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荀子《修身》读后感

荀子《修身》读后感

时间:2022-12-09 12:31:17 啟宏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荀子《修身》读后感(通用27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荀子《修身》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荀子《修身》读后感(通用27篇)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1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孔子核心思想“仁”,孟子核心思想“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礼”、“法”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后圣”。

  然而,荀子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两个弟子,李斯和韩非,提出了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的法家思想,李斯还通过运用法家思想帮助秦王嬴政平定了天下。可以说在战国时期,荀子提倡的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可是在汉朝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抬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地位,孔子被尊为帝王之师。当今,许多国家开设孔子学院,以儒家为旗号介绍中国文化。同样的思想,为什么不同时代受到的待遇落差如此之大呢?

  我个人认为,时代的背景不同是造成同一种思想受不同待遇的主要因素。在春秋战国时代,群雄争霸,战乱不断。此时各国统治者为了使本国不被吞并,将主要精力投入在修明内政与修治军事方面。而各国统治者迫于战争的压力,需要拥有一个快速而有效的使百姓归顺、人民各司其职的办法。儒家思想提倡感化百姓,但是感化百姓所耗费的时间过长。而法家思想提倡严格按照法律治国,赏罚分明,正好符合统治者的需求。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法家及兵家思想得到重用,而儒家思想则被统治者拒之门外。

  到了汉朝,国家基本安定,人们之前被秦朝严苛的法令压迫得无法喘气,此时需要的是一种相对和谐松弛的社会环境。因此统治者采取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注重礼乐,提倡人们修身养性,增加学识,以儒家思想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由此可见,统治的思想与政策因时因地而改变,荀子的思想在他有生之年不被采用,并不代表他提出的说法没有可取之处,而在于不适应时代需求;他的两个弟子在当时能够得到重用,并不是因为学识超越了老师,而在于他们能迎合统治者的心理,提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要感叹也只能感叹荀子的生不逢时了。

  《修身》讲述的是使内心充盈、理气养生之道。它倡导君子仁德、谦恭、遵从道义与法度,去做使内心安适之事,批判了追求名利、不讲究礼义之人。

  荀子《修身》一篇中围绕“礼文”和“法度”展开讨论。“礼”,指的是人们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与礼节;“文”指的是知识,“法度”是人们应该遵循的法律法规。荀子认为:“做人不讲礼文,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文,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文,就不得安宁。人没有法度,行动就狂妄;有法度,而没有见识,心情就惶窘不安;依从法度,而又深明事理,然后才态度温和可亲。”

  荀子还特殊强调了导师的重要性。他认为:礼文,是所以端正身心的;导师,是所以正确地阐述礼文的。没有导师,我们就无法知道礼文是否正确。导师怎么说就怎么做,这就是理智顺从导师。情感安于礼文,理智顺从导师,这就是圣人。在战乱的.时代,统治者都在鼓励人民耕战时,荀子却在提倡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得不说荀子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实现“修身”,在礼文方面要做到:体貌恭敬,内心忠信,仁民爱物,注重自我反省;在法度方面要做到:遵守法度,用善行来理气养生,顺从导师,增加自身知识,成为知识渊博之人。

  荀子这一篇言论不仅在当时社会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当今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今,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可是精神世界却在不断缩小。我们所需要的,正是荀子所提倡的“修身”,通过“修身”来填补精神世界的空白。

  这就是我对荀子《修身》的一点看法。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2

  读《廉洁修身》有感 古人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古代贤哲不胜枚举所倡导的,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廉洁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勤以立志,俭可养德。”是做人的美德。书中提到的典范——周恩来总理;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总是那样的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十几年!不仅如此,总理的饮食简单,住房简陋,从不收受馈赠礼物。俭是德的体现,只有倡俭尚廉,鄙弃奢侈,克己奉公,才会为人所景仰。 “知屋漏者在宇下。”奉公守法的蒋庆给自己定下的“九不可”准则是一帖清醒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她的准则却更全面的反映了做人的良知,将人生格言抄在纸上,贴在墙上容易,但作为一名女法官,像蒋庆那般一丝不苟的付诸到行动上是极难的。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更是要依法自律,慎独修身。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的赤子之情溢于言表,他为人的教育和民族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从“知行”到“行知”,行知哲学里的知行统一,是对廉洁修身教育的重要要求。“道德方面的美德乃是习惯的结果。”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廉洁修身教育,绝不能“始于言而止于行”,而应当贯穿知行统一的思想。 斯人虽逝,精神长存。钱学森在国外事业如日中天时毅然回国,他为祖国,为人类,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不禁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高尚人格,成为光耀寰宇的科技巨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应该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志,胸怀天下,大智大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读完此书,肩负着祖国嘱托和时代重任的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尊荣弃耻,见贤思齐,廉洁自律,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言正身正行方正,脑清手清行自清!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3

  这个学期,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书后,让我深受教育,更使我懂得做一名好少年必需具备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其中,最让我感到深刻的是: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因为我觉得这两点对于青少年很重要。

  在“诚实守信”这一单元,它里面讲述了要如何做人,为什么要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有什么好处。例如:成功“通行证”,一个读名牌大学的博士要出来找工作了,便到各家招聘人的公司去。他去了很多家,每家公司的老板都对他的学历很满意,不过,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他。看到这里时,我就觉得很奇怪,他学历既然那么好,为什么要放弃他呢?为了知道为什么,我便继续往下看。那是因为他有两次“逃票”的`记录,所以多家公司才放弃他。这看上去只不过是区区一件小事,但却毁了他的大好前途。我更明白了这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遵纪守法”这一单元,它里面最令我感悟的是“铁面包公”——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有名的清官。他在公堂上公平公正,绝不以包大人这个身份来滥用职权谋取私利。该打就打,该罚就罚。对亲人也不偏私,帮理不帮亲,都是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对待,永远公平公正,从而赢得大家的赞赏。

  谎言再美丽,总是害人害己,终究也被人识破,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这种美德好比盛开的花朵,以权谋私,总是害人害己,不如遵纪守法,从而还能够赢得大家的赞赏。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4

  这个学期,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关于青少年修身养性的书,读后,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做一名好少年必需具备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其中,最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因为我觉得这两点对于青少年来说很重要。

  "诚实守信"这一单元它里面讲述了要如何做人,例如《成功的"通行证"》:一个读名牌大学的博士,因为他毕业了,所以就出来找工作。他去了很多家招聘人的公司去面试,每家公司对他的学历都很满意,但是他有两次"逃票"记录,所以才放弃了这为人才。谎言再美丽,是害人害己终究也被人识破,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这种美德好比盛开的鲜花。看上去是区区一件小事,却毁了他的大好前途。

