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2-26 14:52: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范文集合9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猫》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优美朴实。这是课文在表达上的两个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主要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者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而难点是学习作者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从描写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法

  我将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动物世界的气氛,让学生觉得仿佛置身于猫的的世界里,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辅以重点词句突破,图文结合,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与上述教法相配合,要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范读、默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小组分句、段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达到提高兴趣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节课划分成4个环节

  1、联系学生的生活,导入课文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新课产生亲切感

  哪些小朋友家里养过猫?你们仔细观察过猫吗?猫给你们什么印象?

  叙述: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他的名字叫老舍(板书),他非常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课本上《猫》。

  2、深入理解,感情学文

  每段中都有总述,有分写,分写是围绕总述来写的,生动且具体。以第一自然段为例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这部分可分为三个环节:

  ①拿笔划出描写这一特点的相关句子。

  ②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师引导。

  ③引导感受作者的情感。

  根据教材的训练重点及学生存在问题,投影思考题: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说它贪玩吧,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那么尽职。”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体会感受。引导生假设如果猫就是你,作者就是你们的爸爸或妈妈,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生答后,小结:在作者心理和笔下,家里这只猫就像个可爱又顽皮的孩子,这段文字就像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孩子,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喜爱之情。

  3、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这部分又分为3个环节:抓住特点,重点深究。

  ①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可分一段,自学后三段,投影思考题:

  (1)说说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2)或者说你们都喜欢哪些句子?

  ②每组派代表答后,再分小组讨论,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根据生提的问题,再投影练习题:

  比较下面句子,说说表达效果又和不同,情感有何不同?能举出一些例子体会体会吗?

  (1)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2)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脚印。

  我先出示习题,生答时换成彩图,让学生看着彩图更直接的说出第一句其实是把“脚印”比作了“小梅花”,“梅花”多美呀!尽管小猫踩脏了稿纸,但作者的喜爱之情仍跃然纸上。第二句直说“彩印几个脚印”,其中的厌烦之意不难领会。感情朗读后,再举些例子,出示投影彩图,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感受其中感情。

  ③课堂小结

  这只大花猫真(古怪),真(淘气),真(可爱),真讨人(喜欢)。

  最后的这一句总结能够梳理整篇文章的脉络,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猫的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4、拓展延伸说写结合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猫的资料,幻灯出示“猫的趣味小知识”。

  要求学生仿照本课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运用本课抓住特点,真实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注意要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能辨颜色的手》是讲货主欺骗盲人,盲人揭穿骗局的过程,通过盲人那双能辨颜色的手赞扬盲人的智慧,批评货主的欺骗行为。故事蕴含着物理学方面的知识: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与物体的颜色深浅有关。故事中,盲人实际上是通过太阳照射下罐子的不同温度而辨出罐子的黑白颜色。

  课文情节生动、人物角色鲜明、可读性较强,故事内容能抓住学生的'心。

  二、说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角色的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盲人如何知道货主欺骗自己的道理。

  3、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说教学

  1、读。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语句读。

  2、悟。在研读重点内容时通过指读、分角色读、齐读、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积累语言。

  3、想。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围观的路人会议论些什么?“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故事情节,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4、议。盲人是如何用手辨出罐子黑白的?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感受盲人的智慧。

  6、演。分角色表演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向量作为一种基本工具,在数学解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向量知识,可以解决不少复杂的的代数几何问题。《空间向量数量积及其应用》,计划安排两节课时,本节课是第2课时。也就是,在有了平面向量数量积公式,空间向量坐标表示,以及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基础知识之后,本节课是进一步去认识、掌握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变形公式,然后,围绕着空间向量的几何应用展开讨论和研究。

  通常,按照传统方法解立体几何题,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作图能力,学生往往由于这些能力的不足造成解题困难。用向量处理立体几何问题,可使学生克服空间想象力的障碍而顺利解题,为研究立体几何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和工具,具有相当大的优越性;而且,在丰富学生思维结构的同时,应用数学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 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公式及向量的夹角公式;

  ② 运用公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① 比较平面、空间向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转化的能力;

