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时间:2024-01-03 07:04: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1

  教材与学情分析: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立体几何》部分有独特的要求:“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这是确定这部分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程序的重要指导原则.直线与平面垂直是人们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实,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和感悟,经过提炼、概括形成抽象化的数学语言,并准确运用这些语言进行逻辑推理或计算,以解决数学和现实中的问题,是这节课的主线.这部分内容中,既有严密的、理性化的思辩论证,又需要利用数学悟性实现直观判断、猜想,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理性与悟性完美结合的交汇点,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大好时机.学生开始学习立体几何往往有各种障碍,尤其是空间想象能力,画图、识图、辩图能力,三种数学语言(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运用转化能力的不理想,严重地阻碍着前进的脚步.而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应该是扫除这些障碍,从根本上提高这些能力的转折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地设计并合理地实施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是学生从此走向《立体几何》学习的阳光大道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熟知的生活事物中提炼、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进而结合图形用抽象化的数学语言总结、表述出这些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辩论证的理性精神和迅速认识事物本质的直观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实际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真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这一哲学理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能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是教师预期的,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实现的内容.掩盖教育意图是实现教育意图最好的途径,也是科学加艺术的教育技艺的体现,所以我一向不采用在进行新课前将这些内容展示给学生的做法,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于不知不觉间实现这些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2、教学难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初步运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2、学生自备:三角形纸片、直木棒(代表直线)、纸板(代表平面)、三角板

  教学过程设计

1、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建构

  (1)动体的特征,对“线面垂直”有了一些初浅认识和感知,在高中阶段,创设情境

  ①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出旗杆与地面、高楼的侧棱与地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②请把自己的数学书打开直立在桌面上,观察书脊与桌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③将旗杆、高楼的侧棱、书脊看成直线l,将地面、桌面看成平面,今天就来研究直线l与平面垂直的有关知识.

  直观感知,引入自然。

  (2)观察归纳

问题1:如图1,直线l代表旗杆,平面代表地面,那么你

  认为1与内的直线有什么关系?

  问题2:反过来,如果l(旗杆)与(地面)内的直线都垂直,那么l与是什么关系?

  归纳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

  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的公共点P叫做垂足。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3)辨析(完成下列练习):

  ①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垂直。

  ②若a⊥α,bα,则a⊥b。

  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立体几何学习中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的综合过程。在创设情境部分指出将“旗杆看成直线,将地面看成平面”,但面对抽象图形反过又来又将直线看成旗杆,将平面看成地面,意图是运用抽象与具体的结合,引导学生平稳而迅速地完成抽象与具体之间的相互转换.至于问题1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以前的知识完全可以判断是“互相垂直”关系.在教学中,我曾试图用三角板来度量从而判断内的直线是否垂直,学生往往会发出会意的笑声,我趁机引导说:“是的,立体几何中直线的互相垂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看’不出来的,也是度量不出来的,而是用心‘想’出来的”这既复习了直线与直线互相垂直(特别是异面垂直)的观察、想象、判断、识别和论证,又为后继的学习准备了条件.

  要求学生在不看课本的前提下总结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尽管总结的语言很可能不太理想,教者也不要“着急地”去照本宣科或越俎代庖,相信学生在经历了一番“挫折”后会逐步完善他们的表述语言,这样形成的知识也就能形成更加牢固的记忆.

  在辨析问题中,解释“无数”与“任何”的不同,并说明线面垂直的定义既是线面垂直的判定又是性质,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可以相互转化,给出常用命题:

  到此为止,我们成功解决了关于线面垂直的定义,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但并不是难点,学生们利用生活经验就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去发现、总结、归纳,进而形成知识。辨析的设计,则加深了对概念理解的深度,澄清了一些思维误区。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

  (1)设置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学校广场上树了一根新旗杆,现要检验它是否与地面垂直,你有什么好办法?

  (2)折纸试验

  如图,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块(任意)三角形的纸片,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观察并思考:

  ①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

  ②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③学生实际展示翻折过程。

  (3)思考

  ①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能判定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吗?

  ②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垂直,能判定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吗?

  ③直线与平面内的一万条直线垂直,能判定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吗?

  ④直线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垂直,能判定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吗?

  ⑤要想让直线与平面垂直,这条直线至少要与平面内的几条直线垂直?

  ⑥要想让直线与平面垂直,这条直线要与平面内的`两条什么样的直线垂直?

