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1-04 01:34: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是对世界人文地理学习的开始,本课主要包括人种和人口两方面的基本知识,重在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居民”特点,同时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本节课教学容量和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将分两个课时讲解,本次主要说第二课时,包括“三大人种”和“人口的分布”两部分。

  依据本节课知识构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三大人种并能在“世界主要人种分布”图上说出各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了解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概念并能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说出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地区和稀少地区;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人种没有优劣之分的正确世界观。

  依据八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我确定了以下重点、难点: 难点: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世界人口分布; 难点:世界人口分布存在密度差异的原因。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教授为辅,学习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的原则,我将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三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合作学习精神。

  三、说学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七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高,我将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使学生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人口与人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1)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2)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一张有关外国小朋友和中国小朋友的图片,并配有刘欢的《我和你》,引入新课。

  让同学们看75页三大人种相关知识,完成表格。(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过渡)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特征,其中区别最明显的是肤色,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分为三大种族。

  一、三大人种

  (学生活动1):(出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图片)提问:从体质的外部特征上看,他们除了肤色有差别外,还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2):(展示 “世界人种分布图” ),你知道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儿吗?

  [师生归纳总结]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学生活动3):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扮演不同人种进行表演。

  [过 渡] 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承 接]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

  引言: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是均匀的?(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1、小组对抗赛:用语言描绘人口的疏密(人迹罕至、人烟稀少、接踵摩肩、人声鼎沸………….

  [学生活动4]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生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沿海、东南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2)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课堂小结] 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世界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区。

说课稿 篇2

  第一部分 说教材解读和教学价值

  《元日》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叙事与写景结合,表现了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新年气象,呈现了“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的春节传统行为文化。同时,《元日》是王安石拜相实施变革、推进新法之初写的,是诗人借新年新气象来表达自己对变革充满喜悦和自信。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我想,人们传诵的是一种美好生活,春节过大年的欢乐祥和的美好生活;传诵的是一种民俗文化,中华民族过年的种种行为文化;传诵的是一种人生追求,王安石为国为民实施改革的人生追求。

  根据王荣生先生的“定篇”概念,作为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传承优秀文化上。因此,我把感受欢乐氛围,理解节日文化,体会诗人内心作为《元日》的核心教学价值。

  第二部分 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把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有了以上对教材的解读,我把本诗教学设定为“三个一”:一首古诗,一种文化,一个诗人。即,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节文化,体会诗人情感。

  与“三个一”的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古诗,能说出诗句的意思。能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能读出古诗的味儿。

  2、读写互动,能感受春节文化。

  3、适度拓展,体会诗人内心。

  第三部分 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坚持“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文化,体会诗情,并朗读出古诗不同的味儿;以写为训练,把“写”挤进课堂,丰满文本,丰厚文化。

  第四部分 说教学特色和教学创新

  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三段式古诗教学模式”,即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这是我的古诗教学课题研究的一大显著成果,也是教学的最大特色。

  感情朗读的创新:以读为线,三个板块的感情朗读的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不同,分别读出古诗的欢快味、文化味和诗人的自信味,并分别把这种味道读到脸上、头上和手上。

  二次理解的创新:在介绍诗人王安石及写作背景后,将王安石的变法改革融入到古诗理解之中,并创造性地说出古诗的意思。

  第五部分 说教学过程和教学意图

  一、基础板块——解题导入,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一)理解“元”字,导入解题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元:第一,开始。旦:字形告诉我们是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历一月一日。)你还能想到“元×”吗?(元年、元月、元宵、元日)这里的“元”都是第一的意思。

  2、导入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如果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文,你会写什么?(写春节做什么,写出春节的快乐。)

  [教学意图:导入要与生活相结合,要有语文味,要简洁明快。]

  (二)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1、背诵古诗:预习过了,短短的4句28个字,能背下来吗?

