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14 14:47: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集合四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集合四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选自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所以,我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导入新课时便引导学生朗诵积累的课内外的.古诗,并回顾学习方法,即多读、借助注释和联系语境理解诗意。鼓励学生去独立阅读,加强积累。

  三、说教学过程

  这首诗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这两诗具有山水田园一般特点,我设计了“整体通读,把握诗意→分步解读,品悟诗情”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1、在“整体通读,把握诗意”这一环节中,由朗诵积累的古诗引入,既复习旧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再引导学生多次的有要求有层次的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从读正确、读出停顿读出古诗的韵味、到默读勾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现了读的目的性和层次性。接着让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诗描写了是夜晚的景色,有那轮赋予文人墨客无数灵感的“明月”,对这首诗有个整体的了解。更交流了作者生平,为后面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学习“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打下基础。

  2、在“分步解读,品悟诗情”这一环节中,《宿建德江》重在扣住“山水田园诗的《宿建德江》写了哪些景语呢?这些景语又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情语呢?”这一问题自读自悟,抓住诗眼“愁”字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愁啊?”从而体会诗人的羁旅之思、仕途失意寄情山水的满腹惆怅。“作者为什么只写了这些景物?”这一问题的设计,再次引导学生体会到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3、深刻体会作者人生经历,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归纳出“知人论诗”这一赏析古诗的重要方法,也再次感受到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送给学生新的山水田园诗,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也多体会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多运用“读、看注释、想象、知人论诗”这些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

说课稿 篇2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学唱第二课歌曲《唱唱我们共和国》,下面是我的一些教学程序和要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课是现在素质教育期间的一首好歌曲,因为它有着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所需要的一些情感因素,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其情感因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的实现创设情境教学的教学法。这样对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的的确定

  通过歌曲演唱学生巩固换气符号、付点音符的运用,感受用欢快的、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热情、乐观的情绪。在欢快而热情的情境创设中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感知力,也可以让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

  (3)教材的重难点。

  因为歌曲的速度是偏快的,所以有些词会唱不清楚,歌词的.唱清

  楚的,其中有一个付点音符节奏也要注意。在学歌中把学生从被

  动学歌变为主动唱歌也很重要的。在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能让学生

  很自然的去完成形体的表演以及从中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情绪。

  (二)教法选择

  1.根据现在音乐教育法的要求,结合学生的情况,采用教师用形体语言、表情语言去感染、去激励学生学习的方法。

  2.教师用对比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并且用专业录音带来提高学

  生对歌曲的理解准确性。

  3.讲练结合,体现教学统一。

  4.可以用这样的一些教具:录音带、钢琴、一些形体道具等。

  5.教学中贯穿语言引导和启发的教学方法。

  6.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给予学生肯定和点评的方法来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种学习机能,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学法指导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的歌唱性、简洁性、流畅性,学生采用听唱——模唱——学唱——再听唱的学歌方法。

  2.学生用耳朵听、手划拍子、嘴巴唱,发挥学生的各种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化为学生亲自亲自感受和应用的过程。这样既提高了能动性,释放了学生的各种机体机能性,有利于学生各种机能和音乐水平的协调平衡发展。

  3.为了能更好的使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学生可在所创设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地去学习、去感受歌曲的艺术成分所在。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揭示课题:采用顺水推舟的方法来揭示本堂课的课题。因为歌曲的情绪是比较欢快的、热烈的,又因为学生在上课前在教室里比较活泼,而且很顽皮的。那上课后可以抓住这一点。问学生高兴吗,回答一定是高兴的,那就问学生整堂课高兴起来好不好,回答一定是好。那课堂开始了,就说这一堂课我们来一起高兴地学一首高兴的歌曲好不好?一定回答好。导出题目《唱唱我们共和国》并板书之。

