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16 11:39: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八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说课稿模板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通信王国探秘》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的第一个主题。教材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发现人类智慧,让学生知道随着通信的发展,我们居住的地球变成了小小的村庄,而我选的《文明通信》是这个主题里面的第三个课时,这个课时的教材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学会怎样去做一个文明的通信人。了解我们关于通信的一些法律知识,成为一个保护通信设施的好公民。

  二、 说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他们生活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信息采集的方法、能力比较强;对大多通信方式都有过使用经历,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正确使用。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他们有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较强,但往往认识不够深刻或会说不会做、甚至说的比做得好。另外,对法律法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清楚了解,有的有一定的了解,但自控力不足,也不能完全遵守。

  三、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遵守通信过程中的公共道德、法律法规,会使用文明的用语;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文明通信,爱通信设施的行为习惯;

  能力目标:学会正确使用电话。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使用电话

  教学难点:遵守通信过程中的公共道德,法律法规,会使用文明用语,培养学生文明通信,爱通信设施的行为习惯。

  四、说设计思路

  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体现课程的开放性、生活性。我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回归生活。同时我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进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在整节课上我作一个旅游活动贯穿始终(参观浏览通信王国)。在活动中,我以复习闯关进入通信王国,再参观快乐影视厅、礼仪树林、故事馆、、智慧屋,最后国王颁奖来结束课程。

  五、 说教学准备

  1、师生收集各种电话娱乐信息台的使用方式、收费情况,了解人们使用电话时节约费用的各种小窍门。

  2、课件

  六、 说教学过程

  1、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复习旧知导入的办法,但我设计的是让学生看到紧闭的通信王国的大门,激发学生想进去的`兴趣,只有回答对了门卫的话才能进。这样既巩固了前一课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让他们对大门内的风景产生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进入大门后,我们来到了通信王国的“快乐影视厅”这里将为学生放映一个相声《打电话》。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啰唆的电话中懂得打电话要节省时间,精打细算,讲究公德。同时也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啰唆电话,让他们来谈谈体会。体现课程的开放性、生活性

  3、 礼仪树林是我本节课的第三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和体验、探究性学法。通过让学生根据我布置的情境,同桌的讨论,表演打电话的过程。然后让全班学生分析、探讨他们为什么取得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在通信的过程中要讲文明,讲礼貌。然后我设计了让学生回归自己的生活说说常用的文明用语。并直观的把这些用语挂在我的“礼仪树上”。让学生把它们用到自己打电话的过程中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指导他们文明的通信。

  4、 “礼仪树林”之后,我要带领学生到达“故事馆”。让学生看动画听《一份电话单》的故事。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说说为什么有如此的高额话费。然后讨论我们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声讯服务我们能否打呢?这样设计是为了符合品社教学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5、 下一个活动我们来到了“智慧屋”。我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把书本上的三幅图放到课件中,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理由。这几幅图都是他们的同龄人做的事,而且有可能学生也做过这样的事,所以他们很会判断,但是为什么?他们就要思考一下了再说了。这样设计,是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他们有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但往往认识不够深刻或会说不会做、甚至说的比做得好,所以在课堂上提出来,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再一次升华。同时为他们再一次巩固119、120、110、122的用法与注意事项,为他们的文明生活打下基础。

  6、 通信王国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皇宫,到皇宫前国王为大家发来短信,是两条关于通信的法律知识。这样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就知道有时并不能因为好玩儿,而做了国家法律不容许的事。了解了法律知识后,国王为整节课表现的学生颁奖。让学生在参与了思考、讨论、回答后不仅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更能得到同伴们的认可,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在班集体内形成一种良好学习,交往氛围,这几是我们品德老师的责任。

  7、 最后小结,我并没有安排学生直接离开通信王国,而是说我们的旅游集体活动今天就到这里了,让他们下课后,还可以继续在通信王国浏览。学生更多的通信知识,做了人人尊重的文明通信人