  "遵纪守法"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为什么要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有什么好处。例如<<铁面包"——公拯>>: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有名的'清官,他在公堂上都是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对待每一名囚犯,不以权谋私,贪脏枉法,更不会以"包大人"的名义而对囚犯滥用私刑。他对亲人也是公平公正,决不偏私。从而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在这个单元里我总结出了一句话:以权谋私,总是害人害己,不如遵纪守法,从而还能够赢得大家的赞赏。

  这本书很有益,对我的帮助也很大,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要好好的品读,好好领会里边更多的人生道理,让我的人生更加精采—更有意义。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5

  从《廉洁修身》一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廉洁修身有着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自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腐败与反腐败就形影相随、相伴而行。尤其是当今世界,腐败突显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健全发展的一大陷阱。因此,向腐败宣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中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反腐倡廉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传承我国廉洁修身的优秀文化,借鉴国外反腐倡廉的成功经验,既是我国面向世界、又好又快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当代大学生廉洁修身、完善自己的必要。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文化青年,对大学生进行廉洁修身教育,就是为了让大学生在将来为国家和人民承担属于自己的使命。大学生处在迅速成长、成才的人生阶段,承担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历史重任。所以在大学中开展廉洁修身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崇高使命必然蕴含着特殊的社会责任。

  我们都知道,大学生活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走出了校门,大学生就要真实面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大学生的漫漫人生旅途也将不断接受重重的道德考验,只有在大学阶段习惯廉洁修身,才能在社会的风浪中经受洗礼,并用强大的意志力坚守自己的道德。

  然而,当今社会无论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民主法制的建设,廉洁修身都是一个普遍的话题与永恒的追求。一个廉洁的社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反之,腐败现象的频繁发生将会导致一个社会承受沉重的政治代价和经济代价。

  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自觉接受思想教育,重视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知识水平;严格遵纪守法,不断培养自己遵守和服从法律、制度、纪律的行为习惯和作风,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加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廉洁修身,迫在眉睫!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6

  这个学期,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关于青少年修身养性的书,读后,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一名好少年必需具备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其中,最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诚实、守信。因为我觉得这两点对于是青少年很重要。

  说到诚实守信,我记得在这本书里有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一个读名牌大学的博士,每次去面试用人单位的人都对他很满意,但后来却没有聘用他。我读到这觉得奇怪,为什么大家都没有聘用?原来在他的个人档案中有两次逃票的记录。所以大家都没有聘用他。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诚实的,就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生活和工作自然就会遇到许多麻烦。所以诚实的品德是人生走向成功的“通行证”。

  看完这个诚实守信的单元,我总结了一个道理:谎言再美丽,总是害人害己,终究也被人识破;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这种美德好比盛开的鲜花。

  读完了《廉洁修身》这一本书,使我受益无穷,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所以,我们从小做起,要诚实、守信、节俭……做一名知荣辱,树新风的新时代好少年,立志向,接好班,为国家的未来做贡献,我们要把传统美德记在心。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7

  上学期,我读了《廉洁修身》这本书,我丛里面学习到了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认真负责,自律自省,遵纪守法,真情奉献,志气理想等各种做人方面的知识。

  要说我最喜欢、印象最深的是认真负责这一课,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是多么有意义,就比如闯祸的男孩这个故事,男孩踢足球打碎了别人家的窗户,要陪很多钱,男孩钱不够,就先向父亲借,后来男孩在一年的时间里用帮助别人干活这种方式来攒够了12.5元这个“天文数字”,把钱还给了爸爸。这个男孩的负责任在于向父亲澄清事实和借了父亲的钱就一定要还,他也没有延长时间,按时把钱交还给父亲,男孩明白了一点道理: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自己的过失,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有一篇?妈妈给孩子的一封信?,是说某段时间,“非典”爆发了,儿子的学校里怀疑有一个“非典”的病例,学校害怕病情传播出去,所以让学生先不要回家,儿子非常想念妈妈,妈妈为了不让儿子担心,就写了一封信给他,叫他为了别人的安全,不要离开学校,这是对别人的`负责。

  上学期暑假的一天晚上,我和姐姐,下去踢足球,我们提了很久,越用越大力,最后,我用尽了力气,一踢,太大力了,球飞向一楼家人的门上,“当!!!”的一声,估计是把屋子里的人下了一跳,里面的人立刻打开门,看看是谁做的,我们两个赶紧躲了起来,我忽然想:这样是不对的,我就走过去向别人道歉,虽然被训了几句,但是负责任的感觉是好的。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8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廉洁修身》这本书。它是一本关于青少年修身养性的心理书,并从中教育我们要诚实守信,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做一个诚实、守信、节俭的新世纪青年。

  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明山宾卖牛》这个故事,它讲述了南北朝时,有一个非常老实的人,叫明山宾。他当州官时,因开仓济贫得罪朝廷,被罢除官位。有一天,他看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便把父亲留给他的瘦牛去集市上卖了。可是回到家中,从妻子口中得知这头牛曾经患过腿疾,就急忙跑到集市上,找到买主,跟他说明情况,并主动退了一半的钱。周围的人都赞叹不已。看完这个故事过后,我感慨良多。现实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做到“诚信”两字呢?有许多同学喜欢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的名牌、“吹”家庭环境,“吹”家里的经济情况;有的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但也说是因为自己的状态不好而导致的;有的同学答应了别人的事也不去努力做到;借了别人的东西到期也不归还,一直拖到物主都忘记就算了;有时候明知是自己犯了错误还不承认,赖到别人身上就算完事。这些错误,你我都曾经犯过。一滴水能照见太阳的光,一件小事能增进朋友间的友谊。我们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诚信”两字,我们应该由身边的小事一点一滴做起,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不诚实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别人也不会和他交往。相反,如果你是一个有诚信的人,你就会有很多的朋友,你会感到非常地快乐;有了诚信,人们才会收获更多的尊重和喜悦。古人有一句话:“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是快乐之源”。请记住:“狼来了并不可怕,失去诚信更可怕”。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流传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可现在许多同学的家庭环境好,养成了不爱惜粮食的坏习惯。假如一个人一顿饭浪费6粒米,一天就浪费了12粒米,一个星期就要浪费掉84粒,一个月就累计到360粒,那么一年就浪费4320粒,将此数乘以我国的13亿人口,那是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从中包含着多少农民的血汗啊!如果我们能把平时浪费的'米粒节省下来,聚沙成塔,这个数字又是多么惊人啊!同学们,醒悟吧!别小看碗中剩下的几粒米饭,这都是农民的血汗,也是父母通过辛勤劳动得来的血汗钱啊!

