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3-27 08:05: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第一朵杏花》主要是以诗歌体裁为主。文章脉络清晰,主要讲了我过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的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子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分角色的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从竺可桢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

  说 教学重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依据教学目标的任务和小学4年纪学生的特点,我将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句子,着重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4年级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引导法……)等教学方法,重点突出朗读教学,配合现代教学手段,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使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为学生的课堂。

  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大板块进行;

  一、初闻杏花,感受情趣美。

  着名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 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始是成功 的一半。

  1、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娇艳的玫瑰,富贵的牡丹等图片,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

  2、随后出示一株淡淡的杏花,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杏花的课文,第一朵杏花。师生共同齐写板书。

  二、初读课文,触摸文字美。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1、基于此,在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朗读课文,同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并且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用笔划下来。

  2、指名读最吸引自己的那部分内容。

  ★进行识记教学。读完之后师生共同解决本课的拦路虎。我主要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生字。

  ★在学习完本课的生字之后,教师引导,示范写字。首先我会再事先画好的田字格内书写株、确两个汉字,分析他们是左右结构,书写是要注意左窄右宽。然后,让学生自主练习描红课后练习。

  3、最后我让学生再次默读全文,然后交流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本环节安排了“三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次有一次的目的。在读中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在读中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后续的研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品读课文,初识竺可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我只看见你的眼睛》

  说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本课的设计,首先是质疑课题,根据问题再解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声像资料等制作课件,鼓励学生课外自己主动搜集资料,目的是希望补充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轻松地读、想、说、划,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说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手段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医护人员的高尚品格。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重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医护人员的高尚品格。

  说学情:

  非典离孩子们已很久了,对于那个特殊的时期他们感觉很陌生,这对理解课文产生了一定的障碍。

  说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口罩、歌曲。学生:有关“非典”的资料、橡皮泥、彩笔

  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口罩和医护人员工作的多媒体课件

  [导入富有生活气息,旨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真切感受。以聊天的形式将学生轻松的带入文本,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

  二、新授

  1、整体感知

  (1)读课题,学生质疑。

  (2)带着“怎样的眼睛”这个问题把课文读通顺。(板书:美丽动人)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那么,从课题质疑一下子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带着问题边读边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2、精读课文

  (1)再默读1-2节,划出有关的句子。再结合资料库的信息帮助理解为什么眼睛美丽动人?

  [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后,并收集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积累了一定的形象的感知,再次阅读课文,使文本的'内容更鲜活了。]

  ①为什么愤怒?又为何如此冷静?(播放多媒体课件)

  ②有一些医护人员在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多媒体展示:王晶等。背景音乐)

  总结学法:读-抓-想-说-读

  [这是一首诗歌,前四个小节的格式基本一致,教师领着学生详细学习一个小节,学生试着总结学习方法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正好体现了语文课标倡导的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2)反馈学习成果

  3、再读课文

  [学生在充分感悟的同时产生丰富的情感,此时的设计恰巧给学生创设了表现的舞台。]

  (1)(播放多媒体课件)这些医护人员不仅感动了你,感到了我,更感动了病人。

  (2)默读4、5小节,找一找人们赞美他们的什么?(板书:高尚的心灵)

  (3)你们还会用什么词赞美他们?

  (4)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4、5小节。

  [将要迸发的感情和对阅读的渴望,在此时融为一体,达到了感情和文本的完全融合。]

  三、加标点朗读课文

  四、预防手足口病(多媒体课件出示)

  五、延伸拓展

  1、学生想想打算用什么方式赞美他们。

  2、分组创作。(多媒体播放课件)

  3、反馈。

  [新课标中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本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情感融于现实生活,发挥学生每个人的特长优势,小组合作搞创作,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总结

  1、配乐诵读。

  2、谈谈对课题“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

  [再次对课题质疑,激起学生深究诗歌表达的主旨。]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爱心”这一主题,编排了《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爱的内涵。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以及回忆,表现了母亲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劳和无私奉献,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一次抱母亲》文章内容简洁,行文明快,于平白如水的字里行间细腻生动地体现了人世间的浓浓亲情,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二、语言特色

