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12-26 12:46: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说课稿锦集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语文说课稿锦集9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分析教材

  《马说》,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在本册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且《马说》这篇文章篇幅精短,寓意深刻,所以作为重点内容来学。

  二、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说”的文体特点, 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使学生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五、教学手段

  幻灯片、古筝曲伴音朗读。

  六、教学思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教法:启发诱导、分层次教学;

  2、学法:讨论法、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即第一层次疏通文意,第二层次推究文理,第三层次品位意境。

  在此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才艺展示,诗词背诵(目的是让学生继承更多更好的古代文化遗产,积累丰富的文学知识)。

  第二环节:导入课题。通过《爱莲说》复习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从而导入新课《马说》(并板书)简要介绍作者韩愈及“伯乐相马”的故事,(这样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更好的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第三环节:采用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

  1、第一层次的诵读,疏通文意。

  ⑴ 教师范读课文,(伴着古筝曲《寒鸦戏水》,教师范读课文,把学生领入学习的境界,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⑵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的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意在让学生初步读懂文章, 领会文章的中心词语和句段的含义。)

  ⑶ 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将文中不懂的'词语、句段找出来,向大家求救,即质疑问难,由同学互帮互助的形式解决,看谁帮同学的次数最多,给予掌声鼓励,困难较大的可由老师指点。(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及关心帮助他人的品质,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2、第二层次的诵读, 探究文理。

  ⑴ 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板书)

  ⑵ 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为了突破难点, 在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 例如,如果没有伯乐,会有千里马吗?文中作者是怎样说的?引导学生从反面得出“从反面论证”无伯乐→名马无名这一概括论述的方法。

  ⑶ 轻读课文2、3自然段。结合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进一步具体、全面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引导学生得出“喂马不得法→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这一具体论述和“妄言无马→实不识马”这一概括论述的方法。

  ⑷ 朗读课文, 找出文中写了什么人?什么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真正寓意后进行。

  3、第三层次的朗读,品味意境。伴着古筝曲让学生开展朗读比赛(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投影出示,分三个层次。

  1、解释词语(基础题,由C组学生来完成,运用抢答的方式)

  2、翻译句子(能力题,由B组学生来完成)

  3、小练笔(潜能发挥题,由A组学生来完成)

  由《马说》使我想到……(100字左右)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小结:本文篇幅精短,可读性强,易于成诵,所以我把诵读作为本课的最重要的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朗读方法,生动活泼的诵读方式。例如,个人诵读与集体诵读,互相听读相结合,朗读与轻读、默读相结合,训练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妄言无马→实不识马 (全面)

  无伯乐→名马无名 ( 概括)

  喂马不得法→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 (具体)

  妄言无马→实不识马 (全面)

语文说课稿 篇2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社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通过对索溪峪风景区奇丽风光的描写赞颂了风景区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喜悦的心情。课文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先用一个野字概括出索溪峪风景区的特点,然后分别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

  从文章的内容看,文中写“山野”、“水野”的部分为文章的重点所在,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识生字词,理解感受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索溪峪风景区信息的能力。

  三、组织开展合作式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式阅读的能力。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美。

  五、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欣赏到索溪峪风景区的特点,从中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可爱。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教学时引导学生紧紧围绕阅读提示展开阅读。《索溪峪的“野”》由于所写的索溪峪的.风光离我们北方的学生现实生活较远,仅凭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描述以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前师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课上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课堂,为学习文章进行补充,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上课伊始我便用一段索溪峪风景区的录像片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好下文做好铺垫。

  在学习文章“山野”与“水野”这两部分重点内容时,我在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向他们展示了我收集到的山与水的图片资料,学生在感受精美画面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另外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尽量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张扬个性提升和发展能力的过程。

语文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讲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这里的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了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文字浅显却寓意深刻:保护环境、爱护绿色家园。文章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这一单元的课文集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愿望。

  训练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新课标提出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掌握了生字、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美丽的小山村消失的原因。

  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技能目标:

  ②、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终于被洪水卷走的故事。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在阅读时,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本组训练重点、课后思考题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读通、读懂课文,明白小山村由美丽走向毁灭的原因。难点是: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本课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以求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法分析: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所以整堂课我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课件资源,图文结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小山村的美丽和洪水肆虐冲走小村庄的情景。

  2、朗读感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小山村消失的原因。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四、学情、学法分析:

  学生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进行了一定量的阅读的学习与训练。三年级学生进入了心理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知识量的增多,他们的求知欲更强了,思维更活跃了。教学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采取多读多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五、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将分五个环节进行本课的教学:

  第一步: 以画导入,激活情感

  上课伊始,我以多媒体呈现小山村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回忆旧知。然后娓娓道来:看到山坡上茂密的树林,看到清清的小河,同学们一定想到了昨天我们读过的一篇课文,从而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第二步,图文结合,对比质疑

  多媒体能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让学生回忆小山村留给他们的印象——美丽后,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这么美的山村,想不想去看看?”然后播放多媒体课件,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个小山村。接着,出示文本,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加深感悟、理解,让他们在画面和朗读中感受到小村庄的美丽。

  人们对美的.东西都有无限向往之情。在学生充分感受到小山村的美后,我再次挑起他们的胃口:“这么美的小山村,想不想去住几天,去看一看?”(我猜想学生会说“想去!”)然后我话锋一转:“可是没有机会了。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已经消失了,被洪水冲走了。”让学生观看洪水肆虐冲走小山村的短片,并指导学生阅读文本,为小山村的消失感到难过、惋惜。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以教材为依据,又不拘泥于教材,把课文重组,力求通过强烈的对比,给学生造成巨大的视觉冲击,让小山村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学生带来震撼心灵的感觉。把学生的求知欲迅速调动起来,使学生迫不急待地想寻求小山村变化的原因,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本课的重点。

  第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原因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弄清小村庄

  由“美丽”到“毁灭”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突出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将运用朗读感悟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首先,我抛出问题:“如此美丽的小山村就这样被无情的洪水冲走了,永远的消失了,是什么原因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2、3自然段,勾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和同桌交流这些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3、同桌讨论小山村消失的原因。

  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2、3自然段。

  最后,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句子,如:“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抓住重点词“谁家”、“拎起”、“一棵一棵”“一年年,一代代”等组织学生思考和感悟,理解到小山村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乱砍滥伐造成的。再让学生读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让读成为语文课上最经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极力倡导的。本环节我通过让学生在读中层层加深,层层提高,加深后再读,再体验,在品味中体现人文性,让学生站在“读者”的地位上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文本的语言魅力。

  第四步,升华情感,明白道理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学生充

  分理解了小山村消失的原因后,我问学生: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让其明白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要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第五步,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针对现在存在的一些砍伐树木、破坏环境的社会现象,让学生谈谈自己打算怎样做,再倡导学生写一条号召人们保护环境的广告词,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山村消失的原因,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板书。(如下)

  美丽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乱砍滥伐

  消失

  这一板书方式在于抓住小山村的变化,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理解小山村消失的原因。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种板书直接揭示了中心,突出了重点。

语文说课稿 篇4

  语文说课稿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优秀的语文说课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优秀的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文章。《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五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五读回味理解。《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但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为了清楚的体现我的“文言五步诵读法”,我把两个课时放在一个整体中)

  1、诵读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精心运筹下,以小组或集体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教学要点或专题,展开议论甚至争辩,从而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具准备

  课件:王羲之生平简况、王羲之兰亭集序书帖影印、兰亭集序录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古人对生死进行的哲理思考引出王羲之对生死的感悟。

  (二)作者、作品以及文体简介

  结合课下注解①了解作者后欣赏插图,再在幻灯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知识目标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五步诵读

  1、第一遍诵读:听录音范读,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3)、 给生字词注音。

  2、第二遍诵读:自由诵读,完成以下任务

  (1)、同学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幻灯片展示字词句)

  3、第三遍诵读: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

  要求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4、第四遍诵读: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

  学生代表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第一段中,作者的乐因何而生?

  (2)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缘何而来?

  (3) 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发?

  5、第五遍诵读: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讨论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作者由乐转痛有无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3)请大家来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五)小结

  《兰亭集序》历来被誉为书、文兼美的艺术珍品。作者一扫风靡流行的骈偶时尚,以清新自然的散体笔法记述了那次在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会;并触景生情,临境兴叹;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自然真谛的追问,坦诚且酣畅地倾诉于人性觉醒的启示录中。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佳作,仍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时、地、人、物、事

  ↓

  痛——生命短暂、人生易老

  ↓

  悲——亘古不变的规律

语文说课稿 篇5

  本课是一篇意蕴丰富、内容浅显、生动有趣的童话。写了一只蜘蛛专心致志织网捉虫的故事。课文共有9个小节。第一小节写清晨蜘蛛在农庄的篱笆上织网,2-7节写小动物向蜘蛛发出邀请,蜘蛛“没回答,忙着织它的网”,第8节写当公鸡要求蜘蛛逮住苍蝇时,蜘蛛用网把苍蝇逮住了,最后写当猫头鹰夸蜘蛛的网漂亮时,蜘蛛已经睡着了。故事很简单,但小动物的话写得很有情趣,有一种具有一定规范的韵律美,很适合一年级孩子阅读。