  七、 说教学预设

  我总的设计的这些程序,我觉得还是很流畅的,但是对于我不熟悉的学生,心中还是很紧张的。主要是我怕我设计的活动,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说在整节课上,学生参与的活动比较多,我担心学生觉得容易而不能深入思考。然后品德是一门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很紧密的课程,我设计的活动很贴近生活,但是活动的容量是否适中,也需要我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能随机应变。

  以上是我教学《文明通信》这一课时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仁的帮助,指出缺点和不中足,以备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成熟起来,谢谢!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消费及其类型》。本节课是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3课第一框题的内容,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节新授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1)知识地位:本课有关家庭消费的内容与生产、交换、分配一起,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也为学习下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作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生活地位:消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个人的事,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学习本课的基本内容,对于提高青年学生作为消费者的基本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及恩格尔系数表示法。理解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不同消费行为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活消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正确看待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消费的因素。

  确定的依据:消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了解和认识了影响消费的相关因素,才能理性地对待消费,合理科学地进行消费。所以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贷款消费。

  确定的依据:比较三种消费可以发现,钱货两清的消费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比较容易理解。租赁消费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小,而贷款消费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讨论式教学法,即选择若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创设情境,设置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合作探究,自主生成知识,深刻理解知识。

  2、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漫画,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并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理性知识感性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同时,运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总结、知识体系的展示,进行知识检测,可以扩大课堂容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探究式学习法: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目前的高中生思维活跃,乐于关注社会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即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小组讨论,让课堂充满活力。又通过设案例分析,培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规范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总体上说,确定了三个知识目标,即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的类型与消费结构。安排了四个探究活动和一个案例分析。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两个家庭的收入与消费情况,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讨论。

  设计依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讲授新课

  目标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设计思路:因为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我通过两个探究活动进行突破。

  1、居民的 影响消费。

  (多媒体展示: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探究一:(多媒体展示:冬夏两季人们对西瓜的需求情况、海尔产品销售情况)

  设计理由: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应坚持的原则,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物价对消费的影响,以及产品质量、服务态度、售后服务等对人们消费的影响。

  2、 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3、其它因素: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服务态度、售后服务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

  探究二 家庭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

  设计依据:教材内容比较复杂,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总结)

  目标二:消费的类型

  设计思路:一是通过探究三,直接导出按交易方式分类;二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第18——19页,掌握按消费对象与消费目的分类,完成知识梳理。三是利用图片资料进行检测,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1、按交易方式分: 、 、 。

  2、按按消费对象分: 和 。

  3、按消费目的分: 、 、 。

  知识检测(多媒体展示)

  设计目的: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动口、动笔、动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目标三:消费结构(多媒体展示资料,加深理解)

  设计思路:一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加强对消费结构含义的'理解。二是利用探究四,全面理解恩格尔系数相关知识。

  1、含义:

  2、恩格尔系数:

  探究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走势:

  1978

  1990

  1998

  20xx

  城镇居民家庭

  57.5%

  54.3%

  44.5%

  37.9%

  农村居民家庭

  67.7%

  58.8%

  53.4%

  43.7%

  上述表格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设计理由:采用图表形式,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出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正确认识到:虽然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差距仍然比较大。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知识体系)

  设计理由:利用多媒体展示知识体系,进行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四)案例分析

  设计理由:影响消费的因素是本课重点,案例的选择,针对了教学重点,又考查了学生对消费类型的掌握情况,达到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五)课后探究

  根据今天学习的“消费及其类型”有关知识,谈谈假如你是一家之主,你将如何改善家庭消费的状况,提高家庭消费的水平,让一家人生活更幸福。

  设计理由:消费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经济现象,这一设计,有利于使教学想达到“学生从经济理论中回归生活,客观分析和判断当前的消费变化,形成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做理智消费者”的效果。同时,也为下节课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学习奠定基础。

  (六)板书设计

  设计依据:板书设计应科学,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本节课以知识体系的形式设计板书,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从整体上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总之,本教学设计立足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合作探究。通过动笔、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准确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并能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主动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说课完毕,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文章——《泉城》。下面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作具体阐述。

