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2-05-20 18:21: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选用的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第一课时的部分内容,下面我将主要通过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本节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的教材并没有着意某一个国度,而是对于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几点:①长期的热点地区;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丰富的石油资源;④匮乏的水资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异。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于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善于交流合作。但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存在差异,为了实现全体学生的充分发展,我组织学生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其次中东地区是全世界都关注的热点地区,所涉及到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也是学生所渴望知道的,但由于本课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非常有必要借助同学收集的课下资源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三、目标分析

  根据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在教材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设计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借助收集的资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呼吁世界和平,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教学重难点: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战争频发的原因

  下面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如何进行重难点教学:

  四、教法分析

  根据实验中学健康学习导航的方法,以及结合本节课的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模式展开教学,帮助、引导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强化自我意识,培养情感品质。

  五、过程分析

  下面我将介绍本节教学的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是: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由于中东战争一直都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我以中东战争为切入点通过学生所见所闻自由发言,来激发学生对中东的学习兴趣,在分析探讨引发中东战争原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引出并进入中东地理位置的学习。

  (二)明确主题 探究新知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考虑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能力。关于中东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原因;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过“中东”和“西亚”地区的对比,了解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别,明确中东的范围及主要国家。最后,课件展示中东的地形图,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东地区的国家和主要城市等。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件中闪烁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小组合作 汇报总结

  接下来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课下收集的资料合作探讨中东地区战争频发的原因,选派代表汇报讲解所探究的问题,老师点拨。这一环节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巩固练习 形成能力

  接下来进入达标反馈板块,采用典型题和易错题两种题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完成,并进行讲解,教师点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程度,易于学生查漏补缺。

  (五)诱导点拨 归纳总结

  练习结束后,请同学归纳本课知识点,帮学生理清本节思路,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为下节课学习做下铺垫。

  六、评价分析

  总体上讲,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适当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以“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主线,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唤醒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一共有三个小标题:1.天气及其影响。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本节课中一共有三个活动:1.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我们的关系。2.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3.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

  本节课中有一个阅读材料,旨在让学生知道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的诞生。

  本节课中有五个概念:天气、降水、气温、风力、风向。

  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天气的特点、降水概率的意义、风力与风向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并且结合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我县正在大力推行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制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天气、降水、气温、风力、风向这五个概念;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理解卫星云图上不同色彩所表示的不同含义;区分天气预报标志符号的含义;区分空气质量等级的划分。

  能力目标:能用一定的语言文字对天气进行描述;能够判断风力、风向;能看懂天气卫星云图;能模仿进行天气预报的播报。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保护好环境,让地球上永远阳光明媚。也就是培养环保意识,树立环保观念。

  【教学方法】

  这一课的教学方法上,我准备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合作共进,讨论分享、自主探究、竞争测评。我还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一定的教学内容,达到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以便于学生更好的把握。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方面,我准备按以天三步进行:1。感受天气。2.认识天气3.掌握天气预报4.了解空气质量。通过这四个环节的教学,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并且设计一定数量的测试题来检测本课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教学过程我准备这样安排:

  一、导课。

  天气这一节课的教学与生活紧密相关,我们就简单地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进行引课。我准备这样导课:同学们,大家说今天的天气怎样呢?“谁能用自已的话对今天的天气进行一下描述呢?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用语言对天气描述,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自由发言,从多方面说说今天的天气如何。

  学生描述了今天的天气之后,再深入一步,继续提问:“大家对今天的天气描述得很好。天气是多种多样的,大家能否对下面图片中的天气也进行生动的描述呢,试试看。”进入正课教学的第一环节:感受天气。

  二、感受天气

  我将利用自己所作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图片,分别为:阴天、雷电、狂风、暴雨、晴天、浓雾、沙尘暴等,让学生用生动优美的词语进行天气描述。例如晴天,学生可以说:阳光明媚、晴空万里、万里无云、艳阳高照、碧空如洗、阳光充足等等一些词语进行描述。再如雷电,学生可以说:雷电交加、电闪雷鸣、雷霆万钧、雷声大,雨点小、风雷如晦等一些词语进行描述。然后再提问:“天气不一样,每个人的爱好也不一样,谁能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种天气,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可以更自由的发言,更自由地延伸。例如学生说:“我喜欢晴天,因为晴天可以出去尽情游玩”这些话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学生真实心理的表露,我们应该给予肯定,赞扬学生的这种敢说真话,说实话的精神。而不应该否定。

  从上面的问题:“我最喜欢的天气”的发言中教师引导出下面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天气我们喜欢,有的天气我们不喜欢呢?因为这些天气对我们的生活、生产、工作、学习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天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会有哪些影响呢?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性自学。

  探讨:天气的影响”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共同探究的基础上完成《学案》上的学习要求(任务3.4.)

  1.完成第一题的E项填空,即补充资料,教师可以在学生发言后再次进行补充,例如:20xx年春节我国南方大雪,使得京广线郴州段瘫痪;20xx年夏末秋初,生成于南太平洋水域的台风造成我国南方好几个城市大量积水等。

  2.学生讨论总结出天气在哪些方面会对我们有紧密关系,这道题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总结出以下内容:材料B说明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材料C说明天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材料D说明天气与军事活动有密切关系。

  三、认识天气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天气呢?