  今天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明天我们将会是祖国的栋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修身养性,做一个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新世纪青年,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为我们的祖国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9

  上学期,我读了廉洁修身这本书,我丛里面学习到了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认真负责,自律自省,遵纪守法,真情奉献,

  志气理想等各种做人方面的知识,要说我最喜欢、印象最深的是认真负责这一课,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是多么有意义,就比如闯祸的男孩这个故事,男孩踢足球打碎了别人家的窗户,要陪很多钱,男孩钱不够,就先向父亲借,后来男孩在一年的时间里用帮助别人干活这种方式来攒够了12.5元这个“天文数字”,把钱还给了爸爸。这个男孩的负责任在于向父亲澄清事实和借了父亲的钱就一定要还,他也没有延长时间,按时把钱交还给父亲,男孩明白了一点道理: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自己的过失,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有一篇妈妈给孩子的一封信,是说某段时间,“非典”爆发了,儿子的学校里怀疑有一个“非典”的病例,学校害怕病情传播出去,所以让学生先不要回家,儿子非常想念妈妈,妈妈为了不让儿子担心,就写了一封信给他,叫他为了别人的安全,不要离开学校,这是对别人的负责。

  上学期暑假的.一天晚上,我和姐姐,下去踢足球,我们提了很久,越用越大力,最后,我用尽了力气,一踢,太大力了,球飞向一楼家人的门上,“当!”的一声,估计是把屋子里的人下了一跳,里面的人立刻打开门,看看是谁做的,我们两个赶紧躲了起来,我忽然想:这样是不对的,我就走过去向别人道歉,虽然被训了几句,但是负责任的感觉是好的。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10

  今天,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关于青少年修身养性的书。读后,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一名好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其中,最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诚实、守信。因为我觉得这两点对于青少年很重要。

  说起诚实,这本书中《十年还债路》的故事我印象最深。这篇故事讲的是,一对老夫妻用十年时间来把欠别人的巨额债务还清。大家可能会觉得他很傻,因为这样,他们也许会一辈子都在不断的'工作,而且他们的年纪也那么大了,不还等到自己过世之后也不会有人来追债的。不过,他说的一句话使我万分敬佩他,他说:“做人必须诚实守信,这是很重要的。”听了这句话,难道你不会对这对老夫妻佩服得五体投地吗?我就会。他们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多么可贵。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品质,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中,我们都要有这种好品质。

  但是,我发现周围还是有许多人没做到。例如,近几年来汕头的经济,越来越差,其原因是我们的信誉出现了问题,大量假冒伪劣的出现,不断的打击着正版市场。而很多商家都是‘挂着狗头,买着猪肉’等行为。使别人对我们失去信任。

  我觉得谎言再美丽,总是谎言,终究还是会穿帮的。所以,我们要养成诚实的好习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表里如一,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他们得到了好名声,到别人的信任。

  总之,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书,使我受益无穷,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所以,我们从小起,要诚实、守信做一名知荣辱,树新风的新时代好少年,立志向,接好班,为国家的未来做贡献!

  我们要把传统美德记在心!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11

  读完《廉洁修身》,我对里面的各个方面内容都非常感兴趣:好玩的漫画里面包含着深层的意思;精彩的故事围绕着一个个主题;一句句名言为我们导航……还有许多五花八门的主题。其中,我最喜欢第3课“勤劳修身”的内容了!(.)

  劳动是什么?是一种滋味,只有亲自尝试才知道;劳动是什么?是一种快乐,这种快乐只有亲自动手,才能感受到。为什么同样的清汤会喝出不同的味道?是因为劳动后的'结果不一样。为什么说劳动最光荣?是因为劳动为你创造美好的人生。美国爱迪生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说明劳动过,就有收获。所以从小起就应该勤劳,做个爱劳动的孩子。

  我是个爱劳动的孩子,可是家长们总是叫我“好好学习”就行了。这一天是星期六,我做完了作业,看见妈妈正在洗衣服,我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我的衣服洗干净了。妈妈知道了,连忙走过来对我说:“你真是妈妈的骄傲!”我听完,笑了起来。星期一去上课的时候,我看着自己亲手洗干净的衣服,心里乐滋滋的,好像开了花。

  小朋友们,劳动是一种特别的心情,只有做了,你才知道里面的乐趣。劳动最光荣!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12

  古人说:正心、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廉洁修身,乃齐家之始,平天之基。

  廉洁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倡导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自古至今都是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具有重大作用。

  自古以来廉洁就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每个朝代的领导都提倡廉洁的作风,但在我的印象中廉洁一般是用来形容政府官员的,所以我理解廉洁只是干干净净,心中无愧,一心为百姓办事,不求回报,所以我没有将廉洁和自身结合起来,自从进入高中后我认真阅读了《廉洁修身教育》这本书,从中我也对廉洁有些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一个礼仪之邦,一个道德之国,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无论是屈原还是范仲淹,廉洁之风;修身之气贯穿始终。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廉洁修身,有时却被金钱、名声、利欲抛于脑后,然而,国无廉洁修身之风,衰败倾颓之势,必将指日可待,再看看我们,我们正处于青年时期,思想还没有受到歪风邪气的侵袭更加应该洁身自好,身正心明。我们不仅要在学习上争先创优,更加应该注意道德素质的培养,才能够在以后的社会中出淤泥而不染,廉洁修身就如同深山幽兰,不言自芳;欲似长堤蝼蚁,无孔不入。要做到达则兼顾天下,穹则独善其身,实属不易,所以我们还任重而道远,但即使我们不能够做到完美,也应该尽我们的全力去完善,“多植荷花塘自清,勤读修身道自明”名节重于泰山,品格道德才是做人之本,身边的小事就是我们廉洁修身的最好方式,理解他人,你做到了吗?理解他人的短处,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也许就不会那么偏执而将心平气和的对待这种问题,体谅别人的.难处,也许就“退一步海阔天空”,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什么不好呢?俗话也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是朋友都是建立在互相谅解的基础上。美国著名的“电灯泡之父”爱迪生说:“最卓越的东西也常是最难被理解的。”可见对于谅解,不同时代的人却有着惊人相似的理解,当今时代的我们提倡德才兼备,廉洁修身,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廉洁;多次拾金不昧,少一次偷拐抢骗,多一次路不拾遗,多一份处事的坦然,多一份待人的谅解,少一份无谓的执着,少一份对人的无礼。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好。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每一个背弃廉洁之道的人,其心本正,却踏上歧途,究其根本,是心无正纲之向导的原因。因此我们应该从今始学廉洁修身之道,从今始立廉洁修身之纲,其重要之势已毕现无遗!以史为鉴才能知兴衰,以德为纲才能知得失。

  读《廉洁修身教育》这一本书使我受益无穷。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就更加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一名知荣辱,树新风的时代好少年,我们要把传统美德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13