  一、教材解读

  《泉城》是一篇写景文章,介绍了济南的一种风物特征。从文章的篇章表达形式上来看,本文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进行布局谋篇的;先概述后分述,先面后点;中间并列的分述部分构段方式基本相同,都是先交代泉的地点在哪里,再通过几个形象的动词来交代泉水的特点,如“珍珠泉”是“涌”,“五龙潭”是“汇注”,“黑虎泉”是“喷吐”,“趵突泉”是“冒”。从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来看,文本的总起部分是工笔细描铺成的,用“四个有的……”这样的整体描写让读者初步感受泉城的独特,这个文本跟其他文本有所不同的地方就是中间部分采用的是大量白描手法勾勒的。

  在写泉的文章中,老舍先生的《趵突泉》从语言表达上来说更胜一筹,那么这篇文章的价值又在哪里呢?我们可以借鉴从人教版教材编排的特点来审视。崔峦说:“根据教材编排特点,结合学生写作能力发展需求,写景类的文章必须要在四年级完成。三年级上册做到有物,下册做到有物、有序;在四年级上册,学生需要形成的是有物、有序、有特点。到四年级下册,做到有物、有序、有特点、有具体。写景类的习作文章基本到此结束,学生完成一个能力训练。”我们的学生刚好是四上,需要形成“有物、有序、有特点”的写景类文章的能力,这篇文章正好符合这个年段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而《趵突泉》在苏教版中安排在四下的目的也在于此。由此可见,《泉城》的价值在于它的篇章结构更符合该年段的学生搭建写景类文章一般意义上的图式。

  从写的角度来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触并学习写总分总,但是大部分到六年级还没掌握,运用崔峦先生的话说就是“以读促写太少了。”主要就是说的太多,写的太少。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语用的路径就是通过写来带动对内容的理解。在学本篇课文之前,本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城》、《颐和园》等总分总的写景类文章。那么,如果我们还从内容上来理解的话,就完全丧失了这篇文本的价值,我们把这篇文本定位于是写作的一个样品,(即王荣生博士对文本功能分类中的一类,主要是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文本的言语形式,表达结构。)以读促写,发展学生的言语。不是学总分总,而是运用总分总的方式来写,实际上就是帮助建立学生写景类文章的一般意义上写作框架,即图式式地练写。

  二、教学理念

  1、以读促写,建立图式。

  李海林先生曾说:语文等于言语,等于语言的运用;语文教育等于言语智慧的发展。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到了跟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时候,转向了“一个中心——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点”,“两个基本点——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16字——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借鉴语言”,我们始终围绕为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而进行教学。我们把这篇文本当做写作的一个样品,以读促写,发展学生的言语。帮助建立学生写景类文章的一般意义上写作图式。

  2、建立以学为主的生本课堂。

  建构学为主的课堂就要关注学生学的完整性、连续性、层次性、交互性、再生性,真正展开学的过程,完成从老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变。

  本课将文本定位于样品,因此,本文的教学重在将学生的学作为重要的内容,完成第二文本的建构,即雁荡瀑布的写的练习。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特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随文识字,学会“济、剔、”等生字,联系语境、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理解“虎啸狮吼、明珠散落”等词语的意思

  2、潜心会文,通过圈圈画画重点词、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作者是怎样写出泉水的特点。

  3、深入文本了解文本结构,关注生活,利用身边的资源读写结合建构学生写景类文章的基本结构。

  在我们的目标体系当中,我们的核心目标是以读促写,为真正

  实现学生的学而教。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圈圈画画重点词、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作者是怎样写出泉水的特点。深入文本了解文本结构,关注生活,利用身边的资源读写结合建构学生写景类文章的基本结构。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其实教法和学法是交融、交织的整体,因为教的过程就是学生学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行进中,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琢磨、习得则主要采用批注法和体验法。教师采用“情境引导”“移情体验”“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法为学生的学习实现提供最大的可能。

  五、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拟采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字词,梳理文章的脉络,品味文章第一、二节,迁移练写《雁荡山瀑布》的开头、结尾以及大龙湫。