  要学生能从教材43页的第一段的阅读材料中总结出天气的概念以及天气的特点。我准备这样引导,同学们,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这样密切的关系,那么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天气呢,我们从哪些方面把握天气呢?天气有哪些特征呢?学生在阅读了第一段材料之后应该能回答出两个问题。不需要教师进行过多的补充。

  四、天气预报。

  在讲完天气的概念及天气的特征之后,我准备这样过渡:天气的一大特点是天气的多变,今天的天气我们可以感知,哪么明天的天气会怎样呢,我们如何知道明天的天气呢?甚至说如何知道后天的天气呢?生答:“看天气预报。”是的,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次天气预报,大家在看的时候注意思考:天气预报都报了那些方面的内容。或者说,天气预报是从哪些方面进行预报的。

  媒体展示。播放天气预报的媒体视频,师生共同观看。

  在看完天气预报之后,我会这样提问学生,:“在刚才的观看中,你听到了天气预报的播报员从哪些方面对天气进行了预报?在天气预报员播报城市天气预报的时候,你看到了哪些图标。”生答:说了风、降水、温度……

  生答:从降水、气温、风力、风向、卫星云图等方面进行播报……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总结如下: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分为四部分:1.卫星云图分析。2.中国气象分析。3.中国城市天气预报。4海洋天气预报。有时候还会加上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林区火险等级预报、自然灾害发生情况预报。刚才大家也看见了屏幕上用不同的图标表示不同的天气。我们把这些图标叫作天气符号。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教材45到48页内容。要求学生完成《学案》上要求的学习任务(任务6.)

  五、教学展示:以小组为单位,给每一小组分配3个城市,让每个小组选出自己最优秀的天气预报播报员进行模拟播报。播报完成之后,各小组之间派出学生代表,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互相之间的点评。

  六、首次测评

  先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对本环节的内容进行课堂快速记忆。然后,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测试题,让学生分组回答,不会回答的可以请求其他组进行“救援”。通过此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七、空气质量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成为时代的新特征。为了减小城市污染,营造最佳生存环境,进行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对人们的环境意识时刻进行着提醒,显得非常重要。下边请大家合作完成教材48页到49页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完成《学案》上的学习任务(任务7)

  八、二次测评、品德教育

  这七个问题中前几问教材中均有答案,一目了然。不用过多的探究,关键是后三问结合生活实际,有针对性,有实践性,有指导意义,要求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再派出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进行展示陈述。

  九、小问号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我个问题:

  1.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天气预报,大家知道天气预报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吗?让学生看视频动画。简单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要想了解天气变化,我们还有哪些途径呢?让学生结合生活,谈谈。

  十、总结。

  孔子说:“日知其所亡。”今天我们学习了天气的有关知识,各组派出一名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总结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体会。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比如有关气候知识、地理环境分异等有着重要意义。

  2、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五带的形成,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光照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但本节知识在现实中作用很大,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

  学习热情高,教学中要多加利用和保护。

  三、说教法

  教师导学法、对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导析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说学法

  1、自主探究

  通过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仪模型,加强对抽象知识的形象化理解。

  2、学会读图、绘图、用图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图示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3、理论联系实际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理论。

  4、及时归纳总结

  适时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提高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作息时间的调整、俄罗斯与美国的夏时制、夏季为何有午休等)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造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关键。

  2、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

  (1)比较任意一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将通过提问来督促。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

  (3)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由于这部分知识空间性强,为利于学生掌握,要求学生在课下制作晨昏仪模型(二分日的比较简单,只要做一个夏至日的就够了,翻过来就是冬至日的).

  空间分布规律

  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或南),昼越长,夜越短;

  ②太阳直射赤道,则全球昼夜等长。

  时间变化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往北(或南)移动,则北(或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②赤道上始终昼夜等长。

  极昼与极夜:

  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极点出现极夜。

  ②从春分到夏至与从秋分到冬至,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扩大;

  从夏至到秋分与从冬至到春分,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缩小。

  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与变化

  (首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来帮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结合“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通过公式“正午太阳高度差=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差”计算一些特殊点、特殊时刻的正午太阳高度,然后归纳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空间分布规律

  任意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对程度较好的班级可以指出:在任意时刻,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四周递减,且每111公里递减1度。)

  时间变化规律

  当太阳直射点朝向地球上某条纬线移动时,则该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渐大;反之渐小。

  推论:夏至日那天,XXXXXX(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XXXXXXXXX(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那天,XXXXXXXXXX(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XXXXXXXXX(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4、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由于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1)四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的划分界限和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3度,五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课堂练习

  ①自主探究今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掌握直射点移动的量的规律。)

  ②读某日太阳照射示意图,填空:

  (1)指出A、B、C、D、F、H、L、N、S各点的昼夜长短关系并按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2)说出极昼极夜的纬度分布范围;【参考答案:极昼---(90-a)?N及其以北地区;极夜---(90-a)?S及其以南地区】

  (3)说出C、J两点的太阳高度;(设计意图:强化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4)已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a?N,计算N、G、H、I、J、K、L、F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设计意图:力图给学生一个一般规律,,产生整体印象而不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割裂开来)