  缘起:也说儒家发展史,先秦儒家是如何修身的已经不得而知,但从《论语》的记载来看,孔门弟子肯定是非常重视修身的。举个例子,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有一次来问孔子怎么理解儒家的核心概念“仁”,孔子的回答非常有名: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表示要修孔子所说的“四勿”,但他是怎样修的?典籍里并没有记载,所以没有流传下来。《论语》里记载,另一位非常得孔子欣赏的弟子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省,我为他人谋划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我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坚守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我是否在实践中运用了呢?这段内容已经是对先秦时期儒家修身方式的最详细说明了。从中我们了解到,儒家的修身最重视的是每天的自我反省、反思。

  先秦有所谓四大“显学”,儒墨道法四大时尚学派,分别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墨家与道家也都强调修身,甚至墨家对修身的要求远比儒家要高。经过长期的竞争,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最终胜出,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主要不是靠修身方式,而是靠教育体制。

  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即贵族垄断教育资源,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兴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孔子的伟大创举。同时,孔子也对传统的贵族教育内容加以改革,以“六经”教育弟子,即确定《诗》、《书》、《礼》、《易》、《乐》、《春秋》为六门必修课。孔子晚年亲自编写“六经”,就是为这六门必修课修订了教材。

  若是按今天的学科划分来对应,《诗经》是孔子编辑的诗歌总集,属于文学,读诗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即与动物学、植物学有关;《尚书》是孔子编辑的上古政府文件,相对于孔子的时代而言属于古代史,当然也涉及应用文写作;《仪礼》是孔子整理的各种典礼的仪式,属于社会学、民俗学,也涉及社交礼仪;《乐经》是音乐教育,属于艺术学;《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体现其政治思想的历史书,相对于孔子的时代,属于近现代史,也属于政治学;《周易》经孔子的阐释,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起着哲学教育的作用。可以说,孔子确立的教育体系几乎涵盖了我们今天人文科学的所有学科,即使从今天来看也不落后。可以想见,这个教育体系放在两千多年前该是多么的先进,多么的有冲击力!

  由于有成熟的教育体系、成熟的教材,还有孔门弟子这些孔子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在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发展迅速,并最终在与先秦诸子百家的竞争中胜出。顺便说一句,在先秦四大“显学”中,儒家是唯一一个内部存在师承关系的学派。儒家也非常注意追溯师承。如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六经”之一的《周易》的传承是:“孔子传《易》于(商)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汉代易学名家都是田何的徒子徒孙。这个传承系统虽然未必可靠,但可见汉代很多儒家学者还能将其师承上溯至孔子。

  儒家是靠教育体系胜出的,所以至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者很自然地就要将自身的强项充分地发挥出来。因而汉代的儒学主要是研究儒家“六经”的学问,被称为“经学”。汉代的经学表现出重师法、重家法的特点,也是对儒家强项的继承和发展。

  两汉儒家“经学”又分裂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大体说,今文经学重视阐释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属于对经典的阐释;古文经学重视训诂考据,属于对经典的解释。两者的共性在于,都局限于对儒家经典进行文本的研究,这种研究最大的弊端是,向上不能深入哲学层面的思辨,向下没有具体的修行法门。两汉以后儒家趋于衰落,主要原因即在于此。

  魏晋玄学的兴起,是在哲学思辨层面对儒家的超越,这是儒家面临的来自本土的冲击;与此同时,佛教迅速普及,佛经大量翻译为汉语。佛教不仅带来了精致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还带来了更具体的修持法门,在两个方面都对传统儒家有所超越,这是儒家面临的来自域外的冲击。在此双重冲击下,儒学第一次走向衰落,此衰落期一直持续到唐以后。

  宋代是儒学的复兴时期。为回应来自佛教的冲击,诸位大儒在努力弥补儒家的短板,一方面是深化儒家的哲学思辨,讨论天理、人性、气、心等问题,构建儒家的本体论、宇宙观;另一方面就是打造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儒家修行方式。通常将宋代兴起的新儒学称为宋明理学,这一名称显然更重视其在哲学思辨方面取得的.成就,但在我看来,宋代诸位大儒提出的儒家修身方式是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宋以后,儒家再一次在与诸种思想学派的竞争中胜出,这次胜出靠的是精深的哲学思辨与具体的修身方式。

  自民国年间起,就不断有学者坚守并提倡儒家思想,这种思潮在学界称之为新儒学。为了将宋代新兴起的儒学与民国年间开始的儒家新思潮相区别,一般将前者称为宋明理学,或简称理学,而将后者称为新儒学。新儒学代表性人物就是被称为新儒学三圣的马一孚、熊十力、梁漱溟。

  总体而言,新儒学的标志性观点是,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靠西方文化是解决不了的,人类需要回过头向两千年前的孔子借鉴智慧。这个口号固然吸引人,但是借鉴什么、如何借鉴?却是语焉不详。新儒学更多地是继承和发展了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辨方面的内容,却对宋明理学的实践方面,其提倡的修身方式比较忽视。因此,新儒学的影响仅局限于学术界,相关学者被视为哲学家或在大学的哲学专业任教,对民间影响不大,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一言以蔽之,缺少方法论层面的内容,使新儒学发展到第三代以后已经难以为继。学界公认的新儒学第三代的代表性学者,如余英时、成中英、刘述先、杜维明等,目前基本都已经80多岁了,却仍没有新儒学第四代的提法,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

  纵观儒家两千余年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儒家第一次鼎盛,是从与先秦诸子的竞争中胜出开始的,之所以能够胜出,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体系,而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埋下了其衰落的种子;儒家第二次鼎盛,是从与佛教为代表的其他思潮的竞争中胜出开始的,之所以能够胜出,靠的是深化哲学思辨与具体的修身方式,而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埋下了其衰落的种子。当下呢?以儒学为主干的传统思想面临与“西学”的竞争,如何能在竞争中胜出,或至少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存在价值呢?以史为鉴,我认为,我们不可能拿出一套超越当代教育体制的教育机制,也不可能在哲学思辨方面超越西学;不应该追求将儒学打造为官方意识形态,也不应该追求将儒学列入高考内容。除此之外呢?历史上使儒家胜出的要素就只剩下一项了,那就是儒家的修身方式。在我看来,儒家的修身方式在当下仍旧是适用的,仍对我们的人生具有指导意义。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14

  怎样去除后天对心的蒙蔽?