  第二课时:品味文章的三、四、五节,迁移练写《雁荡山瀑布》的分述部分,完成第二文本的建构。

  下面我将详细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我预设了“揭题启课——读文解构——泉水印象——赏珍珠泉——拓展延伸”这五个环节,具体操作如下:

  一、揭题启课

  教学开始,我这样导入:孩子们喜欢玩吗啊?到过哪些地方?玩完回来,最怕什么?预设大部分会说“写作文”课件:“写游记有妙招”,接着揭示课题并板书,随机教学“济南”,学生书写“济”字。

  【上课伊始,教师就直接揭示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解决他们的困难——学写游记的妙招,简洁明了。】

  二、读文解构。

  1、检查朗读。先指名分节读课文一节。在读的过程中随机学习“晶莹剔透、明珠散落、虎啸狮吼”等词,并讲讲该段的主要内容。接着指名读第二节,说说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与第二段相似的段落,并挑选其中的一段读给同桌听。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2、关注结构。出示文章的机构图,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总分总”的表达方式。因为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富饶的西沙群岛》、《长城》、《美丽的小兴安岭》、《颐和园》等总分总的游记,因此这个问题难度不会太大。并适机出示《美丽的小兴安岭》、《颐和园》的总起和总结段,既加深学生的印象,又为下一步的写作了铺垫。

  3、以读促写。你看看,好多作家都用这种方法。如果我们也用这样的方法来写雁荡山的瀑布,怎么写呢?为了降低难度,请生试着在作业纸上写开头或结尾。个别学困生仍觉得很难下笔,教师将引导他们看课外链接资料或者仿课文句式来减低难度。给足学生时间练写,写后交流评价。

  三、泉城印象。

  第三环节是我要重点阐述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我主要分:

  第一步:走近泉城,感受印象

  孩子们,济南的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学生说:多、奇、美等,请学生画出相关句子。并出示: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这句话的`教学,我预设以下几个层次:

  1、读通顺、流利。

  2、引导想象。孩子们,哪一处的泉水最吸引你?预设有的学生会说我最喜欢“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那么,教师就进一步引导:走近这样的泉水,你看到了这些浪花有的像——预设学生会说(有的像美丽的牡丹,有的像可爱的喇叭花),你侧耳倾听,你听到了——预设学生会说(我听到了“哗哗”的声音,仿佛在唱一首动听的歌曲)。预设有的学生会说我最喜欢“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教师引导:孩子,还没走近这泉,你就听到了——预设学生会说(听到前方传来了“哄哄”的水声,那声音震耳欲聋)。走近他,你听到的声音如虎啸狮吼一般,让你听了感觉——预设学生会说(激动、害怕等)。你看,这泉——预设学生会说(这泉喷地很急,水花四溅等)。不管学生说到上面四分句中的哪一句,教师都做进一步的指导,引导他们在“看与听”方面展开想象并随机做好朗读指导。如果个别学生朗读有困难,老师将采用范读的方法来指导。

  3、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泉”的。由于第二部分充分铺垫,学生自然就能发现是从“看和听”的角度来写的。及时小结:待会儿我们写瀑布的时候也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来写。

  4、再次完整的读句,之后出示图片观看并试着引导学生积累背诵。

  5、小结批注:孩子们,读着背着,我们对济南的泉水有了整体的印象,像这样的描写我们就叫做“整体描写”,给你们二十秒,把这四个字送到这句话的边上,我们应该留下一些学习的痕迹。

  第二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1、出示雁荡山的瀑布图片让生欣赏。

  2、请生试着说一说。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重点拨他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如大小、粗细、形状等,引发其他学生更多角度的想象。个别学生可能觉得有难度,站起来只能说一两句。教师就请学生把他们几个讲的连起来讲从而形成一句完整的句子。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服务。,

  3、听了你们绘声绘色的讲,我都身临其境了。孩子们,你最想去欣赏哪个瀑布?预设学生会说单个词语,如大龙湫、小龙湫等瀑布名。教师引导:把他们的话合起来,——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预设学生会说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大龙湫、小龙湫、梅雨瀑了。