  【参考答案:N-- a?、G--2 a?、H--23?26? a?、I--66?34? a?、J---90?、K--(90-a)?、L--66?34?- a?、F--0?】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前后联系和所处的地位。

  《俄罗斯》是初中地理第二册第十五章《欧洲东部和北部》第二节的内容,第二节概括阐明了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人文地理特征,讲述了九个问题它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利用已学的经纬度知识阅读出俄罗斯大致的经纬度,利用已学的等高线图上的高度表和五种地形,读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这两个影响俄罗斯气候的主要因素出发。

  明确俄罗斯的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俄罗斯各地气候的差异。利用大洲的界限知识掌握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洲的欧洲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可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明确俄罗斯煤,铁,石油资源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本章在此将知识进一步巩固。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深化和扩展更重要的是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

  (1)俄罗斯是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传统上的欧洲国家;掌握俄罗斯的气候和地形的`主要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2)了解俄罗斯具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是工农业生产发达的经济大国;掌握工业区的分布和主要工业部门。

  (3)了解俄罗斯内河航运,铁路和海上交通的基本状况。掌握和记忆主要的港口和西伯利亚大铁路及重要的城市。

  2、能力目标:

  (1)得分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

  (2)综合分析说明欧洲和北亚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3)综合分析俄罗斯工业建立的基础和地区分布和日本有何区别。

  3、情感目标:通过俄罗斯自然资源和人文知识的了解。使学生用辨证的一分为二的观念来看待问题。

  (三)教学难点的分析和突破。

  1、重点。

  (1)北亚的位置:

  北亚全部为俄罗斯所占,大部分为中高纬度其决定了俄罗斯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特点。

  (2)俄罗斯的面积: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上面积最的国家,通过读图明确乌拉尔山和高加索山脉这是欧亚两洲的界限。为说明俄罗斯在传统上是一个欧洲国家打下基础。

  (3)俄罗斯的气候:

  从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分析其气候特点。“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东部平面西部深受大西洋影响,气候温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西部西伯利亚地区常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的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苔原气候,东部太平洋沿海地区有小部分温带季风气候使学生认识气候分布的明显地区差异。

  (4)俄罗斯的矿产资源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

  读俄罗斯矿产分布图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可以使学生理解资源与工业的关系及建立的基础与地区分布和日本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的工业主要上建立在本国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基础上且以重工业为主。

  2、难点: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主要从农业,工业的分布,历史的,人口的分布,交通运输网的疏密来分析得出俄罗斯西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而东部地区经济较西部地区落后,人口稀少。

  二、说教法。

  本科题教学为一个课时本节棵总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考与回顾已有的地理知识相联系。

  三、说学法。

  (一)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分区地理知识我们前面已讲过,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能力尚未完全建立。这节课的内容较多应当突出重点,实现深化提高的目标。

  (二)学习本章知识应当注意的问题。

  1、本章各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学习时千万不能割裂开来,要学会分析、推理的思维方式。

  2、北亚位置和范围的知识点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有序的说明范围方法。例如由东向西(由西向东,自北向南,自南向北)。

  3、俄罗斯气候特点,通过读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法分析为什么这样。

  (三)课堂练习设计:

  1、选择题难度适中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程度,适用于大部分学生。

  2、读图题是对本课知识的利用,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及知识的前后联系,有点难度所以重点讲解。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是“教师引导(设置问题)——归纳总结——知识反馈运用。

  (五)说板书设计:

  主观上: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客观上:对所学习的知识一目了然,便于更好的掌握知识。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5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知识的入门,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本节也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爱国情操。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相关诗句;以及教师的设问,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来突出重点)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来突破难点)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教学策略(说教法及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重要的是在授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插入相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直观的展示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学情分析( 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好动,上课精力一分散,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事实、多媒体教学方法及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知识障碍上:学生应多关心实事及善于积累一些生活细节;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点学生不难理解,难在举例证明地球是球体。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设问:同学们都过地球的图片及从电视上看到相关视频,已经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你从太空中亲眼看到过吗?

  插入视频资料:20xx年杨利伟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画面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及对科学知识探索的热情,由时事引出新课。

  【讲授新课】

  1、地球的形状

  展示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教师设置相关问题: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5、思考并举证:还有那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登高望远,海岸观船,月食等)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化难为易,突破难点,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参与进课堂中来

  2、地球的大小

  设问: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展示图片)

  记忆技巧:

  最大周长=赤道周长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 出示教学地球仪

  >学生 观察地球仪(学生自备地球仪)

  教师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 回答,并有其他同学作补充。(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

  教师 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

  教师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习经纬线作知识铺垫)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课堂练习】详见多媒体课件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6

  1、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内容《日本》,

  是在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之后学习的第一个亚洲国家,也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国家地理,从教材编排的位置和顺序来看本节内容十分重要;之后将要学习印度、俄罗斯等中国的邻国,那么这节课如何学习?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有怎样的效果?看起来就非常重要了!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将会为后边国家地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2)、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 明确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的构成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② 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

  ③ 掌握地震火山发生的原因和了解防震方面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学生通过自制日本轮廓图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②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得出问题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② 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③ 培养学生的防震意识,使他们懂得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二、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教材和三维目标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 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的构成和主要城市

  ② 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教学难点:

  ① 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② 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三、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生活比较好奇,往往出现想要表现自己却又害怕表现自己的现象,一般来说,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比较表面,比较肤浅,对问题的也不能够深入研究,在思想上不是很成熟。从学生知识的储备来看:通过上一学期地理课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我们刚刚学习了《亚洲》,为本节课我国邻国《日本》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所以只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相互合作较好掌握本节内容。

  四、说教法和说学法

  针对具体的学情,依据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具体的教学方法:读图导学法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小组之间带着问题去认真读图——读出图中都有哪些信息。比如看图例,什么颜色的海拔是多少?看经纬度,这个国家的范围是多少?

