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

时间:2023-10-16 08:47: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家》读后感汇编[12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家》读后感汇编[12篇]

  《家》读后感 篇1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德少年,诚实的人是“美德少年”,孝顺的人是“美德少年”,乐于助人的人是“美德少年”,坚强的人是“美德少年”……

  这几天,我在读《美德少年文学故事丛书系列之肩挑一个家》这本书。它讲了100位美德少年的故事,有立夏、那身西服好帅、“小太阳”、走进大别山等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给世界最美好的》。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和我同龄的女孩在****爷爷的母校——泰州大浦中心小学上学,她总想着怎么为班级服务、为学校服务、为同学服务、为老人服务。从小学一年级以来,她就一直负责黑板报,每次她都反复端详修改,直到找不到一点差错才回家。还有一次,她们班中秋节组织去敬老院,她就带头唱歌让老人们高兴。临走的时候她还带头出钱卖月饼送给老人,使他们中秋节不孤单。“给世界最美好的”是她的座右铭,她就是乐于奉献的小姑娘——丁悦媛。

  《肩挑一个家》里有许多这样的的孩子,有的父母离婚,把他们丢在奶奶家;也有一些孩子父母双亡,爷爷奶奶收养了他;还有一些孩子父母生病了,他们挑起了这个家;比起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却还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们,那就太不应该了。

  忽然想起我读过的《妈妈不是我的佣人》,书中的阿章觉得妈妈帮他洗衣服是理所当然的,妈妈帮他整理屋子,妈妈照顾他是应该的.……

  书中的阿章是这样,我有的时候不也这样吗?用完纸随便往地上一摔,心想妈妈会帮我捡的;我的袜子从来不自己洗,总要妈妈帮我洗,吃晚饭,从没想过帮妈妈收拾收拾桌子……

  对照丁悦媛的行为,我感到格外惭愧。作为独生子女,不仅有爸爸妈妈爱我们,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疼我们,他们都把我们当小皇帝宠着,他们不让我们做任何事情,是因为他们爱我们。我们不能依仗他们爱我们就什么都不做,把他们当做我们的佣人使。我想“感恩”、“回报”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体现得太少了

  真的,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学着“给”了。

  《家》读后感 篇2

  今天又看了一集超级演说家,不得不感叹竞争的激烈以及现实的残酷。

  在这一集中,他们都各自很清楚的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说的有理有据,更重要的拾不失幽默风趣,同时引发了我的思考。

  他们在努力,在拼搏,在为了人生的光辉而不断的发热,这样的人真的.很值得敬佩。

  反思自己,有时候觉得自己读了很多书,也能够对某些事情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就是不敢说出来,没有冷静和理性的沉淀自己的思想,并且表达出来感染和影响其他人。

  他们的精神气质很感染我,很有热情和激情,真诚,或者这些并不是他们,但是他们敢于表现自己,并且不怯场,不紧张,在台上能把自己的思路很清晰的说出来,

  而且做到抑扬顿挫,很是不容易,我觉得并不是自己的词汇比他们少,而是自己的思想还是不够成熟,思想的境界还是不够高。想想自己,要去努力,这样你的运气才会好。

  生活真的有好多无奈,但是你必须去努力,改变现状。

  他们很睿智,从他们身上,我也看到了他们的优秀的品质。不然,机遇也不会偏向于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下,也看到了弱者遭遇淘汰的惨状,从这些上面,要学会

  反省自己。多努力,凝练自己的思想,然后用犀利和有力的语言取说服对方,这一点真的台重要了,让别人佩服你,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善良,而是因为自己的能力。现在

  自己真的还有许多要做,努力,坚持,果断,做自己,坚持自己的观念、立场和信仰。

  让自己的语言充满魅力和熠熠生辉,坚持原则。敢于向困难说不,用自己的智慧去战胜生活,加油。

  《家》读后感 篇3

  读了巴金的《家》,我认识了一个新青年——觉慧。

  书中的觉慧是一个与他人不一样的人,他不像别人一样坐轿子,不像别人一样相信妖魔鬼怪。他勇敢、自信、敢于同封建社会作斗争;他执着、倔强,骨子里流露出一种刚强之美。这就是他,一个为了正义敢于反抗的青年。