  4、课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出示句子。简介这样的句子叫——过渡句。

  四、赏珍珠泉

  第一步:赏珍珠泉

  1、读文本。看来我们接下来就要写写这些瀑布了,该怎么写呢?请你们去读读课文第二段,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珍珠泉的,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生自由读,多读几遍。

  2、直接聚焦语言。孩子们,喜欢珍珠泉吗?作者怎样写出珍珠泉的美?文中哪些字词写出了珍珠泉的美?请拿起笔来圈圈画画。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到“涌”。一个“涌”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预设学生会说吐着一个个小泡泡,一个接着一个,就像一串串珍珠等。同时,还请学生关注到“拎”。生活中,你拎过什么东西。预设学生会说拎袋子,拎水桶等。你有想过“拎泡泡”吗?点出作者用词的与众不同。

  3、回读整段话后小结:作者就是这么写珍珠泉的,用上想象,特别是这些与众不同的动词。

  第二步:以读促写。

  1、出示视频、画面,请生欣赏。

  2、想象画面:作者眼中泉水涌出的泡泡像一串串珍珠,在你的眼中瀑布又像什么呢?预设学生会说奔腾的骏马,宝剑,珍珠,天女散花等

  3、提炼动词:这么美的形象你打算用哪些动词来写生动呢?预设学生会说奔腾、飞泻、洒、飘落等词

  4、配乐写话,教师巡视指导笔并交流修改。

  五、拓展延伸

  1、小结:孩子们,就这么学着写着,你们不知不觉把写游记的妙招都学会了,就这么简单,按照一定的结构,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用上准确的词语就能够写出属于你自己的精彩。

  2、布置作业

  在整个教学流程的预设中,我们遵循了如下几个力点

  一、遵循学生学的过程的完整性、连续性,(几次的读写结合)

  二、化教为学,真正实现为学服务。(降低习作的难度,为其做了充分的铺垫)

  三、关注言语特征,关注语用,实现从吸纳到表达的过程。

  (在第一段:对比发现作者描写的不同角度;关注整体描写与过度句;在第二段引导学生关注“涌、拎”)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摘果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加减法,主要内容为10以内减法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 5以内的减法.教材通过摘果子的情境,将具体的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5-2=3,为以后10以内减法及更大数的`减法学习做准备.根据数学课程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活动与情况中,初步体会减法的数学含义,认识减法.

  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能用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步感知减法与生活的联系,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初步体会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并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列两个式子3+2,4+1,准备5个苹果,然后叫两名同学来做题,做对的可以吃到苹果以资奖励.

  二,探究新知:

  (1)让班内的其他同学看5个苹果,然后拿走两个,让同学们回答还剩下几个,教师在黑板上列式子.

  (2)讲出减号的意义.

  (3)让学生说说是如何想的.

  三,做练习:

  (1)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思考.

  (2)让学生独立试做.

  (3)教师给班级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4)全班汇总.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选取了几种最常见的形状结构,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最后进行综合和应用。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研究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环节

  (一)用“梁”、“柱”搭建,探寻建筑科学

  出示两木块,介绍“柱”,再引出“梁”。由学生选择不同材料、宽度、厚度、长度的梁做桥面,搭一座桥。引出课题:抵抗弯曲。用有结构的材料导入新课,有利于思维发展起点的建立。

  (二)从问题出发,走近桥梁结构

  猜测是展现学生前概念的好时机。通过猜测可以了解学生对要研究的内容已有的认知,有时也能引发认知冲突。本课的猜测主要有两部分。

  1.纸桥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在执教过程中,将书中的“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转换成了“纸桥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能更好地承前启后,与实验设计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思维发展的连续性。这部分的猜测有两方面的意义:从整个单元看,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这课可以了解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元认知,如学生认为纸桥的抗弯曲能力与纸桥的材料、纸桥的形状等有关,这些内容就涉及到接下来要研究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及后面的`几课内容;从本节课来看,这些相关量是实验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内容,如纸桥的材料、桥墩间的跨度……这些变量既是单元学习的部分内容,也是本节课需关注的变量。

