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的发现》

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的发现》

时间:2023-08-11 07:02: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的发现》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的发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的发现》

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的发现》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向各位专家、同仁学习交流的机会。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光合作用的发现》,下面我就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感悟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设计理念

  以新课标“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变教材中经典实验的学习过程为探究过程,为学生创造“知识再发现”的探究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探究性和目标的完整性。

  二、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在这其中蕴含这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好材料。

  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注重知识发现的同时,更强调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我将“光合作用的概念、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单一变量原则中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的辨析”是难点所在。

  三、学情分析

  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了解学生,分析学情”非常重要。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等知识基础,对于光合作用发现史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了解不多且不成系统。能力与思维方面,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形成,但还很不完善,对新事物好奇,却又缺乏理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选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依据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知识的发现过程,促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能力的逐步形成。

  互动讨论法:通过创设民主、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两方面的优势。

  直观教学法:利用语言、实物、多媒体等多种直观形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兴趣引领学生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为很好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我设置了“课题引入——课题展开——课堂小结,巩固练习,课后延伸”五个紧密联系的环节。

  (一)课题引入

  我先从光合作用在物质合成、能量转换、环境保护三方面的重大意义入手,用数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按年代顺序展示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著名实验,并配以相关图片,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方向,这样自然导入新课。

  (二)课题展开

  我有选择有侧重地介绍了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先以简单的普利斯特利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再用经典的萨克斯实验来调整思维,接着在精巧的恩格尔曼实验中完成思维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使学生的应用思维得以发展,思维层次逐步上升。

  1、简便易行的普利斯特利实验,我以演示法进行教学,向学生真实再现实验过程:光下,将燃烧的蜡烛置于密闭的玻璃钟罩内,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而把一盆绿色植物与燃烧的蜡烛共同置于密闭的玻璃钟罩内,相同时间后,蜡烛未熄灭。

  然后设置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根据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在已知密闭环境能使蜡烛熄灭的情况下,去掉第一组的实验可以吗?他的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你能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吗?

  学生探讨答案时,我从具体问题入手,逐步将学生思考的重心由对实验结论的推断转移到对实验过程的设计上来。

  结合第二题答案(通过两组对比可以使结论更令人信服)适时点拨:设置对照实验是实验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原则,该实验中未放置植物的即为对照组。因为两组实验中只存在植物有无这一变量,所以两组实验结果的差异便与这唯一的变量之间建立了因果关系,这在实验设计中叫单一变量原则。由实验者控制的变量也就称为实验变量。

  再由第三题答案(因为没有发现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所以有光时做是成功的,无光时做则失败)引入无关变量的概念,强调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还有其他的因素或条件会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因其不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所以称为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突出了“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的教学重点,而且抽象知识在具体实例中的引入,符合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达到了启发思维的目的。

  【过渡】接下来,沿着发现史的主线,通过梅耶的实验结论设疑(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后,到底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呢?也就是植物在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什么物质呢?)由此引出萨克斯实验。

  2、经典的萨克斯实验,我以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模拟实验的图片为素材来介绍该实验过程,这样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融洽了课堂气氛,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之后针对实验中的每一步操作,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本身和实验原则应用两个层面来思考。

  第一步,把植物放在暗处24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答出“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之后,我补充“这是为了消除原有营养物质这一无关变量”。

  第二步,将同一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在光下培养一段时间,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在思考后,已能答出“一半曝光,一半遮光是为了进行对照,这遵循了对照原则”,我再强化“光照与否便是该实验的实验变量”。

  第三步,剪下叶片,进行酒精隔水煮沸脱,这一步,教材中并未交待,有进行的必要吗?

  这时学生已能得出完整答案“脱色后,可使最后的实验结果更清晰,这同样是为了消除无关变量”。

  结合实验结果学生则很容易得出最后的结论“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从而为光合作用概念的建构打下伏笔。

  同时教师点明“实验结论的得出”与“实验变量的设置”间的必然联系,正是因为设置了光照与否这唯一的实验变量,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曝光一半叶变蓝,遮光一半不变蓝),所以才得出了以上的实验结论。使学生从经典实验中加深了对本节重点内容的理解,内化知识的同时,也调整了思维。

  【过渡】在萨克斯实验的基础上,我巧妙选材(花叶冷水)并再次设疑(该植物叶片曝光一半的白色部分经碘处理后也不变蓝,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什么呢?能不能说光合作用的场所就是叶绿体呢?)学生思考后不难找出答案:能说明光合作用进行与叶绿体有关,但不能直接证明叶绿体就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紧接设问:怎样才能直接证明呢?培养学生科学求实态度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恩格尔曼的实验。

  3、恩格尔曼的实验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动画在辅助教学中的优势,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形象,再现实验全貌。

  “将水绵细胞临时装片置于黑暗无氧环境中,当极细的光束照射在叶绿体以外部位时,好氧细菌均匀分布,当光束照射到叶绿体时,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将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时,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学生观察后,我用更为理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

  1、选水绵和好氧细菌为实验材料有什么优点?