  首先我们要知道蒙蔽我们心的因素是哪些。简单说,蒙蔽“明德”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私欲,二是社会的负面影响。前面谈到的念上三大病,贪欲、傲慢、歹猜,基本都是来自于人的私欲,而上文讲的错误的理念、错误的思维方式,则基本都是社会对人的负面影响了。儒家本着“反求诸己”的精神,更重视去除人的私欲对心的蒙蔽,因此宋代以来的各位大儒都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只有去除人欲、私欲,才能存养天理,也才能达到“明明德”。

  源自人的私欲,蒙蔽人的美好素质的因素主要是两个,一是欲,就是获利之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一是情,就是情绪和情感。所以俗话才讲,利令智昏、意乱情迷。智慧被蒙蔽主要是因为利,是利欲熏心,心意的混乱主要是为情所迷。

  因为宋明大儒们往往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给后世留下一种误解,以为儒家不允许人追求物质利益,儒家的修行就是要彻底消除人的欲望。这种误解直到当下仍旧存在。我觉得,对这句口号中“灭人欲”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克制人的欲望,也就是儒家另一经典《礼记》中所说的“欲不可纵”,不可以放纵欲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格言联璧》讲“贪如火,不遏将燎原;欲如水,不遏将滔天”。

  正是因为利、欲是蒙蔽人心的首要因素,所以儒家历来非常重视讨论应该如何对待义与利,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义利之辨”。

  实际上,孔孟都不曾否定物质利益、禁止人追求物质利益。孔子是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义的方法获得富贵,对孔子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那样的`遥远,那样的不切实际,但如果是用符合义的方法获取富贵呢?孟子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人应该选择熊掌,在生与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人应该选择义,但如果二者可以兼得呢?

  儒家对义与利关系的看法,我认为,战国时期与孟子齐名的另一位儒家学者荀子,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了:“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荀子认为,义与利任何一个都是无法消除的,就是尧舜那样的圣王也不可能让百姓抛弃欲和利,关键在于,不要让对利的追求妨碍到义。从修身的角度说,不放纵欲望,使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达到对心产生蒙蔽的程度,就符合“义”了。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过这样一句话,“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关键是端正义而不是谋利,关键是明道而不是求有功。朱熹认为:“仲舒说得不是。只怕不是义,是义必有利;只怕不是疲乏,是道必有功”。朱熹这句话代表着儒家义利之辨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将义与利、道与功对立起来就是不对的,实际上恰恰相反,遵循义才容易获得利,遵循道才容易成就功。

  如果仅仅以追求物质利益为出发点,你会发现,利益永远在你的正前方,不论你怎样努力奔跑,永远也追不上它;如果你将追求道义为出发点,你会发现,利益就在你的脚下,垂手可得。所以荀子才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将义放在前面、将利放在后面的人一定会获得荣耀,反过来,将利放在前面、将义放在后面的人,就是自取其辱了。

  放纵欲望最终的结局必然是“心为物役”。比如说,对住房的需求,也是一种物质利益吧,对房子的欲望要加以控制,才不会使你的心受到蒙蔽。我想大家都会认同这样的理念:房子不必太大,够住就行。但是,如果不遏制自己的欲望而是放纵自己的欲望,那么,多大的房子才算够住呢?再加上攀比心和虚荣心作祟,就会永远觉得房子不够住,两室换三室,三室换错层,错层换越层,越层换别墅,放纵欲望就会永不知足,结果这一辈子就一直在为换更大的房子而奔波,显然他的心就被房子这件外在事情控制了、奴役了,就是“心为物役”。

  儒家提倡的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称“八德”,其中的廉,就是对物质的追求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也是为了不让对物质的追求蒙蔽自己的心、磨灭自己先天的美好素质。

  《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的罪恶了,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了,没有比贪得更大的错误了。放纵欲望、贪得、不知足,在老子看来,这些都是错误、罪恶,是人生的灾难。物质利益在给我们带来享受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这是我应该注意的。

  因此,修“明明德”的第一件事,是将自己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不要让其左右你的心。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追求简单的生活。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15

  利和义是兄弟俩,天天在一起玩耍,也经常打架。一般情况下,利都会把义打败。义感到很委屈,为什么利天天大鱼大肉,我却有时连粗茶淡饭都难以保障,以至于营养不足?义想去跟爸爸说理,看见爸爸正在和利吃山珍海味,走过去的时候被爸爸骂了回来,说不应该总欺负利。偶尔利不在的时候,爸爸会很交心的跟义聊天,义以为爸爸改变了,可是利一出现,爸爸马上就变了回去。利很会花言巧语,总是把爸爸逗得喜笑颜开。义憨厚老实,不讨喜欢。时间一天天过去,利和义都长大了,利的生活丰富多彩,抽烟、喝酒、打麻将、泡妞、跳舞、看录像。义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有一天利吃了大亏,什么都没了,来找义帮忙一起报仇。义没有奚落利,也没有落井下石,没说帮,也没说不帮,先让利住了下来。义的生活太贫苦了,利非常不适应,可是又无处可去。每天面对粗茶淡饭难以下咽。想着以前的时光,终日叹气。

  有一天,义给利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把非常锋利的宝剑,它一面剑刃是情,一面剑刃是利,它要打败一切挡在它路上的人。可是它太锋利了,击败敌人的时候,经常自己也很受伤,形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有一天,它碰见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胜利的诀窍在于该出手时才出手。不是凡事一定要动手才能解决。你太锋利了,别人看见你也会退避三舍。不会和你打交道,所以你要找一把剑鞘。剑鞘会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但是你一定要先听剑鞘的话,不要随意的伤人。

  宝剑找了好久好久,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剑鞘,它伤心地回到它的出生地,发现它有一个孪生的.哥哥就是一个剑鞘。哥哥说,我一直在等待着你回来。如果你想明白了,我们就一起闯天下。宝剑终于点了点头,从此兄弟合心。它们没有百战百胜,因为宝剑发现,有剑鞘在的时候都是不战而胜的,交战双方都是胜利者,因为大家都高兴。

  利听完了若有所思,第二天问义,我要是选择和你一起闯天下,会不会变得很穷。义笑了笑问,什么是穷?百万富翁在亿万富翁的眼里是穷,亿万富翁在国君的眼里是穷,暴戾的国君在老百姓眼里是穷,你说的穷指的是什么?利突然领悟,跪谢。

  结局是利的生活比以前更好了,不仅仅是财富变得更多,抽烟、喝酒、打麻将等恶习也都没有了。利最后对义说,以后我都听你的!

  人的一生很奇怪,我们都在走一个怪圈,这个怪圈就是情和利组成的。我们不停的奔跑,就像老鼠跑滚圈一样。尽管你很努力,却还是徒劳无功。当你跑累了跑不动的时候,才发一直在你心底的东西。你把这个东西看明白的时候,禁锢你的老鼠圈就突然不见了。真是应了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东西就是义。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16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一句话深刻地概括了人生七十载各个阶段应达到的境界,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年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我们该如何做呢?