  2.猜测纸桥能承受几个垫圈

  在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两个实验时,实验前需先猜测纸桥能承受几个垫圈。在猜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些变量的理解。这种猜测并不是盲目的,在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中,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第一次测试后,先预测,再实测纸的抗弯曲能力,记录下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次测试前,学生对纸桥的抗弯曲能力并没有感性认识,因此没有猜测,因为这种猜测没有价值,而在第一次测试后,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开始预测2倍宽纸桥的抗弯曲能力。在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时,猜测1倍、2倍、3倍厚的纸桥分别能承受几个垫圈更是有目的的。学生在猜测中一般都认为和前一个实验数据相近,实测后学生会发现与原先猜测的数据相差很大,因而学生会很自然地得出增加纸桥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如果没有这个猜测,或是猜测目的不明确、走形式,学生在得出结论时就没这么顺畅了。

  (三)从数据着手,探讨实验结论

  猜测如果仅以单独的形式存在就大大削弱了它的价值。猜测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认知冲突。在猜测阶段可以引发认知冲突,在实验结果出来时,与猜测的比较也可引发认知冲突。当然这种比较并不需要大张旗鼓,只要学生在实验前教师一句轻轻地提示:实验后与猜测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在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中,学生在实测数据与猜测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纸的宽度增加一倍,它的抗弯曲能力增加了许多,接近于成倍增加,虽然我们只要求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但对于发展较快的学生而言,可能会通过这些数据做出定量的猜测,这不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而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中,实测数据与猜测数据的比较更让学生惊奇地发现:纸桥厚度增加一倍,承受垫圈的个数竟能达到这么多!这种震撼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深刻的。

  (四)为生活服务,解决实际问题

  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增加横梁材料的用量,会增加成本。这也是通过增加厚度来提高抗弯曲能力的局限性。有什么方法在不增加横梁材料用量的情况下,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本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后研讨任务出现,能够始终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教会学生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为下节课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三、说设计理念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做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建构活动,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建构主义的科学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前提和基础。

  提供有材料的典型材料、促进有效探究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生与材料的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蕴含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也会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旨在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即让出时间让学生去质疑、思考,让出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实践,让出讲台让学生去展现、表达。只有学生亲身感受了整个过程,他们才会对知识有更深印象,才能把新学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这才叫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而这,也是我校一直倡导的“让学”教育思想。

  四、说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对“抵抗弯曲”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最后,我想借用苏联科学家阿?费尔斯曼的一句名言结束我今天的说课。我将在科学教育的路途上,勇敢前行,点燃学生探索未来世界的激情和热情!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失去的一天》是前苏联著名作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课文写了妈妈在下班后发现佩佳在一天的时间里没有按要求完成栽树、读书的任务,而只是睡觉、吃鲜果、跟蝴蝶嬉戏、在桑树下休息,就带他去看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读者在一天里的工作和收获,使佩佳为自己一天的游手好闲而羞愧。

  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第1——3节写妈妈让佩佳栽树、读书,但是佩佳在一天的时间里什么都没有做。第4——12节写妈妈用各行各业的人在一天里的工作成果对佩佳进行教育。第13节写佩佳受到教育后的醒悟。

  “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是学生并不陌生的主题。《失去的一天》全问采用儿童化的语言,浅显而不失生动,特别是把佩佳游手好闲虚度一天和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读者在一天里珍惜时间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通过事实让读者跟着主人公佩佳一起体会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让读者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二、学情分析

  在识字能力上,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主自学,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但学生与学生之间仍有差异,相对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人物精神等。而语文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概括能力上还存在一点问题,需要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加以指导。

  在想象练习中,需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文本材料、结合实际生活,展开合理的想象。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在于文本本身,而可以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游手好闲、羞愧、馋涎欲滴”等词义。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能读准“茬”、“砌”等字音;在语境中理解“游手好闲”、“馋涎欲滴”等词语的含义。

  五年级上的教材不提供统一的生字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生字教学。教师需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做针对性地指导。