  3.歌曲分析

  A.采用引导、提问法来让学生说出歌曲的歌唱情绪,并且让学生想象一些歌曲的歌唱情境(能用于什么样的场合进行演唱,比如:篝火晚会等等场合),学生多种答案,只要符合情景,都给予点评。

  B.有了初步的歌曲情绪概念后,学生听一遍录音带,进一步巩固歌曲的歌唱情绪以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歌

  欲望。并让学生在引导下分析出歌曲的曲式、找出歌曲中的一些常用音乐符号:换气符号,重音记号,付点音符节奏。用引导教学法让同学掌握它们的演唱作用和效果。

  C.分段学歌:由于歌曲的简洁性,可以采取分乐段学唱的方法,并激发学生要在规定的遍数内学会歌曲(用班级之间进行比较的办法)。比如:在四遍内已经学好(可以学好)。问学生,你们几遍可以学好,回答1、2、3、4遍都有的,采用四遍把歌学好的方案。这样激发了学生学歌的积极性,提高气氛。第一遍:弹一遍(学生听),学唱三遍,每一遍都有一定的学习要求,并把出现的问题和学生一起完成,比如:咬字、换气、姿势等。

  D.学好歌后,再完整地演唱一遍,并从中找出演唱时的小问题,在让学生去告诉学生的方法来解决疑难点。比如:曲末的词:“唱唱我们共和国”的旋律中的附点的唱法。

  E.在让学生跟录音带完整的演唱一遍,采用学生站立式演唱,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演唱的身体机能(姿势,气息等)。

  F.巩固与反馈练习: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法来巩固和反馈练习,这样不但起到了巩固和反馈练习目的,并且还让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了那份欢快和热烈。让学生即兴自编一些动作(五人以上),多人形体表演既可以避免学生参与的胆怯性,又起到了顾全大局的教学原则。这里也是的高潮部分,也从情感上完成了歌曲最艺术的部分。也实现了艺术教育中的创设情境教育法。

  G.课堂小结:

  (1)对形体表演的同学给予语言上、表情上、思想上的点评和肯定。比如:胆识;积极性;态度等方面,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功感,增强学生的参与自信心。

  (2)通过学生的表演来激励全体学生在往后的学习中多来参与课堂教学,因为学生的热情参与才是音乐课教学的成功。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科举制的创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先进行第一项,说教材,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教材:(1)教材地位、(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难点。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在隋朝时创立,完善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按士族出身取仕,到按才选拔官吏的一大发展,它在我国绵延了一千三百多年,在清末才被废除,对我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在我国古代特别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本文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及科举制的深远影响。课文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①科举制的诞生

  ②科举制的完善

  ③科举制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搜集古今选官制度、用人制度的有关资料,从中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交流劳动成果,从中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进步的意识。

  ②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从中探究其对我们今天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用人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鼓励学生要勇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3、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1)重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在科举制的创立与逐步完善过程中,隋朝的历史任务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度,用人权力收归中央,中央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但是各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尚未形成制度。唐朝的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关于此重点内容,我主要是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法和互动讨论法,在学生自学并展示自学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而解决的。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及影响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的进步意义和对中外的深远影响,关于这一难点的处理,我主要是采用对比法,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两种制度的对比讨论,得出科举制的进步所在,从而达到难点的突破。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创新素质培养目标,我采用了“自学—指导”模式,该模式主要由自学、质疑、讨论、指导、释疑五个环节构成。在这个流程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贯穿始终,在此模式下,我主要使用了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

  三、说学法

  初一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已经具有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根据以上特点,我对本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学法:分组合作学习法、体验性学习法及联系实际法。

  1、分组合作法

  根据教材内容我设计分组收集资料并分别安排任务,同时可给学生必要的指点和帮助,学生在充分预习新课基础上,自由结成学习小组并解决该组任务,更可以组与组交流预习成果,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2、体验学习法

  通过让学生表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这一活动,使学生以一种体验历史的形态,当历史主人翁,不但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历程,更渗透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3、联系实际法