  他有着摧人泪下的爱情。

  他爱上了鸣凤——一个婢女,但他并不在意她的身份,他只知道,他们之间的爱情是那么纯洁,不容侵犯,没有任何东西能打破它。

  但是,年仅十六岁的鸣凤为了保持清白,不愿意给一个脾气古怪的老头子做姨太太,而纵身跳入湖中……觉慧知道后伤心不已,整天茶不思,饭不想,他自责、内疚……

  觉慧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体现了他对世俗的反抗,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他有着与众不同的思想。

  当别人认为女孩不该上学时,他却鼓励琴表姐去上学;当老太爷生病,陈姨太要为老太爷请巫师捉鬼时,觉慧堵住房门,坚决不让巫师进自己屋,最终将巫师赶了出去;当老太爷要为二哥觉民找对象时,觉慧帮助觉民逃出了高公馆,帮助觉民去寻找幸福。

  以上种种行为说明,觉慧的头脑中朦胧中有了对封建礼教压榨人性的一种认识,因而行动中体现着对世俗的.反抗。

  他有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他是清醒的,他知道自己在高公馆不会幸福,不会有所成就,于是他不顾所有人的反对,离开了这个令人伤心,让人压抑的地方。

  他走了,他要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寻找幸福,当小船慢慢飘远时,让我们为他默默祈祷,觉慧,一路走好!

  《家》读后感 篇4

  这本书,我看了大概有两三个星期了,但是却迟迟没有写一点读后感,一方面,是最近时间比较紧,另一方面,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写,我不知道写什么,因为这本书太无聊了。今天稍微有点时间,那就写点吧。

  像所有的红色的小说一样,我看之前对《家》没有任何兴趣,我会去看它,完完全全是因为我那段时间没有找到好看的书,而那时候我的脑海中出现了它,为什么会出现它,因为高考,像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指的是什么这类题目,反反复复,做得都快吐了。

  在看的时候,还是觉得看好无聊,最后坚持了两个星期,终于把他看完了。支持我看下去的信念说来可笑,我自己的观点是,任何一本书都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等我看完后,我也不知道我学到了什么。

  像我以前看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看完后,我不知道作者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只隐隐约约知道作者在批判,在反抗,为什么会这样子,这大概是因为它没有引起我的共鸣吧。

  似乎作者对他自己的这本书有着极深的感情,反反复复对它做了很多次的修改。但是这只是他自己的感情,它的感情没有办法引起我的'任何共鸣,我是现在的负二代,我根本无法理解他那种近代富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说个题外话,关于共鸣这个东西,我也在苦苦思考与寻找,如何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但是好像,我一直没有找到。

  我不打算看接下来的《春》与《秋》了,如果不会没什么书看的话。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吹牛大王历险记读后感

  《家》读后感 篇5

  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家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家来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是旧社会、旧体制的积极的拥护者;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老三觉慧那边,但他并不像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对于进步先进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坚定,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这七十多个人物,各有各的鲜明特点,他们中大部分是旧社会、旧制度的拥护者,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但也有像觉民和觉慧这样少部分的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者,进步先进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这些人,才使“五四”后中国人民慢慢觉醒,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心中都要有梦。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家》读后感 篇6

  优秀的小说都是视野广阔,能够以小见大的。《玛特廖娜的家》正是通过这个“家”告诉了我们,当时的一些社会情况。

  玛特廖娜,圣徒般的人物,她勤劳温顺,内心平和,宽容慈爱,坦白朴实,享受简单的快乐,从不抱怨生活中的琐碎事情。她对生活充满了爱,总是辛勤地劳动,不求回报地帮助其他的人,甚至对死亡的到来也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

