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读《在云上》有感

读《在云上》有感

时间:2023-12-22 08:14: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在云上》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在云上》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在云上》有感1

  读毕此书,感觉如品甘泉,文字流畅、富有诗意和深度,一个个宁静的小故事或是典故的引用,均恰到好处地道出生命的感悟,确实是我喜爱读的书的类型。突发奇想,如果有一天我也弃医从文,能不能成为出色的'文人或是思想者?我是一颗带有慧根的尘埃。

  《在云上》只看这个书名,感觉有点莫名其妙,翻开第一章就发现原来是从金翅鸟的典故中而来,以此为书名真是高。

  在高处、远处观海,会以为海是湛蓝而平静的。在近处、细处看海,会看见海的变化与动荡。教我们如何静心。

  《老子》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即是慈爱、俭朴、不争先。也是我的生活态度。

  谛听那宁静,隐于最深的孤寂之中,最坏的时刻不也是最好的转机吗?

  内心澄明的人,不会为一时一地的评价,或是一时一地的曲解,而改变自己美好的初衷。

  愈是躁动,我们愈是需要静定,敛气凝神。愈是混乱,我们愈需要沉潜,神色自若。

  生命的实质是空无的,串起这空无的,只是一个个有感有悟的刹那,刹那就是生命的本身。

  月光下宁静的海洋章节中,写到月光有菩萨的十种特质,写得挺好的。月光于我有特殊的感情,能够以它清明的光亮洗涤烦躁的心灵,从中获得能量。

  从书上第一次听说了冷泡茶的喝法,很有意思。冷泡茶是使茶叶苏醒,味比香美。

读《在云上》有感2

  缕缕微云在悠悠的飘,皎洁无暇地,一尘不染地,盘踞在山顶端。他虽未削发为僧,却也有颗云般的禅心。也许饿了,也许困了,他一言不发,闭着眼,盘腿打坐。

  一个懵懂无知,初触佛学的少年,与一位怀有菩提之心的智者不期而遇。

  跨越时光,当下,与我席地而坐的,正是那位智者——林清玄。或许,他正端坐于佛堂前,半月断食,带着金翅鸟的无边想象,静心潜研佛经吧。

  —、《初识金翅》

  他坐于山巅,见众生之渺小。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也只是一瞬间。那胜过大鹏的金翅鸟卷地飞起,倏忽,飞过了丘陵,飞过了高原,飞过了山顶,飞上了云端。打破了修禅的宁静,它八千由旬(1由旬为40里,额就是20000米)的身长遮蔽天日,整座山霎时黯然,他并未睁眼。金翅鸟腾飞着,寻觅着龙,一口咬住咽喉,狼吞虎咽。他似乎没有听到。知道龙王的咆哮,他猛地睁眼,惊恐的看着龙王转瞬即“逝”,有逐渐有了敬畏之心于金翅鸟了。

  金翅鸟,属八部天龙之一,有超乎想象之大,不可思议之美。

  心即是佛,其护持人心,亦护持佛意。它的飞翔,拥有着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日以龙为食,觅灵感之龙。怀无边想象,撷不凡心象。于黑暗中,见光明;于平凡中,创高峰。此可谓不俗吧。

  二、《再遇金翅》

  曾想读懂林清玄,读透金翅鸟,却被一句“不知最亲切”打得遍体鳞伤。苏格拉底被挚友海洛丰惊醒,神谕指明他的智慧全世界第一。苏格拉底却并不惊喜,幻想着击破神谕。他四处云游,带着寻觅比自己更有智慧的初衷。遇到了一位又一位以智慧著称的名人。有政治领袖,诗人与手艺匠。

  他们只会做分内的事情,因而转嫁到别的事情上,自己以为在其他不甚了了的事上,也是智慧超群,这一错误的想法彻底地遮蔽了他们的`无知的心。因此,苏格拉底,这位虚怀若谷,承认自己一无所知之人,竟是最智慧之人。

  就这一点来看,那些好为人师之人也变得愚昧了。

  也有一句“真实的我,用在改变中”,更令人不知所措,从理性的思维出发,每个人的细胞无时不刻不在变化中,都在分裂,生长。从感性中看,自己,没有必然性,没有绝对性,更没有固定性。世上无一人是从始至终的智者,也无从头至尾的愚者,古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正是说此。