  2、理解字词:预习过了,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一岁除”、“入屠苏”、“瞳瞳日”可能要引导学生理解)

  3、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理解,

  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在爆竹声中,除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春风送了温暖,人们欢快地喝着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总是把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4、感情朗读:

  (1)读出节奏味: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一般七言绝句朗读的停顿、重音有规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们来试试,读出节奏和重音。

  (2)读出欢快味: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要读出欢快味,把欢快味读到你的脸上。

  [教学意图: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加上古诗简短,古诗教学就不应该是零起点,教学完全可以从直接背诵开始。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教师只要适当追问、指点,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有了理解古诗的基础,让学生运用古诗节奏、重音规律,把握基调进行感情朗读。]

  二、核心板块——读写互动,感受文化,体会诗境

  1、过渡圈画:春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从诗句中就能知道春节做些什么,请圈画出有关词语。(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感受文化:能说说这样做的起源、目的,以及发展到现在的做法、意愿吗?(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概括板书)

  放爆竹:开始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驱除邪鬼,后来人们改用放鞭炮,现在还放烟花,由单纯的驱鬼求平安,变成了一种欢快。

  喝屠苏:正月初一这天,古人要饮屠苏酒,祈求健康。现在亲人团圆、亲朋聚会都要喝些酒,是健康的需要,也是一种庆贺。

  换桃符:古人用桃木板写上神的名字,或者画上神的图像,悬挂在门上来驱赶邪鬼。到现在改用了贴春联,是一种喜庆。

  小结:春节,是一个祈求平安的节日,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一个充满浓浓文化味的节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诗句呈现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读读诗句,看看插图,想想生活,用你的笔来具体描述其中一个画面。(引导学生先说后写,灵动生成。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

  的预设)

  画面一:过年,放鞭炮可是孩子们的最爱。你看,几个孩子在放“轰天雷”呢,小女孩们捂着耳朵围在那儿不敢上前,只有那个小男孩蹲着身子,伸长手臂,捏着引火,一点一点向前移。“滋——”,引线着了,随即腾空而起,“碰——啪”炸开了花。孩子们也乐开了花。

  画面二:亲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纷纷端起酒杯敬酒祝贺,这个说祝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那个说祝你事业兴旺、恭喜发财。真是人人妙语连珠,个个喜气洋洋。

  画面三:年还未到,家家户户就忙着贴春联。这家写着“梅花春烂漫,竹报岁平安”,那家写着“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都是那么红火,都是那么喜庆。

  (三段话都是训练总分结构,但又有所侧重,三个画面分别侧重于人物动作、人物语言和看到的对联内容。)

  4、感情朗读:现在要读出文化味,应该读好哪些词语?(爆竹、屠苏、新桃、旧符)读时可以摇头晃脑,把文化味读到你的头上。

  [教学意图:关注、理解、传承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对话交流、读写互动中,引领学生把握春节文化符号,感受民俗文化气息,丰厚春节文化生活。]

  三、发展板块——拓展探究,走进诗人,体会诗情

  (一)简介诗人,体会感情

  1、过渡激疑:我们理解了古诗,感受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春节的万象更新,春节的文化传统。难道王安石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吗?这还要联系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来体会。

  2、简介诗人: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他两度出任宰相,为了国家富强,百姓富裕,他实施变革,推行新法。

  3、体会诗情:这首诗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初写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变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1)诗句中处处都能看出来,我们先来关注一些重点词语。(教师可以先示范,再由学生交流)

  爆竹:是在庆祝实施改革、推行新法的爆竹。

  春风:是改革的春风。

  瞳瞳日:是改革的阳光。

  新桃:是推行的新法。

  (2)有了这些新的发现,我们可以把每句诗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说。

  在爆竹声中,废除了旧法,推行了新法。改革的春风送了温暖,人们幸福地喝着屠苏酒。改革的阳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改革总是要实施新法换去旧法。

  (3)小结: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借新年万象更新的气象来寄托自己实施变法的自信。因此,这首诗不但表现了春节万象更新的景象,还表达了诗人对实施改革的自信。

  4、感情朗读:现在我们应该读出诗人的自信味,要读好哪些词语?(爆竹、春风、瞳瞳日、新桃)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把自信味读到你的手上。

  三次感情朗读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也不同。可见,感情朗读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

  [教学意图:诗人简介要儿童化,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古诗内涵,体会诗人感情。让学生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说诗句意思,更是为了使体会诗情儿童化。这样,品读这首诗,就是在品读王安石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