  学会析图——找出规律,分析特点。比如海拔中不同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的规律?这样的规律将会有什么样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需要本节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提炼本节课都需要的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总结?等等。小组之间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对某些问题进行分解,然后共同合作完成,也可以一块共同完成。比如分析英国和日本同为岛国,这两个国家所跨经纬度范围有何不同,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那么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每组中两个同学研究日本的经纬度?两个同学分析英国的经纬度?

  然后共同探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得出的结果学生记忆非常深刻,不仅增强他们之间的团队的合作意识,而且培养学生的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其实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特别强,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想要突显出自己组是最棒的,没有讨论完就急急忙忙举手回答,回答结果不是很完整或者答案可能有偏差,这时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性的评价,最终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完整的答案。比较教学法也是地理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通过自己熟知的某一地区的知识来分析与此有相关其他地区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学习,比如分析中国是不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就可以借鉴学习日本多地震的原因的方法来分析。总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宰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让学生学习“有法可依”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体现效率!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课是由四名学生自导自演小品“日本国旗——太阳旗的由来”导入新课,新颖的导课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入课堂。

  2、小活动:“击鼓传话”活动

  “击鼓传话”,此时传的“话”为关于学生自己知道的或课前查到的关于日本方面的小知识,学生在进入新课之前说了很多日本方面的知识,展示了自己渊博的课外知识。从对本节课的作用来看,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所要研究的对象,对本节课的内容将不会陌生,为新课讲解做好铺垫;从远期的作用来看,根据初中生特有的好强心的特点,他们一般会特别羡慕别人渊博的课外知识,为学生课外知识的大量阅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讲授新课

  ⑴日本的位置,展示《世界地图》,通过设疑,所处环境范围由大到小层层深入,进一步确定:

  ① 日本位于世界的哪个大洲?

  ② 日本在亚洲的什么方位?周围有哪些大洋?

  ③ 日本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

  递进式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日本的地理位置。同时指出另一地区,让学生分析其所处的位置,教给学生确定一个地方或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⑵日本的领土构成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学生课前绘好《日本轮廓图》,上课时小组合作讨论,并能熟练填写日本的四大岛和主要城市的分布,学生合作探究日本主要城市分布方位的原因,为下个知识点的学习做好铺垫。

  ⑶日本的自然特点

  主要通过日本的《地形图》和《气候图》,小组之间通过读图分析、合作讨论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以此为基础,对上个问题日本城市分布方位的原因进行解释,联系其他国家城市的分布特点进行比较学习,教给学生分析城市分布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在这一块将两大岛日本和英国地图进行比较,分析跨经纬度的大小,引导学生探究经纬度的范围大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⑷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图》和《富士山图》,

  学生合作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并明确旅游胜地富士山是活火山。把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分析中国是不是个多地震国家?并探究其原因。并提出一般在什么地方可能会发生地震?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联系“5.12”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模拟地震中,如何自救?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4、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内容?

  教师总结,再次强调本节课重、难点

  六、说反思

  本节课从教材所处位置来看,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个国家地理,地位重要;从内容来看,为后面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地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示范作用。所以对于本节课应如何教?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本节课中,我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重视给学生创造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重视知识的拓展、延伸,使学生学习“有法可依”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样也存在的问题,在对两大岛国英国和日本进行比较教学时,发现学生对经纬度有严重遗忘现象,学生合作讨论时间过长,由此可见我课前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应该在课前进行调查,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我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构思和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按照课标要求,初中地理教材中区域地理“1—5—5—5”(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以及我国的五个地区)的安排,俄罗斯是5个国家中的一个。

  2、俄罗斯地跨亚欧两大洲,是通向世界的桥梁,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今后的学习具有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第一课时课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特征。这延续了区域地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区域的方法和步骤,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

  2、过程和方法:

  (1)分析俄罗斯地形地势的特征。

  (2)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在不同地区产生差异的原因理信息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贝加尔湖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了解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产物,是协调人地关系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认识俄罗斯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点。

  2、难点:探究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及成因,以及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一)教法选择。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解决“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

  1、学案导学法:通过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思考,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方式由浅到深的突破重点与难点。

  2、演示法:通过学生自制教具(俄罗斯地形图)演示,使学生直观的认识俄罗斯地形区。

  3、归纳总结法:学生做完一个知识点,教师及时总结,并强调获取知识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二)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法。

  复习回顾,自主看书,完成自主学习测试,勾画重难点。

  2、合作探究法。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平时和学生的接触,我发现好多学生都是军事迷,因此,我选用一段俄罗斯阅兵式的`视频,作为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的带领学生走进俄罗斯。