  每个人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一个又一个名字,一种又一种的品质,也仅是一副又一副的躯壳罢了,这令“读懂别人”这一角度,变得扑朔迷离。而林清玄与金翅鸟就显得幽远而静谧了。

  三、《妄在云上》

  如果说《瓦尔登湖》是静谧之人所能读懂的,那么《在云上》就显得更具神韵了——它能使躁动不安的心得以平息。本天真地一位“在云上”轻而易举,却又一层巨大的隔阂逾越不了。

  心思单纯,决心如鲜血赤烈。纯得如血中之雪,白若碧玉;烈得如雪中之血,红如鹤顶。以无色煞有色,以无声胜有声。可我并不能,狂妄的心被浇灭了。

  卸下伪装,勇于飞翔,就如枯叶蝶不再作树叶了那般,放胆追梦。那禅行者一旦唤醒内心的蝴蝶,就不再停止飞行,不再压迫内在美丽,向神圣的佛飞去。可我畏惧前方的艰难险阻,跑跑停停,缺乏毅力,不禁感慨:难!在云上。

  放荡不羁的心一度妄想,与林清玄共坐,屹立云端之上,可终究还是年少太轻狂了。

  收敛了那颗桀骜之心,也学那林作家,静心潜学——他研佛经,我感悟《在云上》……

读《在云上》有感3

  最近,同事向我推荐了林清玄的书,赶紧找了一本《在云上》一睹为快。非常优美的文字,看他的书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欢喜,慈悲,感动,感恩,在每时每刻。

  林清玄从小喜欢爬高,身手矫捷,曾为了看风景,从树上、塔上、山顶上摔落,伤痕累累,幸得老天爱护,平安长大。林清玄好读书,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一定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段好文章,才肯睡觉。与动物、植物特别相亲,中学时代,读到苏东坡诗句:“钩帘归乳燕,开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感动得痛哭流涕。

  为了寻找更高的境界,曾追随上百位法师、禅师、宗师,对大乘八宗都有深入的体会与了解,不时有悟境。一日,攀天心峰,过永乐禅寺,见老法师在廊下分茶。问道:“师父为何分茶?”老法师说:“分出青芽与黄叶,黄叶自己饮用,青芽供养众生。”大受感动,发愿将生命中美好的青芽供养众生,苦涩的黄叶自烹自饮。

  林清玄的散文和席慕蓉、三毛一起,开创了文坛的一股清新之气,没有了现实的喧嚣,只是他们这帮文人内心世界的文字表达,若是老大粗的人,自然对这种细腻略摆弄深沉的心灵书籍嗤之以鼻,认为干大事的看这些看似空虚的散文有何实用价值。说起席慕蓉可能有人会知道一点,而林清玄是比较陌生的。他的文字我认为比席慕蓉仿佛更深一层,更加深了对哲理的思考。

  在他笔下,生活永远是快乐美好的,而这种坦然的态度不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吗?其实在生命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地方,这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人,若是缺少了这一点,他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有人会问,这不是和常规中完美定义背道而驰吗?其实不然,所谓完美的.人,不是他的事业有多么辉煌,因为事业、金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唯独精神可以永久传代,流芳百世。完美,指的就是心灵完美。

  如果在繁忙的同时,能多抽出空来,看看这种对心灵有帮助的哲理书,我想我们的精神世界一定会因此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读《在云上》有感4

  林清玄,台湾作家,17岁开始写作,30岁前获遍了台湾各类文学大奖,20年来出版了百余部作品,在华人阅读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他的文章将东方散文美学智慧融入宗教哲学情怀之中,清而不玄,淡而有味,为人们传递着智慧超越的人生理念,营造出喜乐逍遥的生命境界。

  起初我是从一篇课文才知道他的,那是一篇叫《桃花心木》的文章,作者主要写在乡下老家屋旁的空地上种着许多桃花心木苗,种树人给树浇水不是定时定量的,而是模仿老天下雨,让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长成百年大树。并通过这一件事,告诉读者“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经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也是从这篇文章开始,我从那看似行云流水的文字中,感受一种不同的人生哲思。于是我开始寻找他不同的文章来读。就找到了这本《在云上》。

