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15 02:56: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五年级第五单元第三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对Excel基础知识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深入学习计算平均成绩,学习,学会灵活运用计算总分,升序排列和降序排序,自定义排序来处理数据。本课我分为两个课时讲授,这节课讲解前两部分内容,是一节很实用的课。

  2、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侧重于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升,为使学生有效将知识联系于实践,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根据本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Excel中的公式和函数。

  掌握Excel中平均值、求和公式的'应用。

  进一步感受Excel在数据处理方面功能的强大。

  3、教学重点、难点

  Excel中求总分、平均值的方法及应用。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讲练结合”、“学生自主探究”为辅,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

  本节课我主要培养学生“理解任务—探索尝试—综合运用—自主创新”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学生的创造潜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潜力。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注意培养学生大胆动手、善于探索新知的潜力,在教学设计上,我把新知细化成多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小任务中品尝到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教师要把握精讲多练的原则,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实践和探究,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学生打开输入的班级成绩表,通过预算完成求和、求平均值操作时间,突显出Excel庞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明确本节课就应学会并掌握的学习内容,从而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实践运用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中,两个任务的学习均采用学生自学,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打开“班级成绩表”,提出任务一:计算“徐依娜”同学的总分。学生尝试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师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任务二:计算 “徐依娜”同学的平均分。有个计算总分的基础,任务二完成起来比较轻松。

  (三)拓展提升,深化知识

  按要求计算:比一比,谁能快速求出班级成绩表中所有学生的总分、均分及各科均分。说说你的做法。

  (四)归纳小结,知识内化

  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本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透过老师的补充讲解完成所学知识的资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遇到困难时能向其他同学求助,相互协作,很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狮子和鹿》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8课,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生动地记叙了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两束美丽的角,抱怨细长的腿,接着写到狮子扑来了,鹿四条细长的腿让它逃脱了,而美丽的角却让它差点送了命,课文情节紧奏,前后对比分明,语言非常优美,在生动的故事当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学习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是学习的难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腿和角前后不同的态度是学习的重点,同时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那么略读课文只要求初知课文的大意,不要字斟句酌,教师只要抓住重点引导孩子理解课文即可,而孩子主要是运用他们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来理解课文,那么有了对课型特点的分析和对课文重难点的把握,我就为学生们设计了以下目标:

  第一、读准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第二、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读懂课文,了解看事物不能只看外表,也要讲究实用性这一道理。

  三、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或者寓言一类的故事很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很强,但是光有兴趣是不够的。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还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他们阅读经验尚停留在感知层面,对文章的寓意还不能准确的把握,必须引导学生凭借想象将文字变成活动的画面。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鹿,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体会鹿前后心里的变化,从而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四 、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图片展示(夕阳下很模糊的鹿),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再展示图片(有明显的鹿角),你猜出来了吗?是怎么猜的?(学生回答鹿角)

  2、展示图片(鹿角近距离清晰照),你觉得它漂亮吗?小鹿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它看到自己的角可高兴,可骄傲了。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后,改变了这个看法。

  3、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

  用猜一猜的方法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直接把目光集中到了鹿的角和腿上面,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概

  1、自由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概

  2、会读生词,理解词语意思(出示生词,简单学习)

  3、细读课文,前后对比

  (1)找出鹿赞美角和抱怨自己腿的句子,读出感情。这个环节中,重点分析这两个句子。

  ①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在这句话的学习时,我会让学生先想一想,请鹿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这么美丽,那么它第一次发现心情很怎么样啊?请学生带着这些心情读一读。接着,让学生找出要重读的几个词语,齐读。

  正当小鹿欣赏自己美丽的时候,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一层层波纹,它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这是它又是怎么说的?

  ②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这句话,我请同学把你的理解通过读的形式来告诉老师,读出你认为鹿在说这句话时候的语气。

  把这两句话单独拎出来学习,并且对比朗读,能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鹿对自己的角的赞美和对腿的抱怨。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提问:可是,后来,小鹿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是什么使小鹿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呢?

  这句话是鹿在故事的结尾说的,我把它提到这里,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3)学习小鹿的逃生过程,重点分析腿的有力和角差点儿让小鹿送命的危险气氛。

  在这一环节中,重点学习:

  ①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 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②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

  这两个句子的学习,我主要是让学生用画一画、读一读的方法,找出你认为要重读的字词,并说明体现了腿的上面特点。

  (三)提高认识,明白寓意

  1、小鹿终于明白过来了。那么如果时光倒流,你看见小鹿在河边赞美自己的角,抱怨自己的腿是,你会对他说什么?