  历史教学应为现实服务,将历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使遥远的历史更贴近学生,更为学生所接受。本课特设了小型课题作业法:自拟建议书,此是对本课内容的升华,更是以史为鉴,让学生谈对当今学校考试制度及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

  遵循人类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学生认识活动的'主要特点,按照“自学—指导”的互动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展示成果、小结巩固几个环节。

  (1)导入新课

  首先我提问学生“中国古代说法中的人生四大喜事,具体指什么?”(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紧接着问,“中国古代书生是如何金榜提名?”(科举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紧接着给出连续的设问:(到底科举制如何诞生?科举制又如何考?影响又如何?等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内容),由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

  (2)展示成果

  ①科举制的诞生

  按预先安排,我请第一小组展示预习成果,派组代表介绍我国隋唐以前选拔官吏所采用的方式。我在肯定及点评的基础上给出讨论题:“同学们如何认识这种制度,它存在哪些弊端?”引导全班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科举制诞生这一子目上。

  ②科举制的完善

  由第二小组展示预习成果,表演历史短剧《科举考试》和《殿试》。

  ③科举制的影响

  关于科举制的中外影响方面,在同学代表上来汇报预习成果的基础上,我加以点评,让学生了解科举制不仅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

  (3)小结巩固

  我请一个同学上台对本课进行小结,也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我对学生发言给予肯定及点评,最后我给出自拟的知识框架供学生参考交流。

  板书设计:

  一、科举制的诞生(板书)

  1、隋文帝首创(板书)

  2、隋炀帝设进士科(板书)

  二、科举制的完善(板书)

  1、唐太宗扩国学(板书)

  2、武则天设殿试、武举(板书)

  3、唐玄宗重诗赋(板书)

  三、科举制的影响(板书)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望各位评委和老师給予指教。

  谢谢!

说课稿 篇4

  各位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板书。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2、会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等量关系。

  能力目标:学生在观察、比较、抽象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情感目标: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学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了解天平。

  谜语导入,引出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学生对天平感兴趣,从而请学生说说对天枰的了解,接着视频介绍天平的原理。

  (二)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情景1: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50=100)

  情景2: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饮料(250克),右边放上另一瓶饮料(500克),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250+250=50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然后我还创设2个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

  情景3: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书:100+x>100)

  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书: 100+x=250)

  情景4: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到y<50的不等式。(板书:y <50)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板书:y+y=50或2y=50)

  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

  (三)引导分类,概括方程的意义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标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二必须是等式(也就要有"=")。

  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四)层次练习,巩固方程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编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找方程",即教材62页第1题: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

  X+3.6=7 3-1.4=1.6 ax2<2.4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题目要说明理由。

  (2)"写方程", 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巩固方程的意义。

  (3)数学游戏:教师出示式子,学生做动作。如果式子是方程,学生就跳一下。如果是等式,学生就蹲下。两样都不是,则不用做动作。

  (4)"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2题:根据天平列出方程。

  (5)根据文字列方程,即教材62页第3题。例如:小明x岁,爸爸40岁,爸爸和小明相差28岁。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提升 ,评价自我

  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可以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说说存在的不足,同时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六)作业布置, 回归生活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列举出来。

  布置这题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七)板书

  方程的意义

  50+50=100 100+x=250

  250+250=500 2y=50 方

  等式 a+2=17 程

  x+y=5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思:通过文字形式来设计说课稿,比较单一,不能吸引评委。那么在设计里面放入辅助性说明的图片,比长窜的文字更清晰,更能让人明白。

【说课稿】相关文章:

《雷雨》的说课稿04-18

《微笑》说课稿05-02

关于说课稿04-28

秋思的说课稿04-26

古诗说课稿05-07

掌声说课稿03-25

《白鹅》说课稿03-22

《阳光》说课稿03-22

数轴说课稿05-09

排序说课稿04-1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