  (二)课后拓展,表达文化

  1、改写古诗:课后,把课堂中交流的三部分合起来,加上头尾,就是一篇古诗的改写文。

  2、拓展古诗:我们熟知的王安石的诗还有《梅花》《泊船瓜洲》,都与王安石实施变革有关。课后可以与人合作,查阅资料,学习探究这两首古诗,你会更加理解、敬佩王安石的。

  [教学意图:有了课内的片段说写基础,课后的改写古诗更丰厚了文化。有了课内本诗的学习基础,课后的探究学习更丰厚了诗人。这样,就将古诗教学的触角伸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山西出版社初中第二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是围绕逐帧动画的制作展开的,是对前二节《简单的图形绘制》的应用,对电脑动画的具体充实,同时也为后面较难的动画制作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知识和能力方面: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我任教的学生们都来自农村,大多数家中都没有电脑,学生基础差,所以在教学中我采取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基础好的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基础差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在其他同学或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

  生理和心理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制作动画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逐帧动画的制作方法。

  (2)能够导入图片。

  (3)会根据需要插入关键帧。

  (4)掌握测试影片并调整动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自己制作动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让学生体验制作动画的乐趣。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导入图片,会根据需要插入关键帧。

  难点:测试和调整动画播放。

  五、说教学过程

  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学设计应从教学的重点、难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遵照以上特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环节一:让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步骤完成《爱护环境,保护家园》动画并且保存

  在操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解决:

  (1)问老师

  (2)和邻座同学商量

  (3)小组讨论互相帮助

  在同学们操作的过程中,我针对同学们的疑点:为什么是插入空白关键帧,而不是插入帧或者是关键帧,抓取一个错误的例子展示给大家,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出帧、空白关键帧以及关键帧的区别。

  环节二:展示操作过程

  请一名同学利用移动多媒体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大家一起分析评价(给予这位同学语言丰富的奖励,并邀请其他同学鼓掌祝贺这位同学)

  (三) 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我让学生回顾并说出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通过回顾,学生对自己所学与书本上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从中体验到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前面所学的零散知识汇总,使学生所掌握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根据我校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内容没有进一步拓展,但课本知识都贯彻到了,时间稍微有点紧张,环节还应该更紧凑一点。

  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我在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本堂课学生的兴趣非常的高,在完成相关任务时,积极主动,同学之间友好互助。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不但锻炼了语言组织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认识和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完整、和谐的个性发展。

说课稿 篇4

  一、说设计意图:

  前几天我们去春游的时候,汽车开过高架,孩子们都很兴奋的说上桥了上桥了,于是我问这是什么桥?孩子们有的就说是高架桥。路上我们还遇到了很多别的桥,特别是太户大桥和公园里的小木桥等等,一路上我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些桥。作为水城的苏州,桥是我们这座城市最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物,于是我建议孩子们回去搜集各种各样的桥,去找找看有些什么桥?作为大班的孩子,对桥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因此我针对这些情况决定将孩子们对与桥的兴趣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之中,并指定了以下的活动目标:

  1、知道各种各样的桥以及与人们的关系。

  2、了解桥的不同外形使用的不同的建造材料和桥的各种功用。

  3、对各种各样的桥有兴趣,能够积极的参加讨论和探索。

  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桥的不同外形特征、使用的不同建筑材料和桥的各种功用。

  活动的准备是为了活动目标更好的得到实现,因此所有的'活动准备都是围绕活动的目标而选择的:活动之前利用建构游戏和幼儿一起搭建一些桥梁并将他们拜访成列在活动场地上有关各种各样的桥的cd音像制品幼儿搜集的有关桥的图片和模型等等以及去春游时拍摄的有关桥的照片

  二、说说教法和学法

  对于这个活动幼儿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作为孩子学习中的支持者、和作者和引导者,我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法,给与孩子一个情境,然后在整个活动中贯穿以交流讨论法、观察法和启发联想法让孩子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形成对桥梁的初步印象。在解决活动的重难点的时候我是先让孩子观察桥梁的各种形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桥梁的形状引申到桥的建筑材料和使用功能,在这个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孩子通过感知、回忆联想等方法经过提炼形成新的经验,让幼儿在湖动和开放的活动中发展观察力和感知力和概括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参观模型展览引起幼儿对桥兴趣——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桥,并知道桥的建造材料——知道桥的各种功用并引发幼儿对于桥的观察兴趣和思考