  (腿也有它的用处,看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还要讲究实用)

  2、小鹿说完这句话,痛定思痛,决定锯掉这两只美丽的角,你同意吗?为什么?

  3、老师把同学们的回答概括为一句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三问三答,使学生慢慢地明白了课文蕴含的道理,并且在回答中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四)总结全文,整体回顾

  1、同学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就像鹿角也有它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不能因为一次过失而看不见它的优点,也不能因为它的美丽而看不到它的短处。我们要全面看待事物。

  2、请同学们同桌之间说一说,说说自己的缺点,说说对方的优点。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说道理,更是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了运用这些道理。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鹿角——美丽(挂住树枝) 险些送命

  鹿腿——难看 (有力) 狮口逃生

  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让学生看到了鹿对角和腿的不同态度,还看到了前后的变化,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测量操作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并掌握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概念,初步会画出平行四边形底上的高。

  说教法:新教材的引入方法与以往的不同,是采用两条等宽色带进行交叠后产生的四边形来引入平行四边形的。首先突出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的形象,然后再到“边”(面的边缘)。 教学分两两个环节。第一步是认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两条互相平行的透明色带交叠出的四边形,进而观察这些四边形的特点。学生通过操作、比较、思考后发现:这些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给出数学记号。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一方面可以丰富对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认识。

  第二步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平行四边形的任何一条边都可以为底边,那么从底边的对边上的一点出发做底边的垂线,该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该底边上的高。然而“高”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不容易建立,以为学生在生活经验中的高,往往是身高、树高、塔高等,指的是直立于地面上的对象的高度,隐含着垂直的定义。因此教材中,我从垂线这一概念引入,再通过垂线段建立起高的概念,同时进行操作观察,这些高的位置与关系。从中得出:同一底边上可以画出无数条高,这些高的长度都相等,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要作一条高就可以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如形外高的操作,或者底不是水平方向的`怎样操作高等,从而拓宽了学生对平面图形中“高”的认识。

  19.1平行四边形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 2、掌握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概念,并初步会画出平行四边形底上对应的高。

  [过程与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会画出平行四边形底上对应的高。

  【教学难点】:会画出平行四边形底上对应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认识了哪些几何图形?这些几何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出示 发现什么? ------出现了一个新的四边形

  这个四边形有什么特殊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板书:平行四边形

  二、新课探究

  1、师:根据你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请你选择小棒摆一个平行四边形。 指名学生用实投展示,组织学生评价。

  2、师:打开学具袋,从中找到平行四边形。

  3、问:请你们将学习小组找到的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观察一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提出要求:四人一组,充分利用学具,开动脑筋,想办法,共同探讨。 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归纳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问:我们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那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小结: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4、出示图片图上的物体都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推拉铁门、栏杆、标志、花窗。 这些物体中都隐藏着平行四边形,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5、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你认为关键是什么?

  三、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

  行四边形的底与高

  1、学生在作业纸上自己试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2、教师指导板书画高的方法。

  问:通过画高,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1)平行四边形有4条底,每一条边都可以作为底。

  (2)同一条底上有无数条高,每条高都相等。

  3、识别、提高。

  (1)投影出示:画在平行四边形外边的高,让学生识别认识。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高有的可以画在平行四边形的里边,有的可以画在平行四边形的外边,不管画在哪儿都要注意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4、画高练习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北师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有指导意义,所以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及时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演示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三、学法指导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设计

  由于初二学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础知识来研究常见力的,所以本节课将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测量工具,为学习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媒体展示图片,引入新课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这幅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水从高处向低处流、苹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利用这几幅插图引入新课很自然。

  (二)新课教学分析

  1.什么叫重力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提高自学能力。

  2.重力的大小

  这个内容在本章第二节的力的测量实验中已经探究过,现改为学生总结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实验信息的收集及分析处理,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归纳总结出重力计算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分析例题,书写演算过程,同时强调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 ,让学生观察粉笔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以及悬挂物体静止时细线的方向。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掌握重锤线的应用。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图片展示)重心在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个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演示找粉笔重心)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5、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三)课堂检测与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5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愁绪。学习这首诗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在这之前学生已学生了杜牧的《山行》,对于诗中蕴含的情感已有所接触,因此,学起这首诗也有个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的要求,下面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通过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体会诗人思乡、思念亲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感。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在这些目标中,要求人人都能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情感、朗读和背诵此诗;但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对意境的欣赏等,要求则高一些,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所发展。