  ② 探究空间几何图形,将几何问题代数化,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 通过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② 通过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体会数学美的魅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向量数量积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将几何问题等价转化为向量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向量运算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采取启发引导、形数转化、反馈评价等方式;

  学法:体现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类比猜想、合作交流等形式。

  三、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的调整:基于教材中主要是运用向量夹角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所以,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所要求的基本面;其次,鉴于向量兼容了代数、几何的特色,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发展前景,为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向量法”的优势,安排了两个分别运用向量的“代数运算”和“几何运算”来处理空间几何问题的典型例题,为解决空间的度量、位置关系问题找到一种新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渠道。以下,是我制定的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类比猜想,探求新知 公式运用,巩固提高 回顾小结,整体感知 课外探究,激发热情

  教学过程如下:

  (一) 创设情境:

  给出问题一:已知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E=EA1,

  D1F= ,如何确定 的夹角?

  [设计意图]:问题的给出,一时之间可能会使学生感到突然,但预计应该会让他们联想到平面向量的夹角公式,由此作一番类比猜想,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处理过程]:

  设问:平面向量的夹角问题如何求得的?

  是否可将平面内求得两向量的夹角公式推广到空间?公式的形式是否会有所变化?

  学生活动:回顾平面向量数量积、向量夹角公式及其坐标表示;类比猜想,认识空间向量的夹角问题。

  (二) 建构数学:(板书)

  对于空间两个非零向量

  (三) 公式运用:

  1、问题一的解决:

  ①学生活动:解决上述问题。

  ②.变式运用:已知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AE=EA1,D1F= ,求BE、FD所成的角?

  [设计意图]:初步体会立几法、向量法来解决几何问题,并注意区分两个向量夹角与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夹角。

  [处理过程]:(由以往教学实践,部分学生可能想到用传统的几何方法)

  设问:如何用向量方法求BE、FD所成的角?

  (引导学生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得B、D、E、F的坐标,进一步得到 的坐标,最后代入空间向量夹角公式…计算得出的向量夹角是钝角,而异面直线成锐角。)

  [评价]:

  ①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由向量的夹角来解决,可见,解决立体几何的有关问题时,方法并不唯一。在此,可以比较向量法和几何法,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

  ② 两个向量夹角与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夹角是有区别的。

  2.问题二的探究:

  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

  AC=1,CB= ,侧棱AA1=1,侧面AA1B1B的

  两条对角线交点为D,B1C1中点为M。

  (1)求证:CD⊥平面BDM;

  (2)求面B1BD与面CB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立几法、向量法的尝试,让学生明显感受到运用向量法的优越性。

  [处理过程]:

  ① 学生活动:让学生先试行用传统方法解决问题,估计不少学生会感到有一定困难。

  [设问]:类似于上题做法,能否用向量法解决这一问题?

  ② 学生活动:进入思考讨论

  ③ 相互分析交流——达成共识:

  (i) 证明线面垂直可转化为证线线垂直,进一步转化为证向量间的垂直,即向量的数量积等于零;

  (ii) 求二面角的平面角,转化为求那两条与二面角的棱垂直的射线所成的角,在此,可构造两向量(提醒其方向,及向量始点的自由、不唯一性),然后求其夹角,从而解决问题。

  ④ 解题过程:

  [评价]:“传统解法”需作辅助线,有时不易作出;而使用“向量解法”,程序化强,便于操作,求解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基本原则:使图中尽可能多的点落在坐标轴上,这样便于用坐标表示相关的点及向量),然后利用坐标系确定各相关的点及向量坐标,再借助向量坐标运算法则及公式,无需添加辅助线,即可达到解题的目的。

  3.小结,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有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

  (1)适当地构建空间直角坐标系;

  (2)用坐标表示相关的点、空间向量;

  (3)进行空间向量的运算;

  (4)体炼共性,转化为几何结论。

  (四) 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相互交流。

  (五) 课外探究:

