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4-03 19:46: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集合6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学情解析,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学习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断一个算式是不是方程,区分等式与方程,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分类、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渗透集合思想。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有着明显不同。用算术方法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充分运用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出未知数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开来,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经历由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渗透集合思想。

  (四)学情分析:

  课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主要有三项:

  一、求未知数

  这道题主要是为解方程做准备。在这道题中,学生的书写格式错误较多,占40.2;会方法但计算错误的同学占10.9;格式计算都正确的同学占48.9。所以,在后面讲解方程的教学中,我们要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讲清算理和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二、给式子分类,并写出每类的特点。

  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想看看学生能否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清楚分类的标准,为课上的分类做准备。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因为学生的关注点不同,所以分类的标准不同。有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当中的字母,所以根据有无字母把式子分为两类,一类式子当中有字母,一类没有字母,这样的学生占25;有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中的等于号,所以根据式子左右是否相等把式子分为两类,一类是等式,一类是不等式,这样的学生占26.1;有一些学生关注的是式子中的运算符号,所以分的类别较多,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根据什么来分,这样的学生占48.9。尽管一直以来学生总是在写等式,但对等式的概念学生并不清楚。所以,课上我们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本质特征,真正理解等式的概念。

  三、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与跷跷板类似的物品吗?

  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想了解一下学生是否知道天平,为课上应用天平列式做准备。课下我们又找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让他们说一说天平与跷跷板有什么相同之处。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基本上知道天平,只有个别学生不知道。

  (五)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们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六)、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亲自参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安排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理解等式的性质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熟悉的跷跷板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一: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理解等式性质。

  课件出示一架跷跷板,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玩跷跷板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再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跷跷板现在所处的状态。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用等于号连接的式子就叫等式,紧接着就提问学生:什么样的式子叫等式?对“等式”的概念进行了强化。这个提问及时准确。接着,利用跷跷板理解等式的性质,即等式两边同加同减,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然后启发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等式两边同乘同除,等式会怎么样?通过学生举例,总结出等式的性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既让学生从跷跷板“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观察发现,抽象出不同的式子

  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通过天平的动态变化得出若干个不同的式子。然后提问学生:以上的式子都是等式吗?它含有未知数吗?让学生思考,交流后说出:有的是等式,有的是不等式。这样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知了多个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来源,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不生硬的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方程模型的生成过程。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给式子分类做好准备。

  2.引导分类,抽象出方程的意义

  运用刚才得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分类标准,然后从学生按照等式不等式的标准分类的教学资源中直接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方程,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找到方程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得出方程的意义。在分类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想法,肯定他们分类的方法。这样的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3.讨论比较,辨析、概念——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创作“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是一道富有思维容量的习题,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保持与发展,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4.巩固深化,拓展思维——练习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设计了“介绍方程”、“写方程”和“判断方程”三个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设计了“如果你是方程,你怎样介绍自己”之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个方程,这样一个介绍,一个练写,不仅使学生爱做,而且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然后让学生看式子进行判断,辨析;出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让学生分析这句话对吗?说出理由。通过这些活动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方程的判断,能引起学生强烈的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巩固方程与等式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异同,使教学达到高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

  5.小结新知,明确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所安排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并让学生总结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就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课前预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学习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熟练、正确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点。

  二、教学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课前预习,课上交流,教师点拨,总结规律,形成概念,知识运用”等几个环节,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思路:

  (一)通过预习提示,让学生主动获取本节课要求的知识,并在老师的组织下得到内化

  (二)结合课堂操练,逐步把握知识的本质,形成认知结构,总结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先交流预习收获,在进行展示释疑,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然后在进行巩固拓展,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观察发现,然后通过学生积极讨论,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最后总结得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再无其它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五、最后在精选一些习题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和学情

  《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五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上一个单元里又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都已具备,在这节课里,重点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解决问题。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正方形纸片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即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巩固应用。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思维的主线,学生先想先做,老师后讲后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在主要运用引探教学法的同时,结合运用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知识迁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情景和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在计算法则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合作交流做法,真正地让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体验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推导计算法则。具体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练习巩固法等。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复习导入,铺垫孕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课堂评价,师生小结等五大环节。