  (4)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5)加深理解

  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编成诙谐的口诀:“线不在多,相交就行”,传神地点出问题的实质);

  ③将和①与②综合起来,得右面的重要数学模式:

  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试验(将直木棒当旗杆,桌面当地面)后交流方案,如用直角三角板量一次,量两次等。教师不作点评,说明完成下面的折纸试验后就有结论。

  在折纸试验中,学生会出现“垂直”与“不垂直”两种情况,引导这两类学生进行交流,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分析“不垂直”的原因。学生再次折纸,进而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经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只要保证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即AD⊥BC,翻折后折痕AD就与桌面垂直。

  两个动手实验,看起来十分简单,却实实在在的让学生从直观上体会到了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同时,也向学生传达了判定空间中各种位置关系时一个重要的方法:以笔代线,以本代面,动手操作,直接观察。操作确认,这能使学生获取最直观的结论,也是解决选择型位置判断问题的一种快捷的方法。

  在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之前,先让学生进行问题思考,确定了思考方向,大大降低了归纳难度,然后再叙述结论,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引导、补充完整,并结合“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的事实,简要说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然后,学生试用图形语言表述,练习本上画图,可能出现垂足与两相交直线交点重合的情况(如图),教师补充说明,同时给出符号语言表述。

  在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强调“两条”、“相交”缺一不可,利用口诀更加突出问题本质;而数学模式的引入,进一步揭示事物本质,具有相对固定格式的数学形式.模式由于它形式的简洁性,内容的深刻性,所以十分有利于理解、记忆、掌握、组装、检索、提取和运用.上述模式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次重复、强化,并与有关知识融合组装成有机的知识系统.该模式将成为立体几何中最重要、应用最频繁的得力“武器”.用方框围起来意在突出它的重要地位,再结合三种外显语言和大脑中的内部语言努力使该模式成为学生直观上的显然,以便运用时更加灵活自如、游刃有余.

3、新知巩固

  A组练习

  (1)屋面是由两个矩形组成的(图略),那么屋脊与山墙所在的平面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2)设△ABC,若直线l⊥AB,l⊥BC,求证:l⊥CA.

  (3)做一个三角架,使三条腿中的任意两条腿都互相垂直(如图3),那么PA与BC、PB与CA、PC与AB分别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以上系列练习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组成了一个使

  学生能力稳步增长的训练链条.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

  手段增强训练的效果.如先口述,继而写出规范的论证过

  程,再用黑板擦将图形擦得模糊一些,要求在这种不十分

  清晰的情况下说出论证过程.若学生的基础较好,还可以将图形和字母全部擦去,借助于想象,运用动作和语言表述出论证过程.还可以运用“双簧”的表演形式,一个学生做动作,另一个学生口述.总之让上面的模式牢牢地在学生脑中扎下根来,并逐步能熟练的写出规范化的思辩论证过程,使《立体几何》的学习从这里走上阳光大道.虽然从本质看,这些都是重复性练习,但由于运用了多样化的形式,学生仍然乐于投入这样的教学活动,且能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B组练习

  (4)在(3)的条件下,作PH⊥平面ABC于H,则H是△ABC的什么心?为什么?

  (5)如图3,若PA⊥BC,PB⊥CA,则PC与AB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6)如图3,若PA⊥BC,PB⊥CA,作PH⊥平面于H,则H是△ABC的什么心?为什么?

  A组练习是B组练习的铺垫,同时B组练习又是A组练习的拓展延伸.在(4)中,将上述模式重复运用了两次,题中给出了平面ABC的垂线PH,正好给(5)的证明以一定的暗示量.但在解决(6)时,应先将PH擦去,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者问:“估计到结论是PC⊥AB,问题是如何证明.关键是如何建立几条线段之间的联系,…”经思考后,在上题的启示下,学生定会感悟到作PH⊥面ABC于H,那么问题便迎刃而解.教者说:“我们在学习《平面几何》时,感到最为困难的是作辅助线,似乎辅助线是从天而降,非常神秘,难以捉摸.怎么样,现在在《立体几何》中,我们不是顺利地作出了一条关键性辅助线,从而使解题取得重大突破了吗!将已知与欲证分析透彻了,辅助线就能自己‘蹦’出来,一点也不神秘,我们完全可以熟练驾驭它.辅助线PH好似一座桥,架桥铺路是解数学题的永恒的法则.除了辅助线外,我们以前曾引进过,今后还将引许多辅助‘角色’,如辅助圆、辅助体、辅助球、辅助角、辅助元、辅助函数、辅助数列、辅助不等式…等等这些辅助‘角色’都将成为我们的好朋友和合作伙伴.”为今后的教学设下了良好的伏笔.做了这番工作后,解决(6)已是水到渠成之事.学生通过积极的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课堂气氛越来越热烈,学生的情绪越来越高涨,最终达到高潮,在获得成功感、满足感、喜悦感中下课,并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热切地盼望着再上下一节课.