  这篇课文以情动人,往往读了几遍后就能被字里行间的亲情所打动。细细品味,“我”、母亲和护士三人的语言中透露的情感朴实而又真挚。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在课上,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其中的情感变化,感受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这种爱对护士的感染。

  三、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中年段语文学习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轮流”造句;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母子间的真挚感情,感受到文章中母亲的艰辛和伟大;

  3、学完课文后,能体会到自己妈妈的爱与辛勤,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作者的相距甚远,所以我把体会文章中母亲的艰难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体会自己妈妈的爱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我设定两课时上完,第一课时重点解决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第二、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学情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也学过《雪儿》《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这样的抒情类文章,应该来说对《第一次抱母亲》流露出的情感并不难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亲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引导孩子通过文字的叙述想象文中母亲的艰辛,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妈妈身上。

  五、说教学环节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是:1、导入新课,质疑激趣;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4、回顾总结,升华情感;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点说一说第3和第5个环节。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标》指出,中年段的学生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第3、4自然段寻找相关句子,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想象的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现出的母亲的爱和艰难。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时,我让学生想象母亲在抚育儿女时可能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适时补充诗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感受此处的“重担”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压力,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使母亲的形象高大起来,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

  理解课文离不开朗读,在一开始我就配乐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带着问题读,在本课对话比较多的情况下,我还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句子不需讲解,通过朗读学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在课的尾声,我播放《母亲》和《烛光里的妈妈》视频,伴着音乐,我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对自己妈妈的心里话,并且请自己的妈妈写一写回信。也许学这篇课文得到的感动只是来源于作者母子间的深情,那么写信读回信收获的便是属于自己的一份亲情了。孩子们写得真挚动人,妈妈们回复的同样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是对自己孩子的爱和无悔。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如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收获一些情感的体验。

  六、说板书设计

  无数次流泪

  13、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感受?

  难过

  }没想到母亲是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

  愧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4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手上的皮肤》,下面我将从教材的基本分析、学习者的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的基本分析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要在各个学段达到一定的阅读量,那么本套教材就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阅读材料。同时也为教师使用教材给出了弹性的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调整课文。再者,《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它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让学生获取和搜集相关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手上的皮肤》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手》这一主题单元中的一篇普及生理卫生的科学小品,同时也是一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手上的皮肤、纹路、褶皱、指纹和指甲等,通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手的用途和特点,从而感受手的奇妙,引导学生珍爱我们的手。

  二、说学习者的分析

  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对课文的理解不难。虽然“双手”是学生最常见,最常用的,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形影不离的。但正因为手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所以容易被忽视。从而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感受手的特点和作

  用,珍爱我们的手,进一步提高学生归纳课文内容和搜集资料的能力。他们应在已有的一定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的基础上,学会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同时,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文章中生动、优美的的语言,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说学习内容的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普及生理卫生知识的科学小品,同时也是一片略读课文。讲述了手上皮肤的特点,以及与这些特点有关的手的用途。意在“普及”,所以以“我们每天?”开头;行文中时时注意联系联系读者的生活体验,比如”不信,你注意一下自己的右手?”等;而且语言通俗、生动、活泼,比如“假如?整只手就像一块僵硬的钢板,什么动作也做不了。”

  文章中生动地介绍了手上的皮肤、纹路、褶皱、指纹和指甲等,通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手的用途和特点,从而感受手的奇妙,引导学生珍爱我们的手。

  四、学习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番、拇”等7个生字,会写“肤、摩”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词语。

  2、通过学文,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增强学生对手的情感。 3、根据金钥匙,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训练学生运用方法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感受手的奇妙,珍爱我们的手。训练学生运用方法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四、说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文选材源自生活,应回归于生活。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的联系,采用如下方法:

  教法:①情境设置法,激发学习兴趣②朗读法③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法:①资料搜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②主动探索,小组合作交流,强化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③联系实际,点拨导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猜谜“五个萝卜一条根,拼搏摔打它在先。”(手)