  年轻时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修养,要做到“我注六经”当我们年轻时一定要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因为这个年龄阶段没什么牵挂和负担,最主要的是学习,所以就尽量多学点有用的资源,当我们过了这个年龄阶段时,我们要顾及和承担的方面有很多,比如家庭,孩子,父母等等,这些几乎要占去我们打部分的精力,就算想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也会感觉力不从心,会很累效果也不佳,所以趁年轻时刻苦学习,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如果勇敢的走下来,你会发现你有无限大的力量去面对社会及以后的生活,很多人为了年轻时的享受,不愿去学习,那他的未来永远在痛苦与劳累中度过。

  要做到六经注我,就是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要懂得学以致用,因为现在信息时代,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年轻妈妈吧自己的孩子送去学校培训各种各样的技能,认为孩子学的越多就越好,却忽略了孩子是否真正的在运用,学到的知识能够成为自己的知识而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能够运用于自身工作和生活,这才是学习的目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做不到这点,像我们平时的各类培训,这些知识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有很大的用途,而我却很少运用甚至忽略所学的知识,如果一味的靠自己的思维定式去管理,导致的结果是原地踏步,不会有进展,所以我们要更加用心把所学的真正成为自己的能源要不断的去运用。

  通过学习,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内心会变得很强大,自己面对事情会更加有自信,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坚定自己的内心,并且懂得如何取舍,从而能做到内心的坦然与淡定。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17

  今天,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关于青年少年修身养性的书。读后,我深爱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一名好少年,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守法………..其中,最让日感动的是,诚实,守信。

  因为是我觉得这三点青少年很重要。 说起诚实,(司马光卖马)的故事是我影响最深,司马光,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知识很渊博,这篇故事讲的是有一司马光想把马卖掉,还把马的老毛病,告诉买主。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点傻,因为这样,那匹马就不能卖个高价了,不过他说的一句话使我万分敬佩,他说;一匹马卖多少是小事面对于说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是大,做人要诚实守信,这是很中重要的。听了这句话年难得不兑司马光不五体投地吗?

  我就会,司马光这诚实的品质,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上我们都要有有这样一种品质。但是,我发现周围的人还有一些人没有做到,此如,有时你错了,你不承认,读了这本书我也不会再犯这种愚蠢的错误,可不是吗,为了面子而避免错误,是多么虚伪好笑的行为,你们呢?是不是跟我一样,再也不会干了,再也不会说谎了呢?谎言再美丽,总是谎言,终究是会穿帮的,所以我们要养成诚实的好习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表里如一,做一个诚实的`人。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班里的说好说好了明天,………几个月最后,就不了了知,这难得不算严重的不受信吗?所以我们要做到言而有信,要有信誉。作为一名好少年,节俭也是该具有的品质,做为一名优秀的好青年我们要懂得节俭,现在社会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我们不能铺张浪费还要以节俭为自己,因为我们三消费者。

  作为学习的我,以及将来踏上工作中,我们要以诚实,守信,节俭,来时刻提醒自己,做一名新时代的好青年!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18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修身为第一要。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取高深的知识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言行一致,即使无人在时,也照常遵守道德准则,保持情绪平稳,平常心,没有忧患,很好地修身。

  孔子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当这些情绪未发泄时,人的情绪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但有时因发生了事故,我们会有上述情绪的发泄,只要是适当、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就是温和、平和。中庸是天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平和是获得事物客观规律、道德和行为标准的道路。追求实现中庸平和,能使天和地处于融洽的位置,阴阳能调和,天下万物就能生育成长。

  “随遇而安”是较好的修身方法。孔子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穷,行乎贫穷;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人而不自得焉!”君子是根据他所处在的地位和环境泰然生活行事,不愿有非分的额外的要求和行为。当你富贵时,就要多行善事。取之于社会,用诸于社会。当你贫穷时,也不能挺而走险,做非法害人的事。当你处在未开发的部落时,就要入乡随俗。当你处于患难的境地时,要泰然忍受患难。这样的君子,没有人会生活的不自我满足和快乐。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养的文明人。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学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学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础。好学的人是不讲究吃和穿的。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还向鲁哀公推举颜回,说“不迁怒,不贰过”称颜回是最好学之人。当然也是修养最好之人。

  孔子要求他的弟子都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帮别人出谋和做事都要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老师的传授要时常温习。这样才能很好地修身养性。

  孔子说的修身是以仁为本,以“于已所不欲,勿施之于人”为最高原则。孔子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的要求。孔子说,“其本乱,而末治否矣”。其意是说,人都不修身,没有教养、涵养。没有做好社会德行教育,社会就不能很好地安治。只有全社会都重视道德教育,有教无类,以修身为教育之本来达到国家的治安和强盛。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19

  上学期以来,我读了《廉洁修身》这本书,从这本书里,我获取许多道理:我知道做人要诚实守信,我懂得做事要公平公正,而且,我觉得还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书里的一个个小故事外婆都非常喜欢。如“曾子杀猪”——诚实守信;“闯祸的男孩”——认真负责;“奥德赛船长”——自律自省……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使我更加喜欢这本书。

  我还喜欢里面的名言,有《弟子规》里的;有《三字经》里一的等等。还有一些诗人、作家的,让我更加深一步了解书里的内容。我更喜欢“诚实守信”这一单元,它里面讲述了要如何做人;例如成功“通行证”这个故事,里面讲述了一位外国留学生在德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到公司求职,却屡屡“撞壁”没有被聘上,原因却只是因为两次看起来很小的逃票记录造成的。看上去区区一件小事,却毁了他的大好前程。我更明白了这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还有“遵纪守法”这一单元——“铁面包公”,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有名的`清官,故事讲述了包拯公平公正,不管是谁甚至自己的亲人都不偏私,都是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对待,该罚就罚、该打就打,帮理不帮亲,永远公平公正,从而赢得大家的赞赏。

  这本书很有益,对我的帮助也很大,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要好好的品读,好好的领会里边更多的人生道理,让我的人生更加精彩、更有意义。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20

  最近阅读了季羡林先生写的一本书,名字叫《修身与治学》,感概良多。

  一本好熟,是留给后人多么大的一笔财富。《修身与治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里面包含了作家的思想精髓。

  在季先生的书中,融合中西,学贯古今。感觉到心胸宽广,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勤奋刻苦。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青年人的重担,在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只有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个人的追求才有意义和价值。

  感动于一句话:今天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所感,要经的起历史的考验。

  确实。从时间的高度俯瞰走过来的.路,很多当时觉得及其重要的事情,都变得不值一提。那现在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为一时的落魄而耿耿于怀?