  (这是20xx年高考题)如图,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的

  底面ABCD是菱形,且∠C1CB=∠C1CD=∠BCD=60°,

  当 的值是多少时,能使A1C⊥平面C1BD,请给出证明。

  [设计意图]:这是20xx年高考第18题第3小题,是个探索型问题。把它放在这里,一方面:在高二阶段,接触到高考题,学生的兴趣颇高,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解题中,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单纯用立体几何知识解答较繁,而利用向量法去思考,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从而大大降低了求解的难度,同时亦可激发他们不断求知、不断探索的欲望。

  (六)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引入: 问题一的解决: 课外探究:

  空间向量数量积、夹角公式:

  问题二的解决: 布置作业:

  用向量解几何题的步骤: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活动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了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空间。例题内容的安排上,注意逐步推进,力求使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思维同步,顺应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另外,课外探究题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拓展探索的余地,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和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说课稿 篇4

  (第二课时)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跟踪台风的卫星》是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紧紧地跟踪、监视台风的动向,为人类预防台风袭击,减少损失做出了贡献,从而形象地向小读者展现了最新的科技成果。

  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第一、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台风发现一颗气象卫星在紧紧地监视它,非常恼怒。第三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狂怒的台风妄想扑灭气象卫星,甩掉气象卫星却遭失败,最后又想摧毁城市仍未得逞,形象地说明了气象卫星的特点与作用。第八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台风在气象卫星的跟踪、监视下束手无策,只得落荒而逃。

  本文情节生动,语言活泼,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在形象的童话情境中传播了科学知识,是加强语言训练,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本单元编选两篇科学童话,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富的志趣,《跟踪台风的卫星》作为继《水上飞机》后的第二篇科学童话,它起着对这一教学目的的巩固、延伸、加强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a.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主要作用。

  (2)技能目标: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

  b.能用谈笑风声造句。

  c.能说出气象卫星跟踪台风的经过。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为社会造福的志趣。

  3、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学生对科学知识了解还很少,因此通过学习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神态及动作使学生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特点和作用,并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属于转折点的学生,累积了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对科学知识了解很少,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已经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说教法

  (一)以读代讲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之本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以读代讲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二)直观教学法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向学生展现了台风的危害、卫星的图画等,以突破重、难点教学。

  (三)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才能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这样的语言谁来当当这狂怒的台风?你这么自豪是为什么呢? ,不知不觉的把学生带入情景,再让学生男女生分角色读,师生角色读,让学生边演边学,其乐无穷,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非常感兴趣的氛围中自主高效的掌握了知识。

  四、说学法

  (一)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二)合作学习法

  我们培养的是新时期的人才,他们除了自身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外,还必须具备真诚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及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学习,让他们集思广益、互相切磋,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帮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初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进一步加强技能目标的训练和完成情感目标,也就是完成本课的重、难点教学。

  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谈话激趣,直观导入

  导语:小朋友,你们见过台风吗?是的,咱们海南就是经常刮台风的,台风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相示出示台风造成危害的图画)但现在,聪明的人们已经制造出了气象卫星,它为人们及时报道了台风的情况,使台风对人类的危害减少了许多,你们瞧!这就是气象卫星(相机课件出示气象卫星图画),这样,通过谈话激趣,导入本课,气象卫星是怎样报道台风情况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有趣的.科学童话:17跟踪台风的卫星(板书)

  (课一开始,我通过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和形象的图画,把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提起来了,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就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一)精读课文

  面对狂暴的台风,气象卫星害怕吗?(相机板书:台风 卫星 )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斗争了几个回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台风是怎么发动攻击的?卫星又是如何应对的?(生读课文,分小组学习,合作完成教师的问题)

  (台风和卫星斗争了几个回合?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因此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研究,集中集体的智慧,共同交流切磋品尝学习的收获,分享学习的快乐。)

  在学生汇报完问题答案后,我让学生对台风和卫星一回合一回合的比拼进行学习,我设计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像在看动画片一样的氛围中学习,把每一个自然段都衔接起来,于是把读贯穿始终,我是这样做的: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过渡语:就这样台风和卫星进行了四个回合的比赛!