  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召开一个关于手的“新闻发布会”,希望大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给大家。(学生自由发表观察结果,说说对手的了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展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观察、记录、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有关手上皮肤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搜集整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2、过渡语:“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到这里大家已经获得了许多关于手的信息,看来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手的文章,更加系统的认识我们的双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方式自由读课文,将字词句读准读通顺,并把不理解的字词做标注。(检查学生的摘录笔记,教师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2、自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是按什么结构写的?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我们可以通过找文章总述段落或者总述句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说明文结构清晰,在熟读的基础上,自己了解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会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实现自主实践运用。】

  (三)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1、学习金钥匙的方法。

  过渡语:“瞧,这一课的“金钥匙”又要教给我们学习的好方法,让我们共同听一听。”

  运用学法,解决课文第一个问题: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有关手上皮肤的知识?(让学生在默读中学习金钥匙的标注方法,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

  2、合作交流,理清脉络。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引导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二段中处理的问题:手上皮肤的厚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②第三段中处理的问题:手上纹路和褶皱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批注在书上。

  ③第四段中处理的问题:从三个方面说明指纹的特点和作用。 ④第五自然段中处理的问题:快速找出指甲的特点和用途。

  【设计意图:几个问题的设计,紧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既具有活动性,又具有生活性,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了解社会,学会生活。】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文章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手上皮肤的知识?(多媒体表格出示概括内容,学生巩固本课所学。)

  2、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运用这些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准确、生动、具体,便于读者理解,清楚地了解事物的特点和作用。)

  3、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4、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打算怎样保护自己的双手?

  (五)布置作业。

  1、如果有人去看手相,你打算怎样劝说?

  2、运用批注的方法自读《手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2.教学目标

  ①.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教具准备:

  ①.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②.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赏析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采用“自读自悟”、“鉴赏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这节课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谁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发下阅读资料,学生阅读,了解扁鹊其人: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劂”(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做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生读短文回答: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

  小结: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本节课以小故事引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情况,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的.去学习课文。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本单元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而且还要练习学生的复述能力。让学生自读自悟,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语和第6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1)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①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③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恒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

  (2)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等道理。

  (3)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出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或: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虽然你是国君,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设计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成为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指导学生写好字,是语文课的重要一部分,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了第四个环节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重点指导: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

  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五、说板书设计:

  29.寓言两则

  扁鹊治病 蔡桓公(讳疾忌医)

  皮肤小病 不信

  请治 皮肉之间 不高兴,不理睬

  肠胃 非常不高兴

  不治→→ 深入骨髓 浑身疼痛→→病死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一碗水》是语文A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第3篇课文,该单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展开。《一碗水》是军旅作家吴然发表在《儿童文学》中的一篇抒情短文(文章体裁)。他讲述了密林中有一眼小小的泉水,它一年到头都不干涸,总是满满的一碗,为人和动物提供了甘甜的泉水,带来了生活的欢乐,(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一碗水”的喜爱、赞美(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是:文章生动流畅,充满情趣,特别是描写小动物来泉水边喝水的那段,写得很有感染力。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方便和乐趣。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会用“虽然……可是……”、“那么……那么……那么……”造句;

  能根据课文进行片段仿写。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依据这一理念,设计本课教学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课文内容,掌握技能,进行能力训练,切实体现了“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确定为:为什么说“一碗水”是一眼灵泉。

  说教法和学法(教学重点、难点突破的设计)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很重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儿如一个神话般的世界。今天我就做一次导游带大家去看看。多美的大自然呀!密密的树林里,阳光透过树叶,照亮了爬满石壁的过山藤,照亮了石壁上潮湿的苔藓。在密林深处的石壁下有一眼很小的泉水,人们给它取了一个独特的名字叫“一碗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一开始就被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所吸引,再直奔主题,使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回顾课文,找准中心

  过渡:这一碗水人们不但名字独特,老人们还给了它很高的赞誉呢!读读课文,看看人们是怎么称赞他的?用书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设计意图】将教学的切入口放在此处,由它为起因创设一个个生动的解读情境,抓住了脉络清晰地教学主线,以便于讲解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细读研讨,理解课文

  过渡:“灵泉”中的“灵”你是怎么理解的?(灵性)一碗水灵性体现在哪?它有有什么特点?