  文化如大海。越是深入了解越是无边无际。有时候感觉一个人,在茫茫的海上漂着,没有方向,没有同伴,没有希望。这倒不要紧。只要有了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做着想要做的事,去更多的的地方,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充实而又乐观,就是读书最大的功德。

  看了季先生的书,看见了希望。文化对社会和人民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大浪淘沙,好的东西,会得到应有的尊重;不好的东西,自会销声匿迹。所有身体的艰辛与困苦,心灵的困惑和挣扎,是人类社会向前迈进必须付出的代价。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21

  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义道德,一部《论语》,除了孔子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之外,剩下的就是这个了。综观孔子的一生,他游说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儒家学说,虽屡受挫折却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混乱动荡的春秋乱世,他的思想和实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昭示着个人人格的伟大魅力。《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孔子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很好地践行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

  在孔子身上,随地随地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君子风度、修己反省品质、待人交友之道以及平时的'言辞等等,无不体现着社会的良知和天地间的正气。他以其言其行向人们昭示:“仁者爱人”是人间正道,是做人的基准,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君子的标准。所谓君子,必须能志道、据德、依仁,还要有义、有礼、有逊、有信,再学习一定的“六艺经传”。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一词的份量极重,因为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德的学说,其终极目标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谦谦君子,这样的社会才能有德有礼——人人周而不比、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可见,修身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22

  无意中看到这本书,我抱着无聊的态度翻了几页,突然间,我明白了很多很多。原来我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原来我真的很懦弱,一点点芝麻小事就让我对生活的无奈投降。

  书中的作者是一个师范大学的老师,为了求学他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赚得学费,记得当他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因为家境贫寒,家里根本没有钱供他读书,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不想放弃自己好不容易努力来的人生,不想跟父母一起耕田种地,所以当暑假来临之际,他放弃了自由,放弃了回家,想方设法去打工,去赚钱,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试问有多少个企业能给他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呢,再加上他只是找一个兼职,为了筹集学费,他不得不用年轻的肩膀扛起一袋袋承重的.大米,赚得少的可怜的金钱,到开学初终于筹集了学费,但生活费却成了问题,幸亏学校有一个勤工俭学,就这样,他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过,虽然面对生活的苦难他也想逃避,但为了生存,他坚持下来了,他很感谢苦难,因为是苦难造就了一个坚强,果断,成功的他,他很感谢他的一双腿,他的经历让我明白,路是靠走出来的,很多人都希望能够飞,飞的高,才能看的远,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是我们往往忘记了陪我们走了20多年的一双腿,我们只有学会走路,才能学会跑步,学会跑步,才能学会飞翔,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说话、就会走路,他们都是经过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茁壮成长,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中,我们要学会去挑战,即使失败了,我们可以问心无愧的对别人说,我曾经努力过,我做了我该做的事,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我从失败中提炼出了宝贵的经验,但也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大的压力,因为希望越高,失望就越高,凡事还需量力而行。

  我清楚的记得书中提及的两个人物,不是因为没有钱读书,就是因为高考不理想,他们的人生很悲惨,一个女孩半夜三更居然在垃圾桶里寻找吃的,大学的生活费仅仅只有一百五十元钱一个月,谁能做到呢,而她却做到了,高考的不理想就应该轻生吗?要知道我们的人生只有这一次,仅仅这一次,我们应该学会感谢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寻找属于我们生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实这些道理我们很早以前就已经学会了,但是一到生活中,我们只会纸上谈兵,我们在学习中不但要取其精华,略其粕遭,还要应用在生活中,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可以使人明智。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23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我们什么都没有失去,失去的只有时间。季老终一生严谨治学、修身养性之经验,在耄耋之年之年以返璞归真的语言告诫我们年轻人,珍惜时间,莫负少年头,这60篇文章涉及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我首先说时间是因为季老对时间的'理解确实有过人之处,季老从不锻炼活到98岁,他坚持9字箴言: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自称“三不主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天就短短24小时,每天拿出1—2小时锻炼不只是珍惜生命还是浪费时间?这里就体现了个人对时间的理解,对于季老等大家来说,锻炼是为了延长寿命却同时又占用了很多时间,这是一种矛盾,三不主义关键是不嘀咕,多做事少嘀咕;诚然,锻炼身体有利于健康,可是如季老所言人生的意外太多,健康不一定长寿,专注现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吧。

  季老对人生有很多独道见解,很值得年轻人深思。举一个例子,几乎所有的文化中诚实都是一种美德,那不诚实就是错误吗?不说真话不等于说谎,这不是在抠字眼,说谎含有故意欺骗、误导他人的意思,不说真话可能是一种建设性真诚,比如英语中有“whitelie”一说,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富人生子庆祝,宾客盈门,竞相献媚。有人说:此子将来必大富大贵。主人喜上眉梢。又有人说:此子将来必长命百岁。主人乐在心头。忽然有一个人说:此子将来必死。主人怒不可遏。但是,究竟谁说的是实话呢?所以说真话不一定是美德还可能是不礼貌,季老曾留德10年,德国人很聪明,德语中有一个词notluege,意思是“出于礼貌而不得不撒的谎”。一般说来,不撒谎应该算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提倡。但是不能顽固不化。季老自称自己保守,可是对说谎的分析可看出来他思想的不保守。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季老的座右铭,共勉!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24

  一、认同的观点人对自己的喜怒哀乐,应该操之在我;对自己的成败得失,应该操之在我;人生何去何从,应该操之在我;人,应该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二、联系实际假期又过一半了,每当一个假期开始的时候,我总会规划该如何如何的去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其中也不乏制定过像样的日程表,但是每每假期结束以后再去回首,那些计划俨然是一纸空文,而其中的罪魁祸首不正是自己吗?面对碌碌无为的人生,我们常常会感叹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充足,其实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多点自律,对自己的情绪少些放纵,我们肯定会比现在成功,正如俗话说的人的最大敌人其实是自己,人性本身有很多弱点,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修身养性,不要的去克服一些惰性,把自己管好,做一个有原则从而有作为的人。我也是一个很情绪化的人,遇事缺少思考,很多时候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或消极的,可还是会随意的.任事态的发展,光有理想而不会付诸行动是我最大的弱点。

  三、重构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人,却也多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只要好好把握住自己。譬如我们经常会说:“明天再说吧,还有时间呢”。以后我们可以尝试着说“明天?不,决不能是明天!现在!即刻!从现在开始!每一天让自己往前迈一步。”对于未来,我们无从把握;对于成功,也无既定的公式可循,可是踏实的走好脚下的每一步绝对不会有错。对于生活中的种种变数,首先我们需要面对现实。人生充满了不公平与坏运气,和煦的阳光,无忧无虑的人们只生活在乌托邦的世界中,而乌托邦只是个梦想,当你能坦然面对人生,和自己的生命达成协议,你也会拥有应对人生挫折的能力,轻易地开启成功的第一扇门。其次在我们的字典里永远没有放弃两个字,下定决心,穿越逆境,我们将能达到目标。以后我会完成我要做的每一件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次机会,做自己的主人,活出真我的风采。相信日复一日的尝试,一份接一份的努力,会实现我希望达到的梦想。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25