  趁热打铁:提问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小朋友乘坐火车到莫斯科观看阅兵式,你能指出他们经过的地形区,跨越河流吗?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了。

  2、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学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内容。自主学习部分多是基础知识,通过读书,看图,学生能够在10分钟之内完成,正确率达到近90%。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采用了竞赛的学习方法,给前10名速度快、正确率高的学生给予加操行分的奖励。自主学习完成后,学生两两互相批阅,查漏补缺,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并且要求批阅者签名。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肯定,也是二次学习的过程,批阅之后的签名,又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

  3、学生展示交流学生成果、突破教学重点。

  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设计了以下“学生展示环节”。

  (1)请看学生指图讲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2)拼图游戏。

  俄罗斯四大地形区的自西向东呈块砖分布,各地形区间有河流、山脉作为分界线,学生很容易制作出各地形区的轮廓图,掌握地形区、河流的分布状况,再根据不同海拔范围,给自己制作的地形图填充颜色,一幅简单的俄罗斯分层设色地形图就完成了。学生根据分层设色地图的读图方法,总结出俄罗斯地形、地势、河流的特征,突破了教学重点。这样做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更重要的使学生从知识的根源入手,一步一步的区思考、理解、获取所需的信息。

  在突破教学重点的同时,我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为俄罗斯最具有地理特征的贝加尔湖,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他的美丽传说孕育了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通过材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产物,阐述了自然要素中的文化内涵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部分,渗透德育目标。通过地理位置、地形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俄罗斯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体现俄罗斯的第一个特点“大”。

  为了缓解的课堂气氛,引出下文,我学生讲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个俄罗斯的大嫂围着3米长的围巾,在没有船的情况下要过4米宽的河流,请问她是怎么过去的?——(划过去的)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俄罗斯的又一特点——“冷”从而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4、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为了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以及该气候在不同区域降水和气温差异的原因,我采用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探究一:

  通过读雅库茨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图,读出最热月、最冷月气温的数据、气温在0度以下的月份,以及年降水量得数据,分析出俄罗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学生对4个数据的分析,如能正确得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教师给予即时鼓励,如果回答不全面教师耐心的给予引导、鼓励。

  探究二:

  学生虽然对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有所了解,但是要用在实践的分析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加上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在初中教材中出现较少,学生理解难度大。因此,根据距海远近及纬度高低等因素,我在图7。46中找到三个点(莫斯科、贝加尔湖、雅库茨克)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填出相应的数据,最后,根据数据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温带大陆性气候在不同区域受纬度、地形 、海陆等因素的影响,气候的特征存在差异,较好地突破了难点。

  探究三:

  叠加地形图与气候类型图,思考奥伊米亚康为什么成为北半球的寒极?通过叠加城市分布图与气候类型图,思考俄罗斯城市分布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不仅仅是一个探究活动,更是一种评价手段,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感受、分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两有用地理的思想”即学对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5、在小结的过程中,我回到了导课时抛出的问题:指出“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小朋友经过的地形区,跨越的河流?”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使整节课首尾呼应,水到渠成。

  6、课堂练习,从基础练习、读图判读、最后到分析论述、层层深入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多能照顾到位,而且为学生的发展留下了空间。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脉搏”,较好的把握教学进度。

  六、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我的板书图文结合、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8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东南亚》。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东南亚》的第一课时。包括“十字路口的位置”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两部分。

  (二)教材分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东南亚”这一节的教材并没有着重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几点:①十字路口的位置;②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③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④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读图和已有地理知识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的思维能力训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航线图,分析东南亚的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区别。

  3、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2. 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

  二、 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

  教学中使用读图法、观察比较法,合作学习法,并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新马泰”旅游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引入,以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18“东南亚的地形” 和“东南亚政区图”,明确东南亚的范围和主要国家。

  2、课件展示图7.17“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 图7.18“东南亚的地形” ,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通过对地图的判读,知道区域地理学习中要了解该区域的范围、构成、位置等,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地理位置的分析一般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三方面进行,

  纬度位置:位于10°S—24°N之间,地处热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

  相对位置: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分析“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使学生掌握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分析的一般方法。

  课件演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明确东南亚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重要位置。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东南亚处在“十字路口”位置有一个更形象的认识。

  3.课件展示:图7.19“马六甲海峡的航线”,了解“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学生读图7.18“东南亚的地形”,明确“马六甲海峡”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① 读图7.19“马六甲海峡的航线”,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连接了哪些地区?这些航线不经过马六甲海峡会怎么样?

  ② 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结合上一节的学习,说说这是为什么?

  学生通过读图并结合以前的知识进行讨论、分析进行探究性学习,既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也可以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4、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学生读图并思考:

  ①东南亚主要有哪两种气候类型?