  1.学习第1、2自然段,了解一碗水的神奇。

  轻声读课文,画出描写一碗水特点的句子。交流、有感情读。

  2.默读学习3-6自然段,感受这一碗水给人们、小松鼠、山喜鹊带来的快乐,并标画出相关词句。学生自读标画。

  3、品读、感悟。

  (1)一碗水给小伙伴带来那些快乐?(课文第3自然段)

  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感悟。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及时评价。

  (2)读第5、6自然段,体会小松鼠、山喜鹊的快乐。

  抓住动作和叫声体会一碗水给小松鼠、山喜鹊带来的快乐。指导朗读。

  (3)指导写片段。

  4.还有谁会到这一碗水边喝水?它又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快乐的?

  5.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

  看到这一幕,我们都不忍心去打扰他们,只好躲得远远的,和他们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6、探究:为什么老人们说他是一眼灵泉?

  7、想想说,你喜欢的动物或植物喝了一碗水会怎么样?

  四、总结升华,激发情感

  五、拓展训练,解说文本

  一碗水出名了,许多的游客都要到这儿来观光。请你以小导游的身份把这一碗水介绍给游客吧!

  六、拓展延伸: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有许多人也想前来看看一碗水,请你给他们介绍介绍!试着写导游词。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标版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关于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沙漠中的绿洲》,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间接叙述与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见,这是培养学生语感,强化学生写作技巧的佳篇。

  阿联酋属西亚国家,它的地形特点及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学生体会“沙漠如何变成绿洲”这一过程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根据四年级教材的实际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初步拟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目标3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新课前,我激活学生已有的积累,交流对沙漠的认识。继而指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对多音字“漂”进行指导,了解它的两个读音,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不毛之地、纵横交错”;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侍弄、恶劣、源源不断”等词语的意思。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间接叙述与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的句子读一读、抄一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课文中心句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拓展延伸,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习导入,寻找切入点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组阿联酋各城市的图片,配以生动的解说词,请学生边看边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谈谈沙漠的绿洲留给自己的印象。这时我适时进行引导:“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沙漠变成绿洲,使沙漠中的人们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呢?”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寻找最能概括阿联酋人民做法的的句子。学生不难发现第七节中那两句话“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我相机出示这段话,启发学生读中质疑,教师梳理为两个主要的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很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围绕着以上两个问题,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的2—6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向我们展现了几幅画面,鼓励学生为每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如“城市风光”“培养孩子”“爱护孩子”等等,并找到相应的段落,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用心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圈一圈,画一画,边读边想象,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组内议一议,谈谈自己独特的体会。为交流汇报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回顾“培养孩子”的历程,体验那人们坚定的信心。

  这幅画面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个重点部分,考虑到学生理解能力和理解层次,我着重对这部分进行了点拨。首先,引导学生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相机出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通过指名读、齐读,引发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呢?鼓励学生再读这一段,抓住重点的句子汇报自己的感受。在学生的汇报中,我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如:“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阅读方法来体会,可以结合书中插图,可以抓住“白花花的”“硬硬的”等词语,可以抓住“!”可以通过朗读再现等等,来感受那“不毛之地”的一片荒凉的景象。再如:抓住“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中的“买来……买来……买来……挖去……填上……埋下……”采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体会那巨大的困难,巨大的代价,大到培养一课树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这时,再来回读这一段,学生能够更深地体会到阿联酋的人民不怕困难,改造环境,建设绿洲那坚定的决心。

  (二)再现“爱护孩子”的.画面,感悟“精心侍弄”的场景

  相信在重点点拨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更多的阅读方法,所以这一画面,我鼓励学生以小组汇报,其他组补充的方式进行自学交流

  其中,我重点安排了了一个想象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公园里的小树,小草,小花,

  “呼呼呼-------”一阵狂风吹过,黄沙漫天飞舞,沙子迷住了眼睛,弄脏了脸和头发,这时觉得怎么样?想干什么?好,我就是园林工人,让我拉出大皮管,打开水龙头,“沙沙沙------”一阵雨雾洒下来,把你们淋得干干净净,感觉怎么样?这么一洒,树叶更绿了,小草更翠了,鲜花更艳了。你们就更漂亮了。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让学生交流后,通过朗读再现这一画面,学生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走入“城市风光图”,感受迪拜的美丽、洁净