  我针对此课的教材与目标,是如此设计《枫桥夜泊》的古诗教学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读题解题

  1、事先安排了学生查找有关诗人及该诗的一些资料,因此,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有关情况,为学习该诗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老师简介诗人张继(唐朝诗人,其诗多为登临纪行之作,不事雕琢,《枫桥夜泊》较有名)。

  3、学生读题,尝试理解题意。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掌握什么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滂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前疏后密,前两句“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写了一件事情:卧闻寒山寺半的钟声。密处意象迭出,可以主画,疏处点石成金,意趣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扶放”结合的学习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二句,通过师生合作探究进行学习。

  这两句写的是诗人所见到的景象,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结合理解“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这几个词的意思。

  老师要讲解“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理解要调整词序并适当地进行补充,使其变得通顺,大意为:(看到这一切)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我)心里很忧愁,很难睡得着。

  老师指导学生串讲前两句诗意。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讲句意,便可理解诗句。”

  如此“扶着”学生进行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习。”

  2、“放手”学生自学三、四句。

  全诗的三、四句较一、二句,有些难度,所以先自学理解字、词的意思,再试着串讲句意。

  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学习,然后派出代表汇报学习的结果,老师正好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理解有所偏差的地方,及时予以纠正,可以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巩固了学习成果。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对诗句意境的欣赏是学生在理解诗意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进行朗读的前提条件,是古诗教学的关键之一,我主要采取了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想象法:

  提出: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情景?(从“霜、江枫”中可以看出是秋季,从“月落、渔火、夜半钟声”可看出是深夜)。

  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

  老师再提示:如果你一人出门在外,远离故乡多日,有一天夜晚泊船于枫桥边,看到了月亮落下了,满地的白霜……听到了乌鸦的啼叫及寒山寺的钟声,这时,你有何感想?

  这让学生立刻感受到了该诗灰暗而沉郁的色彩,强化了对词义句意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品味到了游子浓浓的愁绪。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全诗的内容,在认识上已有所不同,有了提高。

  四、指导诵读

  古诗音韵和谐优美,节奏鲜明,但如果体会不到该诗的情感,则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我这样引导学生:

  提示:1)带着游子出门在外思念故乡、亲人的时候,必中满满的忧伤来读。

  2)读时语调要缓。

  五、迁移训练

  要求:在该诗中选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为它配上一幅你认为最能表达它所描述的内容的画。

  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智力及技能的训练,旨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同时培养了一定的审美能力。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本课纪录了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和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的社会局势和重大事件。前接夏商西周的社会体制,后引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思想。引导学生了解了春秋战国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状况,有利于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建立全局的观念,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知识。因此,学好本课知识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对各种事物、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及探索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喜欢了解各种历史事件、人物典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尤其是当有所收获并有机会当众展示时,他们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和信心,进而对学习历史产生更大的兴趣。然而,对于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给予恰当的引导、讲解。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鉴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接受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快而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并记住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举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②能从材料中归纳出齐桓公能够称霸的原因;③借助书中材料讲述“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等历史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④识读地图,说出战国七雄名称及具体位置。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快速浏览找出春秋战国的时间段和具体成员,反复强调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②阅读文字及相关材料,提炼有效信息,进而归纳出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学习并提高从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与能力;③讲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历史故事,加深对当时社会局势及历史人物的理解;④识读“战国形势图”,并与“春秋形势图”进行区分,找出战国七雄的具体位置,编制口诀帮助记忆;⑤借助地图理解“合纵”、“连横”策略及功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了解与分析,逐步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竞争,对这一时期斗争的复杂性形成感性的认识,认识到这些竞争对历史的进步具有的推动作用;通过讲述历史人物典故,学习齐桓公、管仲等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品质(如任人维贤、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初步了解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学会论从史出,逐步建立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4、确定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能够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难点是对“合纵”、“连横”策略的理解。

