联想句,简直把物写活了。

  课文第十九自然段中:把蝉比作合唱团,由音色、节律又联想到吟诵着一首绝句;又是为季节写成的一首抒情诗,也许是一首抒情的边塞诗。多么奇特的想象力,使我们体会到作者的神奇妙笔下深厚的意蕴来。

  说蝉是歌者,歌声如行云流水让人忘忧,又似澎涛骇浪攫走人手里(或心中)的轻愁;蝉声如甜美温柔的情歌;蝉声突然停止时如一篇锦绣文章成了断简残编,徒留给人怅惘和感伤;蝉声是生命之歌!作者神奇的想象力达到了顶峰,由此阐发自己对蝉声的特殊感悟。同时也是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从而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真挚情感!

  (四)、读通、读懂课文,深度感知课文内涵。

  1、你捉过蝉吗?作者在感知童年捉蝉、玩蝉这一事件的过程中,是怎样来感知的?这一内容要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找学生讲述事件的经过(略)](学生回答:表达了作者回想、依恋童年时无忧无虑生活的感触。)

  2、中年听蝉时,作者听到了晨间、午后和黄昏的蝉声,从中各自听到了什么特殊的蝉音呢?

  学生讨论回答:由蝉声借以表达作者自己的高雅格调,又有反思之意目的是:提示人们关注和克服现代文明的弊端,提醒人们回归人性、人情的自然状态,回归人无忧无虑的生存状态,亦如捉蝉、玩蝉的童年生活状态。(学生回答得接近意思即可)

  3、找出文中的对偶句、长句、短句、排比句、倒装句等,体会精妙的语言特色,并仿写。

  对偶句:“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在对比中凸显春夏的各种特点,表现作者良好的文学修养、优雅的情怀,而且还有节奏感。

  短句:“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声,蛙声、鸟鸣及蝉唱。”罗列、排比诸种声音,内容丰富,节奏感也强。

  长句:“你能想像一群小学生,穿卡其短裤、戴着黄色小帽子,或吊带褶裙,乖乖地把‘碗公帽’的松紧带贴在脸沿的一群小男生小女生,书包搁在路边,也不怕掉到河里,也不怕钩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就一脚上一脚下地直往树的怀里钻的那副猛劲吗?”这是一特长句,可以简化为:“你能想像……那副猛劲吗?”长句往往传达密集信息;在这里,还表现作者回忆和描述孩童时代的阵阵激动。

  排比句:“耳朵忙着听车声、听综艺节目的敲打声、听售票小姐不耐烦的声音、听朋友的附在耳朵旁,低低哑哑的秘密声……”描述不同情景里的不同声音,语势顺畅,有节奏感。

  倒装句:“我喜欢一面听蝉一面散步,在黄昏。走进蝉声的世界里,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会一般,如果懂得去听的话。”“何尝不是生命之歌?蝉声。”这几句都是倒装结构,它们的出现,使全文语言显得多彩多姿,饶有情味。

  (五)、谈学习感受

  学习本文,不仅要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要学习作者奇特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运用。从而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所追求的最佳效果。鼓励学生广开言路、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给予点拨、表扬和肯定。

  (六)、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独特、奇妙的想象力来抒发自己对蝉声的特殊感悟。由蝉声悟出了人世间喜怒哀乐本是很平常。由蝉声悟出了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人生的主旋律。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夏》说课稿 篇7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夏感》,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说教材

  《夏感》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彩四季”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不仅陶冶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操,而且体现了新教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编辑思想。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感》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感。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教学《夏感》这篇散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把握写景文的写作方法。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中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但对于文本的感悟,他们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三、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语言优美,饱含情感,描写景色特征细致,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新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学习本篇散文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出示幻灯)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清行文层次,把握所感内容。

  学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由于初一新生对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接触较少,虽然刚刚学完《春》和《济南的冬天》,但学生对景中情 ,情中景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审美意识还有待加强,我就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了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激情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出示幻灯)

  四、说教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要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为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1、品读法。是一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同时字里行间又充满了阳刚之气、磅礴之势,特别适合学生的朗读。教材的单元要求也指出:“要在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应当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品析,以读促品,以品促读。

  2、情境教学法:教师应当利用各种条件创设相应的情境,缩短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便于体验感悟,深化认知。

  3、自读点拨法。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五、说学法

  1、诵读法。朗读时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能使学生对课文了解得更透彻,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

  2、勾画法。在对课文的分析中,勾画出重点词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这使学生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读书习惯。

  3、自主、合作、探究。这学法能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能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六、说设计

  (一)导入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 、服务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达到学习目的。这几个步骤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其间穿插图文声多种信息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形象性,让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学习《夏感》正值深秋时节,落叶纷纷,寒气袭人,学生们早已淡忘了夏日的繁茂与火热,为了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我巧设问题:看一看,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事物。(展示图片) (夏季) 你喜不喜欢夏季呢?为什么? (出示幻灯),来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夏天走进课堂,活生生的再现在学生的心中。我再根据他们的口语表达情况,适时适当的给于激励性评价,进而通过这样的一句话:“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一看梁先生喜不喜欢夏”导入新课。(出示幻灯)