  “有了艰苦的开发,园林工人的精心侍弄”自然有了好的环境。这时,我将以“只有园林工人才这么爱护花草树木吗?你从哪里看出?”引领学生走入如今的迪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学生在感悟“城市风光”时难度不大,这里仍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可以结合课前所看的图片,抓住“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没有一片绿叶”等词句来体会,也可以朗读来再现画面,在前后的对比中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迪拜这座城市的美丽、洁净及人们环保意识。

  三、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在总结课文时,学生再一次看到阿联酋那美丽的绿洲,感受到这儿的人民对花草树木像孩子般的精心呵护,一定深有感触。此处,我安排了这样的小练笔:此时此刻,对阿联酋人民、对自己、对同学、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你最想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此外,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几个多项选择的作业:如仔细观察题头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写有关环保的公益用语等等。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板书设计:

  19 沙漠中的绿洲

  花大代价

  不毛之地———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精心侍弄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生命的壮歌》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有二个故事《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团结合作,扭成一团,肝胆俱裂战胜火海的感人故事。

  《生命桥》讲的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场面悲壮,揪人心肺。是颇具匠心的,内涵极其丰富。

  首先这两个小故事都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的关健时刻所表现出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对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情操的熏陶无疑是积极奋进的。其次,两个故事的悲剧的产生都是人为造成的,是人类自己进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两个故事语言优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因此,本文是老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体验、学好语文、感受生活、熏陶情感、体验生命的极具人文性的佳作。

  我预期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到蚂蚁、羚羊团结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3、关注学生体验交流中新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学习动物的合作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

  2、通过学习感受动物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感悟动物的伟大,体验生命的伟大。

  二、说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导入新授。

  在教学前我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学生一定想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英雄”做了什么?“生命桥”是怎样搭成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授学习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首先,重视指导通过朗读的理解。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不仅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其次,理解的牵引。让学生读、画、议、再读的方式抓关键的句子和词语。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备课时,为每一个环节,巧设小问题。出示的课件中,通过理解一些典型词语蚂蚁和羚羊的舍身精神。让学生知道动物它们不能用语言商量,却能在危机前,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做出决定。这表现了动物的什么精神?这样的提问,一下子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大家的理解又会加深一层。总之,恰到好处的点拨,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3、巧抓想象点,使学生“情感蔓延”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是推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在文中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A、通过学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想对这些动物说些什么?B、生活中你知道那些人具有蚂蚁和羚羊的精神?学生一下子就情动才涌,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

  4、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篇课文有两个故事,我通过一扶一放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有实效的理解课文,又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借助于第一个学习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学法,以此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的第二个故事,学生采用了读、画、议、再读等一些方法,亲自走进文感悟故事的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5、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教学时,我注意制作一些直观而且对教学发挥实效作用的教学课件,有有声有色的引人入神的羚羊跳崖动画课件,有蚂蚁被烈火包裹的壮观画面,以及有美观漂亮的幻灯片,这些课件都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地方。

  2、汇报学习结果。说出自己感动的原因。

  3、教师小结并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

  (二)利用学法,自读自悟。

  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自学生词,读通语句。

  2、检查。

  3、指名完整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

  2)精读课文,读出感受。

  1、学生自读,教师随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注:教师的随机了解既是与学生合作交流,又是帮助辅导,更是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

  2、汇报交流。(顺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三)由此及彼,升华认识。

  这个故事读完了,但想到了些什么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总之,想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以此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受益匪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二、说理念:

  1.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 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 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习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教与学活动步骤:

  (一)整体把握课文,进入语文实践

  教师出示文中“琥珀”的图片,学生围绕这块琥珀,说一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与它的价值这一段落,学生进行朗读,发现“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和科学家一起合理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二)探究学习,在语文实践中想象

  这一环节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想象能力的体现。

  1. 教师请学生看着这块琥珀,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科学家,推测琥珀的形成会想到什么?