  四、学法、教法

  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新探索的广阔空间。在保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优势的前提下,采用直观法、比较法、演绎法(如讲故事、演小品)、互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打造课改新思维,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说一说我的设计思路。本课整个教学流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次做到:进入情境—熟读教材—思维跟进—个性展示—小组PK—点题总结

  (一)进入情境(产生强烈的求知)

  展示上节课所学的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并提问:“假如你是西周分封制度下的诸侯,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这时,学生开始快速进入角色,加速思考,踊跃发言。鉴于初一学生正处在心理叛逆期,部分学生提出了“造反”的主张(上节课已有疑问),所以进一步提问:“有的诸侯想“造反”,那么他必须在哪些方面做出准备呢?”学生进一步从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等方面进行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同学们的猜想是有一定道理的,西周分封制存在着极大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实力不断增强,甚至超越周天子的实力,于是他们不再听从周王号令,成为了地方的割据政权。而这些诸侯之间又存在着诸多矛盾,于是战争不断,产生了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点题)”

  这样设计能够联系上节西周实行分封制,照顾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让学生对春秋战国战乱局势的根源有了初步的理解。还能解答学生在上节课中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熟读教材(为进一步参与课堂打下基础)

  1、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快速浏览正文,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春秋五霸指的是谁,战国七雄指那些国家。(启发诱导、自主参与)

  学生快速翻书马上能找到答案,并争相汇报成果。这样他们就能对本课内容大框有了直观、准备的了解。因为起止时间、春秋五霸名称和战国七雄成员国是本课的基础的、常识性的知识,所以同一问题我让几位同学反复做出回答以便加深印象。接着,我带领全体学生进行一分钟记忆。学生马上兴致高涨,争分夺秒地来背诵。这种方式既强调了重要的知识点,明确了主要学习内容,又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全班学生都能马上进入历史学习的`节奏,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也为以后各环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阅读新课,看看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发生过哪些大事。问题简单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容易完成。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目的性强,而且能激发他们自主尝试着感知学习内容,借助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无形中强化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进行语言处理的能力。

  (三)思维跟进(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展示)

  1、 “春秋五霸”

  (1)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位霸主,重点让学生了解齐桓公争霸成功的原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字和观察书中和齐桓公相关的图片、地图,分组探寻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再汇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及时的鼓励、点拨。引导学生对汇报上来的较为零散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口头归纳之后,我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结果,独立完成书中问题框的问题,用自己的话去解释“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该环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如果积极思考、认真倾听,很容易完成。我这样设计的用意是让学生逐渐养成集中注意力按老师的要求去想去看的好习惯,并能体会到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思考而解决问题的极大满足感。

  “尊王攘夷”这一概念较难理解。学生可以结合书下注释,谈谈自己的认识。这也能提高学生看待历史现象的角度和方法。

  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标志性事件是葵丘盟会,教师点到即可,不需多做探究。

  (2)春秋五霸中,还有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相对比较重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书中材料讲讲“退避三舍”的典故,让他们对晋文公这个人物有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为晋楚争霸,了解楚庄王争霸的艰巨性和持久性埋下伏笔。秦穆公书中没多言,他为秦国的逐步强大做出了极大贡献,教师点到即可。

  (3)此外,“春秋五霸”还有另一种说法,结合书下注释让学生了解即可,如有时间可在学习完新课之后,引导学生讲讲吴越争霸、卧薪尝胆等故事。

  2、“战国七雄”

  同时出示“春秋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让学生明白时间的过渡,并引导他们去发现两幅地图的不同,这一做游戏的学习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他们有了印象深刻的发现,还让他们在老师的讲解之下明白了三家分晋、长城的修建等史实,过渡到关于战国七雄的学习。

  战国七雄的成员国及其具体位置是重要知识点,我让学生观察“战国形势图”,学生找出七国所在位置,然后根据方位学生自行编出快速记忆的口诀。学生编的可能是五花八门,但这并不要紧,重点是要让他们有一个思考记忆并自主发现的过程,从而靠自己的力量突破这一重点。选出最佳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合纵”“连横”是本课的难点,可以采取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来突破。结合“战国形势图”各国位置,秦国位于西部,相对比较强大;其它六国位于东部,实力相对较弱。于是形成了纵向和横向两种关系,于是产生了“合纵”“连横”两种策略。然后让学生阅读书上文字,对“合纵”、“连横”概念形成初步了解。再以讨论形式探究秦国为什么实行合纵政策,而其它六国实行连横政策,谈谈他们的作用。最终点出秦国的连横政策,远交近攻,取得成效,最终灭掉了东方六国。