  1、参观桥的模型展览。

  小朋友排好队,象春游一样,教师发出嘟嘟嘟的声音表示开着小汽车对小朋友说我们做上汽车一起去玩好吗?以一种游戏的情景导入,能够引起幼儿对于活动的关注。一边开,一边引导幼儿看模型,问这是什么桥啊?模型中有太湖大桥和高架桥以及九曲桥等,这些模型是幼儿带来和与教师共同制作的,所以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桥,完全能够说出来也就能够激发幼儿说的积极性。

  2、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桥

  幼儿坐在桥的旁边,说说看到的那些桥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做的?在春游的时候,孩子们对于太湖大桥等有着很好的比喻,现在请他们再讲一遍,他们会很积极。对延伸到下面的问题起着很好的引子作用:那你还见过什么桥?是什么样的?是用什么做的?请幼儿来说说。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图片或者是在电脑上展示。孩子们对桥进行过搜集和观察活动,因此他们对于桥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有话说。同时,在述说桥是什么材料做的时候,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孩子要求他将教师的问题一起回答,但是对于个别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他还不能将这些问题一起说出来,那么就相应的提醒一下,比如那他是什么做的呢?在让幼儿说桥象什么而是后有的桥比较特别,比如黄浦大桥,有的孩子或许会说象琴,有的会说象扇子,等等,对于幼儿的大胆想象要给与表扬和肯定。

  3、了解桥的主要功用,印发幼儿对于桥的观察兴趣和思考

  我们的桥有各种不同形状,有的象什么有的象什么,有的又象什么,运用复式句来总结,有的是木头做的,有的是用水泥浇注的,有的是用竹子做的,有的又是用钢丝切所做的,那这些桥有什么用?引起幼儿对于桥功能的思考。孩子们在说桥的功能的时候大多数说的都可能是桥上可以开汽车,可以走人,有的桥可以通过火车,孩子们的回答是很笼统的,没有准确的分类,于是我会问是不是所有的桥都可以让汽车和人一起走呢?因幼儿对于桥的分类,因为孩子们已经有了高架上只可以走汽车,人行桥上只可以走人的经验,所以一提问,孩子们马上就会说出不是的,当孩子知道有的桥只能走人,有的桥只能通过汽车后,问为什么有的只能通过汽车,有的只能让人走呢?通过让孩子思考讨论,知道将桥的功能具体化后可以改善我们现在的交通拥挤的状况。最后,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小结:我们的桥帮助我们改善了交通状况,让我们不同地方的人联系更方便,而且那么漂亮的桥也美化了我们的环境,你想不

  想来设计一座漂亮的桥呢?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想设计什么样的桥?

  四、延伸活动

  在让孩子对桥有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后,就带领幼儿去把自己设计的桥画下下来,这个环节可以放在自主活动的手工区,可以专门开辟一个桥梁设计院的游戏,同时还可以配合建构区的积木,让孩子们去构建自己的桥。使孩子们对桥的兴趣得以延续,并进一步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将科学活动和美术活动等进行有机的整合。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

  一、说教材

  《白杨》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火车上爸爸为孩子们介绍了白杨这种树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了以爸爸为代表的在西部边疆地区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人民具有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的品质。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学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并且对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民产生敬佩之心。

  二、说学情

  了解学生是针对性教学的基础。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仍处在抽象思维的年龄,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较强。相对于纯文字的介绍,他们更容易接受更为直观的教学方法,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小学生自制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老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更注重新颖,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白杨的特点和祖国建设者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文借白杨的特点赞颂坚韧的健身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学生体会到西部工作者工作环境的恶劣,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体会文中父亲和白杨之间的关系,懂得白杨的品格美,领悟父亲等援疆者的人格美。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探究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我的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法。为学生展示西部荒漠环境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西部环境特点,并向学生介绍西部风沙大,缺水干裂的气候,观察并了解白杨缺水但依然坚挺的特质。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通过“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白杨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通读全文,并找出答案。这时学生可以得出“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火车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故事”“白杨具有高、直、坚韧不拔的特点”(板书:白杨:坚韧不拔)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爸爸在介绍白杨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学生纷纷得出答案:比喻手法。找到相关的语句,将白杨比作大伞。因为文章中没有提到具体将白杨比作大伞,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因此我会向学生展示大伞和白杨的照片做比较,观察出大伞具有笔直的手杆和较大的伞面,外观和白杨很像。