  (二)感情朗读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检验课前的预习效果,我出示了作者的照片,请同学来介绍作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图文并茂的幻灯片,达到师生共同学习的效果,加深对作者的印象。

  为了朗读课文顺利进行,扫清字词障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运用了这样的一张幻灯片,作者介绍、生字词(出示幻灯)让学生通过认读, 解释词语,看拼音写汉字,同桌合作检查等活动增强学生积累词语的意识,巩固本课字词认知基础。

  检测预习这一环节要适当肯定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感受课前充分预习便会在课堂获得成功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梁衡的这篇散文以磅礴的气势,倾吐着夏日的“升腾”之气,是一篇很适合朗诵的美文,于是我决定以播放背景音乐,教师精彩范读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对朗诵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让学生对老师的范读进行评价,进而总结朗读这篇散文的技巧和方法。由学生范读,师生评价,大家齐读来推动散文朗诵达到高潮,让学生沉浸在夏日美的境界中,感受夏日的“升腾”之气,进而能够初步感知散文的整体内容。

  (三)、品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说说“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夏天”。(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自由读课文,寻找相应信息。学生可能找到的词语:

  第1段:紧张、热烈、急促;

  第2段:被金色主宰了的`;热

  风浮动的;飘着熟透了的麦香的;气势磅礴的;滚动的、升腾的;

  第3段:色彩金黄的;春华秋实之间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迸发出旺盛的活力的;暑气蒸腾的;蓬蓬勃发的;

  第4段:紧张旋律的;辛苦的;忙碌的;收获的;

  第5段: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

  2、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呢?

  讨论归结: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等方面描写。

  (板书)3)文题是“夏感”,那么作者的“感”是什么?

  ——热爱自然,赞美劳动。

  再读课文,感知文段内容

  教师通过提出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培养学生在语言材料中快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让他们发现散文内容的把握和记叙文有所不同,需要把抽象的词语和内容具体化,积累经验,提高努力,终身受益。

  (三)赏析语言:

  这篇散文的迷人之处在于他的语言魅力,,学生在《春》《济南的冬天》中已经学会语言品味的方法,在这一课中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以达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共同发现美,品味美 ,我也充分利用计算机(出示幻灯)化抽象为具象,化枯燥为生动的优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形象感知和语言品味。

  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夏天的景色、色彩、旋律的呢?

  明确:文中有许多优美生动的句子,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我欣赏的佳句是——, 它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同时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填空式的问题设计,使得学习行为指向更加明确,旨在面对全体学生,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勾画出文中词语,将学习的主动性放在学生身上,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仿写练习:

  ?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叶圣陶先生说:“文学鉴赏就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能获得晶莹的宝石”。为了强化语言品味的成功意识,鼓励创新,让读与写结合。我决定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为今后写作奠定基础。(出示仿写练习)

  (五)比较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创造性地拓展延伸,本课我设计的是比较阅读:峻青散文《海滨仲夏夜》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去比较1、写景顺序2、写景手法

  七、说板书

  《夏》说课稿 篇8

  《山中访友》,整个单元便有了多彩的四季。它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中也被安排在第四单元的写景单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编者的意图是想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四季之美吧。梁衡的《夏感》围绕第一句从夏天到来的气象、夏天来到大地上呈现金黄的色彩、夏天来到了人们中三方面来赞美夏的旺盛生命力、赞美劳动,首尾呼应。有人评价《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那是采天地之大美而凝结的精灵。梁衡先生认为散文之美可分三个层次,叙述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在他的所有散文中都可以领略到这三个层次的美。新课标提出:“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我想把欣赏散文中的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作为学习这篇散文的最高目标,但又考虑到作为刚迈进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他们的生活大多数在学习重压下,很少为一轮红日惊叹,为一片落叶感慨,大自然的美于他们是熟视无睹,这种生活经验的缺失,很难让他们在读这篇文章时发出感叹:“写得真美。”加上十四五岁的年龄,没有更多的生活阅历,让他们去理解蕴含在散文中的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我把领略散文中的描写美作为学习这篇散文的最低目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突破:

  一.推敲分析,领略描写之美

  美的表现是靠文字载体来实现的,而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也是学生能最直接感受到的。《夏感》这篇散文的语言可谓字字珠玑,像一簇秀丽的山花,需要学生自己去采撷,我想这样分三步引领学生去品读:

  1.夏天的景色是热烈的。具体写了哪些景象?哪些词语写出了这些景象特

  点?