  为了使学生对战国形势有个深入的理解,可以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成语“朝秦暮楚”来解释,东部各国为各自利益,立场不够坚定,不能团结起来共同抗秦,最终被秦国逐个分化,又一一消灭。课后材料阅读中给了《史记》中秦国应对东方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及功效的文字记载,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想一想,六国合纵抗秦的策略为什么没有成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书中的资料帮助学生的理解。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同学之间的讨论,完成该问自然水到渠成。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分析、归纳、整理材料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四)个性展示(为学有余力者提供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空间,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和创造的。课前我已经安排学生分组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及相关成语,引导他们用生动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在完成了课堂新授之后,学生可以拿出来汇报,可以采用讲故事、演话剧、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起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的精神。

  (五)小组PK(在良好的竞争机制下共同提高)

  本课知识虽多,但不难掌握,所以学生检测主要侧重于知识部分。学生先采取各组互相问答的形式强化已经认知的部分。教师再有选择性的就学生认识模糊或容易混淆的地方出题,供学生抢答。

  随着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盛行和凤城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我越来越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于是,我在课堂上也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小组的划分,在每节课上提供给他们加分的机会,学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在做练习的环节也更为认真,各班级内部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机制。

  (六)点题总结(时时关注本课重点)

  经过多年历史教学,我发现本套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的亮点之一就在于每单元及每课都有一个非常合适恰当的题目,本课由题目导入,指导学生阅读,并由学生进行点题总结,时时提醒学生关注本课重点,且首尾呼应,连贯完整。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印象与了解。

  1、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了很多历史人物,你最喜欢的是谁?说说原因。(学生喜欢某个历史人物的原因大多在于人物身上的闪光品质,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2、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培养学生在论证问题时做到有理有据,论从史出,逐步建立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风筝》的第二课时。下面就从教材、学情、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风筝》这篇课文位于第三单元,此单元的主题为“心中的秋天”。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词语。

  二、说学情

  三年级第一学期是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阶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一个转型期,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文中描写的事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词句,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通过学生自能学习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初步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本着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教学中我通过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角色转化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能力,力求达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学习“做风筝”部分,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放风筝、找风筝”两部分的内容;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法感悟文本,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学习课文,学会积累词句,为写作积累词汇,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六、说教学流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的,本课我预设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课前谈话,复习引入

  1.同学们放过风筝吗?谁愿意把放风筝的情景给大家说一说?(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理念:由回忆放风筝的情景,引入课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勾起了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再次感受放风筝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培养学生在面对新知时,能主动寻找其现实背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复习,加深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放、找)

  (设计理念: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既是检测他们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朗读感悟,找出“我觉得有趣的部分”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你认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哪一部分最有趣?

  2.全班交流:你认为哪一部分最有趣,谁来说说?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能阅读课文,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知课文,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三)细读探究 体悟情感

  课文主要讲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叙述层次清晰,结构一目了然。通过这三部分内容,让学生体会文中孩子的心情起伏变化。在教学时,我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他们在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然后由扶到放,力求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合作的学习。

  A.扶学第2自然段,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让我们先来感受他们做风筝时的快乐吧。请同学们读读有关的自然段,看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伙伴快乐的心情?用笔做好标记。

  2.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看来大家的心情是相通的。“憧憬”是什么意思?(向往)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查字典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做风筝时最憧憬什么?

  (2)是啊,我们心中充满了美好的向往,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这时候大家的心情——(依然快活)

  (3)理解“依然”。

  “依然”你理解吗?(依旧、仍旧、还是)你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很好。

  (设计理念:新课标对三年级的学习要求:“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环节主要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这些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指导朗读

  (1)我们开始做风筝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依然快活。请你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向往等)试着读一读。

  (2)指名读,读后生评议。

  (3)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兴奋、向往的心情读出来吧。(齐读)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环节运用试读、指名读、齐读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初步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为下文的自能阅读文本奠定基础。)

  B.扶放第3、4自然段,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做风筝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快活,放风筝时,我们的心情会——更快活。我们在学习第二自然段中,先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了小伙伴的心情。现在请你们运用这种方法,默读学习三、四自然段。(自学)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

  (1)说说你的体会。(预设:托、牵、一紧一松、跑起来)

  (2)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边读边做动作,一会儿,找同学上台表演。

  (3)指名表演(一人读课文,两人表演)。学生评价。

  (4)全班齐表演。

  (设计理念:儿童在兴奋的时候,他们会通过各种情态把课文内容表现出来。我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角色去感受,去想象,去体验,去表演,使他们得到心理的满足。这样,学生读得兴致勃勃,演得津津有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如见其景,如可触摸,从而进一步激发情感,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除了这里,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快乐?

