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1-25 21:36:5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说课稿 篇1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课文《二十年后》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第一册的课本,第八单元:外国短篇小说选读。本单元所选的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作品,这三位作家都擅长描写小人物的故事。单元目标为初步了解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特点,对欧洲18、19世纪的社会有一个粗浅的认识。课文表现了欧亨利小说的特色: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单元目标,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品味语言,抓住人物描写的语句感知人物形象。二是体会“”——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巧妙。教学重点和难点还是把握人物的特点和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巧妙。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这类外国短篇小说,八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更注重的是故事情节,而在一堂课中要进行接近4000字的大阅读量,感知人物形象要理解体会体会“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巧妙有一定的难度。

  四、备课过程:

  课文的前面有一段有一段20xx字左右的关于欧亨利的介绍性文字,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欧亨利这样一个短篇小说家的生平与写作特点、代表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学生一般都是草草扫过,将注意力都放在小说的情节上。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段文字呢?我在导入部分设计了“走近作者”的环节,让学生自己概括作家的特点,引出“欧亨利式的结尾”。一般我们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都是顺着课文的思路,先感知课文内容,再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才强调结尾的意味深长。但,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巧妙,我借鉴了数学上的逆推法。在学生概括出欧亨利小说结尾的特点时,让学生朗读结尾,并思考结尾为我们解答了那些阅读中产生的疑问。为整堂课的展开打开了一扇窗户,即——结尾意料之外的是什么?为什么“鲍勃前来践约却被逮捕”是情理之中呢?这样2个主问题串起了整堂课。小说的写作背景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那么何时介绍当时美国西部开发时的`社会环境呢?是课堂讨论展开前还是讨论中?何时更合适?在学生讨论进行到“找到鲍勃是个通缉犯的依据”时,再向学生展示鲍勃所处的社会环境,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鲍勃这样一个不甘平凡的聪明人20年后成为一个不法之徒的社会原因。作业我设计了一个三选一的题目,让学生更深入的揣摩鲍勃的内心世界。

  五、上课师生互动情况:

  八年级的学生不太喜欢举手发言,一方面是不够自信,另一方面是的确回答不出来,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模式展开。全班分为四大组,相互讨论交流。学生举手热烈,相互补充,课堂讨论气氛浓烈。

  六、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有了课前充分的备课与预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成功或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能将白板技术为语文课堂所用,白板是为课堂,为学生服务的。课件不复杂,但白板技术运用却是课堂顺利展开的保障。

  不足之处:由于课的一开始学生阅读作者的介绍部分筛选有价值信息时还没有进入状态,课的行进节奏有点慢,所以造成整堂课的时间把握有点紧。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小红伞是日常生活中幼儿熟悉的生活用品,将小红伞作为讲述活动中的内容,围绕小红伞让幼儿展开想象,表达故事情节,符合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讲述活动《小红伞》语言生动形象,情节简明有趣。中班幼儿已具有了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通过开展此活动,能让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目标分析:

  《纲要》中指出:“ 幼儿实际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幼儿园教育内容范畴的划分是相对的,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整合处理,以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以及《纲要》中的语言活动目标,我确定了情感、语言、想象方面的目标。具体的活动目标为:

  1、引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如何利用小红伞帮助别人、保护自己”的过程。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让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兔头饰、小红伞每人一把,录音机,录有节奏欢快和沉重缓慢的音乐磁带。

  2、环境准备:果树林、蘑菇地。

  3、情境表演的准备:主配班老师、幼儿分别扮演兔妈妈、兔爷爷、兔奶奶、小刺猬、大灰狼、小兔。

  四、教法和学法

  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此次活动中我以热情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创设故事环境,利用游戏法、情境教学法,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生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幼儿方面主要通过视、听、讲结合法和讨论法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体验法让幼儿获得成功的快乐,使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

  五、活动过程

  我采用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原则来组织本次活动,设计程序为:情境导入—情境体验—故事讲述—体验快乐—活动延伸。下面我具体地来说一说: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孩子们,我们去摘些蘑菇送给爷爷奶奶吧。不过今天天灰蒙蒙的,可能要下雨,怎么办呢?(幼儿扮演小兔,老师扮演兔妈妈)

  (二)情境体验

  1、伴随节奏鲜明的音乐,兔妈妈和小兔子来到果园。看到:

  情境一:小刺猬踮着脚怎么也够不着果子。

  兔妈妈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小兔思考问:

  1)果园里有谁,它在干什么?

  2)为什么刺猬摘不到果子?

  3)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小刺猬摘到树上的果子?

