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15 06:47: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说课稿八篇

说课稿 篇1

  我称海子是中国当代诗坛最美的一束烟花,虽然短暂但却炙热灿烂他是为诗而生也是为诗而死的,他到世上走这一遭,仿佛就是为了成就那些诗篇,然后再以让生命戛然而止的方式,使这个慢慢抛弃了诗歌放逐了理想的世界,不敢忘记曾经还有这样一位诗人,用自己全部的血肉、灵魂和生命来写诗所以在我们进入海子的世界之前,请每一个人都试着呼唤出自己心灵中最真挚的部分,哪怕只是片刻,也好让我们能够跟诗人的心贴得更近一些

  那么如何来欣赏一首诗呢?语言是诗的载体只有通过对语言内涵的把握,对语言中所呈现出的意象的分析,对哪怕是只言片语的透视,才可以从字的缝隙中读出诗的味道来所以这一课主要从意象分析入手,在关键处略加诗人的创作背景和诗人个性特征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篇的内涵,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不偏离诗作基本意图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这里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海子最终选择了山海关上的一条铁轨作为自己与尘世彻底隔绝的方式,那么关于海子的死也有多种说法,西川说是由于气功,骆一和说是用脑过度之后的脑痉挛,也有一些传记说是由于失恋与贫穷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不管是哪一种,总之海子是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也是理解这首诗的一个重要背景但是自杀毕竟是一种非正常死亡,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呢?首先,生命是最值得人们珍惜的,《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但是海子选择了自杀,他的痛苦可能已经超越了常人,所以也许只有死亡才能让他接近自由和理想他的选择我们给予尊重,但是不必苟同因为我们读他的诗就可以感受到,即使是选择了死亡的海子,也还能在他的诗中感受人间的美好所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得珍惜生命珍爱生活呢?所以我们今天读海子的诗重要的是感受到他诗中的美,他诗中的意,我们用心去领悟他留给我们的启示,这也是送给这位在天堂里俯望我们的诗人最好的礼物

  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第一注重朗读,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胆尝试朗读读诗与解诗是相辅相成的第二注重学生个体对于诗的理解,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热情第三教师要做好引入诗境、材料补充、把握导向、提高升华的作用第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创造品诗的氛围可采用高晓松为纪念诗人所作的三首歌曲贯穿课堂,即《月色》《回声》《白衣飘飘的年代》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第一,个性品鉴,体验诗情第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第三,读诗、写诗、爱诗

  课堂教学要点:

  引入:以“提到幸福你会想到什么?”为话题,让同学充分发挥想象回答(这个作用有二,第一因为这篇诗作跟幸福有关第二,诗与想象密切相关,故这个话题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进入与诗对话的情景)简短发言之后,教师略作总结,引入正题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首诗,也写到了“幸福”,那么诗人所认为的幸福又是什么呢?(“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 “周游世界”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结合学生的发言,把这些意象进一步分析,从而透视海子的生活理想

  喂马、劈柴,是一种世外桃源,田园生活的象征跟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中所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的田园生活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所关心的是最简单最朴素的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同时它们也是最贴近大地和泥土的作物可以说这两个意象是海子诗歌中有关麦地或大地意象的延伸(《讯问》《麦地》等都有这样的意象),那么关心粮食和蔬菜,不仅是关心平凡生活,同样表达了海子要回归泥土回归大地回归乡村的心愿

  海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些心愿呢?海子从小生长在安徽农村,虽然生活很苦,但是比起在北京的城市生活,他更喜欢农村的纯朴简单反而是城市那些充满物质和欲望的生活让他感到了与这个世界的隔膜,和心灵的孤独所以他首先为自己勾画出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生活画面,回归生他养他也滋润他的大地母亲

  接下来就是周游世界,喂马和劈柴跟周游世界仿佛是不太沾边的但是要注意海子是一个诗人,所谓神游,也许不是亲身到某个地方,但是诗歌的世界是没有边际的他可以乘着诗的翅膀,到希腊到古巴比伦到印度,到任何他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说周游世界,是一种对于自由的渴望,也是诗人追求自由境界的象征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又可以做怎样的理解?面朝大海,那么背向什么呢?可以解释为远离喧嚣(尘世),大海是辽阔的,是自由的,也是生命的起源地,面向大海,意味着敞开胸怀,拥抱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而春暖花开无疑是多彩的、温暖的,花可以盛开在心中,绽放于灵魂

  综观上述,海子所向往的幸福可以概括为:田园、朴素、自由、温暖

  在第二段中,诗人还提到了幸福,那就是“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这里体现了诗人的一种博爱,不仅要自己幸福而且要所有的人都幸福所以这首诗中,除了诗人所认为的幸福之外,还有一种幸福,那就是诗人认为说到的别人的幸福别人的幸福又是怎样的呢?

