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树叶中的比说课稿

树叶中的比说课稿

时间:2024-02-06 06:54:3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树叶中的比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树叶中的比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树叶中的比说课稿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这是新教材修订后的新内容。教材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后安排的这个活动课,通过合作测量、计算比值、比较发现看似平常的树叶中隐藏的秘密。

  先来说说我选择这个内容的想法吧。首先是我一贯的挑战心理,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校内公开课,我的尝试较少,记得只尝试过一次,四年级的《一亿有多大》。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准备起来相对麻烦一些,因为操作的比较多,且操作结果的不定因素更大,这更加激起了我的挑战心理,所以想再次尝试下。其次是我的好奇心理,实验教材在认识比后安排的实践活动课是《大树有多高》,而修订教材又改成了《树叶中的比》,有何区别呢?各种原因,让我选择了这一课。

  原本上课的时间要早很多,由于自己的严重拖延症,一直拖到了现在。不过,也因为拖延,让我有了两次学习的机会,一次是新区小学,另一次则是黄老师带回来的录像课。两次听课,受益匪浅。

  本课着力体现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教材设计了“提出问题一探索实践一回顾反思”的活动线索,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发现树叶中可能隐含着一定的规律,并通过讨论明确研究问题的方法;再组织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树叶长和宽的比值,计算比值的平均数,比较不同树叶长和宽比值的平均数等活动,发现同一种树叶长和宽的比值都接近某一个确定的数值。经历这样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又有利于学生感受数据的随机性,从中体会到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能从纷繁、无序的自然现象中发现一些规律。但是怎样比较树叶的形状,求长宽比比值的引入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只能想到比较树叶的面积(大小),根本想不到求长与宽的比,在一筹莫展之际,听到了徐建文主任的一节《认识比》,整个过程颠覆了一贯的设计,在研究求比值比糖水的甜度,比滑滑梯的陡度,比各类长方形的形状,比价钱贵、比速度快慢、比哪个图书馆拥挤,一系列比的价值的体现,让人茅塞顿开。于是我借用徐主任的想法,设计了一个《认识比》的练习课,从而向学生渗透了比可以比出图形的形状,由此为本课作好铺垫。

  个人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些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叶子,谁能想到除了展现美丽,它们身上还藏着这些秘密!就如学生最后感悟的那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整个操作过程又让学生感知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是研究现象、发现规律的常用手段,测量、计算时得到有用数据的常用方法,合作交流、分享想法……过程让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对数学的热情不断提升。

  所以,综合实践课,让我们上起来吧,不要让它成为摆设。虽然,课的准备是个繁杂的过程,话说为了这课,树叶被我摧残了不少,虽说同一种树叶形状相似,长宽比的比值接近,但是实际操作下来,同一个树杈上的树叶测量出来比值相差也较大,毕竟是用毫米作单位,所以课前老师要提前测量所有树叶的数据,并计算,尽量选择差距不大的树叶作为操作对象。这个过程花费了很多时间,由于自己的拖延症,错过了收集大量树叶的最好时间段——秋季,第一批树叶准备好后,发现数据不够合理,于是放弃部分树叶,重新选择,然而由于自己考虑不周,树叶没有夹平整,结果第二批树叶50%以最终上演‘变形记’收场,三次折腾后,树叶终于尘埃落定。不过,我觉得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极好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发现数据不够合理重新选择的过程,就是对教材深入学习与理解的过程。

  具体过程已经呈现在各位面前,整个教学过程还有很多处理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提意见。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