  课件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1)说说你的体会。(快活地叫喊着、拼命地奔跑)

  (2)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们会叫喊什么?

  (2)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快活喊出来吧。(齐读)

  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

  课件出示: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小伙伴们的心情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2)谁能说说“大惊失色”的意思?(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3)怎么叫千呼万唤?(呼唤的次数多,人数多就是千呼万唤。)他们在呼唤什么呢?

  (4)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后评议。齐读。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一环节是在总结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自学,找出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这一部分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C.放学第5-8自然段,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过渡:风筝飞走了,我们千呼万唤。最后,我们找到风筝了吗?请自学5-8自然段,体会小伙伴们找风筝的心情。

  1.全班交流

  (1)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是啊,你体会的很好,他们伤心的哭了,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们的伤心?

  (2)理解“垂头丧气”

  a.谁能做一下垂头丧气的样子?

  b.齐读体会他们失望的心情。

  课件出示:“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3.想象写话

  (1)我们找到了吗?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2)全班交流

  (3)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把你刚刚说的内容写在纸上。(提醒写字姿势)

  (4)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文章开放式的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是很难得的练笔内容,同样是语言训练的延伸,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象,在这里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续写文章,把所想的变成文字抒发出来,从想到说到写,练笔变得有梯度,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铺垫,同时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回顾,朗读全文

  1.朗读全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中,感受他们童年的美好时光,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

  (设计理念: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对各部分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

  2.总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学习了《风筝》一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做风筝时是充满憧憬的,放风筝时是快活的,找风筝时虽然垂头丧气,但也是为了寻找快乐。通过再一次读文,我们又有了更深的感受。老师相信,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

  (设计理念:为了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作业:让学生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孩子主动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又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七、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的表述中,突出了还学生以“阅读主体的地位”。

  据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力求为学生创设快乐、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使学生拥有更多地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还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课改新理念。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教育部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玲玲的画》第二课时。本单元教材围绕着“成长”这个专题选择了四篇课文,内容丰富。《玲玲的画》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被弄脏的地方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的重要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更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对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处理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

  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之前安排在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自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同学们即将升入三年级,这篇课文在他们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稍作点拨,重难点迎刃而解。现在新的部编教材把这篇课文提前到二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刚从一年级升上来的他们,在朗读的流利程度以及思维理解能力都稍有欠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懂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依据课标关于三维目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的识记。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难点理解爸爸的话,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五、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教学方法,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生以诵读、赏析、讨论、探究学习为主,在细细品味中逐渐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六、教学流程

  本课时我分以下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复习导入,引入情境。

  2、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3、词句引领,读中感悟。

  4、联系生活,实践延伸。

  下面我就具体地谈谈这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1、复习导入,引入情境。

  由于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阅读基础,本环节教学,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1、我们上节课认识了一些新朋友(生字),谁能说出他们的名字?

  2、谁能在这些朋友的帮助下把课文读准确、通顺、流利?

  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有趣的.生字图片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既能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又可以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文本,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2、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有这一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紧接着刚才的指明读过渡到默读,同时提出默读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描写玲玲心情变化的词语,并画出来。教师不失时机地渗透默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圈圈、画画、想想、写写,呈现了一个真真实实的生本对话过程。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合作交流,找出“得意”、“伤心”、“满意”,并试着用上这三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抓主线,让学生画出玲玲心情变化的词语,理清玲玲从“得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的情感变化。同时借助课文中提到的两幅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形成“以情感变化为主线”“以画为辅线”的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相互交错,相辅相成,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