  学生对于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学习品读,其实也能让他们在自己的写作中明

  白如何写景。所以我在这环节安排时,先让学生明白写夏天的景色,先要选择夏天里的景来写,不能写其他季节里的景物。然后重点品读作者如何去写景的。

  学生品读时肯定会七嘴八舌地说,这个时候学生的说大多数会停留在初步的感受,他们会说得较笼统。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我想可以用推敲分析的方法去引导:

  我们老师在向学生讲语言的推敲时总会说到“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敲”与“绿”,但当我们在课堂上时往往只是注重结果,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这个句子为什么美呢?常常把最终的结果让学生记在课本上。其实我们不妨慢走、多悟。我们也可以用“删、调、替……”等方法去推敲字词,让学生品味,我问学生能不能把“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鸣”中的“潜”用“躲”来替换,能不能把“夏天到了”提到前面去。用推敲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写景的时候可以选用准确的词语和合适的句式。

  还可以从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入手理解文本语言,课标提出“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学生已在《春》《济南的冬天》里学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在这篇文章中重在引导学生说出用了这些修辞方法后有什么表达效果,如“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用“黛色长墙”来比喻“林带的绿”有什么表达效果,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勒“淡淡绿烟”与“一堵黛色长墙”,让学生运用想像,从色彩的深浅,线条的变化体会出这样写出林带绿得苍翠欲滴、浓郁。也可联系生活让学生理解“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比喩句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理解这是作者虚写之景。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确写景时我们可以借助修辞,也可以从不同的感受、视觉、听觉等角度去描绘。

  2.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这色彩是怎样呈现出来的,除了色彩,还呈现了什么?找出具体的描写,哪几个词最能突出?

  课文的第三段首句是“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但学生会发现这一段中作者其实没有用笔墨来描绘金黄的色彩,作者反而描绘了春之色和秋之色,可以引领学生对这个句子的品读,学生能明白春天、秋天的色彩作者是通过选用了一些富有色彩的词语、运用对偶句呈现,而夏天的色彩是作者通过与它们的比较写出来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第二段中的写景,因为第二段中的写景已给我们呈现了这金黄的色彩,那么在这一段中作者还向我们呈现了什么呢?学生能发现作者还向我们呈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教师在这一块的引领为下文学生感悟哲理之美作铺垫。

  3.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这紧张的旋律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找出具体的描写,哪几个词最能突现?

  这篇文章还是一首劳动的赞歌,谁是拨响夏的紧张的旋律,谁又是夏的色彩的涂染者,那便是人。可以让学生通过想像的方法去分析,让学生闭上眼想像眼前出现的画面,描述这样的画面,找找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学生便会马上发现“弯着腰,流着汗”“快割,快割”“快打,快打”“听听窗纸……看看窗外”“又得赶快”这些词语勾勒出忙碌紧张的画面,会发现作者用的多是短句。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学生由于阅历、认知水平的差异,他们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总会是有些肤浅,而缩短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与文本作者的意图,这正是教师在课堂上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体现。正如马超俊老师所提出“我们阅读教学时对散文语言的品味不能只是停留在言语形式表层的理解而应把语境的深层意义挖掘呈现出来。”而这一块,我想把它作为课堂的重点来讲,因为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是艺术,描绘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过程,重在冶情,读者阅读散文,以“悟意审美”为目的。这就决定了散文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也为领略意境之美和哲理之美铺垫。

  二.朗读涵咏,领略意境之美

  散文的意境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讲有些偏难,但让学生理解在客观景物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达到一定的意境之美,还是可以的。在领略描写之美后,我设计这样的问题:刚才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领略了一幅幅画面,这些画面是如此的美丽,我们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中能读出作者对夏天的情感吗?请找出来。

  学生可能很快找到的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明确当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的意象融合在一起时,就会达到一定的意境之美,美得如画,刚才我们感受到的画面之美便是意境之美。学生便能联系写景的段落,体会出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因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涵咏这些句子,感受作者笔下气势磅礴、充满生命力的夏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或摇头晃脑,吟诵哼唱;或合上书本,闭目冥想;或思接千载,激动感奋;全身心地投入文中,产生共鸣。如让学生来说说如何来朗读“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通过品析、朗读、示范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句式的倒装是为了强调夏天的磅薄气势。这种涵咏,会让学生学会把课堂上的语言感受迁移,当他们在阅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时对“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品读时,相信很多学生都能说出作者把“那个人就是你”放在段末,是为了强调“我”打你的经常与刻骨铭心。再如朗读第三节中“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让学生说说朗读时重音该如何处理?这三句话的语势该如何处理?从而深入体会“挑”、“举”、“匍匐”的表达作用,理解排比句的作用。

  朗读涵咏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气势磅礴、充满生命力的夏之美,领略到散文的意境的壮阔之美,但因为我们身边的夏天不是如此,我们的田野在夏天时很多是荒芜的,学生会觉得遥远,为了让学生深入领略,可以运用比较法:这与我们经历过的夏天一样吗?学生会提出不一样,也会明确作者笔下的是北方的夏天,如果班上有北方同学,也可以让他来说说是不是这样的。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欣赏一组北方夏天的图片,更加深刻体会梁衡笔下的夏之美。用背读法——背一背二三段、写读法——写一写家乡的夏天,帮助学生理解情景融合在一起才会达到意境之美,明白文字背后永远站着一位作者。这个时候用“知人论世”法,介绍作者,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会盛情礼赞北方的夏天,