4、总结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2)在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本节课你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发言,互相补充,教师点评,归纳出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给出框图(投影展示),同时,说明本课蕴含着转化、类比、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强调“平面化”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并鼓励学生反思,大胆质疑,教师作好记录,以便查缺补漏。

5、布置作业

  (1)教材67—练习1

  (2)如图,点P是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O是

  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且PA=PC,PB=PD.

  求证:PO⊥平面ABCD

  (3)探究:如图,PA⊥圆O所在平面,AB是圆O的直径,C是圆周上一点,则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由此你认为三棱锥

  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三角形?四棱锥呢?

  教学评价

  (1)理性与悟性

  数学文化最光辉灿烂的就是其理性精神,但这种理性精神应该与悟性思维方式融合,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新课标中,除了上面所引外,还在许多地方提到“领悟、内化”、“猜想”、“几何直观能力”等词语,可见新教学理念决不排斥悟性.这里所说的“悟性”应该是指“数学悟性”,有人将其描述为“逻辑简约、直观洞察、预见猜想、灵感顿悟”,这在《立体几何》中体现得更加充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如果没有数学悟性的参与就不可能使学生形成“直觉上的显然”(德国著名数学家克莱因语).解立几问题时,最终依靠的当然是思辩论证,但在探索、突破的过程中,却处处离不开悟性思考.因此,在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将数学悟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应用放在相当显著的位置上.

  (2)主体与主导

  在这里提出一个“启发量”的概念.用字母“”表示启发量,则有“∈[0,1]”,“=1”表示完全靠教师讲解,“=0”表示完全让学生活动,教师必须寻求的最佳值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但的值并不是越小越好,要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的值.如果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你教师干什么?像本节课中B练习(5),辅助线的构造较为复杂,的值就要适当地大一些,完全让学生去探索、发现、证明是不现实的

  (3)例题练习

  例题的讲解与练习的训练,都是尽量让学生活动,也就是尽量减小的值,所以没有必要将两者截然分开,而是实行例题与练习的一体化.这样也可使教案在层次和结构上显得简洁明快.

  (4)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走进课堂是大势所趋,它在许多方面为提高教学效益起到了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必须认识到,多媒体课件永远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永远也不能取代黑板和粉笔.这一节课在一些地方也运用了课件,如图1、图3就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的优越性,取得了超乎寻常的效果.但在其他地方除了利用实物外,灵活机动地利用黑板和粉笔的特长也是取得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2

  下面,我将分别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其初步运用。其中,线面垂直的定义是线面垂直最基本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它是探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基础;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充分体现了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之间的转化,它既是后面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又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如图)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实现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的飞跃,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中,学生将按照“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总结”的认知过程展开学习,对大量图片、实例的观察感知,概括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对实例、模型的分析猜想、折纸实验,发现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学生将在问题的带动下,进行更主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和几何问题的过程,体会转化、归纳、类比、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创新的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严格证明安排在选修系列2中进行,这样降低了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2.学生情况分析

  课前先安排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图片资料,然后在网上师生进行交流,从中体现出学生活跃的思维、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在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内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学习本课前,学生又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法,学习了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对空间概念建立有一定基础,因而,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但是,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线面垂直的定义比较抽象,平面内看不到直线,要让学生去体会“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就有一定困难;同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不易想到。因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二、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标准》指出本节课学习目标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容量,本节课只要求学生在构建线面垂直定义的基础上探究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进行定理的初步运用,灵活运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将安排在下节课。故而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对图片、实例的观察,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堂结构设计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注重直觉思维。”基于此,本课是概念、定理的新授课,设计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结构。

  四、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媒体设计如下:

  1.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投影展示多幅图片,使学生直观感知线面垂直的定义。为帮助学生正确进行操作确认并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模拟折纸试验,便于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学生自备学具:

  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张三角形纸片、一小段铁丝和三角板,以便学生进行实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和理解。

  3.设计科学合理的板书:

  为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时将重要内容进行板书。如: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建构

