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2-07 16:56: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4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学内容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热血全文讲述了作者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在反复研读教材,结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体会、把握民歌、童谣的意蕴美。

  3、情感目标

  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辅手段。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了“以读代讲法”、“感情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以求形成愉悦,活泼的课堂氛围。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我特别关注的地方。因此,根据本文特点,我们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用“读、思、议、悟”等方法来进行学习。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得到提高。

  六、说教学流程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各项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读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增强体验,升华延伸。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理解“启蒙”,用“启蒙”一词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的简介,说说你看了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就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以问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感悟

  我要求学生充分自主朗读,用笔画画、写写、查查,力求读通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也可在读书时写下自己的点滴疑问与感受,践行高年级“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下铺垫。

  读后检查初读收获,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表达,并对字音、字义等引导集体纠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歌谣”与“民谣”的区别。

  三、写字指导,践行育人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开设书法课,那语文课就是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指导学生写好钢笔字,为以后生活把握方向。

  四、作业设计,训练能力

  由于本节课学习内容较少,所以只让学生继续读书,并让学生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这也是对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时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你最想学到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启蒙”的语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最后一小节语句,师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谈这篇课文应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初步理解课文,分四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的美景,会说哪句说哪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述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得基础上个别读,点拨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5、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在学生细读的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重点理解“长歌谣”。

  6、感悟课文后一部分。

  7、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句子,并分读、看、悟、品四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长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中演示的场景)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拨学生品读。

  8、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9、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0、在课件配合下,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11、交流课前搜集的民歌民谣。

  12、根据所学,自己去写一写童谣。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而我认为板书应该简洁明了,紧扣文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18、月光启蒙

  母亲 我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八、说预测性评价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给学生读、悟、议的机会,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了课文感情真挚及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学,读中议,议中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由于这是课前说课,可能出现对学情估计不足,时间控制不当等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会以学定教。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斗笠》是语文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首感情细腻,真挚的现代诗。诗歌通过斗笠表达了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乡情。在作者的眼中,斗笠蕴涵着爱,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做到以情为线,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读中悟境,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诗歌韵律美。

  结合教材特点和本单元的教育主题,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认知目标:自主识字,掌握会写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中浓浓的乡情,暖暖的母爱。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母爱,珍惜母爱,用爱回报母亲。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及体会母爱,并从生活点滴体验母亲的无处不在。

  二,说教法学法

  1,以情为线,积极创建情感氛围,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朗读诗歌时,引导学生情境朗读,感悟课文时,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2,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以“文”悟境。让课堂充满诗意。意由心生,心由情生,情由境生。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诗情导入

  上课伊始,我说:“有一首美丽的小诗,就在我们手中,那是一朵新鲜的带着朝露的鲜花,散发着绵长优雅的清香。读这首诗,会让你情不自禁地为那一幅幅画而深深感动。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老师说;“读它,大人走进去变成娃娃,娃娃走进去变成大人!真神啊!同学们想读吗?想听老师读吗?接着我给学生范读一遍,这样教学就步入第二个环节。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让学生说说;“听了老师的朗读,你初步感受到了什么?在诗人笔下,娘给予孩子的斗笠仅仅是遮风挡雨的普通斗笠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诗歌,在文中画出斗笠所蕴涵的母爱。最后,请同学们汇报交流自己的感受。此刻,我适时地对学生的感受给予评价,肯定,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品读诗歌

  诗歌的美是通过朗读感受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当学生交流完毕诗中对斗笠的描写之后,我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读,齐读,并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小节?其中哪些诗句让你感到新奇?新在哪?接着我点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挺直、把故乡戴在头顶,在斗笠中编进鸟鸣......”所蕴含的母爱,暖暖的亲情殷切的希望。理解之后,再请学生个别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诗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如果学生读出了情,也就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比如:学生读“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时,有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许多鸟,我仿佛梦里听到了鸟鸣声。我仿佛听到了小溪的流水声,听到了人们丰收的笑声”这是只有走进书本中才有的感受。此环节的设计意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四),升华情感

  我准备采用引读的`方式来突破教学难点,体会母亲那份浓浓的爱,首先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导入引读内容:

  如今,站在母亲的遗像前,我思潮汹涌,我多想听到母亲再说一声----后面让学生接读。

  现今,我来到母亲长眠的山谷,听到耳边的鸟鸣声声,我仿佛听母亲她说----今天戴上你送的斗笠。母亲,儿子又将远行。走过千山万水,儿子终于明白,您送给我不只是一顶普通的斗笠,而是浓浓的无私而伟大的母爱!