  三.领会感悟,欣赏哲理之美

  哲理之美是散文中第三个层次。世界上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梁衡笔下的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仅是一种表层美的铺陈与渲染,而是一种更深入腠里的求索和洞察,即使是山水散文也有思辩的色彩。如何让学生去理解这种闪烁在散文中的哲理之美呢?我想用启发示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作者在文中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别人极少赞美夏,为什么作者却要大声赞美夏呢?学生一开始会脱离文本自说自的,教师用联系学生生活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比如问他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有的会说喜欢,有的会说不喜欢,喜欢的可能会说夏天可以游泳、吃冰淇淋等,这时便追问学生,作者赞美夏天的理由也与你一样吗?如果不是,那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如果学生有困难,那么我想让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教师在一旁也可提示学生,关注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话,联系第一单元学习的小思的《蝉》,作者为什么对蝉充满敬意?学生便会想起“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这句闪烁哲理之美的句。这样学生便会找到“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同样闪烁哲理之美的句子,让学生联系生活初中三年的读书是为了三年后的收获来理解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夏天更是耕耘的季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梁衡散文中的这种哲理之美,课后印发梁衡的另一篇散文《秋思》进行拓展阅读。

  我希望通过这堂课的引领,当学生自己去读散文时他们能领略到散文中的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夏》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结构:本课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在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维护自己和本阶级统治的手段以及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与国家概貌的极其重要的一课, 对以后历史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也有很大帮助。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子目:“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三目的不同侧重点和内在联系,才能有助于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的概貌,并能对西周的社会网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西周的分封制”,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大致了解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加强自己的统治。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夏商西周统治阶级是以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与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双重手法来统治人民的。

  通过“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一定的识图能力,并能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西周分封情景,增强学生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

  通过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的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增强表达能力;

  通过识读“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识图能力和根据图表捕获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分封制”、“礼仪教化”等内容的学习,了解到它们的实行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古代“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本课的重点是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它是本课的重点呢?这是因为它是本课的主干,牵涉到整课知识的教学,对以后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它是本课的重点。

  ②本课的难点有三个: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认识礼仪教化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学习的基础上设计出西周的社会网络图。为什么它们是本课难点呢?这是因为分封制及礼仪教化对初中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枯燥、抽象的概念,较难理解;而设计西周社会网络图涉及到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较困难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这三者都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1、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指导法、情景设置法、图表法等五种方法。

  为什么要采用这五种教学方法呢?这是因为七年级学生大都是14、15岁的年龄,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兴趣点也较容易转移,对感性直观的知识较易接受;对理性的知识就不易理解。再加上本课概念性的知识偏多,内容较为枯燥和抽象,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使用这几种教学方法,既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性学习能力,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又能使整堂始终保持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在教学上做到松紧有度、顺畅自然。

  2、本课采用的教具有:地图册、插图、多媒体辅助教学。

  地图册是采用北师大版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的《西周分封形势》图。

  插图是课文中插图:《大盂铜鼎》、《商朝墓葬中的无头骨架》、商朝文字;图表是《西周分封示意图》(2幅)、《西周社会网络图》(2幅)。

  练习题、史料引文及插图、图表、地图均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

  采用这些教具辅助教学,可以节省时间,加大课堂容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如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学会如何深入观察和思考问题;通过识读《西周分封形势图》及有关插图,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识图方法,以及如何有效提取信息;通过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以及如何对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通过“模拟西周分封时的情景”的历史剧表演,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合理的历史想像力,以及如何与他人合作;通过对课文有关内容的阅读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通过做课堂练习,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拟用3分钟):

  首先,采用谈话法复习上一课知识,了解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更迭的情况。

  然后提问:“国家产生之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如何管理广大地区,统治人民,巩固政权。你知道夏商西周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吗?”由此导入新课。写出小目标题。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实行分封制的原因: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本目拟用4分钟)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让学生了解夏商是通过本部族对周边部族建立臣属关系,号令天下。

  然后问:“西周又是通过什么手段号令天下呢?”学生答:“分封制”,教师又问:“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呢?”学生开始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从中提取有用信息。这样上课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能力。

  接着,又提问:“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而过渡到下一目的教学。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本目拟用13分钟)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本堂课的重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够知道和说出,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

  对于内容的第一部分,即“周王对诸侯授民授土”这一点,学生容易说出,而学生要说出“受封者的义务”这一点就比较困难了。这时,就要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上“分封制规定了”这几个字,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同时也可就此观察学生的反应能力,以利于对学生做出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价。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然后观赏学生历史短剧表演,从中感悟历史。