  但是,这样一个淳朴,善良的`,淳朴的人在村人,甚至在亲人眼里却只是一个愚蠢的“傻瓜”,是一个可以呼来喝去的工具,是一个“身上带有邪气”的人……因为在那个本末倒置,黑暗混沌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是贪婪自私的,一旦出现玛特廖娜这种人也会被认为是“伪善之人”。

  小说的最后用玛特廖娜的死亡鞭挞了当时社会的麻木,反映了当时人的自私,贪婪,急功近利,追求物质享受的恶劣风气。

  我觉得这本小说的宗教色彩特别浓重,东正教虔诚的教徒玛特廖娜自始至终都是圣洁无暇的,即使生活在一个肮脏不堪,物欲横流的环境,她依然怡然自得,无欲无求,享受着简单的幸福。即使身边都是贪婪,嫉妒,邪恶等恶习,即使每天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攻击,依然无法撼动她的内心。她依然劳动,依然微笑。因为她内心有信仰,有强大的支撑。但是,很明显,这样的人在哪个时代都是很少出现的。

  最后主人公是死在象征着现代文明,能够引领俄罗斯前进的“火车”的车轮之下,也意味着,如果继续选择不加控制的盲目的工业发展的道路,将碾碎更多的希望的结局。

  《家》读后感 篇7

  《盲音乐家》是俄国著名作家柯罗连科写得一部中篇小说,它属于一篇儿童小说。这本书中,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写出了一个天生盲童成为音乐家的心路历程,它是一首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克服心灵弱点的抒情诗。

  小说在思想上深刻剖析了盲童彼得的整个心理历程,借书中各人物之口说出了具有哲理性的话语,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自己灵魂中与彼得相通的心理。彼得生下来就是盲人,大自然虽然剥夺了他的视力,都赋予他特殊的音乐才能,对声音特别敏感,从小只能通过母亲的描述和对声音的感知去认识色彩,认识大自然,优裕的生活条件把他囿于自己狭小的庄园里,周围的人只是母亲、舅舅、女朋友。从生活的景况来说,他是幸福的,他拥有疼爱他的母亲,他拥有丰富的财产,他拥有一直爱着他的女友埃韦利娜。这些,本来都应该是一个普通人艰苦劳作换来的,但彼得却轻而易举地都拥有。但随着逐渐长大,人的自我意识膨胀之后,尤其双目失明给他带来的痛苦使他认为这是个无法弥补的不幸,他感到自己被生活所屏弃,因而自暴自弃。他羡慕教堂里冻得瑟瑟发抖地敲钟人,他羡慕街上乞讨的穷人,因为他们的精神注重于身体的痛苦和日常的物质需要,没有或忽略了双目失明的'痛苦,当他与敲钟人交谈时,“面色阴晦地站着,好象罩上了一层乌云。”年轻时参加革命被致残的舅舅发现了这个倾向,觉得有责任培养彼得。因此,他告诉彼得“个人的苦难比起人民的苦难来是微不足道的”,舅舅让他和盲战友一起流浪,让他接触了广阔的世界,了解了人民的苦难和希望。

  在袅绕的音乐声中述说了一个盲童成长为著名音乐家的动人故事。

  《家》读后感 篇8

  《家》在巴金笔下,以辛亥革命前后四川成都为背景,写了大家庭高公馆三代中的四类人物: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高老头太爷;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败家子;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反抗者,觉慧,觉民;最后一类是封建家庭的受害者,梅,段玉和凤鸣。作者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和封建家庭的罪恶,更描绘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让我有所感触的必定是觉慧,时代的久远,可能使我不能正确体会到当时封建大家家庭的家规,究竟有多严,至少我能体会到晚辈对长辈命令的绝对服从,因为觉新说:正因为没有得到幸福的希望了。我不反抗,因为我不愿意反抗,我自己愿意成为一个牺牲者!字里行间透露是一种无奈和迷茫,是一种懦弱。其实不然,不能说其是懦弱和胆怯,更是一种被任摆布后的的麻木,是封建家庭,封建思想击碎着无数人追求幸福的梦想。与其说是麻木,不如说是顺从。而觉慧不然,在学生和军人的冲突时,觉慧满带热情地参加了学生的游行,即使被老爷禁锢在家中,而那颗赤诚的心却飞到府前,与其他学生并肩作战。觉慧带带我一种震撼感,他用的不仅仅是言行,更重要的行动,抨击着黑暗,追求光明,满腔热血,不甘平凡,这就是觉慧,这就是他带给我带来的财富。