  目标二:通过比较“佩佳的一天”与“人们的一天”,感受把握今天、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树立珍惜时间为荣,虚度光阴可耻的观念。

  五年级的学生已能根据文本摘取有关需要的信息。因此,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练习让学生进行对比,以感受把握今天、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五年级的'学生已能清楚地、有序地表达有关内容,但教师在指导练习的过程中,还要视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而定,注意学生表达时语句连贯,表达清晰。

  目标三:巩固边读边思的习惯,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内涵。

  第十册第一单元要求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巩固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虽然五年级学生对于默读并不陌生,但是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带着目的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对于中心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要求学生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内涵时,不能泛泛而谈,要结合课文内容、已经积累的名言等,有理有据地论述清楚。

  目标四:用上一、二句“劝人惜时”诗句、名言,写一写读文后的感受。

  从“失去的一天”一文中体会中体会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后,适时安排练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心声倾诉于笔端,将把握今天、珍惜时间的种子深埋于心中,树立珍惜时间为荣,虚度光阴可耻的观念。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佩佳的一天”与“人们的一天”的对比,体会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失去的一天》这课内容较为浅显,学生初读后不难理解课文的内容。在研读课文之后,我发现可以抓住“佩佳的一天”与“人们的一天”进行对比,从而找到突破口,解决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说话练习(在什么时间,佩佳在干什么,人们在干什么?),意在让学生通过比较“佩佳的一天”与“人们的一天”,感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通过这个平台,也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以及合理想象的能力。

  在说话练习之后,学生对于佩佳“失去的一天”与人们“收获的一天”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对于“失去的一天”的理解也就更深了。

  (二)用上一、二句“劝人惜时”诗句、名言,写一写读文后的感受。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劝人惜时”的诗句、名言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本单元中的第二课《鲁迅与时间》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名言。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此练习不仅能够反馈学生对诗句、名言的积累情况,还能够反馈学生对于《失去的一天》这课内容与中心的把握情况。

  二期课改精神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把已有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有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感到学有所用,而且可以在论述自己观点时更加有理有据。

说课稿 篇7

  一、教学重点的定位

  说教学目标:(请老师们参考教师用书“教学评价要点”和“主题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感受社会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体会他们的劳动给自己带来的欢乐。

  2.在体会劳动者的辛苦的同时,能珍惜并学会感激他人的劳动。

  (二)行为与习惯

  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养成节约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三)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些简单的劳动方法、知识与技能,并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炼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四)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观看视频图片、讨论交流、想象活动、表演活动等方法进行体验。

  说教学重点:(请老师们参考教师用书“主题设计思路”和“图意说明)

  感受社会劳动者的辛苦,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是本课的重点。它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感受,一个是爱护。“感受”是“爱护”的基石。即只有对社会劳动者的辛苦有了真切的体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才有可能水到渠成。这个重点体现课程内容标准“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从本课教材来看,本课由为我们服务的人、节日里坚持工作的人们、辛勤的农业劳动者、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四个主要部分组成(课件相应出示相关教材图片)。为我们服务的人部分能帮我们导入课题“叔叔阿姨辛苦了”并奠定了初步感受社会劳动者劳动辛苦的基调;节日里坚持工作的人们部分则教育学生尊敬他们的劳动;辛勤的农业劳动者部分则是帮助学生对劳动辛苦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最后是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部分是在以上情感激发和生活体验之后,引导学生注意节约资源,爱惜和感激别人的劳动。教材四个方面的主题部分都是围绕我们这一教学重点采取层层递进方式设计的。

  说教学难点:

  养成节约的行为习惯和品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来讲,养成一项习惯和品质并非一节课能做到的。它涉及到德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的分析