  (一)复习导入,铺垫孕伏

  我通过设计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和口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目的是为学好新课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手工折纸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创造性地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学环节是主要环节,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我放手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师生验证、讨论交流等形式,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故意出错题让学生判断,以此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第二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由于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第三步,算法优化。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的过程中,学生分别用了折纸、画图和计算的不同解法,我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更好、更方便,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中选择算法最优化。

  第四步,讨论归纳计算法则。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归纳。通过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计算法则。

  (四)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如看图填一填。旨在展示计算全过程,给差生拐杖,力保双基。

  2.综合练习,如计算。完成这一层次的练习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等知识点,设计意图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3.应用练习,如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五)课堂评价,师生小结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内容,之前,学生已学过了加法、乘法、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代数的初步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归纳能力,教材在本册安排这个知识,目的主要有2个1、让学生体会图形与数字的联系。2、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二、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图形与数字的联系,培养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个事物的意识。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道例题和4道习题,都从不同程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点阵,归纳并概括出点阵的变化规律。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点阵的变化规律,并能用代数法表示点阵的变化规律。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先从一道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方形点阵入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归纳规律。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意识和归纳技巧后,又按照从易到难的梯度设计了4道习题,分别组织了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活动形式,使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进一步提升,最后一道“我想我创”的习题设计,使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得到升华。

  三、说教法

  本年段的学生,具备有一定的`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所以我例题和第1、2道习题设计中,我采用了由学生自主独立观察和概括,师

  生共同订正的方式展开教学。第3、4道习题稍有难度,我采取了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突破难点,同时,我还用到了演示、类比、提示等方法帮助孩子们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以让学生欣赏国庆阅兵仪仗队图片,引入点阵的概念,引导点阵中有很多数学规律,然后引出例题:正方形点阵。通过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归纳点阵的规律,并要求学生用算式表示点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总结出点阵规律的多样性,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第三,练习环节:我分别设计了“荷叶点阵”“武僧点阵”和“螺旋点阵”,均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的原则进行设计。第四,图片欣赏环节,目的有两个

  1、从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适度休息,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最后一环节:开放性作业,主要是想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五、实际完成计划和目标的情况

  从整体来看,我基本按照课前预设的方案完成了课堂教学。较好的方面有教学环节完整,层次分明。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上公开课的经验不足,有些紧张,情绪和状态调节到最佳。

  2、组织活动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加分加分,再加分,缺乏灵活多样且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所以不足以唤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3、 准备不足,没有充分挖掘教材,整合教材,教学设计还有待于进一步修订,课件也要进一步修改。

  上好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大量的积累教学经验,掌握教学技能,不断的提升自己课堂组织能力,还需要很多教育教学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他需要授课老师通过很多遍的修改,试讲,再修改,再试讲,一遍一遍的磨出来。总而言之,自己在以上方面均有不足,以后,我一定要多争取上公开课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积极的向名师专家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我有信心在两年内就能上出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希望大家监督,指正。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分析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中的内容。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力求达到下面的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结合具体实例,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不重复的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发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力求突出以下三点: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3、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经验,在迁移中学。

  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 活动探究,认识公因数

  分为五个步骤:

  1、动手操作:在教学公因数的概念时,让学生经历操作思考的过程,认识公因数。首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长方形纸片,分别用边长6厘米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铺满一个长18厘米、宽12浪漫的的长方形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看看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来说明为什么?