  情境二:一只小兔用小红伞摘果子。

  引导小兔观察、思考并表述:

  1)这只小兔对刺猬说了什么?

  2)它是怎样帮助刺猬的?

  2、伴随节奏欢快的音乐,大家来到了蘑菇地。(音乐转换:由节奏欢快的音乐转为沉重缓慢的音乐)发现:

  情境三: 蘑菇地的远处走来一只大灰狼。

  1、提出问题:

  1) 看!谁来了?

  2)能不能伤害大灰狼,为什么?

  3)怎样既不伤害大灰狼,又能迅速安全地躲开它?

  2、兔妈妈引导小兔讨论,并确定最佳方案:撑开小红伞,当作红蘑菇,藏在伞下面,躲过大灰狼。(播放节奏欢快的音乐)

  (三)故事讲述

  情境四:兔妈妈带着兔宝宝来到奶奶家。

  兔妈妈鼓励兔宝宝,将自己一路上的经历讲给兔爷爷和兔奶奶听。(引导幼儿将自己利用小红伞帮助小刺猬和躲过大灰狼的过程讲述清楚)

  (四)体验快乐

  音乐表演“快乐舞 ”。

  (五)活动延伸

  在区角投放相关头饰让孩子继续表演、讲述故事内容,也可以将故事内容画出来,装订成小图书,让孩子讲述,进一步培养幼儿对讲述活动的兴趣。

  评析:

  1、通过角色的扮演、语言的表述将幼儿带入故事情境中,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自然、亲切,再以过渡性的提问引出小红伞直接揭示课题,也为下一个环节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2、情境体验的环节中教者以音乐贯穿于情境一、情境二、情境三中,一是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二是让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

  3、通过看看、想想、说说,孩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教者则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孩子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如果有孩子能提到讲述中的内容,就请他表演情境;反之,情境二的预设,也为下一个讲述内容作准备。

  4、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结合,感知效果最佳。情境二所提供的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作用于幼儿的眼、耳,颇有新意,能牢牢抓住孩子兴趣,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对讲述内容的记忆效果。

  5、以音乐的变化让幼儿感受到情境的'变化,引出新的学习内容。环节过渡自然、流畅。

  6、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部分,教者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此基础上以逐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将环保教育有机融入活动,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幼儿进行理性思考:能不能伤害大灰狼,为什么?怎样既不伤害大灰狼,又能安全迅速地躲开它?从中选择最佳方案,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7、此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引导孩子在充分理解情境内容的基础上再完整讲述,分解了难度,层层深入,符合幼儿认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教师走近孩子,耐心倾听,细心观察,并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幼儿顺利完成讲述要求。

  8、让孩子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情绪在音乐和舞蹈中得以释放和表现。

  9、一个活动结束了,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幼儿的兴趣在延续,为此,以绘画、表演的方式抓住幼儿的兴奋点,充分利用幼儿的已有经验,大大提高幼儿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白鹅》是六年制小学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白鹅高傲的性格特点,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作者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读后让人觉得风趣幽默。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很好地范文。

  二、说教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品读感受法和对比阅读法,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学法

  素质教育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精神作为核心内容,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应特别注重学法的渗透。学生通过目标引领法、读悟结合法和对比探究法,感悟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新课引入时,老师巧妙地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引领全体同学背诵古诗《鹅》并想象描述鹅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进入文本做好了铺垫

  (二)、明确目标,进入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出示本单元学习目标,师生一起归纳本课学习目标,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的设置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本课的教学更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读悟结合,理解文本。

  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课文里描述的是一只怎么样的白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抓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统领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仔细研读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的句子,突破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用“边读边说”的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这既是读中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又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二、说教学过程

  本文的教学,我准备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本文的九个生字,以及课后第三题中的词语。

  1、激趣导入。用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出示课题读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投入课文的学习。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组织与同学交流,把课文读得更好,并将自己得疑问和同学互相探讨。

  3、检查初读情况,学习字词。老师请个别学生读各段,相机正音,指导学生正确读字、句、段。

  4、指导弄清各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作者和母亲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这个复习,主要是复习学过的字词,特别是课后要求掌握的八个词语,还要复习课文的叙述内容,帮助学生再次理清课文的思路,以便更好地来理解课文。

  (二)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第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围绕“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句句子,读读这个部分,想想为什么爱桂花,从中,也能让学生认识到桂花树的特点。

  2、重点是学习第二部分,要理解摇桂花的乐趣。

  在学生读了这一部分后,引导讨论:为什么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这得从全家人的活动,以及桂花的用途中去体会。