  (“一个灿烂的前程” “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尘世获得幸福”)

  海子说“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陌生人指的可能就是你我,因为我们确实向往着这些尘世的幸福但诗人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何他只愿这样,“只愿”一词如何理解呢?只愿说明了诗人对于自己所向往的幸福得执著,他认为那些尘世的幸福只是属于“陌生人”的,也就是除他以外的他人的这里也不免流露出一点无奈与悲伤,似乎尘世的幸福离他太远,是这个诗界的游子所不能及的

  读到这里,我们原本热情而温暖的.情绪中,似乎带上了一点忧伤,那么这首诗中还有没有表现这种忧伤情绪的语句呢?诗人有他自己所向往的幸福,然而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为他的幸福加上了一些限制,那就是“从明天起”和“幸福的闪电”

  “从明天起”,明天意味着永远不是现在时,永远都是一个未及的时间,是指向未来的幸福之可以从明天起,意思就是说海子在今天不幸福,而幸福只是一种期许同样,如何理解“幸福的闪电”,闪电是迅速的、光亮的、而且是在夜空中才会有的这说明幸福之于海子来说是灿烂的但也是短暂的,闪电划破夜空告诉海子的是什么?恐怕就是这样的一首诗,是他对幸福的理解这两个意象同样是把诗歌中的柔和的色调稍稍加上了一点灰色,在温暖的情绪中也渗入了一些悲伤因为我们总是希望时时拥有幸福,幸福再长我们也不嫌弃可是海子的幸福是短暂的,甚至只有从明天开始,而且诗人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是海子自杀前两个月的时候写的,如果结合着海子之后自杀的这个背景,我们再来看最后的这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否可以有一些新的发现大海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象征,而海中之花也是海市蜃楼般的景象所以这句诗暗示了诗人要选择虚无作为自己的归宿,而把自己的祝福留给了陌生的你我,留给了每一条河每一座山

  这里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诗句“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这也是诗人觉得幸福的事情的这些名字可能是几个字也可能是一行诗,这里我们不妨把这些温暖的名字看作是诗人的一行行诗句,有这些温暖的诗句存在就意味着诗人生命的永存,存于自然存于永恒之中

  海子将诗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所以海子虽然离这个尘世而去,但是他的诗依然活着并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他用自己的诗实现着与每一个亲人通信的幸福,我们读海子的诗,也就是和他的一次神交,他启发着我们去发现身边的幸福,不光有开篇是学生们提到的,而且也有爱大地的、爱自然的、爱每一个人的幸福学完海子的诗还可以在加上一个幸福,那就是爱诗歌的幸福纵然有些幸福很短暂,但是也不要放弃,哪怕是昙花一现也有它值得欣赏的美

  有人说,今天是一个不再需要诗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生产出的是网络小说、流行歌曲却不再创造伟大的诗歌但是我要说,其实诗歌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她就是你心灵最真实的声音,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诗所以无论是读诗写诗,重要的是我们在倾听心灵,感受精神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让我们诗意地生活”吧,当然在诗中还可以加入音乐,有诗和音乐我们的心灵就不再孤单(配音乐)

说课稿 篇2

  一、教学理念:

  小学英语课程是奠定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石,学会学习和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学生通过唱歌、做游戏、表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去习得语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运用语言,它引导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本课所授内容为《新标准英语》第二册第二模块第二单元“Thatmonkeyisfat.”1)这一课的主要功能是继续谈论动物,并学习用英语描述动物。(2)能听、说、读、写本节课的字母。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模仿、勇于开口、与人合作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学生学会生活。

  四、教学方法:

  直观呈现法、情景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短时高频,以活动课为主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本节课我将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潜在资源通过实物、卡片、Flash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直观呈现法、情景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单词和句型,寻找其中有趣的东西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创设生动的场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实践、感知、运用英语思维,使其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通过模拟的动物园情景,活化教材,使整个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五、课型听说读写综合运用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

  Step1:Greetings..