  哇!卫星和台风的比拼肯定很精彩。

  A、齐读①②自然段。

  B、课件出示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生分角色读,引导学生理解盯住时刻(相机板书:大声嚷,笑了笑)

  2、学习第三至七自然段。

  过渡语:听了小卫星这么一说,台风可生气了,谁能找出一个表示台风生气的词

  (1)课件出示台风嚷的内容,请一生面带狂怒的表情读,齐读。

  (2)课件出示小卫星的话,师读。气象卫星态度怎么样?(坚决)

  (3)引读第4自然段:看到气象卫星态度那么坚决,台风他怎么样呀?划出描写台风的词语。(相机板书:猛扑、扑不着)

  (4)男、女生对读第3、4自然段(指导读出台风的厉害,不可一世的语气;卫星的态度坚决,拒不放弃的语气)

  (这一环节我通过师生分角色读,巧妙的把学生带入角色,让学生完全进入课文,再来一次男女生分角色读,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角色 的体会。)

  (5)过渡语:猛扑是扑不到小卫星了,台风就想把小卫星怎么样呢?(指名回答,板书: 甩)

  A、全班齐读课件出示的对话。

  B、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台风有没有把小卫星甩掉?

  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重点抓住无意仍然来理解。(板书:甩不掉)

  c、课件出示小卫星说的话,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6)过渡语:扑也扑不到小卫星,甩也甩不掉小卫星,这时候的台风会是怎样的呢?

  a、引导全班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话,(相机板书: 扑向城市)画出描写台风的词语,请生演一演。

  B、台风那么狂暴,小卫星有什么反应呢?说了什么?课件出示小卫星说的话,指名读(相机板书 : 报告行踪)

  c、你这么自豪是因为什么呀?齐读第六自然段剩下的内容

  d、看画面理解谈笑风生的意思,用谈笑风生造句。

  3、学习第八自然段

  过渡语:经过了前三轮比拼,最后台风怎么样了?

  齐读第八自然段(相机板书: 泄气而逃 紧追不舍)

  4、小结

  齐读全文,说说小卫星的作用以及跟踪台风的经过。

  总结语:小卫星厉害吗?那么厉害的小卫星是谁制造的?(人类)对!是人类用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所以,小朋友从现在起就要好好学习更多的知识,将来发明创造出更多有益于人类的东西。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课件出示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让学生产生读书的欲望,以读贯穿全课,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让孩子去触摸感性的形象,通过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神态和动作,认识到台风是有性格的,卫星是有特点的,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的熏陶,希望能将艺术的美和科学的真理和谐地统一到一起。)

  5、拓展延伸

  1、写一句话赞扬小卫星。

  2、收集有关卫星的资料。

  (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而这一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只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六、说板书

  这一板书设计,我主要板书台风和卫星的四个回合比赛的情况,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台风和卫星各自的特点,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附板书:

  17 跟踪台风的卫星

  台风:大声嚷 猛扑 甩 扑向城市 泄气而逃

  卫星:笑了笑 扑不着 甩不掉 报告行踪 紧追不舍

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运用点、线、面的组织来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

  2.了解黑白画的构成方式;

  教学重点:运用点、线、面的组织来处理黑、白、灰的;

  教学难点:运用点、线、面疏密组织的技巧,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果。

  学具:彩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猜图激趣导出课题

  1.猜图:;提问:瞧,这里发生了什么?;引导学生将图片倒置后再观察,原来是水中的倒影;

  2.揭题:这些变化的视觉形象给予我们许多想象和创;板书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大胆进行创造,来体味变化的`魅力吧! 课件出示:教材主图(水中倒影图)

  板书课题:变化的魅力

  二、体验感受探究变形

  1.寻找变形形象:

  提问:你还知道我们生活当中有哪些变形现象呢?

  学生交流,了解哈哈镜中、金属杯上、玻璃幕墙里的物像等变形现象。

  2.体验变形过程:

  教师吹气球,引导学生观察气球吹大后表面图案发生了什么的变形。

  再将气球拉长、压扁,展示图案变长、变扁等变形效果。

  学生亲自体验自己的头像照在金属杯上被变形的乐趣。

  小结:我们发现,刚才大家所见到的变形形象当中,有变瘦、变胖、变扭曲等特点。

  3.分析变形方法

  对比分析: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形?请大家仔细对比观察,找出图片当中头部轮廓、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线条有什么变化?