  学生剧表演:采用“学生模拟表演西周分封时的情景”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和说出“西周分封制”的内容。课前,先找六位同学进行演出培训。这六位同学分别扮演周王、嫡长子、周王的儿子、侄子(代表同姓)、功臣以及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要向这六位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如周王如何授民授土,受封者如何接受分封并对周王表示效忠。台词包括为什么要对受封者进行分封,分封给他们的东西(土、民、礼器等)以及周王对他们的希望(如治理好封地、效忠王室、保卫周王,还要朝觐、纳贡、服役等);受封者的台词包括对周王的感激以及对周王表示忠心。演出时,社、白茅等都要用一些物品表现出来;装束上可简单一些,只需别上一块号牌表明身份即可。演出前,教师将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展示出来:“周王对哪些人进行分封?”,“分封制的内容有哪些?”让学生边看演出边思考,演出后让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然后教师继续提问:“周王分封的主要是自己的子弟和同姓,为什么还要分封功臣和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答:可以团结很多部族,对稳定全国起到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看地图册中的《西周分封形势图》(用多媒体播出),结合地图向学生介绍周初的主要封国,并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封国主要集中在哪条河流附近,最北、最南、最东的封国各是哪个?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接着,教师继续提问:“诸侯以及诸侯以下,又是如何在自己封地内进行统治呢?”通过这一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对分封制有较全面的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伏笔。然后展示教师设计的《西周分封示意图》,进一步揭示其内在关系,以便说明周王通过分封制还建立了严格的等级从属关系。如图(用多媒体播出)。

  《夏》说课稿 篇10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夏感》,《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彩四季”的第三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就是以反映自然世界内容为主的单元,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清行文层次,把握所感内容。

  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2、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3、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说学法(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看一看,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事物。(展示图片)

  (夏季)

  3.你喜不喜欢夏季呢?为什么?

  4.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一看梁先生喜不喜欢夏。

  (二)感情朗读

  1、检查预习—作者介绍、生字词

  2、美读课文——磅礴之势、升腾之气

  初读课文:

  (1)找出作者描写夏天特点的关键词。

  ——紧张、热烈、急促。

  (2)阅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自然景物、色彩、旋律。

  (3)文题是“夏感”,那么作者的“感”是什么?

  ——热爱自然,赞美劳动。

  再读课文,感知文段内容。

  (三)赏析佳句: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我欣赏的佳句是——,

  它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四)仿写练习: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

  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五)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香。

  附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掩卷遐思,整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沐浴在美的熏陶中,孩子们的眼睛发现了美,并用绚丽的语言去描绘自然之美,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真心的希望并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学生们再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心灵中一定会生出书写山河的冲动。

  《夏》说课稿 篇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课型属于新授课,课时需要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反思)等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

  本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该课作为新教材的开篇,是整个单元专题及政治文明史的起点,具有统领和示范作用。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因此,本课具有开篇点题,又具有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鉴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夏商与西周早期国家的产生和早期政治制度,理解西周推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案导学、分组讨论法、比较分析法、问题探究等方法了解并掌握夏商西周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与影响。②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突破重难点,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体会中国古人的政治智慧,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⑵通过对宗法制等相关内容的学习,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加深对国情的认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为: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突破策略:设计层层递进、贴近学生现实的问题,结合多媒体课件,分组讨论,以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热情。

  设计依据:以学案导学,学习目标明确,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是高一新生,通过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夏商西周三代的历史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 这就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但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多还处于感性认知阶段,高中新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内容抽象,因此要达到教学目标还有一定难度。根据这种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说教法

  1、在重点落实上采用:

  ①“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设疑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在难点突破上采用:

  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

  (二)说学法

  课前:依托学案,预习教材,自主学习,掌握夏商与西周早期国家的产生和早期政治制度。

  课上:看多媒体,思考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克服重难点。

  课下:做巩固练习,检测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及时查缺补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古代皇帝在太庙祭祖活动, 各地修建的祠堂,清明节在祠堂举办祭祖活动的各种图片, 结合幻灯片,出示问题:

  1、从什么时候中国开始有这样的活动呢?(夏商周)

  2、这些活动与历史上的哪些制度有关?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依据:利用多媒体展示,形象生动易调动学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问题引导,能够引起共鸣,引起进一步的思考。

  (二)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在授课时我打乱的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了重新设计,共分三大步骤来进行。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代表夏商西周三个朝代。以下问题都有多媒体出示。

  探究一:通过学案预习,了解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基础知识,请列表归纳三个朝代的建立时间、人物及政治制度?以检测学生预习效果和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本节课也有了整体认识。

  探究二:三个组,三个朝代,组内讨论各自的政治制度,是如何管理国家?,并解释公共权力、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含义。讨论后,各组展示其成果。教师予以评价。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搜查史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探究二,使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探究三:通过探究二的学习,同学们明确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随着历史的发展,纵观三朝政治制度的演进,你能总结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吗?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补充。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发展的继承性,为即将学习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克服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巩固练习,知识运用

  西周时期,一个诸侯王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数十年后,这位诸侯王死去,请问他的王位和家业应该由谁继承?如果是现在,这位诸侯王的遗产又该怎样划分?(答案:小儿子)