  ②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5、课件展示图7.25“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和图7.26“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通过观察比较知道这两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区别。

  6、读图7.27“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由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过程,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气候的印象。

  7、由东南亚高温多雨的气候,是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耕地较少的地理特点讨论东南亚最适宜种植哪种类型的粮食作物。

  通过讨论认识到: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一定要与本国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使人与环境相协调,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8、读图7.22“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了解东南亚水稻的种植以及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

  四、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教学基本能以学生为主体,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对于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的提高及地理学习方法的了解有一定的帮助。

  五、教学反思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本节课的地理教学中,我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我认为地理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地理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训练,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各位领导、老师,以上是我在这节课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摸索,属于个人的肤浅之见,希望大家多多指导。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9

  一、 说教材

  本章安排在第七章亚洲的后面,通过亚洲的学习,学生对亚洲区域地理的知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欧洲西部地区的学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二是,气候与农业。在本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熟知欧洲西部是一个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又能成为下节课介绍其工业、旅游业及欧盟组织的切入点,同时,能为学生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观念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在图上找出欧洲西部的范围、位置及其主要的国家首都;能说出本区主要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其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利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的能力;通过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经济的发展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明确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欧洲西部的范围、位置及主要国家首都。

  2、难点: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说学情

  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初中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读地形图、气候图的方法;

  2、在本节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一学生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学习欧洲西部地形时,让其动手设计贴地形图,调动其学习兴趣。学习温带海洋特征时,每组讨论归纳,由中等生作中心发言人,进一步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考性强的问题先由一般学生回答,尖子生点评,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在学生进行交流收集资料、贴地形图、看投影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辨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六、说学法

  运用多媒体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及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收集资料、贴图、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欧洲西部主要国家的特色建筑和秀丽风光的图片,音乐为《西班牙斗牛曲》和斗牛视频,进入课堂。

  设计意图:用音乐和图片结合的形式导入,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二)新课讲授:

  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设计三大环节)

  环节一: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自学目标,共有三个题。学生通过阅读、读图完成第一题填空题,了解到本地区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然后再仔细读图,找出主要的国家及其首都的位置,并指出哪些是岛国、半岛国、临海国及内陆国,从而加深对国家位置的记忆。最后,总结第三题本地区的突出特征:人口稠密、国家众多,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设计意图:欧洲西部范围位置及其主要国家首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借助自学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性,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环节二:趣味阅读。

  学生了解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趣的袖珍国。教师借助幻灯片出示袖珍国和临邑县的相关图片,图上有数据标注,通过对比更能直观感受最小国家,并留下深刻印象。

  设计意图:了解特色国家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环节三:小结。

  欧洲西部的突出特征:人口稠密、国家众多,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英国 法国 德国 瑞士 瑞典 意大利

  本区面积最大、最小的国家:法国 梵蒂冈

  小结目的: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突出重难点。

  2、气候与农业(设计三大环节)

  环节一:小组讨论。

  为什么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学生会说温带海洋气候的影响,所以最关键一点教师说明:气候是影响农业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找各组代表发言,既能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又能感受到小组活动的快乐,同时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胆量。

  环节二:合作探究。

  这里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如何形成的?教师采用独特的方法,解除学生认为“难”的顾虑。主要采用填空的形式、抢答的模式,在头脑中形成固有模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

  设计意图:降低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学会归纳与总结。

  环节三:小结。

  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地中海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0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东南亚,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东南亚》是(鲁教版)《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2。本课地位:

  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目较多。由于它是我们相邻,为此容易与我国西南地区融合在一块进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能说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含义和重要性

  (3)、能说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4)、能说出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以及山河分布规律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学案导学:提前发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可以做到重点和难点提前感知,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教学用具:多媒体或使用东南亚地形图、世界地图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结构上:本节是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的起始节,对整章内容的学习兴趣以及知识基础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内容上:以天气的相关知识为主,同时也将天气与气候进行概念上的比较

  教育意义上:天气以及气候都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会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以及天气符号能为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分析,能将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含义区分开来;通过读卫星云图,能简单的对卫星云图所表达的天气状况进行描述;能记忆常用的天气符号并且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了解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所含的指数,知道空气污染指数所含的具体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以及天气预报员等活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角色扮演知道天气影响着人类活动,同时通过课后小组探索知道人类活动对大气有着很多负面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人类活动与大气之间会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人类活动与大气之间会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大部分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跃课堂氛围且能让更多的孩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2、角色扮演情景法:天气影响不同行业的人;课后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上治理大气污染

  3、读书指导法:齐读课本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部分内容,学生养成读书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说学法

  1、头脑风暴法:尽量多的想出获得天气预报的方式;快速记忆常用天气符号

  2、比较法: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比较

  四、说教学程序

  活动一【火眼金睛会分辨】

  1齐读课本P67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部分,并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总结出天气与气候各自的特点。

  2区分以下哪些词汇是形容天气,哪些词汇是形容气候的?

  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风和日丽、常年高温、阴转多云、电闪雷鸣

  活动二【角色扮演我能行】如果我是,我要注意。天气,因为......