  (五),拓展阅读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将益于课内,更受益于课外的大量阅读。因此,我结束本课之后,设计了作业向学生推荐冰心的《纸船》,让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巩固并运用课内所学方法。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四、说板书设计

  12,斗笠

  戴上斗笠

  成了故乡的蘑菇 听到故乡的声音 感到故乡的温暖

  闻到故乡的芬芳

  望见古的明月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就是一份微型教案,它是作者的思路的体现,也是文本的浓缩版,结合教学程序,我采用边讲解边板书的形式进行. 我的说课完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其实,那是母亲来自故乡的爱!

说课稿 篇3

  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后所要认识的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种图形。学生认识圆应把握它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美学特征与文化积淀。本课教学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初步具有处理信息和网络上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结合远程多媒体教学使这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远程多媒体教育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

  一、理念设想: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数学教学应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及知识经验上。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及方法经验,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彰显美学价值,让学生感受到圆与人们的生活、建筑、人文艺术和实际应用等息息相关。

  二、目标设置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

  2技能目标: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画面、图像、演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的存在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含的美学价值。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目标设置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即通过多媒体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于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地画圆。

  三、教法、学法根据本课的目标设置和重难点特制定

  1教法:以学定教、合作探究如情景陶冶法等。

  2学法:顺学而导、互助学习如师生互动学习法等。

  四、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情景,展现大自然中随时都有圆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神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地导入到新课之中。(课件展示,宇宙星际、其它星球、地球、月亮和生活中的日落等美景以及大自然中的物体如鲜花等)

  (二)探究新知

  1、创作圆:学生在准备好的纸上作圆,方法工具不限。同时教师课件演示一两种作圆的过程方法,以启迪学生。)

  2、学生完成后我会提问:

  (1)你是用怎样的方法画的?在学生作答间我会适时做出科学的评语“固定的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课件圆的画面及各部分的名称展示)

  (2)同时根据课件图片请学生分析圆上、圆内、圆外和圆心各指什么?我再适时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3、学生探索

  (1)此时我会播放课件--以半径旋转并标有直径的圆,请学生观察分析并且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等。

  (2)我再结合课件图片总结:圆的半径在旋转中,与圆的直径重合时,半径只有直径的一半,由此得出:r=d/2d=2r给答对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课件展示两个分别以半径和直径旋转的圆)

  (3)接下来我会再问“那圆有多少条半径和直径呢?为什么?学生自己看着旋转的圆自己总结,我适时做出评述圆的半径有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4、知识延伸

  (1)我会向学生提问:刚才同学们画圆时都用到了些什么工具和方法啊?和大家交流借鉴一下经验好吗?学生: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我再课件播放(可能会用到的工具如硬币、线、笔、圆规等)。

  (2)此时我会装作很着急的样子向学生问:老师想画一个直径8厘米的圆可不可以用一块钱的硬币哦?为什么啊?生:学生会从大小不符合等方面来说明不行。此时我又会说那我要是想画一个半径6厘米的圆又该怎么办呢?为什么啊?生:可能会比较为难(我再适时从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导出学生说出用圆规画)

  (3)接下来我再小结得出画大小不同的圆我们通常用圆规来画--并播放课件圆规确定半径的方法以及圆规画圆的`方法的重复过程(并得出结论用圆规画圆可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也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圆,再次论证得出半径越大,圆就越大。半径越小、圆就越小)

  (三)知识反馈

  1、请同学们用圆规画出一个半径5厘米的圆并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画好之后相互检查以巩固刚才所学的方法。

  2、测试、学生举手回答并说出理由(课件展示)

  A.图(1)中直径是(),半径是()

  B.圆规两脚分开距离是4厘米,画出的圆直径是()

  C.图(2)中长方形的长是(),宽是()

  3、解释生活中的圆的相关运用如:

  (1)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2)飞标标靶的靶圈为什么是圆的?我会适时引导加以巩固。

  (四)知识拓展

  1史料连接,有关圆的知识、名言、名句以及网页链接等,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激情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用心。(课件展示)