  本环节是教学的第一个重点,是后面探究活动的基础,分三步进行:

  (1)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①展示图片:学生收集的`一组图片和教师提供的两张图片。

  ②观察实例:学生将书打开直立于桌面,观察书脊与桌面的位置关系。

  ③提出思考问题:如何定义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①学生画图:将旗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②提出问题: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来定义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呢?(学生讨论并交流)

  ③动画演示:旗杆与它在地面上影子的位置变化,重点让学生体会直线与平面内不过垂足的直线也垂直。

  ④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介绍相关概念,并要求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

  (3)辨析讨论—深化概念

  判断正误:

  ①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垂直。

  ②若a⊥α,bα,则a⊥b。(学生利用铁丝和三角板进行演示,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基础。线面垂直定义比较抽象,若直接给出,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使学生从“线面垂直的直观感知”中抽象出“直线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是本环节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安排学生课前收集大量图片,多感知,然后,通过学生动手画图、讨论交流和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其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和正确的概念,最后,通过辨析讨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这种立足于感性认识的归纳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既有助于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

  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分三步进行:

  (1)分析实例—猜想定理

  问题①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棱BB1与底面ABCD垂直,观察BB1与底面ABCD内直线AB、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由此你认为保证BB1⊥底面ABCD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②如何将一张长方形贺卡直立于桌面?

  问题③由上述两个实例,你能猜想出判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方法吗?

  学生提出猜想: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2)动手实验—确认定理

  折纸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再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进行观察并思考:

  问题④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问题⑤由折痕AD⊥BC,翻折之后垂直关系发生变化吗?(即AD⊥CD,AD⊥BD还成立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折纸可能会出现“垂直”与“不垂直”两种情况,引导这两类学生进行交流,分析“不垂直”的原因,从而发现垂直的条件—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动态演示模拟试验,根据“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的事实和实验中的感知进行合情推理,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要求学生画图,用符号语言表示。

  (3)质疑反思—深化定理

  问题⑥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平行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吗?

  由于两条平行直线也确定一个平面,这个问题是学生会问到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模型(三角板)来确认,消除学生心中的疑惑,进一步明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缺一不可!

  在本环节中,借助学生最熟悉的长方体模型和生活中最简单的经验,引导学生分析,将“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逐步转化为“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情推理,提出猜想,使学生的思维顺畅,为进一步的探究做准备。

  由于《课程标准》中不要求严格证明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只要求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注重合情推理。因而,安排学生动手实验,讨论交流、为便于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自己发现结论,还增设了动态演示模拟试验,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平面化”的过程。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加之以公理的支撑,便可以确认定理。

  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产生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失败,教训有时比经验更深刻,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讨论交流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初步应用

  考虑到学生处于初学阶段,补充了练习(1)和练习(2)做铺垫。学生先尝试去做并板演,师生共同评析,帮助学生明确运用定理时的具体步骤,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练习(3)使学生对线面垂直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时,展示了平行与垂直之间的联系,给出判断线面垂直的一种间接方法,为今后多角度研究问题提供思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题可机动处理。

  4.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2)在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本节课你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发言,互相补充,教师点评。本环节侧重三点:(1)以知识结构图归纳出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如图);(2)说明本课蕴含着转化、类比、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强调“平面化”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3)鼓励学生反思,大胆质疑。

  通过小结使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生认真总结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得到提高,并为下节的学习提供改进方向。

  5.布置作业—自主探究

  (1)如图,点P是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O是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且PA=PC,PB=PD. 求证:PO⊥平面ABCD

  (2)课本P74 练习1

  (3)探究:如图,PA⊥⊙O所在平面,AB是⊙O的直径,C是圆周上一点,则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由此你认为三棱锥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三角形?四棱锥呢?

  为作好铺垫,补充第(1)题直接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第(3)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安排的,这样,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获,巩固新知识并培养应用意识。第(3)题还为下节课灵活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埋下伏笔。

  六、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1.关注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生的投入程度、思维水平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1)线面垂直定义的建构中,着重观察学生思维发展,通过动态演示能否顺利得到结论,若出现“卡壳”现象,教师可再多举实例,放慢节奏。

  (2)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中,着重关注学生的合情推理,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交流,发现其思维过程,进行恰当引导。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及时帮助与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出现意想不到的表现和独特想法,教师先给予鼓励,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恰当的启发方式,使其认知活动顺利进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几何作图不够直观、符号语言表述不清、推理论证不够严密等。教师及时纠正,并作为下节课的学习重点。