  (1)找出每个人的做法,分角色读读,有利于认识父母及作者不同的性格,体会内心共同的喜悦。

  (2)交流各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并指导感情朗读。重点理解我摇桂花时的动作和话语,母亲小心翼翼的动作,和父亲随口吟诵的那首诗,体会一家人对桂子丰收的喜悦。

  (3)联系实际,了解桂花的.作用。

  (4)对这部分的内容做个总结,谈谈

  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摇桂花的乐趣。并进一步进行朗读。

  3、在总结第二部分后,学生对作者怀念童年时光的感情是不难理解的。所以,第三部分中,重点应指导学生理解母亲的这段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要认识到,此时的母亲已经远离故乡,当母亲看到外地的桂花时,说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可以看到母亲在想念家乡了,不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实在是太思念家乡,太热爱家乡,家乡的什么都是最好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我班有好多学生也跟着父母远离了家乡,应该理解“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句话。),理解到母亲的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课堂总结,深切体会

  通过总结课文的内容,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复习课文,深切体会文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的一项作业——小练笔。

  三、说板书

  1、喜欢桂花

  2、桂花雨

  3、思念家乡,怀念童年

  4、“摇花乐”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时教学目标分三个围度:

  1、认知: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3、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解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课前准备了教学多媒体;采用了尝试教学法、练习法、讲解法和自学辅导法等。

  二、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来确定()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大。]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括号里的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x:4=1: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吗?

  3.引入新课。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2)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教学“试一试”。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4.小结方法。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

  3)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2.做练习六第8题。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l0题。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奉上。要求写出检验过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检验过程,老师板书检验过程。并说明检验时把x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练习六第11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4)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积是1)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5)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6)布置作业

  三、说课后反思

  虽然本课教学中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自身的语言没有激情因而课堂气氛还有点沉没,以后我会在这个方面努力。

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二课时看望老人。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相对位置以及上一课时结合具体情境,会辨认东南西北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们认真分析教材通过看望老人这一情境,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了解路线图的基本结构,由方向和距离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巩固辨认方向的知识,为以后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简单的路线图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2、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地说出去某地所走的路线,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习。

  3、渗透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巩固看图辨认方向的知识。

  教学难点:

  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而且上一课时已经对物体相对位置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设计理念:

  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进行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节课首先创设了尊敬老人的生活情境,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突破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设计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学生自主学习。把奖励和表扬贯穿课堂始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 激活目标: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 实践观察 自主探究:通过学生仔细的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主动的探究,主动学习,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三)强化训练 及时练习: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形成能力 总结知识:通过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目标

  首先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我们都学习了那些方向?出示地图,让学生说出地图上的方向,并用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下物体所在的位置。通过复习旧知,为本节课在东南西北基础上进行路线图的教学打下基础。

  接着情境导入,九月九这天是重阳节,中国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一天小红,小明,小刚三个好朋友相约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可是他们不认识路,你愿意当他们的小导游,用你的智慧去帮助他们吗?设计这样的情境,引出路线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实践观察、自主探究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从图上你都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设计此环节目的在于从整体上让学生了解路线图,知道从图上获取信息来帮助解决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接着让学生自由充当其中某一位小朋友,怎样才能走到敬老院?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交流,新课标指出:思考要有价值,合作要有实效,我们认为此处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目的明确时效性强。再让学生依据自己的选择口述去敬老院的行走路线,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学生完成书上62页的填空,指名完整汇报所填的内容。

  通过小红到敬老院和邮局的行走路线,让学生说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明白只知道方向是不够的,还要知道距离才能确定位置。教师相机板书:方向 距离,这时明确: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美国教育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所以本节课我们在初步了解路线图之后,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学生可能会说:他们到敬老院谁

  走的远,谁走的近?也可能会说:小红家到小刚家怎么走?等等问题,教师依据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适时引导点拨,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学由扶到放的过程,真正做到了合作学习。

  三、强化训练、及时巩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设计了四道练习题,前三个以故事寻宝的形式把三道题整合在一起,先找藏宝图,然后找宝藏,最后把这个找到宝藏的消息送给小伙伴,可谓一环扣一环,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题让学生设计送信路线,颁发最佳设计奖,既是给表现好同学的一种鼓励和肯定也是在求异思维训练的基础上对最佳走法的优化。创设了这样生动有趣,富于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第四题选择了学生所在学校附近熟悉的地点,说出学校到这个地点的路线,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深切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形成能力、总结知识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此环节是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概括,是帮助学生将零碎、分散的知识内化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从而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归纳总结,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本节课的设计我们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但总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上课时可能还会生成许多新的问题,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谢谢大家。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