  同样,另一方面,通过梅,端玉,觉新三人之间的恋爱关系,仅仅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却有力诉说着一段被封建操控下的'婚姻。相反,鸣凤和觉慧,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对于异性之爱又惊却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青涩,而却因为自己是一个丫头,粉碎着这美丽的一切。这些美丽的女性遭遇了不幸。正通过美的毁灭,作品很好地控诉测封建家族的罪恶。

  《家》读后感 篇9

  巴金是我们妇孺皆知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笔下的《家》又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历史背景呢?

  《家》中点出了两个极端的人物。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的封建制度的随从者----高老太爷;另一个则是反封建,崇尚新思想的民主青年-----高觉慧。故事就由这儿展开。

  小说中觉新是一个言听计从的人,不敢反抗只会逆来顺受,最后造成悲剧的产生。但我最敬佩的人物就是觉慧,因为“五四运动”使他成为一个激进青年,敢于反抗高老太爷的旨意,反对封建。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主先驱者,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先进青年,是一个热情勇敢的叛逆者。

  书中描绘的时代是封建时代,迂腐的时代。他们家中的情景就能代表当时整个中国的情形。富贵人家的男孩可以到学堂里读书,女孩只能呆在家里老老实实的做一个淑女,生女孩就是为别人家生的,总要嫁人,“无才便是德”,家中的钱主要给男孩使用。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灾难。

  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没有弟弟,同村的`人看待我们的眼光就是不一般。他们对女孩的偏见就是封建残毒。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自己的父母都有点看不起自己的女儿,现在,有的女孩年龄不大竟已经外出打工挣钱。想想书里的事,看看眼前的景,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爸爸妈妈的思想很先进,我为有这样的父母而骄傲,自豪!更主要的还是当今的时代不同了。教育面对所有人,让有志之士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所以我觉得,在学校里应当不懈努力,不断进步,全面发展,把握着美好的时光,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巴金笔下的社会是一个充斥着封建腐臭的社会,叫人喘不过气来。和现代的社会比起来,封建社会确实要永埋地下!

  在新中国六十年华诞之际,再读《家》,我们的心会为之一颤,让我们昂起头向前走,向着美好的未来冲刺,去创造祖国崭新的明天!

  《家》读后感 篇10

  “家”,本是一个温暖的代名词,巴金的《家》一书中,却构造了一个封建腐朽,最终步向没落的家庭。

  浅读了一下“觉慧出走”一章,却发现短短两千多字,把所有人物不舍的情结和各自的性格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一章叙述了觉慧受不了家中封建的制度,由家里出发直到乘船离开的过程。例如文章开头第一句“天还没有亮,他就醒了,躺在床上,左思右想地挨到了天明”,觉慧也许是因为对城中熟识人的不舍,也许是因为对出走后到大城市生活的期待、或茫然,又或许是因为即将能逃离这个封建家庭的欣喜,竟早早就醒了,引发了我的深思。再如最后一段中“前面的幻景迷了他的眼睛,使他再没有时间去悲惜被他抛在后面的过去十八年的生活了”让我感受到了觉慧对新生活的希望,振奋起来。