  其次引导学生品味爸爸关于介绍白杨坚韧不拔特点的语言。请学生进行角色朗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哥哥和妹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理解白杨是生长在需要它的地方,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很快地生根发芽,体会白杨的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在此,我会向学生展示关于白杨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中依然屹立的视频,帮助学生体会白杨生长环境之差,衬托白杨不动摇、依然笔直的特点。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理解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不仅仅是在介绍植物,而是以托物言志的手法介绍了生活中有很多跟父亲一样支援西部工作,在遥远的新疆为祖国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工作者。他们身上体现着白杨精神,在祖国发展过程中,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里去艰苦工作,正是有他们的艰辛付出,我们才得以有现在美丽的生活环境,国家才得以生机勃勃地蓬勃发展。(板书:爸爸:默默艰苦奋斗)

  最后,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结尾带有暗示性的语句。爸爸搂着孩子,看着窗外的白杨陷入沉思,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此处沉思以及微笑是因为爸爸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旁边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小树。这暗示着父亲对孩子们的期待。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时我提问学生“孩子们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领悟,他们应该学习白杨什么样的精神?”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以《白杨,我想对你说》写100字左右的感想,全班交流。

  (五)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白杨的特点,以及以爸爸为代表的西部边疆工作者的品质。

  课下会布置这样一个作业:白杨是生长在西北恶劣环境中的植物,请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有什么样的特点,选一种植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它的生长环境和它的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白杨坚韧不拔的特点,体会以爸爸为代表的西部工作者默默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简洁、明了。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歌声与微笑》是由王健作词、谷建芬作曲的一首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青少年歌曲。歌曲为a小调,4/4拍。本曲以朴实的语言表现出当代少年儿童讲文明、懂礼貌、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旋律采用自然小调写成,亲切而甜美。在两个乐句的第一乐节中,使用了下滑音作装饰的八度大跳,它与歌词的音调十分贴切,因而增强了口语化的色彩,唱起来很容易上口。第二乐段为二部合唱,两个声部间基本上都使用三度、四度、五度,形成了一种丰满、和谐的和声效果。因此,这个乐段具有热情洋溢、充满希望的艺术表现特点。

  教学目标

  1、充分感受、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用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声与微笑》。培养珍爱友谊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用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声与微笑》,表达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歌曲中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意识,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教学设计

  有感情的复习歌曲《我们美丽的祖国》。

  初听歌曲《歌声与微笑》引入新课。

  有表情的朗读歌词,要求吐字清晰、灵巧。

  认识变音记号“#”。

  练习二声部,要唱得和谐、统一。

  有感情地唱歌曲。

  边唱边律动。

  小结。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27课。这篇课文讲述“我”到非洲旅行与一位卖木雕少年之间令人感动的接触,热情地赞扬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纯真的友谊。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选编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习有三个目的: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定为两个课时完成,其课时目标分别为:

  第一课时

  1、会认11个字,写14个生字。并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1-4自然段,体会瀑布的美和木雕的精致,并能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1、巩固文中的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学习5-15自然段,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

  3、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我把第二课时定为说课对象。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疏远,运用简化阅读教学手段,抓课文重要句段,“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这一目标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学情的了解决定着教学方法的运用。三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但他们的求知欲和接受能力较强,可塑性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要有发展;不是同步的提高,但要有提高;不追求相同的规格,但必须合格。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使“预设和生成”为课堂注入生命活力。

  三、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符合教学规律,追求教学效率,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基本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本堂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要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阅读拓展法。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补充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升华对买木雕少年的喜爱之情。

  4、多媒体课件展示法。课件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通过对重点句段和相关背景资料的展示,让学生有重点地进行朗读训练,同时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中非人民的友好之情。

  四、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地指导和习惯的养成。

  1、在朗读中学习本文语言的用法,体会文章的主旨。如四字词组和两个“遗憾”的不同意义。

  2、学会自主探究,他们带着要求自读自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技能。

  3、通过写话,拓展思维,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文中的四字词语,如:爱不释手栩栩如生各式各样名不虚传琳琅满目构思新奇

  游人如织五官端正语无伦次

  读一读,然后选用这些词语口头说说自己眼中的瀑布或木雕。

  (这环节的设计不仅巩固了文中的四字词语,还巧妙地运用这些词组来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内容。对词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喜悦,更好地进入下一步的新知学习。)

  (二)读文感悟

  1、教师谈话导入,并提问:我与卖木雕的少年是什么关系?