  活动三【天气预报细细听】观看天气预报视频并注意其中描述天气的词语。

  活动四【天气符号记得牢】快速记忆地图册P30常用的天气符号,自制教具—手绘天气符号卡片

  活动五【我是天气预报员】请选择投影仪上部分城市进行天气预报

  课后活动【保护空气,身边做起】请阅读教材P69关于“空气质量日报的部分”并与你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探究

  【我能画出思维导图】与小组成员一起画出思维导图

  五、说板书

  以学生白班板书为主,教师只在学生出现知识错误或遗漏的地方做精简的提示。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2

  大家好,我是赵玉倩,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日本》,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日本映象] 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讲述]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习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组织学生交流]

  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过渡]展示日本富士山图片,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

  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这样图片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我布置了一下练习:

  1、课本66—67活动题。

  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3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埃及》,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八章第二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四方面的内容:地跨两洲、沙漠广布、发展中的工农业、富有特色的旅游业。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非洲和西亚的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世界区域地理之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低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使学生认识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理解并分析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国家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及读图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读国家图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分析尼罗河对埃及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埃及人民对尼罗河的利用改造,向学生进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经济特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因为只有掌握了它的地理位置才能理解和掌握其气候、文化、工农业等方面的内容。尼罗河对埃及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另一原因是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他们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读图指导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地图 ,结合议、讲、练等多种形式,创设情景,设疑解疑,引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和乐于观察实际的学习习惯,共同探索得出有关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地理特征等知识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安排教学,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会”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本节课主要采取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总之,在教学中抓住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的年龄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四、 教学程序及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把本课确定为新授课型,一个课时,采用了下列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认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体,灵魂就可以做阴间的统治者。于是他们不惜劳民伤财,为自己死后保存尸体而建造陵墓,这些巨大的方锥形的陵墓,最高的竟达146.6米,这些陵墓象征了他们的地位与财富。因为它们的形状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中国一般称之为金字塔,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神秘的金字塔王国——埃及。设置悬念,增加学生探究学习埃及的动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埃及的地理位置

  联系图象,展开教学。从埃及地形图入手,设置四个疑问,引导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有关埃及的领土、地理位置、交通要道等知识点。

  (1) 仔细观察埃及的轮廓,它位于什么大洲?

  (2) 苏伊士运河是哪两个大洲的分界线?属不属于埃及?

  (3) 埃及主体部分位于什么洲?另一部分呢?叫什么名称?

  (4)埃及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如何?

  这四个疑问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对零散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学生能理解课文中思考题: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战略意义。引导学生自己从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上来分析回答问题,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对于城市部分只要点到为止即可。

  (二)沙漠广布

  此知识可采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启发学生层层深入,探究问题。

  从图8-13中我们能够发现,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沙漠之国,沙漠的名称是什么?(撒哈拉沙漠)为什么多沙漠?(与气候有关)什么气候?(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北部地中海沿岸属地中海气候)什么特征?(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总的说埃及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承转)由于埃及境内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因此淡水对埃及有相当大的作用,埃及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与流经的尼罗河密切相关,有人说,“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的文明”,所以讲埃及,就要从尼罗河说起。

  阅读课本p78页尼罗河资料,讨论埃及人为什么称尼罗河为“生命之河”? 引出对“尼罗河的赠礼”、埃及主要的经济特征、苏伊士运河等重点内容的讨论、分析,重点点拨,深入理解。采用“看——议——讲”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给予指导,并最后共同总结:

  (1)尼罗河对于埃及农业的影响。古埃及,尼罗河定期泛滥,河水泛滥后,从尼罗河上游会带向下游很多肥沃的土壤,当尼罗河水退去时,这些肥沃的土壤就是对埃及人最大的恩赐。

  (2)城市和人口分布上,埃及主要城市分布,就是分布在尼罗河流域两岸,以及红海地中海沿岸,其他的地方,大多数是沙漠,没有水源,无法生存,这也是埃及人一条生命的长廊!

  (3)尼罗河的运输作用。古代金字塔的建造,现代石油棉花的运输,游客的流动都依赖尼罗河。

  (4)尼罗河的水利作用。尼罗河可以灌溉农田,然后一点最主要建造了一个阿斯旺大水坝。埃及现在的电力,84%都是由这个大坝供应的。(这个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坝工程之一,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它将尼罗河拦腰切断,在高坝内形成了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建造这个大坝,也给埃及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阿布辛贝神庙,从底处切割平移到了一个比原来地址高200多米的地方。)

  (三)发展中的工农业

  学生自己看书,说出埃及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是什么?埃及重要的经济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

  (1)读图8—18,找出埃及的长绒棉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教法探讨:回忆埃及的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让学生明白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的自然条件很适宜棉花喜光耗水的特点。因此,在有尼罗河水灌溉的地方就有棉花的种植。这样,就得出埃及棉花种植区的分布特点。

  (2)读图8-18,从中找出埃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别是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

  (四)富有特色的旅游业

  埃及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因为它保存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你能分别列举一些吗?此处教师可补充相关内容,例如象形字、太阳历来历等,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外知识。

  (1)读图8—21,你知道埃及有哪些著名的文物和古迹?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培养学生读图看图用图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2)你认为游览埃及的主要景点应选择的最适宜的交通工具是什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从中也体现出了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念。

  小结并承转到第四个部分的学习,正是埃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埃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大量的寻幽访古的游客。 (过渡语)埃及古代文明里不开尼罗河水的滋润,把尼罗河称为埃及人民的母亲河实不为过。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古代埃及人,它也是现代埃及经济发展的浇灌者。