  老师热情地和学生打招呼问好,带领学生表演上一模块学过的歌曲,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活动中来。

  Step2:Warmingup.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心强,玩性大,因此可以通过模仿表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获得了锻炼,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本环节我首先出示了三张图片,先提问,让学生说出图片上动物的名称,激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了一种学习英语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描述它们的特点,指着他们说:It’sbig.或者It’ssmall.。通过肢体语言模仿表演这一活动,能让学生回忆起已掌握的别的动物名称,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学生自信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Step3:Presentation

  本环节共分为四个部分,词汇教学、句型教学、歌曲教学和字母教学

  在呈现新知识时,我设计通过精彩、美丽的图片,激起学生的视觉神经,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自觉参与学习。

  1.词汇教学

  a.单词部分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观看课件呈现活动(1)。老师指着课件中的树问学生:What’sthis?教授新单词:tree.Lookatthetrees.thistreeistall.Thattreeisshort.接着,老师指着猴子说:Lookatthemonkey.Thismonkeyisthin.Thatmonkeyisfat.

  b.教授新单词:thin、fat等。在学习新词的过程中,教师用肢体语言和学生一起做动作,激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了一种学习英语的氛围,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词汇,为学生进一步描述动物做好铺垫,这样做,既巩固了生词,又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

  2.句型教学

  a.句型部分我采用的是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观看课件呈现活动(1)引导学生说: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自主的学习,自己摸索、尝试着去描述。可以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b.教师播放录音,请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然后模仿跟读,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课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c.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本单元“活动(2)”的图片内容,请学生仿照活动示例,用恰当的形容词,让学生通过“找朋友”活动,结合本课的句型灵活地运用反义词描述动物的特征。然后以此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本课的句型,完成“活动(5)”来描述其它动物的特征,拓宽运用语言的范围,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d.第三个活动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参观动物园。这个活动是为了操练本课第三部分的“内容活动(3)”而设计的,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上的图象,引导学生运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本课的知识相结合进行对话,让学生体验语言、体验生活、体验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用结合”的原则。

  3、歌曲学习。

  a.学习活动(4)的歌曲,请学生看图并说出图中的动物。

  b.播放歌词录音,请学生逐行浏览歌曲并跟读。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熟悉旋律跟着唱,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c.再以小组比赛song.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感。(评出最佳小组)(完成任务4)通过歌曲,调节了学生的大脑,舒缓精神,以此结束本课的语言教学,留给学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4.字母教学

  学习活动6的字母。字母教学对初学英语的三年级孩子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一定要认真对待,教师指导学生认读字母,纠正学生的发音,指导学生书写。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

  Step4:consolidation.

  1、说说其他小动物

  通过看图片,让学生用句子说其他小动物的特征。此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2、听音乐,想象看到的场景

  让学生通过听一段动物的声音,猜猜是哪种小动物声音,让学生试着运用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到乐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善于表达,自己动脑的学习方式来教会他们学习。

  七、板书设计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教学时面向全体,一个好的板书设计,能给学生提供可输入信息,能起到好的收获。本课的板书起到了“突出本课重点,浓缩本课精华”的作用,使学生对本课的重点知识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总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交流的能力,并通过听、说、做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说,对学生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予以表扬,逐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

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圆的面积》。

  一、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年级的学生,基本掌握转化的思想及方法,已经学习了圆的认识和圆的周长的知识基础,而且信息技术掌握较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和自己的需要,利用网络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练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评测。

  三、教学理念

  本节课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充分利用网络课件和相关的网络资源,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通过网络获得丰富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四、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找出拼前圆形和拼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并自我消化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同时进一步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念,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团队合作精神,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重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六、教学难点

  1、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找出拼前圆的各部分与拼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2、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七、选择教法,突出主导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网络教学形态,采取“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八、指导学法,自主探索

  本课我在学生学法指导上的创新是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归纳、反思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学习。

  九、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本课是在网络教室进行教学的,为此我设计了网站形式的学习资源。(课件出示)

  第一板块,教学相关,其中包括学习任务、实践探索、例题学习、基础练习等七个内容。

  第二板块,相关连接。连接的是本单元全部学习内容,包括圆的认识、圆的周长等六个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帮助个别学生遇到困难时,回顾以前所学知识,理解新课内容。

  第三板块是网络天地。为学生提供课外知识领域。

  第四板块是几何立交桥,为学生展示小学阶段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几何的重点,难点学习资源。