  2圆与生活(课件展示圆与人们的生活如鲜花、日落、小桥流水、雄壮美丽的建筑物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体现有圆的应用的物体等等,使本课知识得以拓展,学以致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返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直径半径无数条r=d/2d=2r

  结束语

  本课设计把网络环境下的探索学习和认知活动相整合,让学生在发现中研究、在研究中再创造,使发现与创造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的第二课《我国的国宝》中的第一个小话题《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我国的文化遗产为主线,从伟大的先人、我国的国宝和我们的国粹这三个内容层面,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继承与发展,理解“民族就是世界的”这一表达的内涵,使中华文化得以弘扬和继承。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本课的第一个话题,让学生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认识到祖国文化遗产之多,切身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以此为基础,激发起对祖国文化遗产的探究兴趣和向往,从而进行第二话题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本校属村小,农村的孩子在资料的搜集上以及对名胜古迹的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加之,本课教材历史感较强,离孩子们生活较远,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周边的资源,包括像周围的人、家人等了解某些文化遗产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

  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从而激发起孩子浓烈的民族自豪感。继续培养孩子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对我国的主要世界文化遗产有一些基本的了解,看看他们在什么地方,找找相关的图片和文字。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万里长城的视频资料 敦煌莫高窟、西藏布达拉宫的图片及文字介绍。提前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简单的中国行政区域的轮廓图。

  学生准备:全班学生分为十个小组,对我国不同区域省份的世界文化遗产分别进行图片和文字的搜集整理,尽量以卡片的形式呈现。

  六.教学设计。

  本着快捷入题,为后面的教学任务积蓄时间,在学生注意黄金时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意图。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引入话题的方式。用时两分钟,让学生根据话题内容进行课前质疑,带着学生的问题开始该课的学习。预设孩子的问题会有: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我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共有几处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顺势走入教材。

  品德与社会课标中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参考资料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并加以利用。

  以此为指引,我设计了第一个教学活动:“我为古迹找找家”。该活动让学生阅读教材68页,看看我国已申报的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并结合69页教材,分别在地图上进行定位、圈画。看看他们处于我国的什么位置。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初步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所认识。该环节大概用时5分钟。

  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基于此要求,我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活动:各报“家门”。该环节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组内交流,为交流汇报做好准备,预计时间3分钟。我班一直坚持分组形式并采取回答问题有加分的激励制度。本课学习也不例外。全班十个小组分别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处古迹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备汇报。全班十组可分为北京队、山西队、山东队、江苏队、湖北队、重庆队、山西队、湖北队、澳门队、河南队,其中湖北、澳门、河南队是分别针对明清皇家陵寝、澳门历史城区、龙门石窟等书中没有提供的地区进行资料搜集整理。该三组的任务较重,交给家里上网比较方便的同学。组内交流完毕。全班按顺序进行汇报展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组织能力,老师不统一要求汇报形式。每组组内自行研究汇报形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将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万里长城的视频资料、敦煌莫高窟、西藏布达拉宫的图片向学生展示。该环节通过学生自己课前资料的搜集、课上组内的交流、全班的展示,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分别针对地图上呈现的和未呈现的文化遗产进行汇报展示,又一次加深了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了解。教学重点得以再次落定。

  为进一步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最后一个教学活动:“落叶归根”。通过上一活动的汇报,孩子对我国主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有了了解。但为防止孩子仅能记住自己负责的那一组的文化遗产。该环节,让两个小组之间互相交换图片和资料,然后分别将对方的资料或图片通过独立完成或小组间合作的方式粘在大的行政区域图上。

  我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以上三个教学活动,由浅入深,让孩子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切身地感受到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如此骄人的古迹属于中国,孩子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保护它们的情愫也会被激发。为后面话题的学习也奠定了基础。

  七.板书设计。

  一节课的板书应该力求美观、简洁并能突显本课的重点。我的板书是由孩子和我共同完成的:一幅简单的中国行政区域的轮廓图配合孩子们搜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第三个教学活动中,完成本课的板书。)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不吝您的指点,对青年教师多些批评、指正,让我能快快成长。谢谢各位。

【说课稿】相关文章:

《白鹅》说课稿08-14

《阳光》说课稿08-14

《称赞》说课稿08-14

《伞》说课稿03-28

《钠》说课稿03-28

《坐井观天》说课稿03-28

《吆喝》说课稿03-29

比尾巴说课稿03-29

《雷雨》说课稿03-29

《寓言》说课稿04-18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