  3、词句引领,读中感悟。

  本文对话较多,引导学生通过语气、神情、声调的变化来读好对话,体会情感变化。大屏幕出示词语得意地端详、仔细地看、高兴地说、满意地笑了、懒洋洋地趴。在语境中理解词语,读好句子。为什么最后更加满意了呢?相机显示出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要抓住情感主题,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鼓励学生说出或读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然后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

  4、联系生活,实践延伸。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懂得只要肯定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七、教后感想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其排列顺序上可以看出,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文本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凭借,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一直以来想和同学们进入这样一个境界——我们一起认识文本、走进文本、欣赏文本、感悟文本,最后爱上阅读,爱上祖国的汉语言文化,做祖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遇到困难,遭遇挫折,身处逆境。今天我就围绕挫折这一主题来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直面风雨》,这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补充教材三《与挫折同行》中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论依据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基点。我的设计理念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体现主导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凸显主体地位。

  二、说教材

  首先说说课程内容标准: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里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接下来说教学目标:我确定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录像及图片、阅读教材、小组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人生难免身处逆境、遭遇挫折,学会正视现实,直面风雨;能力目标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用名人、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使自己在挫折中奋进。

  三、说教学重点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到人生难免有挫折。因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之一。另外,目前,我校部分学生面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无心学习,突出这一重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四、说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敢于直面风雨。我确定的依据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自信、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之一;从现实看,部分学生自我认识不足,意志不坚强,缺乏自信,给人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感觉。而在全面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有可能会成为不和谐之音。因此,突破这一难点,有利于解决这一难题。

  五、说学情

  初二,是学生人生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中一部分是留守学生,另一部分又是父母的“掌中宝”,很少受过什么大的委屈或挫折。而在人生的征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是在所难免的。特别是在初中时期,学习压力增大,学生一时适应不过来,有些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产生了不良后果。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主要是从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举例,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感悟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是难免的,从而能正视挫折,直面人生的风雨。

  六、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实践“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法。在教法方面,教师利用各种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法方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说教学手段

  我主要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本节课我主要的教学准备是采集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我共设计四个环节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以5·12地震后“东汽”重建为背景资料的音乐《从头再来》导入,整体感知。我引导学生观看录像,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什么是挫折?东汽人遇到了哪些挫折?

  (2)他们遇到挫折有没有退缩,是如何战胜挫折的?

  我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教材。学生看完录象后,2人小组交流看法,发表见解。接着,我引导学生总结。最后,我提出一个引领性问题:在遭遇挫折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先学本节内容,并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我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整体感知人生难免身处逆境、遭遇挫折,学会正视现实,直面风雨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接着说第二个环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引导学生观看图片、视频资料,思考二个问题:

  (1)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挫折(人生难免有挫折,导致挫折的原因)?

  (2)认识了挫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挫折,面对人生风雨(坦然面对挫折)?

  看完图片、视频资料后,我让学生组成4人小组交流、讨论、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讨论完以后,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纠正或补充。最后,我进行点评、精讲,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下面说第三个环节:巩固强化、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二个步骤。首先是学生活动,我让学生组成6人小组,说一说:

  (1)自己在生活中经历过的挫折有哪些?

  (2)在遭遇到这些挫折,你是如何抗拒挫折的?

  我这样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懂得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突出思品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同时也有效地利用身边资源,动静结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第二个步骤是当堂训练。学生通过当堂训练,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热点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思品课的时效性的特点。另外,让学生提出并解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和行为融合起来,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丰富生活经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达到知、行、信的统一。

  下面说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情感共鸣,思想升华。我让学生跟随投影画面,高唱《真心英雄》,达到本接课的高潮。学生唱着这高昂的歌曲,他们的心灵将会引起震撼,思想将会得到净化和提升。以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为楷模,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人生道路上所遭遇的挫折。从而再次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再次强化本课的重点、难点。

  八、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结构式的板书,直观性与系统性相结合,重难点突出,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板书设计:

  九、说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联系社会热点,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自觉正确认识自我;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来提高各种技能,从而有效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另外,本节课安排的内容较多,在一个课时内有可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可能会有所欠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相关文章:

《白鹅》说课稿03-22

《阳光》说课稿03-22

《称赞》说课稿03-22

《坐井观天》说课稿03-28

《比尾巴》说课稿03-27

《排列》说课稿03-26

掌声说课稿03-25

翠鸟说课稿03-26

《画》说课稿03-26

《师说》说课稿03-2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