  (四)板书设计,小结知识

  由学生自己动手,形式可多样化。

  五、效果分析

  本课教学主要体现了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学案为依托,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联系现实,最终实现有效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更应该走进学生深入学生,使自己的课堂更具实效。

  但其中有不足之处,希望评委多多指教。

  《夏》说课稿 篇12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夏感》,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 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文章。文章从夏天的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盛赞夏天旺盛的生命力,盛赞人们的劳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应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之上去体会的美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强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但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因此,教学,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尽情领略夏天的美和的美,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情感目标:

  1.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学会感受自然、生活之美 。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鉴赏能力。

  (二)重难点分析

  精细而激情的描绘,是的'特色,的教学重点在于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难点在于分析体会作者赞美夏天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热爱之情,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

  四、 说教法与学法

  (一) 说教法

  1.朗读法

  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读点拨法

  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3.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 说学法

  1.诵读法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能使学生对课文了解得更透彻,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

  2.勾画法

  在对课文的分析中,勾画出重点词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这使学生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读书习惯。

  3.自主、合作、探究

  这些学法能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能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约3分钟)

  出示宋代杨万里的诗《小池》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提问:大家知道《小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吗?

  明确: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当代作家梁衡描写夏天的文章,看看作者对夏天的感受如何。

  (设计意图:通过《小池》这首诗让学生自然进入夏天的情境中,预期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二) 检查预习(约3分钟)

  为了检验课前的预习效果,请同学认读生字、解释词语。

  积累词语:

  芊芊细草: 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黛色: dài 青黑色

  磅礴: páng bó 气势盛大

  贮满: zhù 储存满,积蓄满

  匍匐: pú fú爬行

  秋波澹澹: dàn dàn 水波荡漾的样子

  (设计意图:检测预习这一环节要适当肯定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感受课前充分预习便会在课堂获得成功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 美读课文,体味感情(约15)

  1.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堂活动: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这是一个____的夏”, 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明确:

  这是一个具有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夏

  这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夏

  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夏

  这是一个属于劳动人民的夏

  2. 研读课文

  课堂活动: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就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个问题讨论交流)

  (1)第一自然段中哪几个词写出了夏天的特点?

  (2)第二段选择了哪些富有代表性季节的自然景物?

  (3)第三自然段又是如何描绘夏天的色彩呢?

  (4)第四自然段带给我们的旋律是什么?

  (5)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用什么手法描写?请看第五段。

  3.精读课文,整体把握

  课堂活动:请同学范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2)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季景物?

  (3) 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培养学生在语言材料中快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让他们发现散文内容的把握和记叙文有所不同,需要把抽象的词语和内容具体化,积累经验,提高努力,终身受益。)

  (四) 赏析佳句(约10分钟)

  课堂活动: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他们的表达效果。(给出例句,然后请学生说)

  赏析例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明确:

  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过程,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进一步巩固已经学过的修辞手法,同时通过对佳句的赏析使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五)仿写练习(约5分钟)

  课堂活动:请同学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按照你喜欢的句子仿写紧张 热烈 急促 夏之景 夏 感 喜爱夏天 夏之色

  赞美夏天 更赞美辛勤 劳作的农民 夏之人

  一句话。

  (设计意图:为了强化语言品味意识,鼓励创新,让读与写结合。以仿写练习,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为今后写作奠定基础。)

  (六)课堂小结

  夏天是生机勃发的季节,是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季节,是承前启后的季节,是生命交替的季节。青少年时期,正如自然界的夏天,希望大家在这个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时期努力汲取知识,提升自身能力,迎接下一个收获的季节。

  (七)布置作业

  1.收集描绘夏的古诗文名句,摘抄在摘抄本上。

  2.课后阅读《海滨仲夏夜》,然后谈谈这篇文章与写法的不同。

  六、说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夏景

  致 色彩:金黄色(标志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旋律:紧张、急促

  自然景色:万物生长图、太阳烘烤图、 热风浮动图、麦浪翻滚图 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作者对夏季独有钟情,以及对农人们辛勤劳动的歌颂。

  《夏》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夏》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夏天”中的第1课时,是一首希腊儿童歌曲,2/4拍,一段体结构,共四个乐句,其中一、三乐句旋律完全重复,二、四乐句节奏相同,句末的四分休止节奏使歌曲更具朝气和活力,跳音唱法的运用充分表达了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生动地展现了希腊儿童在海边沙滩尽情玩耍,享受温暖夏天的情景。对于地处农村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大海、沙滩似乎有些遥远,真正去过的很少,因此,在理解和表现歌曲时需要老师创设情境,适当加以引导。休止节奏和跳音唱法对于学生已不再陌生,但要在歌曲中准确地运用还需要教师的重点指导,所以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希腊之旅”的情境中,使学生了解希腊风情,运用对比法进一步巩固四分休止节奏和跳音唱法。

  2.用听唱法学会以欢快、愉悦的情绪演唱歌曲《夏》,并尝试用乐器、动作表现歌曲,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歌词创编。