  3、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

  课下办一期有关“金字塔之国”的手抄报,向家人和朋友介绍埃及。

  4、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

  有两条河对于埃及特别重要:苏伊士运河、尼罗河。首先这两条河的位置一定要落实到图上。通过苏伊士运河我们可以了解到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通过尼罗河可以想到埃及的历史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发展。因此,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就能很好地掌握本节知识,也将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同时强化了记忆。

  五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地跨两洲

  1、亚洲与非洲、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

  2、民族、宗教、语言、首都开罗

  二、沙漠广布

  1、沙漠之国——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2、尼罗河

  三、文明古国

  1、历史遗迹: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2、古代文化:象形文字、天文历法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工业成为经济中的主要部门

  2、农业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3、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我利用纲目式板书,直观系统及时地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六、布置作业:

  最后布置作业,课后完成填充图册埃及的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完成成长资源上的习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老师给予指点和评价,谢谢大家。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说课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中的《复杂的气候》。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阐明亚洲的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作为本节来说,它建立在《位置与范围》的基础上学习,能够通过这些铺垫为气候的进一步学习搭好桥梁,同时有利于第二节中《地域文化的形成》的学习,为这些表象奠定理论的基石,启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本册内容看,它是第一个分区地理中描述的气候要素,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今后的区域学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作好铺垫,。本节立足于我们自身所在的大洲————亚洲来学习,有利于利用学生生活中己有的经历和体验增加感性认识,也有利于今后利用学习的知识来分析一些地理现象,甚至解决一些地理问题。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有利于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学情分析

  经过了七年级上学期中气候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气候的组成要素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有了初步的印象,初步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初步认识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巩固己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区域气候的分析方法,进一步学习气候图的阅读并学会不同气候图之间的比较,学习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的差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知道亚洲气候类型的大致分布

  b、知道亚洲的气候特征

  c、理解亚洲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d、理解亚洲气候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目标

  a、通过合作讨论认识亚洲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b、通过阅读图表来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c、学会利用图表来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在认识季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基础上,树立辩证主义观点

  b、树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因地制宜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采用比较分析法、阅读图表方法、实验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上课前用二个烧杯分别装水和砂子,并插上温度计,采用同样热源加热)

  (采用开门见山引入)自然环境的各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其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有气候与地形。下面我们以亚洲为例学习如何分析一个区域自然环境中的气候要素。

  2、新课教学

  a、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特点是什么?

  讲述:亚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导致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观察“亚洲气候图”,认识气候类型,并与“世界气候图”比较,思考:与全球相比较,亚洲缺失哪些气候呢?

  讲述:亚洲缺失的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也门高地附近)

  观察“亚洲气候图”并讨论亚洲气候的分布规律。

  讲述:低纬-----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的马来群岛)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东南亚地区)

  中纬-----温带季风气候(东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中部)

  高纬----寒带气候

  高山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b、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观察:实验中的两根温度计的温度,并讨论它们的不同。

  思考:冬季早晨池塘水面上升起的水汽,说明了什么?

  讲述:海陆热力差异的不同。

  读图并指导比较:雅库茨克与孟买,哈尔滨与乌兰巴托的气候特征有哪些不同?

  讲述:大陆性的特征,并引导思考海洋性的特征

  提问:亚洲的面积、轮廓、海陆位置有什么特征呢?

  讲述:由于亚洲的面积、轮廓、海陆位置造成亚洲大陆性强,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c、季风气候显著

  讲述:什么是季风?

  观察:季风不同季节的风向怎样?从哪里吹向哪里?会有怎样的性质?

  讲述:冬季风(西北风、东北风)-----高纬吹向低纬、陆地吹向海洋(性质:寒冷干燥)

  夏季风(东南风、西南风)-----低纬吹向高纬、海洋吹向陆地(性质:炎热潮湿)

  讲述:利-----雨热同期

  弊-----降水集中,洪涝易多发

  3、分组完成“活动”第二题。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美国》是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的主题是西半球的国家。西半球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一般把加拿大和美国叫做北美,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因为通用语言都属于拉丁语,被称为拉丁美洲。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指出其领土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土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 本特点,理解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提升了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美国的领土组成和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 比较。

  难点:

  分析美国在工业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教训。

  五、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法,直观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说学法: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的引导者,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采用直接导入法导入本课:出示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继续提问:同学们对美国知道多少呢?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二)新课讲授

  让学生自读课文内容,把自认为重点的知识划下来。然后让同学们学生回答美国国旗的名称、星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小结:

  美国领土由本土48个州和1个特区、2个海外构成。

  学生自读教材内容,通过读统计图分析、讨论、总结的方式思考: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怎么样?可以从工农业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的角度进行思考。

  学生归纳自己的观点,教师补充:美国的经济概况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内的工农业总产值,二是对外贸易。三个要点:一是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对外贸易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 最大的国家,三是世界上进口 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通过教师讲解,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

  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领先地位。这说明美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最强的国家。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指出美国的三大工业区。

  (三)小结和作业

  本堂课主要学习了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并对美国的地理位置进行了了解。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美国的相关资料,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美国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11-15

初中地理说课稿07-24

七年级下学期地理说课稿范文04-27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06-28

高中地理说课稿02-16

【必备】地理说课稿3篇07-05

初中地理说课稿(15篇)03-08

初中地理说课稿15篇07-27

七年级地理《长江三角地区》说课稿07-1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