  2. 学生会想到要有松脂包裹两个小东西,而松脂的形成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从松树上渗出。这样学生再来读课文可以找到许多琥珀形成过程的语句。

  3. 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它们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4.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块琥珀的价值还在于同时有两个小东西被包裹在松脂球中,使人们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教师演示:用一大滴松脂来包裹一只苍蝇和蜘蛛,学生发现这并不能做到。因为苍蝇和蜘蛛都会在松脂落下来的一瞬间逃离。此时学生的兴趣会很高涨,教师借势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学生发现科学家推测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这样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推测过程的合理,那一瞬间是在绝对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的。

  5.这时,学生对科学家的合理想象,严谨思考产生佩服之情,教师播放松脂球形成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再来朗读这个被推测出来的小故事,情感会自然流露。

  6.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要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变。

  (三)课外延伸,进行综合性学习

  1.学生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2.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出示“柏抱槐”图,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课后练习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造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世界多美呀》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它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现,借一只刚出生的小鸡的口吻,叙述了它认识世界的全过程,从中感受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课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小鸡孵化过程中的变化,另一条是小鸡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变化。这个童话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好教材。

  二、说目标、说重点

  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学生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并积累语言,同时受到热爱世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我把理解表示颜色的词语和朗读课文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说教学准备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从视觉,听觉各种感官,各方面更直观更生动地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单元主题引领,激趣导入

  我校在“主题阅读”的教学课改中,我们的课堂进行了单元主题教学的实验。所谓单元教学,一般说来就是以一个单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以一篇或两篇带动整个单元教学,把讲读、自读、练习、写作、考查等环节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

  本单元的课文分别为《鲜花和星星》《放小鸟》《这儿真美》《世界多美呀》和《月亮和云彩》五篇课文,我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将本单元的主题定为《我爱大自然》。本环节,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色彩鲜明,生动可爱的动画卡通图片,进行了单元主题引领,对所学课文的复习回顾,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的.状态。

  2.视频动画,整体感知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喜欢看动画片,我利用电子白板中的视频,音频功能,给孩子们播放了课文的动画朗读视频,并提出问题:“小鸡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看动画,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图文并茂,理解词语

  通过孩子们的交流,我使用电子白板播放图片的功能,相应出示了与其对应的句子,如:(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意图让孩子们理解这些表示颜色的词,从视觉上更直观感受,并理解其意思,并让孩子们从生活中积累词语。在本环节,我还拓展了句式的训练,使用电子白板中的触笔功能,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答案进行了及时的填补。

  4.视频演示,直观形象

  在认识小鸡的过程的环节,我首先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动手划出有关的句子,首先从文字上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然后,我使用了白板中的素材库,从素材库中调出视频播放。孩子们直观,清楚的了解了这个过程,真正明白了,并从中体会到小鸡孵化过程的神奇和有趣。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主题的升华,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向往与积累,真正体现了“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5.随文识字,规范书写

  本环节,我重点指导了两个生字,“美”和“界”。我使用了电子白板中的聚光灯,回放,遮屏,触笔等功能,让孩子们不自觉的养成了上课注意听讲,专注,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还使用了展示投影仪,对写的好的字进行了点评和指导,从而达到了规范书写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我将电子白板使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交互式的多媒体教学,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改善了学习效果,而且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的方式,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奠定了基础。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继续使用,用它的优势辅助我的教学。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1

  《雅鲁藏布大峡谷》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工作室全体成员:

  大家好!

  今天是我们工作室新学期开展的第一次研讨活动,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能安排好手头工作与家庭事务来参加今天的活动。今天的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我执教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听课活动和研讨交流,二是朱际红老师的讲座。下面我就《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谈谈教学设计思路与反思: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峡谷,也是世界上最深、最长的峡谷,它是世界一大奇观,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本课教学分两课时,今天教学的'是第一课时。课前,我播放了优美的歌曲《珠穆朗玛》,营造出***的神秘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并为后面课文的学习作好情感铺垫。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神奇”这条主线组织教学,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形、传说、秘境等方面,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感悟大峡谷独特迷人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迷人风光的短片,使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情感得以升华,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并顺势提了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游客,我们应该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这里的环境永远美好?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感想,课堂上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总结课文时,我对照板书,结合课后“金钥匙”,传授给学生“用一个词语给课文主要部分列提纲”的方法。第二课时,主要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另一奇观——自然博物馆;读文、总结学习方法;学生当导游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内容。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课堂上学生的交流还不够充分,朗读指导也不够到位,不足的地方还很多。恳请各位领导、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的研讨课,我只是起了个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后这样的活动还要常开展,期盼我们在一次次的研讨中,不断地反思,共同地进步!