  当我看到《在云上》这本书的时候,被封面那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所感动:“有一些鸟,总在雨中歌唱;有一些花,总在月光下开放;有一些鱼,总在优雅中遨游;有一种心境,总在繁忙中逍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生活态度,面对世间的困境,我们犹如一个盲人在黑夜中潜行,于是我们困惑,我们无奈,我们追求,我们放弃,然后又重新开始新的追求。心像一个永远不会停歇的休止符,在人生的路上不停地跋涉奔波,而林清玄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金翅鸟。面对人世的困境,只要有无边的想象,不凡的心象,就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淡中,创造高峰。只要有正向的信念,就有正向的未来;只要打开感觉的开关,就能契入生命的美好。

  读他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只要你细细地品味,都会从那文字的背后感受到不同的智慧,如一缕阳光,如一滴清泉,如那淡淡的花香,幽幽地沁入人的心中。从那些清新隽永、恬淡自然而又蕴涵禅意的文字中,忽然间某一句,某一段,好像自己在人生的某一个十字路口,经历过但却又说不来这种感受,而林清玄却替我们表达淋漓尽致。

  正如他在文章中写道: “不要只爱青翠的树枝,树枝使会断落的,要爱整棵树,这样就会,爱青翠的树枝,甚至飘落的叶,凋零的花……”或是对生活抒发感慨“生命的许多事不能不舍,甚至去看似珍贵的事物。我们能舍、会舍、懂得舍、那是因为始终有这样的信心;那些因舍而空出的,必有更好的东西来填补;那些舍去的并未消失,是为了生发更好的而存在。”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种着一棵属于自己生命的大树:“生命的树一旦真正长大,风雨就会变成掌声。生命的树一旦真正确立,冰雪就会成为衬景。生命的树一旦真正成熟,开花结果,只在弹指。”只有深情地拥抱它、仰视它、感受它,才能体会到树的不凡,看见树的坚强。抱紧生命之树,敢于与命运抗争,人生才不会暗淡。

  生活是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一些束缚,多少人在平凡的生活无法找到生活的乐趣,无法体会生活的美好,林清玄却用一种智慧的角度让我从那看似简单的文字中找到我所需要的生活的态度。当你读着这些清新的文字,一切忽然都豁然开朗了,心渐渐地放松,慢慢地饱满,好像来到了一个纯真而广大的世界,满眼的欢喜,满心的光明。

  《在云上》一共收有作者的五十二篇散文,打开它,生命的感动滚滚而来。他让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在他笔下,生活永远是快乐美好的,他赋予我们更平和的身心状态,其实在生命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地方,这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时候把那些繁杂事情都沉淀了,才能让自己更加愉悦。当你遭遇很多个是否的时候,在你一筹莫展时,在林清玄的文字里,或许你会找到一个答案,或是出口。

读《在云上》有感5

  翻开云上的绿叶这本书,一股清新的气息立即扑鼻而来,我马上被她吸引住了。细细阅读,它就像一支欢快的歌,用善良的歌词引领我们走进诗歌的殿堂,体会儿童诗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这本书以简单纯美的语言,把一个又一个基本的做人道理,自然、巧妙地融于文字。其中的第一篇——别踩了这朵花就用亲昵的语言,配以合理的想象让儿童意识到花儿也有生命,你踩到了它,它也会哭泣。本书的儿童诗不仅有寓意道理的,还有令人为之震撼的——村小:生字课。它用最朴实的语言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在遥远的乡村,那些孩子是多么渴望得到知识的呼唤。他们没有优越的环境,但他们那纯洁的心灵比什么都重要。此外,更多的是像歌曲般快乐美好的诗歌,让我们一边阅读,一边伴随情节哼读愉悦的童谣。

  诗歌如茶,需要细细品味。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厚厚的诗集时,不由大吃一惊,心想内容一定深奥难懂。但结果却恰恰相反,这本书中的语言不但简单易懂而且读完后令人意犹未尽,因为我早已与书中的人物走到了一起,一起随之快乐,一起随之欢笑。诗歌对于儿童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营养,它绝非仅限于物质,更是一种精神的灌溉。

  诗是美的,它陶冶着人的情操,使我们更加有内涵。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诗歌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无论是古诗也好,现代诗也罢,都是其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在其中儿童诗便注定了是近代60年来成就最大的诗篇。现在的儿童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丰富,反而更注重于精神上的灌溉,这是好事。就如同红花与绿叶往往被人们联想在一起一样,儿童与诗本来就是一种天然的联系。它不像故事那样通俗,,也不想童话那样美满,虽有不足,但也是另一种文字的造化。