  第五板块是媒体资源,将实际生活中问题以录像资料形式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第六板块是论坛。

  第七板块是课程资源。 第八板块是奥赛专栏。

  第九板块是学生天地。 第十板块是精品网址。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本节课选择网络教室环境下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十、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导入新课 圆的面积是在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周长和面积是圆的两个基本概念,学生必须明确区分。首先利用课件演示画圆,让学生直观感知,画圆留下的轨迹是条封闭的曲线。其次,演示填充颜色,并分离,让学生给它们分别起个名字,红色封闭的曲线长度是圆的周长,蓝色的是曲线围成的圆面,它的大小叫圆的面积。通过比较鉴别,并结合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摸一摸手中圆形纸片的面积和周长,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顺利揭题《圆的面积》。

  明确了概念,认识圆的面积之后,自然是想到该如何计算图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怎么发现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些都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系列现实的问题。此时的学生可能一片茫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设想,说出他们预设的方案?你打算怎样计算圆的面积?以前我们学过哪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 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

  质疑:圆的面积公式能不能也用分割拼摆的法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学生细致观察画面,结合动画,完整说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媒体应用意图:直观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明确转化的思想。

  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

  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推导过程都是把未知的图形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那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把圆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请大家大胆猜想!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配合,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我们猜想的这些图形。注意可以沿着学具平均分好的半径去验证。

  由于实践的条件所限,学生只能将圆剪成8份,实践活动不仅精确度不够,展示也不清楚,转化后的图形与学生预想的基本图形有很大差异。无法比较拼成的图形的长、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如果动手剪成16份等,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而且实践很难成功。

  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生动的课件资源,可以弥补学习资源的不足,将圆分别分割成16份、32等份,分割的份数越多,拼得图形就越接近学生预想的图形,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图形就愈像,就愈接近,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极限思想的渗透。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新知能够弥补常规教学不足,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学生利用网络提供的知识,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并从网络上获取知识。查找,独立研究获得知识。边看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拼前是什么图形,拼后近似什么图形?

  ②拼前图形的面积与拼后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拼后图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部分,宽相当于圆的哪部分?

  教师活动:运用网络平台,构建五个小队,联机讨论。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电脑动画,验证并汇报自己所学的知识。

  通过网络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谁能够结合动画具体地演示一下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样推导的。

  同组互相讨论。把讨论的结果汇报一下。联机讨论,互相解决不懂的问题。

  =π

  ×r×

  r =πr2

  小组合作,证明自己发现的知识并运用动画来验证结果。我们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r =πr2学生独立完成

  媒体应用意图: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直观课件演示,使学生更加明确圆的面积的推倒过程。

  三、解决问题、深化理解。

  教师和学生共同就刚才讨论的问题和在论坛中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交流。通过问题的解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进行例题的共同学习。课件出示例3,师问:这道题求什么?给出了什么样的条件,应该怎么样计算?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完成基础练习,互相协作,订正反馈。教师在利用网络,出示两组基本练习题和一组变式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媒体应用意图:人机活动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检测,形成技能

  汇报交流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决练习。教学的整合点是为了巩固已学知识,利用教学版块中的过关测试,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根据教材特点,我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不仅设计练习题,而且又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我主要分为三个梯度。

  一、基础知识为学生提供的是计算圆的面积问题。(图片)

  二、综合知识包括圆的面积填空、判断、选择计算题。(图片)

  三、拓展练习。(图片)设计生活中测石块体积的具体情景,学生也可以点击媒体资源提供的生活实际的视频资料。

  (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情况,点击教学相关的过关测试,自主选择试题,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学生的正确情况给予继续或重新练习】。练习中,教师利用屏幕监控和巡视,(视频)【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这样避免了常规课堂只重视结果现象,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从而避免了重知识轻运用的现象,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了学生情感体验,确实让新课改走进了课堂,落实到常规教学中,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教学反思:

  这节课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于数学的教学过程之中,实现了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较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说课稿 篇4

  内容与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中的两首——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潋滟晴方好, 毕竟西湖六月中,

  山色空蒙雨亦奇。 风光不与四时同。

  欲把西湖比西子, 接天莲叶无穷碧,

  淡妆浓抹总相宜。 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一首由景入手,然后抒发感受,第二首则相反,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然后写景。两首诗都是描写西湖夏季的景色,均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因此,定课题为《西湖组诗》。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诵读为基本方法,做到以读带情,以读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共六部分