  一、认同的观点眼睛是灵魂之窗,各行各业,都要靠眼睛才能发挥职业上的技能和能力。眼光要看的远,要看的高,也要看的开,还要看的透,看的真,更重要的是要看的淡。能把名利看淡一点,名利必定不能左右你,我们对世间的一切,要能看的淡,才能活的安然。不同于往常角度,关于“被人利用”一词星云大师的理解则为:我们不必斤斤计较谁利用了谁,世间一切事相都是互相缘起,而愿与众人一起享有互相利用的成果,就能发挥利用的最高价值。也在无形中为自己的人生开拓了无限的“价值”。

  二、联系实际利用是相互的,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被他人利用的同时更多的时候也在利用对方。班主任利用学生干部管理班级,而班干部则利用班主任赋予的权力,锻炼自己的能力,有时还能获取一些荣誉。一个不会调兵遣将的领导者能带领大家取得成功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当我们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自然就失去了在工作单位中的位置。很多时候善于放弃,主动向后退一步,反而会获得更多的利益,或者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对成人如此,对我们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呢?正是因为我们有能够教书育人的价值所在我们才来到了学校,才成为一名老师。只有提高自己的利用价值,成为可利用的有价值的'资源,才能让我们的职业生涯走的更远。

  三、反思重构我们要经常替学生考虑。在教师行业尤其体现的淋漓尽致。能为他人着想的人,是高尚的人,能时常把学生挂在心上的教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对于良莠不齐的学生来说,我们教师不能戴有有色眼镜去看学生,应该一视同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和关心。胸襟坦荡泰然面对“问题学生”。生命当中,有许多错误,有时竟在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或者错在轻易放弃了不该放弃的。但是说真的,我们要让自己成为智者:该坚持,永远不能放弃;而该放弃,则趁早放弃别再坚持。放弃,或者说以退为进,是一种顾全大局的果敢,同样需要勇气和胆略,是一种坦然之的大度。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26

  在读书馆无意中看到这本书,抱着无聊的态度翻了几页,突然间,我明白了很多很多。

  原来我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原来我真的很懦弱,一点点芝麻小事就让我憔悴成生不如死的样子,一点点芝麻小事,就让我对生活的无奈投降。

  书中的作者是一个师范大学的老师,为了求学他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赚得学费,记得当他取得大学入取通知书时,因为家境贫寒,根本没有钱供他读书,难道就此放弃吗?放弃他的人生?与父母一起耕田种地?但他没有这样做,当暑假来临之际,他放弃了自由,放弃了回家,想方设法去打工,去赚钱,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试问有多少个企业能给他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呢,再加上他只是找一个兼职,为了筹集学费,他不得不用年轻的肩膀扛起一袋袋承重的大米,赚得少的可怜的金钱,到开学初终于筹集了学费,但生活费却成了问题,幸亏学校有一个勤工俭学,就这样,他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过,虽然,曾经的他面对生活的苦难他也曾想逃避,但为了生存,他坚持下来来了,他很感谢苦难,因为是苦难造就了一个坚强,果断,成功的他,他很感谢他的一双腿,他的经历让我明白,路是靠走出来的,很多人都希望能够飞,飞的高,才能看的远,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是我们往往忘记了陪我们走了20多年的一双腿,我们只有学会走路,才能学会跑步,学会跑步,才能学会飞翔,没有一生下来就会说话,就会走路的神童,他们都是经过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茁壮成长,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中,我们要学会去挑战,即使失败了,我们可以问心无愧的对全世界的人说,我曾经努力过,我做了我该做的事,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我从失败中提炼出了宝贵的经验,但也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大的压力,因为希望越高,失望就越高,凡是还需量力而行。

  我清楚的记得书中提及的两个人物,不是因为没有钱读书,就是因为高考不理想,他们的.人生很悲惨,一个女孩半夜三更居然在垃圾桶里寻找吃的,大学的生活费仅仅只有一百五十元钱一个月,谁能做到呢,而她却做到了,高考的不理想就应该轻生吗?要知道我们的人生只有这一次,仅仅这一次,我们应该学会感谢我们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在某种资源中寻找属于我们的生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从中学到很多关于人生的好词好句,如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其实这些道理我们很早以前就已经学会了,就是不会应用在生活上,纸上谈兵,其实很简单,真正能够把我们12年左右的学习应用到生活上的能有几个,这也是大学教育的失败之处。我们在学习中不但要取其精华,略其粕遭,并应用在生活中,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使人明智。人不学不知道,刀不磨,要生锈……

  感谢这本书给我但来的收益,感谢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自己,虽然我身上还背负着许多有关生活的压力,但我也相信只要有压力,就会有动力,风风雨雨都接受,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分受伤也不闪泪光……我不觉得我很失败,我并不是你想象中的我,既然你不是我的伯乐,我又何苦压抑自己的情绪,总有一天,我会日行千里,我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荀子《修身》读后感 篇27

  近十天,我阅读了由刘晓树编著的,永恒的经典系列图书之一——《修身励志的160个哲理故事》,深受启发。

  本书是编者从大量的成功学书籍和励志杂志中,挑选出来精编而成的经典段落。它是解读人生哲理的首选读本,囊括了古今中外流传最广,引用最多的哲理故事。而且文字明了简洁,灵气十足,具有经典故事短小精悍、情节简单、可读性强、通俗易懂的独特魅力。

  因为一则好的故事可使我们沉思生存之意义;一则好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以新的视野和方式去体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一则好的故事能改善人与人关系,移人情性。

  浓缩人生智慧精华的哲理故事,可以使我们获得来自心灵的启示,可以让我们拥有人生的大智慧,甚至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用一则则生动的故事来阐述一条条人生的哲理,也许会比空洞的大道理和说教更令人乐意接受。在面临挑战、遭受挫折时,读读这些故事,相信你能从中汲取力量;在烦恼、痛苦和失落时,读读这些故事,相信你能从中获得慰藉;在沮丧、惶惑、甚至感到无望时,读读这些故事,相信你能重新鼓起梦想的风帆。

  这160个哲理故事,就是作者为读者精心准备的160道心灵鸡汤,在书中,没有枯燥的理论,没有严厉的.责备,也没有无形的压力。你可以轻松品味,充分感受故事给你带来的愉悦。在每一则故事的后面,都配有简短的点评,能给读者一点点参考,帮助我们点亮智慧的灯盏。

  读了这些哲理故事,我们都能从故事中参悟到更多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智慧。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