  三、尝试参与方法指导

  1.尝试参与:教师提供3幅未完成的变形头像图(分别是变胖、变瘦、变扭曲,邀请3个学生根据已知的变形原理,将画添画完整。

  2.评价反馈:学生互评添画。肯定学生的尝试参与。

  3.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寻找添画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交流修改建议,教师修改演示。 实物出示:3幅未完成的变形头像图。

  四、提出要求创造表现

  1.提出作业要求:

  选择其中一幅,用变形的方法,画一画人物变形的样子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展示作业学习评价

  展示优秀作业。

  点评作业,利用学习屋的评价提示,引发学生积极自评。

  六、教学小结拓展延伸

  生活中常会见到各种扭曲变化的形象,艺术家们从生活中受到启发,常常用变形的方法来创造新形象,很多作品已成了经典。比如:变形雕塑、喜剧漫画、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等。希望大家也能多做做这方面的尝试,说不定你也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来。 课件出示:经典艺术变形作品图片。

说课稿 篇6

  一、复习导入

  课件演示(以下简写成P): 8×5 2×a a×2 c×1 3×5×t

  师:算式中的乘号能省略吗?如果能,请写出省略后的算式。

  生说答案,同时演示答案。

  师:2×a=2a和a×2=2a,为什么两题的答案都一样?

  生:因为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所以两题的答案都一样。

  二、新授:

  1、P:乘法算式:4×4,6.5×6.5,8.7×8.7

  师:观察这三题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两个因数都相同。

  师:当两个因数相同时,我们可以写成平方数的形式,例如:4×4=42,读作4的平方,表示2个4相乘。4表示相同的因数是4,右上角的小“2”表示因数的个数有2个。(课件同时演示)

  生:后两个乘法算式也可以改写成平方数。6.5×6.5==6.52,读作6.5的平方,表示2个6.5相乘。8.7×8.7==8.72,读作8.7的平方,表示2个8.7相乘。

  2、P:a×a,s×s,y×y×4

  师:这一组算式你会改写吗?

  生:会,a×a==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s×s==s2, 读作s的平方,表示2个s相乘。y×y×4==4y2,读作4y的平方,表示2个y相乘再乘4。(课件同时演示)

  师:你真棒!我们要记住:两个相同字母相乘要写成平方数的形式。

  三、练习:

  1、P:0.12 = 0.32 = 82 = 202=

  师:这些平方数你会算出结果吗?

  生:0.12=0.1×0.1=0.01 0.32 =0.3×0.3=0.09

  82 =8×8=64 202= 20×20=400

  师:你在做题的过程中觉得哪题最容易出错呢?

  生:0.32 最容易算成0.9 和202最容易算成40,真的要细心啊!

  2、P: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a2 2.5×2.5 x×x 62

  x2 6×2 2.52 a×2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连线题吧,提醒一下你们,不是每个算式都有好朋友跟它相连的。

  生: 2.5×2.5与2.52 相连,x×x 与x2 相连。

  师:那为什么剩下的四个不相连呢?

  生:因为a2 表示2个a相乘,而 a×2 是表示2个a相加,意义不同,所以不连。同样的,因为62 表示2个6相乘,而 6×2 是表示2个6相加,意义不同,所以也不连。

  师:说得很对,同学们只要牢牢记住,平方数指的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这样就能掌握好平方数这个概念了

说课稿 篇7

  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二册第22课《风睡着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较好的语感。” 本课主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草原和树林对风说的话。知道植树种草可以保护环境,阻挡风沙。