  在教学设计时,我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

  1.分步识字,提高效果。

  识字教学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但必须以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为本。通过儿歌识字、形象识字、游戏识字等形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在字音、字形易混淆的字,教师则有意识地分层次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本课的生字编排,理一理,会发现它出现的地方比较集中,在课题中有:“织”,第一小节有“晨、抽、丝”;在小动物门的话之中出现了:“散、岩”等;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安排在揭示课题时出示:蜘蛛织网,让学生找找蜘蛛在哪里织网,出示句子:清晨,蜘蛛从身上抽出银闪闪的丝,在农庄的篱笆上织起网来。通过读好这句句子,学会:晨、抽、丝三个生字。在学生找出小动物们对蜘蛛说的话后,整理学生的回答。通过读好这些句子,既帮助学生了解了故事概况,又可学会生字:散、岩。这种把分散的生字有机的组合起来,提供更贴切的语言环境的识字方法,效果会很好。

  2.朗读为主,加深理解。

  本课由于内容浅显,理解基本不会给学生造成困难,因此教师在朗读的设计上,要体现实效性,读有提高,读有收获。每一次读目标要明确,且目标要有层次感,螺旋上升。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先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在达到这一目标的基础上提高要求:读出相应的语气来。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扩大视读广度,培养学生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言谈体。

  3.合理拓展,规范表达。

  “说”的.能力培养,并不应局限于说话课,应体现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教师应善于挖掘每一篇课文中说的素材,让说话的训练扎根于课文。本课的拓展,我们安排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让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对蜘蛛说什么。这个说话环节的安排是基于读懂读好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说话训练时,注意引导学生朗读、比较,明确小动物说的话中地方、事情都不同,而她们说的事情又符合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发现,会让学生在说的时候既能打开思路,又有比较规范的格式,体会到课文编写特点所表现出的语言美。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浙江省小学义务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课文。它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讲赵州桥的坚固、雄伟。这与它的独特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第三段重点词是“美观”。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栏板上龙的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传神。第四段讲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材有一框投影片,描绘的是赵州桥历经1300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仍横跨于交河上的雄姿。教学中若能图文并茂,可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①认知目标: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课文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②“以读代讲”法

  《大纲》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③“直观教学”法

  通过投影、录音的配合使用,实验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想想——问问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开始,设计这样的导语:“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这座桥到底怎么样呢?我们随着‘仙人指路’的方向去走一走,看一看。”随即出示赵州桥的投影,在古筝音乐伴奏下,教师作解说。解说词为第一自然段内容。

  2.以练代讲,学习第一段。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因此第一段的教学,以练代讲。

  ①让学生找出第一段写了哪几个内容?(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年代)。回答后出示投影:

  河北赵县交河

  赵州桥

  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

  1300多年

  ②你能把这四个内容合成一句话说吗?如果变换一下顺序呢?(有十几种说法)以此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教给学法,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的教学,我以找出重点词→围绕重点词理解→总结学习方法的思路设计。具体安排为:

  ①承上导入:赵州桥的建造已有1300多年,也就是1300多岁了,仍然横跨在交河上,这说明了赵州桥怎样?(坚固)为什么赵州桥如此坚固呢?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②找重点词: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这段主要写赵州桥的'什么?(设计)——重点词。

  ③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由浅入深设计如下一组提问:

  a.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出示平板桥的投影,让学生与书中的赵州桥对比,然后总结。(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并用板画直观表示:

  b.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用薄竹片做拱形桥承受重量比平板桥大的实验)并板书四个好处:减重量、省石料、冲击小、承重大。c、为什么这种设计是创举?