  3.启发学生对大海、夏日生活展开想象,使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夏日的无限乐趣。

  教学重点:

  用欢快、愉悦的情绪表现歌曲《夏》

  教学难点:

  准确地运用休止节奏和跳音唱法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课件、小歌片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结合歌曲内容及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动的特点采用了情景教学法,结合听唱法、对比法、小组合作等方法进行教学。创设了“希腊之旅”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了解了希腊,开阔了视野,在感受希腊夏日之美、和希腊小朋友一起唱歌的过程中轻松愉快的学会了歌曲。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听唱法,让学生听录音范唱、听老师范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律动听唱,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激发了他们表现音乐的.愿望。在歌曲情感的处理上,我采用了对比法进行教学,通过老师范唱引导学生进行连音和跳音,休止和非休止的对比让学生选择更能表现歌曲情绪的方法进行演唱,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运用音乐知识理解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最后根据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演唱、乐器伴奏、舞蹈的形式表现歌曲,并结合生活实际为歌曲创编新歌词。

  三、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情激趣

  (二)初步感知熟悉歌曲

  (三)律动参与学唱歌曲

  (四)小组合作表现歌曲

  (五)结合实际创编歌词

  (六)总结内化课后延伸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情激趣

  首先,我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大海是什么样子的?让他们充分想象后尽情地用语言描述大海的美,从而激发了他们想去海边玩儿的欲望。接着问:“什么季节去最合适?为什么?”学生会立即回答:夏天,因为可以游泳、划船、打水仗、光脚在沙滩上跑等,自然的引出了夏日生活的无限乐趣,为接下来的学习作了铺垫。“夏天能做这么多有趣的事,希腊小朋友们也特别喜欢夏天、喜欢大海,还邀请我们到他们那儿旅游呢!可希腊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并简单介绍希腊的历史文化和著名景观,(如:美丽的圣托里尼岛、令人神往的爱琴海、世界闻名的雅典卫城、希腊首都雅典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奥运圣火就是从这里燃起的。)使学生在希腊之旅的情境中了解了希腊,开阔了视野,不仅充分体现了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而且也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熟悉歌曲

  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希腊小朋友用歌声欢迎我们;分享夏日快乐给歌曲起名字;律动体验、感受歌曲节拍速度三个步骤使学生用不同方式反复聆听歌曲范唱,学生很自然的听辨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2/4的节拍,进行曲的速度等,体现了在情感体验和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

  (三)律动参与学唱歌曲

  1、熟悉旋律

  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我从歌曲情绪入手,用la以连音和跳音的不同唱法模唱旋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选择,学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跳音唱法,接着指导他们用小鸡啄米和拍皮球的感觉进行模唱,并引导观察、对比找到歌曲旋律的特点(即:1、3句完全重复,2、4句节奏相同),用水彩笔在代表四个乐句的方格内涂上合适的颜色。使音乐基本知识的学习自然流畅,有机的融合在情感教学中,学生易学、乐学。

  2、律动学唱

  学唱过程往往是一遍遍反复的过程,为了必免学生情绪下降,我将决策权交给了学生,请学生说出自己想用什么方式学唱歌曲,这时学生会非常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会说想拍着手唱,那好,我们就拍手唱,并请他到前边带领全班同学跟着范唱录音拍手练唱,随后踏步唱、拍肩唱等各种律动唱依次出现,学生们在不同的律动中听唱歌曲不仅兴趣高涨,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的原则。但在听唱过程中,四分休止节奏处容易唱长,我按休止和非休止方法分别演唱歌曲,让学生对比感受,进行选择,学生们异口同声地选择了休止唱法。“为什么?”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我没急于找学生回答,而是选择了小组讨论的方法,使他们在合作中得出休止节奏更能表现欢快、愉悦的情绪。此时再跟琴齐唱歌曲,不仅休止节奏唱准了,情绪也有了一点。

  3、情感处理

  歌唱是音乐的二度创作过程,唱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唱会歌曲上,而应用已掌握的技能,将歌曲情绪充分的表达出来。为此我创设了“与希腊小朋友赛歌”的情境,激发学生获胜的欲望,并提出“要想唱得更好还须在哪些方面改进”的问题,学生很快说出要用跳音唱、注意休止节奏。随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哪一句最能表达你快乐的心情?怎样唱?”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练唱,大部分认为是最后一句,唱时力度稍强、情绪饱满,并通过指名示范、教师示范、师生接唱、跟伴奏音乐唱等形式使学生更准确地用歌声表达欢快、愉悦的情绪。

  (四)小组合作表现歌曲

  在学生能够准确地用声音表现歌曲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爱好、特长鼓励他们自由组合成演唱组、乐器伴奏组、舞蹈组分别练习并展示,用不同方式表现歌曲情绪,不仅培养了参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发展个性、展示特长的机会。