  二、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本单元共安排了4篇课文,从不同侧面介绍了科普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力求与一年级小学生的社会、家庭、学校生活相联系。《风睡着了》是第二篇,这是一篇保护环境的童话故事,它告诉孩子们,植草种树可以防风、防沙尘。课文共两个自然段,一是写风经过草原,带走的只有草原的清香;二是写树林阻挡了大风,风躺在树林的怀抱里,在树叶沙沙的催眠曲中,慢慢地睡着了。通过童话故事的形式让孩子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技能方面:

  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理解课文的能力,教师还有交给学生方法,通过教、扶、放逐步使学生能独立学习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方面: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用生动的语言使文章充满情趣,学生喜欢阅读,喜欢比赛朗读。喜欢小组合作学生,喜欢生生、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形式,

  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认识本课的生字、认读字。指导写好左右结构的字,“城” “经” “怀” 。

  3、知道植树种草有利于保护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指导写好三个左右结构的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理解风为什么睡着了 。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肯定非常喜欢童话吧,说说你都听过哪些童话故事?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板书课题:风睡着了。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我们学完课文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

  1.打开课文22课,自己读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课文里的内容。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4.学习生字:

  a.看笔顺跟随表。

  b.分析字形,观察结构。

  c.交流记忆方法。

  d.指导书写“带”字。

  e.描红,书写。

  三、 精读课文:

  1.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想想刮大风时什么样,风声又是什么样?

  风渐渐地小了,不刮,又是什么样?

  3.读课文,理解“慢慢睡着了”就是不刮风了,是草和树的作用。

  4.戴上头饰分角色朗读。

  5.抄写句子:指导方法。

  四、整体朗读课文。

  五、作业:草原和树林把大风挡住了,让我们能生活在干净舒服的环境中。我知道你们还有好多话想说,你们可以照着老师提示的句式把想说的话写一写。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五)板书设计:

  22风睡着了??

  草 原 清香

  风 防风护沙

  树林 睡着了

  五、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利用朗读手册评价学生朗读。

  2、学生背诵情况。

  六、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识字的分类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突破了难点,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2、朗读是这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以读带讲。朗读形式有:师生对读,自由读,指名读。

  3、通过引导,学生基本能感悟草原和树林对风说的话。知道植树种草可以保护环境,阻挡风沙。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因为《下雨了》这一课属于“综合·探索”这个学习领域里的课业,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无论是形式还是在内容的设计上,都始终围绕“综合·探索”这个教学理念。

  对于这一课的内容,我是这样理解的:由于孩子们对下雨并不陌生,也有着特殊的情感,所以这节课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也很容易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课教材力图用各种方式展现雨,并大胆地表现雨中人物的动态。这就要求我们课上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对教材的理解,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人物的动态,学习表现雨中的情景。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3)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观察、记忆和表现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又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1、 简单了解大自然与人的关系,运用各种方法表现雨和雨中人物的活动。

  2、 大胆表现生动的人物动态,处理好人物与景物的关系。

  二、 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指出,教学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师生共度生命的历程,是共创人生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只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层次的参与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把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或是肉眼观察到的雨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学生用点、线来表现自己心中的雨。

  在教学时,我还尝试着设置情景,在引导学生观察范画之后让学生通过模仿,身临其境地感受画中人物的动态,孩子们有的抱头狂奔、有的撑着小伞,慢悠悠地欣赏雨中的美景,来表现他们在雨中的快乐,大胆地表演激发了他们强烈地创作欲望。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画笔和周围的同学合作,去大胆地描绘,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创作水到渠成。有的学生的画,用长线条表现雨,在雨中,几棵大树也是斜的,展现了狂风大作,雷雨交加的情景。有的学生画的雨,用水珠来表现,而且水珠还带着灿烂的微笑,在雨中,花开了,草绿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春雨图。看来,要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努力创设自由、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只有摆正了自己的地位,才能凸现孩子的才华。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小雨沙沙”歌曲导入,引出课题。)

  放音乐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唱完后并提问歌唱的是什么时候(引出课题“下雨了”)

  (二)授新课:(以下雨的影片让学生更直接的感受下雨,观察下雨时的雨的`形状。)

  1、 播放“下雨过程的影片”先刮风,打雷伴着闪电,然后下雨,雨是由小到大然后到停的过程。

  A)、提问:“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B)、讨论:“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下雨”