  本课教材侧重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三条轴线中“我——社会“和四个方面的“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课标角度)。同时本课为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教师用书对本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初步认识劳动与收获的关系,学习感激劳动者,爱护他们的劳动成果,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掌握自己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初步认识劳动与收获的关系”,是上一课《今天我值日》的教学重点;“感受社会劳动者的辛苦,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是本课重点;“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掌握自己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则是下一课《我来学做家务活》的重点。(单元目标的'角度)本课课题《叔叔阿姨辛苦了》提示我们教学让学生感受他们的辛苦,在此基础上,爱护劳动成果才有了体验感悟的基础。(课题的角度)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改造。他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那么本课教材的这些主题部分即是浓缩社会生活精华来帮助学生感受劳动者的辛苦,激发他们爱护的劳动成果的意识。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从当前我校一年级学生的“前在状态”看,他们对各种各类的劳动者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对于劳动者的辛苦可能缺乏认知,因而对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缺乏体验,因此帮助学生感知劳动者的辛苦,感受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从学生实际的角度)

  三、说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与过程

  (结合教师用书“活动设计参考”以及本校本班学生实际进行)

  (一)我们拟通过“活动一:它们从哪儿来”来帮助学生感受劳动者的辛苦。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学生自己亲身去体验,才能真正得到感受。于是我们利用上一周的中队活动课,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走进了草莓园,体验了阿姨叔叔们的工作。

  第一个环节,我们引导学生重新体验那天的活动。先播放体验录像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接着回忆体验经历,最后定格画面,学生谈谈自己的亲身感受。这样自然地把学生的课外生活引入到课堂,在录像资料的回放中感受到辛苦,在交流讨论体验辛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能比较真切地让学生体验到劳动者的辛苦。

  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从课堂交流活动再拓展到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去。首先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吃的一种食品,最喜欢的一件衣服。接着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些食品和衣服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我们才能享有。接着结合我校一年级的学生也具有一定运用网络收集信息的能力进行一次小调查活动——上网了解食品加工的过程。(米饭的生产过程)最后把自己收集调查的成果和同学交流分享。这个环节的活动不仅升华了对前面活动的情感体验,还为下一个活动——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我们拟通过“活动二:我会珍惜”来帮助学生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

  环节一,创设情境讲述丁丁“五一”旅游经历的故事,借助教材49页的图文并茂的资源,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丁丁哪些方面做得对。然后晒一晒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爱护了别人的劳动成果。本环节旨在从正面引导学生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光荣,培养珍惜劳动成果光荣的自豪感。

  环节二,引导学生进行“不爱惜物品小调查”活动。让学生自己和同学们说说有哪些不爱惜物品的行为。然后组织交流讨论:如何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此环节重在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以便学生自觉意识自己做的不够好的行为,培养从多角度爱惜物品的习惯。

  环节三,让学生交流变废为宝的小窍门:你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变废为宝呢?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介绍、分享交流。爱惜物品,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活动环节 可以将学生自觉爱惜物品的行为培养成一种良好习惯的可能。

  (三)我们拟通过实践活动布置进行结课,把教学重点落实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力图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我们设计以下两个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一:老师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一定会理解、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请同学们亲手制作一件手工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周围为我们服务的叔叔阿姨,并附上一张便条,写上一句你最想说的话。实践活动二:帮丁丁完善“节约资源,爱护别人劳动的计划书”。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根据新《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接受能力的情况,我在本课里安排了两个课时,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选定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是因为《爬山虎的脚》首先是介绍某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个重难点要突破,让学生充分了解,用讲授法或其它教学方法来完成可能难度会很高,而且时间也会很长,唯有选定直观性的实物观察法。选定实物观察教学法在这里我是有三个依据的:

  (1)从人的认识客观规律来看,学生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这一规律。

  (2)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发展阶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3)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课时先不慌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先把实物爬山虎摆出来,实物一出现,学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颜色。我再对着实物的脚、茎、叶、以及叶柄等部位进行简单说明。让学生来个赏试观察法,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然后再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不难了。

【说课稿】相关文章:

投掷说课稿07-05

分式说课稿07-06

白鹭说课稿07-04

《氨》说课稿08-05

《麻雀》说课稿08-05

《燕子》的说课稿08-05

《对称》说课稿08-05

比的应用说课稿07-03

咏柳说课稿07-04

《争吵》说课稿07-0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