  ④填空练习

  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这种设计的主要优点是:____。这种设计在____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是一个____。

  ⑤感情朗读本段。

  ⑥总结学法:在讨论基础上归纳出第二段学习的方法。先找出重点词,再围绕这个词语提出几个问题;最后解决这几个问题,即一找、二提、三解决。

  以上教学围绕“设计”,以点带面,环环相扣,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朗读能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以求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赵州桥与平板桥的对比,拱形桥承重力的实验为突破难点创设了条件。总结

  学法,加深了对学法的感知,有利于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4.运用学法,自学第三段。

  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反复训练方能形成。为使学生初步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根据教材特点,第三段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

  ①学生自学第三段。

  a.学生找出重点词——美观。

  b.学生根据重点词提出问题,总结出示:赵州桥什么地方美观?怎样美观?

  c.学生同桌讨论。

  ②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抓住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深入理解本段内容。

  a.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标出写了几种龙。

  b.投影出示三种龙,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图案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结合理解“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

  c.理解“有的”与“所有的”的区别。教师反导;老师觉得书上不只写三种龙,还写了一种“游动的龙”,你们说呢?以此激发学生讨论辨析。

  d.反复朗读,体会美感。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人人参与,个个实践。在感情朗读中品味出那龙“活”的感觉。

  e.发现写法特点,实施迁移训练。通过刚才的学习,具体写龙的这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分、总)你能换成总分的写法来说吗?今天,我们学“桥”,如果老师要你们围绕“桥”这个词,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句式说一段话,你行吗?进行迁移训练。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以致用,不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说话能力的发展,可谓有“一石三鸟”之效。

  ③学习过渡句。

  让学生找出把“坚固”和“美观”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句子,认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下”的作用。

  5.感情朗读,学习第四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第四段的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用以读代讲法,读出自豪、骄傲的感情。

  6.引向课外,总结深化。

  ①除了赵州桥,你知道我们还有哪些闻名的古代建筑吗?

  ②我国有这么多闻名的古代建筑,你有什么想法?

  总之,让学生在谈感情体会上,达到情动而辞发,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语文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凡卡》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第12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本文表达上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写的信的内容”和“凡卡的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一是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文章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文内容很丰富,其中反映文章主旨的核心内容是凡卡写的信,而信中最能集中地反映凡卡生活悲惨和内心痛苦的是第八、十、十五自然段,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第八、十、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领悟文章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说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情景教学法,直奔重点,,引导感悟。

  学法: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

  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初设疑问

  由“圣诞节”这一西方节日谈起,此节日相当于我们的春节那样隆重。当我们沉浸在新年的快乐之中时,在19世纪的俄国有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凡卡,在最快乐的圣诞节夜里,孤零零的正边哭边给他爷爷写信,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1、快速读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由于课始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读书就有了热情)

  2、了解课文内容,分清作者叙述的内容、信的内容、回忆的内容。

  (二)重点段落,精心研读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必须突出重点段落,才能触类旁通。信的内容中,重点感悟是“凡卡学徒生活苦”(第8自然段)。回忆的内容中,精读“凡卡与爷爷砍圣诞树”(第13自然段),深入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第21自然段)。

  1、指导感悟第八自然段,采取自读和交流讨论的方式。指导过程如下:

  师:凡卡在信中向爷爷诉说学徒生活的事中,哪件事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师:那好,大家再认真阅读这些内容,看看通过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最深?(学生自读本段)

  生:我对凡卡挨打这件事情感受最深。通过“揪”、“拖”、“揍”这些词,我仿佛看见了凡卡挨打时满地翻滚的样子。

  生:我对老板娘拿鱼嘴“戳脸”,伙计们“捉弄”他,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他们拿凡卡不当人,我们仿佛能听见凡卡挨打时痛苦绝望的惨叫声。

  师:说得好,体会得很深。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对凡卡挨饿这件事情感受很深。从“一点面包、稀粥”等词我能体会到凡卡几乎天天挨饿,我仿佛能看见他瘦得皮包骨的样子。

  生:我对凡卡挨冻、睡不好这些内容同样感受很深。“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还有一处“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从这些内容中,我仿佛能看见凡卡缩在墙角里瑟瑟发抖的样子。

  师:大家体会得多深啊!从凡卡受到的`这些苦中,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什么?

  生:他的命运很悲惨!

  接着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10、第15自然段,鼓励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大胆提问,通过讨论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凡卡的不幸。最后,让学生把信的全部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了凡卡的悲惨生活。

  凡卡回忆的“快乐”生活,是和爷爷去砍圣诞树的情景。这一段放手学生去读,读出凡卡的快乐和爷爷的有趣。读后教师质疑:课文写了凡卡学徒生活苦,为什么又回忆凡卡乡下生活的“快乐”,这是不是矛盾?引导学生讨论,领悟作者这样写更反衬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