  (五)结合实际创编歌词

  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时间,我以请希腊小朋友分享中国小朋友的快乐为激发点,启发学生说出自己有哪些快乐的夏日生活,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为创编歌词积累了素材。这时我出示小歌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两人一组为歌曲创编第三句歌词,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满自信的展示中国小朋友的歌曲《夏》,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能力。

  (六)总结内化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和希腊小朋友共同度过了夏日的一天,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也是知识、技能和情感内化的过程。

  由于本单元还有三首关于夏天的歌曲,于是我以“夏日之旅”的下一站去哪儿?为下节课埋下伏笔,并激发学生课下主动搜集资料,为下节课作准备。

  《夏》说课稿 篇14

  一、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以反映自然世界内容为主的单元,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1 教学目的: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理解“芊芊、磅礴、澹澹、细滋慢长”等词语。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清行文层次,把握所感内容。

  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2) 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3 教学方法:

  朗读法

  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朗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学以致用”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语言的魅力,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羽翼,在美文中畅游、领悟。运用讨论法正确引导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最终领悟到作者赞美夏的真正目的。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激情导入,朗读竞赛、品读美点、鉴赏美点、讨论、质疑、积累佳句、仿写句子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在郎读中领会、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探讨、在朗读中积累。

  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一个良好情景的设置,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用下面的这段话作为导入:春的百卉萌发,给人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秋的收获给人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宣泄。春游芳草地,夏赏绿池荷,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这是为什么?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你们对夏天的感受是什么?(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夏天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与作家梁衡独特的感受作一个比较,突出作家的独特感受,因为大多数人是不喜欢夏天的。) 学生谈对夏的感受,教师顺势导入,是啊,夏天有它的烦恼,但也有它的快乐,刚才你们回答很好,那么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感》。

  文本解读 检查作者生字词

  1 作者简介:梁衡,当代作家。 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主要作品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 字词:学生识记“芊芊、磅礴、澹澹、细滋慢长”等词语。(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来设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字词拼音掌握得不够好的问题。)

  (二) 感情朗读 整体感悟

  1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想象文中画面,应注意把握好作者对夏天的热爱之情、夏天节奏的急促,要读出感情。(设计意图:好的文章是靠读出来的,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诵才能在课文中获得语言的美感,与作者思想达到共鸣,体会到作者那对夏天的种种独特感受。多读,自然也能体会到作者对夏天的热爱之情,和夏天急促的节奏。)

  (三) 问题探究 梳理层次

  (1)你捕捉到文中哪些夏的画面?这些画面突出了夏的什么特点?

  (2)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具体内容 ,通过文章描写的几幅画面来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

  四人一组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的山坡上密密的草 黛色的绿荫 烦人的蝉儿 火红的太阳 翻滚的麦浪 浮动的热风 成熟的麦子、万物蓬勃生长等自然景象,以及夏天的色彩,农民辛苦紧张的劳动场面,表达了作者赞美自然、歌颂劳动之情。(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四) 美读课文 赏析语言:

  请同学们在文章里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以“我欣赏的佳句是——,它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这样写的好处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进行赏析。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赏析句子的方法:抓住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句中的关键词,如一些形容词、动词,来分析这些修辞和词语在句子起到了什么效果。同时自己也揣摩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把修辞方法和动词用到写作当中。(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这种赏析句子的方法和写作方法,今后用起来也得心应手。达到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这一目的' )

  (五) 仿写练习:

  分小组合作探讨: “夏之色”和“冬之色”是什么样的?仿照文中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冬之色”。写完后读给全班听,同学之间点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将所学运用到笔头上,在课堂上有效的进行练笔,通过这一个环节,达到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这样一个目的,学习写比喻句、对偶句。学生之间点评,及时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对别人的评价,在活动中查漏补缺,获得进步。)

  (六) 比较阅读:

  阅读峻青散文《海滨仲夏夜》,比较分析写景顺序,写景方法。掌握写景要注意运用修辞,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调动感官等方法。

  (六)家 庭 作 业

  1 作者认为夏天美丽,赞美夏天是因为夏天肩挑春秋两季,代表的是为了收获而付出艰苦努力的过程阶段,那么在现阶段,同学们也正是处于人生的这样一个阶段,我们应当如何打扮自己的青春风景,使自己变得更美? 课后写一篇150字的感受。

  2 摘抄关于夏的古诗词

  结束语: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你们的年龄是金子般的。愿你们在人生的黄金季节,激情飞扬,英姿勃发,和着这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去抒写辉煌的明天,奏出你生命的华章。(多媒体出示)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

  四 教后反思

  掩卷遐思,整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沐浴在美的熏陶中,孩子们的眼睛发现了美,并用绚丽的语言去描绘自然之美,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真心的希望并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学生们再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心灵中一定会生出书写山河的冲动。

【《夏》说课稿】相关文章:

夏夏的作文01-22

05-27

迷人的夏12-25

夏作文06-11

夏的作文05-30

多变的夏作文03-12

夏游作文03-21

天净沙·夏元曲05-07

夏之韵05-28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