  谢谢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2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与交流,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永生的眼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感受到第六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才能驾于全局。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

  1.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珍惜和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3.了解角膜捐献,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教学目标1、2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新课程理念,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高效的对话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中,我采用 “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形成了以 “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的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结构,并具体设计了“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流程

  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这是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的重要素材。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感情与哲理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接近了。这篇课文学习中,教师首先配乐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写的文章。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读完后教师说:“这位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在寻找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国的琳达·里弗斯写的作品《永生的眼睛》”。这样的导入,为后面的对话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为后面参与你“因为什么而感动”这一主题的对话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出示对话核心主题“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教师说:“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有了一种感动。当我读了很多遍的时候,我的心中涌动着许多的感动。在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动。文章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动,我们感动的究竟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这些感动,共享这些感动。”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确定,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创作的意图、学生和教师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符合阅读心理和规律,能够使对话有效展开。

  (三)引出分主题,运用对话依托点展开对话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心灵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接着,学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引导。我预设学生会提出因为文章中人物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而感动,这些就是分论点。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和其他资料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语句和资料就是“对话依托点”。此中,我预设重点把握两个语段,这两个语段是文章表达思想的重点段。

  第一个语段:“琳达,”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我和你妈妈就想过,如果我们死后的躯体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有了一些意义。”父亲这番话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这一段,我通过创设一种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对话。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和琳达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并找到相关的段落朗读;其次,教师以“能给予别人的东西有很多种,身体是最珍贵的。中国的传统说法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面对着捐赠器官这件事,琳达是痛苦难忍,可父亲却如此平静,难道父亲不爱妻子,不尊重给予自己身体的父母吗?”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得出:父亲爱妻子、爱自己、尊重父母,但也爱别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呈现关于眼角膜的资料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本,说明对于盲人而言是多么渴望得到角膜重见光明,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真正地为琳达父亲感动。然后在感动中全班齐读该段,并以“这时,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些什么”的方式表达感动。

  第二个语段:“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

  教师通过“作者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更是什么?”来帮助学生体会“热爱生命的精神”;用“‘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来启发学生与作者自己14岁的时候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温迪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和热爱生命。

  第三,我出示本文后面三个自然段,并再一次配乐朗读,激发出学生对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对“永生的眼睛”的内涵的更深的理解。

  没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画家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我耳际:“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该有多痛苦!”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儿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这一刻,我彷佛看到了我金发的温迪,她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耀着骄傲的光芒。

  当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师用“看了这样的结尾,你的心灵是否有了一种震撼,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动,把你的这份感动,用你的笔写出来吧。”写好后,请部分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要求读出自己心灵深处那份最深刻的感动。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在呈现“对话核心主题”后,学生们各抒己见,运用“对话依托点“阐述“对话分主题”,积极地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题回归对话核心主题,升华“感动”,延伸课外。

  首先,教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人类美好的情感是没有国界的,这来自异国的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为他们的富有爱心而感动,为他们的——勇于奉献——而感动,为他们的热爱生命——而感动……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感动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课题,《永生的眼睛》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仅仅是将要消失的眼睛在别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吗?还有

  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还指他们一家三代人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的那种伟大的行动和美好的情怀将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染着我们,将永远流传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们这一家三代人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们也是永生的。”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课题。并给予简短的时间讨论:“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并呈现资料加以说明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做的。接着,教师说:“如果你善于感动生活中的真、善、美,善于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动,那么,你将会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课外延伸作业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用你的这份感动感染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吧。”

  在对分主题进行对话之后,教师通过总结,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结尾: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带着激情去工作,才能使平凡的工作焕发光彩,使平凡的生活充满乐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

  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D 、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平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习,现在用这样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4

  一、设计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二、角色体现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激励者,更应当是参与者。

  三、教材解读:(教师理解教材,掌握教材,超越教材的过程。)