  读了这本书,使我更深地理解了诗,它是美的,儿童诗更是快乐的。让我们读起儿童诗,领略其中的愉悦,一起哼起这支快乐的歌。

读《在云上》有感6

  读完之后,莫名就想到了这句歌词。可爱的郑维妮在那么可爱的年纪,有一个可爱的男朋友,和可爱的妈妈和朋友。

  郑维妮,你知道吗?我真的好羡慕你,我也好想去“猫毛书店”租书,虽然不会租一些有关尸体之类的书……好像看看“手套小姐”的洋娃娃,好想去体验一下那个恐怖的古墓饭店和“十三猫”……

  “不管今天晚上之后发生什么事情,你还是会教我?”我怔怔地望着他。

  “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他问我。

  “你可能会输,于是逼着跟我一起,到时候你会好恨我。”我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大熊仰头大口喝着可乐,说:

  “跟你一起又不是判死刑。”

  一瞬间,我整个人定住了,这是我听过最动人的话。

  这是一句不算浪漫的话,却成了郑维妮最喜爱的话。瞧呀,多么青葱的岁月年纪里该有的可爱想法。

  求求你嘛!你试试幻想一下,要是当上飞机师,夜晚飞行的.时候,在三万呎高空,你只要打开旁边的窗,就可以伸出手去摸到一颗星。”

  后来,大熊真的成了飞机师,郑维妮呢,你在云头看到了吗?

  我在恐怖的漩涡中挣扎着呼吸,精疲力竭,闭上眼睛,然后再次挣扎呼吸,直到我再无气息。然后,我再次张开眼睛,看到自己漂向了死亡的彼岸。

  那场海啸把一切都捣毁了。

  没有争吵,没有世俗的牵绊,没有妒忌与不安,唯有意外赋予时间终止的特权。

  我从来不知道你爱我如此之深,放弃了做树懒的梦想,用你的双脚,替我走下人生余下的旅程。

读《在云上》有感7

  寒假期间,我去庄河市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名叫《云上的奶奶》看完后,我深受感动,于是,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也沉浸在这当中。

  《云上的奶奶》这本书的作者是陈媛。她刚出生不久就被查出患有脑瘫,险些被父母放弃,但她的奶奶坚持提前退休,从陈媛小时候开始就尽心照顾她。因脑瘫,5岁才开始学说话,7岁开始走路,12岁才踏进小学。虽然语言学的晚,但陈媛坚持文学创作,在写《云上的奶奶》这本书时,她却被确诊为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只用一个手指头打出了这本长达274页的.书,这时多么惊人的毅力啊!比起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青少年,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生活,没有理由不坚持。

  书中讲了陈媛和奶奶生活的点点滴滴。既有奶奶叫她写字算术,又有奶奶陪她练习跳、学自行车。还有陈媛想轻生的奶奶的安慰、鼓励、严格教育,又有奶奶跪求校长让她上学,以及奶奶临终前祖孙二人的恋恋不舍,依依惜别····陈媛的经历算不上美好,她用她的文字让我声泪俱下、感到不已。

  这本书,没有多华丽的语句,但却让我感受了奶奶对陈媛的爱,通过陈媛对自己的心里活动描写,我更感受到了陈媛对奶奶的爱。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

读《在云上》有感8

  在这个学期中,我看过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它们使我增加了知识,提高了品味。前不久,老师借给我一本《云上的绿叶》,这本书中汇集了许多名家的诗歌,我一拿到这本书,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书中各种有趣、真切的诗歌深深地吸引了我,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冰心老奶奶写的《别踩了这朵花》一诗。诗中几句简短的语句为我们描绘在马路边上的`一朵小黄花的故事。

  自从小黄花的妈妈将它带到马路边起,它便勇敢地在这儿安家,当种子陷进泥土的那一刻,它便期望着春天的到来;冬天,它沉沉地睡在雪的怀抱中;自从第一滴春雨打湿它,它便站起来,快乐地伸出自己那金黄的小翅膀……面对路边人们的踩踏,它不怕;面对风吹雨打,它不怕;面对来往的大车,它不怕……小黄花顽强地生活在路边。冰心老奶奶看到一群快乐的小朋友,亲切地提醒他们:“别踩了这朵小黄花。”

  我为小黄花顽强的意志力所感动,更为它能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下快乐健康地成长而惊叹!它虽然只是一朵不起眼的小黄花,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骄艳欲滴,虽然没有百合那样美丽高贵,但它却有百花们没有的不畏坚苦环境所折服的顽强的生命力……