  2、想象延伸: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还有那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学生思考后,回答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引导学生说出只要边长“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就能铺满大长方形。从而引出公倍数的概念,再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也是有限的(最小是1),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因数的概念的过程。

  3、归纳总结: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这样的正方形就能铺满大长方形。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

  4、根据 学生的总结我及时板书课题,让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变成抽象思维。

  5、反例教学:让学生说明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上面的一正一反教学总结出:公因数要同时是两个数的因数。

  为了及时巩固,完成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因数,填写在书上。

  (设计目的: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公因数,使知识不在枯燥无。让学生到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自主探索,求最大公因数:

  学生在已经掌握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学以致用。教学例4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通过具体的运用,巩固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说说怎样找12和18的公因数,学生可能说三种方法,一是先找12的因数,从12的因数中找18的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2 的因数,三是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再找出相同的因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并介绍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明确集合图中省略号的作用。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弄清怎样用集合图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三、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设计关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判断题,进一步让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做到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

  接着让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然后分别完成2、3题。小组交流。

  (练习的设计是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加运用实践机会。)

  四、全课小结、过程回顾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说你掌握的方法。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1、本部分内容实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与整数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和讲解上都注意联系整数运算,一边是学生把整数运算的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

  2、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材编排的特点。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整数乘法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分数的初步认识(包括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法的意义比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它包括两种情况:小数乘以整数,这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乘以小数,则是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乘法意义上的扩展。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和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在积里要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在整数乘法积随因数的变化的规律,小数点的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些知识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的意义比整数乘法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要确定小数点的位置,这也许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结合例题的讲解来掌握其方法。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1、以练习为主;

  2、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活动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4扩大( )倍是24;72缩小( )倍是7、2;

  5、24扩大( )倍是524;702缩小( )倍是0.702;

  0.056扩大( )倍是56;5320缩小( )倍是5.32;

  2、下面各数,把小数点去掉,各扩大了多少倍?

  6.3 3.04 0.9 0.35 0.008

  3、下面各数,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后各是多少?

  4 58 6340 5000 3090

  4、说出15×5,208×15各表示什么意义?并用竖式计算。

  (二)、新授

  1、提示课题

  今天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小数乘法(板书)

  2、出示复习题,师生共同观察讨论

  (1)算出积填在空格里

  (2)观察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关系

  从左到右观察比较,提问:两个因数有没有变化?分别起了什么样的变化?积起了什么样的变化?

  从右到左观察比较,提问:两个因数又起了什么变化?积又起了什么变化?

  从而引发学生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积也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3、教学例1

  花布每米1.50元,求买5米要用多少元?该怎样列算式?

  (1)读题,理解题意,根据题列式

  用加法计算:1.5+1.5+1.5+1.5+1.5+1.5

  提问:这几个加数有什么特点?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计算吗?怎样列式?

  用乘法计算:1.5×5

  提问:1.5×5表示意思?(5个1.5)也可以表示什么?(1.5的5倍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

  (3)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①提问:小数乘法中含有小数位,能不能把这些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采用什么方法呢?

  ②指导学生看书,讲解解题思路

  1.5扩大10倍 > 15

  × 5 ×5

  7.5缩小10倍 > 75

  1.5里有一位小数,先把1.5扩大10倍变成15,把15乘以5得75,求得的积比原来要求的积扩大了10倍,根据是前面所复习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为了使原来的积不变,必须把75缩小10倍,即把积里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样乘得的积就应有一位小数。

  ③共同小结:

  为什么要把1.5扩大10倍?(把小数转化成整数)为什么要把积缩小10倍?(使原来的积不变)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步骤怎样?(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把积缩小相同的倍数,点上小数点)

  指出:实际计算时,不必写出思维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边说边填

  2.5> ( ) 5.8 > ( )

  × 7 × 7 × 3 ×3

  ( ) < ( ) ( ) < ( )

  2、直接说出积是多少

  3.2 5、4 8.56、7 5.2、 1.2

  × 2 × 6 × 3 × 8 × 9 × 5

  得出:一位小数乘以整数,计算方法也整数乘法相同,只是乘得的积是一位小数。

  3、试算“做一做”

  提问:你会做吗?

  学生计算后继续提问:你是怎样算的?第一个乘数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第一个乘数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总结出计算方法:

  小数乘以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再看第一个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07-23

数学说课稿07-03

数学活动说课稿07-21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03-28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四篇08-06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5篇)11-19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5篇11-19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1-26

【精选】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四篇08-27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2-1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