  3.根据学生在课堂小结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查缺补漏,以便调控教学。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说明,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教材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其初步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是直线与平面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既是空间中线线垂直位置关系的拓展,又是后面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因此线面垂直是空间垂直位置关系间转化的重心,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具备了学习本节课所需的知识。同时已经有了“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抽象概括出数学结论”的体会,参与意识、自主探究能力有所提高,对空间概念建立有一定基础。但是,对于我们广平一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探究。

  难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把本节课学习目标概括为: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知识与技能:

  (1)经历对实例、图片的观察,提炼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同时感悟和体验“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无限转化为有限”等化归的数学思想.

  (2)尝试用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形语言)对定义和定理进行准确表述和合理转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线面垂直的定义和定理的探索过程,提高严谨与求实的学习作风,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学法

  采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及层层递进的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探究。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度,从而完成定义的建构和定理的发现。

  四、说程序

  (一)教学流程

  本节课由-定义的建构-定理的探究-定理的应用-总结反思-布置作业这五个环节构成,将分别依照以下步骤逐一展开:

  (二)、教学过程

  知识探索: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建构

  (1)创设情境—感知概念首先展示这两张图片,让学生观察。

  天安门广场前竖立的旗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给人以什么感觉?大桥的桥柱与水面的位置关系呢?

  这种联系现实世界引入概念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将客观现实材料和数学知识融为一体,实现“概念的数学化”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结合对下列问题的.思考,试着给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如图,在阳光下观察直立于地面的旗杆及它在地面的影子

  (1)旗杆AB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多少?

  (2)随着太阳的移动,影子BC的位置也会移动,而旗杆AB与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否会发生改变?

  (3)旗杆AB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B1C1的位置关系如何?依据是什么?

  通过这样直观的、具体的变式引入概念,借助学生已有的具体的直观经验,帮助学生建立感性经验和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由此得出定义: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称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五、作业布置

  1、已知PA⊥平面ABC,AB是⊙的直径,C是圆上的任一点,求证:PC⊥BC.

  2、如图,PA⊥平面ABC,BC⊥AC,写出图中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安排不同层次的两道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获,巩固新知识并培养应用意识。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4

  (投影1.)各位专家、老师: 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一课时,教材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

  (投影2.)下面,我将分别从这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从学习任务和学生情况两方面说明)

  (投影3.)1.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线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其初步运用。

  其中,线面垂直的定义是线面垂直最基本的判定方法和性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充分展示了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之间的转化,并为后面学习面面垂直打下基础。(指图说)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实现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的飞跃,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中,学生将按照“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总结”的认知过程展开学习,对大量图片、实例的观察感知,抽象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对实例、模型分析猜想、折纸实验,发现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学生将在问题的带动下,进行更主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和几何问题的过程,体会转化、归纳、类比、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创新的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严格证明安排在选修系列2中进行,这样降低了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投影4.)2.学生情况分析

  课前先安排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线面垂直”的图片资料,

  然后在网上师生进行交流,从中体现出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有所提高。已具备学习本节课所需的知识,在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内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学习本课前,学生又运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法,学习了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因而,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学习本课。但是,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线面垂直的定义比较抽象,平面内看不到直线,要让学生去体会“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就有一定困难;同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不易想到。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二、教学目标设计

  (投影5.)《课程标准》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容量,本节课只要求学生在构建线面垂直定义的基础上探究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进行定理的初步运用,灵活运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将安排在下节课。因而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投影6.)1.借助对图片、实例的观察,抽象概括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定义。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堂结构设计

  (投影7.)本节课由这五部分构成,分别依照这些环节逐一展开:(同时说)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注重直觉思维。”基于此,本节课是概念、定理的新授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设计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结构。

  四、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媒体设计如下:(投影8.)1.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帮助学生直观感知线面垂直的定义,利用投影展示多幅图片。为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发现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利用动画模拟折纸试验,便于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学生自备学具

  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张三角形纸片、一小段铁丝和三角板,以便学生进行实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和理解。

  3.设计科学合理的板书:为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时将重点内容进行板书。如(投影9.)

  (投影10.)