  我为它所折服、为它所感动、为它而感到自豪。在生活中,我们头抬得高,脚也下得重,我们不经意间随时可能会断送小黄花的生命。

  “请别踩了这朵小黄花!”这是我由衷的感叹,在这春天无边的快乐中,这快乐也应有它的一份。

读《在云上》有感9

  我的心,常随风,无有知处。

  心无挂碍,远离执着,在契机失去时空的那一点。永远就永远都在。

  永远在风中,风无过去,也无未来,永远在云里,云过去自由,未来也自由,永远在心情。

  佛禅哲学叶十足评价清玄之文,世俗,现实,故土,亲人,以禅的智慧之心去观照一切心灵的睿智之音,体认慧能和智能之趣。

  总也不老是清玄常言之谈,在《总也不老》中,许多东西不老,但人却会老,《永以为好》中,花,我们的一生羁绊,在生命的迟暮与最初,亦如八指头陀爱梅花。历史的古风从我耳畔吹过。《郑风》中《女曰鸡鸣》是文化与美好,是细致与文明,不在时代,而是在心。又如《诗经柏舟》所言坚持美的,对的,平正的人生态度。清玄笔下所写石头禅师说:“眼色耳音声,鼻香舌成酢,然于一一法,依根叶分布。”

  我对清玄的《在云上》有丝眷恋。他说,十多年来,他整个写作过程就是把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培养得更敏锐而已。

  《瑜珈之龙》,清玄曾醉心瑜珈,把瑜珈说成龙,四者兼备,才能生活自在。但在我的生活里,总是为了满足一件事而舍弃另一种渺小的一个小部分。练瑜珈,不仅为了健美,更是结合身心,让身体有足够条件来接受灵性。就如长者告诉晚辈要清心去做一件事,心无杂念,事情才能做得好。我在每读一本书时,发现一个规律读书不仅要全面,还要细致,悄然无息中,走进作者的.心理。每个形式都要完整,才能达到飞天入海。

  不要只爱青翠的树枝,树枝是会断落的,要爱整棵树,这样就会爱树枝,甚至飘落的叶,凋零的花。

  不仅如此,在爱青翠的树枝的过程中,也许会碰到许多执念似的洞,何谓洞,是漩涡的形成。

  清玄写的念之漩涡就如人的想法、执念。他说,朋友想抓一条百步蛇不让它咬人,而被咬,本无药可医,竟活命。抓蛇只是他的念头像一个漩涡。以善形成漩涡,是醒觉了我们的心。一个念头是执著,但我们往往想达到这个目的,像漩涡,一圈圈沦陷于此。亦如我栽种了一盆花草,一个月没照看,叶子黄了,萎缩了,土壤中连小蚂蚁也看不见,没有昆虫的关照,干躁的颗颗从黑土变黄土。风沙沙吹过,叶子与叶子摩挲着,却将叶子摧残了。我不时对此有丝许愧疚,渐渐转为内心的魔障,想让它像原来一样是我内心的渴望。查阅书籍,看草木料理师,想尽一切办法,在这段时间,把心血全都注入于此。从叶的枯黄到遍布星星点点的绿色也使我欣喜,当时的念头是没有什么可顾虑的,只是为了做到自己想做的。或许,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人生,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但我想尽一切办法去躲避这一切。

  清玄在《悲剧之风》中的言语,我的大脑被点拨开始幻想许多。我的一生,对生死是无比恐惧,这是场悲剧,引起我的恐惧与哀怜。但清玄说对一个解脱者,生是自在,死是自由。这让我改观,人的死会让人感到悲痛,但他们又会不会在另一世界活的自在呢?

