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3-08-10 06:55: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常用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范文常用15篇

说课稿范文1

  【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金色的脚印》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小男孩儿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来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正太郎十分同情它们,就偷偷给老狐狸喂食。因此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

  拿到教材后,我先从学生的理解角度阅读了这篇课文,弄清了课文是以时间为序,叙述了事情的全过程。理清了__的脉络,课文1~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4~18自然段是事件的经过;19~21自然段是事件的结果,重点在第二部分。而且感受到动物之间的浓浓亲情,倍受感动。

  然后,我又从教学这篇课文的角度来阅读,进一步分析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和特点,作者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娓娓道来,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读来感人至深。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通过分析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另外还分析了这一课的德育渗透点和美育渗透点。

  1、教学目标:

  ⑴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⑵通过阅读及细节描写的欣赏让学生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3、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4、德育渗透点:

  ⑴ 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

  ⑵ 透过“我”的做法,体会到“我”的善良,从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5、美育渗透点:

  感受文中人与动物间的和谐及“我”的善良,受到人性美的陶冶。

  【析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这个班的学生也比较活跃,因此可以尝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时,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逐步深入。

  【说过程】

  在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情况以后,为了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我始终以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贯穿全课。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把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三个教学环节。

  一、第一回合: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因为学生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对课文的大体意思有一定的了解,上课时只需让学生快速地、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样三个问题:

  1、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

  2、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做了哪些事?

  3、当正太郎失足受伤时,老狐狸是怎么做的?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线索。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速读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同时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说课稿范文2

  一、教学内容

  主教材是学习持球突破,辅教材为复习行进间运球急停疾起、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二、教材分析:

  本次课的主教材为持球突破。

  技术组成:蹬跨——转体探肩——推放球——加速。

  重点:蹬跨有力,上步快,抢占有利位置

  难点:选择把握突破时机。

  三、学情分析:

  篮球是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特别是在闽南一带,篮球运动比较普及,村村有灯光球场,村村有篮球队,篮球的各种交流非常频繁。学生的篮球的喜好程度比其它地区是有过之而不及。学生对篮球大多有一定的基础,而且一些技术在平时的实战中甚至频繁运用;本次课的主教材——持球突破,更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项篮球基本技术。但学生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系统地学习,主要是通过观看比赛,以及其它一些途径进行学习,所以在技术的掌握上不是很规范,特别是在运用时机的选择上,还缺乏理论的指导。

  同时,学生还普遍存在的一个通病——喜欢上体育课但不喜欢跟着老师上,喜欢自已玩。鉴于此,所以在课中,一方面针对性要非常强,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普遍重视不够的细节,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得到学生的认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回到课堂中来;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组织纪律性的教育,利用强制的手段,让学生回到课堂中来。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习持球突破,建立完整动作印象,了解动作技术构成。

  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持球交叉步突破技术;提高急停疾起在速度变化中对球的'控制能力;改进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跨脚转体压肩技术。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内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创新能力。

  五、教法设想:

  针对主教材持球突破,是第一次学习,所以,完整、正确的动作印象尤其重要。所以第一次的示范动作尽量做到标准,漂亮。动作要领的讲解尽量精炼,准确。

  在准备活动球性练习中,安排一节球操持球转体探肩,这是一个持球突破的一个辅助性练习,希望能在热身的同时解决持球突破的侧身探肩技术及脚步动作方法,便于下一步完整动作的教学。

  在基本部分的教学中,先教会脚步动作,加上有一点转体探肩基础,就可以让学生在对整个动作技术环节有个较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更能突出重点——蹬跨有力,上步快,抢占有利位置。

  至于它难点:选择把握突破时机;我个人认为,实战中持球突破的运用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此了。而且,也只有在不断的实战运用中,慢慢体会才能真正掌握的。我们在课堂上能解决的,就是教会他们在持球突破前要运用各种假动作寻找并制造突破时机,在理论上让学生明白,如何选择突破时机。

  六、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示范——展优——讲解重难点——逐渐加大难度练习”的学练流程。

  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互动、交流、讨论、探索式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创新能力。

  通过学生代表的展示活动,不仅肯定了学生的成果,而且让学生明确正确技能的方法、动作要领;学生练习时及时给予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练习激情,而且能及时反馈学生练习情况,促进学生更好完成动作。

  七、教学流程:

  课堂常规+热身 运球绕篮球场慢跑,眼不看球

  行进间球性练习

  1.手指拔球

  2.持球转体扭腰

  3.持球转体探肩

  4.弓步前进跨下绕8字交接球

  5.持球腹背运动

  6.高抬腿腿下交接球

  7.自抛球跳起双手接球急停

  辅教材教学

  1.讲解练习方法要求

  2.观察、评价、反馈

  主教材教学

  1.两排站在限制区两侧,,观看教师示范,听讲解.

  2.按教师要求,持球做突破脚步动作练习.

  要求:假动作逼真

  3.分二组,立柱当障碍,持球突破接上篮练习.

  要求:假动作逼真

  4.小组互动,讨论评价,推荐二名较好的同学参加展示.

  5.观看展示,听老师讲解重难点.

  6.消极防守,持球突破接上篮练习.

  要求:蹬跨有力上步快大

  7.观看教师介绍各种持球突破方法.