  一、导入新课。由学生背诵《忆江南》《望天门山》等写景的诗词导入新课,自然引也对西湖组诗的学习。由旧知过渡到新知,温故知新,亲切自然。

  二、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生自读——读通诗句——根据注释自学、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在品读过程中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抓住“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出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犹如一块巨大的宝石,熠熠生辉。以及雨中西湖的朦胧、神秘。让学生边想象边诵读,从景中悟情。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把学生带进诗中描绘的意境之中。

  2、由欣赏景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西湖”的共同点:一是都在杭州;二是名字均以“西”字打头;三是两者都娥娜多姿、温柔娇美、天生丽质。近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比成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淡妆浓抹)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成了赞美西湖的巅峰之作。而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随着学生对西湖组诗的学习,逐步加深理解,感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

  三、学习第二首。(出示诗)

  西湖自古美名传,无数文人都赞美过它,由此转入对杨万里的《晓出净慈诗送林子方》的学习。

  1、学生读通诗句。

  2、然后说说如果根据诗意画一幅画,你会用怎样的色彩,画成什么样。引导学生抓住“接天、无穷碧”想象荷叶之广袤,视野之宽阔;抓住“映日、别样红”感受花之鲜艳,这是对学生进行说和想象的'训练点。比如:荷叶的描写,由一片绿叶到一湖绿叶,直到水天相接处,蓝天、碧叶、红花相映成画。让学生在丰富想象中感受美,并用读表现出来。六月西湖,碧叶红花妆扮,浓妆艳抹,品湖之浓艳,这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学习第二首,既是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加深理解,又以此句抒情。

  四、拓展补充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我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钱塘湖春行》。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及春天西湖的美,再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加深理解。

  2、为全面感受西湖美,体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妙,再欣赏雪中西湖、秋之湖、月下西湖的美景。(板书:秋、雪、冬)此时,学生完全感受到西湖“晴阴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画屏。(板书:皆成景、入画屏)

  五、赛诗会

  举行跨时空的赛诗会,教师语言铺设情境,学生以不同诗人身份吟诵四首古诗,既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深化对诗的感悟,又把同一题材的诗串在一起,便于记忆。

  六、最后,以超市的形式出示作业,给学生选择余地,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下。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分析:

  本节课我选用《幼儿多元能力开发课程》大班上册科学课。种子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幼儿所见到的大部分都是农作物的种子,是靠人类来种植的。在自然界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野生植物,他们有各种各样奇特的种子,能借助于外界或自身的力量遍布世界,这对于幼儿来说相对就比较陌生了。《种子的传播》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收集种子实物和关于种子的录像,通过各种途径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课件资料,让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秘密。并通过这一活动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职务顽强的生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热情。

  2、教学目标: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对自然现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他们对于自然现象的变化却不一定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次活动,主要让他们通过亲自细致的观察和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种子传播的认识,因此,这次活动的目标有以下3点:

  (1)初步了解几种种子的传播方式。

  (2)乐意和同伴一起观察,讨论和认真思考,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热情。

  (3)能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对种子进行分类。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因为这次活动是让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过程,很多幼儿并不明白什么是种子的传播,更不知道是如何传播的,所以,我把让幼儿了解几种种子的传播方式作为重点来解开幼儿的疑问。

  (2)教学难点:概念的形成建立在感知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幼儿要从感知到接受、理解,所以我把幼儿能说出种子的名称及相对的传播方式作为本课的难点。

  4、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头饰:莲子、蒲公英、苍耳、豆角、樱桃和野兔。布置简单的游戏场景。

  (3)实物:莲子、蒲公英、苍耳、豆角。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取了教授法、演示法、探究法、体验法、游戏法和激励法,让幼儿在观察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三、说学法:

  本课以学生观察性、探究性学习为活动主线,重视探究经验。新课标要求学生是主体,因此学生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将采用以下的主要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参与法、游戏法 。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品尝"种子,导入新课。

  首先我展示莲子、蒲公英、苍耳和豆角,并介绍种子名称,让幼儿清楚的知道种子的名称。然后,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知欲望,我利用多元感官法,让每位幼儿亲自品尝莲子,通过尝一尝、吹一吹、摸一摸、剥一剥,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种子的形状特征,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准备。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说的:"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好多好看又奇怪的种子,老师还要请大家"品尝"种子呢。"我运用种子的实物,本着幼儿好奇的心理,引起幼儿的兴趣。为了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我通过播放课件一,用神秘的欢迎语如:"欢迎小朋友来到神秘的科学天地,我们一起来观察种子的传播。"让幼儿在神秘地的氛围下,带着好奇的心理,进入本课的主题。