  2、实验中是怎样排除无关变量干扰的?

  3、恩格尔曼设置了怎样的对照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因此教学组织上也更突出了学生间的讨论、交流。

  学生探讨出答案后,点拨时我则从深层次逐个剖析:

  “从本实验恩格尔曼巧选水绵和好氧细菌再联系花叶冷水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实验选材的重要性,它有时甚至直接决定了实验的成败。”

  “第二题答案告诉我们,研究光合作用时,从单一变量原则出发,凡是能影响光合作用进行或实验结果的因素,则都应加以合理控制,如光照、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材料的存活状态,原有营养物质等。”

  “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实验变量的施加为突破口,确定实验变量的同时也就确定了对照实验。如本实验中的有光与无光,光照部位的不同。”

  最后把整个实验还原到具体的科学探究方法的模式中,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而且在设计实验时必须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与领悟,最终形成思维。

  【过渡】学生的思维在由启发到调整,再到逐步形成的上升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新情境(同位素标记法的引入),提出新问题(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呢?)进一步激起学生利用新知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也由此转入鲁宾、卡门的实验。

  4、为了在运用中检验所学,鲁宾、卡门的实验,我以“分组讨论方案——自主设计实验——组间交流整合——教师总结验证”的师生互动形式来组织教学。

  (播放视频)

  分组讨论中,随着标记元素的选择、实验变量的确定、对照实验的设置、实

  验结果的预期、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共同解决,学生新形成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提升。

  自主设计实验既是对组内讨论的合理汇总,又是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系统再现,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组间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勇于创新、敢于展示的平台,同时也能够发现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与思维上的漏洞。

  这是学时实验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错误做法:

  (将实验分为三组,分别为植物提供: H2O和CO2、H218O和CO2、H2O和C18O2,第一组为对照组)……有的是因为对对照原则理解不深造成的失误。

  (为植物提供H218O和CO2,一组置于光下,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有的是实验变量的设置上出了问题。

  (为一组植物提供H218O和CO2,并置于光下,另一组提供H2O和C18O2,置于暗处)……这种的做法则违背了单一变量原则。

  在思维整合中,对常见问题的失误归因与归类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完善。

  最后,教师用科学家们的实验设计及结论来验证他们的实验设想,更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了清晰系统的认识后,我让他们自己去归纳总结科学家们的实验结论,进而完成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知识建构。

  结课时,我再次把目光拉回到光合作用研究的方向,让学生体味科学探索艰辛与快乐的同时,也对其提出殷殷希望。

  (三)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相结合,并突出知识与能力两条主线。

  (四)巩固练习这一环节上,我精选了有梯度的练习,题型富于变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认识自己思维改变的机会。

  (五)课后延伸作为课堂的重要补充,我设置了操作性较强的自主探究课题,并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技术支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开展的有关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图片。

  六、教学感悟

  最后我想谈谈对本节课的一点感想: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真正还原了生命科学的本质,知识与能力并重,课内与课外并行。学生在这其中更多的是积极主动,合作交流,体会更深的是分享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教师在这其中更多的是积极引导,肯定评价,“发现闪光点,激励自信心”。既鼓励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敢于展示自我的勇气,又让其感受到“从挫折中学会反思,进而提高能力完善思维”带来的满足。

  我想说,我更要说感谢新课程。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处理,不足之处,切盼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指教,谢谢!