  一位教育家说过:“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上好课的关键是教师要吃透教材,但不要迷信“教参”,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过滤与重组)。这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1、理解教材

  《生命生命》这个题目让人好奇,这重复之中一定饱含着特别的情,一定是思考后发现的惊喜,是欢呼,是赞叹,抒发的是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生命多么宝贵,可生命是什么?谁都想找到它的答案。课文开头的设问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与思考。接着课文以“飞蛾求生”“香瓜子的顽强”“作者听自己的心跳”三个事例证明生命的存在,回答了生命是求得生存的`力量。最后展示了作者积极的生命态度,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2、学习与批判

  通过反复读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文中作者列举的三个事例,反映了不同的生命态度,飞蛾落到作者的手中,极力鼓动双翅求生,一粒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里,不屈向上,茁壮成长,这小动物,小植物对生命是多么渴望,它们珍惜生命,不失去一丝机会,不放过一分一秒,极力去展示自己,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比起它俩,人的生命是多么旺盛,多么强大,可没有像飞蛾,香瓜子那样珍惜,还要有自己对生命的不同使用方法,可以好好使用,也可以白白糟蹋多么可惜,多么可悲呀!对于最有灵性的人,竟这样不视生命为幸运,不一心一意地去向上去成长,去展示。这句“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是多么的不妥,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由此,我联想到现在的人有多少在糟蹋生命,要说人不如飞蛾,不如香瓜子该不过分吧!

  好在作者在文章结尾宣扬积极的生命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总之,这篇课文,应该让学生从中得到生命的启迪与熏染,懂得怎样珍惜生命。

  四、教学目标

  有了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学本课的生字,读写打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句好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生命的可爱与可贵,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当然,这些细节目标要注意体现“三维目标”,注重语感培养,思维训练,语言表达,人格提升,这是教学永恒的目标。

  五、课前准备

  准备好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课上和学生细细品味。

  六、教学设计(六个环节)

  (一)读懂课文

  目的是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解决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法体现:让学生充分读书,自主学习。

  1、导入:同学们,我们多么幸运,因为我们拥有生命,你想知道什么是生命吗?下面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9课。

  读书要求:

  (1)先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读书:问题设计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通过几件事讲的?用小标题概括。

  (二)读出发现,读也思考,读出感受

  目的地: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读书,自主学习,自由发现,体现个性化阅读,凋动学生的读书热情,抓住重点句子,关键词语,体会情感,获得感动。受到熏陶和感染。唤醒孩子们对生命的热爱,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并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段落。

  学法: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交流,然后汇报所得,展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读,学生参与互评,激发学生互相超越的精神,以求得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让学生为“飞蛾珍惜生命,极力求生而感动,为瓜子生命力顽强,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也要为有人糟蹋生命而惋惜,懂得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情境导入:你想从每个事例中发现它们的生命态度吗?让我们再去读书,看看谁最爱生命?谁不够热爱生命?一会把你的发现讲给同学,谈给老师,好吗?

  (三)拓展升华,寻找珍惜生命的榜样

  目的: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更加清楚地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

  情感导入:同学们,拥有生命多么幸福,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你知道怎样做才算珍惜生命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生活中,从学习中,从自己了解的古今中外人物中,发现谁在珍惜生命,谁在糟蹋生命。

  在学生说完自己的发现后,一定让学生知道作者也是珍惜生命的榜样,并介绍作者的生平。

  (四)反思自我,获得教育,得到启迪

  目的:触及心灵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篇课文是启迪学生心灵的好材料,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的课程特点。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曼罗兰说过:“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在读书中联想自己,发现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我认为自我反思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苏堆姆霖斯基)

  情境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赞颂了珍惜生命的榜样,帮助了糟蹋生命的朋友。现在我们联想一下自己,想一想赞扬自己,说说自己珍惜生命的快乐;想不想帮助自己,让自己不珍惜生命的做法永远留给过去。

  (五)积累语言背诵最后一段。

  (六)作业:指导写记生字,背诵全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1-19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04-25

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的主人》说课稿06-16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范文02-24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大熊猫》说课稿01-16

实用的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篇04-09

【必备】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篇04-05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集锦8篇04-07

实用的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篇04-08

【热门】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篇04-04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