  8.消极防守,自由选择突破方式上篮练习。

  放松、总结、下课

  八、学生身心状态预计:

  整堂课练习密度约为:35--40%,练习强度中等。

  九、场地器材设计:

  篮球:10-20个 标志物:6个 篮球场:1块 s

说课稿范文3

  一、说教材

  《乌鸦喝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九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课文语言简洁,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文中插图形象鲜艳,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第一学段阅读的要求,要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设计了目标: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自主阅读的愿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

  2、是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阅读目标要求孩子能读一些童话,感兴趣的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我设计了教学目标。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遇到困难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会想办法,乐于与同学交流。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小学,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将“识字、写字,朗读理解课文”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赋以乌鸦人的思维,因此在一、二自然段中,抓住“到处”一词来理解乌鸦非常口渴,找到水不容易,却喝不到水的焦急。三、四自然段抓住乌鸦想办法来解决问题,体会喝到了水的喜悦。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理解课文,明白遇到问题要自己动脑筋办法来解决,也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学生

  一年级上期的孩子,识字、朗读能力都较弱,落实识字、写字,才能为阅读打下基础,孩子已初步具备了拼拼音识字的能力,但识字水平不高,因此,老师在引导孩子识记时,要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阅读后孩子对课文已经有自己的一些问题和想法引导他们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龄初期,儿童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较弱,而且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喜欢尝试的心理特征,依据教材特点,我拟定以下教学方法:

  (一)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直观的东西,表情动作来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二)体验法:通过对乌鸦的动作心情的体验,使学生的朗读更有感情

  (三)以读代讲法:在课堂中充分体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的朗读,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

  (四) 探究法:引导学生去比较和发现,积极探讨尝试想出另外的解决办法,让学生懂得去观察思考、学习。

  六、说教学流程:

  主要分为(一)激趣导入(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三)解疑读文感悟,(四)指导朗读深化探究。

  (一)激趣导入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万事开头难”。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在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

  1、《乌鸦喝水》开课时,我采用了谜语激趣导入:“身空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都被调动起来,“多频道”地运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也更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2、出示“乌鸦”问,谁能有礼貌地跟乌鸦打个招呼?

  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乌鸦的距离,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时也使孩子学着礼貌、热情地与人打招呼。

  3、然后揭示题目《乌鸦喝水》,让学生想办法记住“乌”字。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乌鸦的吗?

  通过前面的铺垫,孩子们觉得乌鸦就在我们的当中,又通过刚才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问题匣子打开了,从提问中也可看出孩子对乌鸦的关心,通过激发,孩子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自学。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1、由于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篇幅短小、有趣的课文了,因此学生已有了许多对不认识的字,读不通课文的解决办法,所以在自学要求时,只要教师稍作点拨就可以了,而在识字、认字方面学生也已懂得这个字象什么或加一加、减一减,合一合等许多方法来解决生字。

  首先自学要求:A、借助拼音读通课文B、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C、寻找答案,深入思考

  2、在反馈中分三步走:

  A、生字学习中我采用认——带——考三步。认:拿出生字卡片与大家一起再认生字;带: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的?一个学生的方法变为大家共享的方法;考:老师设计活动让学生准备字谜,如:乌鸦的”乌”和”鸟”字的区别,边做以游戏让学生寻找到手里的生字卡片举起来,“乌”和“鸟”是形近字,难记,也可让同桌一起合作自由编顺口溜的方法加强记忆:乌少一点,鸟多一点。

  B、读课文时,抽三个小朋友分段朗读,并让听的同学与朗读的同学互提要求与建议,使孩子明确自己在读或听时该注意些什么。

  C、学生评价。学生之间正确、公正、激励性的评价与建议可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3、写字教学是本课的重点,写字是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指导书写“么、什、升、只“四个字,要先让学生观察说说你想怎么记?再引导观察要把字写得漂亮哪些笔画很关键?特别指出“升”字横要长,撇要平,,“只”字左点不同于右点,同时注重写字的姿势。

  (三)解疑读文感悟

  1、解答疑惑,继续质疑。通过刚才的自学,你已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交流。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懂得自主、探究式地去解决遇到的困难。再问:那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或者你又新产生了哪些问题呢?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和进取的精神,对课文的质疑可以使学生懂得在思考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

  2、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乌鸦是怎么找水喝的?这一环节中可抓住“到处”这一关键词统领本段。

  (出示课件:乌鸦找水的动画)先可让学生欣赏,再做做动作,乌鸦飞到哪里?找了哪些地方?又是怎样东找找,西找找的找水的?再体会心情,刚开始找不到水心情如何?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瓶水,心情又怎样?集体、个别地读这两个句子体会,特别指导好“到处”一词的朗读。

  3、正当乌鸦高兴的时候,它又碰到了什么困难呢?(接着出示课件:喝不到水)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到这个句子划出来,对照文字旁边鲜艳、生动的插图来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水不多,口小,嘴大”等原因。(课件出示:怎么办?)

  面对这些困难,这时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了。

  可采用激将法:算了,算了,喝不着,还是走吧!

  这时激起了学生许多智慧与情感的火花。“不行,不行,乌鸦已经很渴了。”“乌鸦到处都找遍了,才发现的。”“你瞧图上的乌鸦多累啊!”“小乌鸦还要去照顾妈妈呢!”这时孩子和文中乌鸦一样处于两难的境地,再让孩子反复朗读:怎么办呢?这里的感情激发,就十分的水到渠成了,教师随便什么讲解都显得多余了。

  孩子们通过矛盾的斗争,也很自然的想到帮助乌鸦,用麦管吸,加石子,请大象帮忙等十分多的办法也就产生了。这一环节既激发了学生热心关爱,帮助别人,又发展了思维,训练了表达。也为体会乌鸦的善于观察与聪明作了铺垫。

  4、孩子们帮乌鸦想了这么多的办法,那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做的`呢?课件出示,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起来,放进瓶子里,水升高了,乌鸦喝到水的动画。孩子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为乌鸦感到高兴,相机出示字幕,让学生读一读,体会乌鸦的聪明,为它高兴。

  (四)、指导朗读,深化探究

  由于有了前面的情感体验,孩子的朗读更有感情、更自然了,而且还可个别、集体加上动作、表情,等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乌鸦的聪明,善于观察,会想办法,引导孩子也来想想另外的办法,让乌鸦能喝到水,再和同学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即回应的学生开始为乌鸦想的办法,同是地让孩子主动去探究,去思考什么样的办法是有用的,可行的,必须要善于观察,思考。

  七、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设计时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能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孩子感受到遇到问题要善于观察,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解决。

  乌鸦喝水

  到处找水 喝不着水

  (着急)

  喝到水

  八、说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所要认识的生字和要写的生字,并能正确,流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看图观察,课件展示,以及自己的探究,表演,交流,感受到了乌鸦的聪明,善于观察和思考,明白了遇到问题要动脑筋想办法,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进而喜欢阅读。

说课稿范文4

  一、教材分析

  《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饥荒、疾病流行。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作者按“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来构思全篇。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3、知道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深入研究,懂得事物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我首先展示鹿和狼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对它们的印象。接着设置悬念:__作者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读读画出描写作者观点的句子。

  (二)抓住难点,设计思路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句:“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1、我首先提问:为什么称凶残的狼为“功臣”,可爱的鹿为“祸首”呢?让学生明白狼和鹿和森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2、我继续用问题导读:为什么称凶残的狼为“功臣”,可爱的鹿为“祸首”呢?展开自学,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这就激发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第四自然段乃至全文,并进行合作探究。

  (三)把握重点,对比体悟

  根据板书设计围绕三者关系展开教学

  1、鹿群及狼的变化:

  (1)指名读所画鹿群在人们捕杀狼前后变化的的句子

  (2)抓住相关的数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并出示图片创设情景,通过读、说加深体会。

  2、森林的变化,也用通过上述鲜明对比,想象、看图、品读方法同样理解。

  3、学生理解以上两者的变化之大都是因为人们捕杀了狼的缘故。由此更深入理解三者的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让学生运用简单的词语和箭头绘制三者关系图,增强直观性。(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1、学到这里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2、看到凯巴伯森林中的荒凉你心痛吗?想关注一下它现在的样子吗?出示指读

  3、想象一下现在你到凯巴伯森林中去,你会看到什么景象呢?

  (3)布置作业:

  复述课文,尽量用上书本中的好词句和数据说明。

说课稿范文5

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狐狸分奶酪》一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继《狐狸分奶酪》后又一个关于狐狸的生动有趣的故事。通过狐狸给两只小熊分奶酪,最终奶酪全进了自己肚子里,突出了狐狸的.本性。全文语言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学生阅读、表演。

  二、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小,容易被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因此,学习起来并不难,语言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而且学生朗读的欲望很强,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读,读后分析人物特点。通过表演来理解部分词语,增强感受。总之,学生应在一个活泼,轻松的环境中理解课文,学习词汇,明白寓言故事。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

  2、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奶酪、拌嘴、嚷着”等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了解“笑一笑”所隐藏的含义,从而体会狐狸的狡猾。

  3、了解课文内容,想象意境,分角色朗读课文。(重点)

  四、教法学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我采用观看插图,出示课件,表演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检测预习)

  1、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2、初读感知,以读铺路

  3、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4、阅读表演、感悟

  5、拓展延伸

  总之,我这节课就本着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让学生演这一标准,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理解寓言,完成教学目标。

说课稿范文6

  一、教材分析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读记“管辖、港澳、紫荆花、旌旗”等词语,读写“签定、开拓、贸易”等词语。

  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作

  者详略有致的叙述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香港回归的历程,重温那庄严的时刻,激发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深情,激发学生的爱国

  情怀,学习作者详略有致的表达方法。

  二、教法

  采用以读代讲、交流感悟、情境教学、思维拓展等教学方法,以课文题目“回归”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感悟,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学法

  “阅读应该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采用“读——思——议——看——悟等形式,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

  2、(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知道香港的地理位置)3、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边读边思考,完成自学提纲:

  (1)划出带生字的词语读一读,记住字形,利用字典理解其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旌旗、聚焦、百感交集、贸易、后盾

  (3)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关于香港的哪几个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一读,议一议:

  1)香港是怎样离开祖国的?又是什么时候回归的?从中体会到什么?

说课稿范文7

  中国的面具艺术源远流长,已有4000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具的作用不断衍变,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内涵逐渐淡化,渐趋于兼具酬神与娱乐的双重功能,用于祭祀、戏剧等,或是被当成纯粹的装饰与艺术品,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它的制作材料更是多种多样,木头、布料、树皮、纸、皮革等等,都可用来做成面具。为了让学生了解、感受古老的面具文化,从小学习、热爱工艺美术,学会制作简单的工艺品,以此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审美情趣,我设计了泥塑面具这一课,在制作材料上,选择了学生非常喜爱的——色彩艳丽、可塑性大的橡皮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彩泥塑造一个生动有趣的面具,培养学生立体造型能力。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对面具进行夸张与变形,使面具更有趣。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教育家第多斯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对于面具,学生接触较多的是卡通面具,像孙悟空、奥特曼等等。但是面具制作是一种古老的艺术,为了让学生感受原始艺术的美,一开始就通过傩戏形式向学生展现面具的衍变过程。我安排了一个录像和傩戏图片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下子处于兴奋状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戴着面具表演节目是多么有趣,从而有一种自己也想做的意识。二是原古人戴着面具驱妖降魔。让学生了解原始面具艺术,懂得面具在原古时代的作用和特点。三是对比京剧表演。让学生了解面具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并欣赏到京剧脸谱的艺术美。把面具的演变始贯穿到表演中,我一方面是想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有眼睛一亮的感觉,就有一种蠢蠢欲动的心理;另一方面是想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深刻地感受到原始艺术美,并知晓面具的作用。

  二、开展讨论,拓宽思维

  在探讨面具的结构时,通过欣赏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面具研讨。我想让学生在交流中开阔思路,集思广益,自己去解决面具脸型、五官、头饰的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力量。

  三、欣赏图片,启发想象

  小学美术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而且也应重视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把欣赏贯穿始终。因为美术作品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

  (1)、欣赏真实面具

  一开始通过学生戴着面具表演导入,给学生直观、深刻地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学习面具的兴趣。

  (2)、欣赏面具图片

  从欣赏各种材料制作的面具——明明和胖胖的对比面具——优秀泥塑面具——作业时的面具欣赏。我想通过大量的面具图片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内在的创作灵感,让他们将自己欣赏所获得的技巧、方法、新思路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为自己创作出优秀面具打下坚实的基础。

  (3)、欣赏课堂作品

  我用“选购产品”来代替作业评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讨论、欣赏、选购,并从中吸取优秀作品的构思表现长处,让他们在对比欣赏中,提高鉴赏能力。

说课稿范文8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华师大版科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这一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2. 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力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力,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3. 教学目标 :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②知道压强的单位,知道1Pa的含义 ③理解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b、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力,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力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③通过探究性科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探究实验分析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强的概念、单位、公式. 教学难点:压力大小及方向的分析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5. 教学用具:压力小桌、小木板、海绵、钩码、铁块,铅笔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2. 学 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科学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七个要素: 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分析结论,总结评价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教 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 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前置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

  三、教法、学法:

  1. 教法: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1)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能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方案。(2)学会自主选择器材,体验探究。(3)学会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4)学会把探索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通过小资料,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大家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使玻璃管压成了粉末呢? (本问题,在新课结束前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学以致用,前后呼应。)

  2. 压力的教学 教 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为了借由学生固有知识引出压力的概 念,由多媒体课件出示三种物体对支持面的有没有作用力,分析下图中的几个力,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分别作用在物体的哪个位置?方向如何? 并进一步扩展,加深理解。通过多媒体把上面的例子展示,并总结出共性:一、压力作用在两物体接触面;二、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从而给出压力概念。

  3. 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①建立问题:提出猜想,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的质疑并提出猜想,而学生猜想应建立在已有经验上,是有所依据的。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双手指顶圆珠笔笔尖和笔帽 实验二:用手指尖和手掌顶气球。 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②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 因本节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钩码、铁块。 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实验填写的表格。

  (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 有关 猜想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__ 有关 探究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次数 压力大小 小桌陷入海绵中的情况 1 2 探究压力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实验次数 面积大小 小桌陷入海绵中的情况 1 2

  (2)、实验结果 (1)、当受力面积相同时,_______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当压力相同时,___________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结论: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实验展示,由学生们的探究结论,经由老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4. 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 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 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从而得出压强的定义。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 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5. 压强知识的应用 了解压强知识的应用,将它联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受力越大,压强越大,老师介绍每一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损坏,如:砖能承受的压强6×106pa,松木是5×106pa,花岗岩(120-260)×106pa。 根据一些已知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与大象对地面的压力分别为多少?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设置的问题,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使人感到本节设计有一种图融的美。最后根据板书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评价课堂中学生所进行的探究。

说课稿范文9

尊敬的各位领导、 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 今天我的说课题口是 《人体的组成》 是河北人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课的学习内容。 本课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包括其名称和大致的解剖位置, 运用类比的方法, 理解由细胞、 组织、 器官到系统的结构层次关系,借助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内容, 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从土个维度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o

  知识与技能口标:

  1、 能在自己的身体相应的位置找出自己知道的器官和系统。

  2、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 器官、 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

  3、 能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 并能描述细胞形状。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用类比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借助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 类比等方法初步认识人体的组成o

  为完成教学目标, 突破重难点,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 知识前测, 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对学生已有知识做一个前测活动o首先提问学生人体从外观形态上可分为哪儿部分,然后鼓励学牛在 张纸上将自己所知道的人体的内部器官闺出来或写出来o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学生的完成情况, 很容易对学生已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o 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人体内部器官的样子画山来, 实现学生思维的可视性, 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二、 活动感知:

  通过类比、探究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能在自己身体相应的位置找出自己知道的器官的系统;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o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突破重难点。

  活动一: 认识人的器官名称及所在位置

  1. 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内部器官与教材第 20页图进行比较. 然后对照阁将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在口己的身体相应位置指出来n

  2、 出示课件h 理解一器官: 肝脏、 胃、 肺、 心脏等。系统: 包括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等。

  3、 在学生对人体的主要内部器官有所了解庇 告诉他们教材中的每幅图都表添一种系统, 让学生对人体的枸成先有一个总体的、 概括的了解o

  4、 出示课件 2。 在分析人体的`结构过程巾, 根据学生的实际, 自然地将话题转到忙单元研究的建筑物的结构上, 从而引领学生对建筑物和人体的构成作类比研究。

  5、 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循环系统, 将人体的结构层次逐一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进行类比, 可以鼓励学生回答图中细胞相当于楼房结构中的哪 一部分, 组织、 器官分别相当于楼房中哪个部分口

  通过类比, 逐渐认识到细胞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口 出示课件 3。 “某某细胞组织m"器宫…"系统”是人体构成的基本层次。 用类比的万法去分析,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 仿照刚学到的方法将人体的结构或身体内任意 一个系统与某种机器或植物进行类比, 强化对人体基本结构的认识o

  例 如 :

  铁分子一各种形状的铁块一各种零件一各种操作系统一机器

  7. 教师引导学生: 通过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说说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细胞o

  活动 2: 观察细胞

  l. 与人体一 一样, 构成其他动物、 植物生命体的基本单元是细胞o 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n

  教师小结: 细胞非常小, 想想我们用儡卜么工具观察它们?

  引出观察细胞的丁具: 显微镜。

  2. 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

  〈1) 出示课件4、 介绍显微镜的构造n

  (2) 出示课件 S咖9。 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用法。

  (3) 观察细胞口

  步骤:

  〇将细胞的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o

  @调节显微镜 直到能看清楚细胞为止。

  固观察细胞, 并描述自己看到的细胞形状。

  学生分组观察各种细胞的装片, 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画下来口 激发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积极性o

  4、 当确保每位学生都看到洋葱表皮的细胞后, 再根据学校实际提供学生一些其他动植物的细胞标本进行观察o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画下来并进行描述.与同学交流,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细胞的形态、

  种类多种多样。 出示剩下的课件,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细胞的神秘。

  5. 教师小结: 绝太多数生命体都是有细胞构成的o 有的结构简单,

  只有一个细胞; 有的结构复杂, 由数亿个细胞构成o 人体内的细胞不断地吸取氧气和养料, 排出二氧化碳废物, 为人体的牛命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能量o

  三、 全课总结, 拓展延伸。

  本节课, 你都有哪些收获? 这一问题培养了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也对知识有更好的整合o 再把课上的只是延展到课外, 让学生去探索科学史为有趣的知识, 培养学生热麦科学的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板书设计:

  人体的组成

  人体的内部器官

  心脏、 肺、 胃、 肝脏、 大肠、 小肠、 肾脏、 脑

  人体的主要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神经系统

  显微镜的构造o

  教学效果及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 针对 《人体的组成》 这堂课, 让学牛知道人体各部分的名称和人体的基本结构, 以及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并观察细胞结构知识。教学手段, 讲课与体验结合, 重点是指导学生运用观察, 类比等方法,认识人体的组成。 并在自己身体上找出内部结构各个器官位置o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构成人体内部的器官图, 有所了解后, 告诉他们教材卟啪每幅图都表示一种系统o 老师根据背景资料内容简要告诉这些主要系统的名称口这样做口的是让学生对人体的结构先有一个总体的, 概括的了解o 在分析人体的结构过程中, 知道人体的每个器官之间, 系统、 器官、 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口 然后, 启发学生对人体与建筑物结构层次作类比, 增强学生认识的灵活性。 鼓动学生回答图中细胞相当于楼房结构的哪一部分。老师解释人体内部结构层次组织、 器官分别相当于建筑物结构层次楼房n 图中细胞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口 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器官就像建筑物一样, 环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口 人体的各个系统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使人体成为 一个统一 一的整体, 帮助学生通过类比o解释后, 再次让学生观察、 引导, 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在观察、 提问、 设想、 动手实验、 表达、 交流的探究活动中,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九 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 学习精神和科学思维a 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口

  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 但缺乏灵活性、 学习习惯较差o 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 理解不甚深刻, 运用能力差n

  在今后, 我不断学习, 以课改精神为指导, 认真探讨敦材, 明确教学目标, 研究学儿 反思自己的教学观点、 行为, 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科学课, 努力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 o

说课稿范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的《芙蕖》(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芙蕖》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专题荷中的一篇课文,本文具体地说明芙蕖属于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种种优点,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作者并对自己不能辟半亩方塘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的感情。

  第二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的立意特点,对课文主要内容能初步成诵。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教学难点是在分析文章立意中升华教学主体的认识

  二、说学生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难较长时间的集中,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点无味,甚至反感和恐惧,故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再加上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师的点拔启发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三、教法、针对初二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准备采用传统的诵读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在诵读的基础上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说学法

  本文是一篇以说明为主的小品文,通过对芙蕖的分项说明,告诉人们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说明种植之利,并借此表达作者对芙蕖的眷恋。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做好文言实词、虚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文中不少句子对仗工整、用字精当,建议背诵默写;其次,要分析、了解文章写作内容和写作特点,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以芙蕖的“可人”为线索按照芙蕖的`生长时序,由“荷钱出水”起,至“霜中败叶”止,由芙蕖可供观赏的外在美,写到芙蕖可备实用的内在美,使芙蕖“形、神、灵”三者的美浑然一体。在分项说明时,做到重点突出,祥略得当,祥写“可鼻、”“可口”“可用”。这样安排是从作者表达主旨的需要出发的,作者推重的是芙蕖的关上审美价值,而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因为就“可鼻”而言,芙蕖较之“群笆”并无特别优越之处。再次,还要对文章语言进行品味,本文语言明白晓畅,通俗简洁,骈散结合,句式多变,善用修辞,生动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及题解

  本文是一篇介绍芙蕖的文艺性的说明文。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作者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四个方面说明了芙蕖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2、作者介绍

  李渔(1611-约1680),字笠翁,又字谪凡。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晚年居杭州西湖。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作家。《闲情偶寄》(后改名《笠翁偶集》)是我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笠翁偶集》诸篇,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一类的文章。这类文章不拘俗套,不避俚语,文字清新活泼,与一般古文的风格不同。本文节选自《笠翁偶集》“种植部”。它以说明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体现了李渔创作的独特风格。

  3、整体感知课文——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句。

  4、整体把握课文

  A、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B、弄清本文的主旨和材料,并列出第二段及全文的结构提纲。

  第二段:

  5、全文说明顺序

  A、本文围绕“芙蕖之可人”的主旨选择了“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的材料依次介绍,其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因为这种安排与人们接触、认识芙蕖时,先观其花、闻其香,再尝其果、用其叶的一般顺序相一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B、本文在说明芙蕖“可目”时,采用的是什么顺序?

  从“花之未开”到“菡萏成花”,再到“花之既谢”,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

  6、重点研读

  A、本文的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说明重点:芙蕖的“可目”。

  原因:课文介绍了芙蕖的观赏价值、使用价值。但作者推广的主要是其观赏价值。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而且作者对“可目”更有独特的体验,从“花之未开”说到“花之既谢”,写出一般人不易觉察之处,体现了较高的立意。

  B、作为一篇说明文,本文除了使用说明以外,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达方式: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芙蕖的生态特征采用了描写,以突出其“可目”;介绍芙蕖的价值功用,采用了议论,以突出其“种植之利”。在说明中又带着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和推崇。

  好 处:使文章显得清新活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7、本文语言的主要特色:

  ①、通俗形象,活泼新鲜,富有情趣。

  第一. 作者在词语运用,由通常的“可人”“可口”等说法,仿造出“可目”“可鼻”。这些词语,排列整齐,眉目清晰,具有美感。

  第二. 整散结合,杂入口语,自然流利,姿态横生。整散结合,如课文末段。杂入口语,如“一时一刻”“分内之事”等。

  ②、遣词造句,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主要表现为拟人手法的运用。如“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用一“为”字,写荷叶似知人意。又如,一时“菡萏成花”,“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这是写花与人的感情交流,下文的“可告无罪于主人矣”,更是直接写荷花的心境,由此表现出人对花的喜爱之深。

  8、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芙蕖知识的说明文。作者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四个方面说明了芙蕖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写出了芙蕖的“可人”之处。在介绍的过程中,作者也用抒情的笔调写出了自己对芙蕖的情有独钟,这种感情在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来,从而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9、作业布置

  ①熟读课文。

  ②完成《习题册》中的练习。

  ③预习《芙蕖》。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说课稿范文11

  一、教学设想

  《世界之窗》这一课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取名为“世界之窗”是希望为同学打开一扇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窗户。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规范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同学的实际水平,将本课目标为以下两个

  1.知道黄、白、黑三个人种的主要特点和其主要分布区域。 2.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明白各个人种都为世界发明了财富和文明。

  三、教学重难点

  四年级的同学仍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三大人种的主要特点和在地球上的大致分布情况。难点是: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四、教学方法

  针对同学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五、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同学在课前搜索世界杰出人物的资料,我将准备三大人种分布图,杰出人物的图片、资料。以和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倡议教师应是同学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下三个环节:(一)导入(二)学习(三)拓展。

  (一)导入播放同学感兴趣的视频《北京欢迎你》,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并从奥运会中引出课题。通过播放北京奥运会入场仪式片断引出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让同学通过对视频的观察,去发现运动员不同的肤色,再让同学根据我从视频中截取的三张图片近距离观察,从而引出三大人种。接着我出示三张三大人种的小小朋友图片,让同学观察,并与同桌相互讨论,总结出三大人种的`不同长相,我作适当的总结。通过“同住一个地球,为什么人类的长相不一样”这个问题引起同学的考虑,并引出来下面要学习的内容。让同学通过小组讨论,再结合教师的总结,明白了原因,并清楚了三大人种的分布区域。在这其中我适当的交叉了一道连线题,目的是为了加深同学对三大人种分布区域的映象。再介绍三大人种时稍微补充了其他小人种的一点知识,让同学明白地球上并不只是三大人种的存在,还有其他人种的。出示三张奥运会运动员图片让同学猜,其目的是引出让同学来说出自身所搜索的一些不同人种的杰出人才。从而让同学明白每个人种的人都是优秀的,让同学学会尊重每一个人种的人。在这一整个环节中,我尽可能地让同学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通过不同方式的讨论,把自身的疑惑在讨论交流中解决。

  (三)拓展在这个环节我主要布置了两个内容,一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巩固复习,二是安排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同学去路上查找资料,在这里我给同学提供了一个。

  七、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的板书相对来说就是简单明了。

  八、教学理念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我以同学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同学心理、生理特点,在活动中,充沛体现同学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同学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使同学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说课稿范文12

  一、教材分析:

  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教材将此内容单列一单元,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主题。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铁、铝、铜等重要金属和合金。内容包括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如与氧气、盐酸等反应)以及反应的规律性知识(如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资源的利用(如铁的冶炼以及冶炼时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金属资源的保护(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等。本节课将要复习本单元中除了计算之外的部分。具体复习目标及重点、难点如下:

  复习目标: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2、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能灵活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金属锈蚀条件及防锈措施,增强节约金属资源的意识。

  复习重点、难点 :

  1、金属的化学性质。

  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对化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九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复习方法:

  通过目标明确复习方向;通过知识再现回忆旧知,在熟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知识网络;再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把“双基”落实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法指导

  我们知道,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再现,变定向思维为发散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以通过复习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生本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所以在教学程序上,我把本节课分为以下四个活动,分别为:考点梳理;典例分析;反思与交流;巩固与提升。

  第一个学生活动是考点梳理。通过学生背书回顾考点、查阅资料完善考点、小组交流质疑、全班集中释疑、及时巩固识记等几个环节使学生对本内容的考点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第二个活动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典例分析。在这个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典型例题:设计实验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除杂,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后过滤后的固体成分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重点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活动中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展示方案、介绍分析过程、展示学生思维)、质疑评估、教师点拨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尽量做到在教学中“一切依靠学生”,体现生本理念。而第二、三两个例题仍然采取类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较好的培养了学生诸方面的能力。

  第三个活动是反思与交流。通过学生的独立反思,小组交流。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反思本节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不足,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稳步提升。

  第四个活动是巩固与提升。通过精选的习题练习,重点习题的展示、交流、点拨,基本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保康县化学组通行的生本课堂“学—探—展—练”四步教学模式,基本课堂中“一切依靠学生”的理念,切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学中诸多细节需要改进,如:学生展示过程中有重复展示导致浪费时间的现象,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待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中弱势群体的关注度不够,小组评价中激励效果不够明显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说课稿范文1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前后联系与学生的情况分析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六课《民歌——小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欣赏了中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初步了解号子与山歌那各具特色的风格与特点,因为有了前两者的学习作铺垫,小调的欣赏与学唱难度可谓“水到渠成”,也可为下一课中国民歌的综合欣赏作好充分的准备。

  2、授课内容的安排

  这一课主要由欣赏《沂蒙山小调》和学唱歌曲《马灯调》两部分组成,我将

  本课设计为三课时:第一课时欣赏《沂蒙山小调》,介绍小调的特点。

  第二课时结合小调的特点,学唱《马灯调》。

  第三课时巩固、复习《中国民歌——小调》。

  在此,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

  3、教材分析

  小调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通常在劳动休息时、日常生活中或娱乐风俗节庆等场合演唱,曲调优美、流畅。

  流传在山东的《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新民歌,以优扬的曲调,朴实的语言,歌颂了家乡的美丽与富饶,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党,对伟大领袖的爱戴。全曲分起、承、转、合四个乐句,工整、自然,加上衬词和感叹词的运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4、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欣赏《沂蒙山小调》,了解中国民歌——小调的风格特点。

  (2)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中国民间小调独特的韵味,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歌的兴趣和爱好,使其对中华民族博大的民间艺术有所了解,进而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培养。

  5、本课的重、难点及关键点的分析

  民间的小调对于从小生活在城镇的孩子们来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本课重点通过《沂蒙山小调》来让学生真切体会小调的独特韵味,这也是本课的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创设恰当的欣赏情境,将学生真正带入到中国民歌的世界,通过对比欣赏,切身去体味小调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四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强烈

  表现欲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音乐寓教于乐的学科特点,我采用主题综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创设情境,以带着学生们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去走一走,每到一处,好客的乡亲们都用他们的特产——民歌来“招待”大家的方式,从而引导同学们到中国民歌的世界里去游玩一番,其中重点突出对“小调”的欣赏。让学生以游览者、欣赏者的身份,自己去听、去看、去问、去想。

  具体步骤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欣赏小调,切入主题。

  (三)返程路上,回味音乐美。

  今天我主要说说第二环节“欣赏小调,切入主题”。

  教具准备:录像(或VCD)、钢琴、录音机。

  学具准备:课本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介绍活动的内容——到中国农村去游玩。

  (播放“农村风光”的录像或VCD)

  [设计意图: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上课一开始,变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观看VCD(录像),“来到某村落,乡亲们都热情的送上了他们的特产”。

  (1)浙江劳动号子《拉蓬号子》

  (2)四川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问:劳动号子与山歌的特点、风格分别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络点,由已学的知识入手,从对旧知识的复习导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运用知识迁移法,使得新授内容的渗入更为自然。]

  (二)欣赏小调,切入主题。

  1、聆听小调,欣赏音乐美。

  (1)初听(完整)

  “告别了一个村落,咱们继续前进。忽然,远处传来歌声,听听,唱的是什么?味道似乎……”

  问: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人们对好奇的事物总是乐于探索的,小学生更是如此。在前面的内容进行到接近尾声的同时,播放《沂蒙山小调》,制造悬念,以“偶遇”的方式引出课题,激起学生想听个究竟的愿望。目的在于A、让学生对全曲有整体的印象。B、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揭示课题,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歌词的朗诵有利于统一学生的情感,从歌词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有具体、直观的了解。]

  2、学唱小调,品味音乐美。(“下面,我详细说说这一步”)

  (1)复听

  让学生选择自己觉得最具特色,最喜欢的一句的来学唱。

  [设计意图: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谱能力和音乐模仿能力,学习的自主性和有目的性增强,因而,此时的授课内容不拘一格,让学生摆脱问题的束缚,引导学生仔细欣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小声用“Hm”跟着小调哼唱,以体会小调独特的韵味。培养学生主动发掘音乐作品亮点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由学生自己将所选的一句仔细品味、学唱。(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将自己的选择付诸于行动,仔细揣摩,认真学唱,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展示。

  [设计意图:由教师自己带头,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敢于暴露自己,以此来激励学生,鼓励学生要相信自己能唱得比老师好,以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勇气。]

  (4)分组展示。(录音对比、钢琴伴奏)

  [设计意图:让学生也来过把歌星瘾。]

  (5)完整欣赏。(全体哼唱)

  3、鉴赏音乐美。

  增加欣赏几首小调,由学生讨论小结小调的特点。

  [设计意图:对刚学的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马灯调》的欣赏为第二课时中歌曲学唱打下伏笔。]

  (三)返程路上,回味音乐美。

  欣赏中国民歌。

  [设计意图:与第一环节相呼应,使整堂课有着完整的形式美,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兴趣。]

  四、授课时间安排

  (一)5-6分钟。

  (二)30-32分钟。

  (三)2-3分钟。

说课稿范文1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以及色彩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雨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以及色彩美。

  二、说教法、学法

  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反复品读、深究、讨论,感受秋雨的美。

  三、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感受美景,揭示课题

  1、观看图,谁来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图上画了哪些景物?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天的雨》,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并画出课文的生字、生词。

  2、同桌之间互相帮忙认读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幻灯出示词语、句子

  (三)、品读课文,感受秋雨的美

  1、同桌一起读课文,在秋雨里,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1)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秋天的雨?

  (2)反馈

  (3)朗读体会句子

  (4)你觉得秋雨神奇吗?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品读第一自然段

  (1)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小组读、个别读等形式)

  (2)、你觉得秋雨神奇在何处?再次体会秋雨的神奇,读出喜欢之情。

  4、品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指名说说喜欢这段哪句话?

  (3)体会银杏树、枫树的句子。(去词体会,比较句子)

  (4)、把描写颜色的词画下来。(幻灯出示练习填空)。

  (5)、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

  (6)、同桌交流:你还知道秋天还有哪些颜色吗?想一想按练习的句式说。

  (7)、再次读课文,体会秋雨颜色的美。

  (四)、拓展延伸

  1、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的美景数也数不清,你还知道有哪些美景?

  2、学生交流讨论:说说秋天有哪些美景?(引导学生可模仿课文的说)

  (五)、总结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它线索清楚,简单明了,概括性强,因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是钥匙

  11秋天的雨、有颜料、丰收、快乐

  藏起香味

  吹起小喇叭

说课稿范文15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托盘服务》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餐服务》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成果教材职业高中旅游专业必修本项目三任务一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餐前物品准备,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操作技能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餐厅物品准备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餐台布置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餐台布置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技能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轻托知识,是以后餐台布置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中级技能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托盘的种类、用途和规格理解轻托的要领

  2、能力目标:掌握轻托的操作规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领悟到轻托在中级技能考试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通过中级技能考试的信心。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轻托的操作程序和要领。

  2、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轻托的要领,才能理解和掌握轻托的操作程序的规范

  3、教学难点:学生不肯练习

  4、难点的依据:就练习托盘较枯燥;学生不肯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中餐服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技能操作难的问题。

  考虑到专业技能要求,我主要采取演示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物品的展示和教师直接示范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对操作的兴趣。

  2、分组练习法:

  针对学生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促使学生在练习中互相监督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没有笨学生只有懒学生”,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被动向主动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我体验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搬运零碎餐具的场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在零碎物品多的情况下会借助什么东西来搬运。二是这些餐具如果直接用手一个个拿的话会多花时间和不卫生。这样就能让学生明确知道托盘的重要性。

  2、讲授新课:(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3、教师示范:(5分钟)

  教师先进行理盘、装盘、起托、行走和卸盘的示范,并讲解训练要求。

  4、学生练习:(20分钟)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仿学习和练习。

  (2)小组中1人进行理盘、装盘、起托、行走和卸盘练习,1人协助,其他人参照技能考评标准进行评议和纠错,以此训练方式轮流练习。

  (3)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情况进行巡回检查和辅导。

  (4)为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可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分段和全程的操作竞赛。

  5、学生示范:(5分钟)

  每小组中抽2人进行示范,在学生示范的同时教师指出不足并进行讲解。

  6、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7、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说板书:

  任务一、轻托

  一、轻托的要领

  二、轻托操作规范

  (一)理盘

  (二)装盘

  (三)起托

  (四)行走

  (五)卸盘

  8、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落后的学生完全掌握操作要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自身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所改变。例如:在学生首次托盘的时候不是让学生直接托酒瓶,而是让学生先在托盘里装满水。这样又不会让学生因为摔碎酒瓶而感到害怕,还可以更好的练习学生的平衡能力。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进行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较。教师也能很好的掌握每位学生的练习情况。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中级技能考的要求和学生的专业知识,采用自我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反思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参与练习中去,力求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相关文章:

《菱形》说课稿04-26

Breakfast说课稿04-26

《匆匆》说课稿05-08

《散步》说课稿05-02

《祝福》说课稿05-03

《春》说课稿05-03

《弹力》说课稿05-05

《社戏》说课稿05-11

《石榴》说课稿06-05

蜜蜂说课稿06-05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