  通过“我们是朋友”引出课文第13、14自然段,在指导朗读过程中,突出“朋友”一词。

  (本文中卖木雕少年的一言一行,跟“我”可能是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密切相关,全文浓缩成“朋友”一词,把本课内容给读薄了,然后以“朋友”为本课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引领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我的'友好之情,又把本课内容读厚起来。)

  2、过渡,质疑:我是游客,少年是卖木雕的,怎么会是朋友呢?我们一起阅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2)四人小组交流画出的句子,谈谈各自读后的想法。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自行交流学习成果,来提高他们的自主阅读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这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

  (3)集体交流。预设:

  ①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部分(5—8自然段)。

  少年为什么猜测我是中国人呢?他当时会怎么想呢?

  (通过卖木雕少年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他的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让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感,读中悟。)

  ②理解两次出现的“遗憾”,想想我和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文中两次出现

  “遗憾”,可其表达的意义却不一样,让学生明白一个词语在不同的环境中意思也会有所不同,从而感受我们祖国语言的丰富性。)

  ③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部分(11—15自然段)。

  指导朗读:我”说的话都有提示语,你看,“高兴地喊”、“感动极了”,这些话容易读出语气;而少年的话该读出什么语气呢?(自由读对话,琢磨少年说话的语气)

  ④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而不说其他国家的人是他们的朋友?

  出示中国人曾大力援助非洲资料,如:周总理访问非洲;中国医生给非洲儿童治病;坦赞铁路。

  阅读后引导学生说说感受,以此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句话。

  (中国人曾大力援助非洲的资料对理解本文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实质上是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课本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之内,课外知识的补充也是我们理解课内知识的重要途径,这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阅读课外知识的兴趣。)

  (三)指导朗读,深化认识。

  过渡:卖木雕的少年多可爱呀,你能读出他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吗?

  1、找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自由朗读这些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3、指名朗读交流。

  (这环节的安排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体现朋友间的友好,并力求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抓住文本读进去,又以朗读表达出来。学生朗读课文“读进去,读出来”的阅读能力在此得到了提高。)

  (四)创设情境,升华感情,总结课文。

  1、课件出示情境: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然后你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写几句话夸夸这个少年。

  2、书写交流。

  (情境地创设,拓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并把听说读写各种技能结合到一起,不仅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对卖木雕的少年有了深刻的认识,把他那真、善、美的美好品质永远保留到学生的心中。)

  3、谈话总结:非洲赞比亚的风景美,木雕美,那里的人们更美。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各族人民都成为朋友。

  (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有助于深化主题,升华情感。让学生回味无穷。)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蜘蛛脱险》是西师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蜘蛛,外表丑陋,让人感到害怕,然而,当危险来临之际,是选择沮丧灰心,还是选择勇敢面对,蜘蛛用它的行动征服了作者,也征服了广大的读者。在它再度脱险的一刹那,蜘蛛那丑陋的、让人害怕的形象突然变得那么可爱。课文情节跌宕起伏,“遇险—脱险—再遇险—再脱险”。蜘蛛的命运如此多舛,从蜘蛛的脱险中,我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都不能沮丧灰心,自暴自弃。

  根据本班实际我选择了分两课时教学本课,这节课将要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了解蜘蛛两次遇到危险并克服危险的经过,体会蜘蛛的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了解蜘蛛两次遇到危险并克服危险的经过,体会蜘蛛的精神。教学难点是体会蜘蛛勇敢坚强、不沮丧灰心、不自暴自弃的精神。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个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认识到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要求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同一个问题,说同一个标准答案,这显然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样也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仅没有学到知识,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种教学是得不偿失的。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成为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新遵照的准则。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标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并结合本单元的重点,确定如下的教学方法:我的教学思路是快速阅读课文,理出文章脉络,总体感知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事件;接着深入学习有关段落,这样设计,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朗读方式来学习,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讲读密切结合,学生深深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同时,我积极改变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的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蜘蛛,揭题质疑

  1、教师出示蜘蛛图片: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动物---蜘蛛。

  2、能说说你们对蜘蛛的印象吗?(学生可以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蜘蛛,也可以根据生活实际说说对蜘蛛的印象)

  3、揭题: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和蜘蛛有关的文章。齐读课题。

  4、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归纳:

  (1)蜘蛛遇到了什么危险?