  C)、讨论:“如何表现雨?”(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

  2、欣赏下雨时的动画片段(激发创作欲望,了解下雨时人物的动态)

  A、师生合作模仿影片里下雨时的人物动作(为了更进一步体验与感受下雨时人物的动态。)

  B、小组讨论“如何表现下雨时的人物动态?”(通过上述游戏表演和学生讨论突破了重点与难点。

  C、欣赏(学生作品六幅)提问“小朋友们是怎样表现下雨)

  (三)学生绘画(重视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结合)

  要求:可以画看、想到的下雨的人、动物,,也可以画下雨时的心情和感受。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创作感,激发学生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画。达到启发想象力与创新。

  (四)小结(学生自评、互评和师生评相结合方式,体会成功的喜悦。)

  A、请生相互参观交流作品的成功之处。

  B、请各别同学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说明。

  C、师和生共同表演学生作品里下雨时的喜悦情景。

  四、 课后反思

  (1)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下雨时人物、动物的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 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有部分作品人物动态不够生动,缺乏想象力。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这次的说课题目是"植树问题".它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一、说教材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认识不封闭路线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不封闭路线上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

  教具准备:课件 小树 纸板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设疑激趣法、实际操作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观察辨析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谈话引入,明确课题。(利用3月12日植树节进行引入,这样既直观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应该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是能够激发他们感情因素的事物,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并没有利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创设了一个同学们身边的现实问题情境。"我校计划在一条40米长的小路一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然后提出"一共可栽多少棵?"的问题,("可"字体现出植树方法有多种)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植树方案。

  学生的知识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合作是一个良方,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合理的利用。所以在设计植树方案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工与合作,通过说一说,画一画,贴一贴、数一数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同学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当学生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后,老师选择三种不同的方案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种方案,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并说一说。(这一环节利用实物感知,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出其中的规律。)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这样几个相同点:小路的长度,每两棵之间的距离,小路被分成的段数。还有一个不同点:棵数不同,这时候老师就问:为什么不?当学生说到方案不同时,老师再追问一句:哪里不同?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发现:

  方案一:两端都栽

  方案二:只有一端栽

  方案三:两端都不栽

  接着就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方案一:40÷5=8 方案二: 40÷5=8 方案三:40÷5=8

  8+1=9 8-1=7

  下一步就是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异同,他们会发现,每种方案都有一个相同的算式:40÷5=8

  究竟40÷5=8表示什么意思呢?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师给予纠正并介绍两个新词"间隔"与"间隔数",同时可以借助五指加强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通过观察分析得出,这三种方案的间隔数都是8,而方案一种了9棵树,方案二种了8棵树,方案三种了7棵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观察,他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只有一端栽: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刚刚发现的规律,也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我又设计了一道例题"为了让孩子们的乐园更漂亮,幼儿园打算在20米长的小路旁摆一些花盆,一共需要购买多少盆花?"这道题只告诉了路的总长度,留给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更广,同学们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更多一些。每两盆间的距离可以是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可以只在一旁摆,也可以两旁都摆;可以两端都摆,也可以只在一端摆,还可以两端都不摆。这道题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4、回归生活,实际运用。

  根据上一例题老师可以提示学生,植树问题并不仅仅是植树,就像摆花盆也属于植树问题,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老师可以提示,让他们知道挂灯笼、爬楼梯、安装路灯、锯木头、敲钟、排队等都属于植树问题。然后运用今天所学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我用选择和填空的形式向同学们呈现了几道练习题,其中包括:栽树、安装路灯、爬楼梯、锯木头。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总结。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然后老师小结: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数学,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规律和奥秘,就能解决更多的难题。

【说课稿】相关文章:

《雷雨》的说课稿04-18

《微笑》说课稿05-02

关于说课稿04-28

秋思的说课稿04-26

古诗说课稿05-07

掌声说课稿03-25

《白鹅》说课稿03-22

《阳光》说课稿03-22

数轴说课稿05-09

排序说课稿04-1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