  (二)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播放课件)

  (1)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所以,我充分利用课件中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声音,运用多媒体拟人的'手法,让幼儿获得较为感性的认识,在抽象思维上对种子的传播有了初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我让幼儿自由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为他们提供发散性思维的机会,通过仔细观察和聆听声音,能清楚的知道莲子是靠水的力量来传播的;蒲公英是靠风的力量来传播的;苍耳是靠人或动物的力量传播的;豆角是靠自身的力量传播的。在教学中我是这么引导幼儿的:"小朋友们听一听,是什么声音?是谁的声音在说话?动物身上有什么?谁的力量大,能把种子弹出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为了让幼儿有更广阔的知识,我让幼儿讨论:"除了水、风、人或动物、自身的力量能传播种子,还有什么谁能传播种子?它是怎么传播的?"充分发挥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通过与同伴的讨论,互相交换已有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范围并增进同伴间的友谊。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二。我通过播放课件中简单的图片,并做简单的语言教授,让幼儿更轻易的懂得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点,更清楚的明白一些自然现象。

  (三)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复习认识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

  幼儿从感知到接受、理解,必须经过实践这个环节。而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幼儿在玩中学,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我充分利用教具,让全体幼儿戴上头饰,并且清楚知道自己扮演的是谁,一老师戴上野兔头饰,调动幼儿积极性,然后播放课件中相关图片和音乐,如:水声、鸟叫声、风声,让幼儿听声走到相应的场景。通过这一环节,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三。

  五、活动延伸:

  教师发给幼儿一些种子,让他们回家和爸妈一起种。幼儿学得知识后,让他们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结束部分:

  概念的形成建立在感知具体事物的基础上。本活动种子的传播,在普通条件下孩子们无法完整地观察到这一过程,这对建立正确的概念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课件,以模拟、仿真等手段,让孩子通过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正确的概念。整个教学活动形象、直观,调动了孩子学习积极性,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学会拒绝诱惑 》是粤教版教材《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5课。小学六年级学生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转变的过渡期,自我的管理能力还不够强,易受不良事物的诱惑。他们的行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对于身边的诱惑确实需要教师、社会、家庭的关注与引导。本框题是本册的第二单元第5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鼓起敢于战胜不良诱惑的勇气和信心;

  ②学会依靠家长、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在与同学的合作中抵制不良诱惑。

  能力目标:①运用战胜诱惑的方法,逐步形成自我抵抗诱惑的能力;②初步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①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诱惑和不良诱惑的危害;②知道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卡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良诱惑的危害和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战胜不良诱惑的可行方法。

  四、 说教法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收集有关图片,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设计“启思园”“听故事想办法”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传说故事的方式说明不良诱惑对人有危害,所以必须要战胜,依靠勇气和方法是能够战胜不良诱惑的;借助勇敢的老船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战胜诱惑的必要性,体验到战胜诱惑后的成功感;以情景活动的方式,介绍了小学六年级学生常见的受到诱惑的现象;以提问题、出主意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战胜诱惑的方法;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基础上总结归纳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五、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我用日常生活中收到购物奖劵和手机中奖信息引入。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按以下环节进行:什么是诱惑――身边的诱惑――不良诱惑的危害――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课堂实践(5分钟):学生填写“我的抗拒诱惑的计划”表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第一册第1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册书现代文阅读共三个单元,每单元不分文体组织课文,但围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它是阅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基础。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通感等修辞。传统语文数学仅把课文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我拟定于领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散文的教学和其它文章不同,用传统的分析法教学会破坏文章整体韵味和优美的意境,所以我打算把传统的散文分析课变为鉴赏课,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因文章不长也适合鉴赏。

  从学生角度分析,传统的分析法重分析较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束傅,久而久之,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其次,这阶段的学生从初中毕业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具有散文方面的理论知识也能够鉴赏。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通过揣摩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

  (1)培养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注社会、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

  第1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第2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2、准备好多媒体电脑,投影及相关软件。

  六、说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不同的写荷的诗句和画面(有日下荷花,雨中荷花,月下荷花,作者借景抒发的喜悦和哀伤,引出朱自清的《荷》)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采用多媒体形式导入新课,能够直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处于愉悦的状态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看配套的画面听配乐朗读、思考。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并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2)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情绪?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

  1、创设情境

  2、在散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借助文章的语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处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四)分小组讨论,限时作答

  设计此环节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

  (五)对于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根据你的学识阅历,或许你会有新的见解,把你的见解写下来(100—150字)然后讨论—辩论。

  通过质疑这种形式,不仅能澄清文中一些模糊的认识,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景来表述这种情?