  (三)拓展想象,深化主题

  课文最后写了凡卡寄信和做梦,暗示凡卡希望回到爷爷身边只能是一个甜蜜的梦而已。《凡卡》的末尾段写道:“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本片段以省略号结尾,作者没有告诉读者小主任命运的最终结局,对此,我为学生创设一个拓展想象的空间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去共同完成这个悬念,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师:小凡卡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的美好愿望能实现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后,跟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或讨论一下。

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珍珠鸟》一课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

  2、教学目标:

  ①积累生动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进行描写的手法。

  ②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的关键词或句子来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分析作者和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

  ③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速读、精读等能力,在读中品味,逐步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

  3、教学重点: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的内涵。

  4、教学难点:领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和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深刻意义。

  5、学情分析:①从德育角度讲,现代学生并不缺少“被人爱”,相反地,恰恰是因为拥有太多的“被人爱”,反而使他们缺少了一种“爱别人”的胸怀,根据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最美好的教育应该是把孩子们对善的向往提升起来,把人的良知焕发出来,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懂得爱和自由,乐于创造,热爱自然,学会生活和怀有理解人生的渴望。因此,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也是力所能及的。

  ②从语文角度讲,初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还只停留在以情节判断作品好坏这一浅层面上。因此,帮助学生品味文学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长期任务。

  二、说教法

  朗读型美读鉴赏法:(此法由叶圣陶先生提出)。

  设置原因:

  1、本文描写人鸟相亲的画面,语言优美精致,有着浓郁的诗意,适合朗读。

  2、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教师表情化的朗读可以把作者感情的流程直接诉诸于学生的听觉,加之伴随着语意的理解,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逐渐被打动,从而使他们逐渐展开全面的鉴赏活动。这样以读导讲,以讲导读,更能使学生明晰而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意蕴。

  三、说学法

  1、朗读鉴赏法

  设置原因:A、初中学生由于阅历浅,生活积累少,以及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如高中生一样,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只能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味来切入文本,对作品获得感性的认识。

  B、学生的朗读可以让学生调集各种审美心理因素,去亲历再造作者言语表达生动性的过程,在情感上与产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再创造的兴趣和喜悦。

  2、小组合作学习

  设置原因:A、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

  四、说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搜集带有“鸟”字的成语

  (二)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展示“鸟语花香”的境界,以便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速读课文,要求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由此引导学生走进,通过精读研讨,看看人与鸟的信赖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四)精读研讨:

  这一阶段,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或举手抢答;或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或发挥想象,尝试着扮演鸟爸爸、鸟妈妈、雏鸟的角色,进行精彩的家庭对话。雏鸟活动的那一部分还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多媒体展示文字和画面),学习细腻的描写手法。这些教学形式,会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起来,每个人都想参与,都想表现自己,我们的课堂教学便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问题设计:

  1、我初见朋友送的珍珠鸟时心情如何?从文中哪句话读出了这种喜悦之情?

  2、可是紧接着,作者为什么单独用一段强调“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想象:这对怕人的鸟被送到新的主人家,心里会想些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试着扮演鸟爸爸、鸟妈妈的角色,说说他们将进行一段怎样的家庭对话?

  3、我在关爱珍珠鸟的过程中,首先为它做了什么事?怎样做的?我这一温存的举动换来了什么?你从这一叫声中读出了什么?

  4、我还为它做了哪些事?我的付出又换来了鸟怎样的反应?

  过渡:是谁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

  5、雏鸟长得怎样?

  想象:雏鸟诞生后,它的爸爸、妈妈将对它进行怎样的教育?雏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吗?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展开一家三口的对话。

  6、雏鸟对我有什么反应?我又是怎样关 爱它的呢?请一位同学朗读雏鸟活动的段落,大家思考刚才的问题。(大屏幕出示与文字有关的画面)

  7、雏鸟的变化和我的关爱是分不开的,我在雏鸟活动的时候是如何对待它的?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提示的问题回答。

  8、在我的关爱下,鸟不但亲近我,信任我,还对我产生了一种依恋,你能从文找出雏鸟对我依恋的句子吗?作者在表现这种依恋的情感时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9、读到这里,你感觉作者笔下的鸟和你以往见到的有什么不同?

  10、这种表达效果和作者细腻的描写是分不开的,你认为作者对雏鸟主要进行了什么描写?能找出相关词语吗?请带着对鸟的喜爱之情朗读这段文字。

  过渡:我们再来看这鸟,亲昵的趴在作者肩头睡着了,还呷呷嘴,似乎在做梦。

  想象:此时的鸟做了一个什么梦?

  11、作者也被鸟的这种亲昵、依恋的深情所打动,灵感涌上心头,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想象:作者在这里想对我们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唤?你以后会怎样做?