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的发现》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呈现的是科学史教育,是对众多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简介。但同时,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还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对本节教材的再加工和深度开发,可以为高三实验设计的教学奠定基础,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精神,突出了生物学科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学科特点。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研究经典实验,从而认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能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等。

  (2) 过程与方法: 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

  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光合作用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的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难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原理设计简单实验。

  二、教法设计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的习惯。所以本节课采用了“过程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其学会学习。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自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进行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教材,自主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归纳法

  引导学生对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对比、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善化。

  3、讨论法

  创设课堂论坛,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习惯。

  四、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初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看似简单的结论其实是许多科学家长期不懈探索的结晶。在探究光合作用的道路上,科学家们是如何做的呢?他们的巧妙做法对我们有何启发呢?今天我们就循着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迹,学习科学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初步揭示光合作用的奥秘。

  (二)高屋建瓴,讲授新课

  首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题思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结果分析

  得出结论

  利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统领本节课的教学,将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置于这个科学探究过程的共同模式中,使学生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探究一:探究植物对空气的影响——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提出问题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植物可以影响空气成分吗?

  植物可以影响空气成分。

  植物能产生动物呼吸和蜡烛燃烧所需要的气体。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后来的研究表明“更新”的实质是吸收C02释放O2)。

  1、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将小鼠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不久小鼠死亡,蜡烛也熄灭。

  2、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将小鼠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中,则小鼠不易死亡,蜡烛也不易熄灭。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氧气是植物在什么条件下、在哪种结构中形成的呢?

  探究二:探究绿色植物释放氧气条件和场所——恩格尔曼的实验

  提出问题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黑暗中

  明暗对照

  光束对照

  1、好氧型细菌在黑暗中是均匀分布的;在光照下分布在被光照射到的叶绿体的部位

  2、好氧型细菌分布在被极细光束照射到的叶绿体部位

  光照下

  植物释放氧气的条件和场所分别是什么?

  氧气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由植物的叶绿体形成释放的。

  绿色植物产生氧气需要光照条件,反应场所是叶绿体。

  提出问题: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中的氧是来源于反应原料中的水还是二氧化碳呢?

  探究三: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的来源——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是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是来自于水(或者是二氧化碳)。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设计实验

  A气体无放射性,B气体具有放射性;而且等体积二者的质量比为8:9 。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而不是来自于二氧化碳。

  以上三个实验向学生展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应该能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自主探究的问题——以萨克斯实验为素材,让学生按照以上讲述的思路,探究光合作用的其它产物。

  课堂探究:光合作用的其他产物------萨克斯实验

  根据所给材料,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设计实验证明“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实验材料:天竺葵、暗箱、烧杯、酒精灯、铁架台、

  黑纸片、蒸馏水、酒精溶液、碘液等

  实验步骤:

  结果预测及分析:

  解析:本实验的学习是以探究式实验题型的形式出现,同学们借鉴上面几个实验的方

  法和原理,通过分组讨论,不难得出相应现象、结果和结论,然后师生再共同总结归纳。这里要强调实验步骤设计的因果关系和需要注意的实验细节,以及实验原则的应用。

  实验步骤分析:

  Ⅰ

  ① 对正常植株暗处理

  消耗原有营养物质

  ② 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

  体现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③ 光下再培养一段时间

  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④ 酒精加热脱色

  防止绿色对实验现象的干扰

  ⑤ 用碘液处理脱色后的叶片

  原理:碘遇淀粉变蓝色

  ⑥ 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萨克斯的实验归纳总结: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之外还有什么?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碘液处理

  酒精脱色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曝光一侧的叶片经过碘液处理后变成蓝色,而遮光一侧的叶片经过碘液处理后不变蓝。

  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三)梳理归纳,简要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了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再提出问题→……

  结合教材中的四个经典实验我们探究得知: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能;产物有淀粉和氧气;而且知道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反应物水.

  (四)反馈练习,作业延伸

  1、如图某植物经过暗处理后,其上的叶片再由光照射一段时间,然后脱色并用碘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位置不变蓝,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 ⑤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2.如图甲是绿色植物在有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装置图;乙、丙和丁是另外三个实验装置图.则验证绿色植物是否在有光照条件下释放出氧气的对照实验装置图和验证在有光照条件下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氧气的对照装置图依次是( )

  A、乙和丁

  B、乙和丙

  C、丙和乙

  D、丙和丁

  3、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实验材料:天竺葵、暗箱、烧杯、酒精灯、铁架台、

  NaOH溶液、蒸馏水、酒精、碘液等

  实验步骤:

  结果预测及分析:

  此题的用意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学以致用意识。

  五、板书提纲

【高中生物说课稿:《光合作用的发现》】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说课稿02-23

高二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03-25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04-14

高中生物说课稿四篇01-19

高中生物说课稿15篇02-23

实用的高中生物说课稿三篇03-03

【必备】高中生物说课稿三篇02-26

【必备】高中生物说课稿四篇02-27

高中生物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12-20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