  (2)蜘蛛是怎么脱险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学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学习。

  3、理解词语。

  4、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5、指名反馈:文中的蜘蛛一共遇到几次危险?分别遇到了什么危险?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身陷火海部分。

  1、读读蜘蛛身陷火海部分。(第2、3自然段)

  2、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是怎么体会到的?

  3、蜘蛛处境危险,从“兴高采烈”一词看出,蜘蛛开始时还没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危险,所以它是在“爬”。后来“热”“感到不安”,蜘蛛开始“跑”“奔”,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突出了蜘蛛处境的危险。两个“一片火海”让人不由得为蜘蛛这个小生命担忧了。

  4、想象:如果你是那只蜘蛛,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更大的危险逼近了蜘蛛,“劈柴坍塌下去”,蜘蛛的命运会怎样呢?悬念产生了。你们猜猜,指名说。作者的猜测是什么?实际上呢?(生气勃勃)从“粉身碎骨”到“生气勃勃”的鲜明对比中,你们感受到什么?(坚强、乐观)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蜘蛛此时处境危险,它着急、害怕。请同学们再读这些语句,读出蜘蛛处境的危急,读出蜘蛛的焦急,读出我们的担忧。

  6、这是蜘蛛的第一次遇险,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面对新的灾难,可怜的蜘蛛又会怎样呢?

  (二)学习身陷“海洋”部分。

  1、读身陷“海洋”部分。(这时??向一个黑暗的角落爬去。)

  2、指名联系上下文说说“影影绰绰”的意思。

  3、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蜘蛛像一个很小的小岛”(比喻:描绘出蜘蛛在小狗淌出的口涎中挣扎的样子)这个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蜘蛛的弱小无能。而

  第5段的“小岛”“海里”“陆地”各指什么?由此看出,蜘蛛同“海洋”抗争,艰难地爬出三条腿、四条腿乃至八条腿的过程,它是那么不屈不挠。(动弹、爬、舒展、不屈不挠)

  4、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蜘蛛的怜悯和同情。

  (抓住关键的语句,通过反复的读,让学生从关键的词语和修辞中,体会到蜘蛛的危险,同时感悟出作者流露出的对蜘蛛的担忧、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延伸。

  蜘蛛两次遇险,又两次成功地摆脱困境。此时此刻,你想对蜘蛛说些什么呢?

  五、课堂小结:

  蜘蛛两次遇险脱险,使作者联想到自己类似的经历。那他又有怎样的经历呢?他要用蜘蛛和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课文。

  六、布置作业: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分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 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启迪。

  二、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充分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求知,我采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通过多种互动的交流,给每个学生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发问、探究,通过自主的尝试、实践升华为学会学习。

  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读中悟情,以情促读,读中深化认识,陶冶情操。创设情景,引领体验,合作对话,自主构建。

  三、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质疑定标。

  先板书课题,指名读准字音“厄运”,解读什么叫“厄运”,再引导质疑。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我加以梳理,最后确定两个问题带进课堂:是谁遭到厄运?他有着怎样的信念?“疑,思之始,学之端。”根据学生的疑问,以学定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

  (二)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首先让学生自主读课文,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相机出示文中重点句子:“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多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知道学生朗读,弄清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抓住文中的“原先”“新写”理清文章脉络。

  (三)精读品味,深入探索。

  1.抓住这句话中的“原先”,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原先的《国榷》是什么样子的?以此为切入口,进行第一自然段的教学。第一段教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出谈迁家境贫寒,理解重点词“博览群书”的意思,体会谈迁治学刻苦。这段还有很多数字,引导学生思考,读到这几个数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通过反复读,反复思考,知大意,识人物,深入了解谈迁,为下文教学做好铺垫。

  2.然后抓住关键句中的“新写”,问:你从新写二字中又想到了什么?生:为什么要新写呢?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感悟厄运。