  (五)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想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唤起情感上的共鸣,走进大自然,留心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亲近它,欣赏它,关爱它,并象作者一样及时捕捉灵感,拿起笔细腻的描写出自己喜爱的动物。

  (六)课堂结束

  多媒体展示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画面,配以优美的音乐旋律,结束今天的课堂学习。

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一次成功的实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二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不长的篇幅却用了11个小节,对话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女孩的崇高品质。

  本组课文以“怎样表达爱”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对他人的关爱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本组的其他三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不同形式的对他人的关爱,本课则刻画了在面临危险时小女孩的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和先人后己。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是新课标对三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根据这些相关要求、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情,安排了两课时的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掌握字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课时课文内容讲解)并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锤、堵、获”3个生字,会写“育、瓶”等13个生字,会写“成功、实验”等13个词语,理解“如实、不假思索”这两个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生活在被关爱、被宠爱的环境中,缺乏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如何与人合作的能力是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问题。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正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受到与人合作、先人后己的教育,通过动作和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教学的重点。

  此外,在教学时,单纯强调女孩的道德是不够的,对困境中的冷静与协作也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这也更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知道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说教法及学法: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走进文本,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对小女孩和教育家对话的品析来体会小女孩先人后己的崇高品质,“以读促情、以读感悟”。

  根据学情和本篇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品读、品析”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主要立足于语言文字,通过实验的准备、经过、成功的原因三方面的学习,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感受实验的经过,体会小女孩临危不乱、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合理导入,揭示课题

  1、合理的新课导入能奠定一堂课的基调,使教学过程顺利展开。因为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对实验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我就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有关实验的课文,题目是《一次成功的实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导入课文: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感知

  这个环节包括初读课文、认识词语、检查汇报这三个部分的学习。本课内容简单,要求会读的生字少,所以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在初读课文之后,认读生字新词,鉴于要求会写13个生字,字形都较为复杂,我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各个部件的比例,例如“瓶、绳、险、顺、堵”都是左右结构,但两部分占的比例并不一致,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清楚字形后再书写。鉴于三年级对词语的掌握程度,要求能说出“成功、危险、顺利”这三个词语的反义词,“思索、激动、获得”这三个词语的近义词。

  (三)课文解析,走进实验

  本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大体理解课文内容。我通过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1、朗读课文后,让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课文可以分为实验的准备、实验的经过、实验的'成功的原因三个部分。

  2、内容解析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即实验成功原因的分析。

  (1)实验准备与经过略讲,引导学生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来串联教育家的准备工作。

  (2)实验成功的原因详讲,主要是对重点语句的朗读、品析

  课文中有多处对话描写(出示课件),特别是教育家与小女孩的对话,如:

  “你刚才跟他俩说了什么?”(教育家看见实验成功,既感到高兴又感到疑惑,两种语气。)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育家听见女孩的答案,感到吃惊和高兴,这里应该更多的是探询的语气。)

  “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女孩的回答应该是响亮而平静的,语速应该稍快。)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例如,“不假思索”在文中的意思是不经过思考,脱口而出的,让学生想象女孩说话时的神态,并体会她的思想品质。这里的“不假思索”形象地反映了“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样的意识已经扎根于女孩的心中,变成了她理所当然的行为,课文的感人之处也在于此。借助画面的具体形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与无私。并通过指名读、小组读和齐读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句子蕴含的丰富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紧紧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对他人的关爱展开教学过程。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并且注重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真正达到“以读促情、以读感悟”。

  3、读写结合,感悟主题

  实验成功了,小女生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们,那你们想对这位小女孩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这里通过小练笔来训练学生的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并感悟小女孩先人后己的崇高品质。

  (四)结课

  小女孩面对危险的沉着冷静与先人后己的崇高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同时在遭遇困境时我们也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希望同学们都能深刻体会并学以致用。最后,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个句子。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根据课文三个部分内容的划分:实验的准备、实验的经过、实验成功的原因,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一次成功的实验

  实验的准备:先……再……接着……然后……最后……

  实验的经过:注水→危险→小女孩的策略→顺利提出

  实验成功的原因:小女孩的先人后己+团结协作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手指》说课稿01-09

语文说课稿06-12

语文蜡烛说课稿02-17

语文说课稿03-15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07-01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07-24

《麻雀》语文说课稿07-23

小学语文说课稿12-27

《劝学》语文说课稿03-29

语文《蟋蟀的住宅》说课稿03-30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