  2、画一幅《荷塘月色图》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上节课内容,出示目标

  (二)投影学生习作《荷》

  分析图画和文中描写的区别及产生区别的原因。

  设计:鼓励学生在画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形象经过文学到图画的转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三)分析区别及原因

  (1)“画中景”和“文中景”

  (2)图较直观,文多含蓄(文中有一些精美传神的语句)

  (3)人的学识,生活经历

  (四)速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的精美传神的语句,说出你认为的理由及在文中的作用,

  (五)分类汇总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动词、叠词、通句。

  教师示范分析一种,其余学生分组操作、交流。

  (六)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特定时辰,如朝霞中、烈日中、秋雨中某处事物投入真情实感,学习朱自清的遣词用句,写短文一篇。

说课稿 篇8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以前也上过,大多时候是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政治课”。

  这次,我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现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采用自我批判的反思形式就本节课的情况加以汇总:

  一、聚焦罗布泊:

  学生对于罗布泊并不熟悉,对于它的变化没有真正目睹,他们能够走进文字中吗?能够达到真正的心灵震撼吗?为了铺设一道学生由现实到文本的桥梁,我决定利用多媒体教学,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罗布泊,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情境,再利用一组组图片、背景音乐,配以教师的抒情性的语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学生自己慢慢地走进了罗布泊,走进了文本!

  二、走进罗布泊: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习,强化积累,归纳罗布泊往昔与今天的情景,从而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品味罗布泊:

  语文课关键是要上出“语文味”!

  最先给语文学科提出“语文味”概念的程少堂先生是这样下定义的: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语文味”绝不是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中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那“语文味”肯定就足,没有语言文字的反复训练,“语文味”肯定不足,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有无“语文味”,不是以有无语言文字训练来决定的,而是根据具体的文本个性、课型和不同的年段来决定的。语言文字训练只是体现语文的一种形式,虽然这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

  我以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应该有浓浓的情感体验,应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自然渗透,应该有自然和谐的师生互动场景。

  我最先是想根据单元提示来确定如何体现“语文味”的,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所在的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写的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这里并没有提出很“语文味”的学习要求,只要求熟悉文体特点。于是我又从文体特点的角度考虑“语文味”的问题。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其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文学性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和抒情的语言来表现的。而这,正是“语文味”的所在!我就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品味罗布泊。

  揣摩语言时,学生找出震撼心灵,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揣摩体会其表达作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提示: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做好记录。)这一环节,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准确性的特点,掌握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以及引用数据的方法,体味文章字里行间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也是对本课教学重点的落实。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学生的口语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与人交流的机会。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尤其是朗读,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融为一体,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读出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更读出了自己!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真正地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敞开心扉,交流读文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抒他们的真性情。

  四、期盼罗布泊: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说明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同伴,与老师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时,又设计了一个升华情感的环节:“假如你就是罗布泊的精灵,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一棵树,最后一条小溪,一滴水,最后一种生灵……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类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个个才思敏捷,妙笔生花!我看到了遍地开放的水仙花,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当然我在课堂上也有一些遗憾,在部分问题的理解上也不见得比学生高明,点拨的也不够到位。所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更加感受到拓宽视野、加强积累的重要。高效的语文课堂呼唤动态、创新生成的课堂,弹性空间很大。教师要在这个弹性空间里游刃有余,就要在平时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心灵、培养教育机智。“功夫在诗外”,这在语文课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只有综合素质提升了,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容易把握生成性资源,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才能构建灵动活泼的课堂!

【说课稿】相关文章:

《雷雨》的说课稿04-18

《微笑》说课稿05-02

关于说课稿04-28

秋思的说课稿04-26

古诗说课稿05-07

掌声说课稿03-25

《白鹅》说课稿03-22

《阳光》说课稿03-22

数轴说课稿05-09

排序说课稿04-1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