  唯有我们不受空间的限制,又不受时间限制,才能在这短暂、忧恼的人生里保持一种欢喜。“在绝境中还要飞行,逆风中还要穿云”是书的后记,在黑暗中“战争”,逆风中穿云不是逆天而行,而是对现实的改变。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金翅鸟。在困境中,学会打败挫折,能在黑暗,找寻光明,在平淡的人生中,创造自己的人生领域。只要有积极向上的理念才会有美好的未来,才能契入美好的生命。

  在黑暗中,我们会创造光明,创造未来,尽管飘渺无比,无有知处。

读《在云上》有感10

  云上的绿叶,多么美妙的名字;云上的绿叶,多么梦幻的名字;云上的绿叶,多么有诗意的名字!《云上的绿叶》这本书以诗歌的方式描绘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这个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什么,但在每个故事后都埋藏着一个“宝藏”——一个珍贵的道理。从《别踩了这朵花》中,我明白了每个生命都值得尊敬;从《世界也是我们的》中,我体会到了失明孩子们那渴望光明的心情;从《时光老人的礼物》中,我懂得了时间的珍贵;从《春的消息》中,我看到了春的美丽;从《窗前,一株紫丁香》中,我知道了老师教导我们时的辛苦;从《我们家里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无比温暖的亲情;从《我家楼下的小家伙》中,我知道了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妈妈的爱》中,我明白了母爱是最无私的,最神圣的,最伟大的……

  这些故事都那么美,都那么深刻,但其中我最喜爱的.是那篇名叫《金色的海螺》的文章。它描述了一个无父无母,没有远亲,没有朋友的少年在海边救了一条红色金鱼。其实这条金鱼是海里的仙女,为了报答少年且与他相爱而来到他身边,却受到了海神娘娘的反对,少年克服了重重障碍,终于感动了海神娘娘。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诚的爱能改变一切,能把所有的“不可能”化为乌有!

  岁月如歌,青春如歌,童年如歌!让这些优美的诗歌,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装点着我们的童年吧!

读《在云上》有感11

  这两个月来,陈老师一直要求我们读林清玄散文。我读的这本是《在云上》。这本书大致分为金翅鸟首部曲和金翅鸟二部曲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每一篇开头都是一首小诗。经过我反复的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感觉思想在不断翻滚,挺有意思的。不过里面有些文章有些深奥,看不懂……

  《在云上》这本书,我认为是林清玄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金翅鸟。有无边的想象,不凡的想象,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能在平淡中,创造绚烂。只要有正向的信念,就有正向的未来;只要打开感觉的开关,就能进入生命的美好。

  例如,我阅读了《在云上》里面的这么一段:“有一些鸟,总在雨中歌唱;有一些花,总在月光下开放;有一些鱼,总在优雅中遨游;有一种心境,总在繁忙中逍遥。守着不能回去的过去,不如相忘于江湖,自由自在。我在红尘滚动中寻找属于我的'云,追随着风的足迹,遨游九天之上。绝境中还要飞行,逆境中还要穿云。”读时,总想写点什么;读后,也动起笔来写过,但总是不能成文。心中焦急,但又坦然。毕竟,像我这样胡乱遐想的人,怎能一如林清玄般站在云上看世界呢,又怎能描摹出他心中的尽美世界呢?我只是怀着欣喜之情,赏读每一篇文章,心中的波澜起起伏伏。这每一篇散文,在我看来,都流畅清新,我渴望能做一个站在云上看人间的人。欢喜,自在,平安,感恩,在云上,什么都能看见。

  我还喜欢读《在云上》里面的这么一段:“我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而我果然,就不会被寒冬与剪枝击败,虽然有时静夜想想,也会黯然流下眼泪,但那些泪在一个新的春天来临时,往往成为最好的肥料。”是啊,我们人生总是在不断的遭遇挫折,但只要有一个发芽的心情,即使被深埋于泥土中,只要积蓄足够的能量,只要保持一颗等待春天的心情,就一定会有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其中还有一篇《四十岁学用左手》我也很感兴趣。这篇散文主要是说作者有一次因为右手积劳过度而不能使用右手,没办法只好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用左手慢慢地去试着做一些事情。从而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当发展到某一个关键点上,试着改变想法、做法都是可能的。

  这篇散文告诉我们:左脑指挥右手,右脑指挥的却是左手。左脑的数学及论理功能比较强,右脑的直观和洞察功能比较强。但一般人都习惯用右手,其实我们有时候还是应该努力地学用左手,虽然开始会做得生疏,但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并且用心一些,从容一些,最后总也能把事情做好。

【读《在云上》有感】相关文章:

云上草原作文05-18

飘在云上的日子作文03-14

云上草原作文(精选29篇)05-19

云上草原作文5篇05-18

读《孩子是天我是云》有感03-28

读《云朵上的学校》有感04-27

读《草原上的小木屋》有感01-18

读《岩石上的小蝌蚪》有感12-19

读《云边有个小卖部》有感04-19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