  五、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按这五个环节展开)

  线面垂直定义的建构是教学的第一个重、难点,分这样三步进行:(1)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投影11.)首先展示一组学生收集的图片和这两张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给出实例:将书打开直立于桌面,观察书脊与桌面的位置关系。进而提出思考问题:如何定义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

  这时,学生对“线面垂直”已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投影12.)学生先将旗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再进行讨论: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来定义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呢?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进行动画演示。

  (投影13.)先观察旗杆AB与它在地面上影子BC的位置变化(按钮),再观察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g与AB的位置关系。

  (投影14.)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并用符号语言表示。

  (投影15.)为深化概念进行辨析讨论:

  ① 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垂直。

  学生可利用铁丝等进行操作确认,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接着讨论②若a⊥α,bα,则a⊥b。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基础。线面垂直的定义比较抽象,若直接给出,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使学生从“线面垂直的直观感知”中抽象出“直线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是本环节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安排学生课前收集大量图片,多感知,然后,通过学生动手画图、讨论交流和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其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和正确的概念。这种立足于感性认识的归纳过程,既有助于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投影16.)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分这样三步进行:(1)分析实例—猜想定理

  (投影17.)首先提出问题①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侧棱BB1与底面内AB、BC的位置关系,推测线面垂直的条件。

  (投影18.)然后给出问题②如何将一张长方形贺卡直立于桌面?学生动手操作后进行合情推理,提出猜想。只有猜想是不够的,

  (投影19.)接着动手操作—确认定理:学生先做一个这样的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再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进行观察并思考:问题③和问题④(投影20.)

  (投影21.)学生在折纸中可能会出现“垂直”与“不垂直”两种情况,引导这两类学生进行交流,分析“不垂直”的原因。

  (投影22.)学生再次折纸探究垂直条件,会发现保证AD是BC边上的高即可。(按钮)再引导学生观察动画模拟试验,根据“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的事实和实验中的感知进行合情推理。(投影23.)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画图并用符号语言表示。

  (投影24.)而“两条平行直线也确定一个平面”,这时学生可能会有疑惑,提出问题⑤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来操作确认,进一步明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缺一不可!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按照“归纳猜想—操作确认”的'过程展开。借助学生最熟悉的长方体模型和生活中最简单的经验,引导学生分析,将“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逐步转化为“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情推理,提出猜想,使学生的思维顺畅,为进一步的探究做准备。

  由于《课程标准》中不要求严格证明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只要求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因而,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动手实验,讨论交流,为便于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自己发现结论,还增设了动画模拟试验,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平面化”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加之以公理的支撑,便可以确认定理。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产生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失败,有时教训比经验更深刻,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讨论交流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投影25.)接下来进行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初步应用,设置了这样三道题:

  考虑到学生处于初学阶段,补充了练习(1)和练习(2)做铺垫。学生先尝试去做并板演,师生共同评析,帮助学生明确运用定理时的具体步骤,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练习(3)可使学生对线面垂直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时,展示了平行与垂直之间的联系,给出判断线面垂直的一种间接方法,为今后多角度研究问题提供思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题可作机动处理。

  (投影26.)最后进行总结,提出这样三个问题:

  学生发言,互相补充,教师进行点评。

  (投影27.)首先以知识结构图归纳出判断线垂直的主要方法;然后说明本课蕴含着转化、类比、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强调“平面化”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大胆质疑。

  通过这样的小结使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生认真总结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得到提高,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提供改进方向。

  (投影28.)布置作业

  为作好铺垫,补充第(1)题直接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第(3)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安排的,这样,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获,巩固新知识并培养应用意识。第(3)题还为下节课灵活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埋下伏笔。

  (投影29.)

  六、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1.关注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生的投入程度、思维水平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在线面垂直定义的建构中,着重观察学生思维发展,通过动画演示能否顺利得到结论,若出现“卡壳”现象,教师可再多举实例,放慢节奏。

  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中,着重关注学生的合情推理,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交流,发现其思维过程,进行恰当引导。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于帮助,调动其积极性。如果出现意想不到的表现和独特想法,教师先给予鼓励,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恰当的启发方式,使其认知活动顺利进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在练习中可能会出现:几何作图不够直观、符号语言表述不清、推理论证不够严密等问题。教师及时纠正,并作为下节课的学习重点。

  3.根据学生在课堂小结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查缺补漏,以便调控教学。

  (投影30.)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说明,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相关文章:

垂直与平行说课稿07-05

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04-26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03-07

平面镜说课稿05-16

高三数学点到直线距离说课稿03-26

初二数学《平行四边行的判定》说课稿04-20

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04-21

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04-22

高二数学直线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说课稿03-2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