  文段中最感染我的,是他上船后所见到的'景色——“他的眼睛所触到的,只是一片清莹的水,一些山影和一些树影。三个舟子在那里一面摇橹,一面唱山歌““他的眼前是连接不断的绿水。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六区,它会把他载到一个未知的大城市去”“仍旧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三次写到前方不停流动的绿水,巴金在这里寓情于景,象征着对封建主义的反抗,将会带来无限美好的前途与未来。觉慧为了实现自己青春的意义与价值,他离开了家,他反抗封建陋习,反抗封建宗法制度,这强烈的反抗精神,令我感受到无边的期待,其间似乎又夹杂着些许忧伤,觉慧的反抗能够让这个社会引起重视吗?能够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吗?但总的来说,这便应该是作者在《家》的序中所提到的那“一条路”了。

  一个封建家庭的没落,伴随着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全新生活的崛起,所以,向着我们所找到的这一条征服生活的路,勇敢前进吧!

  《家》读后感 篇11

  若真要我说的话,我更喜欢《家》原来的名字——《激流》。是封建的激流摧残着社会的人们,也是新时代新青年的觉醒所带来的一股激流。

  《家》的三位主人公:觉新、觉民、觉慧,是当时社会上各种人的代表。封建制度下的傀儡,礼教的牺牲品和具有批判与反抗意识的新青年。最终故事的结局暗示了我们,唯有看清封建礼教的腐朽与罪恶,唯有以上进的思想抵御旧文化的激流,才能避免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才能拥有光明、美好的未来。

  其实整本书中,最令我心痛的角色不是含冤而死的钱梅芬,也不是为了所爱的人付出一切的瑞钰,而是那个在约束的痛苦中长大的高觉新。

  我是无拘无束自由着长大的'。但在高老太爷,或者说在整个社会冷血残酷的欺压下,觉新的成长犹如一棵被压迫者的树苗,黑暗的环境最终让他凋零了所有叶子。虽然文章没有明确提及三子的未来,我想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委曲求全,一味顺从的觉新注定要痛苦的死去。

  有时我想,为什么不干脆让觉新变得麻木腐朽呢?沉浸在这样社会里的他不会被悔恨所侵扰,这或许还会是一种解脱。然而,只有在激流中挣扎,体会到水呛进喉管的痛苦,人才会有求生的欲望,才会想起要自救。不论什么时候,沉溺其中,永远都无法迎来明天。

  追求——这是我从《家》中读到的东西。无论如何,现代社会已经很难再能找到封建的影子,但像封建一样的激流无处不在。生活是为了不断追求不断挑战,生活的激流依旧动荡,不会因为人们的犹豫而有所停滞。

  保持一颗追求的心,征服激流,征服生活,更重要的是征服我们自己,不屈服,不放弃。

  《家》读后感 篇12

  年轻的眼睛,年轻的心——《家春秋》读后感- - 最近看了一篇巴金的长篇小说《家》,发现巴金对其中的人物刻画可谓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让我名记于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不愧为伟大的作家。

  我读完《家》后,给我的感觉真可谓身临其境,巴金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的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赏老三觉慧,他是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可能有交差点一样,也就注定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也就是因为他这种性格导致他身边最亲的人死的死,走的走,虽然他感到无比痛苦却并没有让他改变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足以让他有所行动,他还保留着那份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觉慧那边,但他并不像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一点上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因此,在整个大家庭中,只有觉名和觉慧站在同一战线上,其他人则全是旧社会,旧制度的拥护者,可见觉民、觉慧和这个大家庭的隔阂有多么深,所以觉民、觉慧除了恨透了这个旧社会,旧体制外,更恨透了这个只有旧体制和旧制度的大家庭,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这个旧社会的决心。

  整本书就是围绕着觉民、觉慧两兄弟怎么和那个旧社会、旧制度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也以“家”为主题贯穿始终。

【《家》读后感】相关文章:

《家》读后感03-06

家的读后感02-11

《家》读后感09-21

《家》的读后感02-04

《家》读后感09-23

05-28

巴金家读后感04-07

巴金家的读后感02-21

巴金《家》的读后感03-16

《家》读后感【精品】08-0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