  (1)引渡:当五百万言的史书手稿终于完成的时候,谈迁心中是多么的喜悦呀。这意味着二十多年的心血将得到回报,可是,人有旦夕祸福,接下来从天而降怎样的厄运呢?自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他遭遇的厄运是什么?学生自读后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追问: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

  (2)相机出示句子:“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这段话的理解学生没有感觉,我就问同学们,自己心爱的东西是什么?如果你不小心将它弄丢了,你有什么感受?切身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对谈迁内心的痛苦悲伤有了深刻的体会,再引导学生朗读,读中悟情,感悟书稿被盗对谈迁打击的惨重。

  (3)对比引导:一般人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样?而谈迁呢?谈迁在珍贵书稿被盗之后垮下去了么?谈迁在寝食难安,以泪洗面的日子中消沉了么?在对比中学生会发现烈火见真金,暴风雨中显男儿本色,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时候再让学生读书,情感自然就渗透在语言文字中了。

  (4)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感受信念。从头再来,这是一句简单的话,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20多年的心血,500多万字的巨著,何以从头再来?默读第三自然段,把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并写上批注。学生自主探究,在分组合作交流。在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文谈收获,谈体会,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此段教学,主要采用边读边议的方法,感悟人物情感发展的轨迹,读议结合,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产生共鸣。体会到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鉴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四)拓展升华,形成积淀。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像谈迁那样--------“怀揣着一份坚定信念,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就一定会有希望。”通过总结全文,将这份思想引入学生的生活,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作业是:

  1.搜集诗句或格言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

  2.调查生活中和谈迁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的人物故事,准备一次故事演讲会。

  (五)板书: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信念在

  两次编写明史——《国榷》(104卷 500万字)

  名垂青史 希望在

说课稿 篇10

  教材分析:《赵州桥》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共4个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而且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本课教学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美观一段。

  2、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重点)

  3、 理解“创举”,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难点)

  学情分析:中年级的学生已对字词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课仍然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教学流程:

  作为中年级的学生,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本课紧紧围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进行。

  一、 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随机板书。

  二、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读课文,找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这样引导:大家都知道,聪明的孩子爱提问题,又会提问题,这节课咱们就比比谁最聪明,下面咱们就自由读课文,在你仍然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看谁提出的问题是最有价值的。

  (生读课文,找问题)

  2、同位交流。

  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属于浅层次的问题,如一一解决,肯定会浪费大量时间,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找问题找得非常认真,而且在课本上圈画了不少的小问号,那么我们这些问题里面,到底谁的问题最有价值呢?教给大家一个方法:把你的问题与同位交流,如果他帮你解决了问题,那么他就是你的老师,如果你帮他解决了问题,那么你就是他的老师,如果你提的问题谁都解答不出来,那么这个问题很可能就是有价值的问题了。

  这样,浅层次的问题会在同位交流中迎刃而解。剩余的问题应该是有价值的问题。

  3、班内交流。

  预设问题: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作者是如何写出赵州桥的美观的?

  泡泡鱼里提到的这句话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说赵州桥的建造是一个创举?

  ……

  三、 深入课文,解决问题

  1、 理解雄伟、坚固

  幻灯出示,初步学习作者利用列数字的表达方式,读出雄伟。既初步学习了说明文中列数字的表达方式,又借助这些数字读出赵州桥的.雄伟。

  幻灯演示拱形设计及桥洞的作用,理解坚固,并读出坚固。

  2、 理解美观

  幻灯出示龙的不同姿态,想象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读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想活了一样”,并做同位动作演示,反复读,读出美观。

  借助幻灯填空,达到背诵的程度。

  3、 理解过渡句

  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学习其好处,并知道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4、 理解创举,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换词,“创造”行不行?出示现代大桥作比较。

  四、 总结

  1、 填空:

  ( )的赵州桥

  ( )的李春

  ( )的古代劳动人民

  2、 带着自豪、赞美的感情朗读全文。

【说课稿】相关文章:

投掷说课稿07-05

分式说课稿07-06

白鹭说课稿07-04

《氨》说课稿08-05

《麻雀》说课稿08-05

《燕子》的说课稿08-05

《对称》说课稿08-05

比的应用说课稿07-03

咏柳说课